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印.書情.潘元石(附DVD)

鄉印.書情.潘元石(附DV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襎
图书标签:
  • 潘元石
  • 书画
  • 乡土文化
  • 地方文献
  • 艺术史
  • 文化研究
  • 台湾文化
  • DVD
  • 回忆录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潘元石1936年出生於臺南安定庄,自幼舉家遷居臺南市區,深受府城文化滋養。1953年考入省立臺南師範學校藝術師範科就讀,亦曾前往張常華的畫室學習。他在畢業後擔任臺南啟聰學校美術教師,1969年因其特殊教育方面的成就,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獎。潘元石為特殊教育獻身二十五年,更將教育的心血結晶,彙編成多本著作,如:《跟小朋友談繪畫和版畫》、《聽覺障礙兒童美術教育》等。

  潘元石在退休之後應信誼基金會之聘,擔任「學前教育資料館」臺南館館長,又開啟學齡前兒童教育的工作。1980年代的臺南,經濟快速地變遷,古屋拆建、文物毀棄,為此他熱心保存被棄置的文物,在館內成立「安平文物陳列室」,開啟私人文物陳列室先河。之後他出任臺南市文化基金會執行長,並獲選為南美會會長。1987年,受許文龍聘為奇美文化基金會執行長,籌建奇美博物館。

  潘元石任職臺南啟聰學校期間,為了尋找新的教材而將創作領域逐漸轉移到版畫,並結識了臺灣藏書票的開拓者西川滿,進入藏書票的領域。2000年他創辦「臺灣藏書票協會」,兩年後更促成協會加入「國際藏書票聯盟」。2016年潘元石榮獲第5屆「臺南文化獎」,他在晚年以水彩的點染,記錄臺南的古蹟,風格淡雅、散發著清柔的憂思。

  潘元石長期關注人文景觀,建築物外觀的描繪,懷有時光荏苒引發的感傷,還有因人產生的再生力量。透過藝術的表現,他促使民眾關懷古蹟消失的背後所涉及的文明存續課題。潘元石作為一位創作者,將藝術理念擴大到教育、美術團體、國際交流、博物館行政等方面,成為臺灣藝壇中極具社會意識的典範人物。

本書特色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书籍的详细介绍,字数在1500字左右,内容不涉及《鄉印.書情.潘元石(附DVD)》: --- 《古今詩話輯要:唐宋詠物詩探微》 作者: 李鴻章(虛構) 出版社: 翰墨軒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ISBN: 978-986-99876-5-2 書籍簡介: 《古今詩話輯要:唐宋詠物詩探微》是一部深入探討中國古典詩歌中「詠物」主題的學術專著。本書匯集了自唐代至宋代,文學史上最受推崇的詠物詩篇,並從文本細讀、詩學理論、文化背景等多個維度進行了詳盡的剖析。作者李鴻章教授,以其深厚的文學素養和獨到的見解,帶領讀者走入那個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詩歌黃金時代。 第一章 詠物詩的源流與本質 本書開篇首先界定了「詠物詩」的概念及其在中國古典詩學中的地位。作者追溯了這一詩歌體裁的源頭,指出其與楚辭、漢賦中的比興手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詠物詩不僅僅是對客觀事物的描摹,更是一種高度凝練的情感載體。李教授強調,詠物詩的精髓在於「以小見大」,即通過對一個具體、微小的對象的細緻刻畫,折射出宏大的宇宙觀、人生哲理或深刻的時代精神。 本章系統梳理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詠物詩逐漸從純粹的抒情轉向更具象化的描寫的過程,為唐宋詩壇的成熟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二章 唐代詠物詩的盛世圖景 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時期,詠物詩的創作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本書將唐代詠物詩分為幾個主要流派進行探討: 2.1 山水田園詩中的物象描摹: 重點分析了王維、孟浩然等詩人如何將自然界的具體物象——如松、竹、蘭、石——融入其禪意與閒適的詩境之中。例如,對王維《竹里館》中「獨坐幽篁裡」的竹子意象的解讀,不僅是空間的描寫,更是心境的體現。 2.2 邊塞詩中的戰場物象: 本書探討了高適、岑參等人在描寫邊塞風光時,如何運用特定的物象(如戈、馬、旌旗、落日)來烘托戰場的肅殺氣氛與詩人的家國情懷。這些物象的選擇往往極具象徵意義,是理解邊塞詩風格的關鍵。 2.3 盛唐氣象與宮廷詠物: 李教授還特別關注了李白、杜甫在不同時期的詠物創作。李白筆下的物象往往帶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如月亮、酒器等,具有超越現實的意境;而杜甫的詠物詩則更多地承載了對民生疾苦的關懷,物象的描寫更為沉鬱頓挫。 第三章 宋代詠物詩的轉向與深化 進入宋代,詠物詩的創作風格發生了顯著的轉變,更趨向於理趣化和精細化。 3.1 歐陽修與江西詩派的「以理入詩」: 本書探討了歐陽修如何倡導「以文為詩」的風格,以及江西詩派(如黃庭堅)在詠物詩中如何強調格律的錘鍊和哲理的融入。宋代的詠物詩不再滿足於單純的描寫,而是力求在物象中闡發精微的義理。 3.2 蘇軾的曠達與物我合一: 蘇軾的詠物詩是本書的重點分析對象之一。作者認為,蘇軾的詩歌展現了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他筆下的物象,如奇石、枯木,往往成為詩人心靈的投射,體現出一種超脫世俗的曠達胸襟。 3.3 晚宋的精緻與感傷: 本書也對陸游、辛棄疾等詞人如何將詠物手法融入詞作進行了分析,指出宋代晚期詠物詩在形式上更加追求精巧,內容上則常帶有對國是、身世的感傷情懷。 第四章 詠物詩的審美範疇:意象、聲韻與結構 在理論探討部分,本書深入剖析了構成詠物詩審美價值的核心要素: 4.1 意象的選擇與建構: 作者詳細分析了不同時代詩人選擇特定物象的依據,探討了「梅蘭竹菊」等傳統意象在不同朝代中象徵意義的演變與深化。 4.2 聲韻的律動與情感的烘托: 本書結合音韻學知識,分析了詩歌的平仄、用典如何與所詠之物產生內在的共鳴,從而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效果。 4.3 結構的佈局與詩眼點睛: 通過對數十篇經典範例的結構拆解,作者闡明瞭如何通過巧妙的起承轉合,最終在詩歌結尾以「詩眼」將物象、情感、哲理融為一爐,實現主題的昇華。 第五章 結語:古典詠物詩的當代啟示 最後一章總結了唐宋詠物詩對當代文學創作的啟示。李教授認為,儘管時代變遷,但通過觀察自然、在具體事物中尋找精神寄託的創作方式,對於當代人重新建立與世界的聯繫,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特色: 全面性: 涵蓋唐宋兩代最具代表性的詠物詩人及作品。 學術性: 結合文學史、美學理論與文本細讀,視角獨到。 資料豐富: 內含大量的詩文原文校注及多種流派的比較分析。 《古今詩話輯要:唐宋詠物詩探微》不僅是古典文學愛好者的案頭佳作,更是詩歌研究領域不可多得的深度參考文獻。它將引領讀者以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那些看似尋常的草木蟲魚,發現其蘊藏的無盡詩情與哲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潘襎


  大阪大學文學博士(美學藝術學專業)
  巴黎第十大學中世紀考古到現代美術史DEA 文憑
  巴黎第一大學美術史博士候選人

  現任:
  .亞洲大學專任教授兼亞洲現代美術館館長
  .國立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經歷:
  臺南市美術館館長、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副教授兼主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文化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

  著作:
  《新古典與浪漫主義美術》、《新藝術風格大師──慕夏》、《寫景造境水墨》、《茶湯藝術論》、《陳其寬──東西美術交會的水墨畫先知》、《威廉.莫理斯》、《福拉歌那》、《傅狷夫美育思想研究》、《新古典主義最後大師:安格爾》、《燦爛.渾厚.朱德群》、《太極.渾厚.朱銘》、《采風.神韻.李奇茂》、《碧血.戰畫.梁鼎銘》、《清趣.瘦金.莊嚴》、《華鐸:洛可可美術開創者》、《元氣.磅礡.莊喆》、《寂靜.沉思.陳景容》、《曼妙.光影.沈哲哉》、《心旅.手藝.奚淞》、《民藝.躍動.林智信》等。
 

图书目录

1 府城的昔日藝壇………8
幼年的臺南生活………10
府城的版畫………20
初試啼聲………25

2 特殊美術教育的朝陽………30
特殊教育的曙光………32
美術的啟聰教育………35
善與愛的教育………45

3 戰後的臺南藝壇……52
戰後美術的脈動………54
臺南美術研究會的成立………57
版畫與民藝………63

4 學齡前與博物館社會教育………74
兒童學齡前教育與文物保護………76
臺南市文化基金會的推動………87
私人博物館的社會教育………92

5 土地的美感記憶………100
府城的歷史記憶………102
藏書票藝術的推廣………112
府城容顏彩繪………124

6 藝術教育者的社會關懷與實踐………138
兒童教育與特殊教育………140
民藝的力量………141
私立博物館先河………145
職人精神的傳統與現代版畫………147

附錄
潘元石生平年表………156
參考資料………15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照耀歷史的美術家風采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於民國八十一年起陸續策劃編印出版,網羅二十世紀以來活躍於藝術界的前輩美術家,涵蓋面遍及視覺藝術諸領域,累積當代人對前輩美術家成就的認知與肯定,闡述彼等在我國美術史上承先啟後的貢獻,是重要的藝術經典,同時,更是大眾了解臺灣美術、認識臺灣美術家的捷徑,也是學子及社會人士閱讀美術家創作精華的最佳叢書。

  美術家的創作結晶,對國家社會以及人生都有很重要的價值。優美的藝術作品能美化國家社會的環境,淨化人類的心靈,更是一國文化的發展指標,而出版「美術家傳記」則是厚實文化基底的重要工作,也讓中華民國美術發展的結晶,成為豐饒的文化資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让人联想到故土情结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乡印”(地域的烙印)与“书情”(对文字和精神世界的表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在我看来,优秀的文化作品往往能在大众的共鸣与个体的独特性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这本书似乎就致力于达成这种平衡,它既有地方文化的小格局微观描写,又有更宏大的人文思考作为支撑。这种由小见大、由地域性上升到普遍性人生命题的处理手法,是我阅读时最期待看到的。如果能成功,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远超越其本身的传记范畴,成为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文化读本。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感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风格,仿佛在诉说着书中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人文情怀。纸张的质感一流,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也有一种特别的享受。尤其那个附带的DVD,更是让人期待,不知道里面收录了哪些珍贵的影像资料,是与书本内容相互映衬,还是提供了更立体的解读视角。光是这份用心,就已经让人觉得物超所值。我特别欣赏这种将实体书的质感与多媒体资源相结合的出版方式,它打破了传统阅读的边界,让内容的呈现更加丰富和多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觉得增添了几分文化气息。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深入探究这本书里到底蕴含了怎样的精彩故事和深刻见解。

评分

我一直对那位传说中的人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当看到这本书出版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入手了。从目前的初步浏览来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没有那种枯燥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位老者在娓娓道来他的一生或他所见证的时代变迁。文字的张力很强,读起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出的真挚情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我尤其关注那些细节的描摹,很多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片段,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这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记录了多少宏大的事件,而在于它如何细腻地捕捉了那个时代下,个体生命所经历的起伏与沉淀。期待接下来的阅读能带来更多触动和思考。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传记性质的书籍通常持谨慎态度,因为很多时候会陷入空泛的赞美或者过于主观的臆断。但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采取了一种更为客观和史料翔实的角度去构建叙事框架。我注意到其中引用的资料来源非常广泛,这让整个论述显得有理有据,极大地增强了其可信度。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艺术或文化人物的传记中尤为难得。它不仅仅是为某个人物立传,更像是一部关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侧影,通过一个核心人物的视角,折射出更广阔的社会图景。对于喜欢深度挖掘历史脉络和文化根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礼,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基石,供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和理解那个年代的复杂性。

评分

拿到书后,我花了一些时间去感受它的“气场”。这本书散发出来的是一种历经风霜后的沉静与睿智。从排版设计上也能看出出版方的匠心,字体选择、行距疏密,都照顾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这在如今很多追求速度而非体验的出版物中,是极其宝贵的品质。我更倾向于这种慢慢品味、反复咀嚼的阅读方式。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绝不是一目十行就能领会的,它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去沉淀、去反刍那些文字中蕴含的人生哲学和艺术见解。这种需要“慢下来”去阅读的书籍,恰恰是当代信息爆炸时代里最稀缺的“精神食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