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路夜歌:在兵荒馬亂的路程聽幾首夜深人靜的歌

荒路夜歌:在兵荒馬亂的路程聽幾首夜深人靜的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如山(阿山)
图书标签:
  • 战争
  • 音乐
  • 历史
  • 文化
  • 散文
  • 随笔
  • 个人经历
  • 回忆录
  • 文学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四分衛成團30年,用20年的光陰歲月,
帶大家一起唱過北京、香港、東京、新加坡、澳門、LA、首爾等29個城市!

「對於當下過去與未來我已不再糾結,
我已經不害怕自己是一個喜歡回顧過往的人。」――陳如山

其實很多故事沒什麼大不了,都是曾經路過的風景與遇見的人們。
當下或許覺得沒什麼,真的要過了一段時間回頭看看才明白那些抓緊時間左顧右盼的日子,
那些來去匆匆每次總是剛開始熟悉就準備要離開了的我們,確定的是心中無限感激,
那些在意或不經意的場景與人們,都是後來變成故事之後才能理解的過程。

  2002北京•香港
  或許當時很氣憤的事情過了很久以後回想起來就會覺得好笑,當下的無奈都必須依靠時間化解。

  2005.10東京
  每個喜歡音樂的人或許都曾被音樂拯救或是用音樂拯救了某個人。

  2013澳門•杭州 上海 廣州•深圳 廣州 惠州 香港•重慶 成都•昆明 北京 鄭州 武漢
  好想要知道那麼多年過去,同樣的問題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會有哪些回答做了改變?

  2014新加坡•北京
  那些原本稀鬆平常的小事,都在事隔多年之後已經遙不可及。

  2015香港•LA•海參崴
  好多相聚分離以及好多決定變成當下的樣子,還來不及感慨我就必須用力地刷下吉他的和弦,往下一個小節前進。

  2016. 01哈爾濱 長春 瀋陽
  車窗外城鎮與城鎮之間都是一望無際的冰天雪地,偶爾有小河、矮屋、墓碑、黑馬、車輛反光此起彼落。

  2019大阪 東京•首爾•新加坡 吉隆坡 檳城 曼谷
我想他應該也是這輩子彼此之間只有一面之緣的人吧,在生命裡的某一天揮手之後轉身接下去的是各自要書寫下去的故事。

  2023台北•台南•台中
  今年2023年是四分衛的30歲,所以今年的每一場表演都是30週年演唱會,請大家打起精神來!

各界好友熱情推薦
  

  秦旭章 WiFi(廠牌主理人、守夜人團長)、馬世芳(廣播人、作家)、張國璽(脫拉庫主唱)、張瀞仁(Give2Asia慈善顧問)、郭偉建 小郭(四分衛吉他手)、鄭峰昇 虎神(四分衛團長)、盧建彰(作家、廣告導演)
  (按首字筆畫序排列)

  在這本書裡認識到了「有限裡的無限」這樣的奇妙的觀點,或許在我們一生能去的地方有限,而這本書代替我們重新經歷了這些地方的未知,在阿山的歌與文字中,我們渺小而獨特,也更喜歡重新探索世界的自己了。――秦旭章 WiFi

  原來阿山每次上台開唱之前,一定先好好刷牙。這是搖滾歌手走江湖三十年的日常,是激情和麻木反覆交替的生活筆記,一再在回憶中回憶,還有永遠揮之不去的青春期。從北京到東京到海參崴,經常唱哭觀眾,偶爾唱哭自己。謝謝阿山,帶我們看到了熱血和噪音的後台風景。――馬世芳

  在行銷公司上班時,動不動就加班到半夜的我們,總會在深夜去KTV釋放壓力,每次必唱〈雨和眼淚〉。誰會想到過了這麼多年,竟然有辦法知道這些歌曲們走過的旅程、發生的故事,而且是透過阿山本人。阿山的文字總有一種魔幻力量,可以把任何場景都變成繽紛又奇幻的電影畫面,捲入像暴風雨般的閱讀體驗。只有阿山可以召喚這場雨,讓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就像雨和眼淚。——張瀞仁

  我一直很喜歡阿山,喜歡他澄澈的眼神,喜歡他不擺架子的認真姿態,喜歡他對什麼人都善良,就算老吃虧,都笑笑的罵一聲,就算了。謝謝阿山,我很珍惜,有你的世界比沒你的世界,好上許多。謝謝阿山,我很珍惜,有你觀看的世界比沒你觀看的世界,好玩許多。――盧建彰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撰写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不涉及《荒路夜歌:在兵荒馬亂的路程聽幾首夜深人靜的歌》的具体内容,旨在营造一个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语言风格力求自然、深入。 --- 《尘封的轨迹:大时代下的微观人生》 引言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裹挟着无数宏大的叙事与坚定的意志。然而,真正的史诗,往往藏匿于那些被忽略的角落,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奋力挣扎、试图抓住一丝微光的个体生命。本书并非试图描绘波澜壮阔的战役或改写既定国策的雄辩,它是一部关于“边缘”的侧写,一卷记录了在社会结构巨变之下,那些努力维持“常态”的普通人的心灵图谱。我们聚焦于那些在时代噪音中发出微弱但清晰的个体之声,他们的故事,如散落的星辰,虽然微小,却以其独特的光芒,勾勒出现实最深刻的纹理。 第一部分:边缘的构建与坍塌 本书的开篇,旨在构建一个时代背景下的“边缘地带”概念。这里的“边缘”并非地理上的偏远,而是指社会资源分配、信息流通以及政治话语权上的疏离感。我们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社群进行深入剖析:北方边陲小镇的旧式工匠群体、南方新兴都市中被技术浪潮淘汰的文职人员,以及在城乡二元结构中游走的过渡人群。 我们细致地描摹了这些群体在特定历史节点上面临的身份危机。例如,在高速的工业化进程中,那些世代相传的手艺如何在一夜之间失去价值,工匠们如何从受人尊敬的生产者,沦为需要重新定位的失业者。这不是简单的经济转型叙事,而是关于“尊严”的重塑。他们的日常对话、他们对过往荣耀的回忆、他们对未来模糊的恐惧,都被细致地记录下来。 在这些描述中,我们尤其关注“记忆的负重”。这些边缘群体往往是历史的忠实见证者,他们的记忆与官方叙事存在张力。他们保留着对旧秩序的依恋,同时又不得不面对新规则的压迫。这种内在的撕扯,是理解他们行为模式的关键。我们通过对口述史料的梳理,还原了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简化的生活细节,比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物资短缺如何改变一个家庭的十年规划,或者一个错误的谣言如何在一夜之间摧毁一个社区的信任基础。 第二部分:个体在结构性压力下的自洽 当外部世界变得不可预测且充满敌意时,个体会发展出独特的生存策略,以维持心理上的完整性。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探讨这种“自洽”的哲学。 我们深入研究了“私人领域”的凸显。当公共空间变得充满风险或虚假时,家庭、兴趣爱好,乃至对个人物品的执着,就成了抵抗外界侵蚀的最后堡垒。书中详述了一个在城市拆迁中流离失所的家庭,如何将所有珍贵记忆的载体——一套老旧的黄花梨家具——视作家族精神的锚点,每一次搬迁都围绕着如何安置和保护这些物品展开。这不仅仅是关于物质的依恋,更是对时间连续性的维护。 此外,本书也探讨了“非主流信息网络”的形成。在官方信息渠道失真或无法触及时,民间流传的“地下话语”便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些话语可能包括对特定事件的另类解读、关于健康与命运的民间智慧,甚至是某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仪式。我们分析了这些信息流如何帮助人们在不确定性中找到暂时的秩序感和群体归属感。例如,一个偏远村落中,关于“风水”与“命运”的讨论,如何在经济衰退时期取代了对未来政策的讨论,成为集体焦虑的主要宣泄口。 第三部分:情感的迁移与代际的断裂 时代的变迁对亲密关系和代际传承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情感的转移路径和不可避免的断裂。 我们观察到,父辈与子辈在面对“成功”和“安稳”的定义上产生了巨大的鸿沟。父辈可能将“在老地方拥有自己的田地”视为终极目标,而子辈则将“离开老地方,进入一个不再需要体力劳动的行业”视为唯一的出路。这种价值体系的冲突,往往以沉默或激烈的争吵表现出来。书中记录了几组家庭的访谈,展示了父母如何试图用旧世界的经验来指导孩子在新世界的航行,以及这种指导如何最终演变成相互理解的障碍。 情感的“迁移”是另一个重要的议题。当传统的大家庭结构解体,或邻里间的互助传统衰弱时,人们开始在新的、非传统的关系中寻求慰藉。这可能体现在对宠物无法言喻的依恋,对虚拟社区中网友的真诚分享,甚至是对某个遥远公共人物的单方面情感投射。这些新的情感寄托,反映了在社会原子化加剧的背景下,人类对于联结的本能需求。 结语:在微光中辨认人性 《尘封的轨迹》旨在提供一种“向下看”的视角。它没有提供宏大的解决方案,也无意批判或美化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它所做的,是耐心地记录和呈现。我们相信,理解一个时代最深刻的真理,不是通过阅读那些堆砌的理论,而是通过倾听那些在艰难旅程中,依然努力维持着尊严、爱与希望的个体的心跳。他们的轨迹或许尘封,但他们所展现出的人性韧性,是任何时代都无法磨灭的光亮。这本书,献给所有在夹缝中行走,却不曾停止思考自己生命意义的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如山


  又名阿山,擁有四分衛樂團主唱、創作歌手、演員、作家等多重身分,並持續在不同領域中展現其魅力。2022年,他嘗試揉合音樂人、演員兩種身分,發表嶄新樣貌的作品《我想拍一部電影》EP,同時推出跨界合作陣容計畫「訊號雨 WiFi Rain」,試圖激盪出他更多的想像空間,讓大家能認識全方面發展的陳如山。

  至今,仍是以四分衛名義發行過9張專輯,創下不少華語搖滾經典,如〈起來〉〈雨和眼淚〉和〈當我們不在一起〉等,於 YouTube 已累績超過數千萬點擊;他們亦曾入圍第11屆、13屆、15屆金曲獎最佳樂團;還獲得金音獎最佳樂團、最佳現場獎,以及最佳搖滾單曲獎(一首搖滾上月球);他所演唱、創作的〈I Love You〉更獲 50 屆金馬獎最佳原創歌曲。

  近年來,陳如山也以作者身分於2020年出版第一本著作《回得去的地方與回不去的時光》。不只如此,他將觸角延伸影視表演,包括:當紅電影《誰先愛上他的》、電視劇《天橋上的魔術師》、電視劇《四樓的天堂》、網路劇《History3 那一天》、網路劇《台北女子圖鑑》等,皆引發高度討論。他亦開始替歌手量身打造主打歌詞曲,如蘇慧倫〈為你變成他〉、張若凡〈已經結束的〉等,開拓新的歌迷群眾。

 

图书目录

跟著四分衛走過20年29個城市 總是剛開始熟悉就準備要離開
推薦文 盧建彰、張瀞仁、馬世芳、秦旭章
自序 在兵荒馬亂的路程聽幾首夜深人靜的歌

2002北京•香港
.黑人問號跌落滿地乒呤乓啷的
.再孤獨也不會寂寞吧
.還沒有親眼看過海
.邊看著我們笨拙的身影邊華麗轉身
.有多少扇窗就有多少故事
.擱淺在沙灘上的鯨魚
.大樓與大樓之間的海
.兩點鐘方向的黑色

2005東京
.為了對抗怪物而奄奄一息
.接下來這首歌叫做雨和眼淚

2012東京Summer Sonic
.全世界的時間都變慢了
.站在台上的人鼓舞著站在台下的人
.當時你又不認識我
.活下去的意義
.肅然起敬的年代

2013澳門•杭州 上海 廣州•深圳 廣州 惠州 香港•重慶 成都•昆明 北京 鄭州 武漢
.願大家都健康平安
.我們都是從懸崖斷壁攀爬上來的人
.解決不了就解決不了吧
.宵夜即是罪惡
.明天之後的每一個明天
.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
.怎樣的對都會錯
.青木麻里子現象
.緊緊地握住不難
.一點神祕感都沒有
.那個工讀生這麼賣力
.看似簡單其實最難
.我後悔自己的害羞
.金架係嗚告秋
.直叫我當仁不讓
.下次來的時候希望是夏天
.明天我要嫁給你啦
.2012年12月14號
.路上有雨啊
.烈酒燙傷胸口的傷疤
.最接近天空的地方
.可以回去的地方
.刀子一樣的風
.歡迎來到北京
.愛情青紅燈
.鼓手的辛勞誰人知
.貓的驚嘆號

2014新加坡•北京
.走過的路淋過的雨遇見的人
.下一首還沒寫完或還沒寫出來的歌
.抬頭望滿天繁星,別說再見
.北緯1135 東經16525
.陪我去一趟北京吧
.全他媽都是裝的
.無論唱了多少歌,無論跑了多遠
.很帥氣地尿在地板上
.自己做效果不用乾冰
.一直被超越的感覺
.霎那剛好的瞬間
.祝福我們都聖誕快樂

2015香港•LA•海參崴
.易達不懷好意
.很多歌詞很多年之後你才會看懂
.關於我和她和這個星球所有在那天生日的人
.下次回來應該就是你結婚的時候
.就算他沒有冠軍戒指
.一切盡在不言中
.必須透過影片才能知道的事
.那些再也想不起來曾經說過的話
.好的事情比不好的事情多很多很多
.問號逗號頓號綿延不斷
.別把任性當作自由
.每一盞燈底下都有人
.別放手

2016哈爾濱 長春 瀋陽
.人中在發亮
.螞蟻螞蟻
.煙的形狀

2017東京
.電台與螃蟹
.我們沒有淋到的雨

2018北京•廈門 深圳 廣州 長沙 南京
.一起去郊遊的歷練
.全世界跑透透
.練習對抗的過程
.亮亮的貓腳印
.還好他醒得快
.12月14號星期五 21點56分
.趁著魚刺在胃裡慢慢溶解之際
.無論是否有人看得見他們
.芋圓和桃子口味的雨和眼淚

2019大阪 東京•首爾•新加坡 吉隆坡 檳城 曼谷
.電影裡的大阪總是下著雨
.Cold Rain, Roll Brain
.看見月亮就想到你
.一鏡到底的電影結束之前
.怕冷的人
.五哩嘎憨給依基安呢哋
.一個在旅程結束之後能夠等待他的人
.沒電了還是要笑瞇瞇的啊
.頂著大太陽一邊後悔一邊前進
.Live就是活著的感覺啊
.歌都唱完了話卻還沒有說完
.發過唱片也拍過電視和電影的明星
.喊我名字的人
.飛身撲救太強
.與內心的怪物和平共存

2020台北 屏東 高雄 台東•台中 台南
.阿北是搖滾明星喔
.復刻了1999的四分衛
.吃給海看
.歌名都變得很長
.要是我知道的話就不用走這麼遠了啊
.喜歡唱歌的人
.鋼琴的和弦和咖啡的味道
.夏子的酒
.沒想到的事情

2022基隆
.無論沈入多深的海底
.無數個睡不著的夜晚

2023台北•台南•台中
.海水很客氣地只淹到我的胸口
.歌曲唱來唱去永遠年輕
.成團30週年
.我媽說她小時候都聽四分衛
.和數不清的人擦肩而過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745537
  • 叢書系列:微文學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耐人寻味,它不是线性的时间推进,更像是记忆的闪回与现实的交错,像是在一条晦暗的长廊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盏微弱的灯光亮起,照亮一段过往的经历,然后又迅速隐没。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恰恰呼应了乱世中人们精神状态的支离破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歌”的部分,她没有直接引用任何一首具体的曲目,而是通过对旋律情绪的捕捉,对听众反应的细腻刻画,来构建歌曲的灵魂。比如,某段对低吟浅唱的描写,那种声音如何穿透厚重的夜幕,如何安抚了身边恐惧的孩童,那种场景的描绘,比任何宏大的战争场面都更具冲击力。它让我们看到,生存的艺术,有时候不在于你如何对抗外界的暴力,而在于你如何守护好自己内心那片不被污染的角落。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关于“如何存在”的哲学思辨。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那或许是“回响”。它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连串在幽暗空间中久久不散的回音。作者对“夜”与“歌”的结合处理,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它不再是简单的黑夜与音乐的并置,而是将精神上的绝望与精神上的希望,用音乐这种最抽象的媒介进行了对话。读到后半段,我开始思考,这些歌究竟是路途中的支撑,还是对更美好未来的遥远憧憬?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向,而是让这种模糊性成为了一种力量。它迫使我们去面对,在极端压力下,人类的审美需求和精神寄托是如何扭曲、变形,却又顽强地保持着其核心价值的。这种对人性深层机制的探讨,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苦难文学”的范畴,成为了一部探讨如何在绝境中维持“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文本。

评分

我是在一个静谧的周末午后翻开它的,起初只是好奇书名中“夜歌”的意象,总觉得会是某种浪漫化的处理。可事实是,作者展现出一种近乎冷峻的写实主义,将“荒路”的艰辛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是那种煽情到让人泛滥的文学作品,它的力量在于它的“真”,真到甚至有些刺痛。那些穿插在颠沛流离中的音乐片段,像是一根根细而坚韧的丝线,试图将四散的碎片小心翼翼地缝合起来。我常常在想,在那样一个世界里,音乐如何能成为一种抵抗?是对残暴现实的麻木,还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人性不灭的坚守?作者巧妙地避开了直接的评判,而是将所有的疑问都抛给了读者,让每一个音符都带着重量去撞击我们的内心。这种叙事策略,使得整本书的张力保持在一个极高的水平,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回荡的不是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那种特定时空下压抑而又昂扬的“声景”。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具有挑战性的,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或廉价的安慰。我尝试用一种非常散漫的心态去阅读,结果发现根本行不通,它需要你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意象。它不像某些“路途文学”那样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反而,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幸存者”的记录,其中充满了不完美的挣扎、必要的妥协,甚至是令人唏嘘的遗憾。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内敛,不滥用形容词,但每一个选用的动词和名词都极其精准,如同手术刀般切开表象,直指核心的疼痛。当我合上书本时,最深刻的感受是,那些“夜歌”其实是流动的、无定形的,它们依附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倾听者而存在,一旦环境消失,歌本身也随之消散,留下的只是听过歌的人心中那份无法磨灭的烙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吸引力,那种沉郁的蓝与墨绿交织出的夜色,仿佛真的能把人拉进那种风雨飘摇、举步维艰的境地。初读时,我以为这会是一本硬核的历史纪实,毕竟“兵荒马乱”这四个字分量很重,足以勾起对那个特定年代的联想和追忆。然而,随着文字的深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份极其细腻的个人心路历程记录,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却能在最微小的细节里捕捉到人性的光辉与脆弱。作者的笔触极其克制,但在那份克制之下,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悲悯情怀。那些“夜歌”并非简单的旋律,它们是乱世中艰难求生者灵魂深处的叹息与祈祷,是压抑到极致后寻求片刻安宁的慰藉。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环境描写的运用,那种对风声、雨声、以及死寂的刻画,无形中构筑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让你在阅读时仿佛能闻到泥土和硝烟混合的气味。这绝非一本轻松的书,它需要读者付出专注和共情,但回报是精神上的一次洗礼,让我们重新审视“安定”二字的珍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