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總論(第六版)

國際關係總論(第六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亞中
图书标签:
  • 國際關係
  • 國際政治
  • 政治學
  • 外交
  • 國際組織
  • 國際法
  • 安全研究
  • 全球化
  • 國際經濟
  • 區域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國際關係總論》(第六版)是在前五版奠定的基礎上,根據最新國際情勢更新改版的國際關係基礎讀本。本版次除邀請台灣知名公私立大學國際關係領域學有專精、教學與研究成績出眾的作者們,依照各自專長區分主題撰寫專章,並有優秀新銳學者加入此次團隊,撰寫國關研究知識論與方法論議題。新版深入淺出,雅俗共賞,適合大學與研究所師生教學與研究參考運用。

  新版內容遍及國際關係領域各主要議題,分為十七章。除了第一章以「理解國際關係」作為導論外,也包括了國際關係理論(第二至第六章)、傳統國際關係研究主要議題(第七至第十一章),以及全球化時代的各項新興議題(第十三至第十六章)等三大部分,最後仍以評估展望當今「國際秩序」的變遷,做為全書總結。各章按照慣例仍提供了中外文獻與延伸問題,便於有興趣的讀者深入追蹤、思考和討論,誠為一本高水準的國際關係學教科書。
《全球化时代的权力重塑与秩序变迁:当代国际政治图景深度解析》 导言: 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的地缘政治框架遭受冲击,新兴力量的崛起、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蔓延以及技术革命的颠覆性影响,共同塑造了一个复杂、多维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环境。本书旨在超越既有的理论范式,聚焦于当前国际体系内部核心驱动力的变迁,对权力结构、国际规范以及未来可能走向进行一次系统而深入的剖析。我们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既扎根于历史逻辑,又紧密贴合现实动态的分析工具箱,以理解“全球化”这把双刃剑是如何重塑国家行为、跨国互动以及全球治理机制的。 第一部分:权力的新形态与结构性调整 本部分首先对“权力”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当代语境下的重新界定。权力不再仅仅是军事和经济体量的简单相加,而是融合了技术主导权、信息控制力、制度设置权以及软实力塑造能力的复合体。 第一章:大国竞争的再编码:从两极到多极的过渡期 本章详细考察了美国霸权在相对衰落与结构性调整中的特征。我们分析了美国国内政治极化对其对外政策连贯性的影响,以及其如何试图通过联盟体系重塑和技术脱钩战略来维护其主导地位。同时,我们对中国崛起带来的系统性挑战进行了细致梳理,重点探讨了其经济模式的“外溢效应”及其在国际制度中寻求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的努力。我们采用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但同时引入了文化和认知因素,以解释大国之间互动中的“安全困境”如何被新型竞争领域(如太空、网络空间)放大。 第二章:中等强国的战略灵活性与区域均衡 在全球权力结构向多极化演进的过程中,中等强国(如欧盟、印度、日本、巴西等)的角色日益关键。本章分析了这些国家如何在美中竞争的夹缝中,通过发展自身的区域影响力、构建多边联盟以及推行“战略自主”政策来最大化国家利益。重点案例研究包括欧盟在气候变化和数字监管领域的规范性权力输出,以及印度在地缘战略上的“多边对冲”策略。我们探讨了区域主义(Regionalism)如何成为中等强国抵御外部冲击、增强集体安全感的有效手段。 第三章:非国家行为体的赋权与挑战 全球化极大地增强了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NGOs)、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以及科技巨头的能量。本章专注于分析这些非国家行为体如何绕过传统国家主权壁垒,直接影响全球议程设置和政策制定。特别是,我们深入探讨了大型科技平台(Big Tech)在数据主权、信息流动和舆论引导方面扮演的“事实上的监管者”角色,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问责制和民主赤字的伦理与政治辩论。 第二部分:全球治理的碎片化与再构建 国际体系的复杂性要求更强有力的全球治理机制,但现实却是治理赤字日益严重。本部分关注当前国际合作机制面临的困境与潜在的改革方向。 第四章:多边主义的困境:效率与合法性的张力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WTO)等核心多边机构正面临信任危机。本章分析了这些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流行病(如COVID-19的教训)和贸易争端时表现出的结构性惰性。我们探究了“大国否决权”或“集团政治”如何阻碍关键决策的形成,并讨论了新兴经济体对现有制度“代表性不足”的结构性不满。针对性地,我们考察了“小多边”(Minilateralism)和“平行机构”(Parallel Institutions)的兴起,例如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和“一带一路”倡议(BRI)的制度创新,及其对既有全球经济秩序的替代性或补充性作用。 第五章:安全范式的扩展:从军事对抗到生存性风险 传统安全观已被扩展到涵盖气候危机、生物安全、网络战和粮食安全等非传统领域。本章强调,这些“生存性风险”(Existential Risks)的跨界性质,要求超越传统军事威慑的合作模式。我们详细分析了气候变化作为“风险倍增器”如何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如水资源冲突、气候难民问题),并探讨了如何在国家安全战略中整合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网络空间的无边界冲突特性及其对关键基础设施的威胁,构成了本章的重点分析对象。 第六章:意识形态与规范竞争:普世价值的再审视 在后冷战时代,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普世性”正在受到来自不同政治哲学的挑战。本章考察了不同政治制度(如威权主义、混合政体)如何构建和推行其版本的“良善治理”叙事。我们分析了“价值观外交”与“不干涉内政”原则之间的动态博弈,以及人权话语在不同文化和政治体系中的解释差异。尤其关注数字威权主义(Digital Authoritarianism)的技术扩散及其对全球民主实践构成的挑战。 第三部分:技术革命与全球政治的未来脉动 新兴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AI)、生物技术和量子计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地缘政治竞争的底层逻辑。 第七章:人工智能的“军政民”融合与战略制高点 AI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具,而是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战略资源。本章重点分析了“AI主权”的内涵,即国家如何控制数据流、算法设计和计算能力。我们探讨了自主武器系统(LAWS)带来的伦理困境和军备竞赛风险,以及在AI领域制定国际规范的紧迫性与困难性。技术标准和生态系统的竞争,已取代传统的军工生产,成为衡量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第八章:数字主权与数据地缘政治 全球互联网正在从一个相对开放的网络,演变为由不同“数据块”构成的、受国家严格管控的数字领土。本章研究了各国在数据本地化要求、跨界数据流动限制以及网络监控能力上的发展。我们对比分析了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在建立全球数据治理标准方面的努力,以及其他国家利用数字基础设施输出其监管模式的“技术殖民”倾向。数据安全与供应链韧性已成为衡量国家安全的新维度。 结论:复杂性时代的战略应对 本书最后总结道,我们正处于一个“不确定性常态化”的时代。传统的线性预测模型已失效。未来的国际关系将是结构性力量(如经济体量、地理位置)与能动性因素(如领导人决策、技术突破)复杂交织的结果。成功的国家战略不再是追求单极主导,而在于提升自身的“适应性”与“韧性”,在多层次的治理空间中灵活地运用合纵连横的手段,致力于构建一套更具包容性、更能有效管理生存性风险的新型国际互动框架。理解权力的新形态,拥抱治理的碎片化,并驾驭技术革命的浪潮,是理解和塑造未来世界秩序的关键所在。

著者信息

主編簡介

張亞中


  前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張登及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作者簡介(依各章順序)

唐欣偉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廖舜右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盧業中  

  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

廖小娟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林炫向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郭銘傑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黃奎博  

  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副教授兼國際事務學院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李大中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方天賜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周志杰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暨政治經濟學碩博士班教授

吳文欽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賴昀辰  

  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蔡育岱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

陳蔚芳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譚偉恩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賴祥蔚  

  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图书目录

六版序 i

Chapter 1 理解國際關係/張亞中、唐欣偉 1
一、國際關係的研究領域 2
二、國際關係的行為者 4
三、國際關係分析層次 8
四、中華文明的朝貢體系 11
五、國際體系的演進 14
六、中華文化可以對西方思維的貢獻 30

Chapter 2 現實主義/廖舜右 37
一、現實主義典範的緣起與內涵 39
二、古典現實主義與結構現實主義 45
三、新古典現實主義的崛起 50
四、現實主義典範的次級架構 58

Chapter 3 新自由主義/盧業中 73
一、以集體安全維護和平的理想主義 75
二、新自由主義的提出 77
三、民主、政體與和平論 78
四、貿易、互賴與和平 80
五、國際制度與和平 82
六、國際建制與和平 88
七、自由國際秩序面臨之衝擊與調適 94

Chapter 4 後實證主義、社會建構主義與英國學派/廖小娟 105
一、比較實證主義與後實證主義 107
二、後實證主義學派 109
三、社會建構主義 116
四、英國學派 131

Chapter 5 國際關係的規範論述/林炫向 145
一、現實主義的規範論述 148
二、自由主義的規範論述 151
三、英國學派的規範論述 154
四、批判理論的規範論述 157
五、其他「反思主義」的規範論述 160
六、中國大陸學界的規範論述 164
七、結語 168

Chapter 6 國際關係研究的知識論與方法論/郭銘傑 175
一、國際關係研究的知識論類型學 176
二、國際關係的規範研究方法論 180
三、國際關係的政策研究方法論 183
四、國際關係的理論研究方法論 186
五、國際關係的實證研究方法論 188
六、邁向國際關係研究的方法論綜合 191

Chapter 7 外交與決策分析/黃奎博 199
一、外交概論 200
二、外交決策分析 213
三、進一步瞭解外交決策分析221
四、近期發展:以人工智慧為例 227

Chapter 8 國際衝突、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李大中 235
一、國際衝突概論 236
二、傳統安全:軍備競賽與大規模毀滅武器發展 245
三、傳統安全:武器管制與相關國際建制 250
四、非傳統安全與國際衝突 260

Chapter 9 民族主義與恐怖主義/方天賜 273
一、民族、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 274
二、民族主義的發展 278
三、國際政治的民族主義因素 281
四、恐怖主義的基本內涵 287
五、恐怖主義發展趨勢及國際因應作為 291

Chapter 10 國際組織與國際公法/周志杰 301
一、國際組織的概述 302
二、聯合國的起源、職能與改革 316
三、國際公法的概述 320
四、國際組織、國際公法與主權國家的互動 325
五、國際組織與國際公法發展的挑戰與展望 331

Chapter 11 國際貿易與金融/吳文欽 341
一、國際貿易理論 342
二、國際貿易與保護主義 346
三、國際貿易體系的變遷 348
四、國際金融理論 352
五、布列敦森林體系 357
六、中國崛起對於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新挑戰 360
七、世界經濟危機 365
八、後新冠肺炎時期的國際貿易與金融 367

Chapter 12 全球不平等發展及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的詮釋/賴昀辰 373
一、不平等概念概述 374
二、全球不平等發展 378
三、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與不平等發展 391
四、全球不平等問題的未來挑戰 408

Chapter 13 理解全球化/蔡育岱 417
一、全球化論述的爭辯 419
二、當代全球化的形成 425
三、全球化對主權國家的衝擊 430
四、全球化與全球治理 432
五、全球化與全球經濟 436
六、全球化與人口流動 439
七、全球化與人工智慧(AI)的關係 441
八、反思與展望 442

Chapter 14 國際整合與區域主義/陳蔚芳 449
一、名詞的界定 450
二、區域整合的研究途徑 453
三、區域主義的發展:新區域主義 459
四、歐洲的經驗及其發展 463
五、北美的經驗及其發展 472
六、亞洲區域主義的發展 476
七、結語 482

Chapter 15 全球環境政治/譚偉恩 489
一、前言 490
二、GEP的研究發展歷程 492
三、關於GEP的文獻分類 497
四、代表性個案暨台灣現況 504
五、結論 518

Chapter 16 認知作戰、網路平台與國際傳播/賴祥蔚 527
一、國際傳播的發端 529
二、國際傳播的研究 532
三、國際傳播的理論 536
四、國際傳播的未來 540

Chapter 17 國際秩序的未來/張登及 547
一、國際秩序的定義與構成因素 550
二、近代國際秩序的歷史發展 555
三、文明衝突與國際秩序:21世紀國際政治的新趨勢? 564
四、重新回到無政府狀態? 568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984253
  • 叢書系列:POLIS系列
  • 規格:平裝 / 592頁 / 17 x 23 x 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六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六版序

  自2003年《國際關係總論》推出第一版以來,二十年間已經歷五個版本。這段時間裡,無論是學理研究還是國際情勢,都經歷了許多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對學者和政治家來說,又構成了重要的挑戰。本書各版次的編者與作者團隊可以欣慰地說,面對這些快速、巨大的變革,我們的努力符合了密切觀察、廣泛參酌、深切省思、及時更新的要求,負責任地為讀者們提出簡明、新穎的分析介紹,也非常感謝各界的指導和支持。

  自2020年出版第五版問世迄今,也已經三年有餘。這三年之間國際情勢的轉變比前面十幾年不僅速度更快,而且對人類的挑戰也更為鉅大。諸如後新冠時期的供應鏈重組、俄烏戰爭與中東危機接連爆發、美中競爭向所有國際建制各領域擴散、極端氣候與虛假訊息問題都更形嚴重,可以說國際經貿、國際組織、國際規範、國際傳播等所有領域的變動都在加速,而且既有的制度與規則加速改組,不穩定因素也在相互加強。疫情之後,雖然包括G7、G20、QUAD四方架構、金磚集團(BRICS)等正式與非正式外交十分活躍,影響決策的因素也更多元,但國際衝突的威脅和規模都在升高和擴大,這些新趨勢已經引起全球性的重視和辯論。面對這樣的發展,第五版已有所不足。所以我們在取得寫作團隊的共識後,決定推出第六版。

  《國際關係總論》第六版經過若干合併與新增,共計十七章。第一章延續第五版的「理解國際關係」主題,但對十六世紀前歐亞各地的國際關係演進,新增了詳盡的介紹,使讀者對國際關係歷史上各類不同行為者的背景知識更加完整。第二章之後仍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二章至第六章,遵循國際關係理論的傳統,分別介紹「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後實證主義與建構主義」、「規範論述」,以及「國際關係研究的知識論與方法論」。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爭辯起於1980年代末,當時屬於後實證的批判理論與新現實、新自由鼎足而三,但包括女性主義等後實證新潮流已異軍突起,繼而有建構主義承襲社會學和英國學派元素而崛起於90年代。規範論述在實證主義主宰下,往往被歸類到政治哲學與思想的領域。但冷戰結束後實證理論未能解決更加紛亂的政策困境,使得從規範性的角度重新檢討所有理論的聲浪日益高漲。第六版特別新增了知識論與方法論章節的討論,總整不同知識論立場分歧,才是理論辯論的根源,以使讀者對前述各章各派有豁然開朗之感。

  本書第二部分繼續探討國際關係學科各個重要議題領域,從第七章開始,分別包括「外交決策」、「國際衝突與國際安全」、「民族主義與恐怖主義」、「國際組織與國際公法」和「國際貿易與金融」共五章。儘管章節結構與前版相同,但因應新局勢與學界新成果,各章都有相當多新的探討。例如國際組織影響力開始讓步於大國競爭、後新冠時期的供應鏈韌性、俄烏衝突的敵意合理化危機問題等,第六版都做了探討。

  本書第三部分自第十二章開始,銜接第二部分諸議題,但將焦點放在全球與區域的層次,分別包括「全球不平等與國政經理論」、「理解全球化」、「國際整合與區域主義」、「全球環境政治」、「認知作戰、網路平台與國際傳播」以及「國際秩序」共六章。國際關係的議題領域出現的新趨勢,也都在全球、區域各層面全面擴散。例如全球財富分配的更加集中與不平等;人工智慧(AI)興起對全球國家與個人隱私、就業、道德的衝擊;經濟危機在南美各國重新點燃南北對抗與政權更迭的角力;俄烏衝突加重「非核」與「能源安全」的兩難;深偽技術(deep fake)與演算法對傳播帶來的挑戰,這些都是全球與區域局勢值得觀察的新重點。所有這些全球與區域議題,都可以回歸到我們對國際秩序未來前景的展望—我們是否又回到「無政府狀態」,還是從來沒有離開過?這是本書最後一章的主題。

  第六版仍延續第五版的寫作精神,希望兼顧大學與碩士班程度讀者課程上的需要,也能同時作為研究相關議題的入門手冊。各章仍以粗楷體標示重要概念,以「問題與討論」指引讀者進一步省思每個單元的重要問題,並提供基礎和延伸性的書目,給有意探究的讀者繼續深化思考。新版完成,感謝所有作者繼續結伴同行、彼此鼓舞;感謝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邱佑寧細心協助編務;也向長期支持本書各版更新的揚智文化公司深致謝意。

  當前國際局勢波詭雲譎,理論與政策的轉變亦復如斯。作者與編者們專業觀察,也會有疏漏與不足。也期盼讀者們不僅繼續給我們支持,也對疏漏不足之處給予雅正,使我們能持續進步。

張亞中、張登及 謹識
2023年10月25日於台大社科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确实不小,但阅读的价值感非常高,感觉每翻过一页,知识的密度都在增加。我个人对它处理区域整合与身份政治交叉领域的方式印象最为深刻。它没有把区域主义看作是全球化的对立面,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演化的关系中进行考察,论述了共同身份的构建如何影响国家间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在引入比较研究的视角时非常巧妙,通过对比不同区域整合模式的成功与失败,提炼出了具有普适性的分析工具。这种对比分析,极大地增强了我对理论模型的应用能力,不再满足于对单一理论的孤立理解。此外,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了专业水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这对于如此厚重的一本书来说,是一个非常贴心的细节。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扎实、深刻、具有前瞻性的著作,它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和分析复杂国际现象的强大分析工具箱。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那种需要反复咀嚼、时不时需要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的类型,但回报是巨大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当代热点问题时的那种克制与审慎。面对那些容易引起情绪化解读的议题,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学者应有的冷静和中立,很少使用过于激烈的措辞,而是倾向于多角度的证据展示和逻辑推导。这对于我这种力求形成独立思考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不同于市面上很多只关注“谁对谁错”的通俗读物,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为什么会这样”。它在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那一部分的处理非常细致,没有将其边缘化,而是强调了规范和制度在约束国家行为上的重要性,这对我颠覆了一些“国家利益至上”的简单化认知非常有帮助。虽然某些章节的术语密度非常高,需要集中精力去消化,但这种深度的钻研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是一本速读指南,而是一部值得放在案头时常翻阅的参考手册,每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光芒。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作为一名刚接触这个领域的新手来说,我真是抱着极大的期待打开它的。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种宏大叙事的气魄,仿佛一下子把我带到了一个由各种复杂力量交织而成的全球舞台中央。我特别喜欢它对历史脉络梳理的那种清晰度,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时间点和事件,而是非常注重挖掘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权力转移的微妙过程。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了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迷宫,虽然有些理论模型初看之下有点抽象,但作者总是能用非常贴近现实的案例来佐证观点,这让那些原本高悬于空中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比如,在分析大国冲突的章节里,作者对结构性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交锋阐述得极为深刻,让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不同国家会在同样的外交困境中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这本书的厚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成功地在“通识入门”和“专业深度”之间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平衡点,为我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让我不再面对国际新闻时感到茫然无措。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精密的仪器,而不是一本通俗的读物。它的结构布局严谨得令人赞叹,章节间的逻辑过渡极其自然,仿佛每一部分都是为下一部分做足了铺垫。我关注的一个点是它对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在当前的全球背景下显得尤为及时和重要。作者没有将叙事仅仅局限在传统的军事和经济竞争上,而是深入探讨了气候变化、跨国犯罪、流行病等议题是如何重塑国家安全的内涵和边界的。这种与时俱进的视角,让这本书即便有着“总论”的名称,也绝非故步自封的陈旧理论集合。特别是它在论述全球治理困境时,那种对现有国际体系内在矛盾的深刻揭示,让人不得不正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既相互依赖又充满张力的复杂性。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希望提升学术素养的学子,还是希望系统性梳理知识脉络的业内人士,都能从它那无懈可击的论证结构中获益匪浅。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偏向学术化的,对于那些期待轻快叙事的读者来说,一开始可能会有些门槛。它不试图取悦读者,而是以一种非常直接、近乎冷峻的方式来呈现国际关系的残酷现实。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笔触,构建了一种强烈的真实感。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权力”概念的解构,作者从物质能力到认知框架,层层剥开权力的多面性,让我们理解到,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和叙事权有时比导弹更具杀伤力。书中的案例选择非常讲究,往往不是教科书上那些耳熟能详的案例,而是选取了一些能体现理论精髓、但又容易被主流叙事忽略的边角料,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用更细微的刻度去观察国际事件的发展轨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种思维的“被挑战”——它迫使我去审视自己过去基于朴素直觉形成的许多判断,并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重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