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與交換模式

力與交換模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柄谷行人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交换理论
  • 权力
  • 社会互动
  • 人际关系
  • 社会心理学
  • 冲突理论
  • 结构功能主义
  • 微观社会学
  • 行为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重量級思想家柄谷行人跨科際、整合全面知識的顛峰之作!
  ★以動態的「力」而非靜態模式來理解歷史的運作,指出人類未來的方向!

  柄谷行人在經濟歷史學的貢獻,是以四種「交換模式」出發的觀點,補充、擴大了馬克思《資本論》中「生產模式」所無法涵蓋的層面。繼二〇一〇年奠定其理論體系的《世界史的結構》,十二年後,他在本書中進一步修補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說明歷史演變的原理,並以交換模式D作為對未來的展望。

  在這本被視為柄谷思想體系的顛峰之作中,柄谷行人以「物神」、「靈」的角度,闡述是什麼樣的「力」促使交換模式A(互酬式:贈予與回禮)、B(服從與保護:掠奪與再分配)、C(商品交換:貨幣與商品)、D(A在高次元中的回復)的複雜運作。

  在四種交換模式中當中,各自有強大的「力」在糾纏、拮抗。這些「力」難以被察覺,因此歷來學者少能釐清。例如,「交換模式C與B都具有超越人類意志的『力』。在民主主義的國家體制裡,人們認為自己是自由的;但他們並沒有察覺,自己只是變得對C與B的『力』更順從而已。」若不釐清「力」的真相,便難以具體描繪出模式D,人類將難以走出當今的困局。

  歷史上,嘗試揚棄國家(模式B)與資本(模式C)的學者大有人在,馬克斯避免了「神」的觀點,而康德則將社會的歷史,視為自然的「隱微的計畫」。他在社會的歷史中,發現了既不是人、也不是神的某種作用,並稱之為「自然」。柄谷行人則循著康德的思路,認為這「自然」就是模式D的作用。

  而模式D,將是未來人類的出路。

鄭重推薦

  紀金慶|臺師大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黃雅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廖欽彬│廣東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龔卓軍│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董啟章│小說家
  (按姓氏筆劃排列)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宇宙边缘的低语》的图书简介,内容与《力与交换模式》无关,且力求细节丰富、自然流畅。 --- 《宇宙边缘的低语》 一部跨越星尘的史诗,探索未知边界上的生存与人性 导言:当光年成为尺度,我们该如何定义“家”? 在人类文明的宏伟叙事中,我们总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未来,渴望征服那些由真空和暗物质构成的疆域。然而,当最先进的曲率驱动技术将我们抛向银河系不可测绘的旋臂,甚至触及宇宙结构本身的缝隙时,那些关于权力、资源分配或系统运作的宏大理论,似乎都在绝对的孤寂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宇宙边缘的低语》并非一本技术手册,亦非一场简单的太空冒险。它是一部深植于后稀缺时代、探索“存在”本质的哲学寓言,以一场代号为“奥德赛-VII”的远征为骨架,刻画了人类在面对终极虚无时的挣扎、创造与妥协。 第一部:寂静的边缘——卡戎星环的囚徒 故事开始于人类文明扩张的尽头——一个被称为“卡戎星环”的区域。这里的恒星稀疏,空间结构异常扭曲,充斥着被早期宇宙爆发遗留下的奇异辐射。远征队的主角,艾莉亚·维斯珀,一位专攻失落文明语言学的年轻学者,却发现自己被困在这片星域深处的一艘老旧勘探舰上,舰船动力系统遭受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熵增加速”现象的侵蚀。 他们携带的并非工业设备或军事物资,而是对已逝文明信息的渴求。与他们同行的,是塞拉斯·克罗夫,一位性格冷峻的前星际安全官,他负责保护这些宝贵的、但脆弱的知识资产。 卡戎星环的生存法则极端残酷。资源极度匮乏,氧气循环系统如同垂死之人的呼吸,随时可能崩溃。更令人不安的是,他们并非完全孤独。在这个星环中漂浮着古代智慧种族——“织光者”——留下的巨大、半休眠的结构体。这些结构体会周期性地发出低频的、近乎催眠的声波,影响着船员的心智。 艾莉亚试图利用她的专业知识解读这些“低语”,相信其中蕴含着逃离此地的关键。但塞拉斯则坚持认为,任何非人类智能都是潜在的威胁,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修复船只,而不是沉迷于未知的历史。这种核心矛盾,在氧气耗尽的压力下被不断激化。 第二部:记忆的碎片与形态的重塑 随着时间的推移,船员们开始经历共享的幻觉。他们看到的不再是冰冷的星空,而是绿色的海洋和早已被遗忘的地球景象。艾莉亚发现,“织光者”的低语并非语言,而是一种基于情绪和记忆频率的直接信息传输。他们并非想伤害人类,而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记录”和“保存”——而人类的思维结构,恰好成为了他们理想的载体。 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对“记忆价值”的探讨。在宇宙的边缘,物质财富已然失去意义,唯一具有交换价值的,是独特的、未被污染的生命体验。船上的工程师发现,要想修复驱动核心,必须用高纯度的大脑皮层信号进行“频率锚定”。这意味着,有人必须自愿地或非自愿地,将自己最深刻的记忆——爱恋、恐惧、顿悟——转化为驱动能源。 塞拉斯被卷入了一场关于牺牲的道德困境。他必须决定,是保护船员的“自我完整性”,还是为了生存,将船上最富有经验的航海士的毕生航行数据提取出来,以换取飞船重启的微小可能。 在这一部分,我们深入探讨了个体经验的商品化与神圣化之间的界限。当生存成为唯一的律法,人性的界限在哪里被重新绘制? 第三部:非线性的回归与存在的悖论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一座被命名为“空洞之眼”的巨型构造体内部。艾莉亚终于破译了织光者的核心信息:他们并非一个消亡的种族,而是主动选择了“非时间性存在”——他们将自身的意识分散到宇宙的结构中,成为背景辐射的一部分,以求永恒的观察。 然而,这种“永恒”并非没有代价。他们的记录系统开始衰退,而人类的介入,无意中激活了系统的“回收机制”。如果艾莉亚无法在回收完成前找到逃逸路径,所有船员的个体意识将被同化,成为织光者庞大、但正在衰亡的数据库中的一个条目。 最终的抉择不再是关于飞船的修复,而是关于“遗忘”的权利。塞拉斯面对一个终极选项:是否应该抹除所有关于卡戎星环的记录,确保后世的探索者不会重蹈覆辙,即使这意味着他们自己的发现和牺牲将永远沉入虚空? 《宇宙边缘的低语》以一种极度内敛而宏大的笔触,展现了在超越人类理解的尺度下,个体存在的微弱光芒。它探讨的不是如何征服星辰,而是如何在被星辰遗忘的角落,为自己的人性找到一个坚实的锚点。这本书的结尾,没有胜利的凯旋,只有对未知深处的敬畏,以及对“我是谁”这一最基本问题的永恒追问。 --- 主题聚焦: 记忆的物质化与情感的能源转化。 极端环境下的社会契约与道德重构。 语言、信息与存在的关系。 人类在面对真正“宏大”尺度时的渺小与坚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柄谷行人 (Karatani Kojin, 1941-)


  享譽國際的日本當代理論批評家、思想家、哲學家,及文學評論家,研究主題跨越文學、經濟、歷史、政治、哲學等多元領域。曾任教於日本國學院大學、法政大學、近畿大學、美國康乃爾大學、加州大學,美國耶魯大學東亞系、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系客座教授。2006年退休。

  柄谷行人出身學運世代,曾參加反安保運動。1969年以討論夏目漱石的〈意識與自然〉獲得第12屆群像新人文學賞。1973年日本新左翼運動衰退後,重心逐漸移向理論與思想工作。近年來持續探討「國家」、「資本」、「國族」等概念,提出「Association」作為對抗之理念,2000年曾組織NAM(New Associationist Movement)運動。近10年來更積極參與反核。

  柄谷行人出版著述30餘種,代表作有《力與交換模式》、《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作為隱喻的建築》、《移動的批判:康德與馬克思》、《帝國的結構:中心.周邊.亞周邊》、《哲學的起源》、《世界史的結構》、《倫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以上均由心靈工坊出版)、《邁向世界共和國》(臺灣商務出版)等。

  2022年榮獲國際哲學界最高榮譽博古睿獎。2023年8月,獲美國知名《新聞週刊》雜誌日文版選為受世界尊敬的百大日本人之一。

譯者簡介

林暉鈞


  畢業於國立藝專,為國內知名小提琴家。醉心哲學與當代思潮,2011年起引介並翻譯日本思想家柄谷行人著作,已出版《力與交換模式》、《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作為隱喻的建築》、《移動的批判》、《帝國的結構》、《哲學的起源》、《世界史的結構》、《倫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另譯有《神話與日本人的心》、《高山寺的夢僧》、《革命的做法》、《孩子與惡》(以上均由心靈工坊出版)等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交換模式D的當代先知 / 董啟章
【推薦序二】 何處尋求未來棲身處:閱讀柄谷行人《力與交換模式》 / 廖欽彬
譯者序

序論
1、    上層結構的觀念性的「力」
2、    在「力」之前敗下陣來的馬克思主義
3、    來自交換模式的「力」
4、    資本主義制經濟中的「精神」活動
5、    交換的「力」與「物神」
6、    交換的起源
7、    拜物主義與偶像崇拜
8、    恩格斯的《德國農民戰爭》與社會主義的科學
9、    交換與「交流」

第一部  來自交換的「力」
預備性的考察:什麼是力?
1、    陌生人之間的交換
2、    自然的遠距「力」
3、    「看不見的手」與進化論
4、    貨幣之「力」
5、    定居化與交換的問題
6、    共同體的擴大與交換模式
第一章    交換模式A與力
1、    贈予的力量
2、    莫斯的視點
3、    原始的遊居民與定居化
4、    圖騰崇拜與交換
5、    後期佛洛依德
6、    共同體的超我
7、    具有反覆強迫性質的「力」
第二章  交換模式B與力
1、    霍布斯的契約
2、    商品們的「社會契約」
3、    酋邦制社會
4、    原始社會的各階段與交換模式
5、    當酋長成為君主
6、    領袖魅力統治
7、    歷史的「自然實驗」
8、    臣民與官僚制
9、    形成國家的「力」
第三章 交換模式C與力
1、貨幣與國家
2、遠距離交易
3、帝國之「力」
4、帝國的法
5、世界帝國與超越一切的神
6、交換模式與神的觀念
7、世界宗教與普遍宗教
第四章 交換模式D與力
1、    回歸原始遊動性
2、    普遍宗教運動與先知
3、    瑣羅亞斯德(Zoroaster)
4、    摩西
5、    以色利的先知
6、    耶穌
7、    蘇格拉底
8、    中國的諸子百家
9、    佛陀

第二部  世界史的結構與「力」
第一章    希臘・羅馬(古典古代)
1、    希臘藝術的模範性與回歸的「力」
2、    位於亞周邊的希臘的「未開化性」
3、    希臘的「氏族社會的民主主義」
4、    基督教的國教化與《上帝之城》
5、    悲慘歷史過程終點的到來
第二章  封建制(日耳曼)
1、    與亞洲式及古典古代共同體的不同
2、    日耳曼社會的特性
3、    日耳曼社會裡的都市
4、    修道院
5、    宗教改革
第三章  絕對君主制與宗教改革
1、    君主與都市(資產階級)間的勾結
2、    「國王神蹟」
3、    臣民的共同性
4、    近代資本主義(產業資本主義)
5、    常備軍隊與產業勞工紀律
6、    國家的監視
7、    新都市

第三部  資本主義的科學
第一章    經濟學批判
1、    名為貨幣與資本的「幽靈」
2、    一八四八年革命與皇帝麾下的「社會主義」
3、    《資本論》作為「物神的現象學」
4、    來自交換的「力」
5、    馬克思與霍布斯
6、    股份公司
7、    英國的霸權
第二章  資本─國族─國家
1、    不易消亡的國家
2、    康德的「和平聯盟」
3、    自然的「隱微的計畫」
4、    帝國主義戰爭與國族
5、    從交換模式所觀察到的資本主義
6、    讓資本得以自我增値的不斷的「差異化」
7、    新古典學派的「科學」
第三章  資本主義的終結
1、    革命運動與馬克思主義
2、    十月革命的結果
3、    二十世紀的世界資本主義
4、    以新自由主義為名的「新帝國主義」
5、    後資本主義與後社會主義論
6、    晚年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思想工作
7、    環境危機與「交流」中的「力」

第四部  社會主義的科學
第一章    社會主義的科學1
1、    資本主義的科學
2、    「烏托邦」與無產階級的問題
3、    羊與貨幣
4、    共同所有
5、    「科學社會主義」的末日
6、    寫給查蘇利奇的回信
7、    「一國」革命
8、    氏族社會的個人自由
9、    私有與個人所有
第二章  社會主義的科學2
1、    重新思考恩格斯
2、    一八四八年革命挫敗後的《德國農民戰爭》
3、    一五二五年的「階級鬥爭」
4、    有關原始基督教的研究
5、    從交換模式觀看共產主義
第三章  社會主義的科學3
1、    物神化與物象化
2、    考茨基與布洛赫
3、    布洛赫的「希望」與齊克果的「反覆」
4、    班雅明的「神性的暴力」
5、    無意識與未意識
6、    古老社會「在高次中的回復」
7、    交換模式D的問題
8、    以交換模式A為依據的反抗運動之極限
9、    D在危機中的到來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3289
  • 叢書系列:PsychoHistory
  • 規格:平裝 / 528頁 / 13.5 x 19.5 x 2.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交換模式D的當代先知
董啟章(小說家)


  讀到柄谷行人先生的《力與交換模式》中譯本,無疑是今年的最大收穫。對像我這樣的柄谷忠實讀者來說,這是一本期待已久、終於能一睹原貌的書。雖然是譯本,但在林暉鈞先生嚴謹而明暢的譯筆下,我相信這是完全能傳達作者原意的版本。這是身為讀者的巨大幸福。

  《力與交換模式》是柄谷先生對世界史畢生探究的總結,也是他中期到晚期作品——包括《移動的批判》、《作為隱喻的建築》、《哲學的起源》、《世界史的結構》、《帝國的結構》等——的集大成之作。不過,這並不表示你要先讀他的前作,然後才能讀懂《力與交換模式》。你也可以把本書作為入口,回頭去認識柄谷的學說。甚至,就算你只讀這一本,也肯定會獲益良多。

  這本書的寫法,既是繼承前作的深化和發展,但也同時對基本概念作出扼要陳述,所以新讀者不必擔心要先具備任何入門知識。相反,柄谷探究方法的特色,是顛覆既有的思維習慣,解構不辯自明的定見。讀者唯一要具備的是開放的態度和批判的思考。也許你未必會立即同意他的觀點,但你肯定會被牽引進入激辯之中。這種批判的交換,應該是柄谷先生所樂見的吧。

  早年的柄谷從事文學研究和批評,但後來感到單純批評的局限,覺得必需在更基本的層面上,尋找世界史的結構。柄谷深明從事批判和從事系統建立之間的矛盾和張力——前者是解構的,而後者是建構的。但他沒有放棄批判,而是同時在做兩件事,因為要建立新的系統,就要先解構舊的系統。柄谷建立新系統的方式,不是平地起高樓,而是轉移觀點,從而發現舊有觀念中的顛倒,並將之再次倒轉過來。他把從閱讀康德和馬克思而領悟到的方法,稱為「移動的批判」。

  傳統政治社會分析,都以生產模式來區分歷史階段和當中出現的不同社會制度,馬克思主義或者歷史唯物論尤其如此。柄谷所做的「移動」和「倒轉」,是以交換模式取代生產模式,作為世界史結構的源頭和基礎。這個洞見主要來自對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的細讀,並輔以大量哲學、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和宗教學論述的參考。所以,《力與交換模式》不只是一本政治經濟論著,也是一本跨科際的、整合全面知識的作品。

  柄谷行人提出的交換模式A(互酬/共同體)、B(服從與保護/國家)、C(商品及貨幣交換/資本)、D(A在高次元的回復)的區分,既簡明清晰又富有靈活性,不但沒有把繁複多變的歷史情景簡化,反而能夠解釋許多案例的異同。交換模式並不是柄谷發明出來的,而是最原始和根本的經濟關係形態。但將之發掘、分析和綜合,而成為能夠解釋普遍現象的理論,則是柄谷的劃時代貢獻。這個觀點的重要性,無異於一場知識的「範式轉移」。也即是說,從此以後,我們不能繼續(只)以固有的觀點看事物,而必須採取新的範式。

  交換模式的理論,早在《世界史的結構》中已經確立,但關於交換摸式如何產生作用,以及交換模式D的具體內容,柄谷卻繼續花了超過十年的研究,才在《力與交換模式》中作出解答。他提出了兩個出人意表的新觀點:一、以動態的「力」而不是以靜態的模式或結構,來理解歷史的運作;二、以「靈性的力量」來描述觀念性的「力」。共同體、國家和資本,不但不只是經濟和物質基礎的上層結構,其自身也具有觀念性的「力」,以促成相應的政治社會效應。但這種「力」不是憑個人或集體的意志而出現的,而是源自經濟交換模式。柄谷藉此同時容納觀念和物質的解釋,而不受其中一方的局限。

  比較具爭議性,但我個人認為更具啟發性的,是把交換的「力」視為「靈性的力量」這個大膽的說法。這個的觀點同樣來自《資本論》第一卷,關於貨幣和商品「物神」(Fetishism)的論述,也即是資本的「靈」,如何取得對人類的支配的過程。柄谷強調說:「靈性的力量,不單是一種比喻,而是來自不同的交換模式且確實對現實產生影響的觀念性力量。」他接著由物神談論到巫術和泛靈論等,為的當然不是宣揚迷信,而是想回頭在原始社會A(共同體)中,尋找揚棄B(國家)和C(資本)的條件。而原始信仰共同體,或者是所謂的普遍宗教,無論是早期的猶太教、佛教或基督教,都是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交換模式D的實踐。至於最近代的D的顯現,柄谷認為是十九世紀的社會主義運動。

  由此可見,柄谷啟動的範式轉移,不但關乎如何詮釋過去(歷史),還關乎怎樣理解和面對當下,也即是以「國族—國家—資本」(A+B+C)為主導的世界秩序,以及在這個秩序的支配下,新的交換模式D出現的可能性。不過,柄谷多次強調,「D不是因為人的意志或計畫而實現的東西。相反地,它的出現違反了人的意志或計畫。因為,它顯現為觀念性的力量——換句話說,就是『神之力』。」柄谷在書中多次談到的「神」或「靈」,可以理解為來自無意識的「力」。他曾引用佛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說法,把D形容為「被壓抑者的回歸」。

  柄谷在書中談論了舊約先知的角色,認為他們並不是預言家,而是回歸遊居共同體模式(自由、平等、互酬)的呼籲者。先知們並非自願地向以色列人曉諭神的旨意,而是違反意志地這樣做的,因為這種強迫性的呼喚「來自彼岸」。我不知道柄谷先生從事思想史研究有多自願,但從他多年來鍥而不捨地闡述他的理念,可以感到當中有強烈的迫切性。在這層意義下,柄谷先生是一位當代先知。

  就如舊約先知一樣,柄谷沒有試圖在《力與交換模式》中作出任何世界局勢發展的預告。對於交換模式D最終會以甚麼形態出現,他只是勾畫出一些基本原理,而迴避過於具體的猜測。然而,有一點他卻是肯定的:D會在危機中來到,也即是未來將會出現的戰爭和經濟恐慌。但這觀點也是繼承自康德的——只有在一場世界大戰之後,真正的世界共和國才有可能實現,並達至永久和平。

  雖然柄谷先生拒絕作出預言,但我們和未來的世代可以根據他提出的論述框架,去辨認新的交換模式D出現的徵兆。我大膽地猜想,新近發展起來的區塊鏈,以及相關的Web3模式,所促成的去中心貨幣、去信用金融、點對點交易、財務自主、平等參與、開放共享、互酬精神、社群共治、數字遊民,甚至是Network State的倡議,會不會是歷史上首次為交換模式D創造了大規模實現的條件?

  先知的工作已經完成,是否聽從「神」的呼喚,則是每一個人的抉擇。

譯者序

  作為譯者,我努力保持隱形。但〈譯者序〉或許是我可以發表自己意見的地方。

  首先,我想談談對「nomad」這個字的看法。過去這個字在台灣和日本多半譯為「遊牧民族」、「遊牧民」,但我認為這樣的譯法有誤差。Nomad是非定居的,但不一定從事放牧;一邊旅行一邊以狩獵採集、行商、勞動、占卜、甚至偷盜營生的人,也稱為nomad。另外,也有人將nomad的生活方式稱為「流浪」;但nomad雖然沒有固定的住所,通常卻不是漫無目的地移動。許多nomad會在固定的季節遷徙到固定的地點,時間、空間上都有某種規律。因此柄谷先生用日文的「游動」來表達這個概念,我則選擇將它翻譯為「遊居」、「遊居民」。

  ※    ※  ※  ※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對於柄谷先生使用「靈」或「力」這麼抽象的概念來說明人類的社會與歷史的演變,感到疑慮與不安。但是在反覆閱讀的過程中,我逐漸能理解並同意他的看法。事實上,日常生活中規範我們行為的「愛」、「責任」、「信用」等等概念,其抽象與含糊的程度並不亞於「靈」;我們對權力與金錢的追求,更不輸給任何宗教性的狂熱。如果我們想要理解人的世界,首先必須從承認這一點開始。這或許也是柄谷先生選用「靈」這麼大膽的字眼的理由吧。

  ※  ※  ※  ※  

  有些人質疑,為什麼柄谷先生對於中國這個新興霸權的種種惡行視而不見、避而不談?老實說,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懷疑。特別是在翻譯《帝國的結構》的那段時間。是因為對二戰期間日本侵華的史實感到莫名的愧疚嗎?我有不少日本友人的確是如此。還是對同為左派陣營(即使只是名義上)下意識的寬容?

  經過這幾年的思考,我的想法有了改變。不是柄谷先生對中國特別寬容,而是我對他有不恰當的期待。柄谷先生窮其一生之力,思索人類社會的原理;我卻像被欺負的小孩子,只希望他為我主持公道。我們當然可以批判他——以批判的方式閱讀,是對思想家的敬意——但應該把焦點放在他的思想上。

  剩下的,是我們的事。

後記

  《世界史的結構》在二〇一〇年出版之後,我開始研究與思考其中未曾觸及的問題。《哲學的起源》、《帝國的結構》、《遊動論——柳田國男與山人》、《憲法的無意識》就是這些思考的成果。這幾本書,可以說補充了《世界史的結構》不足之處。但是在那之後,我又開始重新思考這些著作裡未曾充分論述的問題,那就是交換模式D。

  於是二〇一五年到一六年之間,我在季刊雜誌『at プラス』(太田出版)連載〈D的研究〉,持續探討這個問題。但是在連載結束後,我仍然感到不足。我覺得,不只交換模式D,包括A、B、C都需要進一步思考。於是我開始思考交換模式A、B、C所產生的觀念性的、精神性的「力」。我所思考的是,這些「力」是何等地根深蒂固;它們如何一方面相互對抗、一方面彼此勾結,而共同存續下去。

  通常,人們不會意識到這些「力」的存在。而且,雖然有一些像馬克思或霍布斯這樣的思想家,局部地發現這些「力」的存在,卻沒有任何人探討過這些不同的「力」之間的對抗與勾結。因此,想要完成這樣的研究並不容易。結果,我花了六年的時間。而在這段期間內,世界局勢的發展正如我的預期。

  在上述的過程中,〈D的研究〉與《力與交換模式》的問世,分別承蒙落合美砂女士與小島潔先生的許多幫助;而最終的成果,更是在島村典行先生的協助下完成的。謹在此表達我誠摯的謝意。

二〇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於多摩丘陵
柄谷行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日常细节近乎偏执的捕捉能力。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史诗,而是专注于生活在那个特定环境下的个体如何应对那些细微的、却能决定命运的转折点。那种气氛的渲染,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擅长使用环境光影、气味甚至是微不足道的道具来烘托情绪,比如一段关于老旧家具气味的描写,瞬间就能将你拉回到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让你切身感受到角色的孤独或满足。我常常停下来,仅仅是为了回味某一段文字的韵味,它没有刻意去“教育”读者什么,但当你合上书本时,却会发现自己对“活着”这件事的感知,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非常高级。

评分

我向所有寻求智力挑战的读者推荐这部作品,因为它在主题的深度上远远超出了普通小说的范畴。它仿佛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思想实验,探讨了诸如自由意志的边界、集体记忆的构建与消解等宏大命题。作者的论证过程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巧妙地编织在角色的命运冲突之中,让你在为角色命运揪心时,同时也陷入对哲学概念的沉思。全书弥漫着一种冷峻的理性光辉,尽管故事背景可能充满奇幻色彩,但其内核却冰冷而清醒地审视着人类存在的根本困境。读完后,你会感到思维被彻底地重塑了一遍,这更像是一次与一位极其深刻的导师进行的长谈,让人意犹未尽,并立即想启动下一轮的思辨。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结构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推进方式,而是通过碎片化的记忆闪回和多重叙事视角的切换,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迷宫。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可谓是入木三分,那些纠结、挣扎、以及在关键时刻做出的看似荒谬却又合乎情理的选择,都让人深感真实。尤其是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微妙张力时,笔触细腻得让人仿佛能触摸到角色之间那种无声的电流。语言的张力也值得称道,时而如诗歌般优美,时而又像利刃般锋利,这种风格的交织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和挑战,迫使读者不断地去重新解读和构建故事的意义,它挑战了我们对传统叙事逻辑的固有认知,是一次对阅读体验的深度重塑。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读这本书时,我被其浩瀚的背景设定和繁复的世界观所震撼。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其宏大且逻辑自洽的虚构宇宙,其中的社会结构、历史脉络乃至文化习俗,都经过了极其精心的打磨。这不仅仅是一部故事集,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纂的百科全书,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耐心去理解每一个设定背后的深层含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权力和底层逻辑的探讨,它并非停留在表面的冲突,而是深入到驱动整个体系运转的哲学基础。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漫长而艰苦的考古发掘工作,虽然过程耗费心力,但最终收获的知识和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是任何速食读物都无法比拟的,这绝对是一部需要反复品味的史诗级作品。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节奏控制非常大胆,甚至可以说有些叛逆。在某些关键情节,作者会突然放慢语速,用大段的内心独白或环境描写来拉长张力,而在另一些本该铺陈的段落,却会以惊人的速度一笔带过,直接跳跃到结果。这种非对称的叙事节奏,初看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和焦躁,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呼吸频率”,你会发现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宿命感和不可抗拒性。它似乎在暗示:有些事情的发生是必然的,过程的冗长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局的必然降临。它要求读者放弃线性期待,转而拥抱一种更接近生命体验本身的、充满跳跃和留白的叙事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