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運炎論道文選(精裝)

羅運炎論道文選(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德明
图书标签:
  • 羅運炎
  • 道文
  • 精裝
  • 文化
  • 哲學
  • 思想
  • 臺灣文學
  • 散文
  • 選集
  • 經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羅運炎(1889–1970?),字耀東,江西九江人,雪城大學哲學博士,為民國時期著名基督教領袖、社會活動家、中國禁煙運動領袖之一。他曾在上海美以美會服務,擔任教會雜誌《興華》主編,並曾任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第九屆大會會長,力求推動基督教的革新,並有大量基督教文字作品傳世。羅運炎亦曾擔任中華國民拒毒會會長,與南京國民政府的立法委員,大力倡導禁煙,並推動立法改善勞工處境,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福音」理念。
  
  羅運炎在1949年前著述頗豐,論及禁煙、社會改革及基督教等社會議題。本書選錄了與基督教相關的重要著作及文章,例如《羅運炎論道文選》(上海廣學會,1931年),該書由專著、通論及短評三大部分組成,收錄羅運炎120餘篇基督教文字作品,涉及基督教義、教會經濟、教會佈道、教會學校與醫院、基督化家庭運動等議題。羅運炎《祈禱之研究》(上海華美書局,1921年),共六章:祈禱之必要、祈禱之耶穌、祈禱之模範、祈禱之精神、祈禱之種類及祈禱之互助;《基督教與新中國》(美以美會全國書報社,1923年),共十章:基督教與科學、基督教與哲學、基督教與新思潮(上、下)、基督教與國家、基督教與政治、基督教與社會、基督教與家庭、基督教與工業及結論;《羅運炎講演拾零》(上海衛理公會書報部,1949年),主要收錄羅運炎1915–1945年的演講,本書收錄該書中的〈聖經救國〉、〈聖經中的三個大字〉、〈教產問題〉、〈戰後的中國基督教會、〈愛─基督教意義的總綱〉等有關基督教的講演。
 
  此外,亦收錄羅運炎發表在《生命》、《中華歸主》、《協進》、《基督教叢刊》、《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通訊》等教會報刊上的基督教文章10餘篇:〈教會領袖問題〉(1922)、〈對日本美以美會總會演詞〉(1924)、〈日本基督教全國協進會年會演詞〉(1925)、〈駁──中國教會和鮑爾希維克主義〉(1925)、〈非教運動〉(1927)、〈基督徒運動〉(1928)、〈美以美會的組織〉(1931)、〈世界和平幾將破裂聲中的基督徒〉(1932)、〈協進會第十屆大會會長開幕詞〉(1935)、〈艱難中的建造〉(1934)、〈新生活運動與基督徒〉(1936);以及兩篇專書序文:〈基督教與進化──序〉(1923)、〈家庭與宗教教育──序言〉(1923)。
《论语精粹: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与实践》 引言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儒家思想无疑是其中最为深邃、影响最为深远的一股精神力量。它不仅塑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和政治理念,其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论语精粹: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与实践》并非对经典文本的简单复述或注释,而是一部立足于当代社会语境,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深刻反思与创造性转化。本书旨在挖掘《论语》中蕴含的普世价值,探讨如何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重拾“君子之道”,实现个体完善与社会和谐。 第一部分:仁爱精神的重塑——个体安身立命之本 “仁者,爱人也。” 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儒家伦理的基石。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体意识的空前高涨,“爱人”的内涵常常被简化为一种情感表达,而非一种需要终生践行的道德实践。 一、由内及外的“克己复礼” 本书首先深入剖析了“克己复礼”的现代意义。克己,并非压抑个性,而是强调对自身欲望和冲动的有效约束,是实现真正自由的前提。礼,则不仅仅是繁文缛节,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定位的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代码”。我们将探讨如何在职场竞争中保持谦逊有度,在家庭关系中恪守应尽之责。例如,在处理跨代际沟通问题时,如何以“礼”为媒介,平衡代际间的尊重与理解。 二、推己及人的“恕道”与“忠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是实现人际和谐的黄金法则。在多元文化冲突日益凸显的今天,理解和实践“恕道”显得尤为重要。本书通过引入心理学和沟通理论,阐释了“恕道”如何转化为有效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同时,“忠”的内涵也被拓宽,不再局限于对君主的绝对服从,而是延伸至对职业操守、社会契约以及对良知的不变承诺。我们将分析“忠而不见”的困境,以及如何在复杂利益交织的环境中,坚守个人的道德底线。 第二部分:修身齐家:构建稳固的社会细胞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渐进路径。本书认为,现代社会中,个体修养的缺失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 一、知行合一的“学思”之道 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知”的碎片化与“行”的无力感。本书详细梳理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一套现代“格物致知”的方法论,鼓励读者将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特别针对知识更新迭代过快的现象,探讨了如何培养终身学习的“好学”精神,而非仅仅追求短期技能的掌握。 二、家庭伦理的现代张力与坚守 “孝”是儒家伦理的起点,也是现代家庭关系中的一个敏感议题。本书避免了对传统孝道僵化的推崇,而是着重探讨了“孝”的实质——感恩、责任与代际支持。我们分析了空巢老人问题、原生家庭影响等当代现象,提出如何以更具人性化和契约精神的方式重构现代家庭关系,使之既能继承感恩的传统,又能适应个体独立发展的需求。 第三部分:为政以德:领导力与社会治理的智慧 孔子对政治的思考从未脱离伦理道德的范畴。他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一、德治的基石:君子的自我要求 在讨论治理时,本书首先回归到对“君子”的界定。君子不再是血统或地位的象征,而是指那些具备高尚道德情操、勇于担当的人。书中详细分析了君子在处理冲突、权衡利弊时的决策模型,强调了“义以为质”的原则。这为现代企业管理者和公共服务人员提供了超越短期业绩考核的道德指南。 二、正名的重要性与社会契约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正名理论在当代社会被重新解读为对角色责任的清晰界定。本书探讨了在组织扁平化和跨界合作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明确的职责定义和价值导向,来减少沟通成本和管理摩擦,实现高效的社会协作。 三、乐教与社会和谐的构建 孔子推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象征着和谐、节制与审美情趣。本书指出,现代社会充斥着过度的功利主义和感官刺激,导致社会精神的贫瘠。通过重拾对艺术和生活美学的追求,培养内在的节奏感与分寸感,是实现社会情绪稳定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结语:迈向“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论语精粹》最终指向的是孔子所期盼的理想社会状态——“和而不同”。这不仅意味着对差异的包容,更强调在承认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共同的道德准则和人文关怀,构建一个既具活力又具秩序的共同体。本书鼓励读者将古老的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中庸之道”,活出一种有根基、有温度的人生。它是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照亮当代人如何在继承传统中实现精神的自我超越。 作者简介(虚构) 夏侯文:著名古典文献学者,跨界融合研究专家。长期致力于将先秦诸子思想与当代社会治理、心理学前沿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工作。其著作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极富现代感的解读而著称,深受人文社科领域读者的推崇。 适用读者 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希望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求精神安定与道德指南的管理者、教育工作者、青年精英及所有致力于自我完善的终身学习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德明
 
  歷史學博士,中國歷史研究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近代中國基督教史、海外中國學,對英國浸禮會、華北基督教史、燕京大學等問題有專門研究,曾出版專著《基督教與華北社會研究(1927-1937)》(2018年)、《基督教五年運動與民國社會》(2023年),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歷史》、《近代史研究》、《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史學月刊》、《宗教學研究》、《基督宗教研究》、《基督教學術》等核心期刊發表文章多篇。

图书目录

總序 周聯華
增補序 曾慶豹
編者序 張德明
導論 張德明
參考文獻
編輯凡例
正體異體字對照表

祈禱之研究
基督教與新中國
羅運炎論道文選
羅運炎講演拾零

附錄
教會領袖問題
基督教與進化──序
家庭與宗教教育──序言
對日本美以美會總會演詞
日本基督教全國協進會年會演詞
駁──中國教會和鮑爾希維克主義
非教運動
基督徒運動
美以美會的組織
世界和平幾將破裂聲中的基督徒
協進會第十屆大會會長開幕詞
艱難中的建造
新生活運動與基督徒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53716
  • 叢書系列: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集成
  • 規格:精裝 / 512頁 / 16.5 x 23 x 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編者序
 
  羅運炎為民國時期著名的基督徒領袖與社會活動家,他作為留美歸來的博士,曾在上海的美國美以美會服務,擔任教會雜誌《興華》主編,還曾出任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第九屆大會的會長,推動中國基督教謀求改革,積極融入中國社會,在當時民國教會界頗有威望。而且他還是民國禁煙運的組織者與宣導者,擔任中華國民拒毒會的會長,在禁煙理論與實踐上都貢獻頗大;他還擔任國民政府的立法委員,調查勞工情況,推動勞工立法,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福音」理念。但是羅運炎在1949年後的事蹟,在現有文字資料中卻難尋其蹤跡,甚至其逝世的年份仍無有準確時間。
 
  羅運炎在1949年前著述頗豐,留下了大量的論著,涉及到禁煙、社會改革及基督教等問題。本書選錄了有關基督教的著作及文章,例如《羅運炎論道文選》(廣學會,1931年),該書集中收錄羅運炎關於基督教方面的論著,共120餘篇,由專著、通論及短評三大部分組成,涉及基督教義、教會經濟、教會佈道、教會學校與醫院、基督化家庭運動等問題,為本作品集的主題部分。
 
  除了該書外,本書還收錄了羅運炎的《祈禱之研究》(華美書局,1921年),共六章:祈禱之必要、祈禱之耶穌、祈禱之模範、祈禱之精神、祈禱之種類及祈禱之互助;《基督教與新中國》(美以美會全國書報社,1923年),共十章:基督教與科學、基督教與哲學、基督教與新思潮(上、下)、基督教與國家、基督教與政治、基督教與社會、基督教與家庭、基督教與工業及結論;《羅運炎講演拾零》(衛理公會書報部,1949年),主要收錄羅運炎1915–1945年的演講,本書則僅收錄該書中的〈聖經救國〉、〈聖經中的三個大字〉、〈教產問題〉、〈戰後的中國基督教會、〈愛─基督教意義的總綱〉等有關基督教的講演。此外,還有上述著作中未收錄,羅運炎發表在《生命》、《中華歸主》、《協進》、《基督教叢刊》、《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通訊》等教會報刊上的其他基督教文章10餘篇。上述作品基本涵蓋了羅運炎1949年前發表的有關基督教的著作與文章,可以從中反映出其對基督教的看法及其教會思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精致的装帧,一看就知道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我喜欢这种质感,捧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内容上,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阅读,但光是看目录和引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驾驭上的功力。他似乎总能用一种非常精炼但又不失韵味的方式,把一些深奥的道理阐述得清晰明了。特别是对于一些传统文化中比较晦涩难懂的概念,作者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颖,总能让人茅塞顿开。这不像那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思辨的火花。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引导你进行一场内心的探索。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找个安静的下午,沏上一壶好茶,沉浸其中,与作者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深度对话了。这种阅读体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是极其宝贵的享受。

评分

从装帧的精美程度来看,这套书完全可以作为案头珍藏。那种手工装订的痕迹和纸张本身的触感,都透着一股匠人精神。这让我联想到作者在文字构建上所下的苦功,二者在精神气质上达到了高度统一。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对立观点时,展现出一种惊人的平衡感。他不会偏颇于任何一方,而是将不同的声音都纳入考量,最终找到那个最符合事物本真的中道。这种处理方式,比起那些非黑即白的论断,显得高明了许多。每次读完一篇文章,都有一种精神被洗涤过的清爽感。它像是一剂强心针,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琐碎和迷茫时,能更坚定地找到内心的锚点。我尤其推荐给那些正在经历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这本书能提供的指引是无价的。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有点忐忑,生怕内容会过于艰涩,让我望而却步。但翻开之后,这种顾虑就完全消失了。作者的文笔如同行云流水,叙事和议论的衔接过渡得极为自然。它不拘泥于固定的章法,而是随着思路的跳跃而自由舒展,读起来非常酣畅淋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海纳百川的胸襟。他似乎吸收了多方面的思想精粹,然后用自己的独特视角重新熔铸,呈现出一种既有深度又极具个人色彩的论述。读着读着,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感受其中蕴含的无穷力量。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看待世界和处理事务的更多可能性。它不是要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激发你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道”。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醍醐灌顶”来形容或许都不为过。它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刻板说教,而是充满了哲思的画面感。作者擅长运用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思想体系的人,也能迅速抓住要领。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写的就是我内心深处一直想表达却又无法清晰捕捉到的东西。这种被理解的感觉,在阅读中是极其珍贵和难得的。此外,排版和字体选择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静心研读的书来说至关重要。我已经把它放在床头,准备每天睡前翻阅几页,让心灵在宁静中得到滋养。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感,初看时确实让人有点敬畏。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翻阅消遣的作品,而是一部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的鸿篇巨制。作者的学识之渊博令人叹服,他似乎对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流派都有着深刻的洞察,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陷入学问的泥潭,而是将所有知识都提炼升华为一种可以指导实际生活的智慧。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变化”与“不变”的辩证分析,论述得极具穿透力,让人对事物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冒出来,这正是一本真正好书的标志。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品,而是可以伴随人生成长的伙伴。对于追求精神丰盈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