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改動內在的溫柔引導
李崇建
東海大學有一傳統:每個進入大一的新生,都分配一位大二學生,熟悉大學的學習與生活,稱之為「直屬」學長姐。
一九九三年我已經大四瞭,迎來剛入大一的羅誌仲。
大二、大三的學妹領著大一的學弟,由大四的學長做東請客,學生們稱之為「傢族聚餐」,那是我第一次見羅誌仲。我記得鞦日的傍晚,天色已經昏暗瞭,聚餐的食堂燭光也幽暗,未料,誌仲的臉色更黯淡。
誌仲看來很不開朗,眉宇間鎖著幾重憂愁,是個很難聊天的人。我倚老賣老說瞭整晚,也換不來他幾句迴應。
大學期間我們少見麵,隻有開學聚餐相遇,畢業後我們斷瞭聯絡。
二○○四年我們分別十年,十年之間幾乎無交集。一日,我突然收到誌仲的信,他得知我在山中教書,來信欲往山中一敘,並且在我學校住一晚。他的來信連結與小住,讓我感到十分驚訝,那不是我印象中的誌仲,我印象中他不與人連結,又怎麼會訪友過夜?可見人有其豐富麵嚮。
我於二○○五年離開山中,在颱中創立瞭作文班,斷續與誌仲有些連結,直到二○一三年左右,幾乎又過瞭一個十年,他未找到專任教職,屈尊到寫作班觀課,我們纔每週頻繁見麵。
本書提到那段歲月,他在作文班觀課,偶爾去上成長課程,我們經常一起談話,彼時他雖然木訥寡言,但相較初識時已不同,隻是說話速度緩慢,停頓的時刻比較久。
當時,我學習薩提爾模式十餘年,又經過艾剋哈特.托勒的書學習,對於緩慢說話與停頓,不僅能接納且非常欣賞。誌仲當年狀態或許壓抑?但他對於當年「學長」敬重,且對於我的邀請與分享,誌仲除瞭專注傾聽之外,更身體力行的實踐。
我很少見過如此真誠、開放且認真的人。
誌仲遇到生活的睏頓,遇到溝通的阻礙,經常詢問求解,大至母親的離去,父親的生病安置,小至演講的挫摺,個人身體的病痛,他都真心的學習探索。
他是清華大學中文博士,以博士之尊觀課兩年,探索作文「小道」;願意在小學生課室試講;願意詢問日常睏境與心靈;曾經上颱搞砸與怯場,卻仍願接下講座試煉;對於不熟悉的領域,他開放自己學習。他一次次進行嘗試,而且隻問如何嘗試,不計成功與失敗的結果。
對我而言,他是學習者的典範。
他進入身心靈學習,總是謙稱自己運氣好,實則看在我的眼裡,他是最真誠認真之人。二○一三年見過誌仲的朋友,好幾位曾評價他高、瘦、寡言、佝僂、總在角落……他一路學習有所成長,當初曾見過誌仲的朋友,皆形容他樣貌轉換之大,變得清瞿、精神、專注、有力量,並且訝異他的深刻。
誌仲是怎麼變化的?從一個憤怒抑鬱,內在看似糾結不快樂,與父親十八年不說話,與外界沒有熱絡連結,走上最高學歷卻經歷失業,又遭逢最至親意外離世,從原本睏頓的局限,再到經歷這些重大挫摺,卻變身而為眾多學習者老師,常感到他平靜與深刻的能量,這一切我常覺得「妙不可言」。
他如何走過這一段路,此書有詳細的說明。
他以自身狀況為圓心,圍繞幾個故事敘述,反覆提及睏頓的過往,也是常人易睏住之處,他以身心為例證分享,相信很多相同經驗的人,會感到心有戚戚焉。他詳細分享自己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行動、觀點、感受的連結,如何進行自我改變?不再複製舊有的慣性,也不再認同過往的自己。
他從而提煉齣十七個練習,這些練習相當細膩,尤其以他的故事為背景,再佐以他的引導示範,更能清楚練習如何進行,這是心靈改造的工程,我相信這些練習的能量,可以為人們帶來改變。
讓我最驚訝驚奇之處,是他將迴溯、應對、接納、價值、愛、自由、感受、轉念、資源、個人年錶、傢庭圖像羅列,將這些概念融入練習,整閤得如此貼切細膩,也整閤得如此動人。乍看這些練習框架完整,細看即知他在細節的工作。
各位讀者若曾閱讀其他練習書,不妨與此書的練習比較,將會發現此書更易深入,更易引人進入幾個關鍵處,這是這本書成功之處,除瞭真誠的故事為背景,以細貌的引導為引信,讓讀者進入他安排的結構,不知不覺改動瞭自我內在。
在我個人的印象裡,誌仲對我極為尊重,常謙稱受我提攜,書中亦可見一端,實則他為人謙沖,我對他幫助僅幾次,且不需絲毫力氣,僅是舉手之勞而已,他卻一直掛心至今。他的成長乃勤學使然,亦是他願意坦誠,還有,不斷嘗試的創造力使然,他在對話、助人與身心靈的功課上,有太多部分讓我學習。
誌仲選擇在今年齣書,恰好是我們認識三十年。迴首我們三十年前的初識,我完全未料日後會交集,因為他與人連結甚微,內在抑鬱展現在形貌上,實在難以讓人親近,而我也甚少與人互動。然而,當年過從甚密的同學們,如今早已不再聯絡,我與誌仲意外多所連結,這是意識與命運所形塑。
我一直記得三十年前的鞦暮,那個昏暗的食堂內,誌仲還是個黯淡青年,我腦海浮現這幕的時刻,很想告訴當年的誌仲:你將開拓更寬廣的世界,擁有意料外的能量,拋棄你所學習的包袱,我將為你感到尊敬與榮幸。
相信所有展開此書的學習者們,也能開拓更大的世界,擁有深刻平靜且廣闊的能量,獲得來自宇宙的深深祝福。
自序
從人生榖底到活齣自己
二○○八年九月,我取得中文博士學位。拿著畢業證書,走在清華大學的楓林小徑上,整個人輕飄飄的,彷彿漫步雲端,感覺很不真實。
當時,我還不知道,那也是我學術生涯的雲端,儘管我還未進入學術界。
畢業後不久,有朋友建議我,先去申請助理教授證,以便在各大學兼課。對於這個建議,我嗤之以鼻,認為根本沒有必要,短則半年,多則一年,我很快就能在大學裡找到專任工作,正式踏進學術圈。
半年過去瞭,一年過去瞭,專任工作始終沒有著落,我開始感覺事情有些不對勁,隻好摸摸鼻子,硬著頭皮,去申請助理教授證,以作為長期抗戰之用。兩年過去後,還是找不到專任工作,我決定放棄不找瞭。在我的同儕裡,我大概是最早放棄的。
接下來的人生,我不知道該怎麼辦。轉行嗎?我隻會念書,要轉去哪一行?還是繼續在大學兼課,每學期都在為下學期仍否有課可教而擔心受怕?
我從虛幻的雲端,跌入瞭真實的榖底。
二○一三年六月,距今整整十年前,我在無意間參加瞭薩提爾模式工作坊。當時,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也不知道我的人生竟會從此改天換地。當然,這並不是說,在那之後我就變成另一個人,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不是的,真實的人生不是童話故事,不是這樣運作的。
真實的人生是:在那之後,我纔逐漸知道自己怎麼瞭,逐漸知道自己為何會把人生過成那個樣子。
原來,我並不認識自己,也不愛自己,就算拿到博士學位,博覽群書,我對自己還是很陌生。我的學術本業是中國古典文學,我對許多文學傢的生平、心理瞭若指掌,卻不認識自己。
我不知道自己為何會常鬱鬱寡歡、憤世嫉俗?也不知道自己為何會和父親十八年不說話?不知道自己為何會常輕易放棄?更不知道自己為何會未老先衰,身體有那麼多狀況?
我統統不知道。
二○一三年的那場工作坊,我在王鳳蕾老師的帶領下,初步認識瞭自己的應對姿態。在張天安老師所帶的冥想裡,我和自己的內在小孩相遇瞭。而在我的大學學長李崇建(他是其中一位講師)口中,我第一次聽說艾剋哈特.托勒*這個人。
薩提爾與托勒,永永遠遠改變瞭我的人生,幫助我認識自己,進而接納自己、愛自己。
這本書,寫的就是這個歷程與方法。
書中故事,絕大部分是我的生命歷程,下筆時力求真實。有些事件,像是參加薩提爾模式工作坊、母親猝逝、父子和解,數度齣現在不同篇章,看似重複纍贅,其實所記皆不相同,也是為瞭兼顧各篇主題與練習而採如此寫法,還請讀者諒察。少數幾篇他人故事,則做瞭必要修改,以保護他們的隱私。
我能從人生榖底爬齣,固然有幸運的因素(有太多貴人相助),但我自己也很努力。例如,崇建推薦的托勒著作,我便反覆讀瞭上百次,並且天天在生活中練習,至今不輟。
在這段歷程中,有三種工具對我幫助最大:冰山理論、靜心與自由書寫。
冰山理論是薩提爾模式裡十分重要的工具,本應在書中多加著墨,考慮到坊間已有不少書籍介紹,在書中便略而不論,但仍會在多篇故事裡談到它對我的影響。今年(二○二三)正逢薩提爾女士逝世三十五週年,我亦想藉此錶達對她的尊敬與感謝。
這本書裡介紹的工具,以「靜心」和「自由書寫」為主,也兼及我常用來與自由書寫搭配的「清單」與「書信」。
在我的學習與教學經驗裡,冰山理論較不易學,靜心、自由書寫、清單、書信則相對容易上手,儘管最理想的學習方式,還是進入實體課堂去親身體驗,但是在無暇參加課程的情況下,這本書裡介紹的方法,還是能對你有幫助。
這些方法,不僅我自己常用,許多來上過課的朋友至今也仍在練習,我們都從中受益甚多。
需要一提的是,我在書中刻意以「迴到當下」取代「靜心」一詞,這是因為「靜心」容易給人刻闆印象:嚴肅、端正地盤腿而坐,全身靜止不動……這可能會令人望而卻步;二來,我在〈陪伴自己的情緒〉放入「情緒清單」練習,這是我近年來發展齣來的工具,其實不算是嚴格定義下的靜心,但仍能幫助我們安頓內在,迴到當下。因此,以「迴到當下」取代「靜心」一詞,似乎較為適當,但其精神仍然是相通的。
翻開這本書後,你可以帶著輕鬆的心情,隻是閱讀書中的故事;也可以抱著好奇的態度,嘗試書中的方法,看看它會對你的內在帶來何種改變。如果你已學過這些方法,亦可再次試試,或許會帶來溫故知新的效果。
倘若你想練習書中方法,卻不喜歡書寫,可以直接嘗試 Part 4「迴到當下」的幾種方法。當然,我更想邀請你下筆寫寫看。
書中介紹的書寫方法,與我們小時候所受的作文訓練截然不同。你不必先打草稿,不必言之有物,不必引經據典,不必前後呼應,不必字斟句酌,你隻需要大膽、自由、放肆地寫,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盡可能手不要停。這種看似亂寫的方式,往往能將你帶到很深刻的地方去,你在其他地方聽到的所謂「放下」「接納」等等,都會在書寫過程中慢慢體驗到。
為瞭幫助你更有勇氣嘗試下筆,我在書中先安排「清單」這個較簡單的工具,再來是「書信」,最後纔是「自由書寫」。儘管名稱各異,使用起來也略有不同,但它們的共通之處都是:自由。
想要探索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我們需要讓自己更自由。在現實世界中,你可能有許多無法自由的苦衷,但在筆下世界,你是全然自由的。而這種筆下的自由,會逐漸滲透到你的生活裡,我在自己身上,在許多勤加練習的學員身上,都看到這種滴水穿石的驚人力量。
感謝這一路上幫助過我的貴人,也感謝我自己,沒有我們的攜手閤作,我無法走到今天。
也感謝正在閱讀此書的你,希望這本書能對你有幫助。
深深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