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出一記左勾拳:日本與美國的詩朗讀擂臺

讀出一記左勾拳:日本與美國的詩朗讀擂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煮雪的人
图书标签:
  • 日本文学
  • 美国文学
  • 诗歌
  • 比较文学
  • 文化研究
  • 文学批评
  • 左翼思想
  • 冷战
  • 诗歌朗诵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嚎叫吧!讓朗讀詩成為一場精采對決!
  從艾倫金斯堡到谷川俊太郎
  從即興爵士樂到饒舌詩朗讀
  揮舞雙手,動感吟詩,站上世界舞臺!

  從「詩擂臺」比賽的實地考察
  重新思索「詩」的定義
  尋找被遺忘的特質

  詩擂臺(Poetry Slam)最早在芝加哥舉辦正式賽事,參賽者輪流上臺朗讀詩作,最後由評審或是觀眾舉牌決定分數。與我們熟知的詩朗讀不同,參賽者常會搭配多樣的肢體動作,藉此擄獲觀眾及評審的目光。詩擂臺日後被傳入日本,最初命名為詩拳擊,人氣最高的時候曾經在 NHK 播出。直至今天,日本仍會定期舉辦詩擂臺全國大賽,各級學校中亦能看見詩擂臺的學生社團。

  作者煮雪的人赴日攻讀碩士,期間觀看了多場日本的詩擂臺競賽並接觸相關人士,亦曾經在疫情爆發前夕赴美國考察,到訪的場地包括紐約詩擂臺聖地 Nuyorican Poets Cafe、Bowery Poetry Club……等等。返臺後整理出研究及考察內容,包括日本與美國的詩擂臺紀實、蒐集到的參賽者故事、詩擂臺發展史……等等,完成這本非虛構文集。

  近年來社群媒體興盛,閱讀走向速食化,導致不少臺灣年輕一輩詩人的作品「能閱讀卻不能(或不適合)朗讀」。透過此書,除了讓臺灣讀者認識何謂詩擂臺,也希望能呼籲年輕詩人重新思索詩與聲響/音樂的關係,拓寬新一代臺灣詩的風貌。

熱情推薦

  王榆鈞(音樂創作者)
  田原(詩人)
  向陽(詩人.作家)
  谷川俊太郎(詩人)
  島田雅彥(小說家)
  黃大旺(黑狼那卡西)
  楊佳嫻(詩人.作家)
  謝明諺(爵士樂演奏家)
  鴻鴻(詩人.導演.藝術家)
  (依姓名筆劃排序)

  詩與歌分家,是現代詩的重大主張。然而口語的詩能否找到獨屬自己的韻律、節奏,是另一回事。煮雪的人親身踏查日本和美國的詩擂臺場景,體會詩意從語言和身體迸發的力道,還採訪主辦人及衛冕王,鮮活的臨場感,不啻給臺灣詩人一記棒喝:如果連眼前的觀眾都無法打動,遑論千秋萬代的讀者?重新尋找口語的魅力,找回詩的能量,這記左勾拳,希望能揮醒自我陶醉的詩人。──鴻鴻
诗意的回响:跨越太平洋的文学对话 第一章:异国的低语与本土的呐喊 这是一部关于声音、空间与权力运作的田野调查报告,深入探讨了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日本与美国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场域中,诗歌如何通过“朗读”(Performance Poetry)这一媒介,超越文本的边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行动和个体表达。本书并未聚焦于文学史上的既定巨匠,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行走在边缘、用喉咙和身体重塑语言的诗人与表演者。 日本的“语り”传统与战后重建: 在日本,诗歌朗读的历史深深植根于传统的“语り物”(如能剧的吟诵、浪曲的叙事)之中。二战结束后,随着民主化进程与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日本的战后诗歌运动——尤其是激进主义的先锋派和受美国黑人文化影响的摇滚诗歌——开始寻求一种更具爆发力和现场感的表达方式。 本书详述了从战后初期的颓废派诗歌沙龙,到六十年代反安保斗争时期,诗歌如何被用于动员民众。重点分析了在高度集体化的社会结构下,个体诗人如何通过近乎宗教仪式化的朗读,来宣泄被压抑的现代性焦虑与身份认同的迷失。我们考察了那些在小酒馆、地下剧场和大学校园里发生的朗读事件,它们往往伴随着爵士乐、噪音音乐或即兴戏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身体语言学”。这些表演不仅是对既有政治秩序的挑战,也是对僵化的“纯文学”传统的颠覆。例如,某些先锋派诗人如何借鉴了禅宗的“不立文字”理念,在朗读中创造出大量的留白和突兀的停顿,迫使听众直面语言的虚无与存在的重量。 美国:从格林威治村到哈莱姆区的回响: 与此同时,在美国的背景下,诗歌朗读与种族、阶级和反主流文化运动紧密相连。本书追踪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从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馆到旧金山“垮掉的一代”的聚会,诗歌如何被重新定义为一种即兴的、充满活力和挑衅性的“声音艺术”。 重点章节探讨了“垮掉派”(Beat Generation)诗人如何通过对爵士乐节奏的模仿,创造出长篇累牍、近乎迷幻的口语史诗。这种朗读风格挑战了传统的抑扬格和清晰叙事,追求一种“心流”式的、自我揭示的坦诚。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入分析了“黑人民权运动”和“黑人文艺复兴”中,诗歌朗读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的效力。在哈莱姆区的“灯光诗会”(Poetry Jams)上,诗歌不再是书斋中的智力游戏,而是社区凝聚力的核心,是抵抗系统性压迫、重建民族自豪感的武器。那些充满节奏感和呼麦(Call-and-Response)的朗读形式,展现了语言在面对暴力时所能爆发出的惊人韧性。 第二章:媒介、空间与身体的政治学 诗歌朗读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在于它打破了印刷媒介的单向性,重新激活了声音和身体的临场感。本书的第二个核心论点在于,朗读的“场所”和“媒介技术”决定了其政治效力。 剧场的构建与解构: 我们对比分析了日美两国诗歌朗读场域的差异。在日本,很多朗读活动带有强烈的“内圈”性质,参与者之间通过共享的文化语境和心照不宣的审美标准来建立社群。朗读者往往处于一种“受控的爆发”状态,即在高度的形式感中实现情感的释放。 而在美国,尤其是在开放的诗歌“开放麦”(Open Mic)文化中,朗读则更趋向于一种“公共广场的竞技”。谁能掌控观众的注意力,谁的“声音”就能占据空间。这种差异体现在对“沉默”的处理上——日本诗人可能利用长久的、深沉的停顿来暗示历史的重量,而美国诗人则可能用突然的笑声或尖锐的叫喊来打破沉寂,强行夺回时间的主导权。 录音技术的介入与影响: 本书也审视了录音技术——从黑胶唱片到磁带,再到后来的数字媒体——如何形塑了朗读的形态。当朗读被记录下来时,它是否还保留了其作为“现场事件”的魔力?我们发现,早期的录音往往捕捉了表演的粗粝感和即时性,强化了诗人的“在场”;然而,随着后期制作的精细化,录音版本又可能将表演提炼成一种更容易被消费的艺术品,从而削弱了其原始的批判性。 第三章:翻译的困境与跨文化共振 最大的挑战在于,诗歌朗读的精髓往往在于其独特的韵律、呼吸的节奏和对特定语言习俗的把握,这些元素极难被翻译。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日美两国诗人之间的有限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是如何通过“现场展示”来弥补翻译的不足。 我们分析了几次重要的跨国诗歌交流项目,展示了日本诗人如何试图向美国观众传达其文本中内嵌的汉字意象和日语助词的微妙情感张力,以及美国诗人如何用其标志性的即兴与夸张来适应日本听众的内敛期待。这种“听觉上的误解与重构”,恰恰成为了连接两个文化的最真实桥梁。它证明了,在某些时刻,身体的动作、声音的颤抖、甚至舞台上的不安,比精确的词义翻译更能有效地跨越语言的障碍,引发共鸣。 最终,这部作品呈现的不是一套统一的理论,而是一系列关于声音、权力与抵抗的案例研究。它邀请读者重新思考:当语言不再仅仅是纸上的符号,而是成为了一种有温度、有重量的实体时,它究竟拥有多大的能量去塑造我们对世界(和彼此)的认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煮雪的人


  1991年生於臺北市,日本法政大學文學碩士。2010年創辦《好燙詩刊》並擔任主編。2021年以《掙扎的貝類》入圍臺北國際書展大獎,成為開辦以來第一本入圍的詩集。2023年獲選為日本新潟市藝術創造村駐村藝術家。

  著有詩集《小說詩集》、《掙扎的貝類》,入選或合著有《新世紀新世代詩選》、《衛生紙詩選》、《臺北詩歌節詩選》、《沉舟記:消逝的字典》、《三本恕不拆售》、《當代極短篇選讀》等。取完筆名多年後才知道北海道真的有人姓煮雪。

  Instagram:@zhuxuederen.eth
 

图书目录

Round 1 關於這本書的前情提要
1-1 序: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1-2 一些稱呼的釐清
1-3 我自身如何從默讀變成朗讀?
1-4 一切都從報名研究所的時候開始
1-5 請拉好拉鍊

Round 2 讀詩也有世界冠軍────詩朗讀擂臺在美國與日本的發展
2-1 又是芝加哥:詩擂臺的誕生
2-2 比賽開始之前,日本詩朗讀的前世今生
2-3 於是拳擊開始了:詩擂臺在日本的發展
2-4 詩擂臺的政治性

訪談A:專訪詩拳擊衛冕王者島田雅彥

Round 3 最誠實的空間────美國詩朗讀擂臺紀實
3-1 離開芝加哥之前:錯誤的開端
3-2 第一場考察:Nuyorican Poets Cafe
3-3 總之就是往東邊開,途中差點被拖吊
3-4 第二場考察:Bowery Poetry Club
3-5 這正是我所期待的紐約
3-6 第三場考察:Brooklyn Poetry Slam
3-7 接著就是往西,然後……進法院?

訪談B:專訪「POETRY SLAM JAPAN」創辦人村田活彥

Round 4 言葉的對決────日本詩朗讀擂臺紀實
Round 4-1 那些深夜的詩朗讀:中原中也朗讀會
Round 4-2 沒有相撲的兩國:胎動2020
Round 4-3 潮流街區的詩人們:Poetry Reading Open Mic SPIRIT
Round 4-4 隱形的觀眾之海:KOTOBA Slam Japan
Round 4-5 鳳梨汁!鳳梨汁!:poetRy Lounge
Round 4-6 音樂祭中的詩朗讀:ITOUSEIKOU is the poet
Round 4-7 日本與美國的朗讀技法

訪談C:專訪「Open Mic SPIRIT」二代目主辦人遠藤HITSUJI

Final Round 關於臺灣,以及那些還沒做的事
F-1 精神與物理皆自由的空間:東華大學詩擊賽
F-2 後記:那些還沒做的事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746213
  • 叢書系列:知識叢書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本结构本身就带着一种实验性的气息,它拒绝传统散文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碎片化、多视角的拼贴手法,这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动态感。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不断变换的聚光灯下,时而是诗人A的紧张准备,时而是观众席上传来的低语,时而是朗诵结束后那种瞬间的死寂。这种叙事策略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在场感”,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参与这场跨文化的盛宴。更让我深思的是,作者对“翻译”和“失真”的探讨。在朗诵的语境下,翻译不仅仅是词义的转换,更是能量的重新注入。当一种语言的音乐性被另一种语言的结构所限制时,诗歌的灵魂是否会受到损害?这本书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邀请读者自己去判断和感受这种损耗与重生的辩证关系。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段落具有极强的煽动性,它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真正沟通”的渴望。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平时阅读诗歌时,往往忽略了声音作为媒介的原始力量。作者对朗诵技巧的描述,那种对气息的控制、对喉音的使用、以及如何用肢体语言来“锚定”词语的讲解,简直可以作为表演艺术的教科书。我特别喜欢他对那些“失语者”的描绘——那些即便用母语朗诵,也无法真正触动听众的吟诵者。这说明,天赋和技巧的结合是多么的苛刻和稀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一种常常被认为是小众或边缘的表演形式,提升到了文化哲学探讨的高度,探讨了语言的边界、身份的构建,以及声音如何成为最直接、最不可抗拒的政治表达工具。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的深度和广度绝对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

初读时,我以为这会是一本严肃的比较文学研究,但读完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充满了感官体验的编年史。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细腻,他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仪式感”的捕捉令人拍案叫绝。比如他对日本吟诵中那种近乎禅意的停顿的处理,与美国诗人那种如机关枪扫射般不留余地的节奏对比,不仅仅是风格差异,更是世界观的差异在声音上的投射。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让你开始重新审视你所熟悉的语言。它迫使你不仅要听见文字,更要听见文字背后的“沉默”,听见那些未被说出口的文化重量。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自己所记录的两位文化之间的复杂情感——既有赞美,也有对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误解的深深忧虑。这本书就像一个高保真的麦克风,捕捉并放大了那些在日常交流中常常被我们忽略的、语言的微小震动。

评分

这本诗集,或者说这本关于“朗诵”和“对决”的文字集合,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烟雾缭绕的地下酒吧,空气里弥漫着威士忌和汗水的味道。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关注点,那就是语言在被“说”出来时所能爆发出的能量。我尤其欣赏他捕捉那种瞬间爆发力的手法,那种将诗歌从纸面解放出来,使其成为一种肢体和声音的搏击的尝试。那些描绘舞台上选手们眼神交锋、呼吸控制的细节,简直比观看一场真实的拳击比赛还要紧张刺激。他似乎在探索,究竟是文字本身更具穿透力,还是声音的演绎更具蛊惑性。这种对媒介本身的反思,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文学欣赏,变成了一种对表演艺术和文化碰撞的深入考察。我仿佛能听见那些被翻译过来的、带着异国情调的韵律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它们时而粗粝,时而光滑,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声音景观。这不仅仅是关于日本和美国,更像是关于所有试图用自己的母语去挑战、去倾听另一种声音的努力。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对“文化冲击”的细致解剖。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像一个技艺高超的解剖学家,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表达方式层层剥离,展示其内部的肌理。我惊叹于作者如何能够如此精准地捕捉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体系在同一竞技场上相遇时所产生的火花与摩擦。日本的含蓄与美国的直白,在诗歌的吟诵中找到了一个奇异的平衡点——或者说,是一种不平衡的张力。这种张力是如此的迷人,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当一位吟诵者放下自己的文化包袱,试图完全沉浸于另一种语言的节奏时,他究竟失去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作者对“擂台”这一概念的运用是如此巧妙,它不仅是物理上的场地,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交锋,一场关于谁能更好地“掌握观众的耳朵”的权力游戏。全书的节奏控制得极好,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慢动作回放,让读者能充分品味每一个微妙的停顿和重音的变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