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書:雜文、書話、評論、遊記,郁達夫生前最後一部散文集

閒書:雜文、書話、評論、遊記,郁達夫生前最後一部散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郁達夫
图书标签:
  • 郁达夫
  • 散文集
  • 杂文
  • 书话
  • 评论
  • 游记
  • 现代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
  • 散文
  • 文化随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散文、書話、評論、遊記
郁達夫生前最後一部散文集

有限與無限的矛盾對稱,便是人生的幽默之源,
唯達觀者,有信念者,遠視者,統觀全體者,
得從人生苦與世界苦裡得到安心立命的把握,
而暫時有一避難之所。

  ▎說「沉默」
  在遠道回家,別離在即,大喜臨頭,生命終息,或大大的不幸,將次到來的一瞬間,沉默總在我們的先頭,所以人們在人數多的時候,最怕的也就是這一個沉默。沉默的嚴肅,就是愛和死和運命的嚴肅。

  ▎寂寞的春朝
  一冊一冊地翻閱下去,覺得中國的現狀,同南宋當時,實在還是一樣。外患的迭來,朝廷的矇昧,百姓的無智,志士的悲哽,在這中華民國的二十四年,和孝宗的乾道淳熙,的確也沒有什麼絕大的差別。

  ▎玉皇山
  細想想,玉皇山的所以不能和靈隱三竺一樣地興盛,理由自然是有的,就是因為它的高,它的孤峰獨立,不和其他的低巒淺阜聯結在一道。特立獨行之士,孤高傲物之輩,大抵不為世諒,終不免飲恨而終的事例,就可以以這玉皇山的冷落來做證明。

  ▎故鄉的秋
  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清新的小品文字
  原來小品文字的所以可愛的地方,就在它的細、清、真的三點。細密的描寫,若不慎加選擇,巨細兼收,則清字就談不上了。

  ▎MABIE幽默論抄
  急智只在事物的外表上徘徊,而幽默能入它們的深處,洞徹到底,並不有意識地探握到它們的隱祕。急智是沒有聲色,不動情感,乾燥抽象的;但幽默卻係全人格、全身心的表現,有柔情,有同情,有憐情,有哀情。即使撩人作笑,卻也並無惡意與狠心。

本書特色

  《閒書》是郁達夫的散文集,集結四十篇散文,囊括雜談古今中外各種題目,引經據典,間雜自己於故鄉、異鄉的所見所聞,並描繪遊賞山水的景色。書中或針砭中國文化,或憂國憂民,或記日常瑣事,或感懷境遇,或評論文藝書籍。他筆觸細膩,隨寫隨談,一舒胸懷抱負;收錄的五篇日記,又使讀者一窺作家的寫作生活,情感自然流露。
 
文学瑰宝的星光彼岸:一部跨越时代的思想巡礼 《漫步在文字的迷宫》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文集汇编,而是一次对文学、历史与人生哲学进行深度对话的邀请函。它犹如一位博学的旅者,带领读者穿越不同的时空维度,审视那些在人类文明长河中闪耀的思想火花。全书结构精巧,主题多元,却又在深层逻辑上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共同指向对“真实”与“意义”的探寻。 第一部分:古典的回响与现代的困境 本部分聚焦于文学史上的关键节点与那些在时代变迁中依然具有穿透力的经典文本。作者以犀利的笔触,解构了传统叙事模式在面对现代性冲击时的挣扎与重塑。其中,对魏晋风骨的重新解读尤为引人注目。不同于以往将之浪漫化或简单地归类为“清谈”,作者深入挖掘了士人阶层在政治高压与个体自由之间的痛苦抉择,揭示了“名士风流”背后隐藏的生存智慧与哲学困境。 在对现当代文学的评述中,本书采取了一种“非中心化”的视角。它回避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盲目跟从或刻意反叛,转而关注那些被边缘化或被误读的声音。例如,其中一篇长文细致剖析了某位“被遗忘的诗人”的创作历程,指出其作品中对日常琐碎的诗意捕捉,实则是对宏大叙事的温柔抵抗。这部分内容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和对文学批评的独特敏锐度,其论述的严谨性丝毫不逊于学院派的严谨规范,却又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度。 第二部分:城市肌理与个体记忆的交织 “游记”部分在此书中得到了全新的阐释。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风景描摹与导游式的介绍,升华为对空间哲学和人类学观察的思辨载体。作者选择的地点往往是那些历史积淀深厚、却又被现代都市生活不断蚕食的角落:一条快要消失的古老街道、一个被遗忘的火车站台、甚至是一间深夜仍在营业的旧书店。 在描写这些场所时,作者巧妙地嵌入了个人的生命体验。这些“游记”不是对景物的简单记录,而是通过对光影、气味、声音的细致捕捉,唤醒了关于时间流逝、身份认同以及记忆易逝性的深刻反思。例如,对一座南方古城的记述,与其说是描绘了园林和水乡,不如说是探究了“慢”与“快”两种时间观在个体生命中的拉锯战。作者以近乎散文诗的笔法,将观察到的具体事物与形而上的思考无缝衔接,令人在阅读时仿佛能一同呼吸那片土地的气息,一同感受那种微妙的失落感。 第三部分:论辩的艺术与思想的雕塑 本书的“评论”部分,是其思想锋芒最集中的体现。这些评论不囿于特定事件或某一本书籍,而是将目光投向文化现象的底层逻辑。作者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批判精神,敢于直面那些被大众集体无意识所接受的“常识”。 其中关于“审美疲劳与文化复兴”的探讨尤为精彩。作者并未简单地鼓吹复古,而是探讨了在信息爆炸时代,个体如何重建其审美坐标系,避免被海量内容淹没。他提出了一种“有选择性的健忘”理论,主张真正的创造力来源于对既有知识的深刻消化和有意识的取舍。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大量引用了西方哲学和艺术史的典故,但绝非堆砌术语,而是将其转化为支撑自身观点的有力论据。文字的密度极高,节奏张弛有度,既有逻辑推演的严密,又不失文人特有的那种旁征博引的优雅姿态。 第四部分:书写者的自白与创作的边界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坦诚地暴露了“写作者”本身的困境与乐趣。这部分内容更接近于一种私密的对话,关于文字的诞生、媒介的变迁,以及如何在“为生存而写”和“为表达而写”之间找到平衡点。作者反思了笔触的运用,探讨了不同文体(如杂文、札记、评论)在传达意图上的有效性差异。 他坦言,每一篇文章的完成,都是一次与自身的艰难谈判。这种对创作过程的诚实披露,使得全书的基调更为立体和可信。它揭示了知识分子在信息时代的责任感,即不仅要记录世界,更要介入并试图理解世界的复杂性。这些关于写作本身的思考,为那些对文学创作怀抱敬畏之心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与启发。 总结: 《漫步在文字的迷宫》是一部需要静心沉潜方能领略其深意的作品。它集思辨的深度、观察的敏锐和文字的魅力于一身。读者在跟随作者的思绪辗转腾挪之间,不仅能收获对诸多文化现象的全新认知,更能体会到一位成熟的思考者在面对广阔世界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清醒、审慎而又饱含热情的精神姿态。它不是轻松的消遣读物,而是滋养心智、拓展视野的良伴。全书的论证脉络清晰,文风沉稳大气,无论从思想的厚度还是文字的打磨上来看,都堪称近年散文随笔中的上乘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郁達夫(西元1896~1945年)


  小說家、散文家、詩人。1921年,與郭沫若、張資平等人成立文學團體「創造社」。同年10月15日,首部短篇小說集《沉淪》出版,轟動中國文壇。其文學代表作有《銀灰色的死》、《春風沉醉的晚上》、《遲桂花》等。

图书目录

清貧慰語    
說肥瘦長短之類    
說「沉默」    
說姓氏    
說謊的衰落    
傳記文學    
談結婚    
暴力與傾向    
雨    
婿鄉年節    
雜談七月    
杭州的八月    
寂寞的春朝    
春愁    
玉皇山    
浙江的今古    
住所的話    
記風雨茅廬    
故都的秋    
江南的冬景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賞    
屠格涅夫的《羅亭》問世以前    
屠格涅夫的臨終—為屠氏逝世五十週年紀念作    
查爾的百年誕辰    
林道的短篇小說    
讀勞倫斯的小說—《卻泰來夫人的愛人》    
錢唐汪水雲的詩詞    
靜的文藝作品    
清新的小品文字    
略談幽默    
MABIE幽默論抄    
談談民族文藝    
談詩    
娛霞雜載    
記閩中的風雅    
梅雨日記    
秋霖日記    
冬餘日記    
閩遊日記    
濃春日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6049
  • 規格:平裝 / 244頁 / 14.8 x 21 x 1.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集子带给人一种浓郁的“旧时光的余温”。它并非那种能立刻提供爆炸性观点或新奇知识的读物,它的魅力在于其渗透性——它缓缓地、不着痕迹地渗入读者的感知世界。那些关于友情、爱情、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自身才华与命运的复杂情感,在今天的语境下重读,依然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当下,慢下来,去体味那些细微的、容易被忽略的情感纹理是何等重要。每一次合上书卷,都会有片刻的失神,仿佛刚刚从一场漫长而真实的梦境中醒来,心中留下了几不可察的惆怅和对那位作者真挚的敬意。这是一种需要用心去品味,而非用眼去扫视的书籍,它给予读者的回味时间,远超阅读本身的时长。

评分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書話”的部分。比起那些高谈阔论的理论分析,郁达夫在这里展现了一种近乎孩子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谈论起书籍,绝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姿态,而是像一个热衷于分享自己宝藏的孩子,兴奋地向你展示他新近淘到的宝贝,或是某句偶然读到的警句如何击中了他的内心。这种平实而又充满热情的笔调,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特别欣赏他那种对“阅读的乐趣”本身的捕捉,那种沉浸在文字世界中,暂时忘却尘世烦恼的境界。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腻捕捉,对于习惯于碎片化信息的当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回归与提醒——阅读,本应如此纯粹而令人愉悦。他的书评,与其说是评论,不如说是他与书中作者进行的一场跨越时空的私密会晤,真诚、坦荡,毫不设防。读完后,总会忍不住想立刻去翻出他提及的那些旧作,看看是否真能从中窥见他所描述的“微光”。

评分

游记部分的处理手法,颇具匠心。它们绝非那种走马观花式的观光记录,而更像是心灵地图的绘制。每一处足迹的停留,都与他当时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某种体悟紧密相连。他描写景物的手法,绝不拘泥于传统的工笔细描,而是善用对比和意象的跳跃,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感。例如,某次在江南水乡的描写中,那种湿漉漉的、略带惆怅的蓝色调,似乎就是他当时内心状态的直接投射。这种“借景抒情”的高级运用,使得游记不再是地理游览的附庸,而成为了探索自我内心世界的载体。读到此处,我仿佛和他一同站在烟雨迷蒙的渡口,感受着那份难以言喻的、关于“逝去”与“永恒”的哲学追问。他的笔触,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情绪波动,并将它们凝固在文字中,供后人反复品味。

评分

从散文的整体结构来看,这本集子的“杂”体现了一种高明的“不拘一格”。它没有严格的时间线索或主题划分,反而让读者体验到一种更加自由、更贴近生活本身的节奏。今天可能读到对社会现象的尖刻讽刺,明天翻开就可能沉浸在他对一碟家常小菜的细致描摹中。这种风格的错落有致,反而形成了一种张弛有度的阅读体验,避免了长时间沉浸于单一情绪的疲劳感。这种对“大杂烩”的驾驭能力,恰恰证明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生活广阔的包容性。他的杂,是百川归海的汇聚,是生命经验的全面展现,而不是简单的题材堆砌。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一个装满了奇珍异宝的旧货箱里探寻,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带来怎样的惊喜或触动。

评分

这本《閒書》的选篇角度,实在让人惊喜。它不像某些文集那样,只是简单地将作者在特定时期发表的文章堆砌在一起,而是仿佛经过一位老友的精心梳理,将郁达夫那些看似散漫的笔触,编织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读到那些关于日常琐事的记录,尤其是那些对市井生活的细致描摹,我仿佛能闻到旧时茶馆里弥漫的烟草味,感受到阳光穿过斑驳树影洒在石板路上的暖意。他笔下的“閒”,并非真正的无所事事,而是一种对生命本真的体察与珍视。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文字,实则蕴含着对时代变迁的隐约忧思,那种文人特有的敏感与多情,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更添一份沉思。尤其是一些关于友人的片段,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人物的鲜活神态和深厚情谊,足见作者观察之细微,情感之真挚。这使得阅读过程如同进行一场私密的、穿越时空的对话,不再是面对一位高高在上的文学巨匠,而是一个与我们共享悲欢的,有血有肉的灵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