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版序
自2003年《國際關係總論》推出第一版以來,二十年間已經歷五個版本。這段時間裡,無論是學理研究還是國際情勢,都經歷了許多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對學者和政治家來說,又構成了重要的挑戰。本書各版次的編者與作者團隊可以欣慰地說,面對這些快速、巨大的變革,我們的努力符合了密切觀察、廣泛參酌、深切省思、及時更新的要求,負責任地為讀者們提出簡明、新穎的分析介紹,也非常感謝各界的指導和支持。
自2020年出版第五版問世迄今,也已經三年有餘。這三年之間國際情勢的轉變比前面十幾年不僅速度更快,而且對人類的挑戰也更為鉅大。諸如後新冠時期的供應鏈重組、俄烏戰爭與中東危機接連爆發、美中競爭向所有國際建制各領域擴散、極端氣候與虛假訊息問題都更形嚴重,可以說國際經貿、國際組織、國際規範、國際傳播等所有領域的變動都在加速,而且既有的制度與規則加速改組,不穩定因素也在相互加強。疫情之後,雖然包括G7、G20、QUAD四方架構、金磚集團(BRICS)等正式與非正式外交十分活躍,影響決策的因素也更多元,但國際衝突的威脅和規模都在升高和擴大,這些新趨勢已經引起全球性的重視和辯論。面對這樣的發展,第五版已有所不足。所以我們在取得寫作團隊的共識後,決定推出第六版。
《國際關係總論》第六版經過若干合併與新增,共計十七章。第一章延續第五版的「理解國際關係」主題,但對十六世紀前歐亞各地的國際關係演進,新增了詳盡的介紹,使讀者對國際關係歷史上各類不同行為者的背景知識更加完整。第二章之後仍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二章至第六章,遵循國際關係理論的傳統,分別介紹「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後實證主義與建構主義」、「規範論述」,以及「國際關係研究的知識論與方法論」。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爭辯起於1980年代末,當時屬於後實證的批判理論與新現實、新自由鼎足而三,但包括女性主義等後實證新潮流已異軍突起,繼而有建構主義承襲社會學和英國學派元素而崛起於90年代。規範論述在實證主義主宰下,往往被歸類到政治哲學與思想的領域。但冷戰結束後實證理論未能解決更加紛亂的政策困境,使得從規範性的角度重新檢討所有理論的聲浪日益高漲。第六版特別新增了知識論與方法論章節的討論,總整不同知識論立場分歧,才是理論辯論的根源,以使讀者對前述各章各派有豁然開朗之感。
本書第二部分繼續探討國際關係學科各個重要議題領域,從第七章開始,分別包括「外交決策」、「國際衝突與國際安全」、「民族主義與恐怖主義」、「國際組織與國際公法」和「國際貿易與金融」共五章。儘管章節結構與前版相同,但因應新局勢與學界新成果,各章都有相當多新的探討。例如國際組織影響力開始讓步於大國競爭、後新冠時期的供應鏈韌性、俄烏衝突的敵意合理化危機問題等,第六版都做了探討。
本書第三部分自第十二章開始,銜接第二部分諸議題,但將焦點放在全球與區域的層次,分別包括「全球不平等與國政經理論」、「理解全球化」、「國際整合與區域主義」、「全球環境政治」、「認知作戰、網路平台與國際傳播」以及「國際秩序」共六章。國際關係的議題領域出現的新趨勢,也都在全球、區域各層面全面擴散。例如全球財富分配的更加集中與不平等;人工智慧(AI)興起對全球國家與個人隱私、就業、道德的衝擊;經濟危機在南美各國重新點燃南北對抗與政權更迭的角力;俄烏衝突加重「非核」與「能源安全」的兩難;深偽技術(deep fake)與演算法對傳播帶來的挑戰,這些都是全球與區域局勢值得觀察的新重點。所有這些全球與區域議題,都可以回歸到我們對國際秩序未來前景的展望—我們是否又回到「無政府狀態」,還是從來沒有離開過?這是本書最後一章的主題。
第六版仍延續第五版的寫作精神,希望兼顧大學與碩士班程度讀者課程上的需要,也能同時作為研究相關議題的入門手冊。各章仍以粗楷體標示重要概念,以「問題與討論」指引讀者進一步省思每個單元的重要問題,並提供基礎和延伸性的書目,給有意探究的讀者繼續深化思考。新版完成,感謝所有作者繼續結伴同行、彼此鼓舞;感謝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邱佑寧細心協助編務;也向長期支持本書各版更新的揚智文化公司深致謝意。
當前國際局勢波詭雲譎,理論與政策的轉變亦復如斯。作者與編者們專業觀察,也會有疏漏與不足。也期盼讀者們不僅繼續給我們支持,也對疏漏不足之處給予雅正,使我們能持續進步。
張亞中、張登及 謹識
2023年10月25日於台大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