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極地山海間:阿拉斯加52日自駕行(陳郁如的旅行風景3)-首刷附作者印簽金句扉頁

跨越極地山海間:阿拉斯加52日自駕行(陳郁如的旅行風景3)-首刷附作者印簽金句扉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郁如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自驾游
  • 阿拉斯加
  • 极地
  • 山海
  • 风景
  • 游记
  • 陈郁如
  • 首刷
  • 签名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場生命巨變,讓她勇敢踏上極北之境,
驅車遠征神祕而獨立的阿拉斯加,追求一趟純粹的感動!
宛如《手斧男孩》般真實開啟與自然荒野的對話
【仙靈傳奇】作者、年度暢銷作家陳郁如
繼《華氏零度》、《追日逐光》第三部壯遊鉅作
首刷限量附作者印簽金句扉頁

 

  .露營:23晚
  .旅宿:24晚
  .渡輪:4晚
  .總開車里程:10,174英里
  .總旅行天數:52天
  .收穫指數:無限

  才剛啟程,就搞丟登山杖和地圖書?
  蚊子軍夜襲,營帳滲水,禍不單行?
  車子險沒油、渡輪遭取消,差點滯留島上兩週!
  為了採菇……不辭辛勞再走趟來回三小時山路!
  魚肥卵鮮……在阿拉斯加練就清魚醃漬好工夫!
  ——明天與疾病不知誰先抵達?
  ——不如,現在就出發!

  阿拉斯加——美國最大面積、人口最稀疏的州,位處近北極,全年有一半時間永夜,一半時間永晝,豐富的野生動植物、特殊的人文風土、動人的冰河山脈,高昂的物價……北國阿拉斯加經常蒙上神祕色彩。從洛杉磯出發,一路往北進入阿拉斯加,是一趟單程總長3000英里,相當於來回基隆與高雄12遍的長途壯遊——阿拉斯加不是天涯海角,但絕非一趟輕易的旅程。

  2021年,陳郁如被告知左乳有惡性腫瘤,經歷雙乳切除、每天服用治療藥物,生命巨大的困頓的推促之下,她突然覺醒:可能沒有無止境的以後。但幸好仍擁有現在,她學著努力讓存在的每一分鐘沒有遺憾。因此,她和先生Robert打包行李,載上野營裝備、十多天的冷凍糧食,自駕一路向北。在寒冷的八月風雨中紮營,與棕熊擦肩而過,看鮭魚洄游產卵,踏上蠻荒開墾的古道,摘採釣捕天地給予的蕈菇與漁獲。

  本書是作者遠征阿拉斯加52日的旅遊日誌,書中除了能一睹當地的獨特自然、人文風景,更能從中啟發青少年對於生命存在的意義,氣候變遷下的永續意識。在這52天的長征中,疾病與藥物副作用從未遠離,旅行也非恆常順利,但她慶幸,至少正在前去阿拉斯加的路上,在完成願望的途中,即將帶回日後甜美的感動!

  「我知道有些東西不同了,我們真實的去過了。它比想像中還壯麗豐富,還要神祕璀璨,這樣一個寒冷遙遠的地方,孕育無數生命,讓我見證到人與自然的緊密互動,見證過去歷史的軌跡與現代生活的重疊。阿拉斯加的美麗有如深邃浩瀚的星空,將一直一直在我們的心中閃耀。」——陳郁如

  【陳郁如給年輕朋友的感動箴言】
  ▇ 夢想的完成不是只有一個方法,每一個終點都是另一個起點。
  ▇ 跟野外的接觸,那是一種寧靜,一種與世界的連結。
  ▇ 採集、烹煮野菇;釣魚、處理漁獲、醃漬鮭魚卵⋯⋯在阿拉斯加,我們深入體驗當地人的生活。
  ▇ 北極圈的雨,就是這麼讓人容易原諒,一切都可以商量,誰叫它出現在這麼特別的地方?
  ▇ 在這片土地上,牠們才是主人,我們是闖入的過客。牠們容忍我們的窺看,是我們要珍惜的福氣。
  ▇ 氣候暖化警告著世人,沒有無限的「以後」「下次」,冰河的存在會變成神話,只能回味。

  【本書精采片段】
  ▇▇ 野生自然 ▇▇
  #極北風光:夏雪與北極海
  再往前走幾步,來到海邊,沙灘上也鋪滿了白雪,北極海映著陰天的灰藍海浪拍著岸,天空繼續降雪,片片雪花落在外套上啪啪有聲,極地的八月,夏雪來襲,冰冷不退。

  #冰河消融中,自然也非永恆的存在
  冰河退得更遠了,在遙遠的那頭,像是老人家的髮際線,節節後退。看到逐漸萎縮的冰河,我感慨,大自然也不是無條件永遠等候著你前去欣賞,大自然也是有保存期限的。

  #熊熊出沒!
  他把車頭燈打開,照亮桌子跟樹林,手裡緊緊握著防熊噴霧。我鎮定的煎完十六片魚片,還把鍋具都清理乾淨,大功告成,到結束前熊沒出現,看來牠往另一頭跑了。

  #山野採菇原則
  一般而言,不能光依靠顏色分辨有沒有毒,最好的態度是:只吃你確定認識的野菇。多做功課,多採集樣本,比對照片辨認,跟專家討教等等。跟任何一門興趣一樣,要花時間建立培養。

  #鮭魚的生命洄游之旅
  八月初第一次看到鮭魚洄游,充滿生命力,一路旅行到在九月中,看到的卻是整片溪流的翻肚鮭魚,我們見證了整個過程,看到大自然的生命奇蹟,而明年春天,牠們將再度走這一趟生命之旅。

  ▇▇ 人文風景 ▇▇
  #當地原住民文化與自然之間
  在保護野生動物跟保護傳統原住民文化之間,要如何保持平衡,真的不容易。……因紐特人在這塊土地上用自己的方式捕鯨捕魚,他們敬愛天地海洋,只取自己所需,跟族人分享。

  #在荒原中的命脈——原油輸送管
  普拉德霍灣的北坡自治區,石油從地底被汲取出來,為了因應地震、溫度變化,因而以「之字」的方式建造、運送。它不僅是阿拉斯加特有的景觀,更是阿拉斯加重要的經濟命脈!

  #淘金與拓荒者之路
  淘金熱也促成齊爾庫步道的榮景,並遺留下來許多當年金礦工人生活的痕跡,鏟子、機器、鍋碗瓢盆,現在還都留在原地,成了世界上最長的一間戶外歷史博物館。
 
  #特別的建築「貝吉奇塔」
  二戰後軍隊撤退,這棟大樓成了當地居民的住所,除了住宅,還有郵局、雜貨店、公證機關、教堂等,儼然是個自給自足的小型城市。在這建築走動,有種穿越的感覺,本身就是一個活的歷史。

  ▇▇ 旅行點滴 ▇▇
  #當旅程中雨勢連綿不停歇
  這次的阿拉斯加行,天天都有雨。若把雨當成當地的一部分,把抱怨的力氣省下來,那就有更多美好的心情,享受美好的部分。不然只會心心念念下雨帶來的不便,忘了去看阿拉斯加帶來的驚喜。

  #疼痛和我為伍
  痛楚,總是不舒服的,它耗去你的精神,消磨你的意志,在旅行中發生,的確會讓人沮喪……但是此時,我心中帶著慶幸,雖然頭痛、頭暈,但是至少我人在去阿拉斯加的路上,在完成願望的途中。

  #差點搭不上渡輪的驚險之夜
  船班取消後,我們成了候補,而下一班船是兩週之後。地勤人員努力「喬」位置,讓我們上船。我的情緒從低落、焦慮,轉換到放鬆、感激。不用改變行程、不用退票、不用雨中露營,實在太幸運了!
 
  【少年天下】系列簡介
  1. 專屬國中生,給10-15歲「輕」少年的閱讀提案。
  2. 夠酷而不幼稚,能吸引少年的包裝和題材。
  3. 以少年為本位,提供邁向成長的關鍵字。
  4. 有深度但無難度,得以思辨的優質文本。

  ◎自我成長、壯遊旅行、極地風光、生命教育、環境教育、SDGs、旅遊文學、戶外野營、美國風土
  ◎無注音,適合10歲以上閱讀
  ◎十九項議題分類:人權、環境、海洋、家庭教育、原住民族教育、品德、生命、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
  ◎學習領域分類:語文、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綜合活動

本書特色

  特色1 華文奇幻天后陳郁如前往神祕北國,以日誌形式記錄長達52天、單程總長3000英里的阿拉斯加自駕之旅,一覽當地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

  特色2 親身探訪北極圈和冰河,目睹昔日裡壯觀的冰河因為溫室效應不斷消融、往高處退縮,從嚴峻的氣候變遷中,喚醒讀者對環境保育的重視。

  特色3 除了北國的自然美景外,亦流露豐富的人文情懷,包含原住民以捕獵方式自給自足,戰爭和淘金客留下的歷史遺跡,彷彿也見證了阿拉斯加的過去與現在。

名人推薦

  牙醫及環保志工李偉文|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林怡辰|親職專欄作家陳安儀|
  山岳作家雪羊|金鼎奬科普作家.生態教育工作者黃一峯|
  外景節目主持人.科普書籍作家黃仕傑|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羅怡君
  感動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列)

各界盛讚

  二十四年前的一趟婆羅洲生態旅行改變了我的一生,而作者郁如的這趟北國之旅,更是一場生命的壯遊,除了旅程中遇到的各種事之外還能看到阿拉斯加的自然與人文景緻。「明天與疾病不知誰先抵達?不如,現在就出發」作者短短兩句話,令我激動不已,是否該收拾行囊繼續探索世界了?──金鼎奬科普作家.生態教育工作者 黃一峯

  這是一本療癒之書,撫平我們與自己、與自然環境之間無形的鴻溝;這也是一本領悟之書,讓我們體會到,個人生命沒有無止境的以後,我們有的是現在,要讓存在的每一分鐘都沒有遺憾,而且我們也從作者身上學到,即便在病痛中,我們還是可以繼續生活繼續追夢。
  這也是一本令人嚮往的書,人到一定年齡內心都會有脫離當下去流浪的渴望,翻開書頁跟著作者跨越極境後,或許就是我們起身出發的時刻。──牙醫及環保志工 李偉文

  一直很喜歡郁如老師的旅行散文,因為生命巨變,在她罹癌治療之後,總是在散文中流瀉那些把握當下的智慧。這一場旅行,想必也是「不要再留到以後」,而要「活在當下」的結晶吧?──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 林怡辰
 
《風起亞馬遜:亞馬遜雨林部落的古老智慧與現代困境》 作者:林瑋傑 出版社:山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 導言:迷失在綠色海洋的邊緣 亞馬遜,這片地球上最廣袤、最神秘的熱帶雨林,不僅是數百萬物種的家園,更是數百個原住民族群世代傳承文化與知識的聖殿。然而,在現代文明的快速推進與全球氣候變化的雙重夾擊下,這片「地球之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萎縮,與之共存的古老文明也面臨著存亡的危機。 本書作者林瑋傑,一位長期關注生態保護與文化人類學的學者,在過去十年中,數度深入亞馬遜腹地,與卡亞波人(Kayapó)、馬納烏部落(Manau)以及隱世的馬希庫亞納人(Mashikuana)等不同族群共同生活、學習。這不僅是一趟地理上的探險,更是一次心靈上的洗禮,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文化搶救。 《風起亞馬遜》並非傳統的旅遊紀行或純粹的學術報告,它是一部融合了深度田野調查、細膩的人物側寫、嚴謹的環境分析以及對人類未來命運深切反思的紀實文學作品。 第一部:綠色迷宮的呼喚——初探與融入 本書開篇,作者描繪了初次踏入雨林深處的震撼體驗。那種撲面而來的濕熱、遮天蔽日的樹冠層,以及無處不在的生命交響樂,構築了一個與現代城市截然不同的感官世界。 1. 知識的重量:藥草師的秘密 林瑋傑筆下的部落生活充滿了令人驚嘆的實用智慧。他跟隨部落的首席藥草師學習辨識數百種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其中,對於一種名為“卡亞帕之心”的藤蔓的描述尤為深刻。這種藤蔓不僅是治療嚴重感染的關鍵,更在部落的成年儀式中象徵著精神的韌性。作者細緻記錄了藥草師口述的傳說、採集的時間禁忌,以及與自然建立的互信關係,揭示了西方科學體系之外的另一套完整且自洽的生命法則。 2. 狩獵的儀式與倫理 雨林中的狩獵,從來不是單純的捕食。本書深入探討了卡亞波人捕獵巨水獺的過程。這是一個高度儀式化的活動,從選定獵物、共同祈禱,到最終的分配,都體現了對自然的極致尊重與對族群內部的公平原則。作者透過描寫年長獵手對年輕族人關於“不貪婪”的教誨,闡釋了傳統狩獵倫理如何有效地維持了生態平衡,使資源得以永續。 3. 語言的消逝與重構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風起亞馬遜》專門用一章記錄了作者與一位年邁的馬希庫亞納長者的學習歷程。馬希庫亞納語,據信是亞馬遜流域中語法結構最複雜的語言之一,其動詞變位中包含了對時間、空間及施事者意圖的細膩區分。隨著年輕一代更傾向於使用葡萄牙語,這門語言正瀕臨消失。作者透過記錄其最後的史詩歌謠,試圖為這份即將沉寂的聲音留下永久的印記。 第二部:現代洪流的衝擊——衝突與掙扎 當亞馬遜的邊緣被工業開採的陰影籠罩時,傳統生活方式與全球資本的碰撞變得不可避免。 1. 伐木者的陰影與土地的流血 本書中最具張力的部分,是林瑋傑對非法伐木集團滲透的實地觀察。作者冒著巨大風險,記錄了他們如何使用重型機械破壞脆弱的雨林地表,以及由此引發的與當地原住民的激烈衝突。他採訪了一位在衝突中受傷的年輕戰士,這位戰士描述了當看到世代相傳的聖林被夷為平地時,那種不僅是失去家園,更是信仰崩塌的絕望。 2. 水銀的毒害與族群的病痛 小型淘金活動(Garimpo)對河流生態造成的毀滅性影響,是本書的另一個核心議題。作者詳細記錄了水銀污染如何通過食物鏈,在部落成員體內積累,導致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他描述了一場部落會議,長者們如何在絕望中討論是否要接受外部醫療援助,這暴露了在傳統與現代醫療之間的痛苦抉擇。 3. 文化的商品化與身份危機 隨著全球對“原始文化”的好奇心增加,一些部落開始面對旅遊業和手工藝品市場帶來的雙刃劍。作者探討了當傳統圖騰和儀式被簡化、複製並作為商品出售時,部落成員,特別是年輕一代,在維護文化尊嚴與獲取經濟收入之間的掙扎。一位雕刻師的困惑——「我們的神靈,能用金錢衡量嗎?」——直指當代文化交流中最核心的倫理困境。 第三部:韌性與未來——一線生機 儘管挑戰重重,《風起亞馬遜》並未以悲觀作結。它著力呈現了原住民族群展現出的驚人韌性,以及他們為自救所做的努力。 1. 數位守護者:利用科技捍衛土地 本書記錄了當代原住民如何巧妙地將科技融入抗爭。卡亞波人利用GPS技術和無人機,精確繪製出被侵占的林地邊界,並將影像資料發送給國際環保組織。作者描繪了部落青年在城市學習法律和傳媒知識後,如何以一種“雙語”的方式,在國際法庭和社交媒體上為自己的土地發聲,實現了傳統抗爭模式的升級。 2. 跨界合作:科學與古老智慧的交匯點 林瑋傑與當地科學家合作,推動了一項試驗項目:將傳統的間作(Intercropping)方法與現代的土壤改良技術結合。初步結果顯示,這種混合模式不僅提升了農作物的抗病性,更顯著恢復了部分被破壞的土壤結構。這象徵著一條可能的出路:不是單純回歸過去,而是以古老的智慧為基礎,指導未來的永續發展。 3. 希望的種子:下一代的傳承 結尾部分,作者將視角投向了雨林中成長的孩子們。他們在學校學習基礎的算術和地理,但放學後,他們依然會跟著祖母學習辨認星象和聆聽樹的低語。作者認為,真正的希望不在於保護某個靜態的“原始”狀態,而在於賦予他們選擇的權利——讓他們既能理解世界的運作,又能堅守其文化的根基。 結語:聆聽自然的聲音 《風起亞馬遜》是一份沉甸甸的邀請函,邀請讀者暫時放下對效率和物質的追逐,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之間最基本、卻也最容易被遺忘的關係。亞馬遜的命運,不僅關乎那片綠色的心臟,更關乎人類文明能否找到一條與地球共存的謙卑之道。這本書,是林瑋傑獻給這片偉大雨林及其堅韌人民的一曲深沉挽歌,亦是一份對未來的鄭重預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薦文
Day 0-52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4717211035566
  • 叢書系列:少年天下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脫離日常瑣碎的禮物:《跨越極地山海間:阿拉斯加52日自駕行》
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林怡辰


  在日常中,收到《跨越極地山海間:阿拉斯加52日自駕行》的書稿,甜甜的,就像一份珍貴的禮物,一口氣讀到最後。

  一直很喜歡郁如老師的旅行散文,因為生命巨變,在她罹癌治療之後,總是在散文中流瀉那些把握當下的智慧。這一場旅行,想必也是「不要再留到以後」,而要「活在當下」的結晶吧?可,這可不是一場簡單的旅行,而是一趟北國之旅,地點位在神祕且獨立的「阿拉斯加」,郁如老師和先生Robert以自駕方式,從洛杉磯前往阿拉斯加,長達五十二天朝夕相處。

  依循《華氏零度》、《追日逐光》的筆觸,我就像是不小心被郁如老師帶入行李的小人兒,偷偷的跟著她一起旅行。飯店介紹、自助餐食、進房退房、買紀念品、趕往下個行程……這些,都不在郁如老師的旅遊散文裡。她的散文裡有的是,冰河消退的山間步道、北極海的第一次接觸、採集野菇釣鮭魚,醃製鮭魚卵、處理鮭魚肉,原始的方法自炊自足……還有「熊」的出現!不管是熊媽媽帶著小熊的畫面,還是好心人提醒有熊出沒,準備在口袋裡的防熊噴霧和一觸即發的氛圍,都讓我緊張冒汗。

  書中也看見郁如老師的坦誠和誠懇,因為不想雨夜露營而愁眉苦臉、可以順利拿到喜歡的鮭魚卵就手無足蹈,讓我有點罪惡感,像是偷窺了郁如老師的內心一般。可,也就是因為這樣,讓這趟旅程讀來有滋有味,就像是在書中開了一扇任意門,翻開書頁,也能感受到那些阿拉斯加的美好、酷冷和蚊子、極光夏雪北極海、肥美的鮭魚和牠們洄游後生命消逝,讀著讀著,就忘了身上還有多少瑣事……

  郁如老師的文字中也藏著珍珠,關於圓了去阿拉斯加的夢:「夢想的完成不是只有一個方法,每一個終點都是另一個起點。」關於旅行的愛好:「跟野外的接觸,那是一種寧靜,一種與世界的連結。」對於要自己處理食物的辛苦:「採集、烹煮野菇;釣魚、處理漁獲、醃製鮭魚卵⋯⋯在阿拉斯加,我們深入體驗當地人的生活。」甚至連北國的雨也別有情調:「北極圈的雨,就是讓人這麼容易原諒,一切都可以商量,誰叫它出現在這麼特別的地方?」因為「念」轉,不由自主的跟著作者開心,為她祈禱。

  書中也提到作者因惡性腫瘤服用藥物的不適點滴,以及還持續寫著《仙靈傳奇》的工作樣貌,也許,這也是郁如老師書中,總有魔法的原因吧?你看,連面對不適她都這樣說:「痛楚,總是不舒服的,它耗去你的精神,消磨你的意志,在旅行中發生,的確會讓人沮喪……但是此時,我心中帶著慶幸,雖然頭痛、頭暈,但是至少我人在去阿拉斯加的路上,在完成願望的途中。」

  合上書頁,你的當下呢?在前往你的阿拉斯加路上嗎?這本書,邀請你一起來讀讀。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