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夢半醒的世界

半夢半醒的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韋納.荷索
图书标签:
  • 梦境
  • 意识
  • 心理学
  • 哲学
  • 存在主义
  • 超现实
  • 文学
  • 散文
  • 思考
  • 自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獲選《紐約客》2022年度好書
德國電影大師荷索備受讚譽的首部小說
走進殘留日本兵小野田寬郎的一萬個叢林夜……

  「對於宇宙、對於人民的命運、對於戰爭的進程而言,小野田的戰爭毫無意義。小野田的戰爭,是想像而出的虛無與夢境融合而成的;不過,小野田的戰爭就這樣從虛無中誕生,是一樁從永恆奪來的了不起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45年畫下句點,但直到1974年日本軍官小野田寬郎走出菲律賓盧邦島的叢林之前,他的戰爭都未曾止息。

  小野田在原始叢林裡打了29年的游擊戰。一開始他還和其他日本兵並肩作戰;末了,只剩他一人孤軍奮鬥,對抗冷酷無情的大自然與自己的心魔。無論是天空中閃耀的新型衛星,抑或是贓物收音機傳來的隻字片語,小野田所搜集的各種反映世界變化的細微線索,都只是強化了自己「絕不投降」的信念。

  1997年,德國傳奇導演韋納.荷索因緣際會結識小野田寬郎,與他多次長談,從而寫出這部講述小野田經歷的小說。他以半紀實半虛構的手法,如詩如夢的文字,編織出小野田超現實且悲愴的叢林萬夜,也反思戰爭的荒謬和人類存在的意義。

本書特色

  ★德國狂人導演荷索與躲藏叢林29年的日本兵小野田寬郎,兩個世界上最瘋狂執著的人的相遇,會迸出怎樣精彩的火花?答案就在本書的文字裡。

  ★荷索不僅是世界級名導,文字創作功力也備受肯定,這本小說處女作在西方好評如潮,粉絲不可錯過!

  ★本書走進殘留日本兵小野田寬郎的內心世界,對戰爭和人性提出深層省思。

專文推薦

  廖偉棠|詩人、作家

夢寐推薦

  瓦 力|《瓦力唱片行》作者
  孫得欽|詩人
  黃以曦|影評人、作家
  黃建業|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兼任副教授
  詹正德|影評人
  鴻 鴻|詩人、劇場及電影導演
  (按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讚譽

  「一部精彩的小說處女作。」──《紐約客》(The New Yorker)

  「一部引人入勝的小說,巧妙地探索了時間與戰爭的本質。」──《星期日郵報》(The Mail on Sunday)

  「太美了……沒有其他人能寫出《半夢半醒的世界》。它是純粹的荷索。」──《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半夢半醒的世界》……非常電影化;事實上,當你閱讀時,感覺就像在看一部荷索腦海中播放的電影。」──《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

  「一個悲劇素材,給了荷索無窮機遇,表達文明的脆弱性與現實的可塑性。《半夢半醒的世界》用字簡練,毫無贅言,卻湧現出豐富的生命力。」──馬帝亞斯.約丹(Matthias Jordan),《文化新聞》(Kulturnews)

  「這是一本非常特別的書,由一位不平凡的人描寫另一位不平凡的人;同時也是一本反對任何戰爭之意義的著作。」──艾兒克.海登萊希(Elke Heidenreich),《科隆市報》(Kölner Stadtanzeiger)

  「韋納.荷索不僅是電影大師,也是文字大師。」──薩洛梅.邁爾(Salomé Meier),瑞士國家電台(SRF2 Kultur)

  「韋納.荷索是才華洋溢的說書人。」──尤利安.徐特(Julian Schütt),瑞士國家電台(SRF2 Kultur)

  「現在能給韋納.荷索最好的建議就是:寫、寫、寫……。他的仰慕者會很感謝他的。」──格歐葛.竇曹爾(Georg Dotzauer),《每日鏡報》(Tagesspiegel)

  「韋納.荷索希望在電影和書中展示的內容,只能以獨一無二的方式呈現,而這樣的企圖難得在本書中發揮到極致。」──尼可拉斯.佛洛德(Nicolas Freund),《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

  「精心周密的刻畫……詩意盎然的細節,使得閱讀荷索這本小書成了豐富的體驗。《半夢半醒的世界》不僅講述了一個荒誕的戰爭故事,一個不可思議的存活事件,更探討了存在的界線。希望荷索能夠創作更多的書。」──克里斯多夫.胡柏(Christoph Huber),《新聞報》(Die Presse)

  「本書可說濃縮了荷索的藝術與技藝。」──克努特.寇德森(Knut Cordsen),巴伐利亞廣播電台文化舞台(BR Kulturbühne)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镜花水月录》的架空历史小说的详细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力求自然流畅,不包含任何关于您指定书名的信息,并避免使用AI痕迹明显的语言。 --- 《镜花水月录》 一部关于帝国兴衰、人性抉择与千年秘辛的宏大史诗 作者: 佚名 卷首语: “世间万物,皆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明知虚幻,却又沉溺其中,直至万劫不复。” 一、故事背景:大胤王朝的黄昏与“苍龙之秘” 《镜花水月录》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名为“大胤”的千年古老帝国。大胤立国已近八百年,疆域辽阔,文化昌盛,却也积弊丛生,如同日薄西山的夕阳,表面辉煌,内里早已腐朽。 故事的开端,正值中兴之主——昭德帝驾崩,朝堂陷入太子与诸王的权力倾轧之中。然而,真正的危机并非源自人间的政治斗争,而是那深藏于帝国根基之下的古老谜团——“苍龙之秘”。 传说中,大胤皇室的权力源自上古时期被驯服的一头能呼风唤雨、影响国运的苍龙。随着时间推移,龙力衰减,而这份力量的流失,引发了各地天灾频发、民不聊生。更令人不安的是,一批自称“守夜人”的神秘教派开始在民间煽动不安,声称大胤的“天命已尽”,必须由新的血脉取而代之。 小说的主线,便是围绕着这份“苍龙之秘”的真相、帝国最后的挣扎,以及在乱世中挣扎求存的几位关键人物展开。 二、核心人物群像:命运的交织与抉择 本书塑造了一个复杂且多维的人物群像,他们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大胤的未来。 1. 萧煜(流亡的质子): 萧煜是大胤亡国前朝的末代皇子,自幼被流放到极北之地的寒霜之地作为人质,饱经磨难。他沉默寡言,却有着洞察人心的智慧和惊人的军事天赋。他带着对故国的愧疚与对新生的渴望,在异乡崛起,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他并非传统的英雄,他的目标模糊不清,既渴望复仇,又对“大胤”这个标签充满矛盾的情感。他手中握着一柄残缺的玉佩,据说那是开启“苍龙之秘”的关键线索之一。 2. 卫清漪(权谋的棋子): 当朝首辅卫衡之女,聪慧过人,精通诗词歌赋,更擅长权谋布局。她被父亲塑造成一个完美的政治联姻对象,但她内心深处对皇权的虚伪感到厌倦。在朝堂的暗流涌动中,她不甘于只做一个附属品。她一方面需要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以保护家族,另一方面却被萧煜的神秘气质所吸引,卷入了寻找真相的危险旅程。她的智慧,是照亮黑暗迷宫的一盏孤灯。 3. 罗刹(北境的孤狼): 来自遥远北境游牧民族的部落首领,以勇猛和对自然的敬畏而闻名。她的部落受到大胤无休止的边境侵扰,生存面临威胁。罗刹并非嗜血的野蛮人,她追求的是民族的生存与尊严。在故事初期,她与萧煜是立场对立的敌人,但在共同对抗“守夜人”的威胁后,两人发展出一种复杂而充满张力的联盟关系。她的视角,展现了帝国体制之外,那些被历史洪流忽略的弱小族群的抗争。 4. 尘心大师(被遗忘的守护者): 一位隐居在西域古刹的耄耋高僧,他是“守夜人”的早期成员,后因目睹其教派的日益极端化而叛出。他深知“苍龙之秘”的真正含义,明白那并非是单纯的“力量”,而是一种沉重的“责任”。尘心大师游走于各大势力之间,用禅机和古老的谶语引导着主角们,试图在灾难降临前,引导世人找到真正的救赎之道。 三、叙事结构与核心主题 《镜花水月录》采用多线并进的叙事结构,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回溯与文献考据,营造出一种厚重、深邃的历史感。 1. 历史的重构: 小说并非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发现古老的竹简、宫廷密档和民间传说,逐步拼凑出大胤建国时,先祖们是如何“驯服”那头苍龙的真相。这真相远比世人所想的要残酷和富有争议性。 2. 帝国宿命与“人”的选择: 本书深刻探讨了“宿命论”与“自由意志”的冲突。大胤的衰亡是否是命中注定?那些试图打破既有秩序的人,最终是成就了新的时代,还是仅仅成为了旧时代毁灭的加速器?萧煜和卫清漪在面对巨大历史惯性时的挣扎,构成了全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3. 信仰的异化: “守夜人”的崛起是故事中的一个重要警示。他们最初或许怀抱着对旧秩序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但当目标过于宏大,手段过于极端时,信仰便会蜕变成毁灭性的狂热。小说细致描绘了这种异化过程,揭示了权力如何腐蚀最初的美好愿景。 四、世界观的深度构建 边疆地理的异域风情: 小说场景从繁华的金陵帝都,横跨至冰封的北境草原,再到弥漫着神秘香料味的西域戈壁,地域风貌的鲜明对比,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 独特的术法体系(龙脉之力): 故事中的“玄术”或“道法”并非玄之又玄,而是与“龙脉”紧密挂钩。龙脉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地气、气候乃至人类的心性。精通此道的术士,能引动山川之势,但强行逆天改命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 古老的文字与符号: 穿插在文本中的许多古老铭文和祭祀用的文字,暗示着大胤文明并非孤立存在,其背后似乎连接着一个更早、更宏大的文明体系。 五、结局的基调:未竟的和平 《镜花水月录》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大团圆式的结局。在经历了惊天动地的变故后,旧的王朝倾覆,新的秩序尚未完全建立。主角们虽然达成了各自阶段性的目标,但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最终,苍龙之秘被揭开,那并非是皇帝手中的“神力”,而是一种需要世人共同承担的“平衡”。故事在希望与迷惘的交织中收尾,暗示着历史的进程不会停止,每一代人都有责任去守护那份脆弱的和平,去对抗镜中虚妄,去拥抱水底真实。它留下了一个开放的哲学空间:真正的“镜花水月”,也许就是我们执着追求的那些看似永恒的美好。 --- 读者评语(虚构): “读罢掩卷,只觉胸中郁结,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帝国的黄昏。人物的挣扎,远比那些所谓的仙术更引人入胜。”——《史学月刊》 “史诗般的格局,却有着对个体命运最细腻的描摹。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历史小说,而是一部关于‘如何面对虚无’的哲学探问。”——读者“白驹过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


  德國新浪潮電影大師。1942年出生於慕尼黑,目前住在洛杉磯。他的傳奇電影作品如《天譴》(Aguirre, der Zorn Gottes)、《吸血鬼》(Nosferatu)、《陸上行舟》(Fitzcarraldo)、《灰熊人》(Grizzly Man)、《荷索之3D秘境夢遊》(Höhle der vergessenen Träume)和《我的魔鬼》(Mein liebster Feind),皆獲得各大重要獎項肯定。著有《冰雪紀行》(Vom Gehen im Eis,1978年)、《無用者的征服》(Die Eroberung des Nutzlosen,2004年,暫譯),以及回憶錄《賈斯伯荷西之謎》(Jeder für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等書。

譯者簡介

管中琪


  輔仁大學德國語文研究所畢,自由譯者。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時間消泯處,世界平行生/廖偉棠

盧邦島,叢林小徑:一九七四年二月二十日
盧邦島,和歌山支流:一九七四年二月二十一日
盧邦島機場:一九四四年十二月
盧邦島:一九四五年一月
盧邦島,蒂利克:一九四五年一月
盧邦島,原始森林:一九四五年一月底
盧邦島:一九四五年二月
盧邦島,蒂利克近郊:一九四五年二月底
盧邦島,盧克眺望點:一九四五年十月
盧邦島,叢林,和歌山支流:一九四五年十一月
盧邦島,原始森林,蛇山:一九四五年十二月
盧邦島,五百山丘:一九四五年底
稻田,盧邦島北部平原:一九四六年初
盧邦島:雨季,一九五四年
盧邦島,原始森林邊界:一九五四年
盧邦島,西海岸:一九七一年
盧邦島,五百山丘:一九七一年
盧邦島,盧克附近低地:一九七一年
盧邦島,南岸:一九七一年
盧邦島,五百山丘:一九七一年
盧邦島,原始森林小徑:一九七二年十月十九日
盧邦島:一九七二年底開始
盧邦島,和歌山支流:一九七四年三月九日,早上八點
盧邦島,五百山丘:一九七四年三月九日,上午十點半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63587
  • 叢書系列:白盒子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2.8 x 19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時間消泯處,世界平行生
廖偉棠(詩人、作家)
 

  對於荷索,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看了他那麼多部電影,才在《流浪者》(Nomad: In the Footsteps of Bruce Chatwin)得知他還是一個背包登山客;前年剛剛讀到他的詩,現在又讀到他的小說,電影導演跨界的不少,難得的是在各方面都做到極致,幾乎讓人忘記他的老本行。
 
  而最關鍵的是:這無數個荷索會合而為一,成就這個獨一無二的自由又孤清的靈魂。這個靈魂在蒼茫荒野上遊蕩,尋找和自己一樣的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羈絆者,彷彿尋找自己的影子投射。他在《冰雪紀行》(Vom Gehen im Eis : München-Paris)裡找到過詩人荷爾德林(和他一樣徒步穿越黑森林的瘋子),在《流浪者》找到旅行家、作家布魯斯.查特文,在電影《藍星人懷鄉曲》(The Wild Blue Yonder)裡虛構了很多相信自己是外星人的夢想家……這次,他找到一個更為複雜、更具爭議性的影子: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名投降的日軍小野田寬郎。
 
  電影學者薩洛蒙.波拉厄(Salomon Prawer)提出過一說法:在荷索的電影世界裡存在著兩類人,「一種是局外人,他們所處的社會,永遠都不會給予他們家的感覺,甚至到頭了還要毀了他們;另一種則是叛逆者,他們借助暴力手段,想要獲得生活拒絕給予他們的東西,結果同樣以失敗而告終。」小野田寬郎可能兩者兼有,但是二次大戰給他提供了一個舞台,讓他贏得某種虛幻的勝利,而荷索這部小說《半夢半醒的世界》則嘗試提醒我們在失敗與勝利的二分之外,其實還有另外的確認一個人的存在的方式。勉強名之,曰:夢。
 
  當浮生若夢之際,夢反而成了淪陷者抓住的唯一真實。二戰的最後一顆棋子,因此能在歷史的外圍載浮載沉。他的隱匿和全世界對他的尋找、勸降,構成一個超越戰爭的遊戲,甚至儀式。
 
  另一位研究荷索的學者阿莫斯.沃格爾(Amos Vogel)聲稱荷索的主角們是一群存在於電影中的「聖愚」,這種人 「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於是乎,他們更有可能抵達通往更深層真相的各種源頭。相比我們,這種人會更接近那些源頭,儘管他們並不一定全都具有抵達這些源頭的能力。」那麼日本聖愚小野田寬郎接近的、或無意昭示的真相是什麼?也許是:戰爭作為一種儀式的巨大荒謬感。
 
  「對於宇宙、對於人民的命運、對於戰爭的進程而言,小野田的戰爭毫無意義。小野田的戰爭,是想像而出的虛無與夢境融合而成的;不過,小野田的戰爭就這樣從虛無中誕生,是一樁從永恆奪來的了不起的事件。」荷索講得很清楚了,他的文字製造出與之呼應的感覺:就在小野田身上停滯了的時間與我們世界前行的時間相遇的瞬間,因為主視角來自前者,讓我們得以反思我們的進步──從功利角度,這是小野田對於非軍國主義者、非戰爭親歷者的我們唯一的意義。
 
  荷索不無調侃地從小野田的角度看我們的世界,頗有《帕帕拉吉》裡虛構的薩摩亞酋長杜亞比看待所謂的文明人「帕帕拉吉」時的辛辣。比如說當小野田撿到一張報紙,他狐疑地認為是偽造的,因為「除了頭版之外,幾乎有一半的可用版面全是廣告。但是,報紙給予廣告的篇幅,一般不會超過百分之二或者百分之三。沒人有能力購買所有產品,完全是不可能的。」這種對消費社會的反諷,深陷其中的我們反而是想不到的。
 
  還有因為不信任勸降者的舉措,小野田他們從目睹的世界變化,拼湊出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時局圖,可以說是一種簡陋的「架空歷史式寫作」,諸如「印度脫離英國獨立,西伯利亞從俄羅斯分裂出來,兩國如今和日本結合成強力同盟,對抗美國」此類,也為我們對目前這個「理所當然」的世界權力劃分,多了一絲質疑。
 
  不過「蟬,不在乎什麼是戰爭、什麼是和平,戰爭如何命名、又是由誰賦予名稱。牠們再度揚起更加高亢的單調鳴叫,現在這是牠們的戰爭,但或許也是和平協議,我們對此所知甚少。明月。拂曉的曙光照得月亮越發蒼白,一顆不具深刻意涵的星體,早在人類存在以前,便已如此。」這才是超越小野田,荷索在意的事物。在一個日本皇軍的儀式感之外,這蒼蒼莽莽生長的菲律賓叢林世界,是這本書最詩意的部分。因其超然漠然,倒為作為殺戮機器的小野田帶來唯一的慰藉,也為冷眼觀看荒誕劇的我們帶來慰藉。
 
  但無論我們被「精彩」史實吸引還是被詩意慰藉,都不要忘記了荷索的電影工作者的身分。我看到本書最重要的一次反思,恰好跟電影有關,在一次小野田拔刀禦敵之後,他有這樣的自省:「我持刀進攻彷彿像電影,我是扮演武士的演員。這是不可原諒的錯誤。這場戰爭如今有些不同了,展現英雄行徑不是我們的任務。我們必須隱身,必須欺敵,必須有覺悟做出不光彩的事情,心中卻不忘保持武士的榮耀。」──這裡是帶有荷索作為一個電影工作者的敏感的──從電影的虛妄性出發,指向人性虛榮的虛妄性,小野田的沉思只對了前一半:殘兵小野田在扮演絕代武士小野田;他的「覺悟」卻顯示出他無力出離武士道的奴性一面。
 
  正是這些反思,讓我相信假如日後荷索把《半夢半醒的世界》拍成電影的話,不會像阿瑟.哈拉里(Arthur Harari)的電影《一萬個叢林夜》(Onoda: 10,000 Nights in the Jungle)那麼曖昧。雖然兩者都可能因為忽略小野田的對立面:那些菲律賓農民的視角,而受到批判。但荷索的文學功底,讓他找到了胡安.魯爾富《佩德羅.巴拉莫》(Pedro Paramo)的悲愴和波赫士《小徑交叉的花園》的神秘主義,一再通過詩性文字讓小野田寬郎脫離軍國主義現實的泥沼,也脫離大眾媒體對他的審美化拔高。
 
  「我們以為活在當下,但當下不可能存在。我走路,我活著,我作戰呢?他倒退著走誤導敵人的那些路又是什麼?即使是倒退走的步伐,一樣是邁向未來。」這樣高度哲思性的思維,和真正進入夢世界時的頓悟絕不相悖,荷索尋找小野田,最終尋找到的,除了我們的我執,還有刻在另一個士兵、導演小津安二郎墓碑上的:無。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总是轻松愉快的,它更像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和拷问。书中的某些主题触及了非常尖锐和敏感的人类情感,比如失落、疏离感以及在巨大世界面前个体的无力感。作者毫不留情地撕开了那些我们习惯用来自我安慰的假象,直面那些我们试图逃避的真实。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去做点别的事情来平复一下情绪,因为它带来的冲击力太强了。但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它不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鼓励你直面生活中的“灰色地带”。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感到轻松的书,但绝对是一本能让你在合上书页后,对世界和自身产生更深刻理解的书。

评分

对于语言的运用,这本书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我很少看到有哪部作品能将文字打磨得如此圆润而又充满力量。它不像那些华丽辞藻堆砌的文字那样让人望而生畏,而是朴实中蕴含着无穷的韵味。句子长短错落有致,节奏感极强,读起来就像听一曲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时而低沉婉转,时而激昂澎湃。尤其是那些描绘自然景色的段落,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那种对光影、对季节变化细致入微的捕捉,让我觉得自己仿佛被带到了书中所描绘的每一个角落,空气中的湿度、泥土的芬芳,都清晰可辨。这是一场纯粹的语言盛宴,值得细细品味每一个词的选择。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线性的、平铺直叙的故事,更像是一张巨大的网,将各种看似不相关的碎片小心翼翼地编织在一起。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许的困惑,那些人物的对话和场景的切换似乎没有明确的逻辑指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散落的珍珠,最终在脑海中串联成了一串璀璨的项链。作者在留白的处理上更是大师级的,他不会把所有事情都解释得清清楚楚,而是留下足够的空间给读者自己去填充、去揣摩。这种“未完成感”反而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常常在读完一章后,会花上好一段时间在脑子里回放,试图拼凑出那些隐藏的线索。它考验的不是阅读的速度,而是思考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对“时间”这一概念的独特处理。它似乎并不受传统线性时间的束缚,过去、现在、未来在字里行间自由穿梭,记忆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随时可以被重访、被重新演绎的现场。这种多层次的时间感,让整个故事拥有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厚重感和宿命感。你会发现,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其实是历史的投影,是未来走向的伏笔。作者通过这种对时间维度的玩转,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微观的世界观,让你在为书中人物的命运唏嘘不已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生命中那些被时间冲刷掉的印记。这是一本需要时间去消化的作品,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心头的朱砂痣,每次翻开,都有种被拉进一个既熟悉又陌生时空的感觉。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能捕捉到空气中漂浮的微尘,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充满了画面感,让人忍不住想象自己就身处其中,感受着那里的温度和气味。尤其是一些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深邃得让人心惊,仿佛作者能直接穿透表象,直抵灵魂深处。那种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精准把握,让我不断停下来思考,是不是自己也曾在不经意间展现过那样的一面。它不像那种直白的叙事,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梦境,每一个章节都是一扇通往不同场景的门,推开之后,眼前的一切都带着一种迷离的美感,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愿醒来。这种阅读体验,是久违的、令人敬畏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