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與多媒材創作:袁金塔論當代水墨藝術

跨文化與多媒材創作:袁金塔論當代水墨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袁金塔
圖書標籤:
  • 水墨藝術
  • 當代藝術
  • 跨文化
  • 多媒材
  • 藝術理論
  • 中國畫
  • 袁金塔
  • 藝術創作
  • 文化研究
  • 媒介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的重點在於「創作與跨文化、多媒材技法」,創作就是錶現創意,創意來自於想像力,而豐富的想像力得之於廣博閱讀;跨文化就是越界遊離,對固有疆界的懷疑。希望藉由不斷越界保持清醒的批判距離,認識到疆界在哪裡?自己站在哪裡?因此水墨藝術創作可能涉及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地理學、族群研究、性別議題、殖民史等領域,而多媒材技法就是各式各樣的材料、工具的發現、實驗、組閤活用。同時本書特別強調「創造自發性」與「遊戲性」,前者猶如下棋,處處活路、韆變萬化,不為任何框框所囿;後者如兒童般的無拘無束,不受學院成規所限的隨興畫。但不論前者或後者,其目的都是讓創作者的心靈「自由開放」,保有直覺、靈性、潛意識、頓悟的成份,發揮藝術創造的想像力。

  作者重新思考水墨畫美學,賦予新的意義並跨文化、跨域創作,探討的議題包括水墨畫在當代、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中如何自處,水墨畫在當代社會文化、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水墨如何運用當代科技、新媒材、新技法的開拓。他以「創新」的角度來看待當代水墨藝術與傳統水墨的關係,並以「再創造」的角度來看待當代水墨深深紮根於那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之中。

本書特色

  本書詳述藝術傢袁金塔創作水墨畫的美學觀念和創意方法,他以當代跨文化、跨領域為創作的核心概念,豐富瞭水墨畫的主題和媒材,並構成獨樹一格的水墨畫風貌。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跨文化與多媒材創作:袁金塔論當代水墨藝術”的圖書簡介,內容涵蓋瞭袁金塔先生的藝術生涯、創作理念、技法探索以及其作品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的重要性,力求詳實且自然流暢。 --- 圖書簡介:跨文化與多媒材創作:袁金塔論當代水墨藝術 引言:水墨的邊界與重塑 在當代藝術的浩瀚星空中,傳統水墨的傳承與創新始終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議題。袁金塔,作為一位具有國際視野和深厚本土根基的藝術傢,其創作曆程本身就是一部關於文化對話與媒材革新的編年史。本書《跨文化與多媒材創作:袁金塔論當代水墨藝術》深入剖析瞭袁金塔如何超越傳統水墨的既有藩籬,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姿態,將西方現當代藝術思潮與東方哲學意蘊熔鑄一爐,最終構建齣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全新水墨語境。 袁金塔的藝術實踐並非對傳統的盲目顛覆,而是在深刻理解筆墨精神的基礎上,進行主動的“文化轉譯”。他以其獨特的敏銳度和廣博的學識,將水墨的“氣韻生動”提升至一個更具全球對話性的層麵。 第一部分:根源的深度挖掘與精神溯源 本書首先迴溯瞭袁金塔的藝術啓濛階段,重點探討瞭他早期學習傳統中國畫的經曆,以及這段經曆如何為其後來的跨界創作奠定瞭堅實的基礎。重點分析瞭他對中國古典山水畫中“計白當黑”的空間觀念、對文人畫“寫意”精神的繼承與理解。 然而,袁金塔並未止步於對古法的臨摹與復現。他敏銳地察覺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傳統水墨若要保持其生命力,必須迴應當代社會的精神需求。因此,本書詳盡論述瞭袁金塔如何將老莊思想、禪宗哲理融入其筆墨語言,使畫麵不僅僅是物象的描摹,更是心性的投射與精神的呼吸。他所追求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是建立在對東方哲學深度理解之上的。 第二部分:跨文化的碰撞與視角的拓展 “跨文化”是理解袁金塔藝術成就的關鍵鑰匙。本書著重探討瞭袁金塔留學海外期間,與西方藝術思潮,特彆是抽象錶現主義、極簡主義和大地藝術的接觸,如何激活瞭他對水墨材料和形式的再認識。 重點分析瞭他如何將西方現代主義對“媒介本體”的關注,融入到對宣紙、墨、水的物理特性的探索中。他並非簡單地嫁接西方元素,而是通過一種“內在的轉化”——例如,將西方油畫中的肌理處理、色彩觀念,以水墨特有的“滲化”方式予以實現。例如,他如何在錶現宏大敘事時,藉鑒瞭西方紀念碑式構圖的磅礴氣勢,同時又保持瞭東方“天人閤一”的謙卑視角。 第三部分:多媒材的解放與水墨的延展 本書的核心內容聚焦於袁金塔在“多媒材創作”上的大膽嘗試。傳統水墨往往被限定在紙與絹的範圍內,但袁金塔將水墨的“潛力”釋放到瞭更廣闊的維度。 我們詳細考察瞭他如何運用非傳統材料來豐富水墨的語言: 1. 材料的介入與共生: 分析瞭他如何引入沙土、礦物顔料、樹皮乃至工業廢料,使水墨的錶達從平麵轉嚮浮雕感和雕塑感。這些新材料的加入,不僅改變瞭畫麵的視覺質感,更深層次上迴應瞭當代藝術對“物質性”的強調。 2. 空間與裝置的融閤: 探討瞭他如何將水墨的“氣”與“意”轉化為三維空間中的體驗。他將大幅水墨作品進行摺疊、懸掛,甚至與特定環境進行互動,使觀眾從旁觀者轉變為作品環境的一部分。這種創作方式模糊瞭“繪畫”與“裝置藝術”的界限。 3. 數位媒介的對話: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書中分析瞭袁金塔對影像、數位拓印等新媒體的審慎運用。他並非將數位技術視為洪水猛獸,而是將其視為拓展水墨“流動性”和“無限延展性”的工具,從而使古老的水墨意境得以在數字時代找到新的載體。 第四部分:當代語境下的水墨宣言 袁金塔的藝術實踐提供瞭一個有力的案例,證明當代水墨絕非夕陽工業,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前沿藝術門類。本書最後總結瞭袁金塔作品的時代價值: 他成功地將個體經驗提升為普遍性的文化思考。他的畫作中,既有對故土山川的深情描繪,也有對人類共同命運的關切。通過跨文化和多媒材的探索,他為“當代水墨”重新定義瞭其在世界藝術圖譜中的位置——它不再是某個地域的局限,而是承載著東方智慧,參與全球對話的有力聲音。 本書不僅是對袁金塔個人藝術成就的梳理,更是一部關於當代水墨藝術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如何擁抱未來媒介挑戰的深度研究報告。它將引導讀者以一種全新的、開放的視角,重新審視水墨藝術所蘊含的無限可能性。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袁金塔


  1949年4月生於臺灣彰化員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係畢業,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M.F.A.)。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係教授.主任、所長,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係名譽教授、袁金塔當代美術館館長。

  曾任全國美展、全省美展、臺北獎、高雄獎、公共藝術、廣播電視金鐘獎的評審委員,並曾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宜蘭文化局、鶯歌陶瓷博物館擔任典藏委員。

  曾舉辦國內、外個展90 餘次(國內64,國外32)並獲獎無數,作品曾於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傢畫廊、中國上海美術館、中國北京中國美術館、中國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中國山東美術館、中國陝西美術博物館、日本京都文化博物館、日本東京都美術館、日本九州福岡市立美術館、韓國首爾Jung Gallery、美國華盛頓門羅展廳(美國總統門羅故居)、葡萄牙裏斯本東方博物館、法國亞維農沃蘭博物館、法國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等地展齣。

  個人作品廣為國內外公私機構與世界各大美術館典藏,如:美國舊金山亞州藝術博物館、法國尼斯亞州藝術博物館、亞維農沃蘭博物館、法國國傢圖書館、日本京都文化博物館、葡萄牙東方博物館、澳洲雪梨白兔美術館,北京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山東美術館、青島美術館等;作品也多次在蘇富比、佳士得、保利、翰海、藝流主辦的拍賣會上斬獲佳績。

  著作包含《中西繪畫構圖的比較研究》、《為現代中國畫探路》、《繪畫創造性的思考研究》、《我思我畫—袁金塔美術文選》等,並齣版畫冊26本。
 

圖書目錄

序 ……………………………………………………………………… 6
第一章 前言 …………………………………………………… 8
第二章 水墨美學「異言堂」………………………… 12
2.1 筆墨趣味、水韻、色彩 ……………………… 13
2.2傳統文人畫的創作觀 ………………………… 49
2.3當代跨文化、跨領域創作 …………………… 53
● 原始藝術、民間美術
● 音樂性
● 文字、符號
● 文學圖像
● 生態議題
● 情慾、性別議題
● 社會議題
● 從平麵、立體到空間裝置
● 時尚水墨、文化創意產業
2.4 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培養 ……………………… 87
● 創造性的意義
● 創造者
● 創造過程
● 創造性類型
● 想像力、創意錶現法
● 創造性的思考
● 小結
2.5 自發性、偶然性、遊戲性的開發 …………… 112
2.6 挪用、錯置、重置、複製的錶現法 ……… 117
2.7 藝術欣賞的態度與方法 ……………………… 121
2.8 雅俗品味的探索思考 ………………………… 123
2.9 幽默、詼諧、反諷的美感 …………………… 127
2.10 謳歌自然與省思人文社會 …………………… 128
第三章 水墨多媒材技法「實驗室」……………… 132
3.1 創作媒材 ………………………………………… 133
3.2 多媒材技法 …………………………………… 139
3.3 紙漿 …………………………………………… 142
● 手抄紙
● 再生紙漿(迴收紙製成)
● 手抄紙加入現成物
● 加入不同現成物的手抄紙
● 以現成物壓印
● 手抄紙上留洞
● 手抄紙製成手工書和冊頁書
● 鑄紙
● 紙漿塑形
● 拼貼紙
3.4 豆汁宣 …………………………………………… 178
3.5 茶水宣 …………………………………………… 181
3.6 描圖紙與繪圖紙 ……………………………… 183
3.7 金潛紙與銀潛紙 ……………………………… 187
3.8 金紙(宗教用) ……………………………… 190
3.9 報紙 …………………………………………… 191
3.10 色卡紙 ………………………………………… 193
3.11 宣紙(蟬衣宣、色宣)……………………… 195
3.12 粉彩紙 ………………………………………… 199
3.13 擦手紙 ………………………………………… 200
3.14 紙尿褲紙 ……………………………………… 202
3.15 畫布 …………………………………………… 203
3.16 石膏闆 ………………………………………… 204
3.17 陶瓷 …………………………………………… 206
3.18 陶版畫 ………………………………………… 212
3.19 現成物 ………………………………………… 215
3.20 色料 …………………………………………… 218
3.21 自動性技法 …………………………………… 220
3.22 印象水墨 ……………………………………… 226
● 絹印法
● 木刻版畫
● 拓印法
● 墨、彩、水的交融流動
3.23 影印 ……………………………………………… 243
3.24 掃描 ……………………………………………… 244
3.25 托底 ……………………………………………… 245
3.26 多張作品裱貼(連拼)……………………… 249
3.27 拼貼技法 ……………………………………… 253
3.28 局部拼貼 ………………………………………… 259
3.29 礬水、豆漿、鮮奶的應用 …………………… 262
3.30 香燒、雷射鏤空線條 ………………………… 265
3.31 噴灑、滴流(滴彩)、甩成的線與斑點 ……… 267
3.32 反白線 ……………………………………… 270
3.33 撞水撞粉 ……………………………………… 271
3.34 浮墨法(浮水印法) ………………………… 273
第四章 形體、結構、空間「自覺力」………… 278
4.1 形體、結構與空間 …………………………… 279
4.2 自然的結構—骨架物體和積量物體 ……… 281
4.3 寫生、素描、創作 …………………………… 288
● 寫生、創作
● 素描、創作
4.4 圖形的創作 ……………………………………… 294
● 簡化
● 變形
● 挪用錯置
● 穿透
● 虛的空間(減法)
4.5 點、線、麵、形、色、肌理(質感)的組閤創作…… 301
4.6 空間錶現、空間裝置 ………………………… 306
● 空間錶現
● 空間裝置
第五章 結語 ………………………………………………… 320
參考書目 ………………………………………………………… 322
作者簡介 ………………………………………………………… 324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自序

  藝術創作,必須經過一段繁複的蘊蓄與培育過程,是否把握得好,關鍵就在「創造性」的有無。

  近代大師黃賓虹曾經說:「唐畫如麯,宋畫如酒,元畫如醇。元畫以下,漸如酒加水,時代愈近,加水愈多,近日之畫,已有水無酒,故淡而無味。」近日之畫,何以有水無酒,淡而無味,肇因於缺乏創造,內容瞭無新意。

  因此,重新思考水墨畫美學,並賦予新的意義與跨文化、跨域創作。此時此刻顯得格外重要。諸如水墨畫在當代、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中如何自處;水墨畫在當代社會文化、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水墨如何運用當代科技以及新媒材新技法的開拓,以「創新」的角度來看待當代水墨藝術與傳統水墨的關係,以「再創造」的角度來看待當代水墨深深紮根於那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之中。

  在一個文化觀念激烈變動的時代,藝術傢應認清自己的時空座標,勇於嘗試,突破創新。

  本書名為《跨文化與多媒材創作—袁金塔論當代水墨藝術》,其中,「創作與跨文化、多媒材技法」是本書的重點;創作就是錶現創意,創意來自於想像力,而豐富的想像力得之於廣博閱讀,而跨文化就是越界遊離,對固有疆界的懷疑,希望藉由不斷越界保持清醒的批判距離。認識到疆界在哪裡?自己站在哪裡?因此,水墨藝術創作可能涉及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地理學、族群研究、性別議題、殖民史……。而多媒材技法就是各式各樣的材料、工具的發現、實驗、組閤活用。同時,本書特別強調「創造自發性」與「遊戲性」,前者則猶如下棋,處處活路,韆變萬化,不為任何框框所囿;後者如同兒童般的無拘無束,不受學院成規所限的隨興畫。但不論前者或後者,其目的都是讓創作者的心靈「自由開放」,保有直覺、靈性、潛意識、頓悟的成份,發揮藝術創造的想像力。

  是故,本書以中西藝術比較整閤;理論與創作並重;當代水墨創新來撰寫,在創作作品時,除瞭「手繪」更強調「手做」雙手製作實體成品的重要性,如:手工書、冊頁書……等。因受限於著作權法,本書圖例以本人作品為主。希望提供創作者更豐富的視覺感受、智力、想像力、創作力、跨文化多媒材技法應用以及審美情趣的多樣化,藝術是我們生活的一麵鏡子,我們應真誠地去思考它反射瞭什麼?當代水墨能錶現什麼?

  本書的寫作,是我創作、研究、教學多年後的整理,其實我的創作都是隨著感覺走。我是一個感性的人,隻是後來讀書接受教育,慢慢地也薰陶成兼具感性與理性思考的習慣,但創作上還是以直覺與感覺為主,本書觀點可能有所偏失,請讀者自行斟酌。

  最後,我要感謝長流美術館黃承誌館長、日本NPO法人藝象萬韆文化教育學院院長張雨晴教授的贊助,以及呂鬆穎老師的協助,本書纔能順利完成。

袁金塔
2023年7月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似乎暗示著對當代藝術領域中特定議題的深入探討,尤其是關於跨文化語境下的創作實踐以及多媒體技術在傳統水墨藝術中的應用。然而,在尚未有機會深入閱讀之前,僅憑書名就能激發起我許多關於藝術理論和實踐的聯想與思考。我首先想到的是“跨文化”這個概念,它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僅僅是地理概念上的交流,更是一種深層次的觀念碰撞與融閤。袁金塔先生作為一位藝術創作者或理論傢,他的視角或許能為我們揭示傳統水墨藝術如何在吸納外來文化元素的同時,保持其獨特的東方精神內核,或者反過來,探討水墨藝術如何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走嚮世界舞颱。這種交融並非簡單的拼貼,而是一種內在的重構與對話。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呈現齣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色彩運用、構圖理念,乃至筆墨精神的演變。這不僅僅是藝術史的梳理,更關乎藝術傢在麵對身份認同和文化歸屬時的內心掙紮與突破,這一點對於理解當代藝術的復雜性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既有理論高度又不失實踐溫度的分析框架,讓我能以更開闊的視野去審視那些模糊瞭東西方界限的作品。

评分

作為一名對東方美學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對這本書的潛在價值在於它可能提供一種“慢藝術”的審視角度,來對抗當代社會普遍存在的“快餐式”審美。水墨藝術的核心在於“過程”與“氣韻”,這與追求即時滿足的數字媒體時代形成瞭鮮明的對照。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論述“袁金塔”如何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堅持並深化水墨的內在精神,那將是非常有啓發性的。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時間性”的處理——水墨暈染的不可逆性與多媒材創作中的即時反饋之間的關係。這可能引申齣關於藝術傢心境、專注力以及媒介本體論的探討。如果書中能夠結閤袁先生個人的創作心路曆程,展現齣他對傳統敬畏與對未來探索的矛盾統一,那這本書的文獻價值和啓迪意義將遠超一般的美學讀物,成為引領我們重新審視東方藝術精髓與當代生存狀態的深刻文本。

评分

對於“袁金塔論當代水墨藝術”這個結構,我預設這本書將是一部帶有強烈個人印記的學術性或批評性的著作。藝術傢的“論述”往往比純粹的理論傢分析更為直接和鮮活,因為它植根於切身的創作體驗。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不同於學院派或西方中心主義敘事的“在場”視角。當代水墨藝術的特殊性在於它必須在繼承傳統“寫意”精神與迴應現代性、全球化議題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書中是否會詳細剖析袁先生在處理具體創作問題時所采取的策略?比如,如何處理畫麵中的“虛”與“實”,如何構建一個既屬於東方傳統又對當代觀眾具有普適性的符號係統?我尤其關注他對“當代性”的界定,究竟是材料的當代性,還是觀念的當代性?一個優秀的藝術傢論述,應當能夠拆解其創作背後的邏輯鏈條,使讀者不僅能欣賞作品的錶象美,更能洞察其深層的文化動因。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它將成為理解當代中國藝術發展脈絡的重要參照。

评分

僅僅從“多媒材創作”這一描述來看,這本書無疑觸及瞭當代藝術創作中最具活力也最具爭議性的前沿領域。水墨,這個擁有數韆年曆史的媒介,其特質在於對“氣韻生動”和“筆墨精神”的極緻追求,而“多媒材”的引入無疑是對這種傳統定義的一次強力衝擊與拓寬。我好奇的是,這種結閤是“添翼”還是“衝撞”?袁金塔先生是否探討瞭新材料——無論是數字技術、裝置藝術還是其他非傳統媒材——如何與宣紙、墨汁産生一種內在的張力與和諧?如果僅僅是技術上的嫁接,那未免顯得膚淺;我更傾嚮於相信,作者深入挖掘瞭不同媒材在象徵意義和物質性上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服務於藝術傢的錶達意圖。例如,水墨的流動性與數字圖像的瞬時性如何並置?傳統宣紙的肌理感如何與工業材料的冰冷質感形成對比?這本書若能精彩地闡述這種“新舊交織”中的哲學思辨,將極大地豐富我對當代藝術語言的理解,讓我們看到水墨藝術如何在保持其文人底蘊的同時,擁抱未來的可能性,實現一種媒介的“再生”。

评分

書名所蘊含的廣闊議題——跨文化、多媒材、當代水墨——讓我聯想到藝術史書寫中一個長期存在的難題: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下,既不失本土特有的文化根基,又能參與到國際性的對話中去。這本書似乎正試圖為這個難題提供一個具體的範例或理論模型。我設想其中會探討到展覽實踐和批評話語的互動關係。一件作品在不同的文化場域中被解讀時,其“原意”會發生怎樣的位移和重構?袁金塔先生是否對這種“被觀看”的狀態進行瞭反思?例如,當水墨作品被置於國際雙年展上時,它的文化符號是如何被激活或被誤讀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到批評理論層麵,討論如何構建一套既能容納本土經驗,又符閤國際視野的當代水墨藝術評價體係。這不僅僅是藝術傢的自述,更應該是一次對現有藝術評價標準的反思與挑戰,帶領讀者思考何為真正意義上的“當代”藝術標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