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藍色一百擊(陳黎詩集)

淡藍色一百擊(陳黎詩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黎
图书标签:
  • 诗歌
  • 现代诗
  • 陈黎
  • 台湾文学
  • 情感
  • 人生
  • 哲思
  • 治愈
  • 散文诗
  • 蓝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九年磨一劍,重量級詩人陳黎第15本詩集
 
▲▲
藍,花籃,花蓮藍,
調動山藍海藍的花蓮藍,
調動美崙山松影與敬亭山柳影的花蓮藍,
花蓮藍不曾調動生與死,不曾調動渴望與失望,
花蓮藍調青青唱,花蓮藍調輕輕調合悲涼與夏日海風涼,
調合島嶼與歷史,夢與地理,調動敬亭下的十日譚與七星潭。
 
  《淡藍色一百擊》是陳黎睽違九年來的最新詩集,收錄64首長短詩新作,既延續了他一貫新鮮大膽的風格,諸如雙關語和諧音字的妙用,圖象詩和排列詩的實驗,古典詩歌的鑲嵌和典故的改寫,也開創更多新的主題。從個人的病痛感懷到台灣的百年身世,從詩歌的家庭之旅到家族的詩意之旅,從政治的諧擬諷刺到情慾的想入非非,陳黎持續突破中文現代詩創作的藩籬,翻轉出無限的可能性。
 
  陳黎身為遊吟近五十年的花蓮詩人,在本書中「青青輕輕唱」他的花蓮藍調,「亂彈亂舞亂中有序」,企圖藉這「亂敲亂唱自成一團」的一人樂團,調合島嶼與歷史,夢與地理,彈奏出淡藍色的一百擊樂章。
 
本書特色
 
  ★陳黎曾獲國家文藝獎、金鼎獎和金典獎等重要文學獎項,是台灣的代表性詩人之一。這本詩集收錄他於2015年7月至2023年9月間短詩、長詩(或組詩)六十四首。
 
  ★陳黎能詩善譯,過去翻譯並引介大量的外國經典詩歌至台灣,近年則投入日本和歌及俳句集的譯介,同樣影響了他的創作風格和靈感來源。
 
各界讚譽
 
  「陳黎是當今中文詩界最能創新且令人驚喜的詩人之一……他的作品一方面見證了主導台灣蛻變的歷史變遷,另一方面則表現了詩人蓬勃的實驗精神。陳黎的詩不但勾勒出台灣文化認同甘苦參半的追尋過程,更重要的是,它為個人和政治,藝術至上的前衛主義和良心文學的適切結合提出了動人的實證。」──奚密(詩評家)
 
  「詩……,是美與秩序構成的自身具足,充滿魔力的迷人世界。陳黎詩歌的特色正是這種語言與形式上的魔力。」──《劍橋中國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陳黎的詩創作為中國文字以及語言的多樣性開啟了一個更寬闊、更繁複的視野。陳黎援引中文字的特性,讓他的詩歌實驗在材料與媒介上更具特異性。同時,他的詩有力地拓展了『中文字特性』的範疇,讓邊緣的東西入列。陳黎欣然接納『隱字詩』/『諧隱詩』此一邊緣類型,不僅將之提升為高端文學,還不時刻意表現出不遜、甚至粗鄙的語調。他如是改造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指出的與『諧隱詩』及不雅幽默聯結的負面評價,將之逆轉為正面、值得肯定的文類。」──《牛津現代中國文學手冊》(The Oxford Handbook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s)
 
  「陳黎的作品豐富多元,堪稱現代漢詩史上最雜糅的詩人。從政治諷刺到魔幻寫實,從抒情詠懷到插科打諢,無所不包,無一不佳。近二十年來他表現了突出大膽的實驗性,諸如雙關語和諧音字,圖象詩和排列詩,古典詩歌的鑲嵌和古典典故的改寫等等。然而,他並非一位標新立異的詩人,而是在為他龐大的題材尋找最貼切的有機形式。」──洪子誠、奚密等編《百年新詩選》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个体心灵图景的非虚构作品的详细简介。 --- 《浮沉之间:转型期中国人的生活史与精神侧影》 内容简介 《浮沉之间:转型期中国人的生活史与精神侧影》是一部深入肌理、细致入微的社会观察与人文记录合集。本书汇集了跨越二十余年(1998年至2020年)的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历史梳理与个人叙事,旨在描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剧烈重塑过程中,普通人在日常经验中如何安放自我、抵抗失序,以及最终达成和解或妥协的心灵轨迹。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在巨大的历史洪流中,个体如何保持其内在的密度与温度”。它拒绝宏大叙事对个体经验的消解,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城市化浪潮、市场化冲击、信息爆炸和文化断裂的夹缝中挣扎、生长、乃至默默坚守的中国人。 全书结构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肖像群像: --- 第一部:城市的拓扑学与陌生的邻里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剧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关系重构。作者以冷静的笔触,解剖了“单位制”瓦解后,新生的城市社区所呈现出的复杂景观。 1. 《消失的院落与玻璃幕墙下的孤岛》: 这里记录了老城区棚户区改造与CBD拔地而起的过程。书中详述了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阵痛。通过对几代上海、广州、成都居民的访谈,探讨了“邻居”概念的消解:昔日可以互相借盐、托付孩子的邻里关系,如何被高耸的门禁、加密的电梯和对隐私的极端强调所取代。作者细致描绘了新小区中,人们如何在标准化的公共空间中,努力划定和捍卫仅存的“私人领域”。这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变化,更是社会信任度的量化指标。 2. 《通勤者的时空压缩》: 一个重要的切面是关于通勤的社会学考察。书中收录了对北京、深圳等地“潮汐式”通勤人群的长期跟踪记录。作者关注早高峰地铁车厢内,数百万人在同一狭小空间内共同经历的身体挤压与精神隔离。他们讨论了通勤时间如何吞噬了个体的自由时间,成为一种强制性的“时间税”,并分析了这种“时间贫困”如何影响家庭结构、健康状况乃至消费习惯。特殊的篇幅探讨了“睡城”现象,即大量工薪阶层被迫居住在远离工作地点的边缘地带,生活被拉伸至极限的生存状态。 3. 《“中产”的焦虑与资产的镜像》: 本章深入剖析了中国特定语境下的“中产阶级”的形成及其内在的脆弱性。不同于西方语境下的稳固性,中国的“新中产”往往建立在金融资产和房产泡沫之上。作者通过对数个家庭的财富结构分析,揭示了他们如何在“消费升级”的口号下,不断向上攀爬,却始终笼罩在对“阶层滑落”的深层恐惧之中。这种焦虑并非来自物质的匮乏,而是来自缺乏制度性的安全保障和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 --- 第二部:精神的锚点与文化的迷失 本部分转向内在世界,探讨在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剧烈动荡的背景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认同的重塑过程。 4. 《旧书店的黄昏与“知识付费”的黎明》: 本书对阅读行为和知识获取方式的变迁进行了细致的对比研究。作者走访了那些在租金压力下挣扎求生的独立书店,记录下店主和忠实读者的最后坚守。同时,他们也考察了网络知识付费课程的兴起,分析了知识如何被解构、碎片化,并以“效率”和“实用主义”为导向进行快速消费。这探讨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当阅读从一种“沉思”的行为,转变为一种“信息获取”的工具时,我们失去了什么? 5. 《传统节日的新意义:仪式感的重构》: 随着家庭结构的原子化和迁移,传统节庆(如春节、中秋)的仪式感面临瓦解。作者记录了不同群体如何应对这种文化断裂:有的家庭选择用昂贵的旅游来替代归乡的仪式;有的则在社交媒体上“表演”团圆;更有甚者,完全放弃了传统的庆祝方式,代之以新的消费符号。书中特别收录了一篇关于“空巢老人”在春节期间的内心独白,极具感染力。 6. 《“佛系”与“躺平”的语言哲学》: 本章对近年来流行的网络流行语进行了社会学解读。作者认为,“佛系”、“躺平”并非简单的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在高速竞争体系下,个体主动设置的“精神防御机制”。它是一种对过度期望和内卷文化的温和反抗,一种在既有结构中无法改变现状时,通过调整自身期望值来寻求心理平衡的生存策略。 --- 第三部:劳动与身体的景观 最后一部分将视线投向劳动力市场,探讨了工作伦理的变异以及劳动者身体承受的无形重负。 7. 《深夜的咖啡师与“白领的体力活”》: 作者走访了新一代服务业从业者。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却从事着要求高度情绪劳动和耐力的工作。书中描绘了咖啡师、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工种的生存状态。特别关注“隐形加班”现象,即在工作时间之外,无偿地在即时通讯软件中待命,这种“全天候待命”状态如何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对劳动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长期的慢性损耗。 8. 《流水线上的静默与“打工人”的身份认同》: 尽管制造业的关注度下降,但庞大的工厂体系依然是社会运转的基石。作者深入探访了南方某电子组装厂的非技术岗位,记录了重复劳动对心智的影响。不同于过去的集体主义动员,今天的流水线工人更多表现出一种个体化的、低语式的顺从与疏离。他们不再以“建设者”自居,而是用一种自嘲式的语汇(如“打工人”)来解构自己的劳动价值,以此在精神上与冰冷的生产目标保持距离。 9. 《医患关系的微观政治学》: 本书的收尾篇章,从医疗系统中窥见社会信任的缩影。通过对几起医疗纠纷的详细回溯,作者分析了在资源分配不均、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医患双方如何从信任走向对立。这不仅仅是医疗系统的问题,更是社会契约在微观层面崩塌的一个缩影。 --- 总结 《浮沉之间》以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克制的叙事笔法和深厚的人文关怀,避免了对中国社会的标签化描绘。它是一份关于“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的珍贵档案,适合所有希望理解当代中国人在复杂现实中进行自我定位、寻找精神出路的读者。这本书不提供简单的答案,只提供一个更为清晰的、充满细节的提问入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黎
 
  本名陳膺文,1954年生,台灣花蓮人,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等二十餘種。與張芬齡合譯有《辛波絲卡詩集》,聶魯達《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疑問集》,《一茶三百句》,《但願呼我的名為旅人:松尾芭蕉俳句300》,《萬葉集:369首日本國民心靈的不朽和歌》,《微物的情歌:塔布拉答俳句與圖象詩集》等三十餘種。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首獎、新詩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金鼎獎等。2005年獲選「台灣當代十大詩人」。2012年獲邀代表台灣參加倫敦奧林匹克詩歌節。2014年受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2015年受邀參加雅典世界詩歌節,新加坡作家節以及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16年受邀參加法國「詩人之春」。

图书目录

輯一:有人
一百擊
四十擊
與AlphaGo對弈
金閣寺
揚州大明寺平山堂遇「風流宛在」額
有人
敬亭說書
朱安
烈婦裂衣指南
咖啡史
眼科門診史
人類簡史
雨:最美麗的銀幣製造機
晚課兩題
無言歌
風景No. 3
溜冰課
台北101
宜蘭二題
素歌五疊

輯二:在家
七星譚
六言
五絕
南朝
晚期風格
百姓
發音練習
擬古──仿Sappho
擬古──試答Z
擬古──持續的緩板
擬古──老子出關
片刻的音樂──給Henry Purcell
中央山脈七景
在家──跟隨W
指甲
致春秋閣下書
小藍
小綠
星宿海
雲夢大澤

輯三:藍色一百擊
藍色一百擊
媽閣.一五五八
璞石閣.一九四三
太魯閣.二○二二

輯四:淡藍色一百擊
淡藍色一百擊
病中作
風林火山

我的妻
歌劇魅影
安邦
夜歌
與蛇共舞──並反歌一首
如歌
Correspondances
大招
大哉
花蓮狼
花蓮藍
投幣夾
戒嚴時代匯率夾
對南向政策的小聲援調查
「淡藍色」變奏33首

後記
陳黎詩與譯詩書目
延長音:山水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63594
  • 叢書系列:白盒子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2.8 x 19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後記
 
陳黎
 
  這本《淡藍色一百擊》是我第十五本詩集,收錄完成於2015年7月至2023年9月間短詩、長詩(或組詩)六十四首。2015年7月我寫成〈一百擊〉一詩,至2017年1月完成〈藍色一百擊〉一作時,心生以「藍色一百擊」為詩集名稱之念。到了今年(2023),決定改以「淡藍色一百擊」為我這本在《島/國》之後多年來詩作新集之名。2022年8月至10月間,我寫成以一百首「三行詩」組成的〈淡藍色一百擊〉。沒想到隨後,在10月底,我竟染了「帶狀皰疹」──在潛伏多日後,始發現左側額部與眉際冒出疹子,雖立即求醫服藥,一兩週後仍不幸墮入先前從未聞之,確然讓人驚恐、難纏的「皰疹後神經痛」之苦。額部與眉際緊硬,彷彿戴了大、小面具,頭皮不時有癢感,醫生暗示我第一時間「三叉神經」恐已受到威脅。雖持續服用有「黃金之藥」之稱的緩和神經痛之藥「利瑞卡」(Lyrica),卻始終未見藥到病除之效,至年底左眼皮且日感鬆垂、無力。久病心憂,我於2023年1月開始服用身心科醫師開給我的抗憂鬱、焦慮藥「萬憂停」(Duxetine,學名Duloxetine)、「安邦」(Alprazolam)等,沒想到面具感反而益覺緊繃,讓我更加心憂。至六月,在醫師允許下,逐漸減服、停服「萬憂停」,期盼能「剋期取證」,可惜似乎未能如期修得成果,身心仍困。七月下旬,我決定改重吃十一年前身心遇困時吃過的抗憂鬱藥「千憂解」(Cymbalta,學名亦Duloxetine)。至八月身心似較安定,初覺有再生/重生之感。但丁的《神曲》(La Divina Commedia)義大利語原意為「神聖的喜劇」,分成《地獄篇》、《淨界篇》、《天堂篇》三部。我曾對醫師說今年上半年服「萬憂停」等抗憂鬱、焦慮藥過程,於我彷彿是下地獄,把我修理得不得不(不)甘心接受「肉體」之疼痛、不適,以保住我的「心」、我的小命。此次我倘使能歷「地獄」、「淨界」之磨練,重新回到日常的「人間」做一個庸俗的小民,此一「世俗的喜劇」經歷已充分是神聖的寶貴恩典了。
 
  2011年11月,我參與策劃的「太平洋詩歌節」結束後次日,我右手、右背突然筋膜發炎,牽及腳傷、心憂、視衰、聲闇,至2013年3月這兩年多時間,不便使用電腦,無法肆意行動,困居家中,與疼痛共存。其間我長時間服用身心科醫師所開之藥,且在我太太幫助下,企圖藉寫作轉移身心之痛。2012年出版的詩集《妖/冶》,2013年出版的詩集《朝/聖》,即是這段時間被病魔磨練出,(偽)勇敢熬出的成果(或苦果?)。
 
  沒想到隔了十一年──在2022年11月12日開始的「太平洋詩歌節」前半個月──病魔又再次造訪我。2022年11月至今,重遇了類似的身心之困。十個多月來,老實說,我無一日不興「棄世」之念。先前〈藍色一百擊〉一作裡提到的海藍、天藍、山藍的「花蓮藍」,居然成為被藍色憂鬱所罩的我這個「花蓮郎」愁慘的「花蓮藍」、花蓮憂鬱──對比〈藍色一百擊〉中我寫過的「用偶然拔高的花腔吹散愁雲慘霧造就你們每日的花蓮藍花蓮郎」這樣的詩句,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我不敢回視自己的詩作,特別是發病前剛寫完的那組〈淡藍色一百擊〉──其中某些首「三行詩」,事後讀來,似乎帶著反差頗大的諷刺味或預言味。我一夜間,似乎老了十歲(或二十歲!──甚至比已逾九十歲的我的父母還老),直面「生老病死」四字中後面三字。〈淡藍色一百擊〉第7首三行詩如下:「想起我寫七十歲時的她/笑起來像十七歲,昨天/母親說:你也快七十歲了」;而在2020年4月寫成的組詩〈七星譚〉一作的【月曜日】中,我「誇口」說:「我的父母親,今年加起來一百八十歲/雙親如雙星,高照浮世上的我,讓過了花甲/之年的我這個花蓮路人甲想變老、稱老,都/變得有一點難。」啊,何以「花蓮路人甲」而今不時想要棄甲,似乎不敢不棄甲?
 
  我一直到2023年3月,才敢重新面對詩,提筆寫了〈淡藍色一百擊〉後的第一、第二首詩作──〈病中作〉和〈風林火山〉,而後在五月、六月、七月、八月間陸續寫成其他十首詩,在九月寫成〈花蓮狼〉、〈花蓮藍〉、〈投幣夾〉、〈戒嚴時代匯率夾〉、〈對南向政策的小聲援調查〉、〈山水〉與〈「淡藍色」變奏33首〉。這是上天為我寫的「喜/鬧/悲(傷)劇」劇本嗎,以〈淡藍色一百擊〉此組「三行詩」與其後的十九首廣義的「病中作」,為《淡藍色一百擊》這本詩集收尾(或壓軸?)。
 
  2022年10月至2023年7月間,適有三本拙譯詩集先後在台灣出版──《微物的情歌:塔布拉答俳句與圖象詩集》,《萬葉集:369首日本國民心靈的不朽和歌》,《古今和歌集:300首四季與愛戀交織的唯美和歌》。但一反過往,拿到這些印製得頗典雅、悅目的新書時,我心中浮現的卻只是「淡藍色」的無以名其味之感。
 
  我要感謝四十多年來的老友、文友、樂友──懸壺三重的醫師作家莊裕安,半年多來週週包容我的電話訴苦、求援以及近乎騷擾的不安詢問,助我仍有餘勇讓此本跨越八年的拙集得以殺青(啊,多希望順便將心中的「青蛇」──憂鬱之蛇──也殺掉!)。也要感謝日夜照料我,忍受我的不耐,身上苦痛數倍於我,卻仍要在我每夜服藥就寢後,將諸多家事做完始能休息的我的妻子。我只能在膽怯的詩行中向她、向其堅毅致愛、致敬。我也要感謝在各種時段,突然接獲我電話,聽我反覆嘮叨、傾訴,以「話療」助我小命至今仍在的各方親友、學生。
 
  現代詩學者奚密教授與曾在台灣清華大學客座的洪子誠教授等編的《百年新詩選》提到拙詩時說:「近二十年來他表現了突出大膽的實驗性,諸如雙關語和諧音字,圖象詩和排列詩,古典詩歌的鑲嵌和古典典故的改寫等等。然而,他並非一位標新立異的詩人,而是在為他龐大的題材尋找最貼切的有機形式。」這對我真是極大的鼓勵。我希望有心的讀者仍能在我這本詩集裡,看到多年來我追索中文現代詩創作新可能的努力與用心,看到一個遊吟近五十年的花蓮詩人「青青輕輕唱」他的花蓮藍調,「亂彈亂舞亂中有序」,企圖藉這「亂敲亂唱自成一團」的一人樂團,「輕輕調合悲涼與夏日海風涼,調合島嶼與歷史,夢與地理」,調動古典中土敬亭下詩的十日譚與花蓮太平洋邊的七星潭。
 
  上一本詩集《島/國》裡,收錄了我寫的兩首台語詩、三首客語詩。這本《淡藍色一百擊》的組詩〈淡藍色一百擊〉裡,也各有一首台語與客語詩作;在其他詩作裡,我也在需要之處自然地借用了某些台灣原住民與日文語詞。過去五年間,我頗狂熱地翻譯出版了十一本日本俳句或短歌集,這本《淡藍色一百擊》裡會出現三五日文(或「日式漢字」)語彙,或許是遊走於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日文與中文間多時後,不知不覺的反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次接触时,会感到一种智力上的“挫败感”,但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拒绝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它建立了自己的语法和逻辑系统,你必须先学会“信任”这个系统,才能进入它的世界。有些篇章读起来,像是同时在阅读三四个不同的场景,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错位的,却在情感上达到了某种奇异的统一。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非常考验读者的专注力和联想能力。它迫使你从“这是什么意思”的追问中解脱出来,转而关注“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特别是那些长句的处理,像蜿蜒的河流,虽然曲折,但目标明确,最终汇入一个巨大的、情感饱满的湖泊。这本书更像是给那些已经厌倦了平铺直叙、渴望在文字中寻找智力冒险的读者准备的饕餮盛宴。它需要的不仅是阅读,更是参与和再创造。

评分

这本诗集带来的阅读体验,就像在夏日午后,偶然走进一家光线昏暗却充满故事感的旧书店。那种感觉是疏离而又亲密的,像在窥探一个不属于你的世界,却又在字里行间找到了某种共鸣。诗歌的语言并非那种直白的、一览无余的叙述,而是充满了朦胧的美感和跳跃的意象。读起来需要耐心,需要你放下现代生活的急躁,去适应它缓慢而深邃的节奏。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日常事物进行重新定义的尝试,比如一个寻常的街角,在诗人的笔下,会立刻被赋予一种超现实的重量感,让人不禁停下来,思考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那些句子的排列组合,乍看之下似乎有些晦涩,但一旦抓住那个核心的情绪点,便会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拉力,将你卷入一种既忧郁又平静的心境之中。它不是那种读完会让人拍案叫绝的激情澎湃,而更像是一场绵长的、需要细细品味的茶道,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换行,都蕴含着未尽之意,留给读者极大的解读空间。这种开放性,正是它最迷人的地方,让人愿意反复咀嚼,挖掘出不同层次的含义。

评分

阅读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度的冥想练习。诗歌中的意象经常游走于具象和抽象的边界,让人在试图抓住它们时,它们又像水银一样滑走。这不是批评,而是一种赞叹。它没有试图提供任何现成的答案或明确的指向,而是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一种被过滤、被提纯过后的视角。例如,当描述到光线或阴影时,那种细致入微的描摹,让人仿佛能感受到粒子在空气中缓慢移动的轨迹。这种对微观世界的专注,反过来又映射出宏大的存在焦虑。它不是那种贴近生活、讲述具体故事的诗,它更像是对存在本身的叩问。读完一本,我感觉自己的感官都被重新校准了一遍,对那些日常的冷暖色调、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都变得更加敏感和复杂。它要求你慢下来,像对待珍稀的化石一样,小心翼翼地剥开表层,去触碰深藏的结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和节奏感,简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只不过乐器换成了文字。它不是线性叙事的集合,更像是一组围绕着某种核心情感或色彩不断变奏的主题曲。有些篇章如同快速的拨弦,短促而有力,像闪电划过夜空,留下短暂却极其清晰的印象;而另一些则如同大提琴的低吟,悠长、沉郁,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利用声音的张力来构建画面,那些词语的碰撞和回响,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听觉空间,让你在阅读时几乎能“听见”文字背后的情绪震动。这种对声音的敏感度,使得即便是描述静止的场景,也充满了内在的动态。整体感觉是高度凝练的,没有一句是多余的,每一个副词、每一个形容词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才留下的,带着一种近乎建筑学上的精确性。它挑战了我们对诗歌的传统认知,要求读者以一种更注重形式和内在韵律的方式去接纳它,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意义。

评分

从整体氛围上来说,这本书笼罩着一种独特的、略带疏离感的唯美主义情调。它似乎对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抱有深刻的理解,却又保持着一种艺术家的距离感,不轻易陷入感伤或说教。它像是站在高处俯瞰一场盛大的戏剧,捕捉的不是高潮的呐喊,而是幕间休息时演员们疲惫而真实的侧影。这种克制而又内敛的情感表达,反而比外放的激情更具穿透力。作者对意象的挑选极其考究,常常是那些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并置,比如某种古老的金属质感和某种转瞬即逝的微风,它们在你脑海中碰撞,产生出一种全新的、属于你个人的解读。这本书适合在深夜,伴着单一光源阅读,让外界的干扰降到最低,全身心地沉浸在这种精心构建的、充满暗示和张力的文字迷宫中。它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书籍,它更像是一个需要反复探访的私人花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