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史(原始至晚明):從古代氏族到半封建時代中期的教育啟濛 (電子書)

中國教育史(原始至晚明):從古代氏族到半封建時代中期的教育啟濛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青之
圖書標籤:
  • 中國教育史
  • 教育史
  • 古代教育
  • 中國曆史
  • 晚明
  • 教育啓濛
  • 氏族教育
  • 半封建社會
  • 曆史教育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近代知名教育史傢陳青之,耗費十年心血寫就
鬍適、鄭振鐸、蔡元培、傅斯年、顧頡剛……
經多位著名學者組成的大學叢書委員會審定

【公認影響最大,學術價值極高】
中國教育史研究者必讀!躬行實踐,超越空談理論

  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深受儒傢思想影響,其思想核心在於「倫理」。因此,隻要掌握儒傢一派學說,官學和私學兩種教育體係,封建社會、半封建社會等不同社會型態,及不同的學製發展階段、具代錶性的教育傢,就有助於理解各時代的重要教育思潮:

  ▎封建時代──東周:孔子
  「士人教育到瞭君子的地步,則修養可算成熟,於是不激不隨,有為有守,藹然一副儒者氣象。這種人格,不僅富於知識,實優於品性,得誌時能緻君澤民,不得誌時能安貧樂道。國傢若是有瞭多數的這種人纔執行政務,則政治必然清明;社會有瞭多數的這種人纔主持正義,則風俗必然醇厚──這就是孔子的教育目的。」

  ▎半封建時代前期──漢:董仲舒
  「自此以後,中國學術就於一尊,孔子成為思想界的中心人物,儒傢經典成為民族的必然讀物,歷代國傢教育莫不規定以儒傢學說為範圍,……其後有時雖因政局的關係,儒傢勢力在政治上偶一衰微,但在社會方麵總不失為重心,且衰微不久而即恢復。」

  ▎半封建時代中期──宋:硃熹
  「他不但直承伊川的傳授,且以廣闊的胸襟,縝密的頭腦,好學深思的工夫,網羅濂溪(按:周敦頤)以來諸傢學說,上接孔、孟的言論,綜閤貫通,而成一包羅萬象的硃子學係,可謂集宋學之大成瞭。」

  ▎半封建時代中期──明:王陽明
  「教育隻從心上栽培灌溉,待得良知純全瞭,擴充起來,自然晬麵盎背,自然篤實光輝,自然事父而能孝、事君而能忠,自然不計利害一本良心行事,這與孟子的培養主義同一功用。」

本書特色

  本書爬梳中國歷代教育發展,詳述教育製度和思想的轉變歷程,以及其前後繼承關係。在教育之外,書中也將政治、經濟、文化做一剖析。除學校教育,透過整理、反芻豐富的史料文獻,他也留意到女子教育、兒童教育、社會教育等,蒐羅全麵。作為懷抱熱忱的教育傢,他有意針砭當代教育現狀,並提齣歷史可供參照之處。
《中國教育史(原始至晚明):從古代氏族到半封建時代中期的教育啟濛》 書籍簡介 第一部分:緒論與早期教育的奠基(遠古至先秦) 本書旨在對中國教育史進行一次宏觀而深入的梳理,重點聚焦於從原始社會的氏族教育萌芽,直至晚明時期半封建社會中期的教育啟濛階段。我們將追溯教育理念、製度與實踐在漫長歷史長河中的演變軌跡,剖析影響這些變遷的社會結構、政治製度與文化思潮。 在遠古時代,教育主要以氏族教育的形式存在,其核心職能是知識與技能的代際傳承。此時的教育內容圍繞著生產勞動、狩獵、採集等基本生存技能展開,同時蘊含著原始宗教信仰、圖騰崇拜與倫理規範的啟濛。這種非製度化的教育模式,是中華民族集體記憶與文化素養的最初積澱。 隨著夏商周三代的建立,社會結構日趨複雜,早期國傢的治理需求催生瞭更具組織性的教育雛形。夏商的「學」與「庠」,標誌著國傢對教育的初步介入,儘管其內容多服務於貴族階層的祭祀儀式與軍事管理需求,但已初步顯露齣教育權力化的趨勢。周代的「禮樂教育」是中國早期教育體係的裏程碑。以《禮記》為指導思想,周公製禮作樂,將道德教化提升到國傢政治的高度。此階段的教育,強調「德」為本,「樂」為用,旨在培養符閤宗法等級製度的統治精英。公立的「大學」(國學)與私立的「序」(鄉學)開始區分,初步形成瞭教育的層級結構。 第二部分:思想的勃發與儒傢教育的定型(春鞦戰國至兩漢) 春鞦戰國時期,周室衰微,「禮崩樂壞」的社會劇變反而催生瞭思想的空前解放。這段時期是中國教育史上最為活躍的階段。百傢爭鳴的思潮極大地豐富瞭教育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路徑。 儒傢在諸子百傢中脫穎而齣,其教育思想,特別是孔子提齣的「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理念,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孔子將教育從貴族的特權中解放齣來,強調通過學習「六藝」(禮、樂、射、禦、書、數)以達成君子人格的塑造。他將周代的禮樂體係轉化為一套完善的道德修養與政治倫理體係,使教育成為維護社會秩序和培養政治人纔的關鍵工具。 道傢、墨傢等其他學派也提齣瞭各自的教育主張,如墨傢的「尚賢」與嚴格的紀律訓練,以及法傢的法治教育觀念,共同構成瞭戰國時期多元化的教育圖景。 秦朝建立後,推行中央集權的郡縣製,教育一度被視為統治工具,「焚書坑儒」的事件,雖然是對思想自由的粗暴乾預,但也從反麵凸顯瞭教育在維護意識形態統一中的重要性。 漢代是儒傢教育全麵確立並製度化的時期。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標誌著以儒傢經典為核心的官方教育體係的最終定型。太學的設立,是中國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確立瞭國傢最高學府的地位,並確立瞭以「五經」為教學內容的選拔標準。同時,地方郡國學的興辦,初步構建瞭自上而下的國傢教育網絡。漢代的經學教育,強調對文本的精確註釋與傳承,奠定瞭後世教育「以經為綱」的基本格局。 第三部分:教化的擴散與學術的演進(魏晉南北朝至隋唐)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玄學興盛,社會動盪加速瞭士族階層的形成。教育開始呈現齣「尚品」的傾嚮,學術與門第緊密掛鉤。此時期的教育機構往往依附於大傢族或名士私學,強調傢族血統與個人聲望。儘管如此,這一時期也湧現齣對教育本質更深層次的探討,如對「學術」與「玄理」的追求。佛教的傳入,帶來瞭新的教育思潮和寺院教育體係,對漢傳佛教經典的翻譯、註釋與弘揚,極大地豐富瞭當時的學術教育內容。 隋唐兩代,隨著大一統國傢的鞏固,教育體製進入瞭高度發展的階段。科舉製度的正式確立與完善,是對中國教育史產生最深遠影響的變革之一。科舉製度打破瞭士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使教育成為社會流動的關鍵階梯。 唐代的教育體係結構清晰,包括中央的國子監(下轄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和地方的州縣學。這種中央集權與地方推廣相結閤的教育網路,空前有效地將官方教育推嚮全國。唐代的教學內容,以儒傢經典為主軸,但在隋代的科舉中已開始對詩賦等文學纔能提齣要求,這預示著教育內容開始朝嚮實用性與文學性傾斜。此外,佛教教育與道教教育在民間依然活躍,形成瞭官學、私學、佛學、道學並存的複雜局麵。 第四部分:教育理念的內化與理學的衝擊(宋元時期) 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印刷術的普及,極大地促進瞭知識的傳播,教育呈現齣「重返民間」與「學術復興」的趨勢。 科舉製度在宋代得到進一步的規範化,考試內容更側重於經義的闡釋。書院教育在這一時期達到瞭黃金時代。以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為代錶的書院,不再僅是應試的場所,更成為學術研究與人格修養的中心。書院強調師生間的密切互動和對學問的自主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瞭官方教育的僵化。 宋代的思想核心是理學(程硃理學)的興起。理學傢如周敦頤、程顥、程頤、硃熹,將教育目標從外在的政治倫理(如唐代)內化為對「天理」的探求與「心性」的修養。硃熹的《四書集注》成為官方規定的教科書,確定瞭近六百年的教育文本依據。理學教育體係強調「格物緻知」、「存天理,滅人慾」,其嚴密的內在邏輯和道德要求,深刻地塑造瞭士大夫的教育觀念。 元代,由於濛古統治者的民族政策,教育體係遭受衝擊,科舉製度一度中斷,但儒學教育並未消失,主要依託於地方學宮和私學維持。元代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呈現齣多元化的特徵,如對天文曆算、醫藥等實用技術教育的重視。 第五部分:晚明教育的轉型與啟濛的醞釀(明代中後期) 明代初期,統治者重新恢復並強化瞭以程硃理學為核心的科舉體係,教育的僵化傾嚮加劇。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壯大,晚明時期齣現瞭教育思想的重大轉摺與啟濛的跡象。 以王陽明心學為代錶的思潮,是對僵化理學的有力挑戰。陽明學主張「知行閤一」與「緻良知」,強調教育應著重於主體意識的覺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非僅是對外在文本的機械模仿。心學的普及,極大地激發瞭民間教育的活力。 此外,晚明時期,西方傳教士的東來,帶來瞭新的西學知識,特別是在天文學、數學和地理學方麵。利瑪竇等人的活動,雖然影響範圍有限,但其所帶來的西式科學知識的引入,開啟瞭中國教育史上對外來知識體係的初步接觸與反思。 此階段,民間齣版業的繁榮也扮演瞭關鍵角色,大量實用性書籍(如小說、戲麯、百科全書)的齣現,使得教育不再僅限於少數精英階層,而是開始嚮更廣泛的社會階層滲透。這為後世教育的近代化轉型積蓄瞭不可或缺的能量。 本書通過以上五個階段的梳理,力圖展現中國教育史在不同歷史時期所體現齣的傳承性、適應性與轉型性,揭示其在古代氏族社會的原始積澱到半封建社會中期的文化啟濛過程中,所經歷的艱辛與輝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青之(西元1891~1943年)


  又名炎聯,號春陽。著名教育史傢,著有《中國通史》、《中國歷史朝代變遷圖》、《中國疆域變遷圖》等。

圖書目錄

原始氏族社會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自商代以上(西元前3500年—西元前1123年)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與教育的起源
第二章 漢人臆造之上古教育製度

封建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西周(西元前1122年—西元前771年)
第三章 西周社會的概觀
第四章 後人附會之西周教育製度
第二期 東周(西元前770年—西元前222年)
第五章 東周之社會與思想
第六章 東周教育傢及其學說

半封建時代前期的教育
第一期 秦漢(西元前221年—西元前219年)
第七章 半封建社會形成之第一幕
第八章 儒傢學術之獨占與教育
第九章 兩漢學風
第十章 兩漢教育製度及其實施
第十一章 兩漢教育傢及其學說
第二期 魏晉南北朝(西元220年—西元588年)
第十二章 魏晉六朝之政局與民族
第十三章 魏晉六朝之學風
第十四章 魏晉六朝之教育
第十五章 本期教育傢及其學說
第三期 隋唐及五代(西元589年—西元959年)
第十六章 隋唐之國力與士氣
第十七章 隋唐學風
第十八章 唐之教育製度及其實施
第十九章 隋唐教育傢及其學說
第二十章 唐末及五代

半封建時代中期的教育
第一期 宋(西元960年—西元1276年)
第二十一章 宋之政治與教育的關係
第二十二章 宋代學風及學派
第二十三章 宋代教育製度及其實況
第二十四章 北宋教育傢及其學說
第二十五章 南宋教育傢及其學說
第二期 元(西元1277年—西元1367年)
第二十六章 濛古帝國之政治經濟與教育
第二十七章 元代教育製度及其實況
第二十八章 元代教育傢及其學說
第三期 明(西元1368年—西元1643年)
第二十九章 濛古帝國瓦解與漢族主權恢復
第三十章 明代學風之三變
第三十一章 明代教育製度及其實況
第三十二章 初明教育傢及其學說
第三十三章 中明教育傢及其學說
第三十四章 晚明教育傢及其學說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403204
  • EISBN:978626740343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4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