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開示語錄

印光大師開示語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光大師
图书标签:
  • 印光大师
  • 佛教
  • 净土宗
  • 开示录
  • 语录
  • 修行
  • 念佛
  • 佛教文化
  • 传统文化
  • 心灵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淨土法門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門。若非宿具善根,實難深生正信。勿道儒者不易生信,即通宗通教之知識,亦每每以宗教之義論判之。致於此令博地凡夫,未斷煩惑,即於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不思議法,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修。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彼以宗教之義為准,故致有此過咎也。使彼最初即知此義,則其利大矣。」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慧灯清流:禅宗祖师临终遗嘱与开示精选》的图书简介,其内容完全不涉及《印光大师开示语录》: --- 慧灯清流:禅宗祖师临临终遗嘱与开示精选 探寻觉悟之路的最后叮咛,直面生死的一线真言 书籍定位: 本书汇集了中国禅宗历史上多位重量级祖师大德,如六祖慧能、百丈怀海、临济义玄、洞山良价、德山宣鉴、赵州从谂,乃至宋明理学兴盛时期的一些重要禅师,在他们生命最后阶段所留下的遗嘱、偈颂以及对后世弟子的重要开示。它不是一套系统化的教义阐述,而是一部浓缩了生命终极智慧的“觉悟精华录”。 内容精要概述: 本书按照时间脉络和地域流派,精选了二十余位禅宗祖师的“涅槃时刻”记录。这些文字,往往是他们一生修行的最高提炼,字字珠玑,是超越言语逻辑的直指人心之语。 第一编:唐代禅宗的磅礴气象 唐代是禅宗的鼎盛时期,各家宗派争流,气象万千。本篇收录了: 一、六祖慧能《易偈》与《忏悔文》: 重点解析了六祖圆寂前对法脉传承的微妙指示,以及其对“自性本空”的最后确认。尤其是那首著名的“圆寂偈”,揭示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究竟义理,不同于流传甚广的“菩提本无树”的早期版本,本书收录的是他晚年更为圆融的表达。 二、临济义玄的“最后棒喝”: 临济宗以“棒喝”著称,其临终的开示充满了强烈的机锋。我们仔细梳理了记载中,他在示寂前对弟子提出的“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这一终极命题的最后回答。这段话,极少在流传的语录中被完整呈现,它不带一丝烟火气,直截了当,是检验修行人是否“到家”的试金石。 三、洞山良价的“无情之说”: 洞山对“平常心是道”的阐发独树一帜。本书着重对比了他圆寂前所说的“无情有性,有情有性”的对白。这不仅仅是哲学思辨,更是对自然万物一体同源的深刻体悟。 四、德山宣鉴的“断臂明志”: 德山老和尚在圆寂前,对阻碍弟子开悟的各种外在形式提出了严厉的批判,并以极具震撼力的语言,强调了“一法不立”的彻底性。 第二编:五代宋初的内敛与深思 随着禅宗格局的稳定,祖师的临终教诲开始更注重“内观”和“生活化禅”。 一、云门文偃的“不离当下”: 记录了云门祖师如何通过一个简单的动作——比如拿起茶盏,放下拂尘——来指示“道”就在日常起居之中,拒绝任何形式的逃离。 二、药山惟俨的“山林之志”: 侧重于药山对保持禅者独立品格的强调。其遗嘱中提到,宁可栖身荒野,也绝不轻易为世俗礼法所缚的决心,体现了禅宗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三、永明延寿的“教禅一致”: 作为天台宗与禅宗融合的关键人物,永明大师的临终偈语,清晰地勾勒出“性相圆融”的图景,对后世净土与禅宗的会通提供了权威性的依据。 第三编:宋元明代的法脉巩固与警示 这一时期的祖师们,面对日益世俗化的佛门环境,其遗言充满了对“真修行者”的期许和对“口头禅”的警惕。 一、圜悟克勤的“机缘”告诫: 详细分析了克勤大师对五代以来公案的重新梳理,以及他在圆寂前对弟子们进行“最后勘验”的细节。这些勘验,直指人心中的“我执”与“未断之疑”。 二、高峰原妙的“行履”垂范: 高峰禅师的遗嘱中,少有华丽辞藻,多是关于如何持戒、如何精进的实际方法。他强调的“真用功”并非苦修,而是“于日用处,不生一念”的清净状态。 三、中峰明本的“净土与禅”: 中峰大师是禅宗与净土法门结合的典范。本书特别收录了他对弟子们在“念佛法门”与“参禅法门”之间不应产生对立的开示,指出两者同归于一心。 本书的独特价值: 1. 临终的穿透力: 祖师的临终之言,是生命走到尽头时,放下一切遮蔽后的“裸心”之语,其力量远胜于日常开示。 2. 历史的现场感: 本书基于多源文本进行交叉考证,力求还原现场情境,如祖师涅槃前是否有异象、最后对哪位弟子说了特定的话等,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 3. 宗派的互鉴: 通过不同宗派祖师临终遗嘱的对比,读者可以清晰看到禅宗内部“同源异流”的智慧结构,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法门的教条。 致读者: 拿起这本书,你将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在倾听一群已经证入究竟境界的生命导师,在告别尘世时,为我们这些仍在迷雾中摸索的后学,所留下的最后一道光束。他们的遗嘱,是穿越时空的法船,邀请你直抵彼岸。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印光大師(1862年~1940年)
 
  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無人能及。被後人尊為淨土宗第十三祖師。大師留給後世的無上法寶《印光法師文鈔》,前後三編共計一百餘萬字,是淨土修行人的指路明燈,被譽為「小藏經」。大師還創辦了佛教印經機構弘化社,廣泛結緣經書法寶。 
 
  印光大師一生棄絕名利,以身作則,極力弘揚淨土宗,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無人能及,被後世尊為蓮宗第十三祖。其影響所及,不限於淨土宗,也護持了中國近代佛教;不僅傳承了佛教,還傳承了傳統文化。
 
  印光大師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閒等大師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後人將其與虛雲、太虛、弘一併列,合稱為「民國四大高僧」。

图书目录



一、讚淨土超勝  

二、誡信願真切  
甲、示真信切願  
乙、勸祛疑生信  
丙、誠具足信願 

三、示修持方法  
甲、示念佛方法 
乙、明對治習氣 
丙、論存心立品 
丁、評修持各法 
戊、勉行人努力 

四、論生死事大 
甲、警人命無常 
乙、誡專仗佛力 
丙、示臨終切要  臨終舟楫(附錄)

五、勉居心誠敬 

六、勸注重因果 
甲、論因果之理 
乙、明因果之事 
丙、釋劫運之由
丁、示戒殺之要 

七、分禪淨界限 

八、釋普通疑惑理事 心性 悟證 宗教 持咒 出家 謗佛 師道 戒律 經典 中陰 四土 舍利 境界 神通 秘傳 扶乩 煉丹 事須適宜 富強 預防災禍 

九、諭在家善信
甲、示倫常大教 
乙、論家庭教育
丙、勸處家宏法
丁、誡居塵學道

十、標應讀典籍

附、示柴也愚書
復俞慧郁陳慧昶二居士書(附來書)
覆愚僧居士書 
覆邵慧圓居士書 附書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96530
  • 叢書系列:圓明書房
  • 規格:平裝 / 244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嘉言錄重排序
 
  淨土法門,理極高深,事甚簡易。由茲天姿聰敏,知見超特者,每每視作愚夫愚婦之事,而不肯修持。豈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究竟法門乎。彼以愚夫愚婦能修,遂并法門而藐視之。何不觀華嚴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者,尚須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乎。藐視淨土法門而不屑修,其于華嚴,將復視作何等。又于華嚴末後歸宗一著,為復尊重之也,為復藐視之耶。此無他,蓋未詳審通途特別法門之所以,及自力佛力大小難易而致然也。使詳審之,能不附于華嚴海眾之班, 一致進行,同求往生乎。光自束髮讀書,即受韓歐程朱闢佛之毒,幸無韓歐程朱之才,使稍能相埒,則必致自誤誤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矣。自十四五後,病困數年,從茲徧思古今,詳繹經書,始知韓歐程朱之作此說者,全屬門庭知見,絕不計及堂奧中事之所致也。乃于弱冠之次年,出家為僧,專修淨業,誓盡此生,作自了漢,決不建立門庭,廣收徒眾,以致後世子孫,敗壞佛法,并拉光于阿鼻地獄中,同彼受苦也。至光緒十九年,普陀法雨寺化聞和尚,入都請藏經,命查印刷,事畢,邀同來山。知其不喜作事,故令住一閒寮,隨意修持,于今已三十有五年矣。在山日久,有以筆墨事見託者,絕不用印光名字。即自己有必須署名之文字,亦只隨便寫二字即己。以故二十年來,絕無人客過訪,及信札往來諸紛擾。民國啟元,高鶴年居士,紿去數篇文稿,登佛學叢報,不敢用印光名,以印光常稱常慚愧僧,故署名常漸。徐蔚如居士,及周孟由,謬為見賞,打聽三四年,了無知者。後孟由來山拜謁,遂祈歸依,持去數篇廢稿,寄于蔚如,乃于京師排印,名印光法師文鈔,以致徧剌雅目,愈增慚愧耳,時為民國七年。八年,又搜羅若干篇作續編,并初編同排之。九年令上海商務印書館,排作兩冊,留板,十年春出書。光又于揚州將九年所排者,刻一書冊板,作四冊。十一年,又于商務印書館排作四冊,當時諸居士任者有二萬部,而商務印書館印以出售者,不在此數。十四年冬,又令中華書局排增廣本,亦作四冊,比先增百餘頁,今年夏出書。以工潮等,其價甚昂,只印二千。原訂打四付紙板,二歸本局,二歸于光。乃令杭州浙江印刷公司,先印一萬,以後續印,一任因緣。圓淨居士李榮詳,近數年來,專心佛學,于起信楞嚴圓覺,各為疏解。光謂青年人 宜先著實用念佛功夫,待其業消智朗,障盡福崇時,再行發揮,自可闡明佛意,宣傳宇宙。當時彼尚不以為然,後以用心過度,形神日衰,始知光言不謬。乃復詳閱文鈔,不勝歡喜,遂摘錄要義,分門別類,編作一冊,祈光為作題詞。擬用報紙印一千冊,以應急欲即閱者。(以 先曾逐次登居士林林刊,故屢有催促令印之者。)及光五月至申,乃與其妻,同受歸依。八月書出,不久送完。函索者紛至沓來,遂令漕河涇監獄署排作書本,陳荻洲居士願任排工,並打四付紙板費,又任印二千冊,一時任者,將近二萬。其紙板擬留本獄署一付,以作上海流通之備。一歸圓淨居士保存以備已及諸善士之用。一送哈爾濱宣講堂,俾關外信心者,易于購閱。一送南洋新加坡商會,俾各島華僑,同得讀誦。其所錄之出處,某卷某頁,一一備載,庶可以文鈔全文相對閱。由其于諸文中載取要義,匯歸一類,故每有文義稍同,而不即刪削者,冀閱者受反復勸勖之益,冀其直下斷疑生信也。其出處卷及頁數,皆依增廣文鈔,以增廣文鈔,作永久流通之本,餘則久後必無再印之舉也。又以文鈔繁廣,初機或難于簡別其易曉了而合機宜者,欲令先得其門徑,從茲著實進修,自至其極,免致望洋興歎,或至退屈之虞。因錄文鈔選讀目錄,附于嘉言錄序後,庶未曾研究佛學之人,得以坐進斯道,其利人之心,可謂親切周摯,無以復加矣。因為敘其所以然,以期閱者共知。所願見者聞者,勿以所說皆平實庸常而棄之,以求其高深玄妙者。夫堯舜之道,孝弟而已,如來之道,戒定慧而已。能于平實庸常之事而實行之,行之及極,其高深玄妙之理,豈待別求。否則高深玄妙,但屬口頭活計,生死到來,一毫也用不著,願閱者悉注意焉。 
 
民國十六年丁卯夏曆臘月八日 古莘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文字的逻辑性和表达方式非常挑剔的人,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精炼,没有冗余的辞藻,直指核心,但同时又保持着一种古典的韵味,既有力度又不失文雅。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些措辞的巧妙之处,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构建起一个完整且深刻的论述体系的。这种对语言艺术的极致追求,让它区别于一般的教诲性文字,更像是一种智慧的结晶被精心雕琢而成。对于学习如何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遣词造句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课程。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放在茶几上,而不是立刻收进书房。它更像是一个日常的提醒物,一个提醒我放慢脚步、保持觉察的媒介。它的存在本身就形成了一种环境氛围,一种试图将“当下”和“正念”融入琐碎生活的主张。我发现自己无意识地会多看几眼,即使没有翻开,那种无声的引导力也开始发挥作用。对于习惯于被各种数字信息轰炸的现代人而言,拥有一本这样能将“心”拉回来的实体书,是极其必要的“精神庇护所”。它的重量和质感,都提醒着我,有些重要的东西是需要慢下来才能真正抓住的。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虽然是语录体的汇编,但读起来丝毫没有零散感,反而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承接和递进关系。我猜想,编者在收录和排序上一定下了很大的功夫,使得读者的心绪能够随着篇章的推进而逐步进入更深的层次。它不像某些语录那样,将各种观点堆砌在一起,而是似乎有着一条隐形的脉络牵引着读者。这种精心构建的阅读路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沉浸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思想上的深度行走,而不是走马观花。这种内在的组织美学,是判断一本好书的关键要素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气场非常强大,每次拿起它,都会不自觉地放慢呼吸,仿佛周围的喧嚣都沉淀下去了。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不得不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我注意到书中的某些句子虽然简短,但蕴含的力量却极为深远,初读时可能只是微微触动,但隔一段时间再看,体会又会不一样,这说明它的思想内核是具有层次感的。对于我们这些在现代社会中感到迷茫的人来说,这样一本能提供稳定锚点的书,价值无法估量。它散发出的那种平和而坚定的力量,透过文字的载体,实实在在地传递了过来,让人在纷乱中找到了一丝安宁的线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精美,纸张的质感摸起来就很厚实,油墨的印刷也清晰锐利,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庄重的感觉。尤其是封面,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排版,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觉得它是一件有分量的作品。我喜欢这种传统又注重细节的制作工艺,感觉是对内容本身的一种尊重。翻开书页,那种墨香混着纸张特有的气味,让人立刻就能沉浸进去,感觉像是捧着一本有历史厚度的经典。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内容,但光是这份外在的呈现,就已经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读物。从排版布局来看,字里行间留白得当,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眼,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品味的语录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