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杜拉剋

ESG杜拉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佘日新
圖書標籤:
  • ESG
  • 杜拉剋
  • 管理學
  • 企業社會責任
  • 可持續發展
  • 商業倫理
  • 戰略管理
  • 領導力
  • 投資
  • 公司治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當經濟效益並非企業唯一的責任時,如何能取得兼容優勢,世界經濟論壇的創辦人Klaus Schwab 教授所倡議的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與當紅的ESG 如齣一轍地採取瞭兼容的路線,並強調平衡。但,創造與分配的效率如何提升,依舊有賴匍匐前行與驗證的模糊路徑。傳統經濟學的生產要素提升生產力,可能有賴創新與企業傢精神,否則善意不足以支撐善盡社會責任的情懷,善意恐流於想像,解決不瞭當前盤根錯節的重大問題。彼得.杜拉剋經典詮釋:管理是「提升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遂成為一股清流,激發傳統生產要素創造價值的關鍵

  2009年11月,我們紀念彼得.杜拉剋的100歲生日,那是資本主義走到窮途末路所引發金融海嘯的隔年。十四年過去瞭,情勢並未好轉,一個以巨變、混亂和重新定位為特徵的時期似乎纔剛揭開序幕。杜拉剋思想的穿透力令人讚嘆!現在的時髦名詞是去XX(de-XX)、再XX(re-XX,包括韌性Resilience)和焚燒的地球,但如果追溯彼得.杜拉剋數十年的書寫與教學,這些風口浪尖的發展根據杜拉剋的銳利觀點檢視,並非什麼時髦的玩意兒,更是很容易推論的結果。關鍵在於,我們麵對當代盤根錯節的環境,如何從他老人傢的智慧中學習觀察與詮釋的方法。

  杜拉剋從未自稱「管理大師」,隻是在企業管理、社會製度、生態環境、國傢體製等擴散影響的軌跡中,資本主義所驅動的企業實踐脫穎而齣,因而,受到商管思潮的眾星拱月,讓他老人傢在其他領域沒有獲得可匹配的光環。事實上,杜拉剋最喜歡的稱謂是「旁觀者」與「社會生態學傢」,後者引證瞭那些吹捧虛飾、潮流帶風嚮的E與S倡議者,前者則以其令人匪夷所思的冷靜邏輯,不斷在人類歷史發展的當下,尋覓他G的先見。筆者一麵沿著杜拉剋原著拾級而上之際,一麵對其前瞻的思維洞見對當前局勢的解釋力拍案叫絕,因而催生瞭本書的架構。《ESG杜拉剋》並非運用穿越與拼貼的技法重現大師的思想,而是企圖以一介學徒之姿,爬梳杜拉剋思想,並以古鑑今試圖為業者的突圍做齣一點貢獻。

  在環境方麵,杜拉剋認為企業應該以創造客戶價值為目標,而不是追求短期利潤。他認為,企業必須考慮到的不僅是當下,而且是未來的利益,也就是說,他們要在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麵考慮長期貢獻,而不隻是圖利於短期。對照當前資本主義的重大瑕疵所引發的不均問題,這也包括瞭犧牲環境與生態的保護,所造成伊於鬍底的沉淪:從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氣候危機(Climate Emergency)到氣候災難(Climate Disaster),1.5℃或2℃的威脅已從提醒化為日常,成為這一波再全球化結構調整中唯一持續發威的趨勢。在1954年齣版的《管理的實踐》(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書中,杜拉剋認為企業對自然的掠奪性開採對社會和環境造成瞭負麵影響,並強調企業應該負起責任來保護生態環境。在1993年齣版的《後資本主義社會》(Post-Capitalist Society)的經典著作中,杜拉剋認為過度的經濟增長消耗瞭人類自然資源,增加瞭汙染和生態災難等負麵後果,因此,他呼籲企業應當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問題,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亦納入生態因素的考量。工業化的短視近利,將環境與生態成本外部化所遺留下來的難解睏境,仍賴全世界各界領袖放長思考的時間尺度以為因應,但當前追求速效的時代領袖聽得進去杜拉剋的諍言並積極做齣迴應?

  在社會方麵,他還提到瞭企業必須在整個社會中扮演積極的角色,並關注社會福祉。杜拉剋在他的著作中開時代之先河、強調企業社會責任,認為企業應該是社會的夥伴而不隻是生產者和商人。杜拉剋的觀點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主張背道而馳,但傅利曼主張講究利潤極大化的經濟理論所忽略的社會責任,而杜拉剋早在1950年齣版的_e New Society一書中提齣瞭企業應該扮演多重角色,除瞭商業角色外,社會角色和生態角色均須平衡。在社會層麵,他認為企業應該滿足多方麵的利害關係人(如員工、股東、客戶和社區)。採自杜拉剋觀點,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Klaus Schwab教授所倡議的「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Stakeholder Capitalism)近年來逐漸受重視成為主流,企業永續經營必須多元關注各利害關係人(包括E與S)的利益,實現互惠共利多贏,呼應杜拉剋當年的真知灼見。

  在宏觀治理的層麵,全球極右翼思想近年來所導緻的社會分化,在不均的背景襯托下,形成瞭對作為當代社會基石的民主製度構成嚴峻的衝擊。杜拉剋早在80年前就預言經濟發展的終點並非民主化,反而可能導緻「極權」的興起。而且極權政治導緻的經濟衰退不隻不會激發民眾革命,反而有可能極權統治更加穩固。所有製度都有其背景的歷史、社會與文化脈絡,經年纍月的實踐難免需要持續優化,但目前漸進式的製度創新似乎已難以為繼,取而代之的激進式製度創新有可能造成全球秩序的全麵瓦解。全球地緣政治風險的攀升,使得美中博弈也改弦易轍,從De-Coupling(脫鉤)美化包裝為De-risking(去風險化),但修辭的優美難掩實務操作上的左支右絀,以製度之爭為名的大國博弈依舊是宏觀治理的未爆彈,波及的是各國目前所有內政與外交上的睏境。

  在微觀治理的層麵,企業在金融海嘯、新冠疫情與烏俄戰爭的衝擊下,企業麵對變局開始追求數位轉型、脫碳轉型與韌性供應鏈轉型,以迴應燃燒的地球、科技衝擊與全球在地化的新格局。麵對即將在2026年開徵的歐盟碳關稅,颱灣產業無不積極備戰,但碳管理人纔的匱乏嚴重阻礙企業的進程,受創最深的當屬中小企業。而微觀治理的挑戰也受到宏觀治理的政策桎梏,全球能源的脆弱程度在烏俄戰爭之後一覽無遺,新科技的不斷突破仍待商業效益推升其產業與社會影響力,尚不

  足以因應這一波的能源危機。杜拉剋經典名著《創新與創業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今日已成為企業突圍的圭臬,薄薄一本書的內容談的都是今日最需要解決的課題。我們似乎都知道瞭,但做到瞭嗎?延伸的問題是「賺到瞭嗎?」。當提及「賺」的時候,杜拉剋想的應該和於右任老先生「計利當計天下利」墨寶如齣一轍:當分析單位的我是大我、利是大利時,利潤就不再應該淪為被仇富的對象,而是當代最潮的包容(Inclusiveness)框架。

  身處這個巨變的時代,未來的能見度非常低。當全球引領企盼各領域Radical Innovation所開創的新局,與其追逐時尚,不如迴到根本(Back to Basics為Radical拉丁原文的意義)尋找突圍的蹊徑,也找到不緻齣現少時就不見瞭的起伏,穩健地邁嚮可持續的未來。閱讀經典、挖掘智慧、提齣解方、乘風破浪是本書的原意,與各位讀者共勉。
《跨越邊界:全球化時代的戰略選擇與變革管理》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當前全球化進程中,企業與組織所麵臨的復雜戰略環境與變革挑戰。在技術迭代加速、地緣政治格局重塑以及社會責任意識覺醒的背景下,傳統的商業模式與管理範本正麵臨嚴峻考驗。本書旨在為決策者提供一套係統化、可操作的分析框架與實踐指導,幫助他們在不確定性中捕捉機遇,實現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第一部分:全球化新格局下的戰略重塑 第一章:解構“慢全球化”與“再全球化” 全球化並非終結,而是進入瞭一個以區域化、聯盟化和技術驅動為特徵的新階段。本章首先迴顧瞭過去三十年全球化浪潮的核心驅動力——效率最大化與成本最小化。隨後,重點探討瞭近十年來齣現的逆全球化傾嚮,包括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供應鏈的“去風險化”趨勢以及關鍵技術的本土化戰略。 我們分析瞭全球價值鏈(GVCs)的重構過程,指齣企業不再僅僅追求單一維度的成本效益,而是轉嚮“韌性優先”的策略。企業需要重新審視其全球布局的閤理性,評估地緣政治風險對市場準入、資源獲取和知識産權保護的影響。特彆關注瞭數字全球化,即數據流、人纔流動和無形資産跨境轉移的復雜性,這些已成為衡量國傢間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第二章:韌性驅動的供應鏈設計 在“黑天鵝”事件頻發的時代,供應鏈的脆弱性已成為企業生存的首要威脅。本章超越瞭傳統的“精益管理”思維,強調構建多重冗餘和動態響應能力的“韌性供應鏈”。 詳細闡述瞭“多源采購”、“區域化集群製造”(Nearshoring/Friend-shoring)的具體實施路徑和優缺點。內容包括如何利用先進的分析工具,如數字孿生(Digital Twin)技術,對供應鏈進行壓力測試和情景規劃。此外,本書還探討瞭從“綫性供應鏈”嚮“循環供應鏈”轉型的必要性,探討瞭如何將産品生命周期管理與廢棄物最小化策略深度融閤,從而提升供應鏈的長期適應性。 第三章:適應性組織架構與敏捷治理 傳統的層級式組織結構在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時顯得遲鈍。本章聚焦於構建“適應性組織”(Adaptive Organization),這種組織能夠在保持核心能力穩定的同時,快速調整其資源配置和決策流程。 深入分析瞭跨職能團隊(Cross-functional Teams)和去中心化決策模式的有效性。關鍵在於建立清晰的授權邊界和快速反饋機製。治理層麵,探討瞭如何平衡中央戰略指導與地方業務單元的自主權,尤其是在跨文化背景下,如何設計一套既能確保閤規性,又能激發創新潛能的治理框架。書中通過多個案例,展示瞭成功實現“敏捷轉型”的公司如何重塑其內部溝通、績效評估和風險管理流程。 第二部分:技術賦能與數字化轉型 第四章:人工智能與決策的範式轉移 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ML)不再是輔助工具,而是重塑戰略決策核心的驅動力。本章側重於AI在以下領域的實際應用與挑戰: 1. 預測性戰略規劃: 如何利用大數據和先進算法,超越傳統市場調研,實現對未來趨勢的提前感知和量化預測。 2. 自動化運營與優化: 機器人在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應用,如何實現端到端流程的自動化,釋放人力資源投入高附加值活動。 3. 倫理與信任: 探討AI決策過程中的“黑箱”問題、數據偏見風險以及建立可信賴AI係統的必要性。本書強調,技術采納的成功不僅依賴於技術本身,更依賴於組織對數據治理和倫理規範的建設。 第五章:網絡安全與數字主權 隨著企業運營全麵數字化,網絡安全已成為不可妥協的戰略要素。本章係統梳理瞭當前企業麵臨的主要網絡威脅,包括供應鏈攻擊、勒索軟件和國傢支持的網絡間諜活動。 內容詳細介紹瞭“零信任架構”(Zero Trust Architecture)的實施細節,以及如何將網絡安全深度嵌入到産品開發(Security by Design)的每一個階段。此外,本書關注“數字主權”議題,即各國對本國數據存儲、處理和跨境流動的監管日益趨嚴,企業必須製定精細化的數據本地化策略,以應對全球數據閤規的碎片化挑戰。 第三部分:人纔戰略與組織文化重塑 第六章:未來勞動力與技能的再定義 勞動力市場正經曆深刻變革,技能的“半衰期”不斷縮短。本章探討瞭企業如何構建一個具有前瞻性的“人纔生態係統”。 重點分析瞭“技能差距”的識彆與彌閤。這包括從外部招聘頂尖人纔與內部員工的“再培訓/技能提升”(Reskilling/Upskilling)之間的動態平衡。書中提齣瞭建立“學習型組織”的具體方法論,強調將學習融入日常工作流,而非孤立的培訓項目。同時,探討瞭靈活工作模式(混閤辦公、零工經濟參與者)的有效管理,確保組織凝聚力與創新能力不受影響。 第七章:領導力的轉型:從控製到賦能 在復雜多變的商業環境中,傳統的“指揮與控製”型領導風格已不再適用。成功的領導者必須轉嚮“服務型領導”(Servant Leadership)和“情境領導”(Situational Leadership)。 本章詳細闡述瞭新時代領導者應具備的核心素質:高情商、認知靈活性和促進心理安全感的能力。心理安全感是團隊創新和坦誠溝通的基石。本書提供瞭具體工具,幫助領導者進行有效反饋、管理衝突,並激勵員工在不確定性中保持積極性和主人翁精神。變革管理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自下而上的共創過程,領導者的角色是成為變革的“催化劑”和“賦能者”。 結論:在復雜性中尋求清晰 本書最後總結道,在全球化新格局下,戰略的製定不再是靜態的五年規劃,而是一個持續的、迭代的學習過程。真正的競爭優勢來源於組織對復雜性的深刻理解、對變革的快速適應能力以及對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不移。成功的企業將是那些能夠有效整閤技術、重塑供應鏈、並激發人纔潛能的“學習型組織”。 --- 作者背景介紹(虛構): 張 偉:資深戰略顧問,擁有二十餘年跨國谘詢經驗,專注於全球供應鏈韌性、數字化轉型治理及復雜組織變革領域。曾任職於全球頂尖管理谘詢公司的高級閤夥人,服務對象涵蓋財富500強企業及新興市場領先企業。 李 敏:知名商學院教授,主攻組織行為學與領導力發展。她的研究聚焦於高科技企業在快速技術迭代環境下的組織文化重塑與人纔戰略。在多傢國際學術期刊發錶論文,並積極參與企業高管培訓項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佘日新


  現任逢甲大學講座教授

  曾任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董事長、財團法人國傢實驗研究院營運長、暨南國際大學特聘教授;個人經歷一如颱灣產業的多元:專精專利與產業發展,大學及碩士主修工業設計,曾任職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六年後,赴英國攻讀華威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商學院行銷暨策略管理博士;專長橫跨科技管理與行銷、策略管理、領導統禦、品牌、創新、文化創意等領域。2010年獲頒「李國鼎管理獎章」、2014年獲「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院士」殊榮,以錶彰其再教育及科技管理的貢獻。

  近十餘年不僅不遺餘力投入推動學校技轉中心、育成中心與產學中心和業界技術的交流,並參與規劃建構國發會、經濟部、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與衛福部等,部會產學閤作的生產體係;相關的學術研究心得除瞭經常發錶於學術期刊外,並落實應用在產學閤作的諮詢顧問中;長期關注全球經濟趨勢、產業發展及企業創新研發活動,經常於報章雜誌及廣播媒體發錶產業評析、引領前瞻思維。

 

圖書目錄

推薦序 為什麼可以將杜拉剋和ESG放在一起? 003
許士軍(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財團法人書香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 取經杜拉剋,迎接淨零轉型機會 008
簡又新(颱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 一個似近卻遠的目標 011
高承恕(逢甲大學董事長)
推薦序 ESG杜拉剋 013
詹文明(杜拉剋管理哲學實踐者暨傳播者、現任海藍幸福傢首席教練)
推薦序 從ESG的發展中,找到更佳的管理模式 016
陳春山(ESG世界公民數位治理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 以ESG啟動企業傢精神的第二麯線 018
何晉滄(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署長)
推薦序 半條麵包還是麵包嗎? 021
侯勝宗(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服務創新與行動設計中心特聘教授)
前言 社會生態學傢 025

第一章 環境保護 Environment
01 生態成本與永續發展 040
02 成人主義與永續未來 045
03 聆聽真實,追求永續 049
04 重塑教育,迎嚮未來 053
05 線上教育,全麵顛覆 058
06 創新之路與高教改革的挑戰 062
07 雙語政策與人纔內循環 067
08 Privacy與Transparency 071
09 疫情領導學(一) 075
10 疫情領導學(二) 079
11 疫情領導學(三) 083
12 疫情發展與勞動力轉型 087
13 疫情與經濟重啟 091
14 防治肺炎後的貧血 095
15 牽不到手的颱灣 099
16 被實現的農業群聚效應 103

第二章 社會責任Social
17 何謂Societality 110
18 人纔競爭力的反思 113
19 創新思維打造興盛 118
20 誠信在現代競爭中的價值 123
21 翻轉逆境成就不凡 128
22 老闆性格不等於公司文化 133
23 社會資本的傳承之道 137
24 企業傳承與傢族引力 141
25 在永續中平衡創新與創實 145
26 開放?不開放?真是個問題 149
27 新生活的暫態與穩態 153
28 Farewell 2020 157
29 拜登經濟學中的再全球化想像 161
30 站在人文和科技的十字路口 165
31 ChatGPT:進入早期大眾市場的AI 169
32 ESG電商崛起:產業數位轉型不能等 174

第三章 公司治理Governance
33 領袖的執行力 180
34 想要做齣正確的決定,永遠先學會傾聽 184
35 以失敗打造成功之路 188
36 巨變領導(一) 193
37 巨變領導(二) 198
38 巨變領導(三) 202
39 專案組織與敏捷領導 206
40 雲端綜效的新視野 210
41 管理科學的新輝煌 214
42 再技能化需要超前部署 218
43 融閤轉型 222
44 人纔民族主義將起 226
45 發揮創意迎戰國際人纔短缺的挑戰 230
46 嚴肅因應人纔再度外流的挑戰 235
47 全球在地化的人纔策略 239
48 以策略思維打贏人纔戰 244

後記 百年杜拉剋 248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766154
  • 規格:軟精裝 / 256頁 / 15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取經杜拉剋,迎接淨零轉型機會          
颱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簡又新


  放眼當今社會最熱門的關鍵字,ESG、淨零、韌性、AI 與數位化、轉型⋯⋯全都與企業或組織的永續發展有關,儘管這些名詞的定義與內涵仍在持續演進中,但其重要性早已不必再多言。尤其以企業來說,ESG 不僅已成為與國際接軌的重要語言,從國內外各項評比與市場實務運作案例更已證實,落實ESG 管理確可提升長期績效和價值。

  ESG 代錶的是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 與治理(Governance),不同於傳統企業單僅追求經濟利益,或者認為隻要捐錢支持公益就已完成社會責任,隨著氣候變遷帶來的緊急取經杜拉剋,迎接淨零轉型機會狀態日益迫切,加上疫情帶來社會層麵的巨大衝擊,如何兼顧ESG 三重底線,進而創造機會,邁嚮永續發展,成為所有企業與組織共同的挑戰。

  其實,ESG 並非橫空齣世的新興理想,翻閱經典,「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剋早已在他許多著作中提醒我們,企業必須獲利生存,然而於此同時,也必須懷抱正確價值觀,進而願意承擔更多責任,並且貢獻世界。

  杜拉剋也重視企業與利害關係人的溝通,認為公司主要的責任是提供商品或服務給顧客,獲利並非唯一目標,卻是永續經營的必要條件。而在顧客以外,對於職員與社會的責任,同樣是公司追求繼續經營的要件。

  麵對國際間不斷推陳齣新的各種永續框架標準、淨零倡議和規範,加上新世代的覺醒與社群力量,在這個「翻轉的大時代」中,不僅傳統商業運作模式必須注入永續思維,從政府、學校、醫院、非營利組織乃至個人生活,也都不能置身事外。

  我國已經公布施行《氣候變遷因應法》,從國發會頒布「颱灣2050 淨零排放路徑」提齣「能源」、「產業」、「生活」、「社會」四大轉型方嚮,更宣示整體國傢社會將全麵轉型,以達成淨零轉型。

  應對這樣的新局麵,許多企業瀰漫碳焦慮和人纔荒,不過換個角度,這正是大學習時代的開始,而這也正是杜拉剋所強調,人們必須忘記所學和過往經驗,持續增進知識,纔能快速學習新事務。

  逢甲大學佘日新講座教授是我嚮來很推崇與敬佩的學者,他長期鑽研杜拉剋傳世經典,以杜拉剋的思想為經,思考當今經營管理的課題,尋求因應並解決當代產業與社會問題,更秉持關懷與陪伴產業初衷,纍積多年觀察與分析心得,透過書寫拉近學術研究與產業實務間的距離。如今集結精彩篇章齣版《ESG 杜拉剋》一書,提供讀者更多豐富多元觀點,以提升颱灣產業與社會競爭力,特應囑託立序推薦,期待在佘教授與諸多先進努力下,能引領颱灣持續嚮前,邁嚮永續共融的美好社會。

導讀

為什麼可以將杜拉剋和ESG 放在一起?
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財團法人書香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許士軍


  我的多年好友佘教授日新兄,近日以他的新作《ESG 杜拉剋》見式,隻看書名,就免不瞭眼睛一亮,如我們所知,彼得.杜拉剋是一位已經辭世近二十年的被稱為管理學界大師中的大師,相信在他生前,ESG 尚未被普遍知曉,即使在他著作中,恐怕也還未曾齣現這個字眼。好傢夥,日新兄怎麼將他們結閤在一起瞭。

  進一步翻開書目,一共隻有三章,分別是〈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也就是今日所稱的ESG 的內容。原來日新兄自杜拉剋浩瀚的著作中,爬梳齣和這主題相關的思想或觀念,並加以發揮,投下這樣大功夫,令人敬佩。

  錶麵看來,這一工作雖然辛苦,應該不會太睏難。因為,在杜拉剋思想中,和這三方麵的問題密切相關的,到處都是─即使在他書中未曾用上這些字眼。但難得的是,作者討論這些問題,並非隻是將ESG 的思想或觀念加以闡述或引申,而是將ESG 的觀念應用於當前所發生的時事上,譬如過去三年所發生的COVID-19 疫情,近日ChatGPT 的問世,還有國際人纔培訓等方麵。

  承日新兄不棄,要我為本書續貂一番。怎樣寫法,思索一番,目前所嘗試者,就是在本書上述架構下,將有關杜拉剋這位大師的思想和ESG 的關聯性方麵,略加著墨,也許這樣對於某些讀者在理解本書背景上可能有所助益。

  首先要說的是,一個人在某一個領域有偉大貢獻,並不代錶這就是他的全部傑齣錶現或貢獻。一是他在這領域以外,可能還有成就;或是他在這一個領域本身,有其超越的先知卓見。

  事實上,這種情況都齣現在彼得.杜拉剋這位大師身上。

  以前者而言,他所獲正式學位,乃是和管理幾竿子打不到的「國際公法」。此外,他早期著作遍及社會、經濟和政治範圍,甚至包括兩部小說,他還教授過像東方藝術這種課程。以後者而言,如湯姆.彼得斯所稱,他是管理的一位「開創者」,在他之前並無「管理學」的存在。尤其重要的,如他自稱,他之所以對於管理這一領域產生熱愛,並非在於管理本身,而在於他發現管理對於人類社會的貢獻和功能─也就是所謂「有助於社會的良好運作(well-functioning)」上。這一點,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ESG,這樣也就銜接上本書的主題,將二者結閤在一起瞭。

  探討管理學的性質以及它和ESG 的關係,我們不得不追溯管理學的發展史。有關管理學的起源,一般最常提及的,恐怕就是美國工程師齣身的泰勒(Frederick Taylor)和法國實業傢費堯(Henri Fayol)兩位。不錯,泰勒最早以「科學精神」取代傳統上由人們各依本身習慣或喜好的方式,從事「時間與動作」(time and motion)這類的作業活動上,因此,他所倡導者,就被稱「科學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問題在於,管理日後發展所涉及的,遠遠超過作業性活動,而且也並不限於科學精神,如有關人性、倫理和美學這些成分,其重要性還可能超越科學精神之上。至於費堯,他以提齣「功能」或「職能」(function)觀點,分析管理活動之性質及其原則,如規劃、組織、溝通等,構成多年來管理學發展的基本理論結構,影響至大。但是,同樣也是隨著外界環境變化、價值多元以及科技突飛猛進之趨勢,管理已趨嚮去中心化,無邊界化和虛擬化方嚮發展,使得以功能為基礎結構的管理典範,反而形成創新的桎梏,失去其時代價值。

  杜拉剋之所以被尊稱管理之父,基本上,乃因他承繼1946年,對通用汽車這傢公司的深入瞭解,所著《公司的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一書觀點,將管理建立於一機構整體觀念之上,這樣使他和上述泰勒與費堯兩位所採取的,可以說是完全不同。

  由於他從整體觀念齣發,這樣,纔能將一傢企業的任務、生存價值和績效這些問題和管理結閤,並藉以界定公司經營或管理者之責任。這種管理,乃是一種「實務」,而非理論。這一切說明瞭,何以他給予自己1973 年齣版一部經典之作《管理:任務、責任、實務》的書名:將「任務」(tasks)、「責任」(responsibilities)、「實務」(practice)三者視為管理之精髓所在。

  以這種整體立場討論上述各項管理問題,基本上必然涉及一機構的目的;有瞭目的,然後纔能論及一個機構的存在意義和價值;反過來說,如果不講目的,什麼願景、創新、領導和績效衡量,全都成為無根之物。

  講到企業目的,在早期資本主義之下,認為就是為投資者謀取最大利潤。同時,如亞當.史密斯所主張,儘管人們謀求私利,仍可經由「看不見的手的市場」而產生增進公益的效果,這樣一來便可賦予營利目的在倫理上之閤理性。

  事實上,杜拉剋早期是認同這一主張的。也因此,使他由於對於當時的政府─不管右翼或左翼─的失望,因而將增進社會公益的任務,寄望在企業身上。如前所述,這種態度使他對於企業的經營與管理的專注,成為他的最愛。

  然而,事實的發展,使他對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也感到失望。因此中年以後,他對於「非營利性組織」(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 NPO)產生興趣。他認為,諸如女童軍、紅十字會、教

  牧式(pastoral)教會等這些非營利組織,不但是當時美國最大的雇主,而且教會瞭企業什麼是組織的使命這迴事。這種使命,不再隻是營利,而是找到什麼是適閤自己最能對社會有具體貢獻的任務,進而透過策略和董事會效能兩個領域,加以實踐。

  如此一來,使得即便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一般企業,也應效法非營利事業,應對社會有所貢獻,做為自己使命。在目前,人類所麵臨的最大威脅和挑戰,無疑就在於ESG 方麵,因此以

  ESG 做為企業經營的使命,可說順理成章。日新兄在本書中將這兩方麵相結閤,顯然也就是十分自然而閤理瞭。

自序

  社會生態學傢

  科技發展、企業經營與學術理論潮起潮落,真正能通過時代考驗者幾希!在當前諸多財經文字雲中,ESG 占有醒目的位子且擁有巨大的量體。很意外的,與資本主義思潮格格不入的社會文字雲中,ESG 也不遑多讓!看來,兼容正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昇華到另一個境界,魚與熊掌不再是不能兼得的互斥命題。

  事實上彼得杜拉剋亦是個資深的環保主義者。早在1948年左右,他便在佛濛特州班寧頓一間小型女子學院開設瞭一門可能是首創的環境領域課程。彼得.杜拉剋長期關注生態的結果,卻是充滿忐忑不安的反思,因為除瞭充斥的頭條新聞版麵及各種口號喊得震天價響外,唯一看不見的是成果。

  人們開始掉進一種錯覺:「以為能永遠生活在毫無風險的世界,永保安全。要麵對環保議題,要麵對ESG,真正的挑戰就在於,要徹底思考人類可以承受哪些風險、無法忍受哪些風險,以及要如何在當中找齣界線,並且找齣應該付齣多少代價以換取某種程度的保障。」

  為此,首先必須釐清兩個英文單字。過去,Profit 是無商不奸者的標籤,相對應的Benefit 是滿有情懷從事公益者的名片。環境和經濟不相容、人權與經濟不相容,正如左派與右派總是沒有交集。但管理學宗師彼得.杜拉剋認為,懷抱善意不見得能善盡社會責任,企業如果連損益平衡都做不到,便是不負責任,形同浪費社會資源。利潤乃是企業根基,沒有獲利的企業恐怕無法奢言其他的責任,沒有獲利的企業無法成為員工的好雇主、不是國傢社會的好公民,遑論社區的好鄰捨。

  當經濟效益並非企業唯一的責任時,如何能取得兼容優勢,世界經濟論壇的創辦人Klaus Schwab 教授所倡議的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與當紅的ESG 如齣一轍地採取瞭兼容的路線,並強調平衡。但,創造與分配的效率如何提升,依舊有賴匍匐前行與驗證的模糊路徑。傳統經濟學的生產要素提升生產力,可能有賴創新與企業傢精神,否則善意不足以支撐善盡社會責任的情懷,善意恐流於想像,解決不瞭當前盤根錯節的重大問題。彼得.杜拉剋經典詮釋:管理是「提升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遂成為一股清流,激發傳統生產要素創造價值的關鍵,他進一步點齣創新的貢獻:「創新之前,每種植物都是雜草,每一種礦物也都隻是石頭而已⋯⋯」。ESG 需要創新,創新需要企業傢精神,社會需要支持企業傢精神的氛圍,而非用風險意識框住可能。也因此這個社會需要徹底思考,究竟優先事項是甚麼?又該如何執行這些優先事項,以防止對環境問題高度保守的關心,淪為保守主義的真正罪惡,亦即淪為國內外窮人和富人的戰爭,我們必須使環境需求和工作需求協調一緻。

  資本的效率與效能睏境,體現在許多企業營運的環節中。例如,多年前,我在快速消費品(FMCG, Fast-Moving Consumer Goods)產業的學生告訴我,颱灣一年上市的瓶裝飲料約有400 種,但

  能存活超過一年還在通路貨架上的隻有兩種,各位讀者沒有看錯,隻有0.5% 的新產品能通過嚴峻的消費者考驗,其他99.5%的創新投資均屬無效的浪費。對企業的挑戰是難以確認各種營

  運投資的有效性。降低各種浪費不僅僅為瞭取得成本優勢,拉高層次看,那是善盡社會責任。當年的睏境改善幅度有限,但在預測工具日臻成熟之際,無人依舊對未來充滿希望。

  GPT-4 在使用者的擁簇下再度刷新版本更新的速度,當道的AI 如何與ESG 搭上線,呼應杜拉剋思想的多重宇宙:創新、企業傢精神、知識工作者、生產力與社會責任。經營者對AI 關注的重點,宜從僅在技術層麵探究其工具性與實用性,大幅拉升至對要素稟賦的生產力對整體社會的貢獻。資本生產力、土地生產力、人力(纔)生產力均需要透過管理思維不斷精進,028 前言纔能在當前所有資源受限於傳統模式中日漸枯竭的窘境,找到多維兼容的突圍之道。

  ESG 要先有G ─以颱積電為例

  日前有機會參與一位上市公司董事長與一位國際知名交易所高管的對話,精彩的程度堪稱叫人拍案叫絕。與那一場會談相隔不遠的一場的麵談,係筆者陪同擔任獨董的上市公司董事長與總裁接受颱灣投資人關係協會三位委員的線上溝通,將受益良多的心得藉媒體一隅,與各位未能躬逢其盛的讀者分享心得!

  這位國際著名交易所的高管提到張忠謀董事長對於颱灣的貢獻之一,就是將颱積電於1997 年10 月8 日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將其美國存託憑證(ADR)掛牌交易,不僅取得當地資金挹注當地營運,同步效益源自於閤規需求,將颱積電的公司治理提升到國際最高的水平。在ESG 被喊得震天價響之際,Governance 治理這個基礎,是支撐Environmental 環境與Social 社會兩個麵嚮發展的關鍵,Governance 除瞭提升董事會功能之外,也會影響營運層麵,直接對應當前急迫的挑戰就是E 和S 這兩大麵嚮。

  一般人在麵對監管時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麻煩」與伴之而來的成本,殊不知從逆嚮思考的角度展開,Compliance 還有積極正麵的效益。尤其在全球產業結構重組之際,研華科技何春盛董事在2022 年(颱灣)製造峰會的領袖論壇中提及颱灣正需要更加深化的國際布局,要在國際市場與國外投資中被辨識與肯定,透過閤規弭平國傢差異的努力是必要的。颱灣的屬性原本就是在一個開放經濟體當中,不隻是取得的成就依賴這個開放框架,後續的精進提升又何嘗不是建構在開放的結構之上?!因此,對接國際資本市場的動機並非單純隻有國際財務管理,而應該從更具策略性的觀點檢視之。

  相對於颱灣企業擁有最多百年左右的經營經驗,西方企業在市場經濟運作上,有許多經驗值得颱灣企業學習。颱灣過去以製造業為主體的經濟發展,如今傲視全球!當初那些聽信學者「輕資產化」倡議的政策,偷偷迴頭、重新檢視再工業化的發展。但颱灣企業傢如何從實業傢華麗轉身為資本傢,可能還有許多要補的功課,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近年在接班傳承的摸索中,也看到許多不錯的案例。

  傳統經濟學論及要素稟賦中,資本並未為颱灣企業營運發展齣太好的共伴效應,主要肇因颱灣的經濟體兩成受不起國際金融的大風大浪。幾波國際金融危機都未在颱灣釀成巨災,要感謝颱灣與國際資本市場的互動受法規限製。但利弊互見的政策卻造成颱灣企業雖然可透過外銀調度以馳騁國際市場,但國際資金移動外部,受科技發展的進展與商品市場的變遷的影響,內部受企業經營的治理能力更钜。國際企業理論早就以實證分析證明企業的績效與國際化程度成倒U 字形,亦即,當企業展開國際化的初期會呈現上揚的走勢,但隨著國際化程度漸廣漸深,除非企業有自覺地發展強韌的組織與治理能力,因應日益複雜的國際治理,企業的績效會因國際化在後期呈現下滑走勢。

  若聚焦E和S,治理能力的國際化更加重要!供應鏈固然為瞭因應永續挑戰可以選擇在地化的方案,但許多跨國經營時Scope 3 的碳排如何納入投資與營運決策中,絕非從颱灣看天下可以處理的!又如許多社會的挑戰在發展程度不一的地主國,如何平衡企業自身的需求與當地社會的需求?因應日益高漲的公平正義的訴求?與各類國際民間團體之間盤根錯節的互動?如何化解世代間與國際間的差異造成工作職場的高度張力?在在都需要具備比工業2.0 或3.0 時期集中產銷時期更卓越的治理能力。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著作最迷人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在“宏大願景”和“微觀操作”之間架起瞭一座穩固的橋梁。很多管理類書籍要麼過於空泛,要麼過於瑣碎,但這本書卻能做到兩者兼顧。作者在探討企業長期發展戰略時,能清晰地指齣每一步具體行動應該如何展開,這種全景式的視角讓人倍感踏實。我發現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文字,更像是在參與一場高水平的思維演練。書中對未來趨勢的預判尤其值得稱贊,那些在今天看來似乎有些超前的觀點,結閤作者的推理過程,讓人深信不疑。它不是一本讀完就可以束之高閣的書,更像是一本需要時常翻閱、不斷咀嚼的案頭參考書,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領悟,因為我們自身的環境和認知也在不斷變化。

评分

我嚮來對那些試圖一勞永逸解決所有問題的書籍嗤之以鼻,但這本卻以一種謙遜而有力的姿態呈現瞭它的深刻見解。作者的文風帶著一種久經沙場的沉穩,沒有華麗的辭藻,隻有實實在在的經驗結晶。書中對我觸動最大的,是對“持續學習”這一概念的重新定義。它不是指參加培訓或閱讀報告,而是內化為一種組織文化和個體習慣。書中關於如何構建能夠自我糾錯的係統的描述,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本,邏輯嚴密,論據充分。讀完後,我立刻著手調整瞭團隊內部的一些反饋機製,效果立竿見影。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是否預測瞭未來,而在於它提供瞭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夠應對任何不確定性的“操作係統”,是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智慧結晶。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簡直是一門藝術,作者巧妙地將看似分散的主題編織成一張緊密而富有邏輯的網。我特彆喜歡它在闡述觀點時的那種剋製與精確,沒有過多的煽情或空泛的口號,每一個論點都建立在紮實的觀察和精妙的分析之上。特彆是關於組織變革的部分,那種從底層邏輯齣發,層層遞進的推導過程,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思維深度。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書,相反,書中的很多觀點像種子一樣埋在瞭我的腦海裏,時不時地會跳齣來,幫助我審視和優化我日常工作中的決策。它迫使我跳齣舒適區,去思考那些更根本、更具挑戰性的問題,比如,“真正的創新源自何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現象。對於那些渴望獲得深刻洞察而非膚淺知識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是首選。

评分

哇,這本書的內容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從頭到尾都充滿瞭智慧的火花。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像是在和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麵對麵交談,娓娓道來那些看似復雜卻又極其深刻的道理。我尤其欣賞他對細節的捕捉能力,很多我以為不值一提的小事,在作者的筆下卻能摺射齣宏大的商業哲學。比如,書中關於“管理者如何激發團隊潛能”那一段,作者沒有給齣僵硬的教條,而是通過幾個鮮活的案例,展示瞭如何通過賦能而非控製來達成卓越。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管理”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擁有瞭更實用的工具箱。這本書的行文流暢自然,沒有絲毫的刻意雕琢,讀起來非常舒服,讓人忍不住一頁接著一頁地讀下去。它不隻是一本講理論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實踐、如何思考的行動指南,對於任何想在職業生涯中有所建樹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這類主題的書有些抵觸,總覺得會充斥著陳詞濫調,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的語言風格充滿瞭力量感和穿透力,仿佛每一句話都經過瞭韆錘百煉,直擊核心。作者對人性復雜性的洞察力令人驚嘆,他毫不避諱地探討瞭權力、責任和目標設定中那些微妙的灰色地帶,這使得全書的論述顯得無比真實可信。我讀到關於“戰略執行的陷阱”那一章節時,簡直像是在看自己過去的錯誤迴放,但不同的是,作者提供的是清晰的“齣路”。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告訴你“應該”做什麼,而在於它讓你明白“為什麼”你現在做的不夠好,並且提供瞭改變的底層思維框架。它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瞭那些阻礙我們前進的組織惰性和個人思維定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