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大未來:從食品、醫藥、建築,環保到迷幻,不斷改變世界樣貌的全能生物

真菌大未來:從食品、醫藥、建築,環保到迷幻,不斷改變世界樣貌的全能生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麥克
图书标签:
  • 真菌
  • 生物科技
  • 环保
  • 食品科学
  • 医学
  • 建筑
  • 迷幻
  • 未来科技
  • 可持续发展
  • 生物多样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只要活著,菇的事就是你的事
先祖智慧,如何讓毫不起眼的真菌化身火種與抗菌良方?
古希臘秘密儀式華麗轉身,關鍵菇種成新興科技材料?
致幻菇的禁忌研究,竟是人類與自然永續互動的嶄新希望?

各界菇勇者邀您一起打開未來之門
(依首字筆畫排序)
PanSci泛科學  
石信德|農業試驗所 研究員

真菌王國在地球世上五次重大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他們是自然界的建築師,是所有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維持著重要的生態系統,循環利用養分並連接廣大地區的植物,並幫助生產許多現代生活的必需品,例如葡萄酒、巧克力、麵包、洗滌劑和青黴素。
如今,基於生態、環境危機,真菌又被人類被設計用於種植肉類替代品、創造新的藥物來源、生產可持續的生物材料、修復環境,甚至擴大我們的集體意識⋯⋯

林麥可和蘇芸,兩位真菌狂熱者,自年輕時開始研究真菌。真菌王國廣袤無垠,從平日吃的蘑菇到令人醉心的迷幻菇,小到菌絲體大至全球最大生物體奧氏蜜環菌(Armillaria ostoyae),菇的奧秘遠超人類想像。他們撰寫本書,盼能讓更多人正視真菌的重要性。


一直以來我們都被教導著——真菌就是會腐爛的東西,是我們生活的敵人。事實上,地球絕大部分生物都仰賴真菌維生,其更是大自然的重要分解者,能將腐敗的有機物分解,最終幻化成養分重歸大地。無數食用菇和食品發酵離不開真菌,深入瞭解它們,就是在瞭解地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從人體基本需求到醫療保健
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自古以來,人們就利用酵母菌製作麵包和酒等食品,而牙齒必須依靠口腔中的真菌維持平衡,甚至我們的腸道裡,也有上百種真菌共生著⋯⋯

現代醫學也有許多藥物來自真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發明的青黴素,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可是拯救了無數受細菌感染的傷兵和病人。許多中藥材也包含真菌,例如靈芝和冬蟲夏草。食用菇如香菇、木耳,則富含多醣體和維他命D等物質,對腸道健康和增加免疫細胞也有幫助。
 
迷幻菇為人類開啟意識革命

古希臘人使用迷幻菇進行愛留西斯秘密儀式。這些神聖之菇長期以來遭受禁錮,直到近年,科學家才再度對其進行研究,發現它們似乎對精神疾病、心靈覺醒等大有助益。

近年甚至有所謂「微劑量」的概念:每日攝入少量迷幻菇(不會導致幻覺的程度),可以增加生產力和創造力,也能大幅提升對自我和周遭世界的理解。這種以意識為目的的迷幻菇使用,已形成社會運動。

如果我們以開放和理性的態度面對迷幻菇,便能看到更多可能性。這些古老的心靈密碼,可能為人類意識帶來革命的曙光。
 
真菌,就是未來

從土壤到腸道,真菌無所不在。我們不應再小看真菌。

首先,真菌形成的菌絲網絡能幫助植物分享資源與信息,為地球上絕大多數生態系兢兢業業地服務著。其次,不只是食用菇和發酵食品,未來真菌在吸收重金屬和污染上的特性,或許能提供清潔能源、環境修復,甚至是先進的醫療技術。最後,真菌可望提升我們的意識,開啟人類心靈的新紀元。


本書是對真菌隱藏王國的完整地圖,探討了它們在食品、醫藥、迷幻劑、心理健康以及環境修復等領域的影響,不僅揭示了真菌如何構成現代生活的基礎,也說明其如何幫助我們塑造未來。豐富的文字內容、令人驚嘆的數位圖像,邀請讀者更深入地瞭解我們與自然世界、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更深入瞭解我們自己!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为一本假设的、与《真菌大未來:從食品、醫藥、建築,環保到迷幻,不斷改變世界樣貌的全能生物》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所撰写的详细简介: 航向未知:深海探险日志与地质变迁史 本书导读: 《航向未知:深海探险日志与地质变迁史》是一部融合了海洋生物学、古地质学、深海工程技术与人类探索精神的综合性巨著。本书并非关注当代或未来科技,而是深入挖掘地球历史上最宏大、最少被触及的领域——深海底部、洋中脊的秘密,以及海洋地质运动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大陆与气候。 本书的核心叙事围绕着“挑战不可能的深度”这一主题展开。它详细记录了数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深海探险任务,从早期仅能勉强抵达浅海大陆架的潜水器,到现代具备承受数千米水压的载人深海潜水器(DSV)及遥控潜水器(ROV)。叙述者以第一手探险家的视角,描绘了潜入光线完全消失的“无光区”(Aphotic Zone)时的心理冲击、设备面临的极端挑战,以及在绝对寂静与高压环境中发现生命时的震撼。 第一部分:蓝色迷宫的开端——深海的测绘与认知革命 本部分追溯了人类对海洋深度的早期误解,从古希腊哲学家对海底的臆测,到19世纪末挑战者号的远航。重点阐述了声呐技术(SONAR)和重力测量技术在绘制海底地形(如海沟、海山)中的关键作用。作者细致分析了海洋深度测量的技术演进,特别是声速在不同温度和盐度水层中的变化如何影响测深精度,以及这些早期数据如何第一次揭示了海底山脉和裂谷的存在,从而颠覆了传统的“地平面”世界观。 书中详细介绍了马里亚纳海沟的发现过程,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确定,更深入探讨了探险家们如何克服对深海“深不见底”的恐惧,以及如何设计出能抵御每平方英寸数吨压力的观察窗和耐压壳体。此处,本书着重于工程学的胜利,而非生物学的奇观。 第二部分:地幔的呼吸——洋中脊与板块构造学的实证 《航向未知》的第二篇章将焦点从水体转移到海底的构造活动上。它不再讨论生物圈,而是深入探讨地球物理学的基础——板块构造理论的深海证据。 作者详尽记录了对大洋中脊(Mid-Ocean Ridge)的实地考察。这些位于海底、绵延数万公里的巨大山脉,是地球新地壳诞生的熔炉。书中详细描述了使用深潜器或海底机器人穿梭于热液喷口(Hydrothermal Vents)的经历。与普遍认为生命需要阳光的观念不同,本书聚焦于“化能合成”生命的发现对科学界的冲击,但侧重点在于矿物学和化学循环: 1. 硫化物和金属堆积: 考察团如何收集到富含硫、铁、铜等重金属的“黑烟囱”和“白烟囱”样本,分析这些矿物流体的化学成分、温度和压力条件。 2. 地幔物质采样: 记录了钻取洋壳岩石样本的过程,这些玄武岩和橄榄岩的年龄测定如何直接支持了“海底扩张”模型,证明了海底确实在不断更新,而非永恒不变。 3. 裂谷的形成力学: 通过高分辨率地形图和地震数据分析,解释了地球内部热对流如何驱动大陆分离和新的海洋盆地形成。 第三部分:失落的世界——深海沉积物与远古气候档案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地质年代学和古气候学。深海平原的沉积物,是地球漫长历史中被完美封存的时间胶囊。 本章详细介绍了岩心钻取技术——如何操作重达数吨的钻探设备,将数百万年的海洋沉积物柱状样本垂直地提取出来。作者详述了在船上对这些岩心进行初步分析的过程: 微体化石分析: 探讨了浮游生物遗骸(如硅藻、有孔虫)的种类和丰度如何指示古代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全球冰盖的消长。这些是重建过去数百万年气候变化的“生物学温度计”。 氧同位素比值(δ¹⁸O): 详细解释了科学家如何利用沉积物中钙质骨骼的氧同位素比例,精确推算出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规律,揭示了米兰科维奇旋回(Milankovitch Cycles)对地球气候的根本性影响。 陆源物质的输送: 研究了深海黏土和浊积岩中夹带的火山灰和大陆岩石碎片,这些证据如何帮助地理学家定位了远古的陆地构造变迁和大规模侵蚀事件。 第四部分:人类的边界——深潜技术的伦理与未来资源 在收尾部分,作者将视角拉回当代工程的挑战,探讨人类对深海资源开发的考量与伦理困境。本书侧重于资源勘探(而非利用的细节): 1. 锰结核与稀土元素: 记录了对太平洋深海平原中富含锰、镍、钴的结核矿床的勘测过程,分析了这些矿物分布的规律,以及它们对未来全球材料供应链的潜在意义。 2. 海底热液硫化物与深海热液活动区: 再次提及热液喷口附近的独特矿物沉积,讨论了在这些区域进行科学取样和资源评估所面临的技术和环境风险。 3. 深海管道与电缆的铺设挑战: 从工程角度分析了在极端压力、低温和腐蚀环境下铺设跨洋通信和能源基础设施的巨大难度。 《航向未知》是一部献给所有对地球本体构造、海洋地质学以及人类探索极限抱有敬畏之心的读者的作品。它带领读者超越了表面的波涛,直抵地壳运动的源头,理解我们脚下这颗行星的宏伟、动态与古老。本书是关于石头、水流、压力与时间的故事,是对地球科学历史的一次深度潜航。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麥克Michael Lam
生於雪梨,職業生涯始於創立技術和消費類的初創公司,在二十一歲時與他人共同創立一間線上眼鏡品牌,是澳洲最大眼鏡連鎖店之一。然而,早期致幻劑的轉變經歷激發了他對真菌的迷戀,並促使他改變職業。目前他致力於研究真菌、致幻劑、生態學和人類學。對心靈的探索以及自然如何引起意識狀態的改變,使他走上自我探尋的道路,並走向對世界觀轉變的融入。透過寫作,麥克正尋求藉由藝術和科學加深對人類體驗的理解。

蘇芸Yun Hsu
一位有天賦的研究者,致力於意識的研究,並使用語言和文化作為連結和治療工具。蘇芸出生於上海,從小就接觸到傳統中醫藥和真菌的益處。在雪梨和倫敦銀行部門的企業戰略事業取得成功後,她藉由流瑜伽(Vinyasa)教師培訓轉向靈性探尋。同時,早期的致幻經歷塑造了對她人類體驗的整體探索。現在,蘇芸尋求分享她藉由多年實踐研究獲得的智慧和知識。

譯者簡介

顧曉哲
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主修真菌細胞生物學。旅居英國與芬蘭有十載,遊歷過二十幾個國家。目前在生技公司擔任技術總監,個人興趣為科普寫作。相關著作:《菇的呼風喚雨史:從餐桌、工廠、實驗室、戰場到農田,那些人類迷戀、依賴或懼怕的真菌與它們的祕密生活》

图书目录

前言 9
簡介 14

1真菌界
真菌型塑我們的世界 19
我們所有人都來自何方?20
什麼是真菌?23
真菌如何進食?25
真菌的生活史 31
菇類解剖學 35
菌絲體智能 37
真菌分類(湯姆・梅)40

2 食物
真菌可以餵飽我們 45
微型真菌在食物生產上的應用 46
以菌絲體作為食物 50
以大型真菌作為食物 53
如何自製維他命D營養補充品 56
菇類採集 57
工具、衣著與設備 60
慢採菇類(艾莉森・普利奧) 64
使用你採集的菇類 66
養殖菇類 67
菇類概述
雞油菌 71
松乳菇 73
香菇 75
羊肚菌 77
松茸 79

3醫藥
真菌可以治癒我們 83
真菌的醫藥應用史 85
藥用益處 90
研究與測試 95
食藥用菇與營養補充品 100
如何製作你自己的營養補充品 102
購買須知(傑夫・奇爾頓)104
菇類概述
靈芝 107
猴頭菇 109
白樺茸 111
冬蟲夏草 113
雲芝 115  

4 致幻劑
真菌能解放心靈 119
真菌被用作致幻劑的歷史 123
科學復興 131
精神活性真菌 133
大腦與裸蓋菇素 134
裸蓋菇素輔助療法 137
致幻菇的教義(瑪莉・科西曼諾)138
裸蓋菇素體驗 140/為致幻之旅做準備 144
致幻復興 145
除罪化與合法化之路 148
重新發現天堂 151
菇類概述
毒蠅傘 155
古巴裸蓋菇 157
光蓋裸蓋菇 159
墨西哥裸蓋菇 161
暗藍光蓋傘 163

5 環境  
真菌可以拯救世界 167
真菌修復 169
如何利用咖啡渣養殖菇類 177
真菌設計與真菌製造 181
真菌保育 189
植物群、動物群、真菌群(茱莉亞娜・弗西)190
菇類概述
毛頭鬼傘 193
乳白耙菌 195
蠔菇 197

真菌與未來 198
章節附注 200
延伸閱讀 204
誌謝 205
索引 206
關於作者 210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595471
  • 叢書系列:不歸類
  • 規格:平裝 / 216頁 / 26 x 19 x 1.5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2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