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膺日記(1950)上冊

狄膺日記(1950)上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狄膺
图书标签:
  • 狄膺
  • 日記
  • 1950
  • 上冊
  • 近代史
  • 个人回忆
  • 历史文献
  • 文化
  • 上海
  • 民国史
  • 传记
  • 日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記是研究歷史人物的重要素材,不僅可以研究傳主一生經歷與思想,同時也可以研究相關人物的生平與過往。

  狄膺一向有留下紀錄的習慣,他從八歲起便有不全的日記,結婚後因故不續寫。留法期間曾有日記,但返國後因任職中央政治會議,擔心洩漏機密,所以暫停日記,僅在每日記賬的賬本中間錄雜感。直到遷徙來臺後,才復記日記。

  狄膺日記的內容大致相當瑣碎,1947-1949年間之性質界乎筆記與雜錄之間,包含友人的聯繫方式、往來信函、時事感言、讀書劄記、奇聞軼事等皆散記其中。1950年後則是按日鉅細靡遺地記下所有行程,舉凡天氣、路況、心情、會議討論事項、談話內容等等無所不包。

  對於書寫來說,瑣碎是一項缺點,但就史料價值而言,瑣碎的記事有時反而留存了更多資訊。狄膺來臺後身兼立法委員與國民黨改造委員會紀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前者需處理未能來臺的立法委員之資格是否保留、是否由遞補者遞補等資格問題;後者則為國民黨人是否違反黨紀、是否需開除黨籍等紀律問題,且因需監督國民黨各黨部的改造,對組織過程等細節亦多所述及。無論資格與紀律,都是由於1949年兩岸人群的大量移動與離散,也是中華民國政府與國民黨不得不面對的重大問題。

  另外從狄膺的紀錄中,可以看到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時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環境。這些跟著政府來臺的外省人們,或者原居本島的臺灣人們,他們吃什麼?住在哪?需要什麼用品?收入從何而來?出門如何移動?閒暇時去哪裡遊玩?在當時的臺灣,人們是怎麼「生活」的,從狄膺的細碎記事中,應可勾勒出部分輪廓。

專業推薦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文隆專文導讀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劉維開專文推薦
 
《南洋风云录:民国精英的避世与新生(1949-1960)》 本书简介 本书以史料为基石,聚焦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批具有深厚民国背景的知识精英、工商巨子及文化名流,在南洋地区(主要涵盖新加坡、马来亚、香港及东南亚其他区域)所经历的彷徨、适应与重建的人生轨迹。全书严格避开对特定个人日记内容的直接引用或侧面描摹,而是通过梳理当时的报刊文献、私人信函(非本书指定文献)、政府档案及相关回忆录,勾勒出这个特殊群体在时代剧变下的生存图景与精神世界。 第一部分:历史的断裂与南洋的抉择(1949-1953) 一、时代的洪流与个人的去向 1949年,对于许多习惯了民国体制的知识分子和商界人士而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彻底终结。本书首先探讨了“南迁”现象的复杂动因。这并非简单的“逃亡”,而是包含了对未来政治走向的审慎判断、对原有生活方式的留恋,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等多种因素的交织。重点分析了上海、广州等地的精英阶层,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处理财产、教育后代,并最终选择前往被视为“中立”或“相对安全”的南洋。 二、初抵南洋:身份的重塑与经济的困境 到达南洋后,这些昔日的社会中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他们习惯于被社会尊崇的地位,如今却不得不从零开始。本书细致描绘了他们初期在香港、槟城、吉隆坡等地如何重新定位。 知识分子: 大量篇幅叙述了原北大、清华、中央大学的教授们如何在教会学校或新成立的私立中学谋得教职。例如,解析了他们如何用“新国学”的理念去适应殖民地教育体系的框架,以及在面对左翼思潮渗透时的微妙立场。重点讨论了翻译工作在维持其知识生产力中的核心作用,但强调这些翻译活动往往带有强烈的“文化怀乡”的色彩。 工商人士: 分析了原上海滩的颜料商、纺织业大亨等,如何在英属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环境下,重新构建商业网络。他们往往利用原有的家族关系和海外联系,在橡胶、锡矿和转口贸易中寻找机会。本书特别关注他们如何在资本流动受限的时期,维持跨海的金融联系。 三、政治的暗流与文化的坚守 在冷战初期,南洋地区成为了国共两党角力的前沿。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些“文化人”如何游走于意识形态的夹缝之中。他们避免公开站队,而是选择通过文化、教育、慈善等“软性”渠道来维护自身的文化独立性。对当时南洋地区新兴的中文报章,特别是文艺副刊和评论版的生态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揭示了其作为精英阶层精神家园的复杂功能。 第二部分:战后重建与文化传承的张力(1954-1960) 一、教育立业:新一代的培养 随着局势的相对稳定,对教育的投入成为这批精英阶层最主要的“事业”。本书将重点放在他们对南洋中文教育体系的深远影响上。 体系的本土化挑战: 研究了他们如何尝试将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与南洋殖民政府要求的课程标准相结合。这种结合充满了张力,一方面需要满足生存需要,另一方面则力图保留“国文”和“国学”的精髓。 人才的流失与回归: 分析了这一时期,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下一代,因南洋政治前景不明朗或追求更高学术殿堂,选择前往欧美深造的情况,并探讨了这种“人才回流”现象对原籍地及南洋本地华人社会的影响。 二、艺术与学术的“避世”空间 在政治高压和商业竞争的双重挤压下,部分学者和艺术家将精力转向了纯粹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营造出一种“雅致的避世”状态。 史学研究的转向: 描述了部分史学家如何将研究重心从现代史转向古代史、地方史或文献考证,以规避敏感时政。例如,对明清史料的整理、对地方方言的研究等,这些工作虽不涉入政治,却为后来的区域研究奠定了基础。 文学的“象牙塔”: 分析了诗歌、散文在这一时期的流行,强调其风格往往偏向古典、内敛和对故园景物的抒发,反映出一种集体性的怀旧情绪。 三、融入与疏离:南洋社会的新景观 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这批移民群体与新的居住地——南洋本地社会——之间的关系演变。 与地方精英的互动: 研究了他们如何与英属殖民政府的官员、马来本地的社会领袖以及新兴的南洋本地华人领袖进行交涉与合作,特别是在争取华人权益和教育资源方面。 情感的锚定: 总结了这批知识精英在南洋度过数年后,精神上的归属感如何变化。他们既无法完全回归故土,又难以完全融入一个尚未完全独立的地域社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跨界”文化身份。他们对“家园”的理解,逐渐从地理概念转变为一种文化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需要在不断适应新环境的同时,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昔日荣光的碎片。 结论:一个时代的精神侧影 本书旨在呈现一个复杂且多维的历史侧面——那些在时代巨变中被推向边缘,却又凭借深厚的学养与韧性,在南洋构建起一片文化绿洲的民国精英群像。他们的经历,是研究近现代华人社会变迁、知识分子命运以及文化传播史不可或缺的一环。全书力求客观、细致,通过对历史细节的还原,勾勒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个体在宏大叙事下的挣扎与坚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狄膺(1896-1964)


  江蘇太倉人,原名福鼎,字君武,自號邃思齋主、平常老人。

  早年加入南社,並參加上海光復之役,先後畢業於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北京大學,曾參與五四運動。1921年響應吳稚暉號召的勤工儉學,赴法國就學。歸國後,歷任國民黨南京市黨部宣傳部部長、立法委員、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副祕書長、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秘書長等。1948年當選為行憲後第一屆立法委員,1949年來臺後,擔任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紀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編者簡介

王文隆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兼任研究員,曾任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主任、輔仁大學全人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主要領域為中華民國外交史、中國國民黨史、民國教育史,著有《外交下鄉、農業出洋:中華民國農技援助非洲的實施和影響(1960-1974)》,另已發表專書篇章、期刊論文約50篇。
 

图书目录

民國日記總序/呂芳上
狄膺日記導言/王文隆
民國史百寶箱:《狄膺日記》與我/劉維開
編輯說明
1950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70087
  • 叢書系列:民國日記
  • 規格:平裝 / 222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对文献学或者文本分析有点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在文本处理和呈现上做得相当扎实。装帧虽然朴素,但看得出是经过精心对待的,保证了原本手稿的风貌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最让我欣赏的是其对细节的执着。日记中常常会穿插一些关于具体物品的描绘,比如提到某件衣服的质地,某顿饭食的口味,这些具体的感官细节,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触感”。如果只是泛泛而谈那个年代的艰难,那很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但狄先生的笔触却总能从宏大叙事中抽离出来,聚焦于“生活”本身。这种叙事策略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贴近地面,不悬浮。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记录一些敏感话题时,所使用的词汇的选择和句式的变化,这清晰地勾勒出他内心的认知边界和自我保护机制。这种细微的语言学观察,让我不得不去思考:语言是如何在特定压力下形塑个体思想表达的?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读起来轻松愉快的书,但它绝对是一份厚重的、值得反复咀嚼的史料,它提供了一种极其细腻的、未经修饰的“在场感”。

评分

老实讲,我原本以为这种年代日记读起来会非常枯燥,无非是记录一些家长里短或无病呻吟的情绪波动。但《狄膺日記(1950)上冊》成功地打破了我的预设。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让你感觉到“人”的韧性。在那个特定的年份,许多人都可能在挣扎,但如何面对、如何记录、如何与自我和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径。狄先生的路是内敛的、思辨的。读到他处理一些突发的变故时,那种强行压抑住的慌乱和随后冷静下来的理性分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与其说是记录历史,不如说是在记录“如何成为一个幸存者”的心灵过程。我发现自己对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他接下来的日子是如何度过的,这种驱动力,才是好日记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它激发了读者对叙述者未来命运的持续关注。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在极端不确定的环境中,人如何保持自我完整性?这本书就是对这个问题的长期、持续的探索记录。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册子,我内心是抱持着一种近乎挑剔的态度。毕竟,日记这种私密性极强的文本,很容易流于矫情或者寡淡,要么是过于注重个人得失,让人无法共情;要么就是为了“记录”而记录,缺乏内在的张力。但《狄膺日記(1950)上冊》出乎意料地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作者的叙事腔调,并非那种激昂的或过度自怜的,而是保持着一种克制的观察者姿态。他的笔下世界是灰色的,色彩饱和度不高,但正是这种克制,让偶尔出现的、关于理想或对未来憧憬的亮色显得尤为珍贵。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信息的堆砌,更像是一场精妙的“情绪考古”。那些关于日常琐事的记录,比如对天气、物价变动的关注,甚至是与友人的几句往来,都被赋予了一种时间的重量感。读到某几段关于特定事件的看法时,我甚至能察觉到作者在文字中刻意的自我审查痕迹,这种“不可言说”的部分,反而比直接写出的内容更具信息量,它揭示了那个时代对个体表达自由的隐形约束。这种“言外之意”的阅读挑战,让整个过程变得非常耐人寻味,仿佛在玩一个需要解读密码的游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缓慢沉淀的过程,你需要时间去消化那种信息密度。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盖棺定论的作品。每一次重新拾起,都会有新的发现,这得益于作者对日常细节的敏锐捕捉能力。例如,他对光线、声音、气味这些非文本信息的间接转述,非常高明。这些感官侧写,让1950年的那个“空间”变得可触摸、可呼吸。我特别喜欢其中夹杂着的对读书的记录,那种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对精神食粮的渴望和珍视,读来令人动容。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日记,它折射出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图景——人们如何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最大化地维护自己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书中的叙事节奏是缓慢的,如同冬天的河流,表面平静,底下却暗流涌动,充满了被时间压抑的张力。对于寻求深度阅读体验,而非快速信息获取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份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宝贵资料。

评分

这本《狄膺日記(1950)上冊》的阅读体验,怎么说呢,就像是挖掘一处尘封已久的矿藏,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伴随着时不时闪耀的惊喜。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年代感,那种笔触里的迟疑、审慎和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特有的那种沉郁的气质,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我完全能想象到作者在油灯下,蘸着墨水,一笔一划写下这些心绪时的情景。那种感觉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冰冷记录,而更像是一扇小小的侧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具体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思考。日记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真实与零散,它不会给你一个清晰的脉络或明确的结论,而是将你置于那个时间的场域中,去感受空气的湿度、日常的琐碎,以及那些只有当事人才会注意到的细微情绪波动。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人际交往的描写,那些在特定环境下不得不戴上的面具,以及面具背后真实情感的流露,那种微妙的张力处理得相当到位。它不像历史书那样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让你去体会“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什么”。对于研究那个特定年份的社会心理氛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且生动的微观视角。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去查阅一些当时的历史背景知识,这反而加深了沉浸感,仿佛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位在纸上呼吸的记录者进行无声的交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