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史(原始至晚明):從古代氏族到半封建時代中期的教育啟蒙 (電子書)

中國教育史(原始至晚明):從古代氏族到半封建時代中期的教育啟蒙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青之
图书标签:
  • 中国教育史
  • 教育史
  • 古代教育
  • 中国历史
  • 晚明
  • 教育启蒙
  • 氏族教育
  • 半封建社会
  • 历史教育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代知名教育史家陳青之,耗費十年心血寫就
胡適、鄭振鐸、蔡元培、傅斯年、顧頡剛……
經多位著名學者組成的大學叢書委員會審定

【公認影響最大,學術價值極高】
中國教育史研究者必讀!躬行實踐,超越空談理論

  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其思想核心在於「倫理」。因此,只要掌握儒家一派學說,官學和私學兩種教育體系,封建社會、半封建社會等不同社會型態,及不同的學制發展階段、具代表性的教育家,就有助於理解各時代的重要教育思潮:

  ▎封建時代──東周:孔子
  「士人教育到了君子的地步,則修養可算成熟,於是不激不隨,有為有守,藹然一副儒者氣象。這種人格,不僅富於知識,實優於品性,得志時能致君澤民,不得志時能安貧樂道。國家若是有了多數的這種人才執行政務,則政治必然清明;社會有了多數的這種人才主持正義,則風俗必然醇厚──這就是孔子的教育目的。」

  ▎半封建時代前期──漢:董仲舒
  「自此以後,中國學術就於一尊,孔子成為思想界的中心人物,儒家經典成為民族的必然讀物,歷代國家教育莫不規定以儒家學說為範圍,……其後有時雖因政局的關係,儒家勢力在政治上偶一衰微,但在社會方面總不失為重心,且衰微不久而即恢復。」

  ▎半封建時代中期──宋:朱熹
  「他不但直承伊川的傳授,且以廣闊的胸襟,縝密的頭腦,好學深思的工夫,網羅濂溪(按:周敦頤)以來諸家學說,上接孔、孟的言論,綜合貫通,而成一包羅萬象的朱子學系,可謂集宋學之大成了。」

  ▎半封建時代中期──明:王陽明
  「教育只從心上栽培灌溉,待得良知純全了,擴充起來,自然晬面盎背,自然篤實光輝,自然事父而能孝、事君而能忠,自然不計利害一本良心行事,這與孟子的培養主義同一功用。」

本書特色

  本書爬梳中國歷代教育發展,詳述教育制度和思想的轉變歷程,以及其前後繼承關係。在教育之外,書中也將政治、經濟、文化做一剖析。除學校教育,透過整理、反芻豐富的史料文獻,他也留意到女子教育、兒童教育、社會教育等,蒐羅全面。作為懷抱熱忱的教育家,他有意針砭當代教育現狀,並提出歷史可供參照之處。
《中國教育史(原始至晚明):從古代氏族到半封建時代中期的教育啟蒙》 書籍簡介 第一部分:緒論與早期教育的奠基(遠古至先秦) 本書旨在對中國教育史進行一次宏觀而深入的梳理,重點聚焦於從原始社會的氏族教育萌芽,直至晚明時期半封建社會中期的教育啟蒙階段。我們將追溯教育理念、制度與實踐在漫長歷史長河中的演變軌跡,剖析影響這些變遷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與文化思潮。 在遠古時代,教育主要以氏族教育的形式存在,其核心職能是知識與技能的代際傳承。此時的教育內容圍繞著生產勞動、狩獵、採集等基本生存技能展開,同時蘊含著原始宗教信仰、圖騰崇拜與倫理規範的啟蒙。這種非制度化的教育模式,是中華民族集體記憶與文化素養的最初積澱。 隨著夏商周三代的建立,社會結構日趨複雜,早期國家的治理需求催生了更具組織性的教育雛形。夏商的「學」與「庠」,標誌著國家對教育的初步介入,儘管其內容多服務於貴族階層的祭祀儀式與軍事管理需求,但已初步顯露出教育權力化的趨勢。周代的「禮樂教育」是中國早期教育體系的里程碑。以《禮記》為指導思想,周公制禮作樂,將道德教化提升到國家政治的高度。此階段的教育,強調「德」為本,「樂」為用,旨在培養符合宗法等級制度的統治精英。公立的「大學」(國學)與私立的「序」(鄉學)開始區分,初步形成了教育的層級結構。 第二部分:思想的勃發與儒家教育的定型(春秋戰國至兩漢) 春秋戰國時期,周室衰微,「禮崩樂壞」的社會劇變反而催生了思想的空前解放。這段時期是中國教育史上最為活躍的階段。百家爭鳴的思潮極大地豐富了教育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路徑。 儒家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其教育思想,特別是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理念,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孔子將教育從貴族的特權中解放出來,強調通過學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以達成君子人格的塑造。他將周代的禮樂體系轉化為一套完善的道德修養與政治倫理體系,使教育成為維護社會秩序和培養政治人才的關鍵工具。 道家、墨家等其他學派也提出了各自的教育主張,如墨家的「尚賢」與嚴格的紀律訓練,以及法家的法治教育觀念,共同構成了戰國時期多元化的教育圖景。 秦朝建立後,推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教育一度被視為統治工具,「焚書坑儒」的事件,雖然是對思想自由的粗暴干預,但也從反面凸顯了教育在維護意識形態統一中的重要性。 漢代是儒家教育全面確立並制度化的時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標誌著以儒家經典為核心的官方教育體系的最終定型。太學的設立,是中國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確立了國家最高學府的地位,並確立了以「五經」為教學內容的選拔標準。同時,地方郡國學的興辦,初步構建了自上而下的國家教育網絡。漢代的經學教育,強調對文本的精確註釋與傳承,奠定了後世教育「以經為綱」的基本格局。 第三部分:教化的擴散與學術的演進(魏晉南北朝至隋唐)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玄學興盛,社會動盪加速了士族階層的形成。教育開始呈現出「尚品」的傾向,學術與門第緊密掛鉤。此時期的教育機構往往依附於大家族或名士私學,強調家族血統與個人聲望。儘管如此,這一時期也湧現出對教育本質更深層次的探討,如對「學術」與「玄理」的追求。佛教的傳入,帶來了新的教育思潮和寺院教育體系,對漢傳佛教經典的翻譯、註釋與弘揚,極大地豐富了當時的學術教育內容。 隋唐兩代,隨著大一統國家的鞏固,教育體制進入了高度發展的階段。科舉制度的正式確立與完善,是對中國教育史產生最深遠影響的變革之一。科舉制度打破了士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使教育成為社會流動的關鍵階梯。 唐代的教育體系結構清晰,包括中央的國子監(下轄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和地方的州縣學。這種中央集權與地方推廣相結合的教育網路,空前有效地將官方教育推向全國。唐代的教學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軸,但在隋代的科舉中已開始對詩賦等文學才能提出要求,這預示著教育內容開始朝向實用性與文學性傾斜。此外,佛教教育與道教教育在民間依然活躍,形成了官學、私學、佛學、道學並存的複雜局面。 第四部分:教育理念的內化與理學的衝擊(宋元時期) 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印刷術的普及,極大地促進了知識的傳播,教育呈現出「重返民間」與「學術復興」的趨勢。 科舉制度在宋代得到進一步的規範化,考試內容更側重於經義的闡釋。書院教育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黃金時代。以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為代表的書院,不再僅是應試的場所,更成為學術研究與人格修養的中心。書院強調師生間的密切互動和對學問的自主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官方教育的僵化。 宋代的思想核心是理學(程朱理學)的興起。理學家如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將教育目標從外在的政治倫理(如唐代)內化為對「天理」的探求與「心性」的修養。朱熹的《四書集注》成為官方規定的教科書,確定了近六百年的教育文本依據。理學教育體系強調「格物致知」、「存天理,滅人慾」,其嚴密的內在邏輯和道德要求,深刻地塑造了士大夫的教育觀念。 元代,由於蒙古統治者的民族政策,教育體系遭受衝擊,科舉制度一度中斷,但儒學教育並未消失,主要依託於地方學宮和私學維持。元代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徵,如對天文曆算、醫藥等實用技術教育的重視。 第五部分:晚明教育的轉型與啟蒙的醞釀(明代中後期) 明代初期,統治者重新恢復並強化了以程朱理學為核心的科舉體系,教育的僵化傾向加劇。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壯大,晚明時期出現了教育思想的重大轉折與啟蒙的跡象。 以王陽明心學為代表的思潮,是對僵化理學的有力挑戰。陽明學主張「知行合一」與「致良知」,強調教育應著重於主體意識的覺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非僅是對外在文本的機械模仿。心學的普及,極大地激發了民間教育的活力。 此外,晚明時期,西方傳教士的東來,帶來了新的西學知識,特別是在天文學、數學和地理學方面。利瑪竇等人的活動,雖然影響範圍有限,但其所帶來的西式科學知識的引入,開啟了中國教育史上對外來知識體系的初步接觸與反思。 此階段,民間出版業的繁榮也扮演了關鍵角色,大量實用性書籍(如小說、戲曲、百科全書)的出現,使得教育不再僅限於少數精英階層,而是開始向更廣泛的社會階層滲透。這為後世教育的近代化轉型積蓄了不可或缺的能量。 本書通過以上五個階段的梳理,力圖展現中國教育史在不同歷史時期所體現出的傳承性、適應性與轉型性,揭示其在古代氏族社會的原始積澱到半封建社會中期的文化啟蒙過程中,所經歷的艱辛與輝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青之(西元1891~1943年)


  又名炎聯,號春陽。著名教育史家,著有《中國通史》、《中國歷史朝代變遷圖》、《中國疆域變遷圖》等。

图书目录

原始氏族社會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自商代以上(西元前3500年—西元前1123年)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與教育的起源
第二章 漢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封建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西周(西元前1122年—西元前771年)
第三章 西周社會的概觀
第四章 後人附會之西周教育制度
第二期 東周(西元前770年—西元前222年)
第五章 東周之社會與思想
第六章 東周教育家及其學說

半封建時代前期的教育
第一期 秦漢(西元前221年—西元前219年)
第七章 半封建社會形成之第一幕
第八章 儒家學術之獨占與教育
第九章 兩漢學風
第十章 兩漢教育制度及其實施
第十一章 兩漢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二期 魏晉南北朝(西元220年—西元588年)
第十二章 魏晉六朝之政局與民族
第十三章 魏晉六朝之學風
第十四章 魏晉六朝之教育
第十五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期 隋唐及五代(西元589年—西元959年)
第十六章 隋唐之國力與士氣
第十七章 隋唐學風
第十八章 唐之教育制度及其實施
第十九章 隋唐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二十章 唐末及五代

半封建時代中期的教育
第一期 宋(西元960年—西元1276年)
第二十一章 宋之政治與教育的關係
第二十二章 宋代學風及學派
第二十三章 宋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
第二十四章 北宋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二十五章 南宋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二期 元(西元1277年—西元1367年)
第二十六章 蒙古帝國之政治經濟與教育
第二十七章 元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
第二十八章 元代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期 明(西元1368年—西元1643年)
第二十九章 蒙古帝國瓦解與漢族主權恢復
第三十章 明代學風之三變
第三十一章 明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
第三十二章 初明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十三章 中明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十四章 晚明教育家及其學說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403204
  • EISBN:978626740343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4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