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飄零:離散時代與社會撕裂的哲學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再飄零:離散時代與社會撕裂的哲學思考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著者 陶國璋
出版者 一八四一出版
翻译者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23/10/18
语言 語言:繁體中文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0-01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哲學學者陶國璋博士X知名歷史Youtuber趙善軒博士
穿梭中西哲學.透析當代社會.啟迪漂泊心靈
以思考超克亂世

  *哲學系教授專業審訂.導讀*

  縱談中西哲學的概念,運用思考方法學剖析當權者以至人民的心態
  為心靈飄泊的讀者提供更精準的分析建言
  使靈根自植於花果再次飄零的當下

  當牟宗三遇上康德,如何用「內聖外王」重新詮釋儒學和現代政治?
  如何以「獅子與狼」之喻來討論民主的價值?
  香港之所以混亂,是因為太過自由?
  為何有些人充滿仇恨又言論矛盾?
  墨家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如何相近?
  「強起來」才是真理,人道主義是一種粉紅色的夢?
  青年人產生孤獨、無助和絕望,起因於經濟和代溝問題?
  香港小資產階級人士,如何找到人的靈性與思考能力?
  有博士學位的人為何也會相信假新聞?
  教師在政治上應該保持中立緘默,還是主動支持學生?
  你的理性不是我的理性,有沒有一個客觀標準的理性?
  你覺得球賽的過程還是結果重要?
  治亂世真的要用重典嗎?

  陶國璋教授、趙善軒博士,兩位均出身於代表冷戰以來香港哲學及文化傳統的新亞書院,同時一直致力於哲學思想普及工作。本書從社會事件出發,由新儒家牟宗三談到中國政治歷史,從香港青少年輕生現象分析自殺的不同面向等等,比較中西哲學的良知、自由、專制等概念,直面社會矛盾與撕裂。

  本書收錄兩人十四次的精彩對談,內容橫跨古今中外,立足本土,讓讀者身處瑣碎、繁複的世事,倒可追尋更澄明的心靈。正如書中所言,這些對話是為了承接過去先哲的智慧,以自由討論延續文化生命。

  ✦✦✦
  「內聖外王」字面上很簡單,就是做好內在修養是成就合理政治體制的基礎。——陶國璋
  在一個權力高於道義的社會,追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可能被權力的利益所取代。——趙善軒
  ✦✦✦
  人性中的尊重和善良可以成為維護社會穩定及和諧的關鍵因素。——陶國璋
  我們應該珍惜生命的可貴,保留我們的身體和能量去做更多積極的事。——趙善軒
  ✦✦✦
  溫情是香港人的弱點,也是優點。——陶國璋
  我們需要的是理性和寬容的對話,而非將對方妖魔化的辯論。——趙善軒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鍾劍華(社會科學學者)
  沈旭暉(國際關係學者)

  ❖共同推薦
  徐少驊(資深媒體人)
  張燦輝(前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系主任)
  楊穎宇(前香港考評局評核發展部歷史科經理)
  蕭若元(資深媒體人)
  (按姓氏筆劃序)

  兩位學者從新儒家和西方哲學對當前社會的對談論述,深入和坦誠;值得每個關心香港的朋友認真研讀。誰説哲學只在大學課堂上討論而不關心當前社會和政治議題?——張燦輝

  本書作者採用對談形式,以國學、心理學、歷史學、邏輯等角度,幫助讀者掌握相關概念,示範以理性拆解時局的可能。——楊穎宇

  對香港人來說,唐君毅、徐復觀及牟宗三,就算不算是家傳戶曉的人物,對於很多有一定文化及教育水平的香港人來,應該都不會太陌生。香港人今天特別有理由認識他們幾位及他們的論點。——鍾劍華

  關於智慧、自由和靈根,往往在我們面對憂患困境時,最能解放及展現出來,個人如是,群體如是,民族亦如是。且讓我們一起正視現實,看清亂世種種煩囂,走出屬於新世代的理想未來。——沈旭暉

  這是一個花果飄零的時代,不論留守與流離,都如陶先生常說的「輕不著地」,腳下盡是虛無,失去立足點。然則新儒家素來強調超越的心性,在無可奈何的命遇之中,人總能夠主動穩住平靜的心靈,靈根自植,進而開放更璀璨的花果。飄零的意義,更在於其不限一地,普世的種子,得以散植更開闊的世界。——無名/哲學系教授、本書校訂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陶國璋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1979年本科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1986年成為新亞研究所第二屆博士班畢業生,獲哲學博士學位。師承牟宗三,屬新亞第二代新儒家學者。著有《哲學的陌生感》、《思考的盲點》、《生命坎陷與現象世界》等。

趙善軒博士

  歷史學者、經濟學者、YouTuber、主持人。研究領域為中國文化史、經濟思想史、中國經濟史。YouTube頻道《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追蹤人數逾30萬。
再飄零:離散時代與社會撕裂的哲學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導讀一——從對歷史教訓的輕率中可以得到甚麼教訓
導讀二——飄零與再飄零:立足香港的哲學思辨,面對憂患現實的靈根再植
導讀三——絕望與再生
編輯弁言

牟宗三的「內聖外王」思想與唯物辯證法的思維虛妄
民主的價值:「獅子與狼」之喻
自由:普世價值的探索——蕭若元與哈佛博士吳錦宇的辯論解析
墨子:「一人一義,十人十義」,人的良知是否皆有差異?
為何他們相信假新聞:從「灰眼症」的角度看心理動機
說謊也有正當性?專制主義者的謊言哲學
為何會有人支持專政?
青年人的困境與對策:防止他們陷入絕望,論「生於亂世」的命題
陣營的對立:探討道器之爭與暴發戶、小資產階級的矛盾
支持與縱容:深度分析建制派支持者的邏輯與心理狀態
馬列史毛主義者對權力的迷戀:何以至死不渝?
知識分子和教師如何面對抗爭?釐清「告別革命論」與年輕人對「和理非」的誤解
為何支持執法者的集會更「勇武」?他們是受害者還是加害者?理解絕望的青年以解香港困局
黃藍之爭與思考方法
一、從杜汶澤與陳百祥的辯論學習拆解謬誤
二、從杜陳之會看思維邏輯
三、泛觀點與角度的謬誤、價值信念層次分析

後記

图书序言

導讀一

飄零與再飄零:立足香港的哲學思辨,面對憂患現實的靈根再植
沈旭暉/國際關係學者

  陶國璋教授、趙善軒博士合著的新書《再飄零:離散時代與社會撕裂的哲學思考》,書名源自中國新儒家代表人物、創立新亞書院唐君毅先生的名句,承傳了新儒家對亂世的憂患意識。兩位新亞學人以我們珍視的香港過渡到當刻「新香港」的社會現況為基礎,談論中西哲學的異同,手持思方利劍刺穿上位者的盲點,給予身處飄零世代的你我洞見社會真相,思考未來的可能。

  回首前麈,昔日的飄零,和如今的「再飄零」極其相似。一九六一年,唐君毅發表〈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一文,認為海外華僑因東南亞各國政府的壓抑,海外華僑社會將面臨全面崩潰。一九六四年,他發表了另一篇文章〈花果飄零及靈根自植〉,就現實的局限提出了應對方法:
 
  「一切人們之自救,一切民族之自救,其當抱之理想,盡可不同,然必須由自拔於奴隸意識而為自作主宰之人始。而此種能自作主宰之人,即真正之人。此種人在任何環境上,亦皆可成為一自作主宰者。故無論其飄零何處,亦皆能自植靈根,亦必皆能隨境所適,以有其創造性的理想與意志,創造性的實踐,以自作問心無愧之事,而多少有益於自己,於他人,於自己國家,於整個人類之世界。」

  面對中華民族的苦難,唐君毅正視現實,花果縱使飄零,能夠獨立自主的人,依然可以靈根自植,以待將來時機許可再創一番事業。此種憂患意識,顯見在那一代因中國共產黨專政逃難到香港、臺灣的新儒家學者,其中錢穆、張丕介、唐君毅等在一九四九年到香港創立新亞書院,以行動表達何謂靈根自植,希望藉由學術保存中共摧殘的真正中華文化,皈依普世價值,並且與國際接軌對話,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充滿獨立思考能力的香港人。無論我們是否曾就讀香港中文大學,是否讀過哲學,其實廣義上,都已經是南來文人的學生。

  這靈根卻因近年正式失去自由的香港面臨新一波危機,敢於思考、道出真相的知識分子,不少無奈四散至海外尚有自由的國度,才能保存獨立自主的人格,繼續昔日以為是理所當然的思考討論。按此一歷史脈絡,陶國璋教授、趙善軒博士的新書延續、深化了上世代的議題,面對「再飄零」世代,為你我提供「離散時代與社會撕裂的哲學思考」,使靈根能夠再次自植於當下。

  《再飄零:離散時代與社會撕裂的哲學思考》收錄了兩人十四次的精彩對談,立足香港,橫跨古今中外,像〈牟宗三的「內聖外王」思想與唯物辯證法的思維虛妄〉、〈馬列史毛主義者對權力的迷戀:何以至死不渝?〉等,談新儒家政道與治道之別,批判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無視道德,馬列史毛主義者戀棧權位的弊病;〈民主的價值:「獅子與狼」之喻〉、〈自由:普世價值的探索——蕭若元與哈佛博士吳錦宇的辯論解析〉、〈為何有人支持專政?〉等,比較中西哲學的良知、自由、專政等概念定義,現代面臨的挑戰及其價值;〈青年人的困境與對策:防止他們陷入絕望,論「生於亂世」的命題〉、〈陣營的對立:探討道器之爭與暴發戶、小資產階級的矛盾〉等,分析香港時事所呈現的社會問題,關心市民面對的困境,都一再體現公共知識分子對世界的關懷。

  這些本應常見的公共事務討論,隨著二○二○年香港政府實施《港區國安法》,已經不容於香港社會,亦一再印證「再飄零」的事實。香港人面對離散時代、社會撕裂的現況,都希望能夠繼續保存獨立思考、人格,而非全面屈從於利維坦的鞭子和糖果,成為唐君毅筆下人云亦云的奴隸。

  那麼,香港人的靈植如何自植?這本書正呈現了新亞學人的典範,許多極具啟發的哲學對話,都能讓我們擁有厚實的思想裝備,學習新亞精神的「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繼續前行。

  一九五八年,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和張君勱四人共同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面對故土蹂躪於極左鬥爭政體的悲劇,用個己生命詮釋了憂患意識:

  「真正的智慧是生於憂患。因為只有憂患,可以把我們之精神從一種定型的生活中解放出來,以產生一超越而涵蓋的胸襟,去看問題的表面與裡面,來路與去路。」

  陶國璋教授在《再飄零:離散時代與社會撕裂的哲學思考》說,他們這些對談,都是為了承接過去先哲的智慧,以自由討論延續文化生命,使靈根再次自植於當下。關於智慧、自由和靈根,往往在我們面對憂患困境時,最能解放及展現出來,個人如是,群體如是,民族亦如是。且讓我們一起正視現實,看清亂世種種煩囂,走出屬於新世代的理想未來。

導讀二

絕望與再生
無名/哲學教授、本書校訂者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德經.第一章》)

  陶國璋與趙善軒兩位先生新著《再飄零:離散時代與社會撕裂的哲學思考》(《再飄零》),就其主題而言,大概呼應著新儒家唐君毅先生〈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及〈花果飄零及靈根自植〉二文的用心。這是一個花果飄零的時代,不論留守與流離,都如陶先生常說的「輕不著地」,腳下盡是虛無,失去立足點。然則新儒家素來強調超越的心性,在無可奈何的命遇之中,人總能夠主動穩住平靜的心靈,靈根自植,進而開放更璀璨的花果。飄零的意義,更在於其不限一地,普世的種子,得以散植更開闊的世界。陶先生本來師承新儒家一脈,其師牟宗三先生曾說:「人雖有限而可無限」,人生在世雖永有內外勾纏的種種限制,但人總可以主動創造無限的價值。陶、趙二位先生的新著,應該可以說是既繼承又開發了中國哲人的傳統。

  認識陶先生者,應該都感受過其教研善於將抽象的哲學理論活用在平凡的現實生活之中。相信不少大學同學,都在「愛情哲學」、「死亡與不朽」、「幸福論」、「哲學、電影與人生」等課,體驗過陶先生如何深入淺出地在非常具體的日常課題當中,談出永恆的思想意義。尤記得在可以非常專門與學究的哲學課上,陶先生選取有別一般強調複雜論證的教學方法,轉而通過侯孝賢導演的《童年往事》,更具體地講授抽象的道理。這部《再飄零》,可說是陶、趙二位先生合作以哲學思考介入現實議題的再一次演示。

  說起來,陶先生的《哲學的陌生感》,可說是我個人其中一本啟蒙書,其中關懷也許也貫穿了其向來的思考,而與《再飄零》一脈相承。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世代,我們對於「陌生」、「荒謬」、「飄泊」、「虛無」、「絕望」這些概念大概絕不陌生,視之為負面,並有真切的體驗。這個地方桃花依舊,卻面目全非,一切如此熟悉,卻又陌生。於此陶先生指出,陌生的情懷當中隱含著更深奧的訊息,迫使人反省種種關於存在的追問:「世間存在著更真實的真相」(頁六)。我們都感受到這個時代種種可悲得可笑的荒謬,陶先生告訴我們:「荒謬感教人從熟諳而安穩的世界中撒離」,使習以為常在溫水中的青蛙重新清醒過來,進而思考「此間是否還有理性的光明?」(頁十三)。今天這裡的人無論肉身還是心靈總都飄泊在外,陶先生促使我們思考所謂的「家」到底是物理的空間,抑或是形上的歸宿,人對於自身「無家性」(homelessness)的正視,恰好構成了一種遙遠卻內在的召喚,「世上的家,形上的家是同抑或不同呢?」(頁二十二)。東方的智慧告訴我們,兩者終歸在終極處統合起。我們總是傾心於實在的立足點,懼怕虛無,陶先生提醒我們虛無卻可以轉化為一種「表示心靈敞開,迎接整存的可能性」的思維態度,「我們說真理是敞開的狀態,敞開只是經揭示所展示的自由狀態。自由是大白於世,澄明自在」(頁三十四—三十五)。我們都念茲在茲的自由,竟然就潛藏在因虛無而敞開的心境之中。最後當然是今人時感的絕望,一種從社會到個人以至於整個世界的絕望。陶先生卻澄清絕望與再生永遠是一對雙生雙成的概念,雖則「絕望是現實人生的盡頭」,只是莫忘「再生是理想的冀求,在此只活一次的歷程中,盡著自己最大的努力,改變現實的處境,徹底解決生命的絕望」(頁xiii)。如是,「陌生」、「荒謬」、「飄泊」、「虛無」、「絕望」不再僅有負面的意義,而更能轉化出積極的功能,啟發「真相」、「光明」、「家鄉」、「自由」、「再生」的追尋。《再飄零》之中花果的「飄零」,終歸連繫於每一個靈根的「自植」。

  老子常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道常無名」(第三十二章)、「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第三十七章》)、「道隱無名」(《第四十一章》),「無」宛如是社會、人生乃至世界秩序的根本原則。從古至今,人類社會存在著太多的有為,虛偽、造作、干預、束縛、勉強廣泛遍布於一切的人事活動。在上位者,固然應該更為重視無為的價值,容讓百姓重建自由、自在、自然、自化的生活世界。而每個飄零的個人,其實也同樣值得重新思考無為的意義。「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第六十四章》),急躁的心態與行事往往導致與初衷相反的結果。勿忘勿助,也許是一個有待今人時刻自我提醒的重點。

無名
二○二三年秋序於無何有之鄉

  參考資料:陶國璋:《哲學的陌生感》,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二○○三年一月初版。

图书试读

墨子:「一人一義,十人十義」,人的良知是否皆有差異?
 
趙  最近城中有兩場討論都涉及良知,分別是蕭若元和其學弟吳錦宇教授,1以及港台「視點31」的一場討論。2吳教授稱眾人對良知均有不同看法,故良知作為普世價值並不合理,皆因它並非每個人都追求。另外,大家的良知影響他們對自由的定義,譬如有人遭剝削自由,有人就會同情他並覺得他很悲慘,另一些人則不然。到底良知是不是好像墨子所說「一人一義,十人十義」?3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
 
陶  或者我們試試從語理分析的角度出發。有關良知的概念出於《孟子.盡心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孟子此處把良知和良能兩者連在一起。良是好的意思,能夠有一種向好方面出發或做好事的能力。良知為分辨好與壞的能力。由此可見孟子是先天主義者,「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就是認為人皆有良知,沒有良知、是非之心、惻隱之心等則非人也。4這個論點不是很多人信服,因為從經驗上我們的確看到每個人的價值判斷或廣義的所謂道德判斷會有所分別。5
 
趙  對於上述的性善論孟子也有補充。他就說人本身有良知,但是雖「牛山之美」,然「旦旦而伐之」。

再飄零:離散時代與社會撕裂的哲學思考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再飄零:離散時代與社會撕裂的哲學思考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再飄零:離散時代與社會撕裂的哲學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再飄零:離散時代與社會撕裂的哲學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