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感受力:打造自我風格的日常練習

培養感受力:打造自我風格的日常練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SHOWKO
图书标签:
  • 感受力
  • 自我风格
  • 日常练习
  • 个人成长
  • 审美
  • 生活美学
  • 观察力
  • 情绪感知
  • 设计思维
  • 艺术修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京都傳承330年的陶藝名家,打磨內心的方法
觀察X整理X轉換觀點X保持好奇心X下決定
在五大生活習慣下工夫,提高生活解析度
 
  適合自己的事物,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
  對自己的感覺,能讓自己喜歡上的事物……
  這些,全都沒有正確答案。
  能夠感受到這些無形的價值,
  並且有能力選擇沒有正確答案的事物,就是感受力。
  
  「感受力」不僅是「品味好」,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擁有感受力代表著相信自己、珍愛他人,堅持選擇自己人生的基礎。從一日三餐、居家環境,乃至工作與人生的方向,我們每天都面臨各式各樣的選擇。如果缺乏感受力,便只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地選擇那些可能並不適合自己的事物。
 
  作者透過「觀察」、「整理」、「轉換觀點」、「保持好奇心」、「下決定」五大習慣,介紹能讓你的培養感受力的準則。
 
  【觀察的習慣】:細心捕捉日常生活的變化和特別之處,藉此擴增資訊量
  透過擴展視野範圍、光腳走路等方法,加深對周遭環境的敏感度;
  藉由語言、感知聲音與味道的細節,進一步豐富觀察的層次。
  感受季節與自然變化;甚至在外食時觀察器皿和店家陳設,都能成為創造力的來源。
 
  【整理的習慣】:保持空間和心靈的清明,擺脫困惑,做出有意義的選擇
  外在從整理錢包、居家環境開始,維持整潔的環境,提高工作效率和思考能力;
  同時減少不必要的交際,珍惜與關注自己的時間,培養真正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內在則可嘗試坐禪和冥想,將意識轉向呼吸的體驗。
  並可藉由寫日記表達情感,接納自己的情緒。
  
  【轉換觀點的習慣】:用不同角度理解事物,克服主觀和偏見的干擾
  盲點經常近在眼前,欣賞藝術作品時可以從創作者的角度出發,重新理解作品的意義。這種方式也可運用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以俯瞰的方式理解批評,可能會發現其中的啟示。而透過不斷追問自我、質疑常識,更能藉此找出隱藏在內心的真正想法,做出符合內心的判斷與選擇。
 
  【保持好奇心的習慣】:好奇心能擴展感受力的多樣性,察覺更豐富的世界
  待人接物時保持好奇心,可讓我們探索不同的價值觀。無論是近在身邊的家鄉土產、不同的日本茶品種、筷子使用方式與吃飯的禮節,以好奇的眼光重新發現其深層的意義;與人相處時亦然,保持好奇心和愛情對待彼此,選擇長久珍惜的關係,都有助於提高感受力,並改變看待世界的方式。
 
  【下決定的習慣】:相信自己的感覺,培養的決斷力
  每天都讓自己做一些小小的決定,累積成屬於自我的軸心,並藉由克服自卑感、找出「不想做的事」,慢慢了解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在「人生一百年」的時代,我們需要思考未來、對所有選擇負責,自主地生活下去。
  
  培養感受力並非一蹴可躋,必須透過每天累積的習慣。作者藉由反思「感受力」這個抽象詞彙的意義,並提出一系列習慣幫助我們培養感受力。只要憑藉感受力面對未來,即使遇到挫折也無須為此擔心,這些經歷都將成為自信的養分。
 
本書特色
 
  作者是一位出身京都的陶藝家,也是一位單親媽媽。他憑藉自身的專業、經驗,以49個小習慣,讓人在日常中學習培養「感受力」的能力,藉由這些練習,那些看似稀鬆平常的日常茶飯事,都能成為怦然心動的美好事物。
《光影流转:摄影中的时间、空间与情感捕捉》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摄影技术手册,而是一场深入探索光影、时间、空间与人类情感交织的视觉哲学之旅。它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单纯的“按下快门”行为,进入到更深层次的观察、理解与表达之中。我们探讨的不是如何使用某一款相机,而是如何用眼睛去“看见”世界,如何将转瞬即逝的瞬间凝固成永恒的叙事。 第一部分:时间的雕刻者——快门与叙事 时间是摄影最核心的维度。快门速度的选择,不仅是控制曝光的技术手段,更是对时间流逝的艺术化处理。 一、流逝的张力:慢门艺术的深度解析 我们将详尽剖析慢门摄影如何重塑我们对时间的感知。瀑布不再是倾泻的水流,而是凝固的丝绸;城市车流不再是模糊的光带,而是城市脉搏的抽象线条。我们不只停留在技巧层面,更深入探讨慢门所蕴含的哲学意涵:如何通过延长曝光来捕捉事物的本质变化,例如云层的移动、星轨的轨迹,以及情绪在人脸上的缓慢沉淀。 二、瞬间的永恒:高速摄影与决定性瞬间 与慢门相对的,是捕捉“零点几秒”的瞬间。本书将分析布列松提出的“决定性瞬间”在现代语境下的延伸。我们研究高速摄影如何揭示肉眼无法察觉的微观世界——水滴破碎的瞬间、运动员力量爆发的极限姿态。重点在于,如何培养一种对即将发生事件的“预判能力”,使快门成为一个精准的切割工具,而非被动的记录者。 三、时间的叠影:多重曝光与历史的重构 多重曝光不再被视为一种怀旧的技术,而是构建复杂叙事和心理投射的有力工具。我们探讨如何通过叠加不同的时间片段——风景与人像、过去与现在——在同一画面中制造出记忆的重叠感和梦境般的质地。这要求摄影师具备时间轴的跳跃能力,将不同时空的元素并置,引发观众对连续性与断裂性的思考。 第二部分:空间的构建师——构图的心理学 空间不仅仅是物体在二维平面上的排列,它是引导观众视线、传递信息和构建心理感受的无形框架。 一、视线的导轨:引导线与负空间的平衡 传统的构图法则(如三分法、黄金分割)只是起点。本书将重点关注“引导线”如何不仅是物理线条,更是情绪和潜意识的通路。同时,负空间(留白)的运用被提升到心理学层面——如何通过大面积的空白来凸显主体的情感孤独感、渺小感,或营造一种深邃的宁静感。我们研究如何计算空间中的“重量”,确保视觉平衡中的不对称美学。 二、透视的魔术:焦距与主体关系的重塑 长焦、广角镜头的选择,本质上是对空间关系的重新定义。广角镜头夸大前景,压缩纵深,营造出沉浸式的压迫感或广阔感;长焦镜头则压缩空间,拉近对象,使背景的元素更加突出。本书将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演示不同焦距如何直接影响观众对场景的“亲密程度”和主体的重要性判断。 三、环境的叙事:场景的提取与舍弃 一个优秀的构图,是关于“排除”的过程。我们如何审慎地决定哪些环境元素是必要的背景支撑,哪些是会分散注意力的干扰项。这要求摄影师在现场具备强大的取舍能力,将复杂的三维场景,精炼地提炼成一个清晰、有力、富有深意的二维画面。 第三部分:情感的解码者——光线与色彩的语言 光线是摄影的本质,色彩则是情感的直接载体。本书将深入光线背后的物理原理与心理学效应。 一、光线的质感:硬光与柔光的哲学 硬光带来的强烈对比和明确阴影,是戏剧性和力量感的来源;柔光则代表了细腻、柔和与内省。我们探讨如何根据想要表达的主题,主动选择和塑造光线的质地——是利用清晨的“魔幻时刻”的斜射光来赋予事物神性,还是利用阴天的漫射光来捕捉日常生活的沉静。 二、色彩的调性:从科学到心绪 色彩理论不再是简单的色轮游戏。本书着重分析“色彩心理学”在摄影中的应用:如何利用互补色制造视觉冲击,如何通过单色调(Monochrome)来凸显纹理和情绪,以及如何使用低饱和度来表达怀旧或疏离感。我们将探究特定色温(色温)如何影响观众对画面温度和氛围的感知。 三、影调的层次:从黑白到情感的极限 黑白摄影被视为对色彩干扰的彻底剥离,迫使观察者专注于形状、纹理和光影的对比。本书将提供高级黑白转印(Tone Mapping)的思路,指导读者如何精细控制从纯黑到纯白之间的灰阶层次,以达到情绪表达的最大化——例如,如何利用高调(High Key)营造轻盈感,或利用低调(Low Key)强调神秘和压抑。 结语:观看的觉醒 本书最终的目的是唤醒读者内在的“观看的意识”。摄影不是关于技术参数的堆砌,而是关于对生活保持永恒的好奇心和敏感度。通过系统地训练对时间、空间和光影的感知,每一个人都可以将日常经验转化为具有个人印记的、深刻的视觉作品。这是一场持续的、富有创造力的自我发现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SHOWKO
 
  陶藝家、藝術家。出身日本京都擁有330年歷史的茶器窯戶世家「真葛燒」。
 
  2002年,開始在本佐賀縣武雄的草場一壽先生門下學習。2005年回到京都,開設自己的工作室「Spring Show Studio」,透過多次上釉、反覆燒製來增加立體感和透明度的獨創手法,開始製作陶板畫。
 
  2009年,創立品牌「SIONE」,在日本各地舉辦個展。
 
  2011年開始向海外發展。首先參加米蘭家具展,之後多次在歐洲舉辦展覽。後續也在亞洲各國舉辦展覽、茶會,透過藝術工作和器皿傳播日本文化。
 
  2016年,改建位於京都銀閣寺附近的旅館,開設工作室兼營店面。2017年被選為LEXUS NEW TAKUMI PROJECT的京都代表並參與企劃活動。
 
  2019年,在京都新建的藝術旅館中,在其中兩個房間進行創作。此外,因為參演反映女性生活的紀實節目《7 Rules》,而打開知名度,受到廣泛關注。

图书目录

前  言  擁有感受力的人,就是能理出答案的人
 
序  章  培養感受力的5種習慣
觀察的習慣:察覺細微的差異
整理的習慣:知道自己對某件事感到迷惑
轉換觀點的習慣:從多重角度看待事物
保持好奇心的習慣:了解新事物
下決定的習慣:相信自己感覺
 
第一章培養感受力之觀察的習慣
試著用肌膚的感覺來測氣溫
試著在視線朝向前方時,也看兩旁的風景
試著每天在家中打赤腳走路
試著保有同時處理幾件事情的意識
試著感受看不見的事物
試著學習同義詞
試著用言語來描述酒的味道
試著在欣賞藝術時不先看解說
試著把聲音分解著聆聽
試著用身體記住物品擺放的位置
試著根據季節變化改用不同的器具
試著記住表達各種季節的詞語
試著觸摸餐廳裡端出來的器皿
 
第二章培養感受力之整理的習慣
試著整理錢包內的物品
試著在出門上班前打掃家裡
試著把常用物品放在櫥櫃裡的前排
試著減少家裡的衣架數量
試著整理人際關係
試著不吃午飯
試著使用「番茄鐘工作法」來管理時間
試著花十分鐘把意識專注在呼吸上
試著不帶任何目的塗鴉
試著將真實的情緒書寫下來
 
第三章培養感受力之轉換觀點的習慣
試著反轉看地圖的方式
試著代入作者的心情來鑑賞作品
試著把話語形諸文字
試著把碗當成花盆使用
試著將人際關係當成聯繫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試著在交談時看對方的眼睛
試著在暢所欲言時停下來
試著學習不同的語言
試著學習修補器皿的技術
試著持續問「為什麼?」
試著懷疑你人生中的初始設定
 
第四章培養感受力之保持好奇心的習慣
試著把家鄉的名產當作伴手禮
試著探究周遭事物的深奧之處
試著了解日常用具的使用方法和意義
試著喜歡語言的餘韻
試著停止說「我知道了」
試著根據季節更換香水
試著買下能使用二十年的物品
試著買下能使用一百年的物品
試著對他人保持名為「愛情」的關心
 
第五章培養感受力之下決定的習慣
試著把選擇的理由說出來
試著不設定目的地來行走
試著克服自卑感
試著寫不做的事項清單
試著寫自己的「百年史」
試著保持參與社會的意識
 
結語  人生,是一場培養「感受力」的旅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45276
  • 叢書系列:ADVICE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擁有感受力的人,就是能理出答案的人
 
  穿戴適合自己的服裝及飾品。
  到訪某地時,用充滿好品味的伴手禮抓住人心。
  會關心他人的狀況、具有敏銳的直覺,掌握工作的速度也十分迅速。
  甚至能察覺細節上的不協調感,並發想嶄新的點子。
  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也可以在工作上取得良好的成績。
 
  在我的周遭,許多人都成為這樣的榜樣。
 
  例如,一位與我有二十年交情的朋友,非常了解自己適合什麼樣的服裝打扮,無論活到幾歲,她的形象都沒有什麼改變,始終維持著青春的樣貌。
 
  到她家拜訪時,會發現室內裝潢的風格,彷彿是她自身散發的氣息,被原封不動地轉換成具體的形態,並將她包圍一般,令人感嘆屋內擺設的美妙之處。
 
  還有一位朋友,即使只與人交談片刻,也能理解對方的性格和氣質。
 
  而且他不會隨意評價或批判他人,能展現自己對他人的理解,是一個待人和善,與任何人都可以融洽相處的人。從他與人相處的方式中,我總是能感受到他的品格。
 
  在他的周圍,也充滿許多總是會幫助他的夥伴。
  此外,還有一位朋友,則是能迅速做決定的極簡主義者。
  他能夠立刻判斷自己所需的事物,並將那些想法付諸實行,像這樣的生活方式,可說是既簡單又美好。
 
  非常了解自己,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選擇。
  能夠展現自己對他人細膩情感的理解,並主動與他人建立關係。
  有辦法判斷自己需要與不需要的事物是什麼,並果斷地做出決定。
 
  我認為,能以自己的力量,對這些「沒有正確答案」的事物做出回應的人,正是擁有感受力的人。
  所謂感受力,並非只是「品味好」這樣表面的層次,而是和那個人本身的生活方式有關。
 
  提高感受力的方法,不是才能而是培養習慣
 
  那麼,為了提高感受力,應該怎麼做才好呢?
  「感受力是只有出身良好的人才有辦法培養的能力。」
  「因為這是與生俱來的能力,無法靠後天培養。」
  「這是只有年輕人才具備的能力,等到上了年紀才想培養就為時已晚了。」
  「工作和養兒育女實在太過忙碌,哪有時間提升自我。」
  「不知道該從哪裡做起才好。」
  「首先,我根本就沒有自信。」
  這些話好像把世界上所有的消極因素都聚集在一起。不過,他們全都搞錯了。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提升感受力並不需要特別的環境。
  感受力可以根據日常生活中的習慣來提升。
  會這麼說,是因為我發現自己由於改變習慣而漸漸提升了感受力。
 
  我出生在京都,家族是延續了三百三十年的陶藝之家。
  我的老家設有工作室,主要製作抹茶茶碗或水罐等茶具類為主的陶藝作品。
  現在,我也以陶瓷器作為創作的素材,並從二○一一年開始,在歐洲的米蘭和巴黎,以及中國和台灣等地舉辦展覽。
  不過,我並非天生就具備感受力。
  我是在二十歲之後才立志成為藝術家的。
  我的老家曾有一段時期只有女性子嗣出生,我的祖父和父親是以上門女婿的身分,
  入贅進來當陶藝家並繼承家業的。也就是說,無論祖父或父親,都不是從小就接受陶藝家養成教育而長大成人的。
 
  我也一樣,由於不需要繼承家業等原因,我並未進入藝術相關領域的大學就讀,而且直到自己選擇陶藝這條路為止,也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藝術教育。
 
  如今,我身為製作器皿的藝術家,從事需要具備感受力的工作。
  我的創作跨足不同領域,除了食器以外,還製作、監修以陶瓷器為素材的概念作
  品,有時也會設計飯店大廳的裝飾和辦公室的壁紙等等。
  所謂創作,正是身處在沒有正確解答的世界裡,必須時刻依靠自己的感受力,追求只屬於自己的正確解答。
  我感覺到,我的感受力源於自己過去至今所擁有的習慣培養而成。
  
  舉例來說,我經常在器皿上繪製植物。
  會注意到植物生長的模樣,以及葉脈的優美之處,是因為我的視力不好,從小就養成近距離察看事物的習慣。
  各位是否知道,陶瓷器的柔軟度會根據燒製過程的溫度而產生不同的變化?
  之所以能感覺到這種細微的柔軟度差異,也是因為我擁有從樂燒到瓷器等,將各種溫度下燒製的器皿拿在手上的習慣。
  藉由這些習慣,我獲得了許多知識與經驗,並在日積月累當中,形成自己的感受
  力。直到現在,我也會在每天的生活習慣中下工夫,藉此提升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力。
 
  誠如上述所說,感受力並非與生俱來的特質,而是透過從今天起便能執行的習慣,不花費金錢就能逐漸培養而成。
  引導讀者掌握培養感受力的習慣,並發揮自身的潛力,正是本書的主旨。
 
  所謂感受力,就去是感覺、吸收、積累
 
  那麼,具體而言,感受力究竟是指什麼?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聽到別人說:「那個人很感性。」不過,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在《大辭泉》查詢「感性」的意思時,可以看到以下解釋:
  1、深刻感受事物的能力。感受力。例句:「○○很敏銳」、「豐富的○○」。
  2、接受來自外界刺激的感覺能力。
  ……等等。
  總歸來說,感受力就是感受外界刺激的能力及相應的情緒。
 
  以印象派畫家,塞尚的作品為例。
  現在假設我們在美術館看到他的代表作《蘋果和柳橙的靜物》。
  如果只是不假思索地單純注視著這幅畫作,就只會以「這是蘋果跟柳橙的畫」的印象來理解這幅作品。
  但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它的透視法不太尋常,盤子看起來也有些歪曲。
  當然,這是為了達到這種效果而特意如此繪製的手法。
  畫作中混合著幾個不同視角的描繪,據說這樣的手法,是為了讓鑑賞者把目光投向作品中央的蘋果。
  當時,這樣的效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那之後,也對由畢卡索及布拉克開創的「立體主義」產生了影響。
  在接收到上述這類觀看畫作的外部刺激後,人會得到什麼樣的感受呢?
  除了單純想著「啊,這是蘋果」的人,應該也有人領悟到畫家的意圖,並深深受其感動吧。
 
  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具備對細節深入觀察的視角,以及能夠承受刺激的心靈,對作品抱持興趣和具備知識,否則就無法從中得到深刻的覺察。
 
  換句話說,所謂擁有感受力,就是高度具備能深切感受到來自外界的刺激,並將其吸收、累積,以自己的價值觀進行判斷的能力。
 
  當你擁有感受力,就能察覺他人的感受
 
  培養感受力,不只能為苦惱於沒有自己的核心價值的人,以及從事企劃或設計等創意工作的人帶來幫助,當然也能為從事業務工作的人帶來幫助,甚至將範圍擴大到對每天的日常生活感到困惑的人來說,都是有所幫助的。
 
  具體而言,由於提高了感受力,便能開始理解人的心意。
  那麼,能夠理解他人的心意,又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你能夠理解他人在當下是如何關心你的。
  請你試著想像,在炎熱的盛夏,被朋友邀請到家中作客的畫面。
  友人家中的玄關裝飾著花卉,花瓣上布滿細密的水滴,顯得十分鮮豔美麗。
  花瓣上的水滴是自然結露的嗎?
 
  不,並不是。花瓣上會有水滴,是因為哪怕只有一點點也好,這家的主人也要用美麗的花朵迎接你的到來,所以才會事先準備好花飾,並在你抵達的不久之前,為花瓣噴水保鮮。
 
  接著,你一進入客廳後,點心就送上來了。
  點心是外型如浪峰一般美麗的寒天。想必在夏季炎熱的天氣中,也能令人感受到一些涼意。
  那應該是主人為了今天到訪的客人,特地準備的點心。
  擦手巾也不是常溫的毛巾,而是冰鎮過的,應該會讓你感到更加舒適。
  只要代入主人的心情,站在主人的立場解讀他的心思,就能深刻感受到主人的心意,體會到他為了招待自己付出多少心力。
 
  如果能察覺到這份心思,並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感謝之情,對方應該也會高興地這麼想:「雖然沒有說出來,但我對客人的這份心意確實傳遞出去了呢!」
 
  最重要的,就是這份對東道主的「感謝之情」。
  更何況,如果能感覺到「對方為了我做到這樣的程度」,自己也會感到非常高興吧。
 
  上述的道理也能活用在工作上。
  例如,當業務員到客戶家中拜訪的時候。
 
  此時,如果業務員能仔細觀察室內裝潢,從中察覺到客戶的愛好,以及在設計上所下的工夫,並針對這些布置展開話題,或者稱讚對方的話,就能與客戶產生更深入的相互理解。
 
  或許這並不是透過銷售術等技巧,而是單純站在身為「人」的立場,去和對方進行交流,並藉此滿足顧客的需求也說不定呢。
  如果能觀察狀況,並擁有能夠想像對方心情的感受力,就有辦法注意到那些細微的關懷之心,甚至也能察覺到其中蘊含的意圖。
  如此一來,應該也能逐漸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獲得他人的信賴。
 
  擁有感受力的人具備的五種習慣
 
  那麼,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培養感受力呢?
  我觀察身邊擁有感受力的人之後,發現他們都十分重視以下五種習慣。
  這五種習慣,就是觀察的習慣、整理的習慣、轉換觀點的習慣、保持好奇心的習慣、下決定的習慣。
  因此,本書會根據這五項要點,來跟大家介紹這幾種習慣。
 
  雖然感受力是一種難以捉摸的概念,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就變成抽象或難以理解的理論,但接下來我會盡量以具體而簡單的方式,向大家介紹能夠立即開始實踐的習慣。
 
  首先,觀察的習慣是指把目光投向日常中的細節,甚至注意到以往沒注意過的事情的習慣。養成這個習慣,便能提升看世界的「解析度」,察覺到其中隱藏的意圖,或者感覺到不尋常之處。
 
  其次,整理的習慣是指整理日常生活及調整心靈的習慣。養成這個習慣,便能以冷靜、不偏頗的頭腦,來捕捉那些透過觀察所獲得的資訊、線索。
 
  再來,轉換觀點的習慣是指從不同於以往的層面來掌握事態、解釋事物的習慣。養成這個習慣,便能不被常識所束縛,對事物展開本質上的發想。
 
  接著,保持好奇心的習慣是指對之前不關心的事物抱持興趣的習慣。養成這個習慣,便能擴大自己的興趣範圍,並站在獲取新知與教育機會的入口。
 
  最後,下決定的習慣是指在日常瑣事上也保有自發性的選擇意識的習慣。養成這個習慣,便能建立自己的判斷基準,不只下決定的速度會變快,還會開始對自己下的決定產生自信心。
 
  藉由實踐這五種習慣,便能逐漸培養出自己的感受力。
 
  感受力能造就自己的標準
 
  透過磨練感受力,可以帶來有自信的生活方式。
  例如,進入憧憬的公司、從事己想做的行業。
  剛進公司的時候,總是會全神貫注地努力學習各種專業知識吧。
  保持坦率的性格,受到前輩的疼愛,接觸各式各樣的事物,閱讀許多專業書籍,取得資格證照,一絲不苟地朝著前方邁進。
  然而經過幾年,卻不知為何陷入了萎靡狀態。
  無論是自身的知識還是技能,都開始變得無所適從。
  不知道究竟還要多做些什麼,才有辦法突破自己的障礙。
  說到底,也不知道如果繼續從事現在這份工作,對自己來說是否有利。
  於是,免不了就會被他人的建議和社會的趨勢所左右:
  「因為前輩跟我說﹃要不要試著再努力一下?﹄,所以我就想再堅持看看。」
  「既然朋友全都跳槽了,那我是不是也差不多該轉換跑道了……」
  人生是透過反覆進行各式各樣的選擇所造就。
  從就業、轉職、搬家、結婚等大事開始,到吃什麼、和誰打交道、談論哪些話題等小事為止。
  我們每天都在為各種選擇而苦惱,絞盡腦汁地思考著對自己來說什麼才是正確的答案。
  接著,在經過左思右想後,有時卻會用社會或他人口中的「大眾標準」來做決定。
  但是,大家其實應該都十分嚮往擁有自我標準的生活方式。
 
  擁有感受力的人,知道什麼是適合自己的。
  擁有感受力的人,可以不斷創造出新的點子。
  擁有感受力的人,能理解自己的心情,也能理解別人的心情。
  而且,他們也不會被周圍人的意見所迷惑,能夠走上自己想走的人生道路。
  也就是說,他們擁有自己的標準。
 
  如果能培養本書所介紹的習慣,無論是看待世界的角度、能吸收掌握的新知,還是從中衍生的思考,以及下判斷的方式等等,應該都會有所改變吧。
 
  在這段過程中,你的內心會產生自己的判斷標準。也就是說,你能培養出自己的感受力。
  人生中並不存在什麼百分之百正確的道路。
  為了沒有迷惘、沒有悔恨地活著,只能開始以自己的標準做決定。
 
  最終,這也會成為決定自己人生方向的強大力量。這是因為,感受力能改善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對事物的理解方式,成為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多采多姿的指標。
 
  感受力會透過每天累積經驗磨練而成
 
  所謂自己的標準,並不是靠著火速追求趨勢、閱讀暢銷書、觀看網路紅人的影片就有辦法培養而成。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只能藉由自己去嘗試看看來培養而成。
  誠如先前所述,感受力並非天生就具備的資質,而是藉由每天的習慣所培養而成。
 
  我現在之所以能像這樣從事發揮感受力的工作,也是因為我從至今為止的經驗和習慣中,一點一滴地培養了自己的感受力,而且一直都把它視為珍寶。
 
  試著把能培養感受力的習慣引進日常生活吧。
  當過往一直被封閉的感受力,越來越常發揮作用的時候,它的精密度就會跟著逐漸提升。
  透過每一天的經驗累積,感受力也會不斷被琢磨、錘鍊成形。
  接下來,就讓我們踏上探索自己內心深處所擁有的感受力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格调,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到一股宁静又充满力量的气息。封面选用的那种略带粗糙质感的纸张,配上低饱和度的配色,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内页的排版也相当用心,字距和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视觉疲劳的感觉。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标题和正文之间的留白处理,这种克制的美感,反而凸显了文字本身的重量。更不用说,随书附赠的那枚小小的书签,材质细腻,上面印着一句哲理性的短语,每次翻开书时,都能带来一丝触动。整体来看,出版方在书籍的“物质性”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这使得阅读体验从一开始就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仿佛手里拿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尊重,也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作者在文字的雕琢上必然也下了番苦功,追求的绝不是泛泛而谈的道理,而是那种需要细细品味的深度。

评分

读完第一部分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观察”这门学问的解构达到了一个非常透彻的水平。他并没有停留在表面上教你“多看”,而是深入挖掘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习惯和偏见所蒙蔽的感知盲区。比如,他如何细致地描述光影在不同材质上折射出的细微差别,或者声音在特定空间内回荡的频率变化,这些描述精准到近乎于一种科学记录,但其措辞又充满了诗意。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地去捕捉这些被忽略的瞬间,比如清晨咖啡机启动时那种独特的蒸汽声,或者雨后柏油路上迅速蒸发的水汽带来的气味变化。这种对微观世界的捕捉和记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周遭环境的敏感度,让我意识到,我们错过了太多生活本该呈现的丰富层次,而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密的钥匙,帮助我们重新打开了感官的大门,去体验一个“升级版”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它既有哲学思辨的严谨性,又饱含着生活化的亲切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巧妙地在复杂的概念阐述中穿插个人化的生活片段。这些片段绝非是用来卖弄或填充篇幅的,而是作为理解抽象理论的绝佳锚点。例如,当讨论到“共情”的边界时,作者引用了一个他童年时处理宠物离世的小故事,那个场景的描绘极其细腻,瞬间就让那些高深的心理学术语变得可以触摸、可以理解。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温度和代入感,让你感觉作者不是在“教导”你,而是在“陪伴”你一起探索。而且,书中的许多句子都具备了极强的可引用性,它们不仅仅是信息载体,本身就具有一种凝练后的美感,很适合摘抄下来,贴在工作区,时常提醒自己保持觉察。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套非常扎实且可操作的“练习框架”。它并不是那种空泛地喊着“要感受生活”的口号,而是真正提供了具体的、可以嵌入日常流程中的训练方法。我尝试了其中关于“慢速行走”和“五感轮流聚焦”的练习,效果显著。最初执行时会感到笨拙和不自然,但在坚持了几天后,我发现自己的内心噪音明显减弱了,注意力资源得到了极大的集中和优化。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是渐进的,但其累积效应是惊人的,它帮助我识别出那些不必要的焦虑来源,并将精力重新导向那些真正能带来满足感的事物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高阶的内在修养转化为一套日常可重复执行的习惯流程,让人真正感受到自我提升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工程,而是可以通过每天投入极少时间就能积累的复利效应。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精妙,它不像那种一味追求快速推进的畅销书,而是采用了一种循序渐进、娓娓道来的方式。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与读者的心神进行一场漫长的对话,不急不躁,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导师,引领着我们穿过迷雾。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甚至停下来,回味某一个段落的逻辑推演。它不像那些直接给出“标准答案”的工具书,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深入的自我剖析,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思考框架。这种结构上的松弛有度,让读者有足够的空间去消化和内化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处理转折点的方式,往往是极其自然且出乎意料的,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理论论述,焕发出了一种如同文学作品般的生命力,让人读来津津有味,丝毫没有阅读负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