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開今:張大千的藝術之旅

借古開今:張大千的藝術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馮幼衡
图书标签:
  • 张大千
  • 中国美术史
  • 艺术史
  • 绘画
  • 书法
  • 文人画
  • 艺术之旅
  • 文化艺术
  • 历史
  • 艺术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張大千的藝術之旅|——
他慧心獨具,以巨匠之手,鎔鑄古今
以明清為師,上追宋元,直至唐與六朝
入古既深,復能超脫而出,開一代風氣之先
將中國古典繪畫推向現代
 
  作者是海內外研究張大千藝術的權威學者,本書將張大千置於中國繪畫史的脈絡中,從時代背景、山水畫、人物畫,勾勒出張氏繪畫與中國藝術史千絲萬縷的關係,以及他的復古與創新,剖析一代大師進行創造性「仿古」與「集大成」的藝術之旅。
 
  ▎〈卷一〉張大千的崛起與時代 
  審視張大千崛起的歷程與藝術道路
  張大千是中國繪畫的集大成者,也是傳統的突破者。自上海藝壇出道時,適逢中國美術界傳統派與革新派之爭,張氏雖捨革新而就傳統,卻在其後追本溯源的藝術道路上屢屢創新,晚年開創極具現代感的潑墨潑彩技法,將傳統繪畫美學和宇宙觀與世界潮流接軌,以巨匠之手鎔鑄古今,完成中國繪畫的革新。
 
  張大千於一九二○至三○年代因學習及模仿石濤,在上海聲譽鵲起,帶動了一股二十世紀的石濤風潮,他自己則藉石濤開啟早期別出心裁的布局和秀逸靈活的筆法。彼時他與另一位傳統型畫家溥心畬齊名,被稱為「南張北溥」,作者以二人畫作的一系列對比,說明因藝術道路上的選擇不同,二人日後所代表的時代意義也就迥異了。抗戰期間,張大千因個人獨到的歷史眼光,在戰火中遠赴敦煌臨摹壁畫,使唐代寫實風格重生於他的人物畫(仕女)中,唐人濃豔的用色也深刻影響他日後的潑彩山水。後來寄寓海外,感受到抽象表現主義的世界潮流,催化了他的潑墨與潑彩風格相繼誕生,開中國山水畫「前無古人」之新境。
 
  ▎〈卷二〉張大千的青綠山水  
  探究張大千早、中、晚期的青綠山水
  張大千是中國畫家中用色最成功也最獨特的,對顏色的使用大膽、敏銳,無人能及。本書收錄了他早、中、晚期的諸多代表性作品,透過大量代表性畫作,作者帶領我們細看他早期青綠山水畫作中的仿古與創新,中期青綠山水畫作中的敦煌影響與他對傳世古畫的復古,及至晚年大開大闔、開創天風海雨般的潑彩。一路深入剖析,搭配畫作實例,讓觀者得以一步步領略張大千不同時期的青綠山水之用色、布局、筆法、胸臆。
 
  ▎〈卷三〉張大千的人物畫 
  探究張大千的人物畫:自畫像、仕女畫
  張大千是近代畫家中首見,長期大量的創作自畫像,用於社交及自我宣傳,數量逾百幅,為歷史之最。本書收錄他自年輕到壯年乃至老年的自畫像,不僅讓觀者了解他的一生,同時還可從中連結到大半部中國人物畫的歷史,因此這些自畫像除了反映出畫家個人的心理狀態,也深富時代意義。透過作者解析本書收錄的諸多張大千仕女畫,可以清楚看到張大千將仕女畫在傳統中加入許多現代新元素的創舉,這些元素包括攝影、京劇、浮世繪等等。
 
  ★全書收錄了張大千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畫作精品計有160幅,高清精美呈現,重要作品更以跨頁呈現。
 
  ★作者對圖片一一進行精闢解析,帶讀者深入觀察畫作細節,如同身歷一場規模空前的張大千大  展現場。
 
  ★作者以其深厚學養旁徵博引,帶讀者重溫一部上追六朝、唐、宋、元、明、清的中國藝術史。專業精闢的見解、流暢優美的文字,搭配精美圖片,是藝術愛好者必讀必藏的經典之作!   
 
本書特色
 
  揭印底乾坤
  ★ 特別收錄作者精采專文〈大千用印〉,解析藏於張大千各式印章內的思致與情懷,是如何體現「直造古人不到處」的精神。
  ★ 特製精美摺頁〈大千印輯〉,從張大千用過的三千方章中精選45枚,包含名號、堂號、收藏、閒章四種類型,製成三折彩色拉頁以饗讀者。
 
  展詩畫洞天
  ★ 全書收錄300餘幅張大千與歷代繪畫巨擘的畫作,供讀者對照作品與詮釋,深入鑑賞大師筆觸。
  ★ 書中所刊書畫,均詳錄原作尺寸,便於研究參考。
  ★ 19x26公分大開本印製,採裸背線裝,可攤平閱讀、跨頁不壓圖。
 
一致推薦
 
  董  橋|作家
  汪榮祖|歷史學家
  傅  申|藝術史學者
  林百里|廣達電腦集團總裁
  黃光男|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吳文隆|張大千文獻收藏家
  朱惠良|前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盧慧紋|國立臺灣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
 
  這部大書不是一般的人物傳記,而是聚焦於藝術議題,探究張大千借古開今的藝術創作之旅。所選的視角、理解的深度,於大千的藝術道路,呈現獨到的見解。書中所述張大千從傳統邁向革新的歷程,最引人入勝。──汪榮祖(歷史學家)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名为《借古開今:張大千的藝術之旅》的书籍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该书的实际内容,而是围绕一个虚构的、具有相似主题但内容完全不同的艺术史著作展开: --- 《墨韵流光:晚清民国书画巨匠的时代回响》 一部深入探索近代中国艺术变迁的宏伟画卷 内容提要 《墨韵流光:晚清民国书画巨匠的时代回响》并非一部关注某一位特定艺术家的个人传记,而是一部旨在梳理和剖析二十世纪上半叶,即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剧烈社会变革与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复杂演变历程的通史性著作。本书试图超越对“大师”的简单赞颂,深入探究在帝国衰亡、共和初立、战火纷飞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通过笔墨丹青来表达对家国命运的关切、对传统价值的坚守与反思,以及对现代审美的摸索。 本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系统性地构建了那个时代艺术生态的全貌。 第一部分:旧制崩塌与文人精神的困境(约 1890s - 1910s) 本部分聚焦于清末民初的过渡期。彼时,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传统文人的社会角色和经济来源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艺术不再仅仅是“修身养性”的余事,而是开始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 我们将探讨以下几个核心议题: 1. 翰墨的“变”与“不变”: 考察碑学、帖学的对立与融合在这一时期的体现。面对西方透视法和油画的冲击,传统书法如何进行形式上的自我革新以保持其“刚健”的民族精神。 2. 扬州画派与四王体系的黄昏: 分析四王画派(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在正统地位上的松动。地方性的画派如岭南画派、金陵画派如何在新旧交替中寻找新的生命力。重点分析了如吴昌硕等海派代表人物,如何以金石入画,在“拙”与“老”中寻求突破,确立了面向未来的审美取向。 3. 早期留日学生群体的文化回流: 研究第一批赴日学习西画的艺术家,他们如何将日本明治维新后学习的欧洲艺术思潮(如印象派的色彩观念)潜移默化地带回国内,并尝试将其与中国水墨的“写意”精神进行早期实验性的结合。 第二部分:南北对峙与画坛的南北之争(约 1920s - 1930s) 二十年代,随着政局相对稳定,艺术教育机构开始建立,画坛的中心开始从私塾和画会转向规范化的学院体系。本书详细剖析了围绕北京与上海两大艺术中心的学术论战。 1. 北派的“正统”主张: 以故宫博物院为依托,对传统院体画、摹古之风的维护与推广进行深入考察。重点分析了学院派如何强调“笔墨当随时代”,但其核心依然是紧扣元明清经典范式,试图通过精细的笔法和严谨的构图来对抗“浮躁”的现代风气。 2. 南派的“革新”呼声: 聚焦于上海等地新成立的美术学校。讨论了如何引入西方解剖学、色彩学知识来改造中国画的造型能力。这一时期的画家们大胆尝试“融合”,但往往面临“不中不西”的批评。本书对徐悲鸿的写实主义在中国画教育中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其对人物画和动物画的巨大推动作用。 3. “新国画”的探索: 探讨了早期“新国画运动”的理论基础,即如何在保持“国画”身份的同时,吸收现代艺术的结构和视觉冲击力。这不仅仅是技法的嫁接,更是对中国哲学“天人合一”观念在现代语境下的重新诠释。 第三部分:抗战烽烟下的艺术避难所(约 1937 - 1945) 战争的爆发使得艺术的重心被迫转移,许多艺术家从沿海城市内迁至西南腹地,如重庆、成都等地。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充满了悲怆与坚韧。 1. 迁徙中的艺术传承: 考察了艺术院校的“西迁”过程,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学和创作。例如,对偏远地区如敦煌莫高窟的再发现与保护工作,在战乱中展现出的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 2. 题材的深沉化: 战乱使得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创作也染上了强烈的象征意义。山峦不再是避世之所,而是民族苦难的隐喻;枯木寒竹则成为坚贞不屈的象征。本部分详述了如何从当时流行的“沉郁顿挫”风格中解读出时代的哀音。 3. 西画的自觉与本土化: 考察了在战时环境下,油画家们如何抛弃了早期的模仿倾向,转而用更为直接、粗粝的笔触描绘身边的抗战景象和西南少数民族风貌,使西画在中国大地扎下了更深、更本土的根基。 第四部分:战后格局的重塑与思想的分野(约 1946 - 1949) 内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艺术正式走向分野。本部分是全书的高潮,描述了艺术家们在新的政治选择面前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与最终的抉择。 1. 知识分子的分野与取舍: 详细分析了不同流派和个人在“去留”问题上的立场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对他们艺术风格产生的长远影响。一些人选择坚守传统,另一些人则开始转向更具社会批判性的题材。 2. 文人画的“现代性”终结? 探讨了以写意山水为代表的传统文人画,在新的意识形态下如何被重新定义。它面临着被“僵化”或被“革命化”的双重压力。本书审视了这一时期对“笔墨趣味”与“思想进步性”的衡量标准之争。 3. 展望:未来艺术的两种路径: 本部分结尾,本书总结了抗战胜利后,中国艺术在转向新社会之前所形成的两种主要倾向:一是力图将传统技法与西方写实主义彻底结合,以期创作出具有“人民性”的艺术;二是对传统审美核心的坚守与批判性继承,为日后数十年艺术史的走向埋下了伏笔。 --- 价值与特色 《墨韵流光》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艺术史的叙述置于宏大的社会史框架之下,强调艺术品是时代精神的载体。本书大量引用了当时艺术家的日记、信件、评论文章,辅以大量高清的、跨越不同媒介(油画、水彩、水墨、书法)的代表作品,构建了一个立体、多声部且充满张力的近代艺术图景。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理解那一代艺术巨匠们如何在历史的巨浪中,用他们的笔墨为民族的记忆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馮幼衡
 
  藝術史學者。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考古系博士。曾任二十世紀最重要畫家之一張大千私人祕書多年,並曾服務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處,任教於美國維吉尼亞理工暨州立大學藝術系、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藝術史系、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現為臺灣藝術大學書畫系兼任教授,是海內外研究張大千藝術的權威學者。
 
  擔任張大千之中英文祕書期間,親炙藝壇巨擘,對張大千之作畫技巧及創作理念,有第一手近距離之接觸與觀察,並曾耳聞張大千口述的一部活生生的二十世紀(藝術)歷史,其他著作有:《形象之外:張大千的生活與藝術》、《從古典到現代:張大千的藝術1950-1983》,及有關中國藝術論文多種。

图书目录

【推薦序】獨領江山有幾人……汪榮祖
【作者序】鎔古鑄今 筆補造化

卷一  張大千的崛起與時代 
張大千在上海──國畫傳統與革新派在二十世紀回首來時路:從一封信談起     
南張與北溥──論二十世紀兩位傳統型畫家張大千、溥心畬的時代性與個人性                                            

卷二  張大千的青綠山水
張大千早期(1920-1940)的青綠山水──傳統青綠山水在二十世紀的復興                                                                                                                       
張大千中期(1941-1960)的青綠山水──嘗恨古人不見我也!
張大千晚期(1960-1983)的青綠山水──從古典到現代之路                                    

卷三  張大千的人物畫
張大千的自畫像──眼中恨少奇男子 
張大千的仕女畫──腕底偏多美婦人 

【一卷書畫】大千印輯
【一卷書畫】大千用印──直造古人不到處  

引用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71215
  • 叢書系列:一卷書畫
  • 規格:平裝 / 492頁 / 19 x 26 x 3.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獨領江山有幾人
汪榮祖(歷史學家,曾任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教授、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院長)
 
  張大千的大名如雷貫耳,天下之大無不識大千其人,但真能知大千者又有幾人?常人如筆者,去看大千的畫展,看得眼花繚亂,很是熱鬧,卻看不出門道。看得出門道的藝術史專家,又有高低深淺之別。吾友馮幼衡專攻藝術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考古系博士,師從方聞教授,現執教於臺灣藝術大學書畫系。幼衡除學有專長外,更難得有緣成為張大千晚年的私人秘書,曾親炙大師,親聞其咳唾,聆聽其言,就近觀覽其藝,認識大千之深,固非尋常藝術史專家可以同日而語。幼衡更不負大千青眼相逢,窮三十餘年歲月研究張大千的書畫藝術。這部近二十萬字、四百餘頁的《借古開今:張大千的藝術之旅》,長篇巨製,並附大千精美作品圖解,比早年出版的《形象之外:張大千的生活與藝術》,真可稱大扣則大鳴了。此書於大千的藝術,著墨之細,賞譽之高,尊之為二十世紀中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誠屬公正客觀的評價。大千若地下有知,當感知己於千古也。
 
  幼衡此書篇幅之大,實是三卷的合編,分別是張大千在藝壇的崛起,張大千早、中、晚期青綠山水畫的不同特點,在繼承傳統的背景下,有所創新與突破,以及張大千的人物畫,道出自畫像眼中恨少奇男子的心理狀態,解析腕底仕女畫對美婦人的感情投射,每卷都可以獨立成編。所以這部大書不是一般的人物傳記,而是聚焦於藝術議題,探究張大千借古開今的藝術創作之旅。所選的視角、理解的深度,於大千的藝術道路,呈現獨到的見解。至於文筆的流暢可讀,尚屬餘事。
 
  書中所述張大千從傳統邁向革新的歷程,最引人入勝。民初五四新文化運動要打倒傳統,胡適力倡全盤西化,昧於文史藝術不能如自然科學可以從一文化,橫植到另一文化,因而貿然文學要革命,史學要革命,也不免有陳獨秀於一九一八年要美術革命。所謂革命,就是革傳統之命,趨西洋之新。今日百年回顧,西化的中國文學,西化的中國史學,雖去古日遠,但都難望西方的項背,蓋知文史之學不可以橫植也。此書指出美術界也有傳統與西化之辯,繼承與改革之爭。國畫如不趨新,不會有出路,但是想要移植西方繪畫,也絕不可能有成。張大千於繪畫具有天賦異稟,固不待言,然也頗多因緣際會,早年浸潤於傳統,模仿明清的石濤、八大、徐渭、唐寅諸大家,大千模仿石濤尤有名於世。模仿名家之作,除造假圖利之外,尚有尊古、崇古之意。大千模仿石濤,似在形塑自己構圖的清新,筆墨風格的靈動。我曾在華府的美國國家美術館,看到高掛在牆壁上,像對聯的兩幅石濤山水畫,一為原作,另一為大千仿作,我覺得較好的一幅,反而是仿作。可見以我外行人看來,大千的模仿已超勝前人,不同凡響。我更覺得大千似有意與古人爭勝,恨石濤不見大千之作也!這種感覺非大千獨有,楊雲史讀李白詩,亦恨李白不我知也。
 
  張大千於抗戰期間,不顧友人徐悲鴻等人以爲敦煌壁畫荒誕不經,試圖勸阻。他不懼戰亂,毅然遠赴莫高窟,慧眼獨識敦煌地處偏僻,得免歷代戰火,保留下來四到十四世紀的中國繪畫史,極爲珍貴。大千停留敦煌三載,得以摹寫唐五代壁畫真跡,淬煉人物畫的鮮艷色彩、線條與造型,大有收獲,遂將唐代寫實風格融入他的仕女畫之中,勾畫出人物畫的新貌。張大千畢生收藏「富可敵國」,得窺五代董源等傳世著名古畫,欣賞吸收。晚年因世變之故,流寓海外,遍遊歐美,與法國畢卡索等名家交往,感受到抽象藝術的世界潮流,大開眼界之後,結合唐王洽及南宋玉澗的潑墨手法,以及發軔於唐的青綠山水畫。青綠山水經北宋成爲失意士大夫的烏托邦投影,到蒙元成為文人畫家亡國之恨的寄托,大千則將濃鬱的鄉愁投射於青綠的潑彩之中。大千一生的閲歷,縱承傳統於前,旁採西洋手法於後,成就他晚年潑彩畫法的創新。大千畫廬山,雖是懸題擬作,然有他山之石在胸,可以攻玉,故能設想空靈,想要蜀中先賢蘇東坡,起看他畫的廬山橫嶺與側峰,用色何等大膽,氣象如何萬千!廬山圖成爲他最後的扛鼎之作。大千的成功,要因他的畫藝能深植於傳統的技巧、題材、象徵之中,始終不離書畫同源的筆墨風格,以探索美妙的藝術世界,但是運用傳統特色的筆墨系統,絕非墨守成規,而是立足於自我作主,而後探索西法,始能創新。
 
  日本明治維新之初,也有全盤西化派,但至明治中期,日本政教社諸君復興國學,流風之下,遂有講求融合西畫技法於傳統的日本新畫,蔚然有成。中國五四運動傾心西化,一直難逃反傳統的魔咒。若無傳統的滋潤,趨新猶如無根飄萍,難以如石濤所說的借古以開今。縱觀畫史,凡能開新而成大家者,必須能與古人對話與較勁,接受時代的挑戰,不斷開拓,始得以延伸與超越。幼衡認爲張大千最能借古開今,必將留盛名於藝術史,應可視爲定論。大千之後,不知能借大千開新者,得有幾人?讀此書者,或有答案可尋。
 
  幼衡早年寫博士論文時,與我相識,我問她書畫,她問我歷史,聚談甚歡。她完成博士學位後,專心研究張大千,未嘗間斷。她的細緻研究益之以親身的經歷,她筆下的張大千畫藝無疑最爲可觀。這部大著的問世,應可使她成爲研究張大千藝術的權威學者。幼衡曾在臺北國史館作張大千藝術三變的演講,我有幸躬逢其盛,聆聽之餘,曾作七言絕句兩首如下:
 
  疑是濤翁轉世身 畫風三變舊成新
  揮毫潑墨驚天出 獨領江山有幾人
 
  五百年來一大千 眼前白雪罩山川
  蒼松一筆橫斜出 意象傳神勝昔賢
 
  幼衡不以我是藝術史的門外漢而徵序於我,與她交往既久且深,不敢推辭,略綴外行話於卷首,以博方家一哂!
 
撰於林口大未來居
二○二二年三月二十日
 
作者序
 
鎔古鑄今 筆補造化
 
  距離我寫《形象之外:張大千的生活與藝術》已是三十個年頭,回顧這段困而學之的歲月,正是個人人生從青澀轉為成熟,見解由淺而深,對藝術由空有熱情憧憬的門外漢,成為以研究為職志的專業教授。然而從當年純粹只是愛好大千書畫藝術的「粉絲」,到今天以嚴謹態度來寫這些論文,我對大千先生研究的熱情依然不減。不論從純粹欣賞他藝術的觀眾之角度,抑或是從學術研究者的角度,他旺盛的創造力,豐沛多變的樣貌,永遠令人驚喜讚嘆。
 
  《形象之外》寫的是大千先生定居臺灣的那段時間,我個人在他身旁的觀察。他的言談笑語,交遊經歷,見識胸襟,無不吸引並引領著年輕的我投入了藝術史的世界。今天這本書則是我在藝術史學海優遊後,將大千先生重新放置於中國繪畫史中,我仍然看到了一個巨人的身影。現在的我對他藝術成就的了解更深入而全面,年輕時靠的是直覺、感性、與興味;如今則以知識與理性的分析為依歸。但是兩本書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勾勒出張氏的藝術。
 
  張氏是中國歷史上最專業、最用功的畫家之一,《形象之外》描繪了他充滿個人風格、懂得生活藝術的一面;而《借古開今》則呈現他如何以無以倫比的氣魄與才情,把一部中國繪畫史完全消融於其藝術創作中。這兩本書皆是他的寫照,年輕時我有幸認識並親炙這位生動的藝術天才,如今隨著個人的知識成長,更能深入的闡明他的繪畫與中國藝術史千絲萬縷的關係。他的藝術作品,不但有顛倒眾生的魅力,所蘊含之承先啟後的精神,可以比美他所「借古」的對象──董源、董其昌、石濤、八大……等大師之作,巍然矗立於中國藝術史中,為後繼者樹立一座標竿。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是張大千與他的時代,文中分別審視:他早年在上海藝壇崛起的足跡,似乎已為他日後的成就揭開了序幕;他與溥心畬於三○年代獲得「南張北溥」之稱號,八十年後,當後人回眸而視,兩人所代表的時代的意義自然浮現。
 
  第二部分山水則著重在他青綠山水早中晚期的探究,我一直認為張大千對於顏色的使用大膽而敏銳,無人能及,他是中國畫家中用色最成功也最獨特的,直比西方現代的抽象表現主義。而他對色澤的靈敏與過人天分,不單表現在晚年大開大闔如天風海雨的潑彩畫,早年的青綠山水就已見端倪,而這一切都根植於中國的傳統之上。中國歷史上至今仍受我們仰望,已經成為經典的大師李公麟、趙孟頫、錢選、董其昌、陳洪綬,莫不如此。張大千入古既深,復能超脫而出,也正因如此,他的藝術永遠新穎、多變又迷人。
 
  第三部分人物寫的是他的自畫像與仕女畫,他曾作過上百幅自畫像,數量上為歷史之最。他也是近代畫家中首見,長期作自畫像以為社交及自我宣傳用途的,其中除了反映出畫家個人的心理狀態,同時也深富時代意義。他的自畫像,不僅讓觀者了解他的一生,還彷彿重溫了大半部中國人物畫的歷史。他筆下的美女一直是眾人矚目的對象--有人喜歡,有人議論。文中對他美女圖像中的投射對象作了些猜測推斷,大致符合他生平所遇「紅顏知己」及他浪漫多情的軼事。他的仕女畫也比他的山水畫,更能讓人一窺他的感情世界,見到他「情之所鍾,正在吾輩」的一面。而他在傳統仕女畫中別具手眼加入許多現代新元素,如攝影、京劇、浮世繪等等,自屬創舉。
 
  二○一五年春我在「宋代書畫」課程中為學生授課時,有兩個片段觸動了我的回憶,古今的因緣際遇,或歷史的奇妙偶合,思之不禁令人神馳!其一是,北宋米芾在《畫史》中記載,一次書畫聚會中,眾人圍觀一沈括聲稱由某藏家收藏已久的王獻之作品,為米芾當場戳破:豈有我自己寫的作品自己認不出來的道理?這桀傲不馴、狂放自信的口吻像極了年少氣盛的大千先生。當年北平著名的收藏家陳半丁家舉行聚會,當陳在行家面前「秀」出他生平得意的石濤藏畫時,卻遭張大千當眾一一指出,這套石濤冊頁中的構圖、題款、用印等,如果不是他「造」的,焉能如此如數家珍呢?不禁令老前輩們也為之驚絕。這一場景,八百年之間似曾相識,張大千可不是蔡京口中「不可無一,不可有二者也」的米芾再生!中國畫史中所僅見的的天才書畫家、鑑賞家、藝術理論家在二十世紀的化身!
 
  又有一次在欣賞南宋馬遠的《西園雅集》圖時,畫面上的兩株巨松,讓人聯想到此畫畫的是南宋貴公子張鎡在南湖園家中雅集。而這位張公子首創在酒肴絲竹樂聲中,暗香發處,群姬著白衣而髮上簪紅牡丹,紫衣則簪白花,鵝黃衣則簪紫花,紅衣則簪黃花……在牡丹名詞的歌聲中,燭光香霧中,賓客們醉了……恍如到了仙境。這位南宋唯美教主所創造的情調,幾乎於二十世紀再現於摩耶精舍,祇是張大千欲將牡丹易之以梅花而已……在我心目中,大千先生在實踐園林、服裝、飲食等生活藝術的美學上,正是二十世紀獨領風騷捨我其誰的不二人選!
 
  往事歷歷,雖真實而幻境彷彿之,我像宋代張鎡南湖園牡丹盛會中的賓客一般,也參與了大風堂的這場心靈與感官之美的饗宴!至今仍醉心,猶如經歷了一場仙遊之夢。大千先生的風範與美學,還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不僅活出了二十世紀最精采的中國傳統「藝術家」的樣貌,他本人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國藝術史!
 
  最後於書名上,我在「借古開今:張大千繪畫研究論文集」與「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張大千的藝術」之間難以抉擇。前者借用石濤之句,後者則出於蘇東坡盛讚唐代畫聖吳道子之名句。由於蘇東坡與石濤皆是大千先生畢生嚮往的典型,因此用他們的語句來刻劃大千的藝術既貼切也合於典故。
 
  有人評斷大千先生的一生作品,若無晚期的潑墨潑彩新風,前半生不過是個出色的仿古家罷了。我則認為他一生作品無不是「借古開今」或「以復古為創新」的註腳,只是前中期不若後期創新腳步之大與開至一全新境界而已。如果思及中國近代另外兩位傳統型大師齊白石與黃賓虹,前者年近六旬才開始「衰年變法」,後者對筆法墨法的真正突破是在六十餘歲以後,對照著張大千的潑墨潑彩出現於一九六○年(六十一歲)以後,便知這些大師們的「晚熟」絕非偶然。
 
  張氏晚年的創新,靠的正是前六十年在「借古」上下的功夫。而坡翁的詩句「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不僅描繪了大千「用細筆則如春蠶吐絲,粗筆則如橫掃千軍」的風格,下一句「出新意於法度之中」亦是大千作品的傳神寫照。他的作品作風豪邁、迭出新意,但背後卻是多年的苦練修為,才能達到晚年的從心所欲而不逾法度,而又無一筆不如意。若無早年苦心經營的「法度」,哪能在晚年泉湧而出與世界潮流完全接軌的「新意」?
  
  回顧大千一生,一九二○至三○年代他因學習及模仿石濤,不僅聲譽鵲起於海上,並帶動了一股二十世紀的石濤風潮(繼起的名家如傅抱石、李可染、石魯等,紛紛從石濤得到現代化的靈感),他自己則藉石濤開啟出早期別出心裁的布局和秀逸靈活的筆法。
 
  一九四一年抗戰期間,他在戰火中遠赴敦煌臨摹壁畫,顯示了他個人獨到的歷史眼光,此舉不僅使唐代寫實風格重生於他的人物畫(仕女)中,唐人濃豔的用色,也將深刻地影響他日後的潑彩山水。
 
  晚年他身處歐美,感受到抽象表現主義的世界潮流,他畢生致力的中國青綠山水傳統,在故國之思的催化下,忽然在異鄉開花結果。他的潑墨與潑彩風格相繼誕生,其中有爆發性的激情,也有夢幻而詩意的抒情,開中國山水畫(中國繪畫最核心的藝術類種,米芾:山水心匠自得處高也)前無古人之新境。
 
  以上三者,任何一項成就都足以讓一名藝術家名留青史。但大千卻獨占三項,真令人嘆為觀止。
 
  付梓前夕,忽然東坡居士「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之句浮上心頭。在文學與藝術的國度裡,張大千與他所心儀的蘇東坡、石濤一樣,都是千古難遇的「豪傑」。不管歷史如何後浪推前浪,二十世紀的張大千,是在民國傳統與現代的矛盾及激盪中誕生的一顆明星。在群雄(家)並起,宛如驚濤駭浪、捲起千堆雪的時代浪潮中,他慧心獨具,以巨匠之手,鎔鑄古今,開一代風氣之先,必然與蘇東坡、石濤一起前後呼映,登上歷史的寶座,完成他自己在用印中所預示著的「不負古人告後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在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这本书在描述艺术家的创作心路历程时,并非仅仅停留在对作品表面现象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影响艺术家决策的文化思潮、个人际遇乃至于微小的生活片段。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他所使用的印章纹饰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分析,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点,却揭示了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巨大转变。这种“见微知著”的写作手法,让读者能够更立体、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我感觉作者一定付出了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那些尘封的档案和手稿,才能构建出如此丰满、如此真实的人物形象。读完之后,我不再是单纯地在欣赏一幅幅作品,而是在与那位伟大的灵魂进行着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处理得相当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时间线索,而是采用了多线并进、层层递进的方式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初读之下,你可能会觉得信息量庞大,但随着深入,你会发现作者高明地设置了不同的“切入点”,让你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消化那些复杂的艺术理论和历史背景。比如,它会突然跳跃到某个特定时期的绘画风格对比,然后又迅速拉回到对某一类技法探讨的深入分析,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极大地保持了读者的求知欲。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严肃的艺术观点时,所使用的那种既权威又不失亲和力的语言风格。他仿佛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循循善诱,将那些晦涩难懂的艺术史典故,用现代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娓娓道来,使得即便是对该领域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其思路,不至于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艺术市场和社会影响力的探讨部分。很多艺术类书籍往往过于聚焦于纯粹的技法和美学,而忽略了艺术作品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体系中流通和被赋予价值。这本书则大胆地触及了这一领域,它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对特定艺术风格的接受度如何波动,以及拍卖行的运作、收藏家的偏好是如何反过来塑造了艺术家的创作方向。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认识到艺术绝非是象牙塔中的产物,而是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时代土壤之中。通过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我明白了,要真正理解一位大师的成就,必须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去考量。这种深刻的洞察力,使得全书的立意得到了升华。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典雅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深深吸引住了。那种纸张的质感,摸上去温润如玉,微微泛着柔和的光泽,让人爱不释手。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里行间留白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使得那些精美的画作有了足够的呼吸空间去展现其磅礴的气势和细腻的笔触。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那些浓墨重彩的泼墨山水,或是清淡雅致的仕女小品,都能在印刷品上呈现出原作中那种扑面而来的生命力。翻阅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印刷师傅的匠心独运,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艺术的极致尊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无论是放在书房里作为陈设,还是在闲暇时细细品味,都能带来极大的精神愉悦。它成功地将阅读体验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让我在接触文字内容之前,就已经沉浸在了美学的氛围之中。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立刻去博物馆或画廊,重新审视那些曾经‘看过’的作品。它成功地“重塑”了我的观看方式。书中对光影处理、笔触力度、墨色层次等技法进行了极具画面感的描述,这些文字描述一旦植入脑海,再去看实物时,你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图像,而是带着一套全新的“解码工具”去主动分析和解读作品背后的匠心。举例来说,书中对某一幅泼彩作品中色彩交融时产生的“肌理感”的描绘,生动到我仿佛能“听见”颜料在宣纸上互相挤压、融合的声音。这种由文字激发出的具象感知力,是阅读其他艺术评论时难以获得的体验。这本书不仅知识量大,更重要的是,它有效地激活了读者的审美感知器官,让人重新学会如何‘看’世界上的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