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升大學分科測驗解題王:化學考科(108課綱)

113年升大學分科測驗解題王:化學考科(108課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騏
图书标签:
  • 升大學分科測驗
  • 化學
  • 考科
  • 解題
  • 113年
  • 108課綱
  • 參考書
  • 學測
  • 化學考科
  • 補習講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在手,讓你Carry全場!
  5大神對策,贏向滿級分!
  鑑往知來 收錄近10年歷屆試題,重量級演練題庫!
  逐題解析 解題思路與錦囊妙計,解題如神助!
  考前衝刺 獨家考前10分鐘攻略,系統化必考觀念!
  附解答本 分離式解答本,題解對照省時有效率!
  超前部署 擬真模擬試題&答題卷,掌握趨勢最前線!
  激活解題瞬思力╳強化大考應戰力!

系列特色

  ◎近10年(103~112年度)歷屆試題
  分科測驗取代了原來的指考,由原本的十科縮減成七科,目的在檢視同學是否具有大學校系所要求的學科的深廣能力。且在採計科目上,各校系會從學測、分科測驗、術科考試中取3至5科作為採計科目,分科測驗至少採計1科,想依循「考試分發」進入理想大學的話,分科測驗的準備必然不能鬆懈。有鑑於此,本系列收錄近10年歷屆試題,除了鑑往知來,還提供同學最充分的演練題庫,相信在經過10年份的歷屆試題洗禮下,自身實力能更上一層。

  ◎逐題詳細解析加注解題錦囊
  延攬超強補教名師,以其多年豐富的教學經驗,逐題編寫詳盡的解析,對於難度甚高的整合題型更有精闢的剖析。每題詳列課綱出處,輔以解題錦囊,讓同學們能掌握定理及解題關鍵,進而加深學習印象。解題思路則針對解題撇步與超強公式,作出全面性的整理,即便在家自學也能清楚解題脈絡。

  ◎選擇題之選項對錯標示清楚
  坊間對於多選題題解,僅將各個選項的解答概略寫出,並未標明是非對錯,同學常常得翻回題目頁面,才能逐一對照檢視各選項敘述,有鑒於此,鶴立解題王不僅解析詳細,還將各選項逐一分析,讓同學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模擬試題挑戰實力(★附擬真答題卷)
  鶴立作者群根據108課綱與最新考情精編1回模擬試題,讓同學做完歷屆考古題之外,還能藉由模擬試題的演練超前部署。為達身臨其境之效,書末貼心附上擬真卷卡合一答題卷A4版,讓同學在擬真情境下,啟動應考DNA。

  ◎考前10分鐘攻略
  收錄考前10分鐘攻略,依據近十年出題率及最新課綱強弱化程度,將大考測驗範圍內的必考觀念重點編入,期望學子在最短時間內能掌握重要基礎概念及定理。

  ◎朝理想志願邁進
  俗話說得好:「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一旦堅定目標,你就會想盡辦法去實現,因此,開始備考之前,當然要先了解自己理想的科系要採計哪些科目,集中火力攻略這些科目,才是成功的最佳途徑,鶴立團隊特別設計了一頁理想志願樹,讓大家在這棵大樹上,填上自己的前六個志願,期望大家最終都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高中化學學習指南:精進與挑戰 本書特色 本書旨在為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者提供一套全面且深入的學習輔助材料,涵蓋了從基礎概念建立到複雜應用題的解析策略。我們理解化學學習的獨特性,它不僅要求對抽象概念的理解,更需要紮實的計算能力和實驗操作的邏輯思維。因此,本書的結構設計著重於引導學生建立清晰的知識體系,並透過大量的實戰演練,確保知識的內化與靈活運用。 第一部分:基礎概念與結構 1. 原子結構與元素週期性 本章節深入探討原子的基本組成,包括質子、中子與電子的概念,以及同位素的差異性。我們詳細解析了電子組態的規則,如洪德定則(Hund's rule)、泡利不相容原理(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與洪特規則(Aufbau principle),並以圖示化方式呈現不同軌域(s, p, d, f)的形狀與能量分佈。 接著,將焦點轉移至元素週期表的構造與意義。內容涵蓋週期性規律的成因,如原子半徑、游離能、電子親和能與電負度隨週期與族數的變化趨勢。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比較練習,要求學生不僅能描述趨勢,更要能解釋背後的量子力學原理。例如,深入探討為何第三週期元素如氯的電子親和能顯著高於氟,解析有效核電荷對能階的影響。 2. 化學鍵結與分子結構 本部分是理解物質特性的核心。我們從離子鍵的形成機制出發,探討晶格能的計算與影響因素,並輔以實際晶體結構(如NaCl, CsCl)的立體模型分析。共價鍵的內容則涵蓋價鍵理論(VB theory)與分子軌域理論(MO theory)。特別是MO理論部分,我們詳細繪製了雙原子分子(如O₂, N₂)的能階圖,並計算其鍵序,區分順磁性與抗磁性物質的區別。 分子幾何的探討,主要依賴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VSEPR),並擴展至混成軌域的概念(sp, sp², sp³混成)。書中包含大量的結構繪製練習,要求學生能夠準確預測複雜分子(如SF₆, XeF₄)的空間排列與鍵角。此外,分子間作用力(凡得瓦力、偶極-偶極力、氫鍵)的分析是理解物質相變的關鍵,本書提供了不同物質間作用力強弱的比較與實際例子,例如解釋為何水和氨的沸點遠高於同族其他元素。 第二部分:化學反應的定量與熱力學 3. 化學計量與溶液化學 本章節是應用計算能力的基礎。內容從摩爾、莫耳數的精確定義開始,強調原子量與分子量的準確性。我們提供了多步反應的平衡化學計量計算,包括限制反應物、過量反應物與產率的判定。對於氣體相關的計算,則結合理想氣體方程式(PV=nRT),並探討實際氣體在極端條件下偏離理想行為的現象及范德華(van der Waals)方程式的應用。 溶液化學部分,著重於濃度單位的轉換與溶解度的探討。除了常見的莫耳濃度、重量百分比外,還引入了重量莫耳濃度與體積莫耳濃度的差異化計算。溶液的性質,特別是依數性質(Colligative Properties),如蒸氣壓下降、沸點上升、凝固點下降和滲透壓,均提供詳細的數學模型推導與實際應用範例,例如利用凝固點下降法測量未知溶質的分子量。 4. 化學熱力學 熱力學是理解能量轉換的核心。本書詳細闡述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守恆),並區分定容與定壓下的熱量變化。熱化學方面,涵蓋了標準生成焓(ΔH°f)、燃燒熱的測量與計算,以及利用赫斯定律(Hess's Law)進行間接熱量計算的策略。 更進一步,我們引入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熵(Entropy)的概念,並定義了吉布斯自由能(Gibbs Free Energy, ΔG)。重點在於分析反應的自發性(ΔG < 0)與平衡常數(K)之間的關聯性(ΔG° = -RTlnK)。本部分要求學生能夠綜合判斷反應在不同溫度下的能量驅動因素,並分析高溫或低溫對反應方向的影響。 第三部分: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 5. 化學反應速率 本章節側重於反應的動態過程。我們引入反應速率的定義、如何通過實驗數據(初速法或積分法)確定反應級數與速率定律式。速率常數(k)的溫度依賴性,透過阿瑞尼斯方程式(Arrhenius Equation)進行深入探討,強調活化能(Ea)在速率控制中的關鍵作用。 此外,反應機理的分析是本章的亮點。我們區分了基本反應(Elementary steps)與總體反應,並解釋了慢速步驟(Rate-determining step)如何決定反應的總體速率。對於催化劑,本書詳述了其作用機理,包括均相與異相催化,並分析了如何通過改變活化能來加速反應,而不改變反應的熱力學平衡位置。 6. 化學平衡 化學平衡的探討建立在熱力學基礎之上。本書清晰界定了動態平衡的含義,並推導了濃度商(Q)與平衡常數(K)的關係。針對不同類型的反應(氣相反應、沉澱反應、酸鹼反應),提供了建立和計算平衡常數的系統方法。 勒沙特列原理(Le Chatelier's Principle)是分析平衡移動的基石。我們通過對濃度、壓力(體積)和溫度的系統性干預,來預測平衡的移動方向。特別是氣相反應中,如何結合平衡常數與壓力變化進行精確的平衡濃度計算,提供了詳盡的步驟指導。酸鹼平衡部分則涵蓋了強酸強鹼、弱酸弱鹼的pH計算、緩衝溶液的配製與緩衝能力分析,以及酸鹼滴定的化學計量點與半計量點的pH值計算。 第四部分:電化學與有機化學導論 7. 電化學 電化學部分連接了化學反應與電能的轉化。內容涵蓋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半反應法),並定義了標準電極電位(E°)。重點在於理解法拉第定律(Faraday's Law),用於計算電解過程中物質的生成量。 電池的分析是本章的實用核心。我們詳述了原電池(如鋅銅電池)的工作原理,包括陽極、陰極的反應,並利用能斯特方程式(Nernst Equation)計算非標準條件下的電池電動勢(EMF)。對於電解池,本書分析了電解的順序(優先反應的判斷)及過電位現象。 8. 有機化學基礎 本章節提供有機化學的入門視角。首先介紹碳原子的獨特性質,如成鍵的多樣性與異構現象。內容涵蓋了基礎的烴類(烷、烯、炔)、醇、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命名法(IUPAC)與基本結構特徵。 重點在於理解官能基的化學性質與反應類型。本書精選了烷類、烯類(如加成反應)、醇類(氧化反應)以及簡單的取代反應,並輔以機理圖示,幫助學生理解反應的電子流動方向。此外,對異構體(結構異構與立體異構,如順反異構)的識別與描述,是本章不可或缺的部分。 學習策略與應用 本書最後的章節提供了針對複雜題型的解題策略總結。我們強調「由果溯因」的思維模式,尤其是在涉及多個化學原理耦合的綜合題中(例如:電解與熱化學的結合)。我們建議讀者在練習時,應先嘗試不查閱公式地回憶原理,再對照計算步驟,確保知識的獨立提取能力。 這本指南不僅是一本解題手冊,更是一套系統性的思維訓練工具,旨在幫助學習者在面對任何化學挑戰時,都能保持清晰的邏輯脈絡,從容應對。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試題本:
◎畫出你的理想志願
◎近十年指定科目考試/分科測驗化學考科成績標準
◎考前10分鐘攻略
103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化學考科試題
104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化學考科試題
105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化學考科試題
106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化學考科試題
107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化學考科試題
108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化學考科試題
109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化學考科試題
110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化學考科試題
111年度分科測驗化學考科試題
112年度分科測驗化學考科試題
113年度分科測驗化學模擬試題(含答題卷)

解答本:
103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解析
104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解析
105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解析
106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解析
107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解析
108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解析
109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解析
110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解析
111年度分科測驗解析
112年度分科測驗解析
113年度分科測驗解析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768837
  • 叢書系列:近十年108課綱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9 x 26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这本《解题王》的编排逻辑,我必须得说,它真的很符合我们高中生的学习节奏。它没有采用完全按章节顺序排列的方式,而是更多地结合了“考频”和“难度系数”来进行模块划分。比如,它把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综合应用题放在了相对靠后的位置,但前面的基础知识点串讲却极其紧凑和高效。这种设计让我感觉很舒服,就是可以根据自己薄弱的环节随时“插空”进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跟着固定的目录走。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于不同课纲要求的细微调整,也做了及时的跟进和优化,这对于即将面临新高考改革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定心丸”。它让我们不用担心因为教材或考试范围的变动而手忙脚乱,因为它已经把“变”的部分吃透并融入了。整体上,它的学习路径规划是动态且实用的。

评分

从内容深度和广度的平衡来看,这本书做得相当出色,特别是对一些交叉学科概念的处理,展现了高水平的整合能力。例如,在探讨溶液的酸碱平衡时,书中巧妙地引入了氧化还原的背景知识,这在传统的单一章节讲解中是很难看到的深度融合。这种跨章节的知识点联结,极大地锻炼了我们的系统思维能力,这正是顶尖大学考试所期望的素质。它不像某些参考书那样,知识点堆砌得像百科全书一样,让人望而生畏;相反,它筛选了那些真正具有高连接度和高辨识度的知识点进行深挖,确保我们投入的时间能获得最大的回报。对于那些追求“高分突破”的学生而言,这种对核心知识架构的精准打击,比面面俱到的泛泛而谈有效得多。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设计也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字体选择清晰适中,公式推导过程的步骤分隔得非常清晰,不会出现一行公式挤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的情况。特别是那些需要复杂结构式或者能量图示的部分,插图的质量很高,线条精准,颜色区分明确,这在化学学习中至关重要。我记得我以前买过一本其他品牌的书,图示模糊不清,结果自己抄写下来的时候都带着误解。但这本《解题王》在视觉呈现上是无可挑剔的,让人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解题训练中,也能保持相对放松的专注力。总的来说,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学习工具,让学习过程本身也变得更有效率和愉悦。

评分

这本书的实战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解题技巧”部分,简直是应试利器。我以前做化学大题常常是“有头无尾”,思路一卡住就彻底懵圈了。但这本书很细致地拆解了每一种题型应该采取的解题步骤和策略。比如说,对于平衡移动的判断题,它不仅仅告诉你勒夏特列原理,更重要的是给出了在不同压力、温度和浓度变化下,优先观察哪一个变量的“黄金顺序”。这种经验性的总结,是教科书里绝对学不到的,非常精炼,直击考点。我特别喜欢它里面设置的“易错点警示”栏目,很多都是我自己在模拟考试中反复犯过的错误,作者把这些“坑”都提前标示出来了,这简直是在为我的错题本做精简版收录。老实说,光是理解了这些解题思路,我的化学选择题正确率就有了显著提升,感觉像是拿到了官方的“评分标准”一样,知道阅卷老师到底想看什么步骤和关键词。

评分

这本号称“解题王”的化学分科测验用书,拿到手上第一个感觉就是:厚实,内容排版确实很给力,感觉作者下了不少功夫去梳理知识点。从拿到书到翻阅了一遍,我发现它对于基础概念的讲解还是比较到位和深入的。比如在处理像热力学或者电化学这种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部分时,它不仅仅是给出公式,还会对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进行细致的剖析,这对于我们这些在概念理解上常常卡住的学生来说,简直是救星。特别是书中对于一些经典实验原理的解析,做得非常透彻,没有那种浅尝辄止的感觉。很多时候,我们做题只是机械地套公式,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为什么是这个公式”,而不是“怎么用这个公式”。这种深层次的讲解,无疑能帮助我们在面对新颖的、变化多端的考题时,保持清晰的思路,而不是被题目的表象所迷惑。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可能就是对于某些特别偏僻、但偶尔也会出现在大考中的细微知识点,感觉覆盖得还不够全面,但总体来说,它在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框架方面,绝对是顶级的辅助材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