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與多媒材創作:袁金塔論當代水墨藝術

跨文化與多媒材創作:袁金塔論當代水墨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金塔
图书标签:
  • 水墨艺术
  • 当代艺术
  • 跨文化
  • 多媒材
  • 艺术理论
  • 中国画
  • 袁金塔
  • 艺术创作
  • 文化研究
  • 媒介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的重點在於「創作與跨文化、多媒材技法」,創作就是表現創意,創意來自於想像力,而豐富的想像力得之於廣博閱讀;跨文化就是越界游離,對固有疆界的懷疑。希望藉由不斷越界保持清醒的批判距離,認識到疆界在哪裡?自己站在哪裡?因此水墨藝術創作可能涉及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地理學、族群研究、性別議題、殖民史等領域,而多媒材技法就是各式各樣的材料、工具的發現、實驗、組合活用。同時本書特別強調「創造自發性」與「遊戲性」,前者猶如下棋,處處活路、千變萬化,不為任何框框所囿;後者如兒童般的無拘無束,不受學院成規所限的隨興畫。但不論前者或後者,其目的都是讓創作者的心靈「自由開放」,保有直覺、靈性、潛意識、頓悟的成份,發揮藝術創造的想像力。

  作者重新思考水墨畫美學,賦予新的意義並跨文化、跨域創作,探討的議題包括水墨畫在當代、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中如何自處,水墨畫在當代社會文化、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水墨如何運用當代科技、新媒材、新技法的開拓。他以「創新」的角度來看待當代水墨藝術與傳統水墨的關係,並以「再創造」的角度來看待當代水墨深深紮根於那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之中。

本書特色

  本書詳述藝術家袁金塔創作水墨畫的美學觀念和創意方法,他以當代跨文化、跨領域為創作的核心概念,豐富了水墨畫的主題和媒材,並構成獨樹一格的水墨畫風貌。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跨文化與多媒材創作:袁金塔論當代水墨藝術”的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袁金塔先生的艺术生涯、创作理念、技法探索以及其作品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重要性,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 --- 图书简介:跨文化與多媒材創作:袁金塔論當代水墨藝術 引言:水墨的边界与重塑 在当代艺术的浩瀚星空中,传统水墨的传承与创新始终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袁金塔,作为一位具有国际视野和深厚本土根基的艺术家,其创作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关于文化对话与媒材革新的编年史。本书《跨文化與多媒材創作:袁金塔論當代水墨藝術》深入剖析了袁金塔如何超越传统水墨的既有藩篱,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将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潮与东方哲学意蕴熔铸一炉,最终构建出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全新水墨语境。 袁金塔的艺术实践并非对传统的盲目颠覆,而是在深刻理解笔墨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主动的“文化转译”。他以其独特的敏锐度和广博的学识,将水墨的“气韵生动”提升至一个更具全球对话性的层面。 第一部分:根源的深度挖掘与精神溯源 本书首先回溯了袁金塔的艺术启蒙阶段,重点探讨了他早期学习传统中国画的经历,以及这段经历如何为其后来的跨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点分析了他对中国古典山水画中“计白当黑”的空间观念、对文人画“写意”精神的继承与理解。 然而,袁金塔并未止步于对古法的临摹与复现。他敏锐地察觉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水墨若要保持其生命力,必须回应当代社会的精神需求。因此,本书详尽论述了袁金塔如何将老庄思想、禅宗哲理融入其笔墨语言,使画面不仅仅是物象的描摹,更是心性的投射与精神的呼吸。他所追求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是建立在对东方哲学深度理解之上的。 第二部分:跨文化的碰撞与视角的拓展 “跨文化”是理解袁金塔艺术成就的关键钥匙。本书着重探讨了袁金塔留学海外期间,与西方艺术思潮,特别是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和大地艺术的接触,如何激活了他对水墨材料和形式的再认识。 重点分析了他如何将西方现代主义对“媒介本体”的关注,融入到对宣纸、墨、水的物理特性的探索中。他并非简单地嫁接西方元素,而是通过一种“内在的转化”——例如,将西方油画中的肌理处理、色彩观念,以水墨特有的“渗化”方式予以实现。例如,他如何在表现宏大叙事时,借鉴了西方纪念碑式构图的磅礴气势,同时又保持了东方“天人合一”的谦卑视角。 第三部分:多媒材的解放与水墨的延展 本书的核心内容聚焦于袁金塔在“多媒材创作”上的大胆尝试。传统水墨往往被限定在纸与绢的范围内,但袁金塔将水墨的“潜力”释放到了更广阔的维度。 我们详细考察了他如何运用非传统材料来丰富水墨的语言: 1. 材料的介入与共生: 分析了他如何引入沙土、矿物颜料、树皮乃至工业废料,使水墨的表达从平面转向浮雕感和雕塑感。这些新材料的加入,不仅改变了画面的视觉质感,更深层次上回应了当代艺术对“物质性”的强调。 2. 空间与装置的融合: 探讨了他如何将水墨的“气”与“意”转化为三维空间中的体验。他将大幅水墨作品进行折叠、悬挂,甚至与特定环境进行互动,使观众从旁观者转变为作品环境的一部分。这种创作方式模糊了“绘画”与“装置艺术”的界限。 3. 数位媒介的对话: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书中分析了袁金塔对影像、数位拓印等新媒体的审慎运用。他并非将数位技术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将其视为拓展水墨“流动性”和“无限延展性”的工具,从而使古老的水墨意境得以在数字时代找到新的载体。 第四部分:当代语境下的水墨宣言 袁金塔的艺术实践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案例,证明当代水墨绝非夕阳工业,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前沿艺术门类。本书最后总结了袁金塔作品的时代价值: 他成功地将个体经验提升为普遍性的文化思考。他的画作中,既有对故土山川的深情描绘,也有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通过跨文化和多媒材的探索,他为“当代水墨”重新定义了其在世界艺术图谱中的位置——它不再是某个地域的局限,而是承载着东方智慧,参与全球对话的有力声音。 本书不仅是对袁金塔个人艺术成就的梳理,更是一部关于当代水墨艺术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如何拥抱未来媒介挑战的深度研究报告。它将引导读者以一种全新的、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水墨艺术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性。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袁金塔


  1949年4月生於臺灣彰化員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M.F.A.)。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主任、所長,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名譽教授、袁金塔當代美術館館長。

  曾任全國美展、全省美展、臺北獎、高雄獎、公共藝術、廣播電視金鐘獎的評審委員,並曾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宜蘭文化局、鶯歌陶瓷博物館擔任典藏委員。

  曾舉辦國內、外個展90 餘次(國內64,國外32)並獲獎無數,作品曾於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中國上海美術館、中國北京中國美術館、中國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中國山東美術館、中國陝西美術博物館、日本京都文化博物館、日本東京都美術館、日本九州福岡市立美術館、韓國首爾Jung Gallery、美國華盛頓門羅展廳(美國總統門羅故居)、葡萄牙里斯本東方博物館、法國亞維農沃蘭博物館、法國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等地展出。

  個人作品廣為國內外公私機構與世界各大美術館典藏,如:美國舊金山亞州藝術博物館、法國尼斯亞州藝術博物館、亞維農沃蘭博物館、法國國家圖書館、日本京都文化博物館、葡萄牙東方博物館、澳洲雪梨白兔美術館,北京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山東美術館、青島美術館等;作品也多次在蘇富比、佳士得、保利、翰海、藝流主辦的拍賣會上斬獲佳績。

  著作包含《中西繪畫構圖的比較研究》、《為現代中國畫探路》、《繪畫創造性的思考研究》、《我思我畫—袁金塔美術文選》等,並出版畫冊26本。
 

图书目录

序 ……………………………………………………………………… 6
第一章 前言 …………………………………………………… 8
第二章 水墨美學「異言堂」………………………… 12
2.1 筆墨趣味、水韻、色彩 ……………………… 13
2.2傳統文人畫的創作觀 ………………………… 49
2.3當代跨文化、跨領域創作 …………………… 53
● 原始藝術、民間美術
● 音樂性
● 文字、符號
● 文學圖像
● 生態議題
● 情慾、性別議題
● 社會議題
● 從平面、立體到空間裝置
● 時尚水墨、文化創意產業
2.4 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培養 ……………………… 87
● 創造性的意義
● 創造者
● 創造過程
● 創造性類型
● 想像力、創意表現法
● 創造性的思考
● 小結
2.5 自發性、偶然性、遊戲性的開發 …………… 112
2.6 挪用、錯置、重置、複製的表現法 ……… 117
2.7 藝術欣賞的態度與方法 ……………………… 121
2.8 雅俗品味的探索思考 ………………………… 123
2.9 幽默、詼諧、反諷的美感 …………………… 127
2.10 謳歌自然與省思人文社會 …………………… 128
第三章 水墨多媒材技法「實驗室」……………… 132
3.1 創作媒材 ………………………………………… 133
3.2 多媒材技法 …………………………………… 139
3.3 紙漿 …………………………………………… 142
● 手抄紙
● 再生紙漿(回收紙製成)
● 手抄紙加入現成物
● 加入不同現成物的手抄紙
● 以現成物壓印
● 手抄紙上留洞
● 手抄紙製成手工書和冊頁書
● 鑄紙
● 紙漿塑形
● 拼貼紙
3.4 豆汁宣 …………………………………………… 178
3.5 茶水宣 …………………………………………… 181
3.6 描圖紙與繪圖紙 ……………………………… 183
3.7 金潛紙與銀潛紙 ……………………………… 187
3.8 金紙(宗教用) ……………………………… 190
3.9 報紙 …………………………………………… 191
3.10 色卡紙 ………………………………………… 193
3.11 宣紙(蟬衣宣、色宣)……………………… 195
3.12 粉彩紙 ………………………………………… 199
3.13 擦手紙 ………………………………………… 200
3.14 紙尿褲紙 ……………………………………… 202
3.15 畫布 …………………………………………… 203
3.16 石膏板 ………………………………………… 204
3.17 陶瓷 …………………………………………… 206
3.18 陶版畫 ………………………………………… 212
3.19 現成物 ………………………………………… 215
3.20 色料 …………………………………………… 218
3.21 自動性技法 …………………………………… 220
3.22 印象水墨 ……………………………………… 226
● 絹印法
● 木刻版畫
● 拓印法
● 墨、彩、水的交融流動
3.23 影印 ……………………………………………… 243
3.24 掃描 ……………………………………………… 244
3.25 托底 ……………………………………………… 245
3.26 多張作品裱貼(連拼)……………………… 249
3.27 拼貼技法 ……………………………………… 253
3.28 局部拼貼 ………………………………………… 259
3.29 礬水、豆漿、鮮奶的應用 …………………… 262
3.30 香燒、雷射鏤空線條 ………………………… 265
3.31 噴灑、滴流(滴彩)、甩成的線與斑點 ……… 267
3.32 反白線 ……………………………………… 270
3.33 撞水撞粉 ……………………………………… 271
3.34 浮墨法(浮水印法) ………………………… 273
第四章 形體、結構、空間「自覺力」………… 278
4.1 形體、結構與空間 …………………………… 279
4.2 自然的結構—骨架物體和積量物體 ……… 281
4.3 寫生、素描、創作 …………………………… 288
● 寫生、創作
● 素描、創作
4.4 圖形的創作 ……………………………………… 294
● 簡化
● 變形
● 挪用錯置
● 穿透
● 虛的空間(減法)
4.5 點、線、面、形、色、肌理(質感)的組合創作…… 301
4.6 空間表現、空間裝置 ………………………… 306
● 空間表現
● 空間裝置
第五章 結語 ………………………………………………… 320
參考書目 ………………………………………………………… 322
作者簡介 ………………………………………………………… 324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自序

  藝術創作,必須經過一段繁複的蘊蓄與培育過程,是否把握得好,關鍵就在「創造性」的有無。

  近代大師黃賓虹曾經說:「唐畫如麯,宋畫如酒,元畫如醇。元畫以下,漸如酒加水,時代愈近,加水愈多,近日之畫,已有水無酒,故淡而無味。」近日之畫,何以有水無酒,淡而無味,肇因於缺乏創造,內容了無新意。

  因此,重新思考水墨畫美學,並賦予新的意義與跨文化、跨域創作。此時此刻顯得格外重要。諸如水墨畫在當代、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中如何自處;水墨畫在當代社會文化、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水墨如何運用當代科技以及新媒材新技法的開拓,以「創新」的角度來看待當代水墨藝術與傳統水墨的關係,以「再創造」的角度來看待當代水墨深深紮根於那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之中。

  在一個文化觀念激烈變動的時代,藝術家應認清自己的時空座標,勇於嘗試,突破創新。

  本書名為《跨文化與多媒材創作—袁金塔論當代水墨藝術》,其中,「創作與跨文化、多媒材技法」是本書的重點;創作就是表現創意,創意來自於想像力,而豐富的想像力得之於廣博閱讀,而跨文化就是越界游離,對固有疆界的懷疑,希望藉由不斷越界保持清醒的批判距離。認識到疆界在哪裡?自己站在哪裡?因此,水墨藝術創作可能涉及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地理學、族群研究、性別議題、殖民史……。而多媒材技法就是各式各樣的材料、工具的發現、實驗、組合活用。同時,本書特別強調「創造自發性」與「遊戲性」,前者則猶如下棋,處處活路,千變萬化,不為任何框框所囿;後者如同兒童般的無拘無束,不受學院成規所限的隨興畫。但不論前者或後者,其目的都是讓創作者的心靈「自由開放」,保有直覺、靈性、潛意識、頓悟的成份,發揮藝術創造的想像力。

  是故,本書以中西藝術比較整合;理論與創作並重;當代水墨創新來撰寫,在創作作品時,除了「手繪」更強調「手做」雙手製作實體成品的重要性,如:手工書、冊頁書……等。因受限於著作權法,本書圖例以本人作品為主。希望提供創作者更豐富的視覺感受、智力、想像力、創作力、跨文化多媒材技法應用以及審美情趣的多樣化,藝術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我們應真誠地去思考它反射了什麼?當代水墨能表現什麼?

  本書的寫作,是我創作、研究、教學多年後的整理,其實我的創作都是隨著感覺走。我是一個感性的人,只是後來讀書接受教育,慢慢地也薰陶成兼具感性與理性思考的習慣,但創作上還是以直覺與感覺為主,本書觀點可能有所偏失,請讀者自行斟酌。

  最後,我要感謝長流美術館黃承志館長、日本NPO法人藝象萬千文化教育學院院長張雨晴教授的贊助,以及呂松穎老師的協助,本書才能順利完成。

袁金塔
2023年7月

用户评价

评分

仅仅从“多媒材创作”这一描述来看,这本书无疑触及了当代艺术创作中最具活力也最具争议性的前沿领域。水墨,这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媒介,其特质在于对“气韵生动”和“笔墨精神”的极致追求,而“多媒材”的引入无疑是对这种传统定义的一次强力冲击与拓宽。我好奇的是,这种结合是“添翼”还是“冲撞”?袁金塔先生是否探讨了新材料——无论是数字技术、装置艺术还是其他非传统媒材——如何与宣纸、墨汁产生一种内在的张力与和谐?如果仅仅是技术上的嫁接,那未免显得肤浅;我更倾向于相信,作者深入挖掘了不同媒材在象征意义和物质性上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服务于艺术家的表达意图。例如,水墨的流动性与数字图像的瞬时性如何并置?传统宣纸的肌理感如何与工业材料的冰冷质感形成对比?这本书若能精彩地阐述这种“新旧交织”中的哲学思辨,将极大地丰富我对当代艺术语言的理解,让我们看到水墨艺术如何在保持其文人底蕴的同时,拥抱未来的可能性,实现一种媒介的“再生”。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东方美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这本书的潜在价值在于它可能提供一种“慢艺术”的审视角度,来对抗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快餐式”审美。水墨艺术的核心在于“过程”与“气韵”,这与追求即时满足的数字媒体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论述“袁金塔”如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坚持并深化水墨的内在精神,那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时间性”的处理——水墨晕染的不可逆性与多媒材创作中的即时反馈之间的关系。这可能引申出关于艺术家心境、专注力以及媒介本体论的探讨。如果书中能够结合袁先生个人的创作心路历程,展现出他对传统敬畏与对未来探索的矛盾统一,那这本书的文献价值和启迪意义将远超一般的美学读物,成为引领我们重新审视东方艺术精髓与当代生存状态的深刻文本。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似乎暗示着对当代艺术领域中特定议题的深入探讨,尤其是关于跨文化语境下的创作实践以及多媒体技术在传统水墨艺术中的应用。然而,在尚未有机会深入阅读之前,仅凭书名就能激发起我许多关于艺术理论和实践的联想与思考。我首先想到的是“跨文化”这个概念,它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不仅仅是地理概念上的交流,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观念碰撞与融合。袁金塔先生作为一位艺术创作者或理论家,他的视角或许能为我们揭示传统水墨艺术如何在吸纳外来文化元素的同时,保持其独特的东方精神内核,或者反过来,探讨水墨艺术如何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这种交融并非简单的拼贴,而是一种内在的重构与对话。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呈现出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色彩运用、构图理念,乃至笔墨精神的演变。这不仅仅是艺术史的梳理,更关乎艺术家在面对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时的内心挣扎与突破,这一点对于理解当代艺术的复杂性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实践温度的分析框架,让我能以更开阔的视野去审视那些模糊了东西方界限的作品。

评分

对于“袁金塔论当代水墨艺术”这个结构,我预设这本书将是一部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学术性或批评性的著作。艺术家的“论述”往往比纯粹的理论家分析更为直接和鲜活,因为它植根于切身的创作体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不同于学院派或西方中心主义叙事的“在场”视角。当代水墨艺术的特殊性在于它必须在继承传统“写意”精神与回应现代性、全球化议题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书中是否会详细剖析袁先生在处理具体创作问题时所采取的策略?比如,如何处理画面中的“虚”与“实”,如何构建一个既属于东方传统又对当代观众具有普适性的符号系统?我尤其关注他对“当代性”的界定,究竟是材料的当代性,还是观念的当代性?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论述,应当能够拆解其创作背后的逻辑链条,使读者不仅能欣赏作品的表象美,更能洞察其深层的文化动因。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它将成为理解当代中国艺术发展脉络的重要参照。

评分

书名所蕴含的广阔议题——跨文化、多媒材、当代水墨——让我联想到艺术史书写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下,既不失本土特有的文化根基,又能参与到国际性的对话中去。这本书似乎正试图为这个难题提供一个具体的范例或理论模型。我设想其中会探讨到展览实践和批评话语的互动关系。一件作品在不同的文化场域中被解读时,其“原意”会发生怎样的位移和重构?袁金塔先生是否对这种“被观看”的状态进行了反思?例如,当水墨作品被置于国际双年展上时,它的文化符号是如何被激活或被误读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到批评理论层面,讨论如何构建一套既能容纳本土经验,又符合国际视野的当代水墨艺术评价体系。这不仅仅是艺术家的自述,更应该是一次对现有艺术评价标准的反思与挑战,带领读者思考何为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标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