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遇見薩提爾:李崇建、甘耀明教你如何內心強大,突破成長困境

少年遇見薩提爾:李崇建、甘耀明教你如何內心強大,突破成長困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崇建
图书标签:
  • 心理成长
  • 青少年
  • 萨提尔
  • 家庭系统
  • 人际关系
  • 自我探索
  • 情绪管理
  • 成长困境
  • 李崇建
  • 甘耀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薩提爾推手李崇建X金鼎獎作家甘耀明
獻給少年,改變一生的薩提爾對話!
一本少年版的《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七個深刻叩問,帶青少年直視內心、衝破迷霧

青少年叛逆,因為他們困惑;
青少年成長,因為有良師引導。
讓薩提爾大師,成為少年的人生教練。
讓孩子發現,自己就是最強大的救援,自己就能改變一切!

  專為兒童、青少年與父母創作的薩提爾溝通故事
  七個成長難題,以薩提爾模式引導回應
  帶領孩子思辯、反省、探索自我!
  不說教、不餵答案, 讓少年傾聽、思考,為自己找到答案;讓父母了解少年所思所想,敲開溝通之門。

  兒童、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有許多的想法與疑問。
  與大人討論,常換來一頓說教……

  十四歲少女蘇絲步入青春期之後,多了一些煩惱,
  父母的不理解、不認同、不信任,帶給她許多委屈與不滿。

  本書以蘇絲的提問,為青少年發聲,
  薩提爾大師李崇建,化身園丁角色,
  透過對話,帶出提問底層的真實面貌。
  並透過各面向的歷史名人故事、寓言故事……
  反覆舉例、正反論證,
  帶領蘇絲探索自我、深度思考、打開視野,
  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本書是故事大師甘耀明,與薩提爾專家李崇建,聯手創作。
  青少年們的七大成長難題,
  在本書中一一著墨探討。
  大人可以在對話中,學會薩提爾的引導模式,
  孩子可以從故事中,獲得多元觀點與豐富視野,化為成長的養分。

  7個關於成長的提問,你將學會:
  為什麼要上學——教你了解學習的真義;
  為什麼要聽話——教你擁有傾聽與溝通的能力;
  為什麼要早起——教你認識自由與自律;
  失敗怎麼辦——教你學習失敗與成功;
  為什麼不能說真話——教你反思真相與觀點;
  來不及了怎麼辦——教你不好高騖遠,每日堅持進步,;
  我很愛計較嗎——教你認識生命價值,改變人生。

專家感動推薦

  李崇義/薩提爾模式資深溝通引導師 
  李儀婷/薩提爾教養暢銷作家 
  葉丙成/臺大電機系教授 
  許榮哲/華語首席故事教練 
  楊俐容/心理教育專家、CareMind耕心學院知識長 
  蔡淇華/作家 
  蔡詩萍/作家、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按照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園丁澆灌不只是陽光、空氣、水,更是奠基生命力的養分,在薩提爾的世界裡,即便是輕狂少年也終將成為獨特挺拔的大樹。
  頂流小說家耀明與薩提爾模式推手崇建的無縫結合,為每個年輕朋友創造出不局限於框架的成長道路。──薩提爾模式資深溝通引導師李崇義

  書中解惑青少年最困擾的成長難題,學習、自律、人際、溝通,透過薩提爾模式引導,幫助孩子破除內心的迷霧與底層冰山。讓孩子更有勇氣去挑戰眼前的難關,勇敢往偉大未來航道邁進,打造屬於自己的黃金梅利號出發去。──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
探索人生的迷宫:一趟自我发现与成长的深刻旅程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人物的教育经验,也未深入探讨任何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构建。相反,它是一本致力于引导读者穿越人生迷雾、直面内心挑战、构建坚韧自我的深度阅读体验。我们深知,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携带着独属于自己的困惑与成长的痛点,这趟旅程,关乎如何理解自我,如何与世界建立更健康、更真实的关系。 这本书试图成为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在面对压力、冲突以及自我怀疑时,内心深处真实的回响。它不提供速成的“秘诀”,也不兜售“成功学”的口号,而是邀请读者放慢脚步,用一种审慎而温柔的态度,重新审视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状态的经验与信念。 第一部分:觉察——看见无形之墙 人生的许多困境,往往源于我们对自身局限性的无意识接受。我们习惯于生活在由过往经验、社会期望以及家庭模式构建起的“舒适区”内,然而,这个舒适区可能同时也是一道无形的围墙。 本部分将着重于“觉察”的力量。我们将探索如何识别那些自动触发的反应模式——那些在我们没有思考时便已启动的防御机制。这些机制,无论是逃避、过度控制,还是自我苛责,都是过去为了生存而发展出来的策略,但在当下的环境中,它们可能成为成长的最大阻力。 我们会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叙事和场景描摹,引导读者去观察:当事情不如预期时,你的身体首先发出的信号是什么?你的内心独白此刻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严厉的审判官,还是理解你的伙伴?我们探讨的不是具体的心理学名词,而是这些体验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比如在亲密关系中的反复拉扯,在职业选择上的摇摆不定,或是面对批评时的过度敏感。 觉察的目的,不在于评判这些反应是“好”是“坏”,而是单纯地“看见”它们的存在。只有当黑暗中的形状被光线照亮,我们才能决定是否需要移动它。 第二部分:重塑——对话与边界的艺术 成长,本质上是一场不断打破旧有结构,并用更具适应性的信念取而代之的过程。这不仅是对内心的重塑,也是对外部世界的重新定义。 在与世界的关系中,“边界”是维护个体完整性的关键。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清晰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界限,而不是通过牺牲自己或采取攻击性的方式来维护存在感。这是一种需要练习的艺术,它要求我们既要对他人保持同理心,也要对自己保持绝对的忠诚。 叙事的重点将放在“有效沟通”的内在准备上。很多沟通的失败,源于我们试图表达的“内容”被焦虑和不安全感所扭曲。我们探究的是,在开口之前,如何先在内心完成一次稳固的自我确认。这包括如何区分事实与诠释,如何处理那些不请自来的“应该”与“必须”。 此外,本部分还会涉及对“不完美”的接纳。我们常常将目标设定在遥不可及的“完美”状态,导致在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任何微小的失误都会被放大为全面的失败。本书鼓励的是一种“过程导向”的视角:将每一次尝试视为一次信息的收集,而非对最终价值的裁决。真正的强大,不是永不跌倒,而是每一次跌倒后,都能以更清晰的自我认知重新站起。 第三部分:深化——意义的挖掘与行动的勇气 人生的深度,往往体现在我们如何赋予经历以意义。即使是那些痛苦和挫折,如果能被置于一个更大的生命叙事中去审视,它们也能转化为驱动前行的力量。 我们不会教授任何特定的哲学体系,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框架。这个框架是动态的,它随着我们阅历的增加而扩展。当外部世界的赞扬或批评不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尺时,内心才会真正稳定下来。 勇气并非没有恐惧,而是尽管有恐惧,依然选择行动。这里的行动,不是盲目的冲动,而是建立在清晰自我认知基础上的选择。我们将探讨如何区分“基于恐惧的行动”与“基于价值的行动”。前者往往导向重复旧的模式,后者则带来真正的转变。 阅读本书的过程,是对自我的一次细致盘点。它要求我们走出习惯性的思维隧道,去面对那些被我们长期忽视的情感真空地带。最终,本书期望能赋予读者一种内在的锚定感,无论外界风雨如何,都能依靠自身的力量,稳健地航行于自己的人生之海。这不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的书,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诚实地,活出你自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崇建


  教育工作者、薩提爾模式融入創意寫作創始人。

  「千樹成林」、「曙光千樹成林」、「快雪時晴」創意作文創辦人。出版書籍約二十餘本,包括教育教養、個人成長、作文閱讀、古典詩詞與勵志書,並在「長耳兔心靈維度」主持工作坊,推廣薩提爾成長模式。

  文字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臺灣省文學獎、五四文藝節散文獎、全國詩人獎、玉山文學獎、洪醒夫小說獎、台中市文學獎……等。

  著作包括:《看故事,學寫作1:靈感篇》、《看故事,學寫作2:技巧篇》、《麥田裡的老師》、《心教》、《薩提爾的對話練習》、《給長耳兔的36封信》、《心念》……等。

甘耀明

  在「千樹成林」、「快雪時晴」創意作文任教多年,喜歡寫小說,曾獲得聯合報文學獎大獎、香港紅樓夢文學獎首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首獎、文化部金鼎獎、OPENBOOK年度好書獎等。

  出版小說《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殺鬼》、《喪禮上的故事》、《邦查女孩》、《成為真正的人》等,並和李崇建一起合寫少年小說《山羊、老鷹,還有我的帕加尼》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行動不便的自由人的故事                 許榮哲                                        
【作者序】  沒有人想叛逆,他們只想被理解               李崇建
【作者序】  少年不是怪物                               甘耀明

1. 為什麼要上學?
愛魚成痴的人/諸葛亮愛上學/古怪的男孩/「智力遲鈍」的天才/為什麼要有學校?/真正的學習
園丁的告白:不喜歡上學怎麼辦?

2. 為什麼要聽話?
不聽話的故事/聽話的張良/肚裡有個應聲蟲/不聽話的巴蘭欽/權力與服從/電擊實驗/培養聆聽的能力

3. 為什麼要早起?
規定好討厭/想成為自由的人/「海闊天空」的皇帝/放縱帶來悲劇/真正的自由/打破慣性思考/自律通往自由/自律是一種手段/宅男變股神/自律帶來成功/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4. 失敗怎麼辦?
從天而降的靈感/成功與失敗,都不是終點/失敗是家常便飯/退稿、退稿、退稿!/成功靠努力,而非天分/失敗又何妨?/永遠有選擇/不斷往前奔跑/連敗巨星
園丁的告白:不想失敗怎麼辦?

5. 為什麼不能說真話?
說真話的白目之人/什麼是真實?/一目了然的錯覺/一面鏡子/狂人說真話/眼見為憑嗎?/個人視角中的「死角」/忠言逆耳利於行/說真話是道德勇氣/母親們的救星/說實話的代價

6. 來不及了怎麼辦?
壓力罩頂/你在練習煩惱嗎?/想、想,想到喪命/煩惱大師/看中一小步/設立區段目標/積少成多、積沙成塔/只要不放棄,就可以站起來/懂得放手/跨出第一步

7. 我很愛計較嗎?
探索自己的需求/喜歡掃地的人/頂尖清潔員/打開思考侷限/不計小利,得到大利/處處計較的人生/先改變觀念/從參與中學習/卑微的工作,神聖的投入/打握學習的契機/創造自己的價值/視野與行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54610
  • 叢書系列:未來少年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7 x 22 x 1.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一

沒有人想叛逆,他們只想被理解
李崇建


  在寫這一篇序的此刻,我剛結束巡迴講座。有場講座別開生面,現場集合了教師、家長與學生,並且連線十一所學校,現場互動如何傾聽孩子?如何更好的引導青少年。講座已經結束了,校長上臺致詞時,即興邀請現場學生,是否有人想對我提問?

  一位中學生舉手發言:「老師,我應該怎麼做,才能提升語文成績?」現場的語文教師回答:「多閱讀、多寫作,多看看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我則和這位學生,展開一場對話:

  「你的語文成績好嗎?」

  孩子回答:「還不達我的理想,我想要更好一些。」

  「成績沒達到理想,有多久的時間了?」

  孩子低著頭,嘆了口氣說:「從五年級開始,我的語文成績就下降了。」

  我關心的問他:「怎麼回事呢?五年級時語文成績下降?」

  孩子表情凝重一些,雙手插著口袋,先是低下頭來,接著又朝上仰起頭,有點兒艱難的說:「阿建老師,今天你很坦誠,我也想坦誠的告訴你——五年級的時候,我的弟弟離開世界了。」

  我當時所在的學校,正是秋光燦爛時節,秋天的空氣很輕盈,但這個訊息很沉重,空氣瞬間凝結了。

  聽見這個意外的訊息,現場聽眾頗為吃驚,在秋天的教室張大眼睛。

  我即使感到驚訝,也想要再進一步了解:「弟弟過世了,和語文成績有什麼關係?和數理成績沒關係嗎?」

  原來,男同學是數理資優,學來不需費什麼功夫,但對於語文科目,他需要更專注聽課與背誦。弟弟過世之後,他的專注度下降,語文成績也下降了。

  我問男同學:「弟弟過世之後,心理壓力大嗎?會難過嗎?會自責與愧疚嗎?」

  男同學點點頭,表示這些感覺都有。

  男同學從未對人說過,獨自扛起沉重壓力,扛了超過五年時間。

  我在這兒打住對話,請同學私下找我聊。我感嘆的對聽眾說,這位同學的心聲能說嗎?又能夠向誰說呢?但我有把握能懂他,也能讓他語文成績提高。

  關於弟弟過世的壓力,我認為他在問話中,瞬間與功課連結起來,並非他早就有覺知。

  現場觀眾紛紛落淚。據說,男孩母親在家看直播,對著鏡頭痛哭失聲,她竟不了解孩子受的苦。

  我在馬來西亞的講座也是,中二的孩子問我:「為什麼要上學?」

  我只問了兩句話,孩子就哭紅了雙眼,因為他在學校被霸凌,但必須每天來上學,他感到痛苦與悲傷。我相信他也是到那一刻,才聯想到被欺負的問題,讓他上學是痛苦的。

  我遇到好多青少年,問我關於「為何要上學?」、「為何要活著?」、「我很害怕失敗!」、「為什麼要守規則?」、「為什麼要聽話?」、「為什麼要掃地?」……,諸如此類的問題。

  沒有任何孩子想叛逆,沒有任何孩子想墮落,但是,他們的問題往往不被理解。

  青少年需要先被了解,而且是真心誠意的理解,青少年才會擁有覺知。就如同問我「語文成績要如何提升?」、「為什麼要上學?」的男孩,當他們真正被理解,那些包裹問題的迷霧會消散,真正的力量才會被建立。

  我與耀明共同寫這本書,主要是我來執筆,耀明幫我在行文、敘述上修正。我們兩人這樣合作很愉快,我可以省去大量修文時間,且耀明的眼光與思維,常彌補了我的不足。

  我們在這本書中,以蘇絲這個少女的提問,為青少年們發聲,我以園丁的角色出現,透過簡單幾個對話,帶出問題之下的面貌,再透過各面向的故事,打開孩子們的視野。

  大人若閱讀這本書,可以在對話裡著墨一二,思索對話進行的方式,孩子問題如何開展?

  孩子若閱讀這本書,我期待孩子感覺被理解,也能從故事中獲得更多元觀點,為人生帶來豐富的思維。

作者序二

少年不是怪物
甘耀明


  十八世紀的歐洲有本暢銷書,造成旋風,書名是《少年維特的煩惱》。內容是寫年輕浪漫的維特,愛上了與別人訂婚的女孩綠蒂,雙方陷入愛情漩渦。不過綠蒂很快醒悟,知道這段禁忌的愛情不能再走下去,要維特不要再來打擾。沒想到,維特過不了這情關,開槍自殺了。

  這本書用書信體寫成,語言有些華麗,心裡戲也很強,作者歌德(1749~1832年)是德國大文豪,因為這本書一夕成名,到今天仍受到推崇。我年輕時讀這本書,不完全懂意思,或者這種「維特式」的苦惱不是要人懂,而是要你去感受。全本書,我只記得零星片段,其中有句話深深記得,意思是「人呀!是常常犯錯的怪物」。出於某些想法,往後的日子,我又自行拼貼這句話,把「人是常常犯錯的怪物」變成了「少年是常常犯錯的怪物」。

  會這麼想,或許是年輕時候的自己,給人不易溝通、愛計較、愛比較、不愛學校課程、愛嫌東嫌西……等印象,於是給人「怪物」的聯想。這些行為很像《少年遇見薩提爾》裡的蘇絲,無論在家、在學校、在人群關係都有隔閡。我那些逝去的年少歲月裡,想來想去,都沒遇到像《少年遇見薩提爾》裡的園丁角色,能夠為自己解惑。

  這本書的園丁,原型是本書的另一位共同創作者,李崇建。崇建是《少年遇見薩提爾》的主筆,意思是這些的故事發想來自他的點子,也是由他主導整本書的走向、風格與完稿,我只是做最後的文字修整。於是,我是這本書的第一個讀者。細細閱讀那些故事與對話,我有種感覺,蘇絲的家庭與學校衝突,有不少是我年少的遭遇。如果我當時看見這本書,生命的困惑與徬徨,要是不能解決,至少能有些釐清了,心裡會更有踏實感。

  這本書是專門為青少年所寫,整理了青春期前後,他們會遇到的問題。我已經不再年少,脫離「上學篇」與「來不及篇」的疑惑,不過此書的「計較篇」、「真話篇」與「自律篇」,卻是人生很多階段都會遇到的,而且以不同形式與方式頻頻出現。可見這本書也可以給青少年之外的人看,其中的思索,想必看到的人也會心有戚戚焉。

  少年是怪物嗎?當然不是,這是出於不同位置的觀察。或許在少年眼裡,大人也是怪物,而且是巨怪等級的怪獸,每個都可列入電影《環太平洋》中的怪獸大圖鑑,畢竟大人帶著不對等的權力,在少年眼中更折磨人。大人與少年,這下誰是怪物,再也說不清楚了。

  幸好《少年遇見薩提爾》的出現,使我年少時的困惑,得到一些答案。這世界上沒有怪物,只有觀察的角度不同,造成見解不同。我想,少年可以來看這本書,大人也可以藉由這本書,得到更多想法。或許少年與大人的對話,就從《少年遇見薩提爾》開始吧!

推薦文

行動不便的自由人的故事
許榮哲(華語首席故事教練)


  我有三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五花八門,但總的來說,脫離不了《少年遇見薩提爾》書裡七個章節的七種成長困惑:學習、聽話、自律、失敗、虛偽、逃避、計較。

  書裡的主角,少女蘇絲帶著七種困境向園丁求救,園丁沒有給出答案,只是送出一個又一個帶著「薩提爾之心」的故事。

  關於成長的困惑,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有一年,我們全家搭火車去平溪線小旅行,路邊有一個玩具小攤位。三個孩子一看到玩具,立刻圍了上去。老闆窩在角落,遠遠看著。一開始以為是天冷不想動,後來才發現他行動不便。我隨手拿了一副撲克牌問老闆:「這有什麼功能?」

  老闆看了看價錢,然後說:「這副撲克牌不便宜,肯定有特殊功能。」這不是廢話嗎?隨後,我又拿了幾個玩具問老闆。老闆的答案都是答非所問,但離奇的是──最後我全買了。原因在下一個故事裡。

  升上五年級之後,二女兒的課業變多,牢騷也跟著變多。某次,女兒問我:「爸,你老實說,讀書辛不辛苦?」女兒不是讀書的料,她在學習方面很容易受挫。

  我說:「很辛苦。」

  女兒又問:「跟你的工作比起來呢?」

  我說:「讀書比較辛苦。」

  女兒眼裡泛著淚光:「我很開心你這麼說。」

  我問:「為什麼?」

  女兒說:「因為我們老師都說,長大後的工作才辛苦。」

  我說:「不對,你的老師說錯了,長大後的工作很快樂,因為那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女兒聽完,這次眼底帶著笑意,重複了剛才的話:「我真的很開心你這麼說。」

  那個當下,我接住了女兒的情緒,讓她知道未來充滿希望。然而情緒是一時的,今年才小五的她,距離自由的未來,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如今的她,打個比方,就是一個行動不便的自由人──思想自由,但學習處處受限。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

  她得自己想通,才能在不自由的學習路上,繼續往前走。後來,我問女兒,還記得平溪線的玩具攤老闆嗎?女兒點頭。隨後,我告訴女兒,老闆的故事。當時的老闆,一邊答非所問,一邊說起了自己的故事。

  三十九歲之前,老闆是個行動自由之人。但三十九歲之後,因為腦瘤壓迫,所以半身癱瘓,生活起居無法自理,於是被父母送到療養院。

  老闆說,在療養院幾乎就是等死,於是他拚死爬出來,現在跟著姐姐住。眼前這個攤位一個月五千,是姐姐幫忙付的,他只能靠賣玩具養活自己。生意不好的時候,姐姐再資助他一些。

  他已經在這裡待了四年。生意不好的時候,他會想起療養院,那個只能靜靜躺著,像死了一樣的墳場。他好害怕、好害怕,有那麼一天,姐姐再也幫不了他時,他就必須回到墳場,靜靜的躺著,像死去一樣的躺著。

  正是因為老闆的故事,我買了他的玩具。我問女兒:「像老闆這樣行動不自由的人,該怎麼辦?」女兒沉默了。我說,他得立刻、馬上,一刻不停留的奔跑起來,才能不躺下來。

  女兒啊,關於人生,關於學習,你和玩具攤老闆一樣,都必須在不自由裡找自由。爸爸的答案只能讓你懷抱希望,無法帶你離開現場,只有你才能改變自己。

  《少年遇見薩提爾》這本書裡,有許多故事,最多的就是「行動不便的自由人」的故事。你遇到的七大困境,都有人經歷過,他們已經找到自己的答案了。現在,輪到你出發去尋找了,先從故事開始。

  心理學家海德特(Jonathan Haidt)說:「人腦不是邏輯處理器,而是故事處理器。」從來都是故事影響人,而不是道理說服人。

  女兒啊,相信自由的未來,很好;但能夠改變不自由的現在,最好。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通常不太喜欢读那些过于“心灵鸡汤”类的书籍,总觉得那些东西读完一阵热乎劲儿过了,该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但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提供了非常具象化的工具和视角。比如,书中对于“界限感”的探讨,就不是简单地说“你要学会拒绝”,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拒绝”,以及拒绝的背后,藏着的是对被爱、被认可的深深渴望。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人性的微妙之处,他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把那些晦涩的心理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读起来就像在听一场高质量的脱口秀,幽默而不失深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自我价值感”时所采取的立场,他没有把构建价值感的过程描述成一场与外界的竞争,而是强调向内探索、与自己和解的重要性。这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一般的畅销书,它更像是一本工具手册,可以随时翻阅,帮你校准一下“人生导航仪”的方向。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本来以为自己只是小船偏航了,翻开书才发现,原来是船桨的使用方法一直没掌握对。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有辨识度,它不像那种标准的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带着一种很温暖、很有人情味的腔调。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描述“面对冲突”和“建立连接”这两个主题时的处理方式。他没有鼓吹一味地忍让或者盲目地对抗,而是倡导一种“有力量的温柔”。这种温柔不是软弱,而是在清晰认知自我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有技巧、有尊重的沟通。读到一些关于如何与伴侣、家人进行深度对话的章节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模拟演练。这种实践性的指导,让这本书的价值从纸面跃升到了生活应用层面。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这本书巧妙地弥补了这个“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鸿沟。它让你明白,内心强大并非是刀枪不入,而是即便被伤害了,也知道如何自我修复,并以更成熟的方式去应对下一次的挑战。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才是真正持久的铠甲。

评分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这本书像一面高清晰度的镜子,让你看清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隐藏的“小剧本”是如何操控你的日常行为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内在小孩”和“父母的影子”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超越性的视角。他没有把父母塑造成反派,也没有让自己完全成为受害者,而是将所有的元素都放入一个更宏大、更复杂的系统里去理解。这种成熟的视角,让我对过去的一些不愉快经历有了全新的解读,那种积压已久的怨怼和不甘,似乎都在理解中慢慢消融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只是在教你如何解决眼下的问题,更是在为你构建一个更稳定、更具韧性的精神内核。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一些突发事件时的反应速度慢了一拍——这并不是迟钝,而是在内心做了一个小小的“缓冲和评估”,这宝贵的几秒钟,往往决定了你是被情绪牵着走,还是能主动掌控局面。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会有新体会的成长指南。

评分

这本封面设计得挺有意思,那种带着点温暖又有点沉静的色调,让人一眼望去就觉得里面装的不是那种硬邦邦的理论,更像是一次温柔的对话。我一开始买它,其实也没抱太大期望,就是想找点东西能让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那些磕磕绊绊时,心里能多一点底气。毕竟,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大家都在忙着“向上走”,结果往往忘了看看自己脚下的路是不是走稳了。拿到书后翻了几页,发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旁边给你分析问题。他没有直接告诉你“你应该做什么”,而是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或者小片段,引导你去思考“我为什么会这么想”、“这种反应是不是我的‘老剧本’在起作用”。这种抽丝剥茧的过程,读起来虽然需要一点点专注力,但收获是实实在在的,感觉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被放在一个显微镜下,清晰可见。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是因为突然找到了什么神奇的万能钥匙,而是因为终于理解了自己那些“不合时宜”的反应,背后是有根源的,而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开端。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与原生家庭的关系那一部分,写得特别到位,直击痛点,让人忍不住放下书本,默默地回味了好久。

评分

我是在一个情绪比较低落的时期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感觉自己被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压得喘不过气,做什么都提不起劲,总觉得别人都比自己过得好,自己像个永远学不会长大、永远在原地踏步的“巨婴”。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自我疗愈的旅程。书中引用的案例和观点,很多都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让我不禁在想:“咦,这不是我上周刚经历过的事情吗?” 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单地在迷雾中摸索。它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成长不是一个线性的、一帆风顺的过程,而是充满反复和迂回的。当你感觉自己退步了,那可能只是为了积蓄力量,进行下一次更有力度的跃升。这种对挫折的重新定义,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焦虑。而且,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总能在关键的地方留出空间,让你自己去填充和消化。对于那些正在经历“成长期阵痛”的年轻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剂强心针,告诉你:你正在经历的这一切,都是正常的,而且是可以被转化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