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雪映初心:杜俊元與楊美瑳

霜雪映初心:杜俊元與楊美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貞青
圖書標籤:
  • 杜俊元
  • 楊美瑳
  • 臺灣文學
  • 臺灣歷史
  • 文化人物
  • 傳記
  • 愛情
  • 霜雪映初心
  • 近代史
  • 傢族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身為科技業先進的杜俊元與妻子楊美瑳,同是護持慈濟世界的重要助力。
  書中詳述杜俊元從毫無背景的糧商之傢,憑一己之力由鄉野躍齣,一步步走嚮世界科技的前端,而歷經事業的波瀾動盪,仍不改對慈善事業的全力付齣。

  「做人一定要立大誌,做大事。」老師講的內容,杜俊元已記不清瞭,唯獨這句話,像一顆閃耀的種子,在童稚的心中紮根、發芽,驅使著他不斷在學業上精進,期望透過求學求知的過程,去尋找自己的誌嚮,見識更廣闊的未來。

  然而一個沒有背景的鄉下孩子,要想齣人頭地,唯一的途徑就是透過讀書升學來改變命運。

  「念什麼書?愈念頭腦隻會愈硬!你乖乖迴來給我當碾米廠的老闆就好!」母親並不希望他繼續升學,一心想念書的杜俊元不肯放棄,甚至絕食不吃飯。父親雖然開明,讓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卻也不是非常看重他學業上的成就,反正傢裏有現成的米舖生意,做老闆念什麼都一樣,學歷不過是可有可無的錦上添花。

  杜俊元心中卻不是這麼想,隨著書念得愈來愈多,眼界也愈來愈開闊,他很清楚如果日後要做一番事業,必須一步步努力紮根。他的個性踏實,從不相信不勞而獲,而透過努力所得到的知識與專業,將會是他日後重要的資源。

  那時,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還是一片空白,他屬於第一批留美歸國的專業人纔。在半導體領域求纔若渴的情況下,杜俊元很快受邀擔任臺大電機係的客座副教授,後來交通大學也邀請他擔任電子工程學係客座教授。初執教鞭的杜俊元,很快風靡瞭學術圈,這位從世界頂尖的史丹佛大學歸國、又年輕又有纔學的博士,讓許多學子景仰不已。

  兩、三年之後,杜俊元又開始思索創業的可能。妻子楊美瑳對杜俊元計畫創業的想法,不解又憂心:「創業會有風險,可能賺錢也可能賠錢,你好好當個教授不行嗎?」但杜俊元想做一番事業的心念很堅定,「人生重大的事情沒有幾件,我不想錯過機會。」

  那時,臺灣半導體產業纔剛剛起步,整個半導體產業鏈的前端,包括上遊的IC
(Integrated Circuit的簡稱,中文稱為積體電路)設計、中遊的晶圓製造,臺灣都還沒有能力開始,唯一可行的隻有最末端的封裝加工,所以他決定從半導體封裝測試做起。一九七一年六月,杜俊元創立的華泰電子,是臺灣第一傢自資半導體公司,廠區設在高雄楠梓加工區,他齣任首任總經理,成為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開路先鋒。

  一九九八年年初,杜俊元購地捐贈慈濟的消息,被媒體披露。那時二兒子杜紹民還在美國上班,消息傳到美國的第二天,他一進辦公室,許多同事攤開報紙,問他:「你有沒有覺得你今天失去瞭什麼?」他迴應道:「我父親這樣做一點都不奇怪,他把錢當作一個橋梁與工具,去做更多很好的事。」

  事實上,早在一九八九年,杜俊元就曾召開過一次傢庭會議。那時,微軟的創辦人比爾‧蓋茲剛宣布,未來隻留給每個子女一韆萬美元,其餘將捐給慈善機構。杜俊元與楊美瑳獲悉後,深感認同。他告訴孩子們,同樣會給他們一筆錢,「但以後我跟你們媽媽名下的資產,將會全部拿去做公益。」孩子們都尊重他的決定,讓他備感欣慰。

  「我真正的用意是,財產這個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孩子們要自立自強,有能力自己去打拚,自己創造財富成為企業傢,而不要光想著靠祖產。」幸而孩子都能體會他的苦心。杜紹民錶示:「我很認同爸爸的價值觀,身為子女,本來就應該去創造自己的未來。」

推薦語

  杜俊元師兄話語不多,一旦開口,字字珠璣又鏗鏘有力,邏輯性強又坦率扼要。他對慈濟誌業未來的發展、人纔培養和傳承有深厚的期許,這本心路歷程紀實,很值得各界人士一讀。──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 顏博文

  隻因證嚴上人曾輕輕地對他說:「事業要做,誌業也要做。」杜俊元師兄就將師父的這句叮囑,重重地聽瞭進去並身體力行,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更明言人生最後的大捨,讓我非常佩服。──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林俊龍

  從後山小孩到考上第一學府臺灣大學,再到美國頂大史丹福大學深造;從學霸、科學傢到開創實業傢以至大愛慈善傢……這是杜俊元師兄發奮圖強、勵誌開道的故事,更是發心如初、守誌奉道的典範。──慈濟教育誌業執行長 王本榮
 
好的,以下是一份圍繞“杜俊元”和“楊美瑳”這兩個名字,但內容完全不涉及他們之間關係或具體事跡的圖書簡介,旨在勾勒齣一種文學氛圍和主題深度。 --- 《星辰低語:舊日迴響與未竟之詩》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對特定的個體,而是以一種宏大而內斂的筆觸,探尋人類精神世界中那些永恒的主題:記憶的韌性、時間洪流中的個體抉擇,以及在曆史的塵埃中,那些被光影模糊的群像故事。全書由九個相互關聯又各自獨立的篇章構成,猶如一幅由不同紋理織就的掛毯,每一針一綫都牽動著復雜的情感絲綫。 第一部:塵封的信箋與遠方的鍾聲 開篇聚焦於“遺失的圖書館”的概念。在故事的背景設定中,一座承載瞭數百年地方誌與私人信函的建築,因一場意外的疏散而被遷移。圖書的主綫任務,即是整理這些被時間侵蝕的文獻。這裏的“杜”意象,並非指代某一個人,而是一種文化符號——代錶著對規則的恪守與對傳統的敬畏。我們跟隨一名年輕的檔案管理員,進入到對這些古老文稿的初步篩選過程中。他們發現瞭大量關於“早春的寒意”與“初雪後的泥濘”的描述。這些描述並非傷春悲鞦,而是一種對生命起始階段的哲學反思:無論宏大的曆史敘事如何展開,個體生命的萌動總是伴隨著某種不確定的凜冽。 其中一個單元,專門探討瞭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某個特定地域的農業變遷對民間儀式的影響。大量的日記記錄顯示,農民們如何將對風調雨順的期盼,融入到日常的勞作與祭祀中,構建瞭一種樸素而堅實的精神世界。我們看到瞭手抄本上的潦草字跡如何記錄下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以及人們在物資極度匱乏時,如何通過共同的吟唱和講述古老的故事來維係社群的凝聚力。 第二部:山川的紋理與無聲的承諾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視角轉嚮瞭地理與命運的交織。選取瞭三條在古代被用於鹽運和茶馬互市的古道作為敘事骨架。這裏的“瑳”(sā,意為玉的光彩或細密的花紋),被用作一種象徵,代錶著自然界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決定瞭事物走嚮的精細結構。 我們追蹤瞭關於“渡口管理者”的口述史。這些人常年與水和石頭打交道,他們的話語中充滿瞭對河流性格的理解。一個被反復提及的細節是:在特定年份,河水會以一種異乎尋常的清澈度流淌,而根據地方傳說,這預示著即將發生重要的社會結構性變化。這種對環境細微信號的捕捉能力,構成瞭古代生存智慧的核心。 此外,本部分還深入挖掘瞭邊疆少數民族的紡織技藝及其背後的符號係統。特定的圖案並非僅僅是裝飾,它們是傢族遷徙路綫的地圖,是世代相傳的婚約,是與自然簽訂的無聲盟約。我們通過對博物館中保存的古老織物的微觀分析,解讀齣那些隱藏在色彩與針腳深處的曆史信息。 第三部:失落的樂章與重建的節奏 第三部是全書在藝術層麵最為集中的部分,主題圍繞著“聲音的考古學”。本書收錄瞭一批在偏遠寺院地下室發現的殘損竹簡和殘片樂譜。這些樂譜的年代跨越瞭宋金對峙時期,記載瞭一種失傳已久的“雅樂”變調。 研究人員如何通過現代聲學技術,對這些殘缺的音高進行“補全”與“復原”,成為本章的敘事核心。我們探討瞭在戰亂頻繁的年代,樂師們如何在宮廷與民間兩種截然不同的音樂生態中尋求平衡,以及他們如何通過音樂的微小改變,來錶達對時局的微妙態度——例如,用一個降半音的音階來暗示對朝廷決策的不滿。 同時,本部分也引入瞭關於“手工藝人最後的堅持”的故事。比如一位終生緻力於製作古老漆器的匠人,他拒絕使用任何現代化的粘閤劑,堅持用傳統的生漆和骨膠,隻為留存下一份“指尖上的溫度”。他的堅持,成為瞭對抗“快速遺忘”時代的一種溫柔抵抗。 結語:迴溯的意義 全書最終迴到瞭對“初心”的探討上。這個“初心”不是某個人年輕時的理想,而是文化基因中那些最原始、最純淨的動力源——對美的追求,對秩序的構建,對同類的關懷。作者並非試圖描繪一個完美的黃金時代,而是展示瞭在重重睏境中,人們如何通過對過去精粹的尊重與理解,為當下的生活找到一個穩固的支點。這部作品是對時間河流中那些細微波紋的深情迴望,邀請讀者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傾聽那些被我們遺忘的、低沉而有力的迴響。 全書的語言風格力求沉穩、典雅,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旨在提供一種超越錶麵事件的、對人類精神史詩的深刻體悟。它關於的不是誰與誰的相遇,而是關於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處而來,以及我們如何帶著那些古老的、閃光的碎片,繼續前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何貞青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係畢業,曾任《慈濟月刊》採訪記者,後迴故鄉埔裏從事社區重建、社區營造工作。歷任《新故鄉雜誌》採訪記者、《魅力新故鄉》主編、《蝴蝶風社區報》主編。近年投入推動生態城鎮、環境教育等社造工程,同時持續在報導文學的領域耕耘。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慧業永存 德業不朽 釋證嚴
令人景仰的前輩 顏博文
謙和道侶慈濟行 林俊龍
似清泉 似明月 王本榮
法親。長官。杜師兄 姚仁祿

鄉下孩子 心懷大誌
來自公務員傢庭的另一半
臺灣半導體產業先鋒
後山生活 感念親恩
老天爺多給的每一天
重要時刻 貢獻力量
以誠信化解事業危機
承擔與傳承
細品人生這杯茶
不改初心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05457
  • 叢書係列:人文係列
  • 規格:軟精裝 / 304頁 / 15 x 21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慧業永存 德業不朽
撰文/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杜俊元榮董是一位品德高尚、氣度恢弘的人格者,同修楊美瑳更是一位智慧婦,賢伉儷牽手天涯,同行菩薩道,在慈濟世界譜齣一段佳話。

  杜榮董齣身於盛產優質稻米的臺東池上鄉,傢裏開設碾米廠,父母親原本指望他承襲傢業;不過,他是天生的讀書種子,從小就有卓犖不群的抱負,渴望打開眼界走嚮全世界。

  臺大電機係畢業後,遠渡重洋進入史丹佛大學電機研究所。赴美深造前,由雙方父母作主與還在中興大學就讀的楊美瑳締婚,一瀋默內歛,一活潑大方,性情互補,真是一對璧人。

  他是第一批留美歸國的半導體專業人纔,先後為臺大電機係和交大電子工程係所延攬擔任客座教授,風靡學術圈,為許多年輕學子所景仰追隨;教書的同時,又在IBM臺灣分公司擔任係統工程師。胸懷大誌的他,不甘於雌伏隻為他人作嫁的角色,一心期盼將自己戮力所學的成果留在臺灣,決定自行創業。

  一九七一年,具足精準眼光和氣魄的他,於高雄楠梓加工區成立專作封裝的「華泰電子」,成為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開路先鋒。復受政府徵召於新竹科學園區協助創辦「聯電」。一九八七年,繼之於新竹科學園區創立「矽統科技」,主要業務升級到前端的IC設計,事業版圖更上層樓。

  「但開風氣不為師」,杜榮董每一段創業的經歷,都標誌著臺灣在半導體產業的重要裏程碑。他的學識、他的企業已作到顯親揚名,成瞭池上鄉親的驕傲。

  在事業版圖及生活重心移到南部後,為瞭緬懷父母教養的恩澤,同時迴饋故裏,賢伉儷決定將占地兩韆多坪的池上祖厝,改建為開放式的中式庭園景觀──杜園,供四方遊客徘徊覽賞。

  看似一切順利進行著,詎料無常奄忽而至,書中寫道:「一九八七年,杜榮董前往夏威夷參加臺大電機係的校友會時,因左胸絞痛送醫,纔發現是冠狀動脈阻塞。幸運的是,靠著側枝血管維持心臟所需的營養與氧氣,他得以支撐迴臺纔進行心導管手術。」

  大病之後,杜榮董思索著,事業風光又如何?「一旦無常萬事休」。不若「留得青山在」,奉獻社會不拘一途啊!隔年,同修楊美瑳加入慈濟,也讓他從拚事業,轉換跑道跨入永恆的誌業。

  藉重杜榮董開展事業的經歷和格局,邀請他擔任兩屆醫療基金會的董事;雖非專業,但他著重在醫護人員的待遇、身心健康等層麵;這些照顧若能得到滿足,就能盡心力照顧病患。

  賢伉儷也時常迴來花蓮慈濟醫院和大林慈濟醫院做誌工,即便是來住院或者做健檢,隻要身體狀況還可以,就換掉病人服,披上醫療誌工背心,不論慰問病患或者送病歷,甚至看守大廳,無不歡喜配閤,認真執行。身段之柔軟,醫護同仁和誌工菩薩都讚譽有加。
一九九八年,慈濟成立大愛電視臺,杜榮董受師父請託,擔任大愛電視臺董事長迄今。藉重他的學識和經營事業的經驗,可以給各部門主管一些指導和建議。

  尤其高雄靜思堂土地的取得,更要感恩杜榮董的大布施、大成就。原先,每次南下高雄,證嚴隻能輪流到委員傢,再邀請會員前來見麵交流。隨著慈濟會務的蓬勃發展,參加者眾,先由杜榮董等人齣資購置九如二路大樓的兩個樓層,作為高雄分會的道場。但是隨著誌業的快速推展,很快地又不敷使用瞭。

  杜榮董看在眼裏,覺得必得另覓一塊更開濶的土地,重新規畫建設,作為高雄分會永遠的會所。不知他探勘過幾個地點,有一天,他開車載師父看瞭幾塊土地,最後踏上一條小路,來到愛河畔一處廢棄的閤闆木工廠。當時愛河汙染很嚴重,師父卻一看就很喜歡。他不免納悶,看過幾處開濶的土地,為何獨鍾這片飄著穢氣的地方呢?

  心下就覺得與這片土地很有緣。他二話不說,獨資捐獻十五億钜款買下整片土地。待下次行腳到高雄,於黃昏時分走入這處仍是廢棄木材廠的預定地,隻覺眼睛為之一亮,好美好漂亮的環境。

  如今,寬濶又莊嚴典雅的高雄靜思堂已經矗立於整治過的愛河畔,花木扶疏,景緻優美,徜徉其間,不時與天光雲影共徘徊。而高雄慈濟人也終於有一座開濶莊嚴的道場可以集會,嚮內凝聚共識,嚮外努力菩薩招生,希望將大高雄建設成菩薩城。而這一切的殊勝因緣,都歸功於杜榮董伉儷發大心所成就的。

  很感恩杜榮董伉儷矢誌護持師父、護持慈濟,師徒的緣不隻今生此世,還有未來際的生生世世;因為我們心中都有共同的使命,就是淨化人間,祥和社會。今值記錄賢伉儷一生奉獻臺灣這片土地的專書齣版,樂為之序。

令人景仰的前輩
撰文/顏博文(本文作者為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


  我是加入慈濟之後,纔認識杜俊元師兄和楊美瑳師姊,每每聽到當年取得高雄靜思堂這塊精華市區土地的因緣,總不由得對兩位資深慈濟誌工緻上無限的敬佩和感恩。

  二○一六年,我受邀參加慈濟人文誌業的永續發展委員會,開始和杜師兄有所接觸。二○一七年接任慈善誌業執行長,隨師因緣行腳到高雄,就有更多嚮杜師兄請益互動的機會。在我認識的許多慈濟人品典範裏,他們兩位是我心目中典範中的典範。

  杜師兄和美瑳師姊話語不多,但是杜師兄一旦開口,字字珠璣又鏗鏘有力,既理性又兼具感性,邏輯性強又坦率扼要,是我學習的標竿對象。

  近幾年,因為杜師兄需要靜養,幾次有機會探望,我們有更多麵對麵談話的時間。我深刻感受到他對慈濟誌業未來的發展、人纔培養和傳承有深厚的感情和期許,宛如兄長般,也給我個人一些寶貴的指教和肯定,我由衷地欣然信受,心中真是無限感恩和珍惜這分因緣。

  我和杜師兄還有另一項特殊的因緣,我們都是科技人,都是從事半導體事業。我在聯華電子服務瞭三十二年,二○一二至二○一七年間擔任聯電執行長,之後即從聯電轉到慈濟慈善誌業;而杜師兄是聯電第一任(一九八○至一九八二)總經理,時隔三十年我纔接瞭杜師兄的位子,可見杜師兄在臺灣最關鍵的科技產業的先驅位階。

  由於是同行又曾是同公司,工程學歷、科技背景和產業競爭環境所磨練齣來的思維邏輯,大緻上是很類似,所以我很能體會杜師兄當年創業麵臨的各種挑戰(註:半導體產業一般被稱為爆肝的產業,投資大、風險高、國傢策略級的競爭),更敬佩杜師兄除瞭捐地、捐股票,同時又能投入慈濟,對社區慈善和人文誌業做齣莫大的貢獻。

  長年專注科技產業的我,卻在很晚的時間纔轉入截然不同的慈善誌業,又承擔重責大任的執行長一職,其實對慈濟和對我而言都有很大的風險。

  接任之初,對慈濟五十年來的人、事、物、製等並不是很熟悉,證嚴上人、精捨師父、職誌同仁、資深誌工都是我的老師;而同樣是科技背景的杜師兄,更是我景仰學習的對象,尤其是如何能聽得懂無量慈悲的宗教實踐傢上人的話,在法脈和宗門間發揮粽串精神的有效溝通,在我的觀察,杜師兄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非常高興這本書的齣版,也很榮幸為這本書寫序,透過這本書對杜師兄和美瑳師姊「傢業、事業、誌業」的心路歷程紀實,很值得慈濟人、企業傢、科技人等社會各界人士一讀,我相信本書可以帶給讀者本身莫大的啟發和砥礪。期待本書可為當今社會麵臨意識衝突升高、貧富差距及數位落差加大等種種問題注入一股清流,產生激勵人心嚮善、促進社會祥和的正嚮影響力。

謙和道侶慈濟行
撰文/林俊龍(本文作者為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對杜俊元師兄的印象,要迴溯到一九九五年,我剛從美國迴到臺灣,擔任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之後。

  從新聞報導上,得知慈濟榮董也是大企業的董事長杜俊元師兄,捐瞭很大一片地給慈濟,就在高雄愛河旁,作為慈濟高雄分會使用。一九九九年,杜師兄與子女取得共識,遺產不留給下一代,並錶明往生後要成為慈濟大學醫學院的大體老師。

  而這一切的起點,隻因為證嚴上人曾輕輕地對他說過:「事業要做,誌業也要做。」杜師兄就將師父的這句叮囑,重重地聽瞭進去並身體力行,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人生最後更將大體貢獻給醫學,讓我非常佩服。

  一九九八年,大愛電視臺開播,杜師兄擔任董事長,我們常會見到麵的地點是花蓮靜思精捨,總是在董事會及誌策會碰到。

  還記得我們曾經一起參加過慈濟在菲律賓的發放與義診。我傢師姊慈聯曾說,她看到美瑳師姊默默地在義診等待區空地上清掃,一點董娘架子都沒有。一如證嚴上人讚歎杜師兄每天早起在自傢附近掃街的謙遜一般,夫妻兩人雖都是大企業傢的身分,卻如此低調而客氣,一點也不張揚,非常難得。

  爾後,杜師兄因為心臟問題在臺北榮總手術之後,成為我的病人。二○○○年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啟業,我擔任院長,在我的心臟內科門診診間,定期可以見到杜俊元師兄及楊美瑳師姊的身影,直到近幾年他們迴到北部固定就診後纔暫歇。

  杜俊元師兄的個性非常仔細,夫妻二人在生活、飲食、行動各方麵都會遵從醫囑去做,對醫師來說,他們是最受歡迎的標準「模範病人」。

  還記得在二○一○年三月關山慈濟醫院十周年時,我曾帶領醫療誌業各院院長室主管們一起到關山同賀,也順道舉辦兩天一夜的慈濟醫療誌業主管閤心共識營,感謝杜師兄慨然齣藉在臺東池上的老傢「杜園」,讓各院區院長室主管齊聚一堂,集思廣益,擬定造福社會、永續發展的方嚮及策略作法。

  我們也藉著那次機會,戴上安全帽,踏著自行車,感受稻香飄揚與大坡池復育後的自然樣貌。

  欣聞人文誌業中心為杜師兄夫妻齣版專書《霜雪映初心》,文中提及美瑳師姊說:「做慈濟要捐時間、捐體力,在付齣之中增長自己的慧命。」這對菩薩道侶投注心力做慈濟,從付齣無所求當中獲得的人生智慧,亦應用在麵對事業風暴來襲時,他們堅毅不撓,以誠信與智慧領導,帶領公司勇敢挺過風風雨雨,再順利交棒,保全瞭企業,也保全瞭全體員工們的生計。

  杜師兄夫妻以在傢弟子之身護持慈濟,以齣傢弟子之心推動誌業,數十年始終如一,令人讚歎,衷心推薦這本好書,樂為之序,感恩。

  (本文作者為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似清泉 似明月
撰文/王本榮(本文作者為慈濟教育誌業執行長)


  看完《霜雪映初心:杜俊元與楊美瑳》的文稿,不由得由衷佩服,肅然起敬。從後山小孩到考上第一學府臺灣大學,再到美國頂大史丹福大學深造;從學霸、科學傢到開創實業傢以至大愛慈善傢;不但是一個發奮圖強、勵誌開道的故事,更是一個發心如初、守誌奉道的典範。

  證嚴上人期勉弟子「做(Do)就對瞭(Just do it)」,杜(Do)榮董伉儷更是「做對的事(Do the right thing)」,而且把「事情做對(Do the thing right)」,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智慧的六度(杜)波羅蜜,廣結善緣,利濟眾生。

  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是舉世聞名的創業資本傢,也是大愛慈善傢。他曾說:「錢是最沒有個性的東西,到瞭誰的手中就會變成誰。」也就是到瞭善人的手中就會廣行慈善,到瞭惡人的手中就會造業作惡。

  當杜榮董伉儷把高雄愛河邊一萬兩韆多坪,市價超過十五億的土地慨捐給慈濟,成為濟世救人的道場,就如同給孤獨長者(Sudatta Anathapindika)將捨衛國的祗園精捨捐予佛陀。

  其後二十五年,祗園不但是最早僧團戒律頒布之所,佛陀在此講授《金剛經》等三藏十二部經。同樣的,高雄靜思堂不但是上人弘法施教的道塲,也是慈濟社會教育的重鎮,這座莊嚴宏偉的道場,成就無數利益人間的善行。

  《無量義經集選》〈說法品〉歌詞中的「甚深無上大乘義,真大慈悲信不虛,以是因緣成菩提,安樂人文多利益」,是慈濟人文誌業的行經寫照。

  一九九八年成立的慈濟大愛電視臺,是臺灣第一個由民間非營利事業組織所成立的電視臺。長久以來,人們透過媒體,所看到的多是社會的黑暗麵,證嚴上人認為「臺灣無以為寶,以善以愛為寶」,期許慈濟人文誌業要「報真導正」、「報真導善」。

  杜榮董受上人請託,承擔大愛電視臺董事長,帶領大愛臺成為人間清流、社會暖流。杜榮董的大承擔如同事業成功的維摩詰,以在傢居士的身分,宣揚大乘佛法的真理。

  杜榮董伉儷由人間愛侶到神雕俠侶以至菩薩道侶,攜手並肩,比翼齊飛,以 「憶念勝」、「梵行勝」、「勤勇勝」,三事勝諸天大無畏的精神、大承擔的勇氣,為時代作見證,為慈濟寫歷史,為人間立典範。

  無論在愛河邊廣行菩薩道的高雄靜思堂,讓世界亮起來人間清流、法音宣流的大愛電視臺,這對大愛無求、謙卑自牧的慈濟道侶,就如同自號摩詰的唐代「詩佛」王維詩作「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明月清泉一般,在在闡明大愛不屬於理性,也不屬於感性,而是超越理性與感性的菩薩道。

法親。長官。杜師兄
撰文/姚仁祿(慈濟傳播人文誌業基金會閤心精進長)
 

  二〇〇五年之後,每個星期總有一天,固定時間,傢住高雄的杜俊元師兄,大愛電視臺的董事長,會走進關渡慈濟人文誌業中心的五樓辦公室。

  「搭計程車來的。」偶爾我問的時候,他會這麼迴答。

  那幾年,疎瘦的身影,輕實的步伐,肩頭、眉頭似有重擔,嚴肅與和藹並存的麵容,在褐色玻璃圓桌坐下,聽我敘述過去一週,大愛電視臺經營的種種優缺重點。

  杜師兄多數時間點頭,偶爾提問、迴答或建議,總是邏輯清晰,語調堅定,絕不含糊,又能輕聲地論述。

  會後,等車來接,簡短聊天時,無論公事、私事、天下事,杜師兄的語調,總是平順,似乎再麻煩的事,他都相信,解決隻是時間問題。

  我辭去大愛電視臺及其他職務的時候,到杜師兄高雄傢,與他辦理移交,他不疾不徐依然,緩緩與我辦理文件的簽署。

  我猜想,過去十來年,站在法親的立場,同是上人的弟子,杜師兄對我在那一年,雖辭去職務,並非離慈濟而去的心境,是理解的。

  前幾年,我再度迴到慈濟擔任誌工,或在視訊會議,或在醫院見到杜師兄。

  杜師兄身型依然疎瘦,肩頭、眉頭依然似有重擔,嚴肅的麵容依然和藹,隻是朝夕、寒暑堆疊的歲月,加上病痛的考驗,讓他的步履不再輕實。

  我聽見的,依然是清晰的邏輯,依然是堅定又輕聲的語調,無奈的,幾乎句句,杜師兄都需要勉力地剋製著自己的喘息,我看瞭心疼。

  杜師兄與美瑳師姊夫婦,一生奮力認真投入「傢業」、「學業」、「實業」與「誌業」的動人故事,書中記載詳實,讀者展讀,必有深深體會。

  我在本文所寫的文字,雖然不成文章,卻是我從內心深處,希望錶達對杜師兄無比敬佩的心境。

  人間,不能沒有像杜師兄一樣的人,可惜,人間卻少有像杜師兄一樣的人,慈悲與智慧兼具,堅毅與圓融並存,真是世間少有。

  元代趙孟頫〈修竹賦〉中所寫「虛其心,實其節,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則吾以是觀君子之德」,僅以此句,獻給杜師兄的超常風骨。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對這種篇幅較長的、涉及到傢族興衰的書籍有些抗拒,總擔心會陷入冗長和拖遝之中,但《霜雪映初心:杜俊元與楊美瑳》卻齣乎意料地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像一個精密的八音盒,不同的章節或視角切換,都能帶來恰到好處的轉摺和高潮。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作者對於“初心”這個主題的處理,它不是一個宏大空泛的口號,而是通過一係列具體、瑣碎,卻又極具代錶性的事件來體現的。比如某一處關於童年迴憶的插敘,寥寥數語,就勾勒齣瞭杜俊元身上那種早年的純粹與後來不得不做齣的妥協之間的張力。這種細節的堆砌並非為瞭填充篇幅,而是為瞭夯實人物成長的土壤,讓讀者能夠信服,在那樣巨大的社會壓力下,他們是如何一步步地,或保持,或偏離瞭最初的準則。這種紮實的敘事功底,讓我在閱讀時感到非常踏實和滿足。

评分

這本《霜雪映初心:杜俊元與楊美瑳》的裝幀設計著實吸引人,封麵素雅中透著一股不染塵埃的氣質,墨色暈染開來的背景,仿佛能讓人感受到鼕日清晨的寒意,又隱約從中瞥見一絲溫暖的希望。初讀之感,便覺得作者在遣詞造句上頗有深意,文字的韻律感很強,讀起來有一種娓娓道來的曆史厚重感。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對於時代背景的鋪陳,那種在特定曆史洪流中個體命運的無力感與掙紮,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在閱讀時仿佛置身於那個波譎雲詭的年代,呼吸著那個時代的空氣。雖然我尚未完全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但從零星的片段中,已經能感受到作者對人物命運深切的關懷與洞察,那是超越瞭簡單的敘事,而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探尋。全書的基調是沉靜而內斂的,沒有過多煽情的筆墨,卻能將那種曆經風霜後的淡然與堅韌,不動聲色地滲透齣來,這種剋製的敘事力量,纔是真正令人動容之處,讓人期待後續情節如何進一步展開,揭示兩位主角如何在嚴酷的環境下堅守住最初的信念與情感。

评分

我近期涉獵瞭不少關於傢族史和時代變遷的非虛構作品,而這本書似乎在虛構與史實的交界處找到瞭一個非常微妙的平衡點。它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初讀時,會覺得信息量稍大,但隨著閱讀的深入,那些看似零散的細節和人物之間的互動,如同精密的齒輪般咬閤起來,構建齣一個完整而復雜的社會圖景。特彆是對於一些社會風俗和民間信仰的描寫,細節考究,充滿瞭生活的質感,讀起來不像是在看書,更像是在翻閱一本被時間塵封的舊相冊,每一頁都帶著那個時代的溫度和氣味。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人物復雜性時的手法,沒有將角色臉譜化,無論是杜俊元還是楊美瑳,他們的決策和情感都充滿瞭矛盾與掙紮,讓人不得不去思考,在那樣的大環境下,‘正確’的定義究竟是什麼。這種對人性的深刻挖掘,使得整本書的討論維度被大大拓寬,從個人的愛恨情仇,上升到瞭對集體記憶和時代精神的追問,閱讀體驗可謂是酣暢淋灕,引人深思。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我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疏離而深情”。它不像某些流行的作品那樣直白地試圖討好讀者,而是采用瞭一種相對距離感的方式來講述故事,仿佛一位旁觀者在冷靜地記錄,但字裏行間卻又流淌著一股難以抑製的溫柔。這種風格帶來瞭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它迫使讀者必須主動地去參與到故事的解讀中,去填補那些留白的地方,去感受人物未曾言明的內心波動。我注意到,作者在描寫環境景物時,常常會藉用一些古典詩詞中的意象,比如對月光、清風、老樹的描繪,這些意象不僅美化瞭文字,更重要的是,它們與人物內心的某種狀態形成瞭巧妙的隱喻,為故事增添瞭一層悠遠而蒼涼的底色。這種將文學性與敘事性完美融閤的技巧,非常值得稱道,讓人不禁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精妙之處,同時也對故事的結局更加充滿瞭好奇和期待,想看看這份“疏離”最終會導嚮怎樣的歸宿。

评分

從藝術手法上來說,這本書的敘事視角轉換是相當高明的。它似乎在關鍵節點上,不動聲色地在不同人物的“內心劇場”中穿梭,這使得讀者能夠同時擁有全局觀和局內人的深刻體驗。我特彆喜歡它對“沉默”的處理,很多時候,人物之間最重要的對話並非通過語言錶達,而是通過一個眼神的交匯,一次無意的觸摸,或者乾脆就是長久的沉默來完成的。這種“不言而喻”的力量,在書中被運用得齣神入化,它使得角色之間的情感聯係顯得尤為珍貴和脆弱,仿佛稍有不慎便會碎裂。這種高級的留白藝術,極大地提升瞭作品的藝術格調,它不急於解釋一切,而是將解讀的空間留給沉浸其中的讀者。對於那些追求閱讀深度和情感共鳴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值得反復品味的文本,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部關於時間、選擇與堅守的復雜交響樂章。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