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個不變的修行:改變命運,解脫煩惱

找一個不變的修行:改變命運,解脫煩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慧廣法師
图书标签:
  • 修行
  • 命運
  • 煩惱
  • 解脫
  • 自我提升
  • 心靈成長
  • 佛教
  • 哲學
  • 人生智慧
  • 正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是一本劃時代的著作
  現代人藉著網路科技
  把古代人要花費很久時間
  才能達到的修行
  很快就達成了,我們
  應該慶幸、珍惜
  能夠活在現代這個時代
尘世中的锚点:探寻生命之流的恒定之道 在浩瀚无垠的时间长河中,个体生命如同一粒漂浮的微尘,被无常的洪流裹挟着,时而迎向光亮,时而陷入晦暗。我们穷尽一生去追逐那些转瞬即逝的幸福、权力与名声,却常常在蓦然回首时发现,所得皆是虚妄,徒留心底深处的空虚与焦虑。这个世界是如此喧嚣和变动不居,以至于我们几乎忘记了,在这片流动的海洋之下,或许存在着一个可以安放身心的“锚点”。 本书并非一本故作高深的哲学论著,也非一套刻板的自我提升手册。它更像是一场沉静的对话,一次深入自我内在疆域的探险。我们不试图告诉你如何去“改变”外部的世界,因为那是我们最难掌控的领域。相反,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在万象皆变的现实中,我们能否找到一种内在的、可以安住的“不变性”? 这种不变性,并非指僵化的教条或逃避现实的遁世,而是一种基于深刻洞察和全然接纳的生命基石。 第一部分:流动的剧本与观察者的诞生 我们首先要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宏大的、无休止的“变化”。从细胞的新陈代谢到王朝的兴衰更迭,从青涩的爱恋到迟暮的遗憾,一切都在以我们无法完全预测的速度向前奔涌。我们为何感到痛苦?痛苦往往源自于我们对“不变”的执着——执着于某个美好的状态应该永恒,执着于某个特定的结果必须实现。 本书将引导读者审视我们内心是如何构建起关于“我”的剧本的。这个剧本由童年的经历、社会的期待、文化的烙印共同编织而成,它定义了我们的喜恶、恐惧与渴望。然而,这个剧本,恰恰是我们烦恼的源头。我们花费大量精力去扮演剧本中的角色,去维护那些脆弱的身份认同,一旦外界环境稍有动摇,整个内心世界便随之崩塌。 在这里,我们将引入一种“观察者的视角”。想象你站在舞台之外,不再是那个被剧情推着走的演员,而是冷静地注视着舞台上的一切表演——情绪的起落、思维的奔流、身体的感觉。这种观察本身,就是一种解脱的开始。它不是评判,不是压抑,而是纯粹的“看见”。通过细致的入微观察,你会发现那些被你视为“我”的坚实部分,其实也只是流动的能量集合。 第二部分:根植于当下的“非变之基” 如果变化是显现的法则,那么不变性又存在于何处?本书认为,这种“不变之基”并非一个可以被言语捕捉到的实体,而是一种处于所有经验之下的、永恒的“觉知”(Awareness)本身。 觉知,是观看一切发生的基础,它本身不被任何发生所改变。如同屏幕,无论屏幕上播放的是喜剧还是悲剧,屏幕本身始终如一。我们通过练习,学习如何将自我认同从内容(思维、情绪、事件)转移到这个无边无际的背景——觉知。 我们将探讨几种实用的路径,帮助个体建立与这种根基的连接: 对“呼吸”的重新定义: 呼吸是生命最直接、最规律的体现,它永恒地流动着,却又永远是“此时此刻”的。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每一次吸气与呼气,锚定自己于当下,而不是被过去的反刍和未来的担忧所劫持。 接纳“不完美性”的勇气: 真正的稳定并非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完美无缺,而是源于对生命固有的“不完美性”的全然接纳。当我们不再抗拒那些不适、失败和痛苦,而是视其为生命自然呈现的一部分时,与之抗衡所消耗的能量便得以释放,内心自然趋于沉静。 价值的澄清与行动的对齐: 很多人的痛苦来自于行动与内心深处价值观的脱节。本书提供了一套深入的自我提问系统,帮助读者清晰界定自己生命中真正重视的是什么——是创造力、爱、真理,还是安宁?一旦核心价值被明确,那么外在的成败得失便不再能轻易动摇我们的立足点,因为我们每一步行动都忠实于那个内在的罗盘。 第三部分:超越烦恼的循环 烦恼的本质,在于对“过去”的沉溺和对“未来”的投射所形成的心理惯性。我们的大脑习惯于在二元对立中运作——好与坏、对与错、我与他。这种思维模式不断地制造出冲突和张力,将我们困在一个永无止境的“应然”与“实然”的鸿沟中。 本书深入剖析了心智的自动化反应机制,教会读者如何识别那些自动弹出的评判和剧本。重点不在于“停止思考”,因为思维的运动是心智的本性,而在于“不被思维所俘虏”。 我们会学习如何处理负面情绪:不是去“赶走”它们,而是以一种开放和好奇的态度去“陪伴”它们。情绪如同一批不速之客,它们来到你的房间,停留片刻,然后自然离去。如果你试图将它们赶走,它们只会更用力地推开门。只有当我们允许它们存在,并清晰地知道“我不是我的情绪”,我们才能从情绪的浪潮中抽身而出,回归到那片宁静的觉知之海。 最终,本书的目的并非提供一种逃避现实的“法门”,而是提供一种在红尘俗世中安身立命的智慧。当你不再执着于抓住那些注定要溜走的东西时,你才能真正拥有此刻。这种“不变的修行”,是一种持续回归核心、持续校准内在罗盘的过程。它让你在狂风骤雨中依然能感觉到脚下坚实的土地,使你在人生的剧烈起伏中,拥有一个永远敞开、永不关闭的内在家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慧廣法師
 
  高雄市人,民國四十二年(一九五三年)生。
 
  一九七一年間(十八歲)看到禪宗書籍而進入佛門,一九七九年(二十六歲)剃度於賢頓老和尚座下,一九八〇年受戒。受戒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居住在山間茅篷用功。空閒時,隨緣寫些文章,後來結集成書,出版有二十種左右佛法著作。
 
  一九九六年之前,偶爾受邀於有緣的寺院、精舍教導禪坐或講演。二〇〇三年開始,每年固定於台灣各地及佛學院,旁及大陸,主持禪七、禪三、禪二法會,與講授禪修課程。 
 
  更多禪修消息,請見慧廣法師網站 a112.com

图书目录

代序 009

故事這樣開始 023
找一個不變的修行 025
也是自己超渡自己 033
現代版的了凡四訓 039

我們是有理論的 043
讓我們變得有福報 045
我也行動支付了 047
智慧從福德來 049
當人們開始行善,世界將變成淨土 051
最大的功德是供佛及僧 055
普賢行願品的活用 057
諸佛說法是共通的 061
人死後有什麼帶得去? 065
煩惱屬於惡業嗎? 073

你好一切就好 075
要尊敬所面對的 077
感謝我的一切 083
起心動念決定著我們前途、命運 089
為什麼要感恩? 093
把不好的認為好 097
每天給自己一些美 101

結果就出來了 105
學員分享 107
布施就無我 113
坐禪不是要你去干涉身體 117
佛法沒有很複雜 121
怎樣用手機日行一善? 125

鬆是妙法 129
修行可以很簡單 131
怎樣才能鬆? 133
鬆是自然狀態 137
什麼是自然? 141
任運功 145

休息坐禪 147
休息的妙用 149
要任運自然 155
坐禪的心法 161
心法即真實 167
不是每次用功都順 173
佛陀說這樣用功 177
禪說四念處 181

動靜互用 189
不是要靜,就靜得下來 191
靜不下來時如何? 197
怎樣知道身體要動? 201
靜不下來可以動 207
身體有自我調整的功能 213
可以沒有念頭嗎? 215
怎樣沒有妄想? 217
超越動靜就是這個 219
怎樣用功? 227

不變的在這裡 231
一直都在的,要怎樣用功? 233
為什麼當體便是? 237
如果你想解脫? 239
沒事時不要製造人事 243
見聞覺知不干擾 247
禪宗要怎樣用功? 251
人們用功最大的障礙是? 255
你就是你不用證明 259
走路時,你是走路 265

自性是故鄉 269
主人在哪裡? 271
自性在哪裡? 275
自性是什麼? 277
要怎樣用功? 281
當下就是現在 285
每個人都在開悟中 293
佛是指內在的佛性 297
沒有念頭時要怎樣用功? 303
成佛要怎樣用功? 307

後語 311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93024
  • 叢書系列:慧廣法師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
  你會想什麼?  
  你會做什麼?
 
  不要以為這是想像
  不是的,這是事實
  這樣的明天 
  一定會到來
 
  你會想什麼?
  你會做什麼?
  
  你今天會怎樣過?
  你還會漫無目的?
  你還會不知死活?
  人生沒有方向嗎?
   
  你還會把人生
  當作真實嗎?
  你還會認為世間
  是你的嗎?
 
  你會不會想
  有什麼可以帶到
  下一生去?
  讓自己比較好過
  還是
  今朝有酒今朝醉
  不管下一生好壞?
 
  人,生了之後
  就開始走向死亡
  開始了之後
  就一定會結束
  當無常來臨
  你還會驕傲嗎?
  你還能偉大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时间线性观点的修行视角**。我们习惯于把修行看作一个漫长、需要年复一年坚持的苦修过程,总有一个“未来”的我才能达到某种境界。然而,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那个“不变得”的修行,恰恰就发生在**当下**的每一个微小瞬间。它不是让你去远方寻找秘籍,而是让你回到你此刻呼吸、此刻行走、此刻正在做饭的厨房里去体会。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恒常心”的定义,它不是指僵化的不变,而是指一种基于深刻理解后产生的稳定基调。比如,书中提到如何通过观察日常的重复性劳动,比如洗碗、通勤,来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和美感,从而将“不得不做”转化为“正在发生”的体验。这种视角转换的力量是巨大的,它瞬间提升了平凡生活中的质感。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反而给了我一个强大的“罗盘”,让我可以在任何迷雾中找到自己内在的北方。

评分

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到颠覆性的,是它对“改变命运”这个词的重新定义。传统观念里,改变命运意味着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跳出当前的阶层或环境。然而,这本书却将命运的“变”和“不变”进行了精妙的辩证。它暗示,我们无法改变外界既定的因果链条,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对这些因果的**回应模式**。这种回应模式的构建,才是真正的“不变得的修行”。书中花了不少篇幅来讨论如何通过细微的身体感知来锚定此刻,避免精神漫游到制造焦虑的未来或纠结过去。我尝试在感到压力时,跟随书中的指引,仅仅关注自己脚掌与地面的接触感,或者手掌的温度,这种简单到近乎荒谬的练习,竟然奇迹般地中断了我思维的惯性循环。这本书不是一个终点,而更像是一个持续的邀请——邀请你回到你自己的内在,找到那个永远稳定、永远在线的观察者。对于那些厌倦了追逐外界评价、渴望真正内在安宁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值得投入时间的深度探索。

评分

从排版和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设计也让人感觉很用心。内页的留白恰到好处,字体选择典雅而不失现代感,让人在阅读时不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它不像一些深度阅读材料那样让人感到压力山大,而是充满了鼓励和慈悲。作者的语气很柔和,仿佛他自己也曾深陷迷雾,所以更能理解读者的挣扎。我记得有一段关于“接纳不完美”的论述,它没有用那种强硬的“你必须接受自己”的口吻,而是温柔地展示了“不完美”本身就是宇宙运行的固有模式。这种接纳不是放弃努力,而是在努力的同时,不再因为暂时的挫败而过度苛责自己。这种内在的松弛感,是我在很多其他自我提升类书籍中很少找到的。它让你感觉到,修行不是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是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能够拥抱自己全部经验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深邃的哲理感,“找一個不變的修行”,一下子抓住了现代人焦虑的痛点。我们这一代人,似乎总是在追逐变化,追求新的潮流、新的体验,却忘了在快速迭代的世界里,真正让人心安的是找到一个能够抵御外界风浪的核心支柱。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实实在在的“方法论”,而不是空泛的口号。读完后,我发现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作者没有回避“变化是永恒的”这个残酷事实,而是引导我们去探寻,在一切都在变动的表象下,**什么是我们可以依靠的内在锚点**。它不是教你如何预测未来,而是教你如何在不确定性中保持确定感。比如书中对“心流”状态的描述,就非常细致入微,它不像一般的成功学书籍那样强调目标达成,而是侧重于描述那个“过程本身就是目的”的境界。那种全神贯注、物我两忘的体验,正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极度渴望却又难以捕捉的。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章节,它用古老的东方智慧来剖析现代人的“注意力稀缺症”,并给出了极富创意的日常练习,让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心灵鸡汤,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开查阅的“生活工具书”。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清新,它避开了那种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一些深奥的东方哲学概念阐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述“解脱烦恼”部分时的那种旁观者视角。很多关于解脱的书籍,常常会让我们陷入一种“我必须努力摆脱烦恼”的二元对立中,结果反而制造了更多努力的烦恼。但这本书巧妙地引导我们去看清烦恼的本质——它们不过是心智对过去和未来的投射和纠缠。书中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将烦恼比作漂浮在水面上的叶子,我们不需要费力去捞走它们,只需要改变我们看待水流的方式。这种“不抗拒即是解脱”的思想,对我触动很大。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最近一次被什么琐事困扰,然后对照书中的观点进行自我反思。它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每一章的过渡都非常自然,像是在和一个很有智慧的朋友聊天,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让人愿意一口气读完,却又舍不得马上合上,总想再回味一下刚才读到的那个金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