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料理為什麼好吃?從食材到廚房,176個有趣的美味科學Q&A

日本料理為什麼好吃?從食材到廚房,176個有趣的美味科學Q&A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川崎寬也
圖書標籤:
  • 日本料理
  • 美食科學
  • 食材
  • 烹飪
  • 廚房
  • 飲食文化
  • 問答
  • 趣味科普
  • 日式料理
  • 食物化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流料理人不說,但都默默在做的調理祕訣

炸豬排用豬油來炸會更美味!?
所謂的「和牛香氣」是指什麼?
食材隻要「熟成」就會變得更好吃嗎?
關東、關西,麵的湯頭與口味究竟差在哪裡?

 
烹調祕技再進化 ⭐ 餐食的最高演繹
味噌的種類很多,該怎麼分辨?
山葵、芥末、辣椒的辣味有什麼不同?
紅酒或白酒也可以和日本料理做搭配嗎?

牛排帶骨頭和不帶骨頭,究竟哪個纔好吃?
唐揚雞為什麼需要迴鍋炸2次,原理是……
吃懷石料理的順序是?那海膽、生魚片壽司呢?

專業料理人的做菜要訣,原理與美味的關鍵探索
作者老傢為明治20年創業的西洋料亭「西洋亭」,
曾任職於日本「味之素」株式會社,做烹調研究,
本書為作者嚮前輩的專業緻敬,集結精華之著作,
探究菜餚好吃的由來,以及追求極緻的科學觀點。

探究 食材風味的獨到見解
破解
餐點美味的關鍵精髓

醬油和魚露算是一樣的東西嗎?
製作烤魚料理,不抹鹽就不好吃?
沒有味醂的時候,可以用砂糖取代嗎?
聽說,用微波爐加熱的菜,味道比較不好?

隻要通通用火烤,變成炙燒或BBQ就超好吃!?
「熟成=好吃?」所謂讓食材熟成的道理是……
苦瓜明明就很苦,香菜味道也很怪,為什麼要吃?
漢堡排要怎麼煎纔好吃?日本咖哩和印度咖哩的差異是……

【本書特色】
176個一流料理人不外傳之烹調祕訣,方便且快速查找的一問一答Q&A
從食材選擇、風味搭配、調味比例,到餐桌擺盤等,由專傢傳授食堂內外,料理受歡迎的原理與奧祕。

令人食指大動的料理好「科學」
解決食材「味道」與「香氣」的各種實作問題
烹飪的奧秘:廚房裏的科學與文化之旅 本書將帶您踏入一個充滿未知與驚喜的烹飪世界,探索食物背後隱藏的科學原理、悠久的文化傳統,以及激發無限創意的烹飪技藝。我們不討論特定的日本料理,而是將視野投嚮全球的餐桌,揭示那些讓食物變得美味、健康且令人著迷的根本原因。 第一章:食物的化學反應——風味是如何誕生的? 本章深入剖析食物發生變化的基礎科學。我們將探究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閤物在加熱、冷卻和混閤過程中發生的復雜化學反應。 美拉德反應的魔力: 為什麼烤肉和烘焙麵包會散發齣誘人的香氣?我們將詳細解析美拉德反應(Maillard Reaction)是如何在氨基酸和還原糖之間發生的,以及如何通過控製溫度和濕度來駕馭這一過程,從而産生數百種不同的風味分子。我們會探討如何利用這一反應來最大化蔬菜的甜度或肉類的焦香。 焦糖化與甜味的演變: 蔗糖等糖類在高溫下分解會産生濃鬱的焦糖風味。本章將區分焦糖化和美拉德反應的不同點,並展示如何精確控製加熱時間,以製作齣從清甜到苦澀的各種層次感豐富的焦糖醬汁。 酸堿平衡與口感: 酸度(pH值)對食物質地和風味感知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我們將解釋為什麼在醃製過程中加入檸檬汁或醋能嫩化肉類,以及麵團中加入小蘇打(堿性物質)如何影響烘焙品的蓬鬆度。瞭解酸堿平衡,是掌握乳化和凝固技術的關鍵。 脂肪的熔點與口感: 脂肪不僅提供能量,更是風味載體和口感的塑造者。不同種類的脂肪(如飽和脂肪、不飽和脂肪)具有不同的熔點,這直接決定瞭黃油在酥皮中的“層狀結構”或牛油果在口中的“絲滑感”。我們會拆解不同油脂在烹飪中的作用。 第二章:質地與感官的交織——食物的物理特性 食物的口感(Mouthfeel)是其美味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由食物的物理結構決定。本章聚焦於構成食物的分子如何排列,從而産生我們所感知的脆、軟、韌、滑。 膠體的科學: 從果醬到布丁,膠體的形成是烹飪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將詳細介紹親水性高分子——澱粉和蛋白質——是如何吸收水分,形成穩定三維網絡的。探討瓊脂(Agar)、明膠(Gelatin)和果膠(Pectin)之間的特性差異,以及它們在素食烹飪和分子料理中的應用。 乳化與懸浮: 蛋黃中的卵磷脂如何穩定油和水的混閤?蛋黃醬、沙拉醬和奶油是如何保持穩定而不分離的?本章將深入講解乳化劑的工作原理,以及通過劇烈攪拌和溫度控製來創造穩定乳液的技巧。 水分活度與保鮮: 食物中的水分含量和自由水含量(水分活度)是決定食物保鮮期限和脆性的關鍵因素。我們會解釋為什麼乾燥的餅乾會保持酥脆,而高水分活度的食物容易滋生微生物,並介紹鹽漬和糖漬等傳統保水方法的科學依據。 溫度與結構變化: 蔬菜的縴維素在不同溫度下的變化,肉類蛋白質的變性與收縮,這些都與烹飪溫度息息相關。我們將提供精確的溫度指南,說明如何通過精確控溫,避免牛排過老或蔬菜縴維變爛。 第三章:香氣科學與味覺解析 風味是嗅覺和味覺共同作用的結果。本章將帶您解析構成食物“味道”的化學信號是如何被我們的感官係統捕捉的。 芳香化閤物的分類: 食物中的數韆種揮發性芳香物質是如何被分離和識彆的?我們將介紹酯類、醛類、酮類等主要芳香族化閤物,並解釋它們如何賦予水果、香草和發酵食品獨特的“簽名氣味”。 五味之外的“第六味”: 除瞭酸、甜、苦、鹹、鮮(Umami)之外,我們還將探討“澀味”(Astringency,由單寜引起)和“辛辣感”(Pungency,如辣椒素)的化學基礎。瞭解這些非傳統味道如何與基本味覺相互作用,是提升菜肴復雜度的秘訣。 風味配對的理論基礎: 為什麼某些看似不相關的食材可以完美搭配?我們將引入“風味化閤物重疊理論”,解釋通過分析共享的化學成分來預測和設計新穎風味組閤的方法。 嗅覺疲勞與風味記憶: 為什麼長時間處於某種氣味中會逐漸聞不到它?本章還將討論人類嗅覺係統的適應性,以及如何利用這一點來調整上菜時的氣味衝擊力。 第四章:發酵的藝術與微生物的力量 發酵是人類曆史上最古老且最偉大的烹飪技術之一,它依賴於看不見的微生物將原材料轉化為風味更濃鬱、營養更豐富的食品。 酵母、細菌與黴菌的角色: 我們將區分釀酒酵母(乙醇發酵)、乳酸菌(如酸奶和泡菜中的發酵)和醋酸菌(酒精轉化為醋酸)在食物轉化中的不同作用。 風味發展與營養提升: 探索發酵過程中産生的復雜風味物質,如酯類、醛類和有機酸。同時,介紹發酵如何提高食物的生物利用度,分解抗營養因子,並産生益生菌。 從麵包到醬油的轉化: 通過實例分析不同發酵過程的精確控製,例如如何利用黴菌(如麯黴)來分解大豆蛋白和澱粉,生成鮮美的氨基酸和糖分。 溫度與時間的平衡: 發酵過程對溫度極其敏感。本章將提供指南,說明如何為不同的發酵食品(如酸奶、酸菜、酵母麵包)設定最佳的溫度和時間麯綫,以確保風味純正且安全。 第五章:廚房工具與熱能管理 烹飪本質上是對熱能的精確管理和應用。本章關注不同烹飪設備如何傳遞和控製熱量,以及如何最大化每種工具的潛力。 熱傳導的三種方式: 深入理解傳導(接觸)、對流(流體運動)和輻射(電磁波)在爐竈、烤箱和烤架上的實際應用。 鍋具的材質之辯: 為什麼鑄鐵鍋導熱慢但蓄熱強?為什麼銅鍋反應靈敏但需要保養?我們將分析不同金屬的導熱係數和比熱容,幫助讀者選擇最適閤當前烹飪任務的鍋具。 油炸的科學: 瞭解油炸過程中水分如何迅速汽化形成“保護層”,防止食物過度吸油。探討油溫過低或過高對最終産品酥脆度和油脂吸收率的影響。 現代烹飪技術的科學原理: 簡要介紹慢燉鍋(低溫長時間加熱)和真空低溫烹飪(Sous Vide)如何通過精確的溫度控製,實現傳統方法難以達到的質地和風味效果。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堅實的科學框架,幫助每一位熱愛美食的讀者,超越簡單的食譜遵循,真正理解“為什麼”食物會變成現在這樣,從而在自己的廚房中做齣更具創造性和可靠性的烹飪決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川崎寬也
1975年齣生於兵庫縣,老傢是明治20年創業的西洋料亭「西洋亭」(現無營業)。2004年於京都大學研究所,農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修畢;同年進入「味之素株式會社食品研究所」工作。2009年成為仁愛大學食品學講師。2011年離開「味之素株式會社創新研究所」,現在是食品研究所的行政專員;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日本料理學院的理事。
主要的著作有《料理這件事的演變和社會性》(DOMESU齣版刊)、《料理的創意與想法》、《料理的創意與想法2》、《湯頭的研究》(柴田書店刊)、《日本料理大全 湯頭和鮮味、調味料》、《日本料理大全 嚮闆I》(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日本學院刊)等。

譯者簡介

康逸嵐
淡江大學日文係、輔仁大學日文研究所碩士。畢業後公費留學日本。曾擔任齣版社國際版權組長與漫畫、輕小說資深編輯;現為自由譯者。

圖書目錄

Q001【味覺的定義】味覺是為瞭什麼而存在?
Q002【「想吃」的慾望從何而來?】有時候會突然非常想吃甜的或辣的東西,為什麼會這樣呢? 
Q003【可以透過訓練養成?】味覺可以透過訓練的方式進行鍛鍊嗎?還是遺傳呢?
Q004【對食鹽的愛好】為什麼日本東北地方的料理大部分都比較鹹呢?
Q005【活用鮮味、香草和辛香料】煮飯時被要求必須控製鹽分使用量,該怎麼做纔能減少鹽分並讓料理好吃? 
Q006【都是活用鮮味的加乘效果】烏龍麵和蕎麥麵的湯汁,為什麼關西和關東的口味差異這麼大?
Q007【味噌湯和高湯】聽說味噌湯裡麵不需要加高湯是真的嗎?
Q008【會讓人上癮的要素】總是會忍不住購買「奶油醬油口味」的零食,為什麼這口味令人愛不釋手?
……
Q041【壽司和米】不同品種的米,味道也會不同?哪一種米適閤用來製作壽司?
Q042【春之味】為什麼山菜幾乎都帶有苦味,或有特殊的味道?隻有在日本纔會吃山菜嗎? 
Q043【苦味和水煮】竹筍的苦味從何而來?為什麼水煮的時候要加入米糠或是紅辣椒? 
Q044【容易揮發的香氣成分】蕎麥麵幾乎不會散發齣香氣,但蕎麥本身具有香氣嗎?
Q045【帶齣花山葵辣味的方法】為什麼將熱水淋在花山葵上會散發齣辣味?最適當的熱水溫度又是幾度? 
Q046【辣味也有很多種】山葵、芥末、辣椒的辣味都是一樣的嗎?
Q047【日本料理與山葵】隻有日本人認為山葵的味道是好吃的味道嗎?
……
Q088【為什麼要用昆布?】如果可以使用昆布取得好喝的高湯,改用乾燥的海帶芽或其他海藻也可以嗎? 
Q089【硬水和昆布高湯】在國外有時候沒辦法做齣好吃的昆布高湯,該怎麼辦纔好? 
Q090【目的性不同】為什麼日本料理店用來製作高湯的柴魚片,和烏龍麵與蕎麥麵店的相比,厚度差異這麼大?
Q091【乾香菇高湯的訣竅】想用乾香菇製作好吃的高湯,請問該怎麼做纔好?
Q092【抽取美味乾貝高湯的方法】抽取貝類高湯,可以運用其他食材的鮮味產生加乘效果嗎? 
Q093【活用香氣來補足鮮味】使用螃蟹殼、蝦殼和魚骨等熬煮,還是沒辦法取得好喝的高湯,該怎麼做纔好?
……
Q106【炭火加熱的特徵】為什麼炭火燒烤的,會特別好吃呢?
Q107【煎漢堡排的美味祕訣】煎漢堡排的時候,肉汁流齣來就會變硬,是哪個步驟齣瞭問題?
Q108【流齣的肉汁和口感的差異】用手工剁的漢堡排肉餡感覺比較好吃,為什麼?
Q109【鮮度、攪拌和預熱很重要】玉子燒沒辦法煎得很蓬鬆,難道一定要使用專業廚師用的黃銅玉子燒鍋纔行?
Q110【煎魚之前撒鹽的效果】做鹽烤魚料理的時候,在哪個時間點灑鹽比較好呢?
Q111【鹽的滲透】聽說,油脂較多的魚必須多灑一點鹽纔行,為什麼?
……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336137
  • 叢書係列:好‧生活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3 x 17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是被書名吸引的,畢竟“176個有趣的美味科學Q&A”聽起來就充滿瞭解惑的樂趣。而它真正給我的驚喜,在於它對“食材選擇與處理”的細緻入微的觀察。書中對不同季節魚類的脂肪含量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刺身的口感,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講解。我記得有一段專門講“米飯”的文章,它詳細分析瞭不同品種的日本米,從澱粉結構到吸水性,再到蒸煮過程中溫度和濕度的微小差異如何決定最終的彈性和光澤。讀完之後,我立刻迴傢嘗試重新煮米飯,發現僅僅是浸泡時間略微調整,米飯的口感就有瞭天壤之彆。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把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日常操作,還原成瞭嚴謹的科學實驗。它讓你明白,那些看似隨意的日料大師的手法,背後蘊含著數百年積纍的經驗與對自然規律的精準把握。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日本料理”這個範疇。它真正做到的,是普及瞭基礎的食品科學知識,並將其巧妙地嫁接到一種具體的菜係上。我最震撼的一點是它對“色澤”和“質地”的分析。例如,它解釋瞭為什麼某些海藻在特定酸性條件下會保持鮮亮的綠色,而另一些則會變暗。這對我理解食材的保存和上桌前的最後處理至關重要。它讓我明白,食物的美觀不僅僅是擺盤的技巧,更是食材本身化學性質的體現。這本書像是一個高倍顯微鏡,讓我們得以窺見食物在微觀層麵上的變化和反應。對於任何對食物本質感興趣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工具書,它提供的知識是普適性的,能幫助你在任何菜係中都能做齣更明智的判斷和選擇。

评分

這本關於日本料理的書,真是讓人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自己對日本美食有所瞭解,但讀完之後纔發現,我對其中很多細節的認知都是非常錶麵的。比如,書中對“鮮味”(Umami)的深入探討,簡直像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告訴你味精或昆布湯底很鮮,而是從化學成分到感官體驗,再到文化背景,全方位地剖析瞭“鮮”這個概念是如何在日本料理中被運用和強化的。我特彆喜歡它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來解釋復雜的科學原理,讓一個對化學一竅不通的人也能輕鬆理解。那種將烹飪的藝術性與背後的科學邏輯結閤起來的方式,讓我在品嘗壽司或味噌湯時,多瞭一層更深的敬意。感覺就像是拿到瞭一份秘密的“美味食譜”,不再隻是盲目地模仿,而是真正理解瞭每一步操作背後的意義。這本書對於那些渴望超越“模仿者”身份,真正想成為“理解者”的美食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指南。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活潑跳躍,這點我非常欣賞。它不像傳統的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而是以問答的形式穿插著各種看似不相關,實則緊密相連的知識點。我尤其喜歡它將“刀工”和“物理學”聯係起來的章節。它解釋瞭為什麼專業廚師的刀法能切齣更薄、邊緣更平整的魚片——這不僅僅是熟練度的問題,更是涉及到摩擦力、切割角度和材料韌性的物理學應用。書中甚至提到瞭不同鋼材的刀具在切割不同組織(如肌肉縴維或軟骨)時的最佳錶現。這種將傳統技藝現代化、科學化的解讀方式,極大地滿足瞭我對事物本質的好奇心。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就像是和一個知識淵博的朋友在深夜裏邊吃宵夜邊聊天,不知不覺中吸收瞭大量的硬核知識。

评分

作為一名熱愛烹飪,但又時常被廚房裏的“為什麼”睏擾的傢庭主婦,這本書簡直就是我的救星。它提供的知識結構非常清晰,不同於那種隻有食譜和步驟的烹飪書,這本書更像是給你一個“底層操作係統”。舉個例子,書中對於“發酵”過程的描述,特彆是對米麯黴(Koji)在醬油和味增製作中的作用,講解得深入淺齣。它不僅告訴你發酵需要多長時間,更告訴你為什麼在這個溫度下酶的活性最強,以及如何通過控製濕度來引導微生物走嚮你想要的風味。我過去常常因為發酵失敗而沮喪,現在我能從科學角度分析是溫度波動還是鹽度不當造成的。這種掌控感,讓我在廚房裏的自信心大增。它教會我的不是“做什麼”,而是“為什麼這樣做有效”,這種思維方式的提升是無價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