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修行的看法:一位密宗行者的體驗

我對修行的看法:一位密宗行者的體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歐政隆
图书标签:
  • 修行
  • 密宗
  • 体验
  • 佛学
  • 藏传佛教
  • 个人感悟
  • 灵修
  • 心性
  • 智慧
  • 觉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此書乃是基於北傳大乘佛法觀點,一位密乘佛教行者的親身修行體驗。書中簡明介紹基本大乘密乘佛法觀念,扼要說明入門學佛與修行的基礎。說明作者所體驗的大乘密乘修行解脫成佛的進程,與《楞嚴經》和《圓覺經》之經文內容相對照,簡要描述大乘五十二位菩薩階次及等覺妙覺(乃至無上正等正覺)之修證的作者體驗。最後雜說一些大乘密乘之疑難問題,另又增補第三版對於無上秘密金剛乘之根本知識解說。

 
洞悉心灵的炼金术:探寻个体意识的深度蜕变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修行指南,亦非晦涩难懂的教条汇编。它是一份真诚的、近乎自白的深度探索记录,聚焦于个体在面对生命核心问题时,如何通过内在的、非线性的路径,实现心智结构的重塑与意识维度的拓展。全书以一系列相互关联但又独立成篇的观察、反思和关键性顿悟瞬间为骨架,旨在描摹一种在现代语境下,关于“自我存在”的复杂体验与求索过程。 第一部分:基础结构与迷思的瓦解 开篇部分着重于对“日常心智”运作机制的解剖。作者细致地描摹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感知系统是如何构建起一个看似稳定却极度脆弱的“自我”表象。这并非批判,而是一种科学的观察:我们如何被习惯性的情绪反应、社会赋予的身份标签以及潜意识中的根深蒂固的恐惧所驱动。 书中详细探讨了“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局限性——我们倾向于将世界划分为好与坏、对与错、我与非我。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无数细微冲突的还原,展示了这种二元思维如何阻碍了对事物完整性的理解。例如,在描述一种强烈的焦虑感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提供“解决方法”,而是深入挖掘了焦虑背后的信息传递机制,探寻它在身体和精神层面留下的印记,并引导读者审视自己与“不确定性”的关系。 其中一个核心章节,《语言的陷阱与意义的消融》,剖析了我们过度依赖语言来定义现实的倾向。作者认为,许多深刻的体验是无法被准确描述的,任何试图用词语去捕捉的努力,都可能导致原初体验的失真。通过记录一次冥想中体验到的“无我”状态,作者展示了当语言机制暂时失效时,涌现出的那种纯粹的、未经诠释的“在场感”。这部分内容是关于如何放下对“理解”的执念,转而拥抱“体验本身”。 第二部分:内在炼金术的实验与见证 本书的中间部分转向了更为主动的内在工作。作者强调,真正的转变并非来自于向外寻求权威的指导,而是源于对内在能量流动的细致观察与有效引导。这里的“能量”并非玄学概念,而是指个体生命力的感受、情绪的张力和专注力的质量。 一个关键的实验领域被聚焦于“情绪的炼化”。作者详述了如何面对并“栖居”于那些令人不适的情绪——如嫉妒、愤怒或深刻的悲伤——而不是试图压制或逃避。书中没有提供标准的应对技巧,而是描述了一种“化沸为温”的过程:当情绪被完全接纳时,其高频的、破坏性的振动会逐渐降低频率,转化为更具洞察力的能量。作者详细记录了在处理一个长期困扰的旧有创伤时,从最初的抗拒到最终的平静接纳的心路历程,包括了身体上出现刺痛、麻木等反馈的细致描述。 另一个深入探索的领域是《时间感的相对性与永恒的瞬间》。作者通过对专注力训练的描述,展示了当心智完全沉浸于一项任务或一次呼吸时,线性时间感如何瓦解。通过对“当下”的反复强化训练,作者体验到了一种“多维度时间”的感受——过去与未来似乎并非孤立的链条,而是同时在“此刻”显现。这部分内容挑战了我们对历史和进步的传统线性叙事。 第三部分:关系场域与镜面效应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焦点从纯粹的个体经验转向了“关系场域”的动态。作者认为,我们最深刻的成长往往发生在与他者的互动之中。在这里,“他者即是觉察的镜子”这一观点贯穿始终。 作者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如何看清投射”的深入案例分析。我们对他人产生的强烈好恶,往往是自身未被承认或压抑部分的投射。书中描绘了作者如何在一个持续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停止对对方行为的归因和评判,转而反观自己内心产生的情绪涟漪。这一过程极其艰难,因为它要求彻底放弃“受害者”或“审判者”的角色,承担起关系中所有能量的责任。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边界的流动性”。真正的安全感并非建立在坚固、不可穿透的界限之上,而是建立在对自身核心状态的清晰认知上。当边界过于僵硬时,会产生隔绝感;当边界过于模糊时,则会陷入迷失。作者通过一系列自我设定的“社交实验”,来测试和调整这种平衡点,最终达到一种既能保持独立,又能深度联结的状态。 结语:回归存在的简洁 全书的收尾部分回归到一种看似返璞归真的状态。作者总结道,所有深入的探寻,最终指向的并非获得更复杂的知识体系或更超凡的能力,而是对“存在本身”的回归。这是一种对生命奇迹的无声赞叹,一种放下所有“应该”和“必须”后的轻盈。 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保证,没有承诺即刻开悟,它只是诚实地记录了一个人如何穿越心智迷宫,如何与自身的阴影共舞,以及如何在日常的琐碎中,持续地进行着一场不为人知、却无比深刻的内在炼金术。它邀请读者,放下对结论的渴求,开始倾听自己生命体验的独特回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歐政隆


  出生於台南市,忠義國小、建興國中、台南一中畢業,台大物理系學士,台大物理研究所碩士,交大光電所博士班學科考通過肄業。台大大三上學期開始參加校內晨曦佛學社,就讀交大參與校內鐘鐸佛學社。曾任職於工研院電子所半導體部門,參與次微米計畫及世界先進公司。其後陸續任職於百明實業之應用工程師、工研院微機電計畫、友力微系統、鈺太科技(全美微機電)至於退休。

  佛法秘密金剛乘方面,人間最重要的上師是貢噶仁波切,弘揚的密法主要是貝雅達賴祖師諾那仁波切傳承的寧瑪派教法。

 

图书目录

作者自序

第一篇:佛法小品三章
第一章:學佛介紹
第二章:蟑螂的悲哀與解脫
第三章:雲在青天水在瓶

第二篇:修行的基礎
第四章:修行的基礎
第五章:修行者在世間
第六章:一切法唯識
第七章:「無明」是什麼

第三篇:修行的進程
第八章:努力朝著目標前進(大乘菩薩五十二位)
第一節:第一歡喜地
第二節: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
第三節:第六現前地
第四節:第七遠行地
第五節:第八不動地
第六節:第九善慧地
第七節:第十法雲地
第八節:等覺
第九章:開闊我們的視野(大乘修行由等覺至妙覺)
第一節:第一階段
第二節:第二階段
第三節:第三階段
第四節:第四階段
第五節:第五階段
第六節:第六階段
第七節:第七階段
第八節:第八階段
第九節:第九階段
第十節:第十階段
第十一節:第十一階段
第十二節:加N個階段
第十三節:無上正等正覺
第十章:第三篇結語

第四篇:雜文集錦
第十一章:不生不滅故非有非無
第十二章:為什麼我是我
第十三章:釋迦牟尼佛
第十四章:五方佛
第十五章:觀世音菩薩有無量無邊個
第十六章:法身報身化身
第十七章:涅槃有四種
第十八章:滅盡定
第十九章:大乘是佛說
第二十章:佛菩薩與金剛
第二十一章:男女之間
第二十二章:西方極樂世界

第五篇:經解二則
第二十三章:楞嚴經文殊師利菩薩偈頌部份
第二十四章: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結語
後記(第十二階段、第十三階段)
第三版序

第六篇:無上祕密金剛乘
第二十五章:如來藏空性到氣脈明體等作用
第二十六章:無上祕密金剛乘的修行
第二十七章:妙吉祥真實名經大意

第三版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87054
  • 規格:平裝 / 132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這本書是作者修行的體驗。作者是由修慧入門,並沒有嚴格的斷婬欲,因此根據《楞嚴經》,作者所體悟的有可能只是狂慧,甚至於,作者在這本書中所寫的,都是胡說八道。但是作者私下覺得,把作者所體悟的寫出來,雖然貽笑大方,卻可以給各個佛法修行者當作參考,因此就寫了出來,希望對大家的修行有所幫助。

  在這裏,不能不對作者此生到此時為止的修行經過有點描述。作者從小就常自問:「為什麼這個世界是這個樣子,不是別種樣子?為什麼我是這個樣子,不是別種樣子?為什麼我是我,不是別人?」考上台大物理系一學期後,患了頭痛的毛病,無法好好讀書,身心俱感痛苦。大二升大三的那一個暑假,看到盧勝彥先生的書,裏面有引用很多佛經中的語句,一看大喜過望,因為看來佛法這條路可以解決我從小所迷惑的問題。大三上學期一開始,就加入了學校裏的晨曦佛學社,開始了這一生正式的佛法修行,以後頭痛就慢慢的好了。在開始學習佛法概要的同時,也開始閱讀一些根本的佛教經論,然後開始念佛。念佛到一個程度,大學快畢業時,接觸到藏傳密法,就開始修學密法,修學到有一些體悟。修學密法四年半後,在生命、生活和修行上,發生了一次大危機。這次危機雖然使我有一些特殊的經驗,卻使我飽受哀苦,因此我拋棄掉對佛法一廂情願的熱忱和信心,開始認真且毫無保留的檢查佛法和自己,從此以後很少好好的把一本經論看完,後來也很少修密法和念咒了,而只是拋開一切面具老老實實的觀察自己的疑難問題,直到把它們弄清楚。就這樣,從發生大危機到現在,已經過了十五年的時間。這本書就是我這一生到現在為止的成果。必須特別提出的是:很高興也很幸運的,在大約十二年前,經過莊孟晉學長的介紹,認識了顧耀文老師,給予我在修行的過程中極為重要的指導。雖然我從來沒有「正式」的跟著顧老師修學,顧老師也不承認我是他的學生,但是顧老師對我的法身慧命的恩德,是無量無邊的。

  懷著感恩的心情,作者必須說:謝謝所有的眾生,尤其是親朋好友,使我得有今天。感謝釋迦牟尼佛;感謝我所敬重的貢噶呼圖克圖,感謝阿彌陀佛、卡盧仁波切、創古仁波切。還有,感謝李炳南居士,我曾參加過一次明倫社佛學講座,得到很多好處;感謝淨空法師,我曾在華藏講堂聽過一年的經論,很有幫助。

  另外,還要感謝的有:蓮花生大士,諾那呼圖克圖,智敏慧華兩位金剛上師,還有陳引舟居士。

  閱讀這本書所須具備的佛學知識是:一般的佛學概論,和唯識學的《百法明門論》。若有閱讀過《金剛經》、《心經》、《楞嚴經》、《圓覺經》、《維摩詰經》、《妙法蓮華經》,和《八識規矩頌》,則會很有幫助。若有看過《華嚴經》,那就更好了,只是《華嚴經》的部頭確實很大,作者自己也沒有好好的全部看過。這本書的最佳利用方法是:不管看得懂看不懂,先全部看一遍,再看看這本書有些什麼內容值得參考、對自己的修行有幫助。這本書所載的內容,是作者這個有情眾生修行的心得, 無可避免的,是最適用於作者這個有情眾生,當然決不能說這本書的內容,完全適用於所有一切的有情眾生。

  願有緣閱讀這本書的,都能從這本書得到般若波羅蜜和究竟離苦得樂的好處。祝福大家。
 
歐政隆
民國87 年4 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极为巧妙,每一章似乎都在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深入到更深层次的体验中。我尤其留意到作者在描述具体法门时的那种细致入微,他不仅仅是罗列步骤,更重要的是阐述了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观想背后的心念活动。这种对内在状态的捕捉能力令人赞叹,它使得原本抽象的修行概念变得具象化、可触摸。例如,书中对“空性”的描述,不是停留在哲学思辨层面,而是通过一系列日常的微小觉察,引导读者去体会那种“无常”与“当下”的交织。读完某个章节后,我常常会停下来,在日常琐事中尝试应用刚刚领悟到的理念,那种‘啊,原来是这样’的豁然开朗,是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之一。作者的笔触中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稳,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感,这对于许多在修行路上感到焦躁的求道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定心丸。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外在的声势,而是源自内心的持续深化和稳定。

评分

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在书中穿插了许多极具画面感的比喻和寓言,这些都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陈旧的宗教典故,而是源自他自身生活经历的提炼。这些比喻犹如精准的钥匙,瞬间打开了理解的门锁,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密宗术语,转化为清晰可见的意象。我记得有一次,作者用一个关于“水流与容器”的比喻来形容心性的容纳与转化,当时我正在为处理一件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感到烦恼,读到此处,心中的纠结竟奇迹般地得到了疏解。这种将深奥理论融入生活情境的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议题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此外,作者对于“传承”的理解也颇为独到,他强调的并非是僵硬的教条复制,而是如何将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使其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整本书读下来,我感受到了一种非常开阔的视野,它鼓励我们既要敬畏传统,更要勇于在自己的生命经验中验证和发展这些教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气息,让人在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厚重感。我拿起这本书时,首先被吸引的是那种朴实无华的文字风格,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能直抵人心。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走进了那个充满未知与探索的修行之路。作者的叙述非常坦诚,对于修行中遇到的困惑、挣扎、甚至是世俗的诱惑,都毫不避讳地展现出来。这种真实感是很多修行书籍所缺乏的,它让我们明白,修行并非一帆风顺的坦途,而是充满了起伏与挑战的过程。书中对于某些核心概念的阐述,虽然看似平铺直叙,但细细品味后,便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层智慧,那是经过时间打磨和无数次反思才能获得的洞见。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预设立场的态度,他分享的是“我的看法”,而非“标准答案”,这给予了读者极大的思考空间,鼓励我们去建立自己的理解体系,而不是盲目地追随。整体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在安静地与你分享他的旅途,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导师在指点江山,这种亲切感让人倍感温暖和鼓舞。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不同段落之间展现出惊人的弹性,时而如潺潺溪水般细腻柔和,引导我们审视内心最隐秘的角落;时而又像山间疾风般,带来强劲的冲击力,直指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尤其在探讨“业力”与“自由意志”的篇章时,作者的论述充满了辩证的张力,他既承认宿缘的影响,又着重强调了当下选择的关键性。这种不走极端、力求平衡的论述方式,避免了许多修行书籍容易陷入的宿命论或过度乐观主义的陷阱。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在思考,作者的哪一种表达方式更贴合我此刻的内心状态,并从中汲取相应的力量。这种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互动,它迫使我们的大脑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整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却又不尽言”,留下了广阔的“空白”供读者自行填补和深化,这份尊重读者的姿态,是非常难得的。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感受来看,这本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经验分享”,它更像是一次深度的“心性地图”的绘制过程。作者在描述自己的修行历程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对生命本源的敬畏感,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对存在的感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痛苦”的态度上所展现出的成熟——痛苦不是需要被逃避或消灭的对象,而是转化能量的催化剂。书中对于如何“拥抱不适”的描述,充满了操作性和指导性,它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基于真实体验的“工具箱”。这种实用的智慧,对于我们这些在现代社会中感到迷失和焦虑的人来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本书不像一本说教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面诚实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局限与潜力。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益,更是一种内在视角的重塑,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那股持续推动生命向前的,温和而坚定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