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運炎論道文選(精裝)

羅運炎論道文選(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德明
圖書標籤:
  • 羅運炎
  • 道文
  • 精裝
  • 文化
  • 哲學
  • 思想
  • 臺灣文學
  • 散文
  • 選集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羅運炎(1889–1970?),字耀東,江西九江人,雪城大學哲學博士,為民國時期著名基督教領袖、社會活動傢、中國禁煙運動領袖之一。他曾在上海美以美會服務,擔任教會雜誌《興華》主編,並曾任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第九屆大會會長,力求推動基督教的革新,並有大量基督教文字作品傳世。羅運炎亦曾擔任中華國民拒毒會會長,與南京國民政府的立法委員,大力倡導禁煙,並推動立法改善勞工處境,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福音」理念。
  
  羅運炎在1949年前著述頗豐,論及禁煙、社會改革及基督教等社會議題。本書選錄瞭與基督教相關的重要著作及文章,例如《羅運炎論道文選》(上海廣學會,1931年),該書由專著、通論及短評三大部分組成,收錄羅運炎120餘篇基督教文字作品,涉及基督教義、教會經濟、教會佈道、教會學校與醫院、基督化傢庭運動等議題。羅運炎《祈禱之研究》(上海華美書局,1921年),共六章:祈禱之必要、祈禱之耶穌、祈禱之模範、祈禱之精神、祈禱之種類及祈禱之互助;《基督教與新中國》(美以美會全國書報社,1923年),共十章:基督教與科學、基督教與哲學、基督教與新思潮(上、下)、基督教與國傢、基督教與政治、基督教與社會、基督教與傢庭、基督教與工業及結論;《羅運炎講演拾零》(上海衛理公會書報部,1949年),主要收錄羅運炎1915–1945年的演講,本書收錄該書中的〈聖經救國〉、〈聖經中的三個大字〉、〈教產問題〉、〈戰後的中國基督教會、〈愛─基督教意義的總綱〉等有關基督教的講演。
 
  此外,亦收錄羅運炎發錶在《生命》、《中華歸主》、《協進》、《基督教叢刊》、《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通訊》等教會報刊上的基督教文章10餘篇:〈教會領袖問題〉(1922)、〈對日本美以美會總會演詞〉(1924)、〈日本基督教全國協進會年會演詞〉(1925)、〈駁──中國教會和鮑爾希維剋主義〉(1925)、〈非教運動〉(1927)、〈基督徒運動〉(1928)、〈美以美會的組織〉(1931)、〈世界和平幾將破裂聲中的基督徒〉(1932)、〈協進會第十屆大會會長開幕詞〉(1935)、〈艱難中的建造〉(1934)、〈新生活運動與基督徒〉(1936);以及兩篇專書序文:〈基督教與進化──序〉(1923)、〈傢庭與宗教教育──序言〉(1923)。
《論語精粹:儒傢思想的現代詮釋與實踐》 引言 中華文明綿延五韆年,儒傢思想無疑是其中最為深邃、影響最為深遠的一股精神力量。它不僅塑造瞭古代中國的社會結構、倫理道德和政治理念,其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信——在當今世界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指導意義。《論語精粹:儒傢思想的現代詮釋與實踐》並非對經典文本的簡單復述或注釋,而是一部立足於當代社會語境,對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深刻反思與創造性轉化。本書旨在挖掘《論語》中蘊含的普世價值,探討如何在現代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中,重拾“君子之道”,實現個體完善與社會和諧。 第一部分:仁愛精神的重塑——個體安身立命之本 “仁者,愛人也。” 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儒傢倫理的基石。然而,在現代社會,隨著個體意識的空前高漲,“愛人”的內涵常常被簡化為一種情感錶達,而非一種需要終生踐行的道德實踐。 一、由內及外的“剋己復禮” 本書首先深入剖析瞭“剋己復禮”的現代意義。剋己,並非壓抑個性,而是強調對自身欲望和衝動的有效約束,是實現真正自由的前提。禮,則不僅僅是繁文縟節,而是人與人之間關係定位的規範,是維護社會秩序的“行為代碼”。我們將探討如何在職場競爭中保持謙遜有度,在傢庭關係中恪守應盡之責。例如,在處理跨代際溝通問題時,如何以“禮”為媒介,平衡代際間的尊重與理解。 二、推己及人的“恕道”與“忠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是實現人際和諧的黃金法則。在多元文化衝突日益凸顯的今天,理解和實踐“恕道”顯得尤為重要。本書通過引入心理學和溝通理論,闡釋瞭“恕道”如何轉化為有效的同理心和換位思考能力。同時,“忠”的內涵也被拓寬,不再局限於對君主的絕對服從,而是延伸至對職業操守、社會契約以及對良知的不變承諾。我們將分析“忠而不見”的睏境,以及如何在復雜利益交織的環境中,堅守個人的道德底綫。 第二部分:修身齊傢:構建穩固的社會細胞 儒傢思想強調“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漸進路徑。本書認為,現代社會中,個體修養的缺失是諸多社會問題的根源。 一、知行閤一的“學思”之道 孔子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麵臨的挑戰是“知”的碎片化與“行”的無力感。本書詳細梳理瞭“學”與“思”的辯證關係,提齣瞭一套現代“格物緻知”的方法論,鼓勵讀者將書本知識與日常生活實踐緊密結閤。特彆針對知識更新迭代過快的現象,探討瞭如何培養終身學習的“好學”精神,而非僅僅追求短期技能的掌握。 二、傢庭倫理的現代張力與堅守 “孝”是儒傢倫理的起點,也是現代傢庭關係中的一個敏感議題。本書避免瞭對傳統孝道僵化的推崇,而是著重探討瞭“孝”的實質——感恩、責任與代際支持。我們分析瞭空巢老人問題、原生傢庭影響等當代現象,提齣如何以更具人性化和契約精神的方式重構現代傢庭關係,使之既能繼承感恩的傳統,又能適應個體獨立發展的需求。 第三部分:為政以德:領導力與社會治理的智慧 孔子對政治的思考從未脫離倫理道德的範疇。他主張“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一、德治的基石:君子的自我要求 在討論治理時,本書首先迴歸到對“君子”的界定。君子不再是血統或地位的象徵,而是指那些具備高尚道德情操、勇於擔當的人。書中詳細分析瞭君子在處理衝突、權衡利弊時的決策模型,強調瞭“義以為質”的原則。這為現代企業管理者和公共服務人員提供瞭超越短期業績考核的道德指南。 二、正名的重要性與社會契約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正名理論在當代社會被重新解讀為對角色責任的清晰界定。本書探討瞭在組織扁平化和跨界閤作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明確的職責定義和價值導嚮,來減少溝通成本和管理摩擦,實現高效的社會協作。 三、樂教與社會和諧的構建 孔子推崇“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樂,象徵著和諧、節製與審美情趣。本書指齣,現代社會充斥著過度的功利主義和感官刺激,導緻社會精神的貧瘠。通過重拾對藝術和生活美學的追求,培養內在的節奏感與分寸感,是實現社會情緒穩定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結語:邁嚮“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論語精粹》最終指嚮的是孔子所期盼的理想社會狀態——“和而不同”。這不僅意味著對差異的包容,更強調在承認多樣性的基礎上,通過共同的道德準則和人文關懷,構建一個既具活力又具秩序的共同體。本書鼓勵讀者將古老的智慧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生活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中庸之道”,活齣一種有根基、有溫度的人生。它是一盞指引方嚮的明燈,照亮當代人如何在繼承傳統中實現精神的自我超越。 作者簡介(虛構) 夏侯文:著名古典文獻學者,跨界融閤研究專傢。長期緻力於將先秦諸子思想與當代社會治理、心理學前沿理論相結閤的研究工作。其著作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極富現代感的解讀而著稱,深受人文社科領域讀者的推崇。 適用讀者 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興趣,希望在快節奏生活中尋求精神安定與道德指南的管理者、教育工作者、青年精英及所有緻力於自我完善的終身學習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德明
 
  歷史學博士,中國歷史研究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嚮為近代中國基督教史、海外中國學,對英國浸禮會、華北基督教史、燕京大學等問題有專門研究,曾齣版專著《基督教與華北社會研究(1927-1937)》(2018年)、《基督教五年運動與民國社會》(2023年),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歷史》、《近代史研究》、《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史學月刊》、《宗教學研究》、《基督宗教研究》、《基督教學術》等核心期刊發錶文章多篇。

圖書目錄

總序 周聯華
增補序 曾慶豹
編者序 張德明
導論 張德明
參考文獻
編輯凡例
正體異體字對照錶

祈禱之研究
基督教與新中國
羅運炎論道文選
羅運炎講演拾零

附錄
教會領袖問題
基督教與進化──序
傢庭與宗教教育──序言
對日本美以美會總會演詞
日本基督教全國協進會年會演詞
駁──中國教會和鮑爾希維剋主義
非教運動
基督徒運動
美以美會的組織
世界和平幾將破裂聲中的基督徒
協進會第十屆大會會長開幕詞
艱難中的建造
新生活運動與基督徒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53716
  • 叢書係列: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集成
  • 規格:精裝 / 512頁 / 16.5 x 23 x 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編者序
 
  羅運炎為民國時期著名的基督徒領袖與社會活動傢,他作為留美歸來的博士,曾在上海的美國美以美會服務,擔任教會雜誌《興華》主編,還曾齣任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第九屆大會的會長,推動中國基督教謀求改革,積極融入中國社會,在當時民國教會界頗有威望。而且他還是民國禁煙運的組織者與宣導者,擔任中華國民拒毒會的會長,在禁煙理論與實踐上都貢獻頗大;他還擔任國民政府的立法委員,調查勞工情況,推動勞工立法,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福音」理念。但是羅運炎在1949年後的事蹟,在現有文字資料中卻難尋其蹤跡,甚至其逝世的年份仍無有準確時間。
 
  羅運炎在1949年前著述頗豐,留下瞭大量的論著,涉及到禁煙、社會改革及基督教等問題。本書選錄瞭有關基督教的著作及文章,例如《羅運炎論道文選》(廣學會,1931年),該書集中收錄羅運炎關於基督教方麵的論著,共120餘篇,由專著、通論及短評三大部分組成,涉及基督教義、教會經濟、教會佈道、教會學校與醫院、基督化傢庭運動等問題,為本作品集的主題部分。
 
  除瞭該書外,本書還收錄瞭羅運炎的《祈禱之研究》(華美書局,1921年),共六章:祈禱之必要、祈禱之耶穌、祈禱之模範、祈禱之精神、祈禱之種類及祈禱之互助;《基督教與新中國》(美以美會全國書報社,1923年),共十章:基督教與科學、基督教與哲學、基督教與新思潮(上、下)、基督教與國傢、基督教與政治、基督教與社會、基督教與傢庭、基督教與工業及結論;《羅運炎講演拾零》(衛理公會書報部,1949年),主要收錄羅運炎1915–1945年的演講,本書則僅收錄該書中的〈聖經救國〉、〈聖經中的三個大字〉、〈教產問題〉、〈戰後的中國基督教會、〈愛─基督教意義的總綱〉等有關基督教的講演。此外,還有上述著作中未收錄,羅運炎發錶在《生命》、《中華歸主》、《協進》、《基督教叢刊》、《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通訊》等教會報刊上的其他基督教文章10餘篇。上述作品基本涵蓋瞭羅運炎1949年前發錶的有關基督教的著作與文章,可以從中反映齣其對基督教的看法及其教會思想。

用戶評價

评分

這部書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的色調和精緻的裝幀,一看就知道是下瞭不少功夫的。我喜歡這種質感,捧在手裏沉甸甸的,給人一種踏實可靠的感覺。內容上,雖然我還沒完全深入閱讀,但光是看目錄和引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駕馭上的功力。他似乎總能用一種非常精煉但又不失韻味的方式,把一些深奧的道理闡述得清晰明瞭。特彆是對於一些傳統文化中比較晦澀難懂的概念,作者的解讀角度非常新穎,總能讓人茅塞頓開。這不像那種乾巴巴的理論說教,而是充滿瞭生命力和思辨的火花。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娓娓道來,引導你進行一場內心的探索。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找個安靜的下午,沏上一壺好茶,沉浸其中,與作者進行一次精神上的深度對話瞭。這種閱讀體驗,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是極其寶貴的享受。

评分

說實話,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有點忐忑,生怕內容會過於艱澀,讓我望而卻步。但翻開之後,這種顧慮就完全消失瞭。作者的文筆如同行雲流水,敘事和議論的銜接過渡得極為自然。它不拘泥於固定的章法,而是隨著思路的跳躍而自由舒展,讀起來非常酣暢淋灕。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問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海納百川的胸襟。他似乎吸收瞭多方麵的思想精粹,然後用自己的獨特視角重新熔鑄,呈現齣一種既有深度又極具個人色彩的論述。讀著讀著,我甚至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句子,感受其中蘊含的無窮力量。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瞭看待世界和處理事務的更多可能性。它不是要給你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激發你思考如何構建自己的“道”。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厚度和分量感,初看時確實讓人有點敬畏。它不是那種可以快速翻閱消遣的作品,而是一部需要慢下來,細細品味的鴻篇巨製。作者的學識之淵博令人嘆服,他似乎對古今中外的各種思想流派都有著深刻的洞察,但最難能可貴的是,他沒有陷入學問的泥潭,而是將所有知識都提煉升華為一種可以指導實際生活的智慧。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變化”與“不變”的辯證分析,論述得極具穿透力,讓人對事物的本質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冒齣來,這正是一本真正好書的標誌。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費品,而是可以伴隨人生成長的夥伴。對於追求精神豐盈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评分

從裝幀的精美程度來看,這套書完全可以作為案頭珍藏。那種手工裝訂的痕跡和紙張本身的觸感,都透著一股匠人精神。這讓我聯想到作者在文字構建上所下的苦功,二者在精神氣質上達到瞭高度統一。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處理對立觀點時,展現齣一種驚人的平衡感。他不會偏頗於任何一方,而是將不同的聲音都納入考量,最終找到那個最符閤事物本真的中道。這種處理方式,比起那些非黑即白的論斷,顯得高明瞭許多。每次讀完一篇文章,都有一種精神被洗滌過的清爽感。它像是一劑強心針,讓我在麵對生活中的瑣碎和迷茫時,能更堅定地找到內心的錨點。我尤其推薦給那些正在經曆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輕人,這本書能提供的指引是無價的。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用“醍醐灌頂”來形容或許都不為過。它的行文風格非常獨特,不像傳統的學術著作那樣刻闆說教,而是充滿瞭哲思的畫麵感。作者擅長運用比喻和類比,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些思想體係的人,也能迅速抓住要領。我發現自己常常在閱讀中産生強烈的共鳴,仿佛作者寫的就是我內心深處一直想錶達卻又無法清晰捕捉到的東西。這種被理解的感覺,在閱讀中是極其珍貴和難得的。此外,排版和字體選擇也體現瞭齣版方的用心,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這對於一本需要靜心研讀的書來說至關重要。我已經把它放在床頭,準備每天睡前翻閱幾頁,讓心靈在寜靜中得到滋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