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戰爭與和平的邊緣:戰地記者的中東紀行

行走在戰爭與和平的邊緣:戰地記者的中東紀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明交
圖書標籤:
  • 戰地記者
  • 中東
  • 戰爭
  • 和平
  • 紀行
  • 時事
  • 政治
  • 文化
  • 曆史
  • 衝突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生死之外,我遇到瞭很多不一樣的人,見到瞭人生的無數種可能。」

  擔任駐中東記者的五年時光裡,我走過久經戰火無情蹂躪的國傢,訪問被死亡陰影糾纏籠罩的無辜人民。曾被伊斯蘭國綁架的亞茲迪少女,在講述自身遭遇時仍心有餘悸;住在危樓裡的黎巴嫩老太太,緩緩道齣記憶深處的戰爭經歷;而那名被炮彈擊中的敘利亞女孩,儘管可能再也無法用自己的雙腳行走,卻仍笑得堅強燦爛,更勝驕陽。

  這裡是衝突的中心,是遠離幸福的邊境,但這裡的人們從不輕言放棄,他們珍惜著到來的每一分每一秒,持續在這戰爭與和平的邊緣活下去。

  【戰爭下的巨大陰影】
  無傢可歸、流離失所的亞茲迪人;「直麵死亡」勇敢抵抗伊斯蘭國的庫德人;在貝卡榖地難民營中飽受飲用水問題睏擾的敘利亞人......戰爭帶給人們的苦難不盡相同,卻同樣劃下難以抹滅的傷。

  這裡的孩子沒有他們應享的童年歡笑,將來的夢想是成為軍人趕走恐怖份子。他們並非不天真,而是囿於現實被迫長大,在和平到來之前,隻能放手與殘酷命運奮力一搏。

  【生活中的微小和平】
  喀布爾夏日午後的和煦陽光、艾比爾街頭賣野果的少年、肥美可口的伊拉剋烤魚、敘利亞女孩懷中的老虎布偶、鼕天裡白雪皚皚的伊朗群山......這些在動盪日子中依然存有的美好事物,像一雙柔和、平靜又溫暖的手,撫慰瞭人們的心靈,帶來值得珍惜與努力的理由。

感動推薦

  阿潑 媒體工作者
行走在時間的縫隙中:失落文明的低語與現代社會的脈動 這本書並非聚焦於硝煙瀰漫的戰場或高層間的政治博弈,它是一場深入人類歷史長河的探險,一次對那些被時間洪流沖刷、隱藏在現代文明光芒之下的失落文明的細緻描摹與重新發現。我們將卸下沉重的戰地裝備,轉而拿起歷史學傢的放大鏡和考古學傢的測量工具,走進那些曾經輝煌一時,如今隻餘斷壁殘垣的古老疆域。 全書的結構如同一次層層剝離的考古發掘,從廣袤的地理空間過渡到微觀的人類遺存。它從尼羅河畔的象形文字開始,探討古埃及文明如何建立起穩固的信仰體係和驚人的工程奇蹟,並深入分析這些體係如何在麵對內部腐化與外部衝擊時,緩慢地走嚮衰亡。這不僅僅是對法老王權的梳理,更是對一個高度集權社會在麵對韆年變遷時的韌性與脆弱性的哲學思辨。 隨後,筆鋒一轉,將讀者帶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探討兩河流域的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等文明的興衰。這裡的重點將放在人類最早的城市規劃、法律的雛形(如漢謨拉比法典的社會意義)以及楔形文字如何成為知識傳承的關鍵載體。我們將追溯灌溉係統的複雜網絡,探究水利工程如何成為這些早期國傢的經濟命脈與軍事焦點,以及其崩潰如何直接導緻瞭文明的退潮。這裡的敘事側重於「基礎設施」對文明存續的決定性作用。 旅程並未止步於此。我們將跨越阿拉伯海,抵達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哈拉帕與摩亨佐-達羅。這部分的描寫將極力還原其神秘性與高度的城市化水平——其精準的城市網格、先進的排水係統,以及至今仍未完全解讀的文字。我們會專注於這種文明在缺乏明顯的宮殿或戰爭痕跡下的社會組織模式,思考一種和平共處的複雜社會結構是否可能存在,以及它在麵對氣候變遷或資源枯竭時所展現齣的無聲消亡。 敘事風格追求一種沉靜而富有洞察力的觀察,避免過度的戲劇化。作者更傾嚮於從材料科學、建築學和人類學的角度切入,去理解古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組織勞動和構建精神生活的。例如,在描述帕德嫩神廟或羅馬競技場的遺址時,重點不在於戰鬥的血腥,而在於其背後的幾何學原理、材料的選擇,以及它們如何作為權力與公民身份的視覺化象徵。 書中還包含一個重要的專題部分,聚焦於「邊緣文明」——那些在主流歷史敘事中常被忽略的文化。這包括安第斯山脈的莫切文化、中美洲的奧爾梅剋文明,以及歐亞大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這部分試圖挑戰「線性進步史觀」,展示在不同地理環境下,人類適應性生存所發展齣的多元化文明路徑。重點在於分析這些文化如何與自然環境形成動態平衡,以及當外部壓力(如氣候極端化或新的傳播技術)介入時,其平衡被打破的過程。 在現代性與古代的對話中,本書探討瞭知識的「傳播與失落」。例如,亞歷山大圖書館的焚燬,不僅僅是書籍的損失,更是特定知識體係中邏輯鏈條的中斷。作者將對比古代的知識傳播方式(口述、抄寫、石碑銘刻)與現代的數字化存儲,反思我們當代對「永恆保存」的迷戀是否掩蓋瞭對知識脆弱性的深刻誤解。 結尾部分,作者將視角收迴當下,探討現代社會對古代遺產的態度——從殖民時代的盜掘到當代保護主義的興起。它審視瞭文化遺產的政治化,以及考古發現如何被用來強化或解構現代民族國傢的敘事。最終,這本書旨在提醒讀者,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無數個文明的起落,理解這些「失落」,是理解我們自身當下處境的關鍵鑰匙。整本書的基調是嚴謹的考證與深沉的歷史同理心相結閤,力求提供一種超越時間限製的人類經驗共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明交


  齣生於1984年,於2014年~2019年擔任中國中央電視臺中東中心站記者,現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雅典站記者,著有報導類作品《喀布爾的天空》(北京:知識產權齣版社,2020年)。

圖書目錄

前言

Chapter 1  伊拉剋
艾比爾:戰爭背後的小城
尋找亞茲迪人

Chapter 2  黎巴嫩
戰爭之後,危機之間
迴不去的傢

Chapter 3  敘利亞
戰爭與和平之間
沒有童年的孩子

Chapter 4  伊朗
兩條大街上的德黑蘭
與美國的愛恨情仇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77077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5 x 21 x 1.6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從中餐館齣來的時候,已是華燈初上。走在迴賓館的路上,安曼(Amman)的路燈忽明忽暗,閃爍不定,遠處的山丘籠罩在夜色之中,若隱若現。空中飄起細小的雪花,這對於離地中海不算太遠的約旦(Jordan)來說,絕非尋常。我停下腳步,抬起頭,任雪花簌簌地落在臉上,在車水馬龍的路邊,想聽聽雪落下的聲音,卻隻聽見一輛輛汽車碾過雪片呼嘯而過的嘶鳴。那一天,是二○一五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

  那一晚,這四百萬人口的大城市,所有人都急匆匆地迴傢,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天地間彷彿隻剩下我一個人。昏黃的路燈下,雪花漫無邊際地飄落,我一個人漫無邊際地行走。

  這一走,就是好幾年。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來到中東,也沒想過自己會成為戰地記者。我齣生在遼東半島一個群山環抱的小村莊中,從群山的褶皺中流淌下數條小溪,村民們沿著溪邊河榖居住。這茫茫群山和清澈的小溪,帶給瞭我無比快樂、終生難忘的童年。春天,我們在河邊水窪裡撈青蛙卵,那蛋清樣的卵抓到手裡特別爽滑。我們到山間地頭掐蕨菜,在河邊尋找清香的水芹菜。我們從山上摺迴大把大把的杜鵑花,拿迴傢插在瓶裡,那是度過整個色彩單調的鼕天後第一抹鮮亮的顏色;夏天,我們成天泡在河裡洗澡,洗完就到旁邊的大石頭上去曬,曬乾瞭再跑迴河裡抓魚、摸泥鰍。下過一場大雨後,我們又跑到山上採集五顏六色的野蘑菇,村裡的孩子似乎有種天然的直覺,能分辨齣哪些蘑菇有毒,哪些可吃;鞦天,我們進到山裡採榛子、打野核桃,到蘋果園幫著大人收蘋果;鼕天,上山摺乾枯的柞樹枝,綁成一大捆後,坐著樹枝捆成的「爬犁」沿著山間小溪結冰的冰坡一路滑到底。一年四季,故鄉的山水間,全是我的歡聲笑語。

  那時候,我總是望著窗外的山在想,翻過前麵的山,後麵是什麼?是另一座山?還是一條大河?一片大海?如果是一座山、一條大河、一片大海,那它們的後麵又是什麼呢?因此,走齣大山,走嚮遠方,就成瞭我兒時的夢想。

  為此,我走過瞭很長的路。騎著自行車翻山越嶺到十公裏外的小鎮讀初中,坐著長途客車到四十公裏外的市裡讀高中,到客車換兩趟火車到一韆八百公裏外的西安上大學,乘飛機到八韆八百公裏外的衣索比亞(Ethiopia)工作。再後來,就開啟瞭中東常駐的日子。隻是這一次,時間更長,世界更大。

  我見到瞭阿拉伯沙漠中的滿天繁星、廣闊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高大的椰棗樹、蔚藍色波斯灣裡如織的油輪、厄爾布魯士山(Mount Elbrus)山頂皚皚的白雪。我聽到瞭喀布爾(Kabul)街區巨大的爆炸聲和密集的槍聲,德黑蘭(Tehran)街頭民眾抗議美國將駐以色列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Jerusalem)的怒吼,帕邁拉(Palmyra)古城內敘利亞(Syria)軍隊引爆地雷時的巨大聲響。

  我認識瞭很多人,聽到瞭很多故事。伊拉剋(Iraq)亞茲迪(Yazidis)小姑娘賈奈爾,在「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S)對辛賈爾山(Sinjar Mountains)的圍攻中被抓走,歷經磨難逃齣生天;敘利亞小女孩哈宰勒,原本擁有幸福的童年,卻因戰爭中的一枚炮彈損傷瞭脊椎,坐上瞭輪椅,從此再也不能練習她喜歡的藝術體操;逃離敘利亞的馬赫穆德.查米塔,為瞭替母親找一塊墳地,跑遍瞭整個黎巴嫩(Lebanon)貝卡榖地(Beqaa Valley)裡大大小小的村鎮,終於為逝去的母親尋得一處安葬之地;黎巴嫩老人伊萬‧剋塔伊夫年輕時經歷黎巴嫩內戰(Lebanese Civil War,一九七五〜一九九○年),無處可去,至今依然住在布滿彈孔、隨時都會坍塌的危樓之中。在戰亂中的人們,故事大多和生死有關。

  生死之外,我遇到瞭很多不一樣的人,見到瞭人生的無數種可能。

  穆爾塔達是我在去伊拉剋巴格達(Baghdad)前在網上找到的一個英語翻譯。我們約在我住的酒店大廳會麵。一見麵,我就發現他和其他中東男人不同,穆爾塔達頭髮很長,頭頂束瞭一個髮髻,看上去像個道士。手臂上戴著一串皮製手鏈,露齣一副漫不經心的錶情。穆爾塔達說自己剛從印度(India)迴來,在那邊旅行瞭兩個多月,這讓我頗為意外。在此之前我不曾想到戰亂中的伊拉剋人居然還有心思和財力齣國旅行。他掏齣一根煙,服務生過來說酒店大廳不能抽煙,我們就走齣去,站到門口繼續聊。

  「你就叫我穆提吧,我朋友都這麼叫我。」他掏齣打火機,點燃瞭那根不知道是什麼牌子的香煙,說道:「我實在是喜歡印度,和這裡(伊拉剋)非常不一樣。」

  「印度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肯定值得遊覽。不過你居然待瞭兩個多月,肯定有什麼東西吸引你吧?」

  「是的,我喜歡印度和東方的宗教,很神奇。我特別像印度人那樣在瓦拉納希(Varanasi)河畔做冥想。」

  「你覺得印度的宗教和伊斯蘭教有什麼不同?」聽到他說自己喜歡冥想,我忍不住問。

  「我覺得東方的宗教更加平和。」他頓瞭頓:「我已經不信伊斯蘭教瞭。」他猛吸瞭一口煙,煙頭一閃一閃的發亮。

  我一時不知道該如何接話。因為按照伊斯蘭教法,叛教是極其嚴重的罪行,最高是可以被處死的。一些人即使不信,也會終生保守秘密,絕不會輕易嚮外人透露。沒想到他第一次見到我這個外國人,就直接錶明瞭這一點。

  「你父母知道此事嗎?他們沒有反對?」我問。

  「他們知道,一開始也有點接受不瞭,但慢慢也就習慣瞭。這就跟同性戀齣櫃一樣,父母總有一天會想明白的。」煙抽完瞭,他把煙蒂扔在地上,用腳撚滅瞭煙頭,又彎腰將煙頭撿起,扔進瞭一旁的垃圾桶。

  「好吧,但我覺得你還是不要到處說為好,這很危險。」我在心裡替他擔心,瞅瞭瞅周圍,唯恐我們的對話被別人聽到,惹上麻煩。

  「沒事,我身邊好幾個哥兒們都這樣。」他看著我,像是安慰我似的,說道:「別緊張,沒關係的。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自己信什麼,不信什麼。」

  我沒有去過印度,但我去過南亞的另一個國傢巴基斯坦(Pakistan)。在那裡,見到瞭一位海吉拉(Hijra),聽到瞭另一種人生故事。

  「你看,你就坐在我旁邊,我卻絲毫沒有和你做愛的興趣。」拉瓦爾品第(Rawalpindi)一棟舊樓頂樓狹小齣租屋內,燈光昏暗,沙齊亞‧喬杜裏坐在她的床上,輕輕地對我說。我看著她說話時上下移動的喉結和微微隆起的胸部,不免為自己竟如此缺乏魅力而感到一絲沮喪。

  沙齊亞是一名「海吉拉」,如今人們逐漸開始用「卡瓦賈•希拉」(Khawaja Sira)來取代這個略帶貶義的旁遮普(Punjab)語詞彙。不論名稱如何變化,在巴基斯坦,它指的都是男人和女人之外的第三性雙性人、無性器官者、跨性別者和變性人等,其中又以跨性別者最為常見,她們擁有男人的身體,女人的靈魂。

  「一個真正的海吉拉,對性是沒有興趣的,她既不會去愛男人、更不會愛女人。」沙齊亞說話的時候,既沒有如文藝青年想像的那樣抽著煙,茫然地看著吐齣的煙圈逐漸擴散、消失;也沒有露齣飽經滄桑後的頹廢或悲傷,她就坐在那裡,輕輕地述說,臉上幾乎沒有任何錶情。

  然而,「性」終究是海吉拉麵臨的身分考驗與外界認知這一群體最主要的關注點,事實並不像沙齊亞說的那樣非黑即白,海吉拉中相當一部分人會為男性主顧提供性服務。在熙來攘往的拉閤爾(Lahore)、喀拉蚩(Karachi)或者拉瓦爾品第等大城市街頭,日落時分,她們穿上鮮豔的長袍,穿梭在滾滾車流之中,開始乞討,又或者等待被尋歡的男子獵取。車裡的人搖下車窗,可能遞過來幾張一百盧比的鈔票,也可能是詢問交易的價格,談攏後,海吉拉迅速跳上車,在車裡或者某個隱秘的地方完成一樁交易。

  沙齊亞曾有過男朋友,那個身材魁梧,留著性感鬍子的拉閤爾男人和她同居過很長一段時間,直到他的傢人發現此事,將他綁迴瞭東部的傢鄉。

  在巴基斯坦,人們對於跨性別者的態度和認同,正如同一些海吉拉對自己身分的認同一樣錯亂。毫無疑問,作為非主流的人群,他們受到各種各樣的歧視和侮辱,在巴基斯坦這樣的伊斯蘭社會,銀行、學校、理髮店等等都是男女兩性分開,這樣一來,作為第三性的海吉拉就顯得十分尷尬,比如在銀行排隊,排到男隊中很可能被肆意騷擾、排到女隊則會受到冷眼排斥。然而她們又是很多巴基斯坦傢庭婚禮現場必不可少的舞蹈錶演者,沙齊亞本人就是非常有名的舞者,在臉書上一段二○一六年的影片中,她一襲白裙,一頭長髮,跳舞的時候身體不停鏇轉、臀部像電動按摩椅般靈活自如地抖動,絲毫不亞於拉美電臀夏奇拉,留言區超過五百條讚美評論顯然足以說明這一點。婚禮現場新郎一方不停地朝舞者撒錢作為打賞,氣氛相當熱烈。但婚慶跳舞現場海吉拉遭槍擊身亡這樣的事也不是沒有發生。

  沙齊亞的小屋布置得很簡單,牆壁被刷成橙色,裡麵除瞭一張大床,沒什麼傢具擺設,最顯眼的就是掛在牆上的一張她自己的藝術照。她坐在那裡,雖然在和我聊天,但我總感覺到她是那麼近,又那麼遠。海吉拉們都喜歡穿鮮豔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但她們在外麵越是喧鬧放縱,在傢裡卻越是顯得孤獨而寂寥。

  在巴基斯坦,有的海吉拉因傢庭不接受被掃地齣門後,就會被「古魯」(guru)帶走收養。古魯是跨性別者組織的管理者,每幾個人上麵有一個「古魯」,負責調解各種糾紛,提供安全保障等一切事務。小「古魯」上麵還有中「古魯」,再上麵還有大「古魯」,一級一級直到金字塔的頂端。

  對於海吉拉而言,即使她被傢庭認可,但長大後齣來工作,單打獨鬥是絕無可能活下去的。城市裡每個區域、每條街道都被古魯們劃分切割,私自跑到別人的地盤就違反瞭行規,就可能會被封殺。在古魯組建的大傢庭裡,有共同語言的人們似乎都有瞭依靠,彼此依偎著相互取暖。

  「對未來有什麼打算?老瞭跳不動舞瞭怎麼辦?」我問。

  「是啊,我已經在想著做點別的瞭,但沒學歷、沒知識,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採訪後的第三天,沙齊亞在她的臉書上發瞭一張自拍,照片中,她畫著濃重的眼影,穿著吊帶,露齣豐滿白皙的胸部。照片上方寫著一行字:「看我多性感!」

  如果不是擔任駐外記者,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一個伊拉剋年輕人會喜歡到印度的河邊冥想,也不會知道伊斯蘭教國傢巴基斯坦會有一群海吉拉這樣的群體存在。

  法國作傢佛蘭西絲•莎岡(Franoise Sagan,一九三五〜二○○四年)曾說過:「所有漂泊的人生都夢想著平靜、童年、杜鵑花,正如所有平靜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樂隊和醉生夢死。」在我看來真是至理名言,我嘗試著體味兩種人生,在漂泊的人生中尋找平靜,在平靜的人生中尋求刺激。成為戰地記者,深入戰爭前線與邊緣,去採訪記錄不同人的故事,無意中滿足瞭這有極強張力的對立,讓我深深入迷。

  我終於走齣傢鄉的大山,見識瞭更大的世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發迴歸自己的內心。二○一五年春天,當我在阿富汗(Afghanistan)巴米揚河榖(Bamyan)中兀自矗立的沙赫伊•古爾古拉城(Shahre Gholghola)遺址上,看到這興都庫什山(Hindu Kush)腹地深處的縱橫阡陌,片片綠洲後,竟默默地留下瞭淚水,不是因為這座「哭泣之城」中的全體居民慘遭屠殺時哭聲震天的慘狀,也不是因為那兩尊舉世聞名,被塔利班(Taliban)炸毀的巨大佛像,而是因為巴米揚河榖彷彿我童年時的村子,周圍群山聳峙,淺淺的小河流淌在山腳下,一排排楊樹在道路兩旁迎風而立,樹葉在微風中翩翩翻飛,斑駁的陽光透過樹葉影影綽綽地灑在林下的小徑上。村民們在河榖中的農田裡辛勤勞作,他們日齣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時光在這一刻靜止,外界的動亂、喧囂似乎都與這裡毫無關係。這種寧靜讓我甘之如飴、內心安定、充盈,一如我的童年。

  當我一個人行走在敘利亞中部小城蓋爾亞廷(Al-Qaryatayn)被「伊斯蘭國」燒毀的修道院中、幾經輾轉,在太陽落山之前深入伊拉剋庫德斯坦大山深處的難民營中、或是站在伊朗中部亞茲德(Yazd)傳統波斯庭院屋頂上看周圍荒蕪的遠山時,總是在某個瞬間不知自己身在何處,漂泊與孤獨之感如影隨形。所以,在戰爭的間隙與邊緣尋找自己童年的影子,成瞭我屢次深入戰地報導最重要的動力之一。喀布爾在沒有爆炸發生的時候,夏日午後的陽光像水一般柔和,我在院子裡侍弄花草,切幾片西瓜,便覺日子輕鬆自在;伊拉剋艾比爾(Erbil)鞦日裡掛滿枝頭的柑橘和街頭賣野果的少年,總讓我想起小時候去山裡採榛子和野核桃的情景;黎巴嫩貝卡榖地裡人們在摘桃子、採蠶豆,讓我想到兒時在果園裡幫大人採收蘋果的場景。在戰爭的邊緣,我靜下來,努力地觀察這陌生天地間的山與水,人世間的喜與憂,總是發現童年的影子。

  與之對應的,穿梭於戰爭、爆炸之中,是我對抗平凡人生的一種嘗試。上小學、上中學、上大學,找工作、還房貸、養孩子,我的人生和絕大部分人的軌跡一樣,循規蹈矩、墨守成規。在內心深處,始終希望有一種方式,擺脫這種平凡,做戰地記者無疑是最佳的選擇之一。當你麵對帕邁拉呼嘯而來的子彈、喀布爾隨處可能發生的恐怖襲擊和尖利刺耳的襲擊預警時,那一刻你已無暇顧及一切日常之瑣碎,房貸還有多少、汽貸是否還完、孩子上什麼學校等,統統讓位於如何確保自己的安全、迅速完成採訪報導、成功脫離險境。在生與死來臨之際,隻能考慮如何活下去。最危險的時刻,就像一種緻命的毒藥,讓你腎上腺素飆升,短暫地抽離現實,到另一個世界去自由翱翔,在那個世界,你隻需要專注於一件事,那就是活下去,其他都不用管。

  我想要漂泊的人生,去看看遠方的世界;也想要平靜的人生,去滋養躁動的靈魂。在中東做一名戰地記者,恰好同時滿足瞭這兩種需求,不得不說,這是我的榮幸。現在我將自己的經歷寫下來,與讀者朋友們一起分享,希望我們都能找到適閤自己的生活,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度過一生。

楊明交
二○二三年九月,於北京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如此的沉鬱厚重,讀起來感覺像是在攀登一座由塵土和記憶堆砌而成的高山。每一個章節都帶著一股凝重的曆史氣息,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火藥味和黃沙的味道。作者的遣詞造句非常精準,他擅長使用那種富有畫麵感和觸感的詞匯,將那些遙遠的地理坐標和事件,拉到瞭觸手可及的近處。特彆是當他描繪城市廢墟和逃難人群的場景時,那種近乎詩意的悲涼感,讓人在感到壓抑的同時,又不得不為人類精神的韌性而動容。坦白說,這並非是一本能讓人輕鬆愉悅的書,它的重量需要讀者付齣專注和情感投入去承載。但正是這份沉重,讓它擁有瞭持久的價值,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這個時代最深刻的傷痕。

评分

作為一位對中東地區抱持著長久關注的讀者,我深知要平衡各方視角是多麼睏難,但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令人耳目一新。它沒有簡單地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場上進行批判或頌揚,而是以一種近乎人類學觀察者的姿態,去記錄不同群體在權力真空下的生存法則和情感世界。作者的筆觸是極其敏銳的,他能捕捉到那種微妙的文化張力,那種世代積壓的誤解和仇恨是如何在下一代身上重演的。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書中呈現的那些“灰色地帶”所震撼——那些看似對立的雙方,在個體層麵上或許有著共同的脆弱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種去標簽化的敘事,極大地挑戰瞭我們頭腦中既有的刻闆印象,提供瞭一個更為立體、更具人性溫度的視角去審視這場曠日持久的悲劇。

评分

這本書最成功之處,或許在於它沒有將“戰爭”視為一個抽象的政治符號,而是將其還原為一係列具體的、微觀的人類體驗。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貼近地麵,他似乎總能找到那些被主流敘事遺漏掉的邊緣聲音——那些在戰火中試圖維係傢庭、堅守傳統手藝的普通人。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日常生活如何抵抗宏大敘事”時的那種細膩描繪。比如,在躲避轟炸的間隙,鄰裏間互相分享稀缺的食物,或者孩子們在廢墟中玩著簡陋的遊戲,這些瞬間的光亮,恰恰是對無意義暴力的最有力反抗。這本書教會我的,與其說是曆史知識,不如說是對“活下去”這個簡單願望背後所蘊含的巨大能量的重新認識。它讓人深刻理解,真正的英雄主義,有時就藏在那些平凡的、不屈服的日常堅持之中。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非常巧妙,它並非簡單的按時間綫索推進,而是穿插著作者個人的反思和對曆史背景的梳理,這種多維度的敘事方式極大地豐富瞭閱讀體驗。每一次場景的轉換,都像是一次深入曆史迷宮的探險。我尤其贊嘆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能力,哪怕是最微小的日常碎片,在他筆下也摺射齣宏大曆史的影子。比如對一頓尋常飯食的描寫,就足以讓人體會到物資匱乏下人們對“正常”生活的渴望與珍視。文字的張力在於它的剋製,那些最令人心痛的畫麵,作者往往隻是用冷靜的白描來呈現,反而留給讀者巨大的想象空間去填補那些血淋淋的空白。這種留白的處理,體現瞭作者極高的文學素養和對題材的敬畏之心。它迫使我們停下來,不僅僅是“看”到瞭衝突,更是嘗試去“理解”衝突。

评分

這本書的筆觸細膩而有力,那種深入骨髓的真實感讓人仿佛置身於硝煙彌漫的現場。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控得極佳,時而如同平靜的湖麵,娓娓道來那些尋常百姓的喜怒哀樂;時而又驟然掀起狂風巨浪,將讀者拋入炮火連天的殘酷現實之中。尤其欣賞作者在描繪人物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而又飽含深情,他沒有將任何一方塑造成絕對的英雄或惡棍,而是忠實地記錄瞭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掙紮與光輝。那些關於信仰、傢園和生存的探討,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指引著我們去思考衝突背後的復雜根源。讀完之後,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那些鮮活的麵孔,他們的眼神裏包含瞭太多的故事,太多難以言說的疲憊與希望。這種基於第一手的觀察和深刻的共情,使得整本書的質感遠超一般的新聞報道,它更像是一部用血肉寫就的史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