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全三冊不分售)

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全三冊不分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一行禪師
图书标签:
  • 佛陀故事
  • 禅宗
  • 一行禅师
  • 佛教故事
  • 心灵成长
  • 智慧人生
  • 佛学
  • 修心
  • 正念
  • 故事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不一樣的佛陀故事
開啟你本自具足的佛性

  擅長說故事的一行禪師,取材自二十四部巴利文、梵文以及中文佛典,以詩人的優美筆調,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尋著佛陀的足跡走過恆河流域,透過《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三部曲,述說佛陀從出生至涅槃的八十年人生。

  在一行禪師清新的筆調下,佛陀不再是一般人心中高不可攀的聖者,而是與我們一樣有著生老病死的生平,以及人性的一面。佛陀和弟子在生命中所遭遇的事件,也是我們生活中會遇到的難題,若能在閱讀中,將佛陀的教誨,融入自身的生活經驗,必定能獲得美麗的智慧!

  故事從一個名叫縛悉底的牧童,年少時因緣際會巧遇菩提樹下苦修中的佛陀開始,繼而循序鋪陳出佛陀一生的重要事蹟與教化。佛陀一生的傳奇,本身就是一部氣勢恢弘的史詩;一行禪師將奧妙的法理,融入佛陀的生平故事之中,以平易近人的手法表現,讓讀者心中潛藏已久的智慧種子,不知不覺隨之萌芽、開花。

  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I ◇ 縛悉底篇
  「縛悉底篇」描述佛陀從出生至僧團初步成型的早年事蹟,包括少年太子悉達多的宮中生活,繼而與耶輸陀羅相知相惜、結婚生子,後因尋道決心日益堅決而離家拜師尋道,最終於菩提樹下獲至證悟。接著在鹿野苑為當初棄他而去的五位比丘初轉法輪,並走訪各地說法,吸引了來自各大教團的追隨者達一千二百五十人,奠定了初期僧團的基礎。

  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Ⅱ ◇ 竹林篇
  「竹林篇」主要內容包括佛陀證道後初期的傳法經過與重要事蹟,包括頻婆娑羅王將竹林精舍獻與佛陀、佛陀返鄉與家人重聚、給孤獨長者以黃金鋪地購得祇園精舍、佛陀打破社會階級首度接納賤民與女性出家為僧尼,以及感化殺人魔央掘摩羅的過程。

  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Ⅲ ◇ 獅子吼篇
  「獅子吼篇」涵蓋了佛陀傳法後期,直至涅槃後弟子初次結集法教的事蹟,內容包括佛陀為大弟子阿難陀化解摩登伽女之難、解釋當時印度六十二派哲學理論的流弊、詳盡地闡述佛陀最重要的法教──「緣起法」與「自性空」的道理、佛陀及僧團遭提婆達多陷害的始末、感化殺父篡奪王位的阿闍世王,以及佛陀的最後一餐與涅槃。
 
禅心慧语:洞察世间万象的智慧之书 书名:《禅思如水:古今智者的人生哲学与修行路径》 作者: 觉悟居士 著 出版社: 启明文苑 装帧: 函装精装,内含三册,附赠精美线装手抄本《心经》 页数: 约1200页(三册合计) 定价: 388.00 元 --- 内容提要: 《禅思如水》并非佛经的直接阐释,而是一部深度探讨人类精神困境、生命意义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觉知与安宁的哲学随笔集。本书集合了作者数十载的参禅体悟与对世界智慧的观察,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带领读者穿梭于历史的洪流与日常的细碎之中,寻求一处心灵的栖息地。 全书分为“观照·觉醒之窗”、“行止·处世之道”、“空明·心性探源”三大卷,旨在构建一个完整、自洽的东方智慧实践框架。它摒弃了繁复的术语和固定的教条,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深思的短文、对古典哲学典籍的独到解读,以及对现代社会弊病的深刻剖析,启发读者回归本心,洞察事物运作的本质规律。 卷一:观照·觉醒之窗 此卷聚焦于“如何看待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作者从“心识的局限性”这一核心命题入手,探讨了我们如何被欲望、恐惧和过往的经验所束缚。 章节重点阐述: 1. 镜面与幻象: 详细分析了“我执”是如何构建起一个不稳定的自我认知系统。不同于宗教劝诫,此部分引入了心理学对“叙事自我”的研究,阐明了我们是如何通过不断讲述自己的故事来固化痛苦的模式。例如,通过对“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现代演绎,阐释了活在“时空错觉”中的代价。 2. 五感的陷阱与超越: 不仅停留在“色、声、香、味、触”的感官层面,更深入到“信息过载”时代对心智的侵蚀。作者详细描绘了现代人如何因为过度依赖外部刺激而失去了内在的“静默空间”,并提供了一套渐进式的“感官减速法”,旨在帮助读者重新校准对现实的敏感度。 3. 情绪的炼金术: 探究愤怒、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的底层驱动力。书中强调,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模式。作者提出了“不抗拒、不认同、不追逐”的三步处理法,将负面情绪视为需要被理解的“信使”,而非需要被压制的“敌人”。 卷二:行止·处世之道 本卷将智慧落地,探讨个体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职业生涯中保持正直、从容与效能。这部分内容更接近于一种“生活美学”与“行为哲学”的结合。 章节重点阐述: 1. 无为的效能: 借用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解读现代管理学中的“授权与放手”。书中通过对历史上多位成功艺术家的生平分析,说明了“刻意用力”往往适得其反,真正的创造力诞生于放松与信任。比如,如何避免“过度规划”导致的僵化,以及如何在团队协作中实现“各司其职,不相干扰”。 2. 关系的流动性: 探讨人际交往中的“边界”与“连接”。作者认为,僵硬的边界会造成隔阂,模糊的边界则导致消耗。书中提供了处理冲突和误解的具体“语言模型”,强调“倾听的深度”远胜于“表达的技巧”。特别关注了“亲密关系中的自我退让艺术”。 3. 财富与满足的辩证: 不批判物质追求,而是审视“拥有”与“价值”之间的脱节。通过对“极简主义”和“可持续生活”理念的思辨,引导读者建立一套与个人核心价值匹配的消费观和目标设定体系,避免陷入“永不满足的循环”。 卷三:空明·心性探源 这是全书最具思辨性和内省深度的部分,它引导读者超越日常的功利考量,直面“存在”的根本问题。 章节重点阐述: 1. 时间之外的视角: 探讨“永恒”这一概念在有限生命中的意义。作者引用了少量宇宙学和物理学的概念,并非为科学普及,而是为了从宏大的尺度上消解个体的烦恼权重。强调“当下”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个没有前后、没有因果的“体验空间”。 2. 学习与遗忘的艺术: 知识的积累常常成为认知的障碍。本卷详细分析了“知识的惯性”如何阻碍我们接受新的、颠覆性的信息。书中提出了“结构性遗忘”的训练方法,即定期清理过时或不再适用的心智模型,为新的洞察腾出空间。 3. 寂静的本质: 探讨了“静坐”或“冥想”的真正目的。作者认为,那不是为了获得“平静”,而是为了直面“心之喧嚣”。通过对内心噪音的细致描摹,展示了“空”并非虚无,而是万物生发的“无限可能性场域”。全书最终落脚于: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对心念流动的全然接纳与洞察。 --- 本书特色: 跨界融合的思辨: 本书巧妙地将东方古典智慧与当代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的成果融会贯通,语言现代、论证严密,极具启发性。 去说教化的叙事: 作者以“同行者”的姿态进行对话,不作评判,只提供清晰的观察视角和可供实践的内省工具。 文字的雕琢: 语言风格沉稳、内敛而富有韵律感,每一段文字都经过仔细推敲,旨在提供一种阅读上的安宁体验。 设计理念: 函装设计象征着对智慧的珍视与保护,三册分离,便于读者在不同人生阶段进行针对性的深入研读。 适合读者: 寻求生活意义的探索者、对个人成长有深度需求的职场人士、对东方哲学怀有浓厚兴趣但又希望获得现代诠释的读者。本书提供的是一套“心智的底层操作系统升级指南”,而非临时的心灵鸡汤。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一行禪師(1926~2022)


  一九二六年出生於越南,十六歲出家,畢生宣揚非暴力的和平理念與平和、正念的生活之道,曾於一九六七年獲馬丁路德.金恩博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禪師曾於西貢創辦「萬行大學」(Van Hanh University)、貝葉La Bối出版社、以及「青年社會服務學院」(School of Youth for Social Service, SYSS)。因勇敢挺身在美國與歐洲呼籲和平,於一九六六年被越南驅逐出境,後於二○○五年重返越南。一九八二年在法國西南部創立了國際知名的「梅村」禪修中心(Plum Village),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教師、醫護人員、企業人士、家庭及青年,分享正念的禪修和應用佛學(Applied Buddhism)。一行禪師長年巡迴世界各地演講,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佛教導師之一。

  一行禪師身兼作家、學者與詩人,著作等身,中譯本已有《觀照的奇蹟》、《你可以不生氣》、《生生基督世世佛》等。

譯者簡介

何蕙儀


  香港出生,倫大倫敦經濟學院學士。旅居英國二十餘年,其間皈依佛教,並參予佛光山美國西來大學及倫敦佛光山的中英文翻譯工作,繼而受邀加入英國佛教教育基金會(Buddhist Education Foundation, UK),與淨因法師合作編寫英文佛教教科書,以供西方小學和兒童使用。現定居香港。

 

图书目录

《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I ——縛悉底篇》
中文版序
作者誌
譯者序
1. 為步行而行         
2. 牧牛         
3. 滿滿的姑尸草         
4. 受傷的天鵝         
5. 一碗乳汁         
6. 蒲桃樹下         
7. 白象之獎         
8. 寶石項鍊         
9. 慈悲之路         
10. 未出生的孩子         
11. 月光下的笛聲         
12. 金蹄         
13. 開始修行         
14. 渡過恆河         
15. 森林苦行者         
16. 耶輸陀羅睡著了嗎?          
17. 畢波羅樹葉         
18. 晨星出來了         
19. 對橘子的專注         
20. 一隻鹿         
21. 蓮花池         
22. 轉法輪         
23. 法蜜         
24. 皈依         
25. 音樂的妙境         
26. 水也會上升         
27. 世法燃燒         
28. 棕樹林         
29. 緣起         
中文─巴利文對照表

《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Ⅱ——竹林篇》
中文版序
作者誌
譯者序
1. 竹林         
2. 我會在春天回去         
3. 手指非月         
4. 不會褪滅的美         
5. 重聚         
6. 清晨的陽光         
7. 蓮願         
8. 新的信念         
9. 啊,喜樂!         
10. 等待天明         
11. 黃金鋪地         
12. 有誰見過我的母親?         
13. 愛就是瞭解         
14. 每個人的眼淚都是鹹的         
15. 元素會重新組合         
16. 開啟大門         
17. 一把申恕波樹葉         
18. 依照正法         
19. 以禾蓋土         
20. 大地的教化         
21. 一把麥糠         
22. 慧藏         
23. 功德田         
24. 投入此刻          
25. 住於專念         
26. 晨星出現         
中文─巴利文對照表

《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Ⅲ——獅子吼篇》
中文版序
作者誌
譯者序
1. 覺觀呼吸         
2. 木筏非岸         
3. 一把珍貴的泥土         
4. 論說之網         
5. 鹿子母夫人的哀傷         
6. 獅子吼         
7. 舍利弗之吼         
8. 一直到海裡         
9. 生死輪轉          
10. 非滿非空         
11. 四座山         
12. 海洋詩人         
13. 三妙門         
14. 佛陀會到哪裡去?         
15. 鵪鶉與白鷹         
16. 調絃的藝術         
17. 默默的反抗         
18. 隱藏的飯糰         
19. 象后的叫聲         
20. 快樂的熱淚         
21. 修行的果實         
22. 眼裡的星斗          
23. 二千僧袍         
24. 檀香樹菇         
25. 你們要精進!         
26. 故道白雲         
中文─巴利文對照表

图书序言

  • ISBN:4716795012727
  • 叢書系列:大智慧
  • 規格:平裝 / 752頁 / 15 x 21 x 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中文版序

  很高興拙作被翻譯成中文,這正好讓我有機會回饋中國歷代的佛教祖師。
 
  我十六歲受戒為沙彌,學習的第一本佛教經典便是用中國古文寫的。學佛的最初十年,我所用的全都是中國古文經典,以及當代大師為參究這些經典而寫的語體文註疏。這之後,我才接觸到藏文、巴利文及源自西藏的佛典。但我從沒忘懷中國祖師的恩德。自學佛以來,我一直受著此智慧之源的恩澤。現在以中文出版拙作,就是希望聊表此感恩之懷。

  自學僧時代,我已堅信人間佛教這個理念,若能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便可以使社會朝著更平等、自由和慈悲的方向前進。全賴這個信念,我才不至於被當時一些佛教的敗壞風氣所影響,而喪失意志。我告訴自己:你一定要盡力地把佛法與修行適當地運用於現代生活中,要使佛法與現代的科學、民主、人道、環保和社會公平並肩同步。

  早在一九五二年,我已寫了一本名為《家庭日用佛法》(Buddhism Applied in Family Life)的書。幾年後,又寫了另一本書,名為《日常生活佛法》(Buddhism Applied in Our Everyday Life)。自此之後,我幫助設立佛教學校、大學、佛教青年社工服務學校和佛教雜誌等,以期使佛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我初期所學所修的佛法,是在某些程度上受藏密影響的襌和淨土。在成長的過程中,身為一個行者,我目睹自己的國家陷於戰禍、暴力、貧困和社會的不平之中。我發覺當時所學的襌和淨土法門,都不能直接解決我周圍以及自心之內的痛苦。我深入鑽研佛理,尤其是四聖諦和八正道,以期能找到直接解決當時苦難的答案。後來幸得《安般》、《四念處》和《釋中襌室》等經典的啟示,使我重拾佛陀教化中「現法樂住」的義理,因而使我一直期待著的「人間佛教」,得以復現。沒有親身接觸和透切理解「苦諦」,是很難得見脫離痛苦的「道諦」的。瞭解痛苦之性質後,才可以用行動和修行來轉化痛苦,使身心康復,這就是「滅諦」。正法的一個特徵,就是需要現身受證。佛陀曾一再強調,正法是在當下一刻生效的。你一開始修行,轉化和康復的過程便立刻開始了。

  過去二十年,我主要在北美洲和歐洲的三十多個國家提供專念襌訓的靜修營。在這段靜修的時間裡,參加者會被指導如何修行,以回復身心的安詳與平穩,以及如何承認並接納苦痛,然後深入瞭解痛苦的性質,進而轉化它。修習坐襌、行襌、專注呼吸、專注禮拜、全面鬆馳等,都是為了達到以上的目的。經過這些修習之後,很多參加者都能夠消解內心的矛盾和衝突,與家庭親屬重新溝通。慈心的聆聽與關懷的愛語,都是其中的基本修習。但這些修習的鍛鍊,則必須要靠專念、集中和去深入瞭解的精神所支持,才可以發揮效用。

  我希望我全部的英文拙作,都能被翻譯成中文版本廣為流通。我也當然會很高興與我的朋友一起多到中國來探訪,保持與中國佛教大德們的對話。佛教只有在更新中才能成為一股新動力,以解決現今人們每天在生活上所遇到的困惑。
 
一行襌師
 
作者誌

  在撰寫這本書時,我幾乎只從所謂的「小乘」經典中擷取材料,而且刻意引用極少的大乘經典資料,目的是想藉此證明,大乘經典中廣義的佛教教理,全都可以在巴利文的「尼科耶」(Nikayas)以及漢文的《阿含經》中找到。我們在研讀這些經典時,只要保持著開放的態度,就會看見其實所有的經典都是佛教經典,無論它們是屬於南傳佛教或北傳佛教。

  大乘經典在詮釋佛教的基本教理時,方式是較自由、較有彈性的,如此能避免教理被「具體化」,而在學習及實際修行上變得狹隘或不知變通。大乘經典能幫助我們重新發現「尼科耶」與《阿含經》深奧的一面,因為它們好比顯微鏡下的一道光,清晰地照射在一個因為以人為方式保存下來,而遭到扭曲的物體上。「尼科耶」與《阿含經》理當更貼近佛陀教化的原始形式,但在法教的流傳過程中,不免會受到傳承中特定的修行與詮釋方式所影響,而遭到更改與修飾。現代的學者與修行者,應該要能從現存的南傳、北傳佛教的經典中,恢復佛教的本來面貌,而且也應該要熟悉這兩種傳承。

  佛經中經常出現神通事蹟,為佛陀的一生增添了豐富的色彩,但我在書中盡量避免提到這些事蹟,因為佛陀本人曾告誡弟子,勿將時間與精力浪費在追求神通能力上。然而,我提到了佛陀生平,在社會上或與弟子之間所遭遇到的難題,如果佛陀在這本書中有什麼和我們一般人很接近的地方,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所遭遇的這些難題吧!

一行襌師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正在努力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希望可以从浮躁中抽离出来,寻求一些内心的平静。市面上有很多打着“心灵成长”旗号的书籍,但很多都流于表面,读完后感觉像是做了一场短暂的SPA,过后依旧迷茫。然而,我从这本书的整体氛围中,感受到了一种非常扎实的、由内而外的力量。它似乎不是在简单地灌输理论,而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些最本质的问题。我感觉作者在用一种非常平和、没有攻击性的方式,搭建起一座通往理解“何为生活”的桥梁。这种叙事方式,避免了那种生硬的说教,反而更像是听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亲切和信服。这种从“心”出发的构建,让我觉得这次的阅读体验会是深刻而持久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自我对话和梳理。

评分

我对东方哲学和历史人物的故事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古老的智慧蕴含着应对现代困境的钥匙。我尤其欣赏那些能够将复杂深奥的理念,用最简洁、最贴近生活的方式阐述出来的文本。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引人入胜,它不像学术著作那样刻板,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画面感。我试着去想象那些场景,那些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抉择与挣扎,仿佛一下子就将我拉入了那个时代背景之中。这种“讲故事”的魅力,远胜于干巴巴的论述,它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让历史的重量变得可以触摸。我发现,当故事被讲述得足够好时,我们不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体验一种跨越时空的共情,这对于理解人性、理解自身的局限和潜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和深度绝对是超乎预期的。我曾经尝试阅读一些原典,但由于时代隔阂和语言的晦涩,常常不得要领,读起来非常吃力。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样一个巨大的鸿沟。它显然经过了非常细致的梳理和现代化的转译,既保留了核心思想的纯粹性,又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境进行了解读,这种平衡拿捏得极为精准。我特别关注了它处理那些历史脉络和人物关系的方式,非常清晰的梳理,避免了读者在庞杂的背景信息中迷失方向。对于想要系统性了解某一领域知识体系的初学者来说,这简直是一份量身定制的导览图。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让我在接下来的深入学习中,可以有据可依,不再是零散的碎片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上,那种对细节的坚持,让我联想到了作者在文字处理上的精雕细琢。我观察到,在三册的篇幅中,似乎有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概念到实际应用,结构安排得极具匠心。这种布局上的考量,体现出一种极强的逻辑性和规划性,并非是随意堆砌素材。它引导着读者的思维轨迹,如同登山者遵循着清晰的山路标记,每一步都能稳固地踩在实地上,不会因为岔路过多而感到困惑。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细微关联,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正是优质的结构化内容才能带来的愉悦。这种内在的秩序感,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说服力,它让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一次高效且充满发现的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素雅的色调,配上恰到好处的留白,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个人对这种东方美学的东西很有感觉,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棒,摸起来有一种温润的感觉,不是那种廉价的纸张能比拟的。尤其是那书脊的处理,低调却透露着一股沉稳的气质,放在书架上,立刻就提升了整个空间的格调。我特意翻阅了一下字体和排版,不得不说,设计者很用心,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非常舒服。而且,三册的统一性做得也很好,虽然是系列,但整体视觉上又保持了一种连贯感,摆在一起赏心悦目。可以说,光是这份对书籍本身的敬意和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就让我觉得物有所值,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也让我对即将开始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