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癥的對話方式:最強對話方法,從瞭解「情緒波動」後再好好說話

失智癥的對話方式:最強對話方法,從瞭解「情緒波動」後再好好說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吉田勝明
圖書標籤:
  • 失智癥
  • 溝通技巧
  • 情緒管理
  • 傢庭照護
  • 老年護理
  • 認知障礙
  • 人際關係
  • 心理健康
  • 照護者支持
  • 有效溝通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隻要改變照護者的說話互動方式,
就能讓失智癥患者的病程推進有所變化。
 
  來自日本精神科醫師30年與失智癥患者以及其傢屬交流的經驗中,依據四大類型的失智癥狀特徵介紹【原因】、【易受影響的部位】、【病程階段變化速度】、【癥狀】瞭解患者的心境感受以及動機,改變先入為主的觀念,同理失智對象需要的理解與尊重,漸漸摸索與失智癥相處的平衡。
 
  生活上的互動隻要活用【情緒波動+肯定話語】的說話方式,就可以提升認知功能,因為失智患者產生的問題行為,是由於腦內短期急劇變化的情感狀態,若是能以友善、包容正嚮的說話方式,搭配肯定建立彼此的信賴關係,持續地進行對話互動給予失智患者腦部刺激,將會有助於改善認知功能,讓日常照護變輕鬆,生活更加自在。
 
  ☆打招呼的時候
  一天的問候是成為話題的開端,找齣更貼心的照護方式,
  也與預防認知功能惡化息息相關。
 
  【O正確的引導方式】 
  「早安,天氣很好哦!」 「午安,您的氣色很不錯耶!」 「晚安,我們要吃晚餐囉!
  【X錯誤的引導方式】
  (缺乏時間觀念的問候方式)
  「身體還好嗎?」「嗨!」「最近如何?」
  此種說法可惜無法幫助患者清楚辨識時間的流動。
 
  身邊85歲以上的長者,過半數患有失智癥。失智癥,不是一個罕見疾病。失智癥,也不是能用「年紀大瞭記憶力自然衰退」帶過的常見現象。失智癥,是一個需要照顧者更多理解,尋求外界支援的認知疾病。現在醫學在失智癥治療上能做的有限,多數時間仍仰賴照顧者和長者之間的關係。

  而本書,帶給照顧者的,是一個實用的對話知識。作者建議照顧者與失智癥患者說話時,盡量製造麵對麵、眼對眼的場閤,給患者正麵、愉悅的感受,以養成患者主動對話的習慣。照顧者的自我對話也很重要,盡可能以「陪伴這位長者,也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次經歷。」來度過照顧與陪伴上睏難的時光。
 
本書特色
 
  ✔早發現早應對:充分認識不同類型的失智癥,同理患者心境行為,解決衍生問題。
  ✔50個案例解析:詳細解說食、衣、住、行情境應對重點,如何正確引導讓照護過程更加順利。
  ✔照護現場的心境分享:建議照護者麵對不可逆的失智退化的心理調適方式。
 
暖心推薦
 
  艾彼(本名王昱勻)/愛長照專欄作傢、諮商心理師
  唐子俊博士/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
  屏東囝仔 黃聖祐職能治療師/健望村健康促進團隊 村長
  張蘊心社工師/曾任居傢服務督導員、長照個案管理師
  吳建勳/養生達人
  柯孋衿/颱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_憶安診所醫師
  楊聰財博士/精神科專科醫師
  夏一新/夏一新身心精神科診所院長
  楊月娥/資深媒體人
 
  很實用的一本書,推薦給需要的讀者。艾彼(本名王昱勻)——愛長照專欄作傢、諮商心理師
 
  失智很難理解,這本書讓你輕鬆理解如何麵對失智癥患者,透過理解減少對自己的自責,讓彼此的衝突變成微笑與陪伴,非常實用。(張蘊心社工師/曾任居傢服務督導員、長照個案管理師)
 
  不自覺言語暴力最常齣現在最親近的人,尤其傢人,當傢中有失智的長輩,說話就得像個科學傢,就得像個藝術傢,怎樣觸動腦中的迴路,其實是有方法的,這本書能起到一個關鍵的作用。(吳建勳/養生達人)
 
  失智的照護難免有情緒 本書的分享 讓過程有機會多一些自在和笑容 少一些誤會和不安,一些些溝通的小心法 卻能大大提升失智長輩的尊嚴和幸福感。(柯孋衿/ 颱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_憶安診所醫師)
撫慰心靈的靜默之道:在生命的黃昏中尋找連接 圖書簡介 在這個紛繁復雜的時代,我們時常忽略瞭那些最需要我們耐心傾聽的聲音——那些在歲月中逐漸模糊、卻依然渴望被理解的心靈。本書並非探討具體的醫療技術或最新的認知科學發現,而是將焦點投嚮瞭一個更為深刻、也更具人性關懷的領域:如何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真誠、充滿尊重的連接,尤其是在麵對那些可能經曆記憶衰退與情緒起伏的親人或服務對象時。 這是一本關於“相處之道”的指南,它旨在幫助讀者跳脫齣技術性的護理框架,轉而關注那些微妙的、非語言的溝通藝術。我們深知,當語言成為一種負擔,或者當記憶開始成為一種奢侈品時,我們該如何依靠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共情來維係關係。本書的哲學基石在於:每一個靈魂都值得被溫柔以待,每一個情緒的爆發背後,都隱藏著未被滿足的需求和尚未消散的感受。 我們將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傾聽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我們學會的不是如何糾正對方的錯誤認知,而是如何進入對方的現實,與他們一同行走。我們探討的不是失智癥的病理學定義,而是如何識彆和迴應那些在非理性錶象下湧動的真實情緒。 第一部分:理解“情緒的河流” 我們首先要構建一個基礎認知:情緒,尤其是那些看似毫無緣由的波動,是溝通中最重要的信息載體。在本書中,我們把情緒比喻成一條河流,它有時平靜,有時湍急,但它始終在流動,並承載著個體過去所有的經曆和此刻的感受。 情緒的非綫性錶達: 探討在認知功能受損的情況下,情緒如何成為主要的溝通方式。例如,一個突然的拒絕、一次無故的哭泣,或是一段重復的敘述,它們或許沒有明確的邏輯鏈條,但卻清晰地指嚮瞭當下的不安、恐懼或思念。 感受的“地理定位”: 我們將學習如何像地圖學傢一樣,精確地定位這些情緒的“源頭”。這無關乎尋找一個精確的觸發事件,而在於理解在當前的環境、光綫、聲音,甚至是一個陌生的訪客,是如何無形中影響瞭對方的內心世界。我們深入解析,在麵對恐懼或混亂時,身體的反應往往先於心智的反應。 共情而非同情: 本部分強調區分“我為你感到難過”和“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真正的連接建立在“我與你同在”的體驗之上。我們將提供練習,幫助讀者放下自身的評判與焦慮,真正將自己置於對方的視角,感受他們所感受的壓力與失落。 第二部分:語言的“溫柔替代品” 當傳統對話模式失效時,我們如何有效地傳遞信息和愛意?本書將詳細闡述“非言語溝通”的強大力量。這部分內容側重於實踐技巧,旨在教會讀者如何使用身體、空間和時間來構建一個安全的溝通環境。 身體的語境構建: 探討肢體語言的細微之處。一個輕柔的觸碰、一個恰當的距離、甚至是身體的朝嚮,都比韆言萬語更能安撫人心。我們會詳細分析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如協助穿衣、進食或轉移體位時)運用身體的引導性接觸,使對方感到被尊重而非被控製。 環境的療愈作用: 探討空間如何成為無聲的對話者。光綫的強度、背景噪音的頻率、熟悉物品的存在,都對情緒穩定至關重要。我們提供“環境校準”的原則,旨在將日常空間轉化為一個促進寜靜與安全感的庇護所。 節奏與等待的藝術: 現代社會追求效率,但在與認知功能受損者交流時,速度是最大的敵人。本書詳述瞭“慢下來”的藝術——給予充分的停頓,允許對方組織思維,即使這個過程看似漫長。我們強調,沉默不是溝通的中斷,而是更深層理解的醞釀。 第三部分:在衝突中錨定關係 溝通的真正考驗往往齣現在意見不閤或情緒爆發之時。本書拒絕“如何爭辯”的思路,轉而聚焦於“如何錨定”——如何在風暴中穩固彼此的關係。 接納現實的“多重宇宙”: 當對方堅信某件已不存在的人或事時,糾正往往隻會加劇痛苦。我們提供“平行現實法”,即承認對方經驗的真實性,同時不放棄對當前環境的溫柔引導。這是一種高超的平衡術,既維護瞭對方的尊嚴,也確保瞭安全與舒適。 “轉移焦點”的藝術化處理: 當直接麵對一個無法解決的睏境時,高效的溝通者知道何時優雅地引入新的話題或活動。本書提供瞭一套“情緒脫鈎”的技術,這種技術並非逃避問題,而是通過引入一個具有吸引力或熟悉感的替代元素,自然地將緊張的情緒導嚮平靜的活動。 自我關懷的必需性: 我們深知,長時間浸淫在需要高度共情與耐心的環境中,照護者自身的耗竭是不可避免的。本書最後一部分,提供瞭一套實用的自我調節策略,強調照護者必須先為自己的“情緒水箱”注滿水,纔能持續地嚮他人給予支持。這部分內容深入探討瞭如何設置健康的界限,如何在忙碌中為自己爭取喘息的空間,確保我們能在持續的關懷中保持心神的平衡。 本書是寫給所有在生命旅途中與他人相遇的人——傢人、朋友、專業護理人員,以及所有相信愛與理解的力量超越語言障礙的人。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刻闆的“腳本”,而是一種深植於人性的“心法”,指引我們在每一次眼神交匯、每一次輕聲細語中,重新發現人與人之間最純粹、最堅韌的連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吉田勝明
 
  1956年生於福岡縣,已取得醫學博士資格,為一名日本老年精神醫學專科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東京醫科大學研究所畢。任職於福島縣會田醫院後便開立橫濱相原醫院,並擔任院長之職。2021年就任橫濱鶴見復健醫院院長。現也擔任神奈川縣醫院協會會長。
 
總顧問簡介
 
林英欽醫師/教育部部定副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傷害防治學研究所畢業,現任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係高齡醫學科主任,臺北市立萬芳醫院高齡醫學科醫師,站在高齡醫療、照護與教育、訓練的第一線,希望能營造高齡長者活躍生命的歷程、體現全人為本的長期照顧,為人的後大半輩子貢獻一份心力。專業領域為傢庭醫學、環境醫學、高齡醫學與社區醫學。
 
譯者簡介
 
林芝庭
 
  畢業於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係。興趣是與自傢的貓一起挖掘生活中的小美好。喜歡二次元、歷史、冷知識和韆層蛋糕。

圖書目錄

第1章
三十年臨床經驗所領悟的「失智癥患者的想法與內心」
 
失智癥停、看、聽 ……20
對失智癥的「誤解」,會將照顧者逼入絕境
失智癥和忘東忘西最大的差異
積極地治療失智癥
不同類型的失智癥,照護的技巧大不相同!
 
失智癥四大類型與其特徵……26
1阿茲海默型失智癥
2血管型失智癥
3路易氏體失智癥
4額顳葉失智癥
經常與失智癥混淆的「老年憂鬱癥」是什麼?
 
為什麼連簡單的事情都漸漸做不到瞭 …… 35 
不同類型的失智癥有不同的狀況
不同病程癥狀的照護要點
病程到哪裡瞭?用「長榖川式失智癥量錶」來檢測現況
 
失智癥患者內心所感受到的事 ……44
患者們如同迷途的旅人一樣懷抱著不安
請不要忘瞭和不安及孤獨共存著的尊嚴
即使認不清傢人瞭,情感依舊存在
 
生氣、徘徊現象……無法停止令人睏擾行為的原因……49
沒有陰謀和惡意,甚至無法「自我察覺」,便是失智癥的癥狀
即便說「不要再做瞭!」也隻會讓彼此關係更加惡化
 
導緻失智癥加劇的危險因子 ……53
有沒有下意識地掩蓋病情呢?
讓癥狀更惡化的「體貼之心」
防止認知功能衰弱的注意事項
改變說話方式和應對方式後,就停止惡化瞭!
想抑製癥狀!失智癥照護的要點①
失智癥患者會感到喜悅,對照顧者也有良好影響的復健法︱「懷緬治療」……62
 
第2章
防止失智癥病程推進的鑰匙藏在說話方式裡
 
「日常對話」和「認知功能」之間令人意外的關聯 - 66
盡量在病癥初期就開始改變說話方式吧
「與其對話」有可以抑製腦部機能衰弱的效果
 
從對話中產生的「行動」有以下這些益處 - 71
適度的關心可以激發「想去做」和「想去去看」的念頭
 
「為瞭你好」這樣的說話方式會讓失智癥更加惡化!? -73
「對年長者好」這樣的應對方式並不完全就是正確答案
 
提升認知功能,以活用「情緒波動+肯定」的說話方式 - 78
「情緒波動」有著減少令人睏擾的行動和延緩病情的力量!
會想與之對話的關係由「肯定」產生
 
實現「情緒波動+肯定的對話方式」的方法 -84
在覺得「做不到啦!」的時候希望您能做的事
 
「姿勢」和「頻率」會讓對話大幅改變 - 92
先把具體的技巧放一邊吧
對於失智癥患者來說「能好好地將話傳遞給對方的姿勢」是
讓認知功能不會生鏽的「對話的頻率」
絕對不能做!被搭話時的應對和答覆 - 97
除瞭務必避免催促,也要避免「代言」
「根本就沒在聽人說話」的時候……
 
第3章 
「提升認知功能的說話方式」的五十個提醒
 
讓日常照護變輕鬆的語錄 - 102
患者主動搭話時不會感到睏擾,也不會煩惱該如何應對。
1.打招呼的時候(早・中・晚) -104
2.用餐時 - 106
3.熱衷於興趣和特殊技能時 - 108
4.外齣時 -110
5.購物時 -112
6.久違的傢族團聚時 -114
7.在散步時 - 116
8.憶當年時 - 118
9.患者幫忙做傢事時 -120
10.想要失智癥患者幫忙做事時 -122
11.想拒絕失智癥患者的請求時 -124
12.想與患者稍微說點話時 - 126
13.穿衣服時 - 128
14.梳頭或整理儀容時 - 130
15.看起來想如廁時 - 132
16.失眠時 - 134
17.嚮失智癥患者確認時間、星期時 - 136
18.服藥時 - 138
19.身體某處看起來會痛時 -140
20.健康狀況不良時 - 142
21.患者說「我的錢被偷瞭!」時 -144
22.明明就已經吃過飯瞭卻說「我沒吃」時 -146
23.不想去日間照護中心時 -148
24.會反覆問同樣事情時 -150
25.人在傢裡卻說「想迴傢」時 -152
26.感覺有些憂鬱、心情低落時 -154
27.被說「不想被你照顧!」時 -156
28.不曉得患者想錶達什麼,無法對話時 -158
29.堅決認為自己是對的且不退讓時 - 160
30.突然齣現抵抗的態度時 - 162
31.講傢人的壞話時 - 164
32.不管要去哪裡都會想跟著傢庭照顧者時 - 166
33.打人、鬍鬧等做齣暴力行為時 - 168
34.囤積垃圾時 -170
35.持續穿著髒衣服時 -172
36.不想洗澡時 -174
37.無法去廁所或是不能正常使用廁所時-176
38.飯隻能吃一半時 -178
39.不吃飯時 -180
40.不放棄開車時 -182
41.付錢給到府推銷類的業務時 -184
42.想偷東西時 -186
43.如廁失敗時 -188
44.藏起因失禁而弄髒的衣服時 -190
45.買相同的東西時 -192
46.走來走去時 -194
47.因幻覺而感到害怕時 -196
48.突然哭喊時 -198
49.吃瞭非食物的東西時 -200
50.做或說齣性方麵相關事情時 -202
想抑製癥狀!失智癥照護的要點②
一石二鳥的音樂治療!有益於失智癥,也能有效防止吸入性肺炎! -204
 
第4章 
傳授您能讓照護工作輕鬆一百倍的情緒處理法
 
照護時總會感到煩躁 -206
傢庭照顧者的心情會隨著照護時間愈長而感到愈輕鬆
實施「為瞭傢庭照顧者而建構的三個覺悟」,從煩躁中解脫!
 
抱持正嚮的態度從照護現場離開即可 -211
正因為有傢庭照顧者,照護纔會成立
 
讓彼此都能擁有「每日歡笑時段」 -214
因綻放笑容所能得到的迴報竟有這麼多!
 
失智癥是神的禮物……? -216
在人生的最後能保有幸福的記憶活著
創造讓傢庭照顧者能感受到輕鬆且有餘裕的社會
 
結語 -219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714699
  • 叢書係列:健康照護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0.8 x 1.4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序言
 
不讓失智癥更嚴重的要點
 
  經常能夠聽到與失智癥同住的傢屬闡述這些場景。
  「會對曾經很疼愛的孫子說『你好吵!』且不再親近。」
  「不好好聽人說『要迴傢瞭!』且一直往外跑,令人煩躁。」
  「會到處對周遭的鄰居說『我傢的人都不讓我吃飯!』,相當令人睏擾。」
 
  會對上述這些失智癥患者不經意地怒罵「你在幹嘛!」、「你也差不多一點!」、「你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啊!」的傢屬其實並不在少數。
 
  會難過、會煩躁、會覺得到底是有完沒完……。即便這些是傢屬們因難受所以脫口而齣的心聲,但這些話語卻也將患者全盤否定瞭。
 
  一般來說,我們並不會對傢人說齣這麼過分的話,但很遺憾地,會嘆著氣說著「反正他也什麼都分不清楚瞭。」然後將自己的焦躁、不滿以及鬱悶的心情全部推到失智癥患者身上的傢屬其實大有人在。
 
  此外,更令人感到難過的是,這些說話方式和語言裡的負能量,其實會讓失智癥更加惡化,進而讓照護變得加倍睏難。
  失智癥患者所做齣的這些「令人睏擾的行動」,都是因為腦功能退化而引起的。絕對不是因為患者自身刻意想捉弄他人。
 
  一旦罹患瞭失智癥,就很容易引發所謂「情緒調節障礙」,也就是會讓情緒更容易爆發。所以,就算之前可以容忍孩子們尖銳的聲音,並認為這些聲音「雖然很吵但是是有活力的證明。」,但現在卻會感到難以忍耐。
 
  相信隻要擁有失智癥相關的知識,且能夠冷靜地認知到這些令人睏擾的行動是由於障礙所導緻的,並以適當的用字遣詞與患者對話,對於失智癥病程的延緩究竟能起到多少作用--。實際上,多數的失智癥照護機構或是照護現場的工作人員都在接觸失智癥的患者們中,學習著這樣的知識並加以訓練。
 
  傢庭照顧者要做的事情就是「說話」而已,所以不管是誰都能馬上上手。如果毋需任何費用,又有醫學認證的效果,確實也有非常多的患者的癥狀都有獲得改善的話,會想要大力推廣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點明瞭“最強對話方法”,這讓我産生瞭極高的期待,也帶有一絲懷疑。畢竟,麵對一個不斷變化、無法預測的疾病,是否存在一個普適的“最強”方法論?我更傾嚮於相信,它提供的是一套極其精細的“工具箱”,而不是一柄萬能鑰匙。我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界定“好”的對話——它不一定是以“患者聽從我的指令”為標準,而更可能是以“患者在這段互動中感到的安寜和被尊重”為標準。這種視角的轉換,對提升照護質量至關重要。我希望書中不僅有對患者的指導,也有一部分是寫給照護者自身的“情緒防護”建議。因為隻有照護者自己保持穩定,纔能在對話中展現齣那種強大的、不動搖的平靜,而這種平靜,或許纔是失智癥患者在動蕩的世界裏最需要的錨點。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如何把“溝通”這件事,從一項讓人倍感挫敗的任務,轉化為一種充滿意義的、充滿人性的聯結。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乍一看,似乎直指當前社會一個非常棘手的公共衛生議題,那就是失智癥(認知障礙)患者的溝通睏境。我購買它的時候,內心是帶著一種迫切的期望,希望能找到一些切實可行的、能夠跨越那道溝通鴻溝的“秘籍”。我猜想,作者必定是基於長期的臨床實踐或深入的傢庭照護經驗,提煉齣瞭一套行之有效的對話藍圖。市麵上關於失智癥的書籍很多,有的偏重醫學科普,有的側重法律與財務規劃,但真正聚焦在“如何說話”這種日常互動核心的,往往纔是照護者最需要的“救命稻草”。我期待它能提供詳盡的場景模擬,比如當長輩陷入否認、固執或迷失方嚮時,我們該如何組織語言,纔能既不激化矛盾,又能溫和地引導他們迴歸現實,或者至少,在他們構建的那個世界裏,我們能成為一個安全的夥伴。如果這本書能像一本操作手冊那樣,清晰地拆解不同階段、不同情緒狀態下的對話策略,那無疑是對所有照護者莫大的支持。我特彆好奇,它對於“情緒波動”的理解是否超越瞭簡單的安撫,而是深入到認知受損後,情緒反應機製本身的改變,從而指導我們進行更具同理心的迴應。

评分

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理解“失智癥患者的視角”的書籍,而不僅僅是教我“該說什麼”。這種理解是根本性的。如果我能像理解一個正在經曆時差或文化衝擊的人那樣去理解他們此刻的認知狀態,那麼我的迴應自然會變得更具彈性。因此,我非常看重這本書對“情緒波動”的深入探討。在我看來,許多照護者的問題在於,我們將患者的異常反應視為故意的“不聽話”或“刁難”,而不是大腦功能受損導緻的必然結果。如果這本書能清晰地闡述,在特定認知功能缺失的情況下,某些情緒反應(比如突然的憤怒或極度的恐懼)是如何在大腦中被“劫持”和放大,那麼,我們就能放下自己的挫敗感,轉而用更具有同理心的、非對抗性的方式去處理這些波瀾。這不僅僅是對話技巧的提升,更是照護者心態的一次深刻重塑。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框架,幫助我從“解決問題”的思維,轉嚮“陪伴並穩定情緒”的思維模式。

评分

說實話,我拿到這書的時候,第一印象是它的封麵設計非常沉穩,沒有用那種過於誇張或煽情的視覺元素,反而流露齣一種專業和冷靜的力量感。這讓我感到一種信賴,仿佛這不是一本心靈雞湯,而是一份嚴肅的工具書。我希望它能徹底顛覆我對傳統“溝通技巧”的理解。我一直覺得,與失智癥患者對話,核心在於“接納”,但“接納”之後呢?我們如何在高情商地順應他們的想象世界與維護現實安全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我特彆關注那些在壓力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比如語速、音調、肢體語言的微調,這些非語言信息在溝通障礙時可能比內容本身更重要。如果作者能用非常生動的案例來佐證,比如記錄下一次成功的引導過程和一次失敗的嘗試,並深入剖析其間的關鍵差異點,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可估量瞭。我期待的不是空泛的理論,而是那種可以直接在下一個早晨的早餐桌上,馬上就用得上、能看到立竿見影效果的實戰經驗分享。

评分

坦白說,對於失智癥照護,最令人精疲力盡的不是體力勞動,而是精神上的反復拉鋸戰。每次你以為找到瞭一個可以持續的方法,沒過多久,病程發展瞭,那個方法又失效瞭,你需要重新啓動學習麯綫。因此,這本書的價值必須體現在它的“持久適用性”和“適應性”上。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元認知(meta-cognition)的訓練,教我如何快速評估當前溝通場景的特點——比如患者是處於“清醒期”還是“模糊期”,是受“時間感缺失”睏擾還是“執行功能障礙”作祟——然後,動態地切換到最閤適的對話模式。如果書中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決策樹,哪怕是粗略的,也能極大地減輕照護者在瞬息萬變的互動中需要做齣的快速判斷壓力。我更看重它是否能幫助我們建立一種內在的“安全網”,讓我們在對話失敗時,不會全盤否定自己的努力,而是能從中汲取教訓,準備下一次嘗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