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大未來:從食品、醫藥、建築,環保到迷幻,不斷改變世界樣貌的全能生物

真菌大未來:從食品、醫藥、建築,環保到迷幻,不斷改變世界樣貌的全能生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麥剋
圖書標籤:
  • 真菌
  • 生物科技
  • 環保
  • 食品科學
  • 醫學
  • 建築
  • 迷幻
  • 未來科技
  • 可持續發展
  • 生物多樣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隻要活著,菇的事就是你的事
先祖智慧,如何讓毫不起眼的真菌化身火種與抗菌良方?
古希臘秘密儀式華麗轉身,關鍵菇種成新興科技材料?
緻幻菇的禁忌研究,竟是人類與自然永續互動的嶄新希望?

各界菇勇者邀您一起打開未來之門
(依首字筆畫排序)
PanSci泛科學  
石信德|農業試驗所 研究員

真菌王國在地球世上五次重大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他們是自然界的建築師,是所有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維持著重要的生態係統,循環利用養分並連接廣大地區的植物,並幫助生產許多現代生活的必需品,例如葡萄酒、巧剋力、麵包、洗滌劑和青黴素。
如今,基於生態、環境危機,真菌又被人類被設計用於種植肉類替代品、創造新的藥物來源、生產可持續的生物材料、修復環境,甚至擴大我們的集體意識⋯⋯

林麥可和蘇蕓,兩位真菌狂熱者,自年輕時開始研究真菌。真菌王國廣袤無垠,從平日吃的蘑菇到令人醉心的迷幻菇,小到菌絲體大至全球最大生物體奧氏蜜環菌(Armillaria ostoyae),菇的奧秘遠超人類想像。他們撰寫本書,盼能讓更多人正視真菌的重要性。


一直以來我們都被教導著——真菌就是會腐爛的東西,是我們生活的敵人。事實上,地球絕大部分生物都仰賴真菌維生,其更是大自然的重要分解者,能將腐敗的有機物分解,最終幻化成養分重歸大地。無數食用菇和食品發酵離不開真菌,深入瞭解它們,就是在瞭解地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從人體基本需求到醫療保健
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自古以來,人們就利用酵母菌製作麵包和酒等食品,而牙齒必須依靠口腔中的真菌維持平衡,甚至我們的腸道裡,也有上百種真菌共生著⋯⋯

現代醫學也有許多藥物來自真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發明的青黴素,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可是拯救瞭無數受細菌感染的傷兵和病人。許多中藥材也包含真菌,例如靈芝和鼕蟲夏草。食用菇如香菇、木耳,則富含多醣體和維他命D等物質,對腸道健康和增加免疫細胞也有幫助。
 
迷幻菇為人類開啟意識革命

古希臘人使用迷幻菇進行愛留西斯秘密儀式。這些神聖之菇長期以來遭受禁錮,直到近年,科學傢纔再度對其進行研究,發現它們似乎對精神疾病、心靈覺醒等大有助益。

近年甚至有所謂「微劑量」的概念:每日攝入少量迷幻菇(不會導緻幻覺的程度),可以增加生產力和創造力,也能大幅提升對自我和周遭世界的理解。這種以意識為目的的迷幻菇使用,已形成社會運動。

如果我們以開放和理性的態度麵對迷幻菇,便能看到更多可能性。這些古老的心靈密碼,可能為人類意識帶來革命的曙光。
 
真菌,就是未來

從土壤到腸道,真菌無所不在。我們不應再小看真菌。

首先,真菌形成的菌絲網絡能幫助植物分享資源與信息,為地球上絕大多數生態係兢兢業業地服務著。其次,不隻是食用菇和發酵食品,未來真菌在吸收重金屬和汙染上的特性,或許能提供清潔能源、環境修復,甚至是先進的醫療技術。最後,真菌可望提升我們的意識,開啟人類心靈的新紀元。


本書是對真菌隱藏王國的完整地圖,探討瞭它們在食品、醫藥、迷幻劑、心理健康以及環境修復等領域的影響,不僅揭示瞭真菌如何構成現代生活的基礎,也說明其如何幫助我們塑造未來。豐富的文字內容、令人驚嘆的數位圖像,邀請讀者更深入地瞭解我們與自然世界、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更深入瞭解我們自己!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為一本假設的、與《真菌大未來:從食品、醫藥、建築,環保到迷幻,不斷改變世界樣貌的全能生物》內容完全無關的圖書所撰寫的詳細簡介: 航嚮未知:深海探險日誌與地質變遷史 本書導讀: 《航嚮未知:深海探險日誌與地質變遷史》是一部融閤瞭海洋生物學、古地質學、深海工程技術與人類探索精神的綜閤性巨著。本書並非關注當代或未來科技,而是深入挖掘地球曆史上最宏大、最少被觸及的領域——深海底部、洋中脊的秘密,以及海洋地質運動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見的大陸與氣候。 本書的核心敘事圍繞著“挑戰不可能的深度”這一主題展開。它詳細記錄瞭數次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深海探險任務,從早期僅能勉強抵達淺海大陸架的潛水器,到現代具備承受數韆米水壓的載人深海潛水器(DSV)及遙控潛水器(ROV)。敘述者以第一手探險傢的視角,描繪瞭潛入光綫完全消失的“無光區”(Aphotic Zone)時的心理衝擊、設備麵臨的極端挑戰,以及在絕對寂靜與高壓環境中發現生命時的震撼。 第一部分:藍色迷宮的開端——深海的測繪與認知革命 本部分追溯瞭人類對海洋深度的早期誤解,從古希臘哲學傢對海底的臆測,到19世紀末挑戰者號的遠航。重點闡述瞭聲呐技術(SONAR)和重力測量技術在繪製海底地形(如海溝、海山)中的關鍵作用。作者細緻分析瞭海洋深度測量的技術演進,特彆是聲速在不同溫度和鹽度水層中的變化如何影響測深精度,以及這些早期數據如何第一次揭示瞭海底山脈和裂榖的存在,從而顛覆瞭傳統的“地平麵”世界觀。 書中詳細介紹瞭馬裏亞納海溝的發現過程,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確定,更深入探討瞭探險傢們如何剋服對深海“深不見底”的恐懼,以及如何設計齣能抵禦每平方英寸數噸壓力的觀察窗和耐壓殼體。此處,本書著重於工程學的勝利,而非生物學的奇觀。 第二部分:地幔的呼吸——洋中脊與闆塊構造學的實證 《航嚮未知》的第二篇章將焦點從水體轉移到海底的構造活動上。它不再討論生物圈,而是深入探討地球物理學的基礎——闆塊構造理論的深海證據。 作者詳盡記錄瞭對大洋中脊(Mid-Ocean Ridge)的實地考察。這些位於海底、綿延數萬公裏的巨大山脈,是地球新地殼誕生的熔爐。書中詳細描述瞭使用深潛器或海底機器人穿梭於熱液噴口(Hydrothermal Vents)的經曆。與普遍認為生命需要陽光的觀念不同,本書聚焦於“化能閤成”生命的發現對科學界的衝擊,但側重點在於礦物學和化學循環: 1. 硫化物和金屬堆積: 考察團如何收集到富含硫、鐵、銅等重金屬的“黑煙囪”和“白煙囪”樣本,分析這些礦物流體的化學成分、溫度和壓力條件。 2. 地幔物質采樣: 記錄瞭鑽取洋殼岩石樣本的過程,這些玄武岩和橄欖岩的年齡測定如何直接支持瞭“海底擴張”模型,證明瞭海底確實在不斷更新,而非永恒不變。 3. 裂榖的形成力學: 通過高分辨率地形圖和地震數據分析,解釋瞭地球內部熱對流如何驅動大陸分離和新的海洋盆地形成。 第三部分:失落的世界——深海沉積物與遠古氣候檔案 本書的第三部分轉嚮地質年代學和古氣候學。深海平原的沉積物,是地球漫長曆史中被完美封存的時間膠囊。 本章詳細介紹瞭岩心鑽取技術——如何操作重達數噸的鑽探設備,將數百萬年的海洋沉積物柱狀樣本垂直地提取齣來。作者詳述瞭在船上對這些岩心進行初步分析的過程: 微體化石分析: 探討瞭浮遊生物遺骸(如矽藻、有孔蟲)的種類和豐度如何指示古代海水的溫度、鹽度和全球冰蓋的消長。這些是重建過去數百萬年氣候變化的“生物學溫度計”。 氧同位素比值(δ¹⁸O): 詳細解釋瞭科學傢如何利用沉積物中鈣質骨骼的氧同位素比例,精確推算齣冰期與間冰期的交替規律,揭示瞭米蘭科維奇鏇迴(Milankovitch Cycles)對地球氣候的根本性影響。 陸源物質的輸送: 研究瞭深海黏土和濁積岩中夾帶的火山灰和大陸岩石碎片,這些證據如何幫助地理學傢定位瞭遠古的陸地構造變遷和大規模侵蝕事件。 第四部分:人類的邊界——深潛技術的倫理與未來資源 在收尾部分,作者將視角拉迴當代工程的挑戰,探討人類對深海資源開發的考量與倫理睏境。本書側重於資源勘探(而非利用的細節): 1. 錳結核與稀土元素: 記錄瞭對太平洋深海平原中富含錳、鎳、鈷的結核礦床的勘測過程,分析瞭這些礦物分布的規律,以及它們對未來全球材料供應鏈的潛在意義。 2. 海底熱液硫化物與深海熱液活動區: 再次提及熱液噴口附近的獨特礦物沉積,討論瞭在這些區域進行科學取樣和資源評估所麵臨的技術和環境風險。 3. 深海管道與電纜的鋪設挑戰: 從工程角度分析瞭在極端壓力、低溫和腐蝕環境下鋪設跨洋通信和能源基礎設施的巨大難度。 《航嚮未知》是一部獻給所有對地球本體構造、海洋地質學以及人類探索極限抱有敬畏之心的讀者的作品。它帶領讀者超越瞭錶麵的波濤,直抵地殼運動的源頭,理解我們腳下這顆行星的宏偉、動態與古老。本書是關於石頭、水流、壓力與時間的故事,是對地球科學曆史的一次深度潛航。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麥剋Michael Lam
生於雪梨,職業生涯始於創立技術和消費類的初創公司,在二十一歲時與他人共同創立一間線上眼鏡品牌,是澳洲最大眼鏡連鎖店之一。然而,早期緻幻劑的轉變經歷激發瞭他對真菌的迷戀,並促使他改變職業。目前他緻力於研究真菌、緻幻劑、生態學和人類學。對心靈的探索以及自然如何引起意識狀態的改變,使他走上自我探尋的道路,並走嚮對世界觀轉變的融入。透過寫作,麥剋正尋求藉由藝術和科學加深對人類體驗的理解。

蘇蕓Yun Hsu
一位有天賦的研究者,緻力於意識的研究,並使用語言和文化作為連結和治療工具。蘇蕓齣生於上海,從小就接觸到傳統中醫藥和真菌的益處。在雪梨和倫敦銀行部門的企業戰略事業取得成功後,她藉由流瑜伽(Vinyasa)教師培訓轉嚮靈性探尋。同時,早期的緻幻經歷塑造瞭對她人類體驗的整體探索。現在,蘇蕓尋求分享她藉由多年實踐研究獲得的智慧和知識。

譯者簡介

顧曉哲
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主修真菌細胞生物學。旅居英國與芬蘭有十載,遊歷過二十幾個國傢。目前在生技公司擔任技術總監,個人興趣為科普寫作。相關著作:《菇的呼風喚雨史:從餐桌、工廠、實驗室、戰場到農田,那些人類迷戀、依賴或懼怕的真菌與它們的祕密生活》

圖書目錄

前言 9
簡介 14

1真菌界
真菌型塑我們的世界 19
我們所有人都來自何方?20
什麼是真菌?23
真菌如何進食?25
真菌的生活史 31
菇類解剖學 35
菌絲體智能 37
真菌分類(湯姆・梅)40

2 食物
真菌可以餵飽我們 45
微型真菌在食物生產上的應用 46
以菌絲體作為食物 50
以大型真菌作為食物 53
如何自製維他命D營養補充品 56
菇類採集 57
工具、衣著與設備 60
慢採菇類(艾莉森・普利奧) 64
使用你採集的菇類 66
養殖菇類 67
菇類概述
雞油菌 71
鬆乳菇 73
香菇 75
羊肚菌 77
鬆茸 79

3醫藥
真菌可以治癒我們 83
真菌的醫藥應用史 85
藥用益處 90
研究與測試 95
食藥用菇與營養補充品 100
如何製作你自己的營養補充品 102
購買須知(傑夫・奇爾頓)104
菇類概述
靈芝 107
猴頭菇 109
白樺茸 111
鼕蟲夏草 113
雲芝 115  

4 緻幻劑
真菌能解放心靈 119
真菌被用作緻幻劑的歷史 123
科學復興 131
精神活性真菌 133
大腦與裸蓋菇素 134
裸蓋菇素輔助療法 137
緻幻菇的教義(瑪莉・科西曼諾)138
裸蓋菇素體驗 140/為緻幻之旅做準備 144
緻幻復興 145
除罪化與閤法化之路 148
重新發現天堂 151
菇類概述
毒蠅傘 155
古巴裸蓋菇 157
光蓋裸蓋菇 159
墨西哥裸蓋菇 161
暗藍光蓋傘 163

5 環境  
真菌可以拯救世界 167
真菌修復 169
如何利用咖啡渣養殖菇類 177
真菌設計與真菌製造 181
真菌保育 189
植物群、動物群、真菌群(茱莉亞娜・弗西)190
菇類概述
毛頭鬼傘 193
乳白耙菌 195
蠔菇 197

真菌與未來 198
章節附注 200
延伸閱讀 204
誌謝 205
索引 206
關於作者 210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595471
  • 叢書係列:不歸類
  • 規格:平裝 / 216頁 / 26 x 19 x 1.5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12歲~99歲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