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食品衛生與安全(3版)

圖解食品衛生與安全(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顧祐瑞
图书标签:
  • 食品安全
  • 食品卫生
  • 食品法规
  • 食品检测
  • 食品添加剂
  • 食品污染
  • 食品营养
  • 食品加工
  • 食品保鲜
  • 食品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食品衛生與安全是公共衛生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也是餐飲、營養學及衛生行政的重要課題。食品安全預防的焦點,旨在制定可行的目標,降低食品安全問題的風險,建立完善的監測系統,以確保食品安全。
 
  本書介紹食品衛生與安全涵蓋的各種層面,包括食品衛生法規、食物中毒、食品腐敗問題、來自食品添加物或環境污染物的化學物質、餐飲衛生管理、食品安全之評估方法及食品工廠之衛生安全管理等。
好的,这里为您构思一份针对《圖解食品衛生與安全(3版)》之外的图书简介,内容将聚焦于食品科学、营养学、烹饪艺术以及相关法规,力求详尽且自然。 --- 繁盛之味:全球飲食文化與烹飪科學的深度探討 书籍名称: 繁盛之味:全球飲食文化與烹飪科學的深度探討 作者: [此处留空,或想象一位资深美食史学家/化学家] 页数: 约850页(含大量彩色插图与图表) 定价: [请自行填写] 导言:食物,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食物绝非仅仅是维持生命的燃料。它是历史的载体,是文化交流的语言,更是精密化学反应的舞台。本书《繁盛之味》旨在带领读者超越基础的“安全”与“卫生”范畴,深入探究现代饮食背后的复杂性——从古老文明如何塑造今日餐桌,到尖端分子科学如何重塑食材的口感与营养价值。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吃什么”的争论从未停歇。本书不预设立场,而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广阔的文化视野,剖析食物的起源、转化、感知与传承,为追求高品质生活和深度理解美食体验的读者提供一本全面的参考手册。 --- 第一部分:食材的史诗——起源、变迁与全球流动 本部分聚焦于构成我们餐桌的主要食材,追溯其驯化历史、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路径,展示人类如何与自然进行长达万年的“谈判”。 第一章:谷物革命与人类迁徙 深入探讨小麦、水稻、玉米这三大基石作物的起源地(如新月沃地、长江流域),分析不同品种的基因多样性及其对不同地理环境的适应性。详述发酵技术(如啤酒、面包制作)如何伴随人类早期定居而发展,并探讨当代工业化种植对传统地方品种(Landrace)的冲击与保护。 第二章:海洋的馈赠与水产养殖的伦理 超越简单的鱼类图鉴,本书详细解析了海洋生态系统对人类食物供应的重要性。讨论深海捕捞的技术演变,聚焦于全球性的过度捕捞危机。更重要的是,本书用大量篇幅分析了现代水产养殖(如鲑鱼、虾类)的生态足迹、饲料转化效率,以及替代蛋白质来源(如藻类蛋白)的潜力。 第三章:香料之路与风味帝国 香料不仅仅是调味品,它们曾是引发战争、建立贸易帝国的核心驱动力。本书追溯了胡椒、肉桂、丁香等香料的生物碱与挥发油成分,解释了它们如何影响古代医药和保存技术。通过详细的地图分析,展示了丝绸之路与香料群岛的复杂贸易网络。 第四章:农产品的地方特色与风土(Terroir) “风土”概念的科学解析。讨论土壤矿物质、微气候、海拔高度如何赋予特定产区(如勃艮第的葡萄、帕尔玛的火腿)不可复制的风味特征。结合最新的土壤微生物组学研究,揭示微生物活动对风味物质积累的关键作用。 --- 第二部分:烹饪的炼金术——热力学、分子美食与技艺传承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它将烹饪从经验性的“手感”提升到可量化的“科学”。 第五章:热力学在厨房中的应用 详细阐述热传导的三种基本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在煎、炒、炖、烤中的具体表现。重点分析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与焦糖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并解释如何通过精准的温度控制来优化蛋白质的变性与淀粉的糊化过程,例如如何通过低温慢煮(Sous Vide)实现肉类的完美嫩化。 第六章:乳化、胶凝与流变学基础 本书深入讲解了食品的质构(Texture)科学。分析蛋黄中的卵磷脂、奶酪中的酪蛋白如何形成稳定的乳液和凝胶结构。针对甜点制作者,本书提供了关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等增稠剂在现代烘焙中的应用机制,以及如何控制果胶的交联速率以达到理想的果酱稠度。 第七章:发酵的活体艺术 发酵是微生物与人类的共生关系。本书详述了酿酒酵母、乳酸菌、醋酸菌在食品转化中的生理机制。对比了日式米曲霉(Koji)在味噌和清酒生产中的多酶协同作用,与欧洲酸菜制作中的纯乳酸发酵过程。探讨了风味前体物质如何在微生物代谢中被释放和转化。 第八章:现代烹饪工具与技法革新 评估分子美食学(Molecular Gastronomy)对传统烹饪的启发。重点介绍真空烹饪、旋转蒸发器(Rotovap)在提取纯净香气中的应用,以及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开发新型天然食用色素和香精上的潜力。强调这些工具并非取代传统技艺,而是拓展了风味表达的可能性。 --- 第三部分:餐桌上的感知与未来趋势 本部分着眼于我们如何“体验”食物,以及食品工业正面临的社会与环境挑战。 第九章:风味感知与味觉神经科学 探讨味觉(酸、甜、苦、咸、鲜)与嗅觉(芳香族化合物)如何共同构建完整的“风味”体验。引入跨学科研究,解释味觉阈值、味觉疲劳以及文化偏好对食物接受度的影响。分析辣椒素等刺激性物质如何激活痛觉受体,从而被我们误解为“味道”。 第十章:营养平衡与生物利用度 超越卡路里计算,本书关注食物中营养素的吸收效率。比较不同烹饪方法(如水煮、油炸、蒸煮)对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生物利用度的影响。详细解释了植酸、草酸等抗营养因子(Anti-nutrients)的化学结构,以及通过浸泡、发芽、发酵等传统预处理技术如何有效降低其含量。 第十一章:食品的可持续性与循环经济 探讨未来食品系统的关键挑战。本书分析了食物浪费的各个环节(从田间到餐桌),并介绍了前沿的“零浪费”烹饪策略,例如如何利用蛋白质副产品或蔬菜边角料进行高价值转化。讨论了细胞培养肉、替代性昆虫蛋白在解决全球蛋白质需求方面的技术壁垒与市场前景。 第十二章:跨文化美食哲学与餐桌礼仪 本书的结语部分,回归人类与食物的情感联结。通过比较不同文明(如地中海饮食、东方药膳)对“健康”的理解,展示了饮食习惯背后的哲学根源。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平衡地方特色与现代生活节奏,倡导一种既尊重传统又面向未来的饮食哲学。 --- 附录与工具箱 专业术语表: 涵盖食品化学、烹饪物理学和农业科学的专业词汇解释。 关键反应速查表: 常用酶促反应、非酶褐变反应的最佳条件参考图。 全球食材产区地图集: 重点作物与特有香料的地理分布索引。 《繁盛之味》是为每一个对食物怀有好奇心的人准备的百科全书——无论您是追求极致烹饪技巧的厨师、关注食品科技的工程师,还是渴望理解餐盘中每一份食物的深度含义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美食世界的门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顧祐瑞
 
  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藥學博士
 
  經歷: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副研究員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
  Forensic Chemistry Center訪問學者
  中國醫藥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著作:
  《中醫護理學》(華騰,大專用書)
  《中醫食療與養生》(禾楓,大專用書)
  《中藥品質管制學》(文興,大專用書)
  《馬兜鈴酸事件》(文興)
  《藥學的第一堂課》(書泉)
  《健康食品停看聽》(五南)
  《常用中藥藥材及方劑學》(五南,大專用書)
  《藥物學》(五南,大專用書)
  《何食能安心:擁抱當令鮮蔬果》(書泉)
  《圖解生物學》(五南)
  《圖解藥理學》(五南)
  《圖解公共衛生學》(五南)
  《圖解食品衛生與安全》(五南)
  《老人用藥安全》(揚智,大專用書)
  《圖解藥事行政與法規》(五南)
  《藥膳養生創意料理》(五南)

图书目录

一、食品衛生與餐飲相關法規
第1章 食品衛生與安全緒論

1.1 食品衛生的定義
1.2 食品與健康
1.3 食品衛生安全的指導原則
1.4 食品衛生的簡易性檢查
1.5 致癌物質

第2章 食品衛生行政
2.1 食品衛生主管機關
2.2 衛生機關對食品業務的管理
2.3 衛生機關對食品衛生管理的違法處分

第3章 食品衛生法規
3.1 食品衛生管理法
3.2 健康食品管理法
3.3 食品廣告
3.4 有機農產品
3.5 產銷履歷農產品
3.6 食品回收

第4章 食品衛生標章
4.1 CAS
4.2 GMP
4.3 GSP、GAP
4.4 ISO
4.5 清真認證

二、食品腐敗與微生物
第5章 食品腐敗與防治

5.1 食品腐敗現象
5.2 微生物與食品腐敗
5.3 酵素、氧氣與食品腐敗
5.4 油脂變質
5.5 防止食品腐敗的方法
5.6 國產食品的腐敗問題

第6章 微生物
6.1 微生物的種類及數量
6.2 指標微生物
6.3 食品中的微生物
6.4 滅菌
6.5 食物中毒菌的檢測特性

第7章 食品保藏
7.1 食品保藏原理及目的
7.2 高溫加熱
7.3 乾燥
7.4 冷藏、冷凍
7.5 鹽藏、糖藏
7.6 煙燻、發酵
7.7 改變酸鹼值、氣體、放射線
7.8 製罐

三、食品安全性評估
第8章 毒性與安全性評估

8.1 毒物與毒性
8.2 急性毒性
8.3 慢性毒性、繁殖、致畸試驗
8.4 致癌性
8.5 致突變性
8.6 安全性評估
8.7 安姆氏試驗

四、食品添加物、食品洗潔劑與食品包裝
第9章 食品添加物
9.1 食品添加物的意義
9.2 食品添加物管理
9.3 食品添加物應具備的條件
9.4 食品添加物安全性評估
9.5 主要的食品添加物種類
9.6 食品添加物的用途及毒性
9.7 防腐劑
9.8 殺菌劑
9.9 保色劑
9.10 抗氧化劑
9.11 著色劑
9.12 調味劑
9.13 黏稠劑、結著劑
9.14 漂白劑、膨脹劑
9.15 食品香料
9.16 乳化劑

第10章 食品洗潔劑
10.1 食品用洗潔劑的定義
10.2 洗碗精
10.3 石化洗劑

第11章 食品包裝
11.1 食品包裝的目的
11.2 食品包裝材料的衛生安全
11.3 塑膠類材料
11.4 非塑膠類材料
11.5 食品包裝法

五、食品危害
第12章 食物中毒

12.1 食物中毒的定義及分類
12.2 食物中毒的處理
12.3 臺灣地區食物中毒發生狀況
12.4 細菌性食物中毒
12.5 黴菌毒素性食物中毒
12.6 天然毒素性食物中毒
12.7 化學性食物中毒

第13章 食物過敏
13.1 食物過敏症候群
13.2 過敏性反應
13.3 過敏原

第14章 食物媒介傳染病
14.1 細菌性傳染病
14.2 病毒性傳染病
14.3 狂牛症
14.4 寄生蟲
14.5 人畜共同疾病
14.6 肉毒桿菌
14.7 李斯特菌
14.8 貝類
14.9 經口傳染病

第15章 食品被汙染的衛生問題
15.1 有害金屬
15.2 殘留農藥
15.3 農藥種類
15.4 動物用藥
15.5 瘦肉精
15.6 加熱產生之有害物質
15.7 PAH
15.8 多氯聯苯
15.9 螢光劑
15.10 戴奧辛
15.11 塑化劑
15.12 輻射線
15.13 包裝材料釋出之毒素
15.14 三聚氰胺
15.15 順丁烯二酸酐
15.16 反式脂肪酸
15.17 丙烯醯胺
15.18 單氯丙二醇
15.19 食品摻偽

六、餐飲衛生管理
第16章 膳食工廠之衛生

16.1 膳食工廠的設施
16.2 膳食工廠的人員及清潔

第17章 食品業管理
17.1 個人衛生管理
17.2 衛生稽查
17.3 衛生標準
17.4 餐具清潔及衛生管理
17.5 餐飲安全與衛生
七、其他相關議題

第18章 環境賀爾蒙
18.1 環境賀爾蒙的定義
18.2 環境賀爾蒙種類
18.3 環境賀爾蒙管理
18.4 環境賀爾蒙危害

第19章 基因改造食品
19.1 基因改造食品的定義
19.2 基因改造食品的優點
19.3 基因改造食品的缺點
19.4 基因改造食品標示
19.5 基因改造食品安全性評估

第20章 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
20.1 食品安全管制的定義
20.2食品安全管制的優點
20.3 食品安全管制的組成要素
20.4 食品安全管制的限制
20.5 食品安全管制認證
20.6 食品安全管制的缺失與改進
20.7 我國實行食品安全管制狀況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66085
  • 叢書系列:圖解系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3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食安問題長久以來即為人們所詬病,同時政府施政亦成效不彰,從民國68年爆發的多氯聯苯汙染米糠油事件及73年的鎘米事件以來,重大食安事件即層出不窮,98年「食品衛生把關不嚴」還票選為十大民怨之一。最近幾年,食安事件更是不時登上媒體的頭條,顯示食品衛生與安全問題,不僅困擾大家的生活,也使餐飲與食品產業蒙受重大的損失。
 
  食品衛生與安全相關的課題,是營養、餐飲、生技、醫療及衛生等有關科系學生的重要學科,也是營養與衛生行政等相關高考類科的科目。對於一般民眾而言,網路及報章雜誌常充斥著似是而非或誇大不實的言論,如何正確認識食品衛生與安全議題,更顯重要。本書的編寫,係以簡要的文字搭配圖表,以作為食品衛生與安全的入門書為目的。
 
  本書共分食品衛生與餐飲相關法規、食品腐敗與微生物、食品安全性評估、食品添加物、食品洗潔劑與食品包裝、食品危害、餐飲衛生管理、其他相關議題等七大部分,內容亦依命題大綱細分20章,共計140小節。內容涵蓋面甚廣,包括近年來受到注目的話題,如基改食品、環境荷爾蒙、狂牛症、瘦肉精、反式脂肪酸、塑化劑、丙烯醯胺、輻射線汙染、順丁烯二酸酐。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内容更新的速度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一点在食品安全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尤为关键。很多我之前阅读的旧版资料中提到的标准和案例,在这本书里都已经有了更新的、更符合现行监管要求的阐述。比如关于新兴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或是针对特定过敏原标识的新要求,书里都有详尽的、与最新国家标准接轨的讲解。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非常注重将这些新规与实际生产场景相结合,通过大量的“风险点提示”和“应对策略”小栏目,直接告诉一线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如何规避新出现的法律风险。我特别留意了关于HACCP体系的章节,它的逻辑推导非常严谨,步骤分解清晰,让我对如何构建和维护一个有效的风险控制点有了更系统、更现代的认识。这种紧跟政策、强调实操性的更新,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在同类出版物中明显高出一筹,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有强迫症的读者,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到非常满意。它的覆盖面非常全面,从最基础的食品感官检验、理化指标,到高阶的污染源控制、应急响应预案,几乎涵盖了食品卫生与安全领域的方方面面。更难得的是,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它都没有流于表面。例如,在讲解水质检测标准时,它不仅列出了标准值,还深入探讨了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和局限性;在谈到农药残留控制时,它甚至涉及到了不同农药在不同食品基质中的残留特性。这种对知识的深度挖掘,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入门指南”,更像是一本可以作为工作手册长期参考的“工具宝典”。每当我遇到工作中的疑难点,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详尽且有据可查的解释,而不是含糊其辞的概括,这对我日常工作的质量把控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组织上体现了极高的逻辑性和实用性考量,它似乎完全站在一个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用户的角度来构建知识体系的。它的章节编排不是单纯按照学科分类,而是更贴近一个食品从业者的工作流程:从原料采购的源头控制,到生产过程的质量保证,再到仓储物流的温度监控,最后落脚到消费者投诉的危机处理,脉络清晰,层层递进。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每个单元结束时都设置了“自测练习”和“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源自真实的行业事故或日常管理难题,极富启发性。通过分析这些真实案例,我们不仅能巩固知识点,还能培养出一种预判风险的“职业直觉”。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设计,让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主动的、模拟实战的技能训练,对于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应急能力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教材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搭配得非常协调,既专业又不失活力,一看就知道是针对现代读者口味的用心之作。内页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油墨印刷清晰细腻,即便是长期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布局上的匠心独运,图文排布疏密有致,重点信息一目了然,大量的流程图、示意图和实物照片穿插其中,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卫安法规和操作规程的难度。很多抽象的概念,比如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或者交叉污染的传播路径,通过清晰的插图展示后,瞬间变得生动起来,让人一下就能抓住核心要点。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快速掌握大量实践知识的学习者来说,这种“视觉先行”的学习体验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的一些图解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对不同清洁消毒剂的适用范围对比表格,用小图标做了直观区分,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高效得多。我甚至发现,有些插图的精细度已经达到了专业工具书的水平,足见编者在内容呈现上的专业态度和对读者体验的重视。总的来说,这本书在“颜值”和“内涵”上都做得非常出色,绝对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利器。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处理得相当精妙,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日常的易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没有使用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平实、亲切的叙事方式来讲解复杂的科学原理和管理流程。即便是涉及到了微生物学、毒理学等需要一定专业背景的内容,作者也总能巧妙地用生活中的例子或者形象的比喻来打比方,使得非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比如在解释“最佳保质期确定方法”时,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枯燥地罗列公式,而是通过模拟一个产品从研发到货架期的全过程来阐述,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传授心得。这种‘去专业化’的表达,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知识的吸收过程变得愉快而不是煎熬。读完之后,你会感觉自己确实学到了知识,而不是被一堆术语绕晕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