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膺日記(1947-1949)

狄膺日記(1947-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狄膺
图书标签:
  • 日记
  • 回忆录
  • 历史
  • 近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个人叙述
  • 战争
  • 时事
  • 社会生活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記是研究歷史人物的重要素材,不僅可以研究傳主一生經歷與思想,同時也可以研究相關人物的生平與過往。

  狄膺一向有留下紀錄的習慣,他從八歲起便有不全的日記,結婚後因故不續寫。留法期間曾有日記,但返國後因任職中央政治會議,擔心洩漏機密,所以暫停日記,僅在每日記賬的賬本中間錄雜感。直到遷徙來臺後,才復記日記。

  狄膺日記的內容大致相當瑣碎,1947-1949年間之性質界乎筆記與雜錄之間,包含友人的聯繫方式、往來信函、時事感言、讀書劄記、奇聞軼事等皆散記其中。1950年後則是按日鉅細靡遺地記下所有行程,舉凡天氣、路況、心情、會議討論事項、談話內容等等無所不包。

  對於書寫來說,瑣碎是一項缺點,但就史料價值而言,瑣碎的記事有時反而留存了更多資訊。狄膺來臺後身兼立法委員與國民黨改造委員會紀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前者需處理未能來臺的立法委員之資格是否保留、是否由遞補者遞補等資格問題;後者則為國民黨人是否違反黨紀、是否需開除黨籍等紀律問題,且因需監督國民黨各黨部的改造,對組織過程等細節亦多所述及。無論資格與紀律,都是由於1949年兩岸人群的大量移動與離散,也是中華民國政府與國民黨不得不面對的重大問題。

  另外從狄膺的紀錄中,可以看到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時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環境。這些跟著政府來臺的外省人們,或者原居本島的臺灣人們,他們吃什麼?住在哪?需要什麼用品?收入從何而來?出門如何移動?閒暇時去哪裡遊玩?在當時的臺灣,人們是怎麼「生活」的,從狄膺的細碎記事中,應可勾勒出部分輪廓。

專業推薦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文隆專文導讀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劉維開專文推薦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20世纪中期中国历史的书籍的详细介绍,该书聚焦于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个人生活,而非您提到的那本特定日记。 《江山易色:1945-1950,中国社会的巨变与知识分子的抉择》 内容简介 《江山易色:1945-1950,中国社会的巨变与知识分子的抉择》是一部深入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与中国内战爆发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严肃学术著作。本书并非关注单一人物的私人记录,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结合详实的档案资料、报刊文献以及多方位的口述史料,重构了那个风云激荡的五年间,中国社会结构、思想文化和政治格局经历的剧烈转型。 本书的核心议题聚焦于“断裂与延续”——在旧政权瓦解与新政权建立的交替过程中,中国社会肌体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与最终的重塑。我们试图理解,在那个“山河破碎,群星陨落”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被卷入历史洪流,他们面临的道德困境、思想挣扎以及最终做出的抉择,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的发展轨迹。 第一部分:战后秩序的幻灭与重建 本书的第一部分深入探讨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表面上获得的短暂和平下潜藏的巨大矛盾。国民政府在收复失地后,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通胀、官僚腐败以及对日伪时期遗留问题的处理难题。作者细致分析了战后初期城市生活如何迅速从战时的紧张状态转向战后的混乱与失序。 我们通过对当时主要城市(如上海、北平、南京)的经济数据和市民生活报告的梳理,揭示了物价飞涨、失业率攀升对中下层民众生存构成的严峻挑战。同时,针对国民党政府接收日占区的过程,本书详述了“接收”如何演变为新的权力分配和资源掠夺,这直接加剧了民众的失望情绪。在文化层面,战后初期知识界对“民主”与“自由”的渴望与现实政治环境的格格不入,构成了深层次的冲突根源。 第二部分:内战阴影下的思想分野 随着国共两党之间的冲突日益白热化,意识形态的对立成为贯穿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考察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深刻分野。我们避免了将群体简单地划分为“左”与“右”的简化模式,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知识分子群体在国家未来道路选择上的复杂动因。 书中详尽分析了以“第三方面”为代表的中间力量的艰难处境。这些知识分子试图在两大阵营之外寻求一条独立的发展道路,然而,残酷的政治现实使得这种“中间立场”越来越难以维持。他们的宣言、公开信件和私下交流记录,揭示了在“非此即彼”的时代压力下,理性思考空间是如何被急剧压缩的。本书特别关注了教育界、新闻界和文学界对时局的反应,展示了思想文化领域如何成为政治斗争的前沿阵地。 第三部分:迁徙、坚守与最终的抉择 本书的高潮部分聚焦于1948年至1949年间,中国社会经历的决定性转折。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各地的政治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者描绘了知识分子群体面临的“大迁徙”图景——一部分人选择随国民政府南迁或西迁,踏上了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流亡之路;另一部分人则选择“留守”,迎接新政权的到来。 对于“留守”派,本书探讨了他们抱持的期待、顾虑以及在新旧交替的混乱时期所扮演的过渡性角色。我们细致分析了他们在新政权初期的适应过程,包括思想改造、政治审查以及在新兴的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挑战。对于“南迁”派,我们关注了他们在台湾、香港等地进行的文化重建与思想延续的努力,以及他们对大陆失去的故土所怀有的复杂情感。 历史贡献与研究方法 《江山易色》的独特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作者综合运用了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的视角,并特别重视非主流史料的挖掘,包括战时期的商业档案、地方政府的秘密报告以及海外中文报刊中对大陆局势的即时反映。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去标签化的历史叙事,避免了简单地将这一时期定性为“胜利”或“失败”的二元对立。 我们力求呈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充满张力的时代:一个旧秩序在痛苦中崩溃,一个新未来在血与火中孕育的时代。通过对知识分子群体抉择的细致考察,本书旨在为理解现代中国身份认同的形成及其历史根源,提供一个扎实而深刻的参照。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时期的回顾,更是对我们如何理解历史进程中个体能动性与结构性力量相互作用的深刻反思。本书对于研究20世纪中国政治转型、思想史以及知识社会学领域的学者和普通读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狄膺(1896-1964)


  江蘇太倉人,原名福鼎,字君武,自號邃思齋主、平常老人。

  早年加入南社,並參加上海光復之役,先後畢業於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北京大學,曾參與五四運動。1921年響應吳稚暉號召的勤工儉學,赴法國就學。歸國後,歷任國民黨南京市黨部宣傳部部長、立法委員、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副祕書長、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秘書長等。1948年當選為行憲後第一屆立法委員,1949年來臺後,擔任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紀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編者簡介

王文隆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兼任研究員,曾任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主任、輔仁大學全人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主要領域為中華民國外交史、中國國民黨史、民國教育史,著有《外交下鄉、農業出洋:中華民國農技援助非洲的實施和影響(1960-1974)》,另已發表專書篇章、期刊論文約50篇。

图书目录

民國日記總序/呂芳上
狄膺日記導言/王文隆
民國史百寶箱:《狄膺日記》與我/劉維開
編輯說明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假若我們相逢/狄一安
我和狄膺日記的故事/狄蘭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70070
  • 叢書系列:民國日記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体的角度来看,这部手稿的**语言质感**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追求华丽的辞藻或典雅的句式,反而保持了一种近乎**新闻报道般的精准和克制**。然而,正是这种表面上的平淡,反而让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得以蓄积。作者似乎在有意地压抑着情绪的宣泄,将所有澎湃的思潮沉淀为冷静的记录。这种“**压抑的美学**”使得那些关键时刻的记录更具穿透力。例如,对某一特定公共集会的描述,他没有直接渲染恐惧或激动,而是着重记录了现场的光线、声音的远近,以及人们不自觉做出的身体反应,这种**间接抒情**的手法,反而比直接的感叹更具震撼力。它迫使我们这些身处后世的阅读者,必须主动投入想象力,去填补那未言明的空白,从而实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更深层次的**精神共谋**。

评分

总的来说,阅读这部手稿的过程,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的**考古发掘**。它不提供唾手可得的结论,而是陈列出海量的、未经加工的原初材料。它的价值不在于它讲述了一个多么跌宕起伏的个人史诗,而在于它如何忠实地、**不加粉饰地**记录下一个人在特定历史坐标系中的存在状态。每一次阅读,都会带来新的发现,因为我们自身的经验与认知体系在不断变化,对这些文字的解读也会随之修正。这部作品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的开放性——它拒绝被简单地归类或定性,而是持续地向后来的观察者发出邀请,邀请我们共同参与到对那个已逝时代的**意义重构**之中。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不仅是过去的影子,也折射出我们自己面对历史时的姿态。

评分

这部手稿,初读之下,便觉一股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它不仅仅是某个人私密心绪的倾诉,更像是一扇通往特定历史瞬间的窗户。文字间流淌出的,是对日常琐事的细致描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记录,却构建起了一个时代的侧影。我们能从中窥见,在宏大叙事之下,普通知识分子是如何应对时代的剧烈变动,他们的思想挣扎、生活的窘迫与精神上的坚守,都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出来。特别值得玩味的是,作者在记录那些重大事件时,其笔触却异常的克制与内敛,仿佛特意将焦点下移,聚焦于“人”在历史洪流中的真实感受,而非对事件本身的宏观评判。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使得阅读体验极富层次感,每一次翻页,都仿佛与一位久远的朋友进行着一次心照不宣的对视,体会那种身处变革期特有的、既期待又惶惑的复杂心绪。这种细腻入微的笔触,为我们理解那个年代的社会肌理,提供了宝贵的**感性数据**。

评分

这部记录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空间体验**。它不仅仅记录了“什么事发生了”,更重要的是,它详尽地描绘了“这件事在某个特定空间里是如何被感受到的”。我们仿佛能跟随作者的脚步,穿梭于那个年代的特定街区、特定的室内陈设之间。无论是对居住环境的简陋描述,还是对某个公共场所人流密度的刻画,都清晰地勾勒出了当时的**物质文化景观**。这种对物质细节的执着,与记录的个人心路历程形成了奇特的对照——外部环境的固化与内部思想的剧烈波动,两者交织,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在场感”**。这种细致入微的空间描绘,对于研究当时城市生活面貌和社会结构变迁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座活态的博物馆**,远比官方的统计数据更具血肉和温度。

评分

翻开这本札记,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内在的**时间密度**与**情绪张力**。不同于一般回忆录的线性梳理,这里的每一则记录都像是被截取的、带有强烈即时性的碎片,它们散乱却又彼此呼应,构建起一种**非线性的历史感知**。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在撰写时,并没有为后世读者预设一个清晰的叙事框架,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未经雕琢。这种“未经过滤”的状态,恰恰是它价值所在。读者的任务,便是在这些看似零散的记述中,自行拼凑出作者彼时的心境地图。特别是其中对于一些日常交际的描摹,那种微妙的试探、言语背后的潜台词,展现了人际关系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所经历的异化与重塑。这种对**人际互动细微变化**的捕捉,堪称精彩,它揭示了在政治气候的熏染下,即便是最私密的交往,也染上了难以言说的谨慎与算计。这使得整部作品不仅是历史文献,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心理侧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