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殺人犯Ⅱ:「好孩子」與犯罪的距離

教出殺人犯Ⅱ:「好孩子」與犯罪的距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岡本茂樹
图书标签:
  • 犯罪心理
  • 青少年犯罪
  • 家庭教育
  • 社会问题
  • 心理学
  • 成长
  • 教育
  • 犯罪
  • 案例分析
  • 行为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教出殺人犯Ⅰ》講的是「教育會傷人」,
那麼《教出殺人犯Ⅱ》就是「童年會傷人」。
 
{ 日本更生專家岡本茂樹暢銷經典Ⅱ }
 
你小時候曾被稱讚過「乖巧懂事」嗎?
你是否覺得自己的家庭「沒有問題」?
當別人關心你「怎麼了」,
你是不是笑笑回答「沒事」呢?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好孩子」,
殺人犯也是從當個「好孩子」開始。
 
  請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經驗?
  ◍ 父母經常爭吵,家庭氣氛凝重。
  ◍ 不時被拿來和兄弟姊妹比較。
  ◍ 家裡經濟狀況不穩定或欠佳。
  ◍ 曾被反覆叮嚀「像個男生一點」、「女生要端莊一點」、「不要任性」、「不能給人添麻煩」。
 
  人一旦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難過、孤單,就會不自覺開啟「好孩子」模式,開始學會察言觀色,變得獨立自主。
 
  好孩子特質確實讓我們長成一個成熟穩重的大人,但換個角度想,不也是在自我壓抑、扼殺自己的聲音嗎?而所有罪犯都曾努力當個好孩子,努力壓抑自己。
 
  「他會在某一天因為某種原因,在大人都沒察覺的情況下,慢慢變成好孩子;也會在一再的忍耐下,最後承受不了而爆發。」─── 岡本茂樹
 
  那個有教養的孩子為何突然變壞?那個有禮貌的人怎會走上犯罪?我們又是從何時開始變得不再任性,也忘了怎麼撒嬌?這些都必須一一回溯「小時候」。
 
  如果你感到活著很辛苦、疲於與人相處,這本書會成為你的「機會」!
 
本書特色
 
  1.《教出殺人犯Ⅰ》指出「反省教育」造成的壓抑會教出罪犯,《教出殺人犯Ⅱ》則提出「好孩子」特質造成的壓抑會導致犯罪。
 
  2.案例橫跨大學生至60多歲重刑犯,皆為作者實際接觸之個案。此外更分析曾經拒學的百老匯導演宮本亞門、吸毒藝人酒井法子。在這些案例中,我們都會看到自己的身影。
 
  3.收錄「造成壓力的20種價値觀」與「思考既有價値觀的20個祕訣」,以具體情境提供讀者自我覺察與反思。
 
專文推薦
 
  「我們的社會讓我們從出生前就在比較,步調快到讓我們難以停下來感受自己的需求,感受我們深愛的人的需求。社會氛圍與現實壓力讓競爭焦慮一代傳一代。少年犯罪,是寂寞與壓抑超出負荷的表現。讀懂少年犯的心其實也在接近我們自己。我們都會因此更自由。」─── 文國士|蛻變方成事創辦人
 
  「本書說出我在民國86年所無法明確表達的《少年事件處理法》精髓。當聽到少年說『我絕對不會再犯』時必須戒慎恐懼,因為這句反省的話代表其仍舊無法對他人敞開心胸,仍在自我壓抑;反倒是說出『我不知道將來會怎樣,你能協助我嗎』的時候,才是成功的第一步。」─── 李茂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
 
  「岡本茂樹教授對於不讓小孩造成過度心理『壓抑』的看法一針見血。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父母一些省思,在孩子還年幼時多了解他,讓他感受到被愛。被愛的孩子,就不會想去害別人。」─── 黃明鎮|基督教更生團契總幹事
教出殺人犯Ⅱ:「好孩子」與犯罪的距離 【本书简介】 《教出殺人犯Ⅱ:「好孩子」與犯罪的距離》 是一部深刻剖析现代社会中“好孩子”现象与潜在犯罪风险之间复杂关联的纪实性研究著作。本书并非探讨那些早已被定义为边缘或问题青少年的群体,而是聚焦于那些在传统教育体系中表现优异、深受家庭和师长赞誉的“模范生”——那些在成绩单上闪耀着光芒,言行举止符合社会主流期待的孩子。作者以其深厚的社会学功底和严谨的田野调查方法,揭示了在看似完美的表象之下,隐藏着的可能导致行为失控或极端倾向的心理机制与社会压力。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挑战“好孩子等同于好人”的简单等式。作者通过对一系列引人深思的案例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探讨了完美主义的陷阱。在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对“成功”的过度渴求,以及对失败的极度恐惧,是如何在这些“好孩子”的内心深处埋下焦虑和愤怒的种子。他们被教导要压抑负面情绪,维持一个无可挑剔的公众形象,长此以往,这种内化的压力无处释放,最终可能以破坏性的方式爆发。 第一部分:面具下的“优等生” 本部分详细描绘了“好孩子”的画像及其形成过程。作者深入探访了多所顶尖学校的教师、家长和心理辅导人员,收集了海量的观察数据和访谈记录。研究表明,许多“好孩子”的发展路径是高度程序化的:从幼年开始,他们的日程表就被学习、特长班和竞赛填满。这种日程安排剥夺了他们发展自我接纳能力和有效情绪调节技巧的机会。 书中重点阐述了“成就驱动型人格”的形成。这些孩子往往将自我价值完全建立在他人的评价和外在的成就之上。一旦学业受挫、人际关系紧张或高考失利,他们所构建的精神支柱会瞬间崩塌,陷入身份认同的危机。作者引用了多个真实案例,这些孩子在公开场合仍表现得彬彬有礼,私下却沉溺于网络暴力、自残行为,甚至策划精密的欺骗行为,只为维护那层脆弱的“好人”外衣。 第二部分:压抑的阴影与社会惩罚 本书深入探讨了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期望的重压” 是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许多父母将自己的未竟之志投射到孩子身上,将爱与认可变成了一种有条件的交易——“你必须优秀,我才能为你感到骄傲”。这种“情感贷款”模式,使孩子活在永恒的“表演”之中,无法发展出独立的内在动机。 更令人警醒的是,作者研究了“好孩子”在面对规则和道德困境时的反应。由于长期被教导“规则是用来遵守的”,当他们面对不公平或无法掌控的局面时,缺乏必要的批判性思维和变通能力。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选择“精致的违抗”——利用自己的高智商和对系统的熟悉,设计出难以被察觉的、针对特定对象或群体的网络霸凌或心理操纵,这比公开的暴力更具隐蔽性和长效的破坏力。书中分析了社交媒体时代,这种“高智商犯罪”是如何通过匿名性被放大和催化的。 第三部分:从完美到失控的断裂点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断裂点”的研究,即是什么样的外部事件触发了“好孩子”的极端行为。作者发现,许多极端事件并非突发奇想,而是一个漫长、渐进的心理腐蚀过程的终点。 社交隔离的悖论: 尽管学习成绩优异,许多“好孩子”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感到笨拙和疏离。他们渴望被接纳,但错误的社交技巧和对被拒绝的恐惧,使他们退缩到虚拟世界,加剧了现实世界的孤独感。 道德模糊区的挣扎: 当他们第一次接触到成人世界的灰色地带(例如作弊、撒谎来掩盖错误)时,那种“打破规则”的刺激感,在长期压抑后会带来扭曲的满足感。这种小小的越界行为,可能成为后续更严重行为的踏脚石。 “替罪羊”心理: 在群体压力下,一些“好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际圈或既得利益,会展现出令人震惊的冷漠甚至主动参与对弱势个体的排挤和攻击,这源于他们对“被孤立”的极度恐惧。 结语:重建有弹性的教育与自我 《教出殺人犯Ⅱ》的最终目的,是呼吁社会和家庭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作者强调,一个真正健康的孩子,需要的是弹性和韧性,而非绝对的完美。本书为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所有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人士提供了一套更具同理心的视角,鼓励我们关注孩子内在的感受,而非仅仅是外在的成就。它不是一本关于如何预防犯罪的教科书,而是一份对现代社会“制造”出的高压心理环境的深刻反思,提醒我们,真正的危险,往往潜伏在那些最不需要我们担心的“好孩子”之中。本书旨在引导我们关注那些尚未爆发的、被完美外壳掩盖下的痛苦信号,从而避免“好孩子”与犯罪之间那条看不见的、令人心寒的距离被缩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岡本茂樹(Shigeki Okamoto)
 
  1958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立命館大學產業社會學系教授。原為國高中英文老師,後來進入武庫川女子大學研究所臨床教育學研究科攻讀博士,取得博士學位。日本角色書信療法學會(Japanese Association of Role Reversal Letter-writing)理事長。在大學授課、從事研究,也致力於協助累犯受刑人更生。2015年歿。
 
  著有《教出殺人犯Ⅰ: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遠流)等書。
 
譯者簡介
 
黃紘君
 
  臺大政治系學士、日本大阪大學公共政策研究科碩士。專職中日文口筆譯工作超過十年,目前努力在工作與育兒間尋找平衡點。
 
  聯絡方式:redarmyhuang@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前言
 
Chapter 1 ◆ 那個笑容開朗的「好孩子」為何會犯罪
心裡苦,才要強裝笑容
笑容背後隱藏的真實心情
宮本亞門為何自殺未遂?
當孩子面臨危機,你會怎麼做?
「我真的很想了解你」
問題行為發生前,他們都是「好孩子」
笑著說出悲慘遭遇的受刑人
用笑容自我防衛
麻痺情感的過程
一旦犯罪,更生談何容易?
 
Chapter 2 ◆ 進了少年院只會變得更壞
少年院內「嚴禁交談」
少年院與監獄的差異
若開放交談,「惡的資訊交流」將會……
嚴禁交談造成的心理問題
因頻繁脫逃而更加嚴格
非行少年的作文中顯現的問題
誤入歧途的真正理由
「想引人注目的心理」源自對愛的渴望
為何香菸和強力膠是「必需品」?
「不能給人添麻煩」是危險的想法
「我看這傢伙不可能更生了!」
「表面工夫」是評估標準
篤信以暴制暴的教官
「下定決心」無法成為防止再犯的力量
 
Chapter 3 ◆ 受刑人心中深藏小時候的問題
受刑人的小時候百分之百不美滿
自認在父母關愛下成長的受刑人
既然「在關愛下成長」,為何誤入歧途?
將憤怒發洩出來才覺察「愛」的意涵
說出真心話才能覺察問題的根源
不斷強裝開朗的受刑人
老師粗心的言行與學長的暴力
只有道歉才是代表「贖罪」的語言嗎?
根源是小時候母親說過的話

Chapter 4 ◆ 「痛苦的過往」不能視而不見
從未面對內心的酒井法子
毒品累犯的典型模式
「堅定的決心」是靠不住的
染上毒品是因為「需要」
在人前無法展現真實自己的根源
內心的罪惡感使她成為「好孩子」
父親與繼母強化了「好孩子」的一面
危險的「壓抑模式」
價値觀的一體兩面
需要的是「撒嬌力」
悲傷的時候請盡情哭泣
 
Chapter 5 ◆ 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接納自己
任性並非不好
擺脫「像個男子漢」的束縛
「強烈的正義感」引發殺人事件
你能向人傾訴煩惱與痛苦嗎?
造成壓力的20種價値觀
思考既有價値觀的20個祕訣
養成從正反兩面檢視價値觀的習慣
建立能抱怨的人際關係
 
Chapter 6 ◆ 孩子還小時,育兒應注意的重點
讓孩子能對父母撒嬌
不要要求孩子「絕不說謊」
絕不說謊會帶來「滔天大謊」
讓孩子建立自信的教養方式
重點擺在「情緒」而非「思考」
「還好」是真的還好嗎?
把叛逆期想成「自我表現期」
不要用「評價」來稱讚孩子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13614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任何人小時候的家庭環境或多或少都有些問題。」這句話我不太能理解,我認為不論從主觀或客觀角度來看,我的家庭都很美滿。我書讀得不錯,父母也常誇獎我。只是小學冬天的時候,我會用暖爐提高體溫計的溫度,裝病不去上學;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也偷拿過同學的文具好幾次。但我認為這只是放任自己的怠惰與物慾,並不是因為有什麼痛苦過往或遭受虐待。老師您認為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這篇文章是一名大學三年級的男學生(二十一歲)所寫的「課後心得」,姑且稱他為木下同學。
 
  木下同學的文章包含了非常「危險」的內容,所謂危險內容就是他可能成為罪犯。我這麼說是因為他雖然認為自己家庭美滿,小時候卻出現問題行為,而且對自己問題行為的成因理解得非常表面。簡言之,他完全不了解自己,從犯罪心理的角度來看相當危險。從常理思考,真正在幸福美滿的家庭成長的人是不會出現問題行為的,所以他只是尚未覺察內心當中某些「重要的事」罷了。
 
  他的問題行為有兩個:「不去上學」和「偷拿文具」。為何他非得要用暖爐假裝發燒也不去(不能去)上學?為何他要偷拿同學的文具數次?要找到答案必須回顧過去,直視內心,但他卻理所當然地將問題歸咎於怠惰與物慾,這完全說不通。萬一他直到出了社會還是不了解自己呢?我再重複一次,最糟的情況是他可能成為罪犯。以下我先假設最糟的情況,並具體說明原因。
 
  木下同學的問題行為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用了「不會被拆穿的方法」。不論是不去上學還是偷拿文具,頭一次做的時候應該會有罪惡感:「我用暖爐偽造溫度計的讀數,會不會被發現啊?」「我偷偷拿走同學的東西,這樣對嗎?」內心肯定會擔心害怕。但要是「不會被拆穿的方法」奏效了,心態便會開始轉變:「太好了,沒被拆穿。」一旦獲得「成功體驗」,自然會想再試一次。當成功次數愈來愈多,罪惡感便逐漸淡去,問題行為也隨之加劇,可能從偷同學文具變成偷竊店裡的商品。而一旦又讓他成功得手,便會開始鎖定更昂貴的商品,一步一步踏上通往重大事件的「階梯」,這就是典型的犯罪模式。
 
  我再進一步假設最糟的犯罪往下說明。以闖空門行竊為例,闖入空無一人的家中尋找值錢物品時,萬一恰巧碰上屋主回家,屋主肯定會大吃一驚並且放聲大叫,而犯人被屋主的尖叫聲嚇得腦中一片空白,隨手拿起房裡的花瓶或菜刀殺死屋主,從竊盜引發更嚴重的罪行就是強盜殺人。以為自己家庭美滿的人,最後卻變成奪人性命的兇手。雖然我是假設最糟的情況,但確實有受刑人就是這麼入獄的。
 
  我在大學教課時,會讓學生自由寫下對課程的感想或不懂的地方,也就是前述的課後心得。我會從中挑出幾篇心得,在下堂課一開始時對全班同學發表。學生人數約兩百五至三百名,而我唸的文章除了本人以外,其他人並不知道是誰寫的。當然由於涉及隱私,我不會照著唸,而是採用不同的敘述方式,唸完後再表達我的想法或予以回覆。木下同學在前述心得寫到「任何人小時候的家庭環境或多或少都有些問題」這句話,就是引用我在課堂上說的話。
 
  唸完木下同學的心得後,我對他提出我的「假設」:「你小時候是不是有過無法坦誠說出自己感受的經驗?」我之所以如此假設,是因為他沒有向父母提出請假的要求。他之所以不去(不能去)上學,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但是他不說(不能說),選擇默默造假溫度計讀數。不僅如此,還多次偷拿同學的文具。為什麼他不向同學表達「你的文具好棒喔,我也好想要」,而是選擇默默偷走呢?
 
  反覆偷拿他人物品是非常幼稚的行為。想要的話,就算知道可能被拒絕,也會講出自己的想法。之所以說不出口,是因為當時的他已經無法如實表達自己的需求了。他的問題行為發生在小時候,可以合理懷疑童年的親子關係讓他無法坦誠說出自己的感受。這類心理問題的成因不能視為單純的物慾,因為真實情況是當時的他已經無法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慾望。那又是什麼原因所致?或許他認為說了父母也不會接受,若是如此,就有必要思考他為何這麼認為。
 
  這堂課結束後,木下同學又寫了一篇課後心得回應我的假設:
 
  我是上次寫「我的家庭都很美滿」的人。聽到老師說我無法誠實表達自己,我感覺被人一語中的。
 
  我有一個大我兩歲的姊姊。從小看著姊姊做錯事被罵,讓我知道不能有樣學樣,以免挨罵。看到母親和姊姊說錯話惹火父親,導致家裡氣氛烏煙瘴氣,讓我學會在家講話要小心,不要觸怒父親。
 
  我家是雙薪家庭,父母都在忙工作,不太常管我,所以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一回到家就打電動。在家人面前,我盡量做個不惹人生氣的乖兒子,連想喘口氣也選在他們不在的地方。畢竟我沒遭受虐待,家裡也沒發生家暴,我還是第一次發現原來小時候的問題行為跟家庭環境有關。 
 
  讓我整理一下木下同學所處的家庭環境。他從小就對父親察言觀色,努力扮演「不惹人生氣的乖兒子」。他一邊從旁觀察反抗父母的姊姊,一邊拚命當個「好孩子」。我可以輕易想像他父母一定曾經這麼誇獎他:「你姊姊是個叛逆的壞孩子,跟她比起來你真是個好孩子。」這句話或許還包含了對「男孩子」的期待。長此以往,他也在不知不覺間強化了自己的好孩子形象。對他而言,這個家並沒有成為讓他放鬆身心的避風港,反而隨時都得繃緊神經。由此推論,他可能是因為身心俱疲才變得不去(不能去)上學。總是在察言觀色的孩子,自然無法隨心所欲向父母撒嬌,也無法對朋友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一向告訴學生要「回歸自我」,而非「尋求改變」。回歸自我指的是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但畢竟人的思考和行為模式是長年累積的產物,無法說還原就還原。對於木下同學的課後心得,我回覆他:「只要能發現自己的問題就很棒了。慢慢來就好,要不要試著開始表達自己真正的感受呢?」聽到我的一番話,他又在課後心得回覆我:
 
  對老師(某種程度是對全班)自我揭露後,我回顧了過去,也整理了思緒,心情好像變得比較輕鬆了,謝謝您。
 
  僅僅三次的課後心得互動,木下同學確實透過回顧小時候找出自己的問題點,並且理解問題的根源。他藉由書寫正視自己的內心問題,也將心情梳理了一遍,因而稍微感到輕鬆了些。雖然我不是直接和他面對面,他長年累積的問題當然也無法一次獲得解決,但是透過課堂上與他的「對話」,可以期待他未來的人生朝正向發展。一個人是否真正了解自己,人生將天差地遠。我雖然無法保證他以後一定不會犯罪,但機率確實縮小了。
 
  本文從一開始就洋洋灑灑描述我與一名學生的互動,其實像這樣的學生絕非少數,即使程度不一,很多學生確實都有和木下同學一樣的問題。我在課堂上第一次唸出木下同學的心得時,可以感受到許多同學「認真的眼神」,他們都將木下同學的故事投射到過去的自己。即使每個人的經歷不同,但一定可以感受到自己心中確實有一個「好孩子」。甚至有學生在課後心得寫道:「如果沒有上這堂課,我可能已經犯罪了。」學生們似乎都覺察到內心深處一直折磨自己的問題根源。
 
  有煩惱卻無法向人傾訴,只能獨自痛苦的學生;過度在意他人眼光,以致活得很辛苦的學生;內心寂寞卻裝作堅強的學生……煩惱與痛苦因人而異,其背後成因也各不相同,但共通點是問題根源都來自小時候,這是我從監獄裡的受刑人身上學到的。
 
  我現在的工作是為LB指標監獄的受刑人設計更生課程,也會進行授課與個人面談。受刑人基本上分為A指標和B指標,A指標是初犯等犯罪傾向尚不嚴重者,B指標則是累犯等犯罪傾向嚴重者。一旦刑期超過十年以上,A和B的前面會加上L(Long的簡稱),而LB指標監獄所收容的都是在日本犯下極重大案件的受刑人。
 
  所有受刑人都有心理問題,但很少人能自我覺察,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傾聽他們的故事,追溯他們的過往。結果我發現,問題根源幾乎百分之百都發生在小時候。當協助他們釐清問題根源,我腦海中突然出現一個想法—如果問題能在小時候獲得妥善處理,或許眼前這名受刑人就不會犯罪,更不會坐在我面前,當然也不會有被害人了。
 
  若能在小時候及早針對問題根源做出處置,孩子就會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大人容易將焦點放在表面的問題行為,給予孩子懲罰。若問題行為是使用暴力,大人就會傾向以暴制暴。當然小孩的力氣不敵大人,只能選擇屈服,萌生憤恨與悲傷的情緒。不僅如此,幼小的心靈還可能植入「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是男人就不能輸」(男孩子的話)等可能引發犯罪的危險價值觀。
 
  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來到這個時期,他們與大人的力量關係已經開始逆轉。當大人想用力氣壓制,他們已有能力反抗,而倘若贏過大人,問題行為將急速加劇。小時候內心的痛苦未能獲得大人接納,長大後便會展開「復仇」。他們已經完全不相信大人,犯罪能量也不斷增強。當然,若此時有大人用包容的態度接納他們,或許還能有所改變,但很遺憾,改變機率比起小時候可說是微乎其微。我會強調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大人必須將之視為「機會」,以關懷(簡單說就是「愛」)取代處罰,就是這個道理。
 
  本書的目的是點出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所忽略的盲點,也就是問題行為(尤其是犯罪)的根源。這些根源與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教養方式息息相關,也與深植父母或教育者心中的價值觀互為因果,釐清這些盲點後,我會說明該如何做出適當應對。
 
  任何人都可能犯罪。或許有人覺得我誇大其詞,然而試想當自己無依無靠,而且長期如此,還能若無其事地活下去嗎?至少我自認做不到。孤獨是壓力的來源,當身邊沒人能接住自己的壓力,不要說維持日常生活,寂寞與痛苦交迫下要不發瘋都難。而此時要是遇到偶發事件,對學生來說可能是留級、對上班族而言可能是工作上犯錯,都將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當情緒一觸即發,結果不是自暴自棄而情緒爆炸(=犯罪),就是對世界感到絕望而自我了斷,兩者都有可能。我想說的是,犯罪雖然是極端例子,但只要所有要件符合,確實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人身上。而所謂要件,就是寂寞與壓力超出負荷。
 
  本書尤其關注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寂寞與壓力。大人不假思索對孩子做出的言行、親子間的誤會、缺少接納孩子的話語……一旦次數多了,寂寞與壓力會在孩子心中一點一滴累積,大人卻渾然不知,最糟的情況就是成為罪犯。即使沒有成為罪犯,也可能有心理疾病或選擇自殺。即使沒有出現任何問題行為,也可能永遠懷抱著痛苦,感覺生不如死。而這些問題根源都出現在小時候。
 
  你是不是以為「配合度很高」是一件好事?你是不是覺得「膽小怕事」很要不得?對這兩個問題都毫不猶豫回答「YES」的人,請務必讀完這本書,你的價值觀一定會有所改變,生活方式也會跟著轉變。身為家長或教育工作者的你,也會開始用不同方式對待孩子。
 
  本書原書名是《養出好孩子就是教成罪犯》,若能事先知道如何預防犯罪,人就不會出現問題行為,也能以健康的身心活在世上而不感到痛苦。會走上犯罪的人,其問題根源必定與一般人大相徑庭,透過理解極端案例和養成背景,有助於釐清不明情況。本書的一大特色就是從犯罪心理的角度思考我們養育孩子的方式。
 
  每次詢問受刑人為什麼犯罪,都會得到各式各樣的答案,例如「因為我交到壞朋友」、「因為我吸毒才去殺人」、「因為我喪失理智才做出那種事」,以上都是「典型答案」。這些理由沒有錯,但並非問題根源,問題根源在更深處。要找出答案,必須不斷探索過去,例如「為什麼交到壞朋友」、「為什麼染上毒品」、「什麼事情讓痛苦累積到喪失理智的地步」,一步步往前追溯,最後會發現是小時候的教養方式出了問題。
 
  將人誤入歧途或走上犯罪的根源歸咎於小時候,或許有些人會感到排斥,我能理解。事實上,的確不少非行少年和受刑人都自認「我的家庭沒有問題」,但是請各位耐心讀完本書再下判斷。之所以認為小時候一切很好,只是本人沒有覺察問題的根源所在。對於未能覺察自己問題根源的罪犯,我也不得不承認更生絕非易事,原因一如我敘述木下同學案例時指出「他完全不了解自己」。
 
  一旦缺乏對自我的理解,即使下定決心「絕不再犯」或深感「我真的錯了」,也無法成為遏止再犯的力量。然而少年院〈1〉與監獄卻不斷要求少年和受刑人表達決心或誠懇道歉,正是這種教育方式導致再犯。不僅矯正教育如此,一般家庭教育也經常要求做錯事的人必須表達決心或誠懇道歉。正因如此,我認為有必要理解問題行為和犯罪背後的根源。
 
  本書主要案例是過去我在監獄實際接觸的受刑人,還有違反《覺醒劑取締法》的酒井法子。我希望所有為孩子的問題傷透腦筋的人、努力教養小孩的人、從事輔導工作的人,以及想擁有健康身心的人都能閱讀本書。
 
  順道一提,本書舉出酒井法子的例子有兩個原因。一是與二〇一三年八月八日出版的雜誌《女性Seven》(小學館)對我的採訪報導有關。酒井法子在交保後的道歉記者會上表示自己「太軟弱」,並將之視為染上毒品的理由,而該篇報導標題是「更生專家表示,酒井法子該做的是思考問題的根源,而非道歉」,然而僅一頁的內容無法充分表達我的想法。既然被稱作「更生專家」,我想更清楚說明何謂「根源」,可想而知是指她的小時候。第二個理由是,我希望酒井小姐不再重蹈覆轍。雖然是我多管閒事,但身為她的粉絲,年輕時從她的歌聲和演技獲得許多鼓勵,我衷心希望能幫上她的忙。
 
  〈1〉少年院:日本收容受法院裁定交付保護處分的少年並施以感化教育的機關,相當於臺灣的矯正學校(過去稱少年輔育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一场迷宫探险,作者巧妙地在时间线之间跳跃,时而深入对角色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时而又猛地将读者抛入事件发生的冰冷现实。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以为你已经抓住了故事的主线,结果突然一个转折,所有你建立起来的认知都被颠覆了。特别是对主角童年阴影的刻画,不是那种直白的控诉,而是通过一些极其日常、看似无害的场景,像慢火炖煮一样,慢慢渗透出那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我读到其中一段描述家庭聚会的情景时,不自觉地捏紧了拳头,那种表面上的和谐与暗流涌动的冲突,对比得让人后背发凉。作者对社会观察的敏锐度也令人印象深刻,她没有把复杂的社会议题简单地标签化,而是通过个体的命运展示了制度的巨大惯性是如何碾过那些微小的个体,让人在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思考“我们”是否也置身于这个巨大系统之中,只是暂时未被选中。

评分

这本书的非虚构性元素处理得极其精妙,它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法庭记录或心理学分析的腔调,而是将严肃的社会学观察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中。你能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每一个细节都仿佛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和核实,这使得故事的真实感拥有了坚实的基石。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处理复杂法律和心理学概念时,采用了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比如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对话场景来自然地引入专业知识,而不是突兀地插入大段的解释。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使得即便是对这类题材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思路,并被其中涉及的复杂伦理困境所吸引,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有价值的社会信息。

评分

这部作品的语言运用达到了近乎诗意的地步,但这种“美”并非纯粹的赏心悦目,而是一种带着锋利边缘的美感。它擅长运用大量的感官细节,让读者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潮湿味,感受到皮肤上细微的颤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心理状态时所使用的意象——那些反复出现的、关于破碎镜子和无声尖叫的比喻,精准地勾勒出人物精神防线的脆弱。更妙的是,作者的节奏控制堪称大师级。有些章节短促有力,如同突发的惊雷,迫使你喘不过气;而另一些地方,她又会放慢速度,用冗长、近乎冥想的句子来拉伸时间,让读者沉浸在那种无尽的等待和焦虑之中。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动态的张力,绝不是那种一读到底的平铺直叙,更像是在听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潮迭起,却又始终保持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内在逻辑。

评分

从主题挖掘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所谓的“现象级畅销书”。它探讨的不仅仅是单一的犯罪行为,而是关于“教养”这个宏大概念的彻底解构。作者大胆地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道德前提,她没有急于为任何一方树立绝对的恶人形象,而是将“加害者”和“受害者”的界限模糊化,让读者自己去审视,究竟是环境塑造了人,还是人主动选择了自己的轨迹?书中对于家庭教育中“完美主义”的批判尤其犀利,它揭示了当爱变成了一种带有苛刻条件的“项目管理”时,会产生怎样毁灭性的后果。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对“好”与“坏”、“正常”与“异常”的定义都产生了动摇,这不是一本能让你安心合上的书,它会像一根刺一样扎在你的良知上,迫使你进行自我审视和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强烈的代入感和批判性视角,它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平行世界”,但这个世界又与我们所处的现实惊人地相似。作者对社会阶层固化和体制性疏离的描写,采用了略带讽刺的笔触,尤其是在描写那些自诩为“精英”的角色时,那种外表的体面与内心的空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特别喜欢作者用来推进情节的“无声的对峙”——不是激烈的争吵,而是那种眼神、沉默和肢体语言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这种克制的手法,反而让情感的爆发力倍增。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密不透风”的氛围,让你仿佛能感受到角色们被困在自己精心编织的逻辑网中,无处可逃。读罢,你会由衷地佩服作者构建世界观的功力,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局限和群体盲区的棱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