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創造幸福經濟
經濟發展是目前全球各國的重要課題,為了改善經濟現況,許多專家學者相繼提出各種解決方案,但至今仍找尋不出突破瓶頸之道。值此之際,果光法師在新書《心靈環保經濟學》中提出的經濟思惟,恰為近來低迷的經濟提供一反思的方向。
臺灣需要覓得經濟再造的契機,而正當各國都以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做為經濟成長指標,我們卻發現人民的平均GDP與幸福感,並不能畫上等號。如果能參考本書的主張,讓臺灣未來的經濟發展,以促進大眾共同的福祉為方向,我們將可一起擁有美好的經濟生活。
本書作者果光法師擁有專業的經濟學背景,且長期在法鼓山承擔行政管理職事,他提出以「心靈環保」為主軸的經濟思惟,主張從「心」出發,幫助人類開闊心量,由個人的欲望轉向無我的利他,運用佛法的慈悲與智慧來處理經濟問題,為社會謀求最大福利,其所建構的「利和同均」理想經濟體系,對提昇經濟發展十分具有參考價值。
在力拚經濟、追求幸福的時代,「心靈環保經濟學」展現少欲的智慧、利他的慈悲,讓個人、企業不會只追求各自的幸福,而能致力回饋社會,相信在這份心靈環保的帶動力量下,將使得世界和諧、地球永續。
蕭萬長
中華民國第十二屆副總統
二○一三年十二月十七日
增訂版自序
散發因陀羅網的光輝
法鼓文理學院校園禪林小徑的樹蔭下、石板地上,擺上一個茶席,師生圍坐茶席,一邊品嘗在地的紅茶、咀嚼著裸食茶點,同學們分享著這個學期來,調整經濟行為的行動方案構想、執行過程的體驗及感受。樹林間的蟲鳴鳥叫聲,與師生的歡笑聲,迴盪林間,交織出動人的黃昏光景。是的,這是這學期心靈環保經濟學課程圓滿的一幕!距離初版《心靈環保經濟學》一書,轉眼十年。
十年來,個人持續在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及人文社會學群社會企業碩士學位學程,開設佛教經濟學或心靈環保經濟學課程。在教學的場域中,同學們從第一堂課的好奇:心靈環保或佛法與經濟學有何關係?透過相關書籍、論文之閱讀,各種案例的分享,還請同學們各自設計一個行動方案,嘗試在學期當中改變經濟行為。有的同學在消費行為上調整,素食、減塑、省水、節能、調整洗潔劑、或各種環保用品,有的進行自然農法耕種,在家、在學校的培福園地,甚至有幾位同學一起到宜蘭租地耕種。今年還有位同學在消費的同時,也儲存累積小額款項,隨時做布施。一個學期下來,聆聽同學們分享利他、照護地球的想法與身體力行,感受到一種由內心轉化而帶動行為轉化的效應。
除了此領域的教學,也鼓勵佛教徒經濟學者進行相關研究,在幾位學者們的持續努力下,佛法與經濟學的跨領域對話,已逐漸為人所熟悉,並陸續舉辦了佛法或心靈環保跨領域的學術研討會。
回頭看十年前為報師恩所寫的這本著作,內心總希望能補充的更為充實,一是心靈環保的思想根源,曾與常諗法師共同爬梳撰寫於〈漢傳禪佛教的當代實踐〉一文中,感謝法師同意將此節收錄於本書中,這次再做了修潤與補充。另外是聯合國於二○一五年提出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值得分析心靈環保經濟行為與永續發展目標的關聯性,若能將貪、瞋、癡煩惱轉為一念心清淨,帶來身、口行為清淨,擴展至環境清淨,淨土便在眼前,多項永續發展目標自然達成。兩個面向的補充,使本書在思想源頭上更深入紮實,對於現代永續發展的運用更加具體。
反思三十年前對主流經濟學困惑的自己,走上出家修行之路,一路向內心探索,十多年前為報師恩而開展「心經濟」領域,近兩年投入環境教育,將禪法融入課程中,體會到自己與眾生、大自然的連結,如因陀羅網之深化、擴展,微妙而不可思議!祈願現前一念的善心如因陀羅網展開,帶給地球、宇宙光輝!
果光
二○二三年六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