劫中得書記:亂世烽煙漫天,所念一紙書頁

劫中得書記:亂世烽煙漫天,所念一紙書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振鐸
图书标签:
  • 历史
  • 战争
  • 小说
  • 乱世
  • 烽火
  • 书信
  • 情感
  • 命运
  • 阅读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場空前的劫難,對國家、社會、愛書之人的無情摧殘,
名家藏書閣不敵戰火,經典古籍在亂世只供取暖……

一個痴情的愛書人,懷中能保護的就那麼幾本,
更多的,是眼睜睜看著黃白紙頁火化成蝶,
在空中祭奠過去,或許一個朝代,也就如此過去。

  ▎一個「書痴」對書本的百封情書
  你知道嗎?為了你,我賣掉了大半家當,只因當我看見你那一眼,就知道我必須要保護你一輩子──當愛書人終得一書,大約心境如此。動盪的清末民初,多家書閣被戰火焚毀,珍貴典籍散佚不全,每有所得,愛書人便欣然忘食。典賣家當之事司空見慣,只為讓自己小小的懷抱,可以再多保護一點,再多蒐集一點。

  每一篇得書記,都是一個愛書人寫給書本的情書。

  ▎一件最微小的事,一件最重要的功業
  我跑遍上海北京苦苦追尋,為的是那套從戰爭劫火中拯救出來散佚的書,費幾年周折都微不足道,只為等待重新圓滿的那一天,因為我明白,那不只是一套書,是飽含著書籍作者、出版產業、文化背景的絕代風華──我只是個偏執的購書者,但我完成的事情,定是人間一大功業。

  ▎砲火轟在我心上
  那是一場空襲,一場大戰,八月十三日的砲彈,打在書閣上,打在我心上。「每一彈下擲,窗戶盡簌簌搖撼,移時方已,對語聲為所瘖啞不相聞。東北角終日夜火光熊熊。燼餘焦紙,遍天空飛舞若墨蝶。數十百片隨風墮庭前,拾之,猶微溫,隱隱有字跡。此皆先民之文獻也。余所藏竟亦同此蝶化矣。」那漫天的墨蝶,是我的愛人臨別前對我最後的道別。

  一介書生,投筆卻無力從戎,「處此淒厲之修羅場,直不知人間何世,亦未省何對更將有何變故突生。於所失,殆淡然置之。唯日抱殘餘書,祈其不復更罹劫運耳。」我只能選擇放手,活下去。總有一天,我失去的寶貝,終將回來。

  如此一念,數十年也就如此過了。

本書特色

  本書為鄭振鐸散文集,除了標題的《劫得書中記》外,亦收錄了《劫中得書續記》。身處二戰時期的中國,作者目睹許多珍貴古文物、建築園林、典藏書籍,皆不幸於這炮火連天的歲月中付之一炬,令他心痛不已。作為一個「書痴」,鄭振鐸提筆記錄下自己對散佚之書的無限哀戚、如何展開「救書」行動,以及對殘存文本的欣慰感慨。
铁血征途:烽火年代的群雄与家国 序章:乱世的序幕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叙事视角,聚焦于一个被战火吞噬的时代。这不是一个关于帝王将相的单一叙事,而是深入描摹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底层民众命运以及各方势力角逐的复杂画卷。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次前所未有的内部动荡与外部侵略交织的时期,王朝根基动摇,旧有的秩序正在崩塌,而新的力量正在暗流涌动,酝酿着席卷天下的风暴。 核心主题: 存续、选择与代价。在历史的巨大惯性面前,个体如何做出影响自身乃至家族命运的抉择?和平的幻象一旦破碎,忠诚、荣誉和生存的定义将被重新书写。 第一卷:暗流涌动的边陲 故事的起点,并非繁华的京城,而是位于帝国边缘地带的一个战略要冲——青石关。 1. 青石关的守望者 人物群像聚焦: 沈毅(边防军统领): 一个恪守军人职责的将领,他的世界观建立在对朝廷的绝对忠诚之上。然而,他日益察觉到来自中央的指令越发脱离实际,甚至带有明显的倾轧和牺牲前线稳定以谋求政治私利的意图。他必须在军令与将士的生命之间做出艰难的平衡。他的对手不再仅仅是外族的铁骑,更是潜藏在内部的腐败与疑虑。 柳青(地方士绅/秘密联络人): 表面上是富甲一方的粮商,私下却与反抗力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代表了地方精英阶层在乱世中的摇摆与算计。柳青深知,仅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大势,但他手中的资源——粮食、情报、金钱——是决定局部战局的关键砝码。他的故事线探讨了“合作”与“背叛”的边界。 阿蛮(草原部族弃儿): 被汉化但身份模糊的年轻骑手,在边军中担任斥候。他洞察力敏锐,对两种文化都抱有审慎的距离感。阿蛮是乱世中“身份认同”的缩影,他的效忠对象是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旗帜。他的经历揭示了民族冲突背后更深层次的生存压力。 情节发展: 青石关面临的不再是传统的游牧民族侵扰,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借道”阴谋。中央军调防的命令,实际上是为了一场针对特定政治人物的清洗行动。沈毅必须在接应中央军的“大义”和保全自己麾下精锐的“私心”之间进行抉择。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暂时阻断了外部通讯,使青石关完全陷入信息孤岛,成为一个自我裁决的熔炉。 第二卷:中枢的漩涡与民间疾苦 镜头转向权力核心——帝都承明城,以及被战火波及的腹地。 2. 庙堂之上的博弈 权力斗争的剖析: 权臣李嵩(摄政王): 表面上维持着帝国的稳定,实则利用边境危机扩张私权,清除异己。他深信“乱世需用重典”,对任何挑战其权威的言行都采取铁腕手段。他的每一次决策都伴随着对百姓的无情盘剥。 谏官顾远(清流代表): 顾远是庙堂中少有的坚持原则的官员,他试图以法律和道德约束权臣。他的斗争是文官系统在强权面前的无力挣扎,他的每一次上疏,都意味着一次更深的政治风险。他的命运将直接影响到士大夫阶层对局势的最终判断。 民间景象的刻画: 在承明城外围的百里乡,战乱引发了连锁反应:饥荒、瘟疫与流民潮。 张婆和她的孤儿们: 这一群体的故事线展现了最直接的苦难。他们不是英雄,只是试图在废墟上建立起微小庇护所的普通人。他们的生存智慧体现了乱世中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面——有时是互助,有时则是为了最后一袋粮食而产生的绝望冲突。 “赶路人”: 那些试图逃往南方相对稳定区域的流民,他们的旅程充满了危险。他们不仅要躲避流寇,更要警惕那些打着“安抚”旗号的变相奴役。 转折点: 一封来自前线的密信,揭露了李嵩利用边境战事秘密勾结外部势力以图谋篡位的野心。这份情报的传递,使得原本只关注局部战斗的沈毅,开始不得不审视这场斗争的真正性质——这不是对外防御,而是内部的生死决战。 第三卷:抉择的重量与新的秩序 随着战事的升级,中原大地被撕裂,各地军阀、地方武装和民间义军纷纷崛起,形成多方角力的局面。 3. 分裂与整合 地域冲突的深化: 当中央政府的权威彻底丧失时,地区间的联系开始瓦解。 南方水系的崛起: 南方富庶的江淮地区,因其天然的地理屏障,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割据势力——“江淮水师”。他们以“恢复旧制,保护乡土”为名,排斥北方流民,其内部管理模式展现出一种务实的、重商主义的治理风格,与北方的军事化管理形成鲜明对比。 义军的异化: 一支最初由正直之士发起的“靖难义军”,在缺乏有效领导和长期后勤支持下,逐渐被野心勃勃的将领腐化。他们从反抗暴政的希望之光,异化为新的压迫者,印证了“权力使人腐化”的铁律。 人物的最终走向: 沈毅的道路: 他拒绝了李嵩的招降和“靖难义军”的拉拢,选择率领残部退守至战略缓冲地带,以一种近乎“保家卫国”的姿态,在三方势力夹缝中求生存,致力于保护他所能触及到的百姓。他的“第三条路”充满了悲壮色彩。 柳青的布局: 柳青利用自己的情报网络,将中央的腐败证据和南方割据势力的意图散布出去,试图通过信息战来削弱各方力量的凝聚力,为他自己争取到在未来新格局中“不可或缺的调停者”地位。 顾远的牺牲: 谏官顾远最终未能逃脱政治清洗,他的公开受刑,反而激起了底层官员和知识分子阶层更深层次的愤慨,成为点燃后续小型反抗浪潮的导火索。 尾声:烽烟未尽,余烬犹存 本书并非以一个清晰的胜利或失败告终,而是描绘了一个长期碎片化的时代景象。战争并未停止,只是从集中式的全面冲突,转变为无休止的、边界模糊的局部摩擦。 沈毅的部队在绝境中扮演了临时性的“秩序维护者”角色,他们拯救了部分百姓,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柳青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连接各方势力的关键人物,他似乎赢得了生存的筹码,但代价是彻底失去了理想主义的底色。 最终的思考: 在这部大背景下,个体命运如浮萍般漂泊无依。本书的价值在于揭示了在宏大历史叙事之下,那些被淹没的、关于生存、忠诚与人性抉择的细节。乱世的结束,不是一个和平的回归,而是新一轮权力重新分配的开始,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创伤和必须重塑的家国概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振鐸(西元1898~1958年)


  筆名郭源新、落雪等,中國作家、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景星學社社員,中國民主促進會發起人之一。代表作有:專著《插圖本中國文學史》、《文學大綱》、《俄國文學史略》、《中國文學論集》;小說《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佝僂集》、《歐行日記》;翻譯《漂鳥集》、《沙寧》、《灰色馬》、《新月集》、《血痕》等書。

图书目录

劫中得書記

離騷圖
童痴二弄山歌
古今女範
女範編
水滸傳注略
汪氏列女傳
清平山堂話本二種
朱訂西廂記
宣和譜
新鐫彙選辨真崐山點板樂府名詞
古今奏雅
眉山秀
韓晉公芙蓉影傳奇
吳門忠孝傳清忠譜
藍橋玉杵記
文通
螺冠子詠物詩
唐宋諸賢絕妙詞選
詩經類考
𢈪堂樂府
元名家詩集
午夢堂集
佛祖統紀
經濟類編
古詩類苑
古逸民史
東谷遺稿
農政全書
鳴沙石室祕錄
敦煌石室真跡錄
文始真經(關尹子)
麗則遺音
輟耕錄
盂蘭夢
宋元名人詞十六家
思玄集
新刻魏仲雪先生評點琵琶記
謝禹銘五刻
新刻皇明開運輯略武功名臣英烈傳
啟雋類函
西學凡
程氏墨苑
李卓吾評傳奇五種
快書
渭南文集
大明一統志
中晚唐十三家集
唐宮閨詩
譜雙
欣賞修真
精選點板崐調十部集樂府先春
彙雅前集
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圖
分類補注李太白詩
古今名公百花鼓吹
鴛鴦棒
籌海圖編
說郛
續說郛
皇朝四明風雅
金華文徵
鶴嘯集
海內奇觀
金湯借箸十二籌
百名家詩選
唐十二家詩集
嵇中散集
莆風清籟集
第五才子書
石倉十二代詩選
陶詩析義
碎金詞譜
管子二十四卷八冊、韓子二十卷八冊
蕭尺木繪太平山水圖畫
禮記集說
南柯夢
重刊河間長君校本琵琶記
皇清職貢圖
尺牘新語二集
澹生堂藏書訓約
讀書志
南華真經副墨
皇朝經世文鈔
請纓日記
知本堂讀杜
陳章侯水滸葉子
花草粹編
三經晉注
古文品內外錄

劫中得書續記

中州集
重刊宣和博古圖錄
佳日樓集
史外
帝京景物略
太平三書
瑞世良英
席刻唐詩百家
唐詩類苑
瑯嬛文集
十竹齋印存
毛古庵先生全集
皇朝禮器圖式
寶古堂重修宣和博古圖錄
玩虎軒本養正圖解
藿田集
子華子
雲林石譜
唐詩戊籤
唐詩紀
唐詩紀事
唐音癸籤
燕京歲時記
今吾集、筆雲集
批點考工記
閔刻批點考工記
焦氏澹園集
新鍥諸家前後場元部肄業精訣
三儂嘯旨
劉隨州集
梅岩胡先生文集
花鏡雋聲
牧牛圖頌
聖諭像解
洹詞
灩澦囊
農桑輯要
何大復集
月壺題畫詩
惠山聽松庵竹壚圖詠
春燈謎
十竹齋籤譜初集
彩印本花史
稗海大觀
忠義水滸傳
玉霄仙明珠集
文山全集
袁中郎先生批評唐伯虎彙集四卷又外集一卷
牡丹亭、還魂記
胭脂雪
陶然亭
卷石夢
新刻金陵原板易經開心正解
新鍥翰府素翁雲翰精華
新鍥兩京官板校正錦堂春曉翰林查對天下萬民便覽
鼎鐫校增評注五倫日記故事大全
李卓吾先生批點西廂記真本
徐文長四聲猿
秦詞正訛
國朝詞綜補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6933
  • 規格:平裝 / 222頁 / 14.8 x 21 x 1.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鳳凰從灰燼裡新生
金赤的羽毛更光彩燦爛
——見The Physiologus,及Herodotus(ii. 73),
Pliny(Nat hist. x. 2)Tacitus(Ann. vi. 28)


  余聚書二十餘載,所得近萬種。搜訪所至,近自滬濱,遠逮巴黎、倫敦、愛丁堡。凡一書出,為余所欲得者,苟力所能及,無不竭力以赴之,必得乃已。典衣節食不顧也。故常囊無一文,而積書盈室充棟。每思編目備檢。牽於他故,屢作屢輟。然一書之得,其中甘苦,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輒識諸書衣,或錄載簿冊,其體例略類黃蕘圃藏書題跋。大抵余之收書,不尚古本、善本,唯以應用與稀見為主。孤罕之本,雖零縑斷簡亦收之。通行刊本,反多不取。於諸藏家不甚經意之劇曲、小說,與夫寶卷、彈詞,則余所得獨多。詩詞、版畫之書,印度、波斯古典文學之譯作,亦多人庋架。自審力薄,未敢旁騖。「一二八」淞滬之役,失書數十箱,皆近人著作。

  「八一三」大戰爆發,則儲於東區之書,胥付一炬。所藏去其半。於時,日聽隆隆炮聲,地震山崩,心肺為裂。機槍拍拍,若燃爆竹萬萬串於空甕中,無瞬息停。午夜佇立小庭,輒睹光鞭掠空而過,炸裂聲隨即轟發,震耳為聾。晝時,天空營營若巨蠅者,盤旋頂上,此去彼來。每一彈下擲,窗戶盡簌簌搖撼,移時方已,對語聲為所瘖啞不相聞。東北角終日夜火光熊熊。燼餘焦紙,遍天空飛舞若墨蝶。數十百片隨風墮庭前,拾之,猶微溫,隱隱有字跡。此皆先民之文獻也。余所藏竟亦同此蝶化矣。然處此淒厲之修羅場,直不知人間何世,亦未省何對更將有何變故突生。於所失,殆淡然置之。唯日抱殘餘書,祈其不復更罹劫運耳。收書之興,為之頓減。實亦無心及此也。而諸肆亦皆作結束計,無書應市。通衢之間,殘書布地,不擇價而售。亦有以雙籃盛書,肩挑而趨,沿街叫賣者。間或顧視,輒置之,無得之之意。經眼失收者多矣。書籍存亡,同於雲煙聚散。唯祝其能楚弓楚得耳。戰事西移,日月失光,公私藏本被劫者漸出於市。謝光甫氏搜求最力,所得獨多。余迫處窮鄉,棲身之地,日縮日小;置書之室,由四而三而二;梯旁榻前,皆積書堆。而檢點殘藏,亦有不翼而飛者,竟不知何時失去。然私念大劫之後,文獻凌替,我輩苟不留意訪求,將必有越俎代謀者。史在他邦,文歸海外,奇恥大辱,百世莫滌。因復稍稍過市。果得丁氏所藏《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六十四冊,歸之國庫。復於來青閣得丁氏手鈔零稿數冊。

  友人陳乃乾先生先後持明刊《女範編》、《盛明雜劇》及孫月峰朱訂《西廂記》來。余竭阮囊,僅得《女範編》與《西廂記》。而於《盛明雜劇》雖酷愛之,卻不果留矣。乃乾云:有李開先刊元人雜劇四種,售者索金六百。余力有未逮,竟聽其他售。至今憾惜未已。中國書店收得明刊方冊大字本《西廂記》,附圖絕精,亦歸謝氏。但於戊寅夏秋之交,余實亦得雋品不鮮。萬曆版《藍橋玉杵記》,李玄玉撰《眉山秀》、《清忠譜》,程穆衡《水滸傳注略》,螺冠子《詠物選》,馮夢龍《山歌》,蕭尺木《離騷圖》以及《宣和譜》,《芙蓉影》,《樂府名詞》等,皆小品中之最精者,綜計不下三十種。於奇窮極窘中有此收穫,亦殊自喜。然其間艱苦,絕非紈絝子弟、達官富賈輩,斤斤於全書完闕,及版本整潔與否者,所能夢見。及今追維,如嚼橄欖,猶有餘味。每於靜夜展書快讀,每書幾若皆能自訴其被收得之故事者,蓋足償苦辛有餘焉。今歲合肥李氏書,沈氏粹芬閣書散出。余限於力,僅得《元人詩集》(潘是仁刊本),《古詩類苑》,《經濟類編》,《午夢堂集》,《農政全書》與萬曆版《皇明英烈傳》等二十餘種。初,有明會通館活字本諸臣奏議者,由傳新書店售予平賈,得九百金。而平賈載之北去,得利幾三數倍。以是南來者益眾,日搜括市上。遇好書,必攫以去。諸肆宿藏,為之一空。滬濱好書而有力者,若潘明訓、謝光甫諸氏皆於今歲相繼下世。余好書者也,而無力。有力者皆不知好書。以是精刊善本日以北,輾轉流海外,誠今古圖書一大厄也。每一念及,寸心如焚。禍等秦火,慘過淪散。安得好事且有力者出而挽救劫運於萬一乎?

  昔黃黎洲保護藏書於兵火之中,道雖窮而書則富。葉林宗遇亂,藏書盡失。後居虞山,益購書,倍多於前。今時非彼時,而將來建國之業必倍需文獻之供應。故余不自量,遇書必救,大類愚公移山,且將舉鼎絕臏。而夏秋之際,處境日艱。同於屈子孤吟,眾醉獨醒。且類曾參殺人,三人成虎。憂讒畏譏,不可終日。心煩意亂,孤憤莫訴。計唯潔身而退,咬菜根,讀離騷耳。乃發願欲斥售藏書之一部,供薪火之資。而先所質於某氏許之精刊善本百二十餘種,復催贖甚力。計子母須三千餘金。不欲失之,而實一貧如洗。徬徨失措,躊躇無策。秋末,乃以明清刊雜劇傳奇七十種,明人集等十餘種歸之國家,得七千金。曲藏為之半空。書去之日,心意惘惘。大似某氏之別宋板《漢書》,李後主之揮淚對宮娥也。然歸之分藏,相見有日,且均允錄副,是失而未失也。為之稍慰戚戚。立持金取得質書。自晨至午,碌碌不已。然樂之不疲。若睹闊別之契友,秋窗翦燭,語娓娓不休。摩挲數日夜,喜而忘憂。而囊有餘金,結習難忘,復動收書之興。茲所收者乃著眼於民族文獻。有見必收,收得必隨作題記。

  至冬初,所得凡八九百種。而余金亦盡。不遑顧及今後之生計何若也。但恨金少,未能盡救諸淪落之圖籍耳。每念此間非藏書福地。故前後所得,皆寄庋某地某君所。隨得隨寄,未知何日再得展讀。因整理諸書題記,匯為數冊,時一省覽,姑慰相思。夫保存國家徵獻,民族文化,其苦辛固未足埒堅陷陣、捨生衛國之男兒,然以余之孤軍與諸賈競,得此千百種書,誠亦艱苦備嘗矣。唯得之維艱,乃好之益切。雖所耗時力,不可以數字計,然實為民族效微勞,則亦無悔!是為序。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几页,我便被那行云流水的笔法所折服。作者的遣词造句,如同精雕细琢的玉器,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叙事的流畅性。叙事节奏的把控极其高超,时而如山涧清泉般舒缓,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时而又骤然加速,如同疾风骤雨,将读者推入事件的核心。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体验。它不是那种简单堆砌辞藻的华丽辞藻堆砌,而是每一句都饱含信息量和情感重量。光是开头几章对环境和人物心境的铺陈,便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我几乎可以嗅到文字中弥漫开来的,那种历史烟云下特有的,混合着泥土与热血的气息,让人脊背发凉,心潮澎湃。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结构布局,给我一种宏大而又严谨的感觉。它似乎不是线性叙事那么简单,而是像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将多条时间线索和人物命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尽管细节纷繁复杂,但整体上却呈现出一种清晰的逻辑脉络,让人在迷雾中总能找到方向。这种复杂性并非刻意为之的炫技,而是源于对所描绘时代全景的尊重和还原的渴望。我能想象,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然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才能如此游刃有余地穿梭于不同的历史侧面。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整体结构的掌控力,让这部作品具有了经得起反复推敲的价值,绝非一目十行之作。它要求读者投入心神,与之共同构建那个跌宕起伏的世界。

评分

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似乎对人物内心的挖掘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那些登场的人物,即便是篇幅不多的配角,也都拥有血肉丰满的性格,他们的抉择、挣扎与最终的归宿,都仿佛在我们身边真实发生过一般。没有绝对的黑白分明,有的只是在特定环境压力下,人性复杂光谱的真实展现。这种对“人”的关注,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记录,更触及了生存的本质和道德的困境。我期待看到,在后续的篇章中,主角将如何面对那些无可逃避的时代洪流,以及他们在巨大外部压力下,如何守护住内心最后一点微光。这种对个体命运与宏大背景之间张力的捕捉,是真正优秀史诗作品的标志。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氛围营造来看,这本书散发着一股沉郁而又充满力量的气息。它没有刻意煽情,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能量,如同深埋地底的岩浆,积蓄着爆发的力量。这种深沉的基调,似乎在告诫读者,历史的沉重并非廉价的悲剧,而是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去铭记的教训。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消遣,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和对历史责任的再审视。我感觉,即便是没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知识,读者也能被作品中传递出的那种坚韧不拔、虽败犹荣的生命意志所感染。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破碎中求存续”的哲学思辨,令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古朴中透着一丝沧桑的质感,让人一上手就忍不住想翻开。装帧的考究,纸张的细腻触感,都透露出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重视。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里行间留有的呼吸感,让阅读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接收信息,而更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谈。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那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脉络的精准把握。那种隐而不发的张力,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的篇章里,定有惊心动魄的叙事和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刻洞察。这种未读先沉醉的体验,在如今快餐式的阅读时代,实在难得。它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畏感,期待着能在文字中寻觅到那些被时间磨砺却愈发清晰的真理与感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