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聚:環保輔具愛相扶

福聚:環保輔具愛相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
图书标签:
  • 环保
  • 辅助器具
  • 关爱
  • 家庭
  • 社区
  • 公益
  • 无障碍
  • 适老化
  • 健康
  • 社会服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社會最需求處著手 開啟慈善之門
環保輔具送暖 陪你撐起失能家庭

近年來,臺灣整體人口結構快速趨向超高齡社會,伴隨而來的還有慢性病、功能障礙的人數提升,加上中重度身心障礙者等,代表輔具的需求逐年攀升。

慈濟長年關懷弱勢個案,從中發現個案有大量輔具需求;但對他們而言,購置全新輔具遙不可及,要申請公部門租借或補助款,亦是緩不濟急。

於是,慈濟將慈善結合推行三十多年的環保經驗,從慈濟環保站找出回收來的輔具,經過專業志工團隊的維修、清潔,讓環保輔具重現物命,幫助慈濟個案或一般大眾的同時,也減少了資源的消耗。

從一開始搬運輔具的手忙腳亂,大家逐漸磨合,做了一段時間後,愈來愈知道怎麼搬最有效率。看見受到幫助的案家終於露出喜悅的笑容,重拾便利的行動與生活品質,志工說,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因為那就是最真誠的祝福!


證嚴上人開示〉輔具‧福聚

現在的社會,老人越來越多,輔具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當家裡汰舊換新,或是不再需要時,不管是在山城還是偏鄉,慈濟人只要接到通知,就會趕緊前往將輔具回收回來,再仔細地整理。發現螺絲鬆掉、功能不正常,就修理好,還要清洗乾淨,經過消毒,就像新的一樣,再收進倉庫,等待有需要的人來申請。

哪裡有需要,不論是山上、偏鄉,還是沒有電梯的老公寓,甚至是澎湖、金門、馬祖這些離島,慈濟菩薩不怕辛苦,合眾之力,扛著輪椅、助行器、電動床……不論是什麼輔具,只要做得到的,總是會想方設法送到需求者家中。

在大愛臺的新聞報導中,看到志工們步步爬坡,那樣的辛苦,我可以感受得到,因為那個環境也是以前我去探視個案、家訪時,常常要走的地方。又看到菩薩們扛著電動床要爬四層樓,心很不捨、很擔憂,怕轉彎時,角度若是轉不過去,上面的人若拉不住,在下面支撐的人就很危險。而這些都是為了惜福,讓廢棄的輔具再度發揮價值,延續物命。
  
「慈濟環保輔具平臺 」不只無償提供輔具,環保輔具團隊若是發現申請家庭是經濟弱勢,或是倆老相依、孤老獨居,還會結合訪視、人醫、長照團隊,全人、全家、全方位,一起做關懷,為他們清掃環境,改善居家安全,並且長期濟助生活。例如新竹的慈誠隊在一次送輔具時,遇到只有阿嬤一個人在家,就陪她聊天,關心她的生活,才知道她過了中午還沒吃午餐,就為她泡牛奶,再餵她喝。這種鐵漢柔情,是真正名副其實菩薩的情,叫作「覺有情」。

「菩薩」是覺有情,覺悟的有情人,哪裡有苦難,「藍天白雲」飄然而至,自動付出,用愛膚慰老、病與苦難者;看到了那個家庭許久沒有清掃,環境髒亂,灰塵積厚,就發心投入去付出,不怕髒、不怕臭,他們心裡總是有那一分超越平常人,願意付出。

這一群志工菩薩這樣的付出,很自然感動到了周圍的鄰居、朋友,進而啟動了愛心,伸出了雙手,愛的能量互動起來,這對於社區幫助很大。很感恩人與人之間可以互相呼籲、互相影響、互相帶動,為人間付出,這就是我們人生的價值,所以我天天都要說好幾次「盤點生命價值」。

慈濟人因為發心走入人群,所以能見證現在的社會生態,只要眾生需要,可以克服很多不曾做過的工作,無論粗工、細活,他們都做到了。最清淨的愛,就是智慧;最徹底的智慧,就是慈悲。菩薩見苦而心有不忍,所以發大心、立大願,走入苦難中去。人生虛幻無常,菩薩就是體會空幻的道理,借假修真,人間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就是有這麼多苦難眾生,菩薩去見苦知福,了解「四聖諦」──苦集滅道。

苦是真理,若不覺苦,就會迷茫在人生中,所以我們要時時警惕!感恩有這許多人有志一同行在菩薩道中,成為苦難人生命中的貴人。體會到了苦,體會到了無常,體會到了一切虛幻,有真誠的真如妙法,就是佛心,可以發揮力量去解救苦難,這就是行菩薩道。


編者的話〉環保輔具送暖 重拾人間溫情
黃湘卉


二○二二年十月二十五日起,證嚴上人出門到各地去主持歲末感恩祝福會。這期間,各地環保輔具志工團隊透過與上人的溫馨座談,報告他們在社區付出的心得與感動。上人看了多少人間事,聽了多少人間苦,也看到多少人間菩薩的成就;上人讚歎,這就是菩薩!雖然與對方非親非故,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我、他一起付出,人力與物力就能具足。

文史處同仁聽到了上人的慈示,立即把握因緣,進行全臺「慈濟環保輔具平臺」溫馨故事的盤點,從「慈濟全球社區網」及「大愛電視」節目中,看到已經有環保輔具的相關文稿與影片報導。於是開始構思將這些溫暖人心的故事結集成冊,在社會中帶起更大的善效應。

全臺人文真善美啟動 來一場實作體驗

過了農曆春節,二○二三年二月十七日這天,文史處與慈發處進行會議,共識出版一本慈濟環保輔具專書,首先於四月合辦東、北、中、南等四區說明會,引導環保輔具團隊分享故事,並邀請人文真善美團隊出席聆聽,最後兩團隊相見歡,確立後續訪談、記錄與彙編的進行。

這群熱愛分享故事,喜歡攝影的人文真善美志工,本著「使命必達」的精神,在接下來的五、六月,短短二個月的時間內,上傳了八十一篇輔具報導的大藏經。

文史處編輯團隊從七月開始,詳實地把這八十一篇文稿一一看過,再與慈發處討論。考量目前輔具平臺的設置辦法、運作模式、資源分配等皆在整合階段,雙方決定第一本專書將著重在呈現慈濟環保輔具推動的全貌,結集各區溫馨故事與因緣。

輔具是慈善之鑰 看見社會的需求

在這麼多的慈濟環保輔具申請紀錄中,我們發現到除了長者的需求,還有慢性病、功能障礙、中重度身心障礙者等,慈濟長年關懷的弱勢個案,亦有輔具的需求。對他們而言,購置全新輔具遙不可及,要申請公部門租借或補助款卻是緩不濟急。

就如居住在桃園市復興區的原住民陳天龍所言,他具有低收入戶身分,購買輔具可以申請政府全額補助。然而,當他向復興區公所申請輔具補助時,承辦人員卻要他先行購買,再拿收據來申請。陳天龍向慈濟志工表示:「我已經沒有錢了,怎麼可能這樣做?所以才會向慈濟申請。」

另外,編者在大愛電視「行動現場」的節目中,看到新竹環保輔具的報導;爾後又在「慈濟全球社區網」中,再度看到相同的案家故事「一件輔具 圓十年的夢」,內心不由得感嘆兩老相依,臥病不得自主的悲苦。

但也為他們感到高興,因為輔具需求的緣,把他們和慈濟連結在一起,志工不只提供輔具,也為他們打掃、粉刷住家,並改善生活環境,讓在外工作且有家庭的女兒,一圓努力十年仍無法完成的願。

閱讀這些感人的故事,編者內心也產生積極正向的思維。一群人的付出,解決了受助者的苦境,也慰藉了家屬的心靈,這樣的美善故事,應該讓更多人看到,進而學習。

盤點生命 造福人間創造價值

二○一八年二月,上人提出「壽量寶藏」的概念,鼓勵年長的志工將五十歲存入,重拾青壯年時期的熱忱與衝勁,用現有的成熟思想,豐富的社會經驗,以及得體的應對禮節,持續投入慈濟志業。

此後,上人又跟志工說「自我盤點生命的價值」。生命的價值,不是為自己享受多少,是為人間付出;而在訪視過程中,許多志工看到與自己相同年紀的案家因病而苦,都會感恩自己的健康,體會到「知福、惜福,更要造福」。

投入環保輔具的志工,普遍年齡落在六、七十歲左右,在上人的勉勵下,努力精進,雖然面對需要勞力的輔具搬運,仍然不懈怠。把舊的輔具回收,清潔、修理到煥然一新,哪個家庭有需要,就專程送過去。有些貧窮病苦人住在山間,再重的電動床,志工們也爬坡扛上去。

志工不怕辛苦搬送,就算是高樓的住戶仍合力搬運親送到府。有些生手剛開始真是吃足苦頭,一遇到狹小的樓梯,搬運中有人撞到牆角,有人壓傷手指,甚至還有人撞到腿腳瘀青……

即便付出的過程身體受了傷,志工事後的分享,總是不約而同地表示,只要看到案家在使用輔具時,臉上露出笑容,一切的辛苦就都化為幸福了。

見證志工行誼 啟蒙青年永續慈濟

看到年長志工精進不懈,重新在輔具付出中,找到生命的價值。上人心中滿是感恩卻又不捨,屢屢提及要讓慈二代的孩子來投入。以前的社會普遍窮困人多,就是慈善,現在慈善建構起來了,需要人力,更需要心力,這需要慈濟人好好地來呼籲。慈濟人要鼓勵年輕的慈二代、慈三代,有志一同,願意為社會人群來付出。

編輯此書,衷心期盼這本書能成為溝通的媒介,除了記錄慈濟環保輔具服務的個案故事,發掘出人與人之間溫馨的美善故事,深入看見慈濟志工的深度關懷行動。真心希望此時此刻,看到此書的朋友們,能啟蒙你們的善念,加入慈濟志工助人的行列,讓我們如螢火蟲一樣,發揮群光,照亮黑暗。

此舉更是回應上人的殷殷呼喚,期待慈二代、慈三代看到這本書,起而行動,承擔慈濟精神;能夠做到讓父母高興,是最大的孝,讓父母與有榮焉,那就是最有價值的人生。
《古韵新声:中国古典诗词的现代演绎与生活美学》 导言:时光的流转与传统的呼吸 翻开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我们仿佛穿越了千年的风烟,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着无声的对话。从《诗经》的质朴悠远,到唐诗的盛世气象,再到宋词的婉约含蓄,这些文字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凝练。然而,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如何让这些古老的韵律重新焕发生命力,与我们当下繁忙而又渴望深度连接的生活产生共鸣? 《古韵新声:中国古典诗词的现代演绎与生活美学》正是这样一部尝试搭建古今桥梁的探索之作。本书并非对既有诗词进行生硬的考据或冷冰冰的文本分析,而是致力于挖掘诗词中蕴含的生活哲学、审美情趣与情感共鸣,并将其融入当代读者的日常体验之中。我们相信,真正的经典永不过时,它们只需要被以一种更贴近时代、更具温度的方式重新解读和应用。 本书结构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从宏观的文化背景,到微观的生活场景,力图展现古典诗词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的可能性。 --- 第一部分:风雅入世——古典意象的现代图景 本章聚焦于古典诗词中那些最具代表性的意象群,并探讨它们在现代语境下的转化与新生。我们跳脱出传统的“赏析”范式,转而探究这些意象如何成为我们理解现代情绪和构建个人审美的工具。 1. 竹与松:坚韧的底色与边界感 在古代,竹的虚心有节与松的傲霜斗雪,象征着士人的高洁品格。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职场竞争、信息过载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本章分析了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通过“竹的形态”来培养内心的从容和清晰的界限感(Boundary Setting)。例如,如何像竹子一样,在保持自身韧性的同时,不与外界的喧嚣过度纠缠。通过引用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结合现代心理学中关于“心流”(Flow)与“正念”(Mindfulness)的探讨,阐述“保持风骨”在现代商业和创作中的实际意义。 2. 月与水:流动的时光与情感的容器 “明月几时有”与“逝者如斯夫”,月亮和水是中国诗词中承载时间感和思念最核心的载体。本书深入剖析了月亮意象如何从宫廷的孤寂,演变为现代都市人对“归属感”和“周期性”的渴求。我们探讨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何被转化为当代个体面对迷茫时的自我赋权;而水(如“大江东去”)则不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而是我们处理“变化”与“放下”时需要的哲学工具。通过对比古人对月夜的冥想与现代人对“数字排毒”的需求,展现古典意象在心理调适中的潜能。 3. 花与鸟:瞬间的绚烂与生命的节奏 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到“无可奈何花落去”,花的生命周期是关于“得失”的永恒课题。本章探讨了如何从这些描写中,汲取面对生命中的“不完美”与“消逝”时的坦然。我们结合园艺美学和摄影艺术,指导读者如何捕捉和珍视生活中的“微小奇迹”,而非一味追求永恒。鸟类的鸣叫,则被重新诠释为对“表达自我”和“聆听自然”的呼唤。 --- 第二部分:生活场景的诗意重构 古典诗词并非高悬于庙堂之上的艺术,它们根植于柴米油盐、山水田园之中。本部分将古典意境“翻译”成可操作、可感知的现代生活指南。 1. 晨起与劳作:从耕读到高效能工作流 古代士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画面,体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产方式。本书将其转化为对现代人时间管理和工作环境的优化建议。我们解析了陶渊明笔下的“躬耕自给”如何启发我们思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以及如何通过创造一个具有“田园气息”(如引入自然光、绿植)的工作空间,来提升专注度和创造力。例如,如何将古代的“择水而居”转化为现代城市中对“亲水空间”和“视野开阔”办公地点的追求。 2. 宴饮与待客:古代礼仪中的人情味 古代的宴饮,充满了“曲水流觞”的雅致与“共饮一杯酒”的真诚。本书探讨了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如何借鉴古典的待客之道,重建人与人之间有仪式感的交流。从餐桌的布置(仿古元素的应用),到饮品的选择(如自制花草茶的雅致),再到交谈的节奏(避免急促的商业化语言),都力求让每一次小聚都充满“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况味。重点在于“慢”与“专注”,让时间在共享的体验中变得丰盈。 3. 独处与沉思:构建个人的“精神园林” 在喧嚣的都市中,独处的空间尤为宝贵。本章以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为例,阐述了如何通过营造具有“空”感的个人空间,进行有效的自我对话。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法,如创建家庭“静室”、利用香道(如沉香的品鉴)和书法(如临摹古人信札)来训练心神,使独处成为一种主动的、滋养精神的活动,而非被动的隔离。 --- 第三部分:技艺赋能——诗词美学在设计与创作中的应用 古典诗词不仅是文字,它更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视觉和听觉符号系统。本部分面向对艺术、设计和生活品位有追求的读者。 1. 色彩的哲学:宋词的“灰度”与唐诗的“饱和” 通过对不同朝代诗歌意境的分析,我们提炼出其独特的色彩倾向。唐诗往往色彩鲜明,象征着热烈的情感和宏大的叙事;而宋词则偏爱低饱和度的“灰调”——如雨后的青、雪后的白、远山的黛。本书详细解析了这些色彩如何在现代室内设计(如极简主义中的留白)、服装搭配(如对素色面料的偏爱)中得到应用,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色彩搭配,营造出符合自身心境的“氛围感”。 2. 空间布局:留白与层次的艺术 古典园林和建筑设计中的“藏”与“露”、“虚”与“实”,是诗词美学在空间上的最佳体现。本章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家居设计中运用“留白”的概念——不是空置,而是为想象力提供呼吸的空间。我们分析了如何通过屏风、隔断或家具的摆放,创造出类似诗中“曲径通幽处”的层次感,使空间体验充满探索的乐趣,避免过度填充带来的压迫感。 3. 叙事的节奏:古文句式的现代语感 古典诗词的句法结构蕴含着极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本部分选取了经典名句,分析其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排列顺序如何影响情感的传递速度。对于现代文案写作、演讲稿撰写乃至日常沟通,借鉴这些古典句式可以增强语言的力量感和感染力,避免平铺直叙,使表达更具张力和画面感。 --- 第四部分:情志的通达——诗词中的情绪管理学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利用古典智慧,更好地处理复杂的情绪,达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境界。 1. 应对挫折:从“长风破浪”到“且放白鹿青崖间” 人生难免遭遇低谷。本章对比了李白式的豪迈反弹与杜甫式的沉郁反思。我们探讨了在面对无法即刻改变的困境时,如何从“达则兼济”的社会责任感中抽离,转而关注自我内心的“独善”——即如何在逆境中为自己建立一个精神上的避难所,保持内在的秩序和尊严。 2. 友谊的深度:知音难觅与网络时代的连接 古代文人对友谊的珍视,往往体现在深刻的理解和不需多言的默契上。本书解析了“知音”的内涵,并反思在高度连接的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如何区分“信息交换”与“情感共鸣”。通过重温古人赠别诗中的真挚情谊,我们学习如何更用心、更深入地维护有限的、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3. 终极关怀:对生死与无常的诗意接纳 古典诗词对生命有限性的思考是深刻而坦然的。本章引导读者正视“无常”,从中汲取安宁。无论是对季节更替的咏叹,还是对历史兴亡的感慨,都指向一种超越个体得失的宏大视角。这种视角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培养一种面对万物终将归于平静的豁达胸襟,从而更加珍视每一个当下存在的瞬间。 --- 结语: 《古韵新声》旨在证明,古典诗词并非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随时可供取用的精神资源。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渴望与缺失;它更是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通往更优雅、更从容、更有深度生活的门径。阅读本书,便是启动一场与古典智慧的现代对谈,让那些被时间淘洗过的文字,重新为我们此刻的生活染上最美的色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
——書寫記錄真、善、美之人

本書是由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所撰,「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留歷史、為慈濟寫藏經」,是他們的共同使命。這群熱愛分享故事、喜歡攝影的慈濟志工,常期許在為慈濟留存歷史的同時,亦能用筆鋒與鏡頭去記錄下真實慈濟人生展現的愛與關懷。

二○二二年十月底,證嚴上人展開全臺歲末感恩祝福之際,各地輔具志工向上人分享運送輔具的快樂學習。慈濟人付出無私大愛,得到的是歡喜,在人間發揮的力量,實在很多。

上人說,聽著慈濟人分享,人人的人生翻轉向善,生命的相契很純很厚,感受到那分「有情」,真的非常安慰。人文真善美志工發願將它記錄起來,就是慈濟的大史記,真實的史記。

图书目录

上人開示〉
推薦序〉輔具 福具/顏博文
推薦序〉環保輔具 陪你撐起失能家庭/呂芳川
編者的話〉環保輔具送暖 重拾人間溫情/黃湘卉

第一章:看見社會需求 縮短城鄉差距
延伸慈善服務 花蓮環保輔具平臺肇始
因慈濟輔具 圓了十年的夢
不只提供輔具 陪伴關懷度過難關
支援澎湖離島 志工接力擴大愛
援助原鄉 縮短城鄉差距
捐贈血氧機 解決供不應求危機

第二章:落實環保 延續物命
工程師變身輔具醫師  轉運福與慧
四百坪倉庫 變身環保輔具「百貨公司」 
輔具宅急便 即時即送有效率
以身行示範 帶動多人投入行善
屋寬不如心寬 大方捐作輔具中繼站

第三章:無常驟至  生命轉彎 
忘卻病苦送輔具 難忘受贈者笑容
放下自身殘疾 堅持做環保回收輔具
機車行黑手老闆 推動輔具轉動愛
拚命清洗輔具 轉化自縛人生
維修環保輔具 也讓自己獲得重生

第四章:用錢買不到的貼心
輔具媽的助人心路
老組長送輔具 再見昔日老友
是真的耶!免費到府服務
蘆洲環保輔具平臺 箍住大家的心
承擔輔具 帶給我更多幸福能量

第五章:螢火微光 創造輔具價值
承擔輔具先鋒 焠鍊生命風華
提供有溫度的愛 讓案家安心放心
多做多得 愛在輔具運行中
土城輔具團隊 從神力女超人開始
開菩薩車 轉送大愛輔具 

附錄一   慈濟環保輔具申請/回收流程圖
附錄二   歷年各縣市服務數據或運作至今服務總數據
附錄三   慈濟環保輔具團隊/平臺分布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37950
  • 叢書系列:學習館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1 x 14.8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推薦序1〉輔具 福具
顏博文(慈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臺灣隨著人口老化、出生率低,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持續攀升,二○一八年已步入高齡社會,預計至二○二五年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獨老、雙老、大齡子女照顧高齡父母的家庭型態日增。尤其當長者罹病或將出院返家,不論長者自身的行動支持,或照顧者對長者的起居照料,都非常需要輔具減輕負擔,給予更好的生活品質。

在慈濟的環保站,志工天天做環保,身心健朗,「愛地球、免長照」是他們的寫照。慈濟人敏銳感受到高齡社會的家庭需要,主動把環保站收回來的各種輔具修理清消、重賦生命,串起輔具「供」、「需」兩端;而慈濟人親自載送輔具到府,關懷的同時更把握這第一手的家訪,往返補足輔具,並發掘弱勢家庭、轉介予慈濟訪視團隊進一步扶困。原已無用的輔具透過慈濟人全自動、接地氣的服務回收再生,還成為架構社區關懷網絡的載體,這是慈濟慈善生命力創建環保輔具平臺的肇始。

由花東開始,二○一七年三月慈濟基金會第一個環保輔具平臺正式成立,逐步擴展至一縣市一平臺,至今共十九平臺一百一十四處據點就近服務、彼此支援,輔具供需由點、線開展至臺灣全面,資訊藉最普遍的LINE平臺串流,各地湧入的需求及回收訊息因為慈濟志工的熱忱,服務全年無休、設備媲美專業,快速送到的效率,對每一個需要的家庭有如即時的甘露潤澤。

至二○二三年九月止,已逾四萬二千個家庭收到慈濟的環保輔具,種類繁多合計近六萬五千件,若換算成金額,則為民眾節省逾新臺幣五億七千萬元,當中尚不包含慈濟志工無償投入運送以及電工、電機專業維修的服務成本。

慈濟環保輔具經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計算數值為八十一點一八,意即投入一元成本可產生八十一點一八元的社會影響力。正面影響能減輕需求者的財務負擔、改善生活品質、提升心理與身體的安全感及提升正面情緒。數值與成果在二○二三年四月取得Social Value UK認證,環保輔具平臺之慈善服務與慈濟於二○○五年發表之《慈濟永續白皮書》揭櫫之友善環境、友善地球相符,並確實與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SDGs目標三:良好健康與福祉(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SDGs目標十二:負責任的生產消費循環(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契合。

二○二三年,慈濟「SDG03 環保輔具見證慈善永續」榮獲臺灣永續行動獎(TCSA)金獎,標誌出慈濟志工的慈善行動,具備迎向全球趨勢與社會蛻變的趨動力。未來,慈濟基金會計劃建置各區環保輔具運作中心,讓回收、消毒、清潔、維修、存放、檢修、送出等作業配備標準的空間及人力,協助志工團隊,更貼近社會大眾的照護需求。

證嚴上人曾讚歎環保輔具菩薩們「愛物、惜物,把舊變新發揮大用;無私付出、不貪名求利,真正是地方上的好人,讓人感恩又感動」。更慈祥比喻「要將生命當作輔具,好好地惜福,自我修整多付出」,「人間好事,大家要一起來推動,尤其慈二代、慈三代,我們需要代代相傳,一起呼籲更多的年輕人、中壯年一起來投入」,慈藹給予環保輔具菩薩團隊肯定,更殷切盼望世代接棒善行永續。

透過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洗鍊的文字記載,讓環保輔具平臺的溫馨故事出書,從大安區的天龍國到澎湖外海的小島,從修繕門外漢變無師自通,從沒地方、沒車,也沒人,做到團隊凝聚、再跨縣傳承,在老公寓徒手扛輔具上五樓,抬著輔具在基隆爬階梯……閱讀本書,彷彿看見每一位師兄師姊細心清消,感受他們揮灑著汗水,還有盼望著更多年輕人一起加入「輔具送福疼長者」的隊伍。謹向所有投入環保輔具及本書的志工、職工表達感恩之意,輔具、福具送福到戶,有您真好。


推薦序2〉環保輔具 陪你撐起失能家庭
呂芳川(慈濟慈善基金會慈發處主任)


臺灣長期照顧需求人數,根據衛生福利部推估,在二○二三年會突破九十萬人,再過三年將突破百萬大關;其中影響人數大幅增加的主因,在於人口快速老化。

而另一項「國人不健康餘命」統計,若忽略近三年來COVID-19造成死亡人數突然大量增加的影響,七十歲以上長者在往生前,平均要面臨至少八年的時間,處於需要長期照顧的失能狀態,且每日受照顧時間逾十三小時。照顧的責任,全落在身旁的家人身上,也因此越來越多人被迫兼職,甚至成為全職的家庭照顧者。

失能人口的增加,伴隨的是輪椅、便盆椅、助行器、電動床、抽痰機等輔具的需求激增。假使人們在需要時都是購置全新輔具,不使用之後,就會變成許多回收物,消耗地球資源,也是製造環境的負擔,更何況部分輔具價格昂貴,不是一般家庭都能負擔得起。

長期照顧,儼然是許多家庭正在面對、或即將面對的重擔。

證嚴上人長年關心社會問題,慈濟基金會與慈濟志工在上人的帶領下,推動關懷社區化,一九九八年協助政府進行獨居長者關懷;二○一一年開始長者居家安全改善,提供安全的無障礙空間;二○一四年開辦社區關懷據點,將生活周遭的鄰居當作親人彼此照應;二○一七年進一步成立環保輔具平臺,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輔具資源。

慈濟環保輔具平臺的推動,與慈濟志工關懷社會弱勢、愛惜大地的心情相同。志工在社區落實資源回收的環境保護工作已逾三十年,回收物中不乏遭棄置但狀態良好的輔具。志工因惜福而延續使用,在環保輔具送出前,具有機械維修專長的志工會負責確保環保輔具的功能及使用安全,再透過徹底的清理、消毒,才會送到申請人的家中。

花蓮環保輔具平臺甫成立時,花蓮慈濟醫院就提出大量申請,因為很多即將出院的民眾,都有輪椅、電動病床或拐杖等需求。此外,慈濟會所也時常接到民眾打電話詢問能否申請輔具,志工進一步了解後,發現許多申請者家中經濟條件並不好;環保輔具平臺此時也發揮慈善的功能,結合訪視志工、人醫會志工投入關懷,這也是與其他輔具租借中心最大的差別。

而且不論申請者申請多少件、使用時間長短、輔具原價昂貴與否,或是否需要載送搬運,慈濟環保輔具平臺一律不收費!由於志工抱持「付出無所求」的初衷,單純希望可以助人,得知有人需要幫助,總是盡快聯繫、處理,這正是平臺最可貴的地方。

繼花蓮成立平臺之後,慈濟志工心裡最盼望的,就是造福更多偏鄉、原鄉或離島貧病苦難人的需要。因此當志工走進一個個家庭,看見申請者的其他需求後,便再調整輔具平臺申請單,增設提報貧困弱勢關懷、長照評估服務選項,以便進一步關懷。

目前環保輔具平臺已逐步拓展至全臺十九個縣市,又依據各和氣組隊能提供的空間,設有一百多處環保輔具據點,每個據點的成立都會帶給社區活力泉源。有需求的民眾,可以上網填寫環保輔具申請單,或打專線電話說明需求;各據點志工組成聯繫群組,即時處理當地提報的需求及慈濟花蓮本會窗口分派的網路申請單,此外也進行後續回收。

至二○二三年九月為止,已有六萬五千多件的環保輔具,在慈濟志工的愛心護送下,進入四萬二千多個家庭中。

為了感恩慈濟志工與各地村里長、社區志工的投入,讓這麼大量的環保輔具重獲新生,繼續為更多被照顧者提供更舒適的生活,也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提升生活品質,慈發處與文史處共同策劃出版《福聚:環保輔具愛相扶》一書,記錄全臺輔具團隊的運作概況以及背後的溫馨故事;更期待藉此啟發更多有志青年共襄盛舉,在超高齡社會來臨時,對長者的關懷能夠更加地溫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福聚:環保輔具愛相扶》的书名,光是读起来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而踏实的氛围。我最近在寻找一些关于可持续生活和社区互助方面的读物,希望能找到一些既有深度又不失人情味的故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朴实又不失精致的风格,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罗列一些环保的技巧,而是能深入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将环保的理念与关怀弱势群体或需要帮助的人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社会网络。我特别关注那些通过创新性的方式,将回收利用的材料转化为实用工具,同时又能提升使用者生活质量的案例。如果书中能有关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保互助模式的描绘,那就太棒了。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启发,让我看到技术与人性的完美结合,是如何在微小的角落里,绽放出巨大的正能量。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朴素哲学,如果能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被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替代了。

评分

从图书的结构和内容布局上来看,我希望《福聚:環保輔具愛相扶》能展现出极高的组织性和层次感。我设想它可能分为几个部分:首先是环保材料的溯源与创新应用;其次是辅具设计的人性化考量与测试;接着是社区实践与互助网络的建立;最后是对未来愿景的展望。我特别关注那些跨越代际和技能鸿沟的合作模式。比如,老一辈的传统手艺人如何与年轻一代的科技人才合作,共同打造出既尊重传统智慧又具备现代功能的环保辅具。如果书中能提供图文并茂的展示,清晰地说明一件辅具从废弃物到实用工具的“重生”过程,那将极大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和理解度。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既科学严谨又不失温度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真正的“爱相扶”不仅仅是捐赠,更是一种基于创造力和责任感的共同生活哲学。这本书的成功,将在于它能否让“环保”和“互助”不再是两个孤立的概念,而是浑然一体、相互成就的生命力体现。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社会创新领域的观察者,我深知一个好的项目,其成功往往在于其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福聚:環保輔具愛相扶》这个标题立刻抓住了我的痛点——如何让“善意”不只是昙花一现的热情,而是转化为持久的社会资产。我热切地期盼书中能提供详尽的案例研究,不仅展示了辅具的物理形态和环保材料的来源,更重要的是,阐述了支撑这些项目运转的商业模式或社区组织框架。例如,它们是如何实现材料的有效回收、产品的设计迭代,以及最重要的,如何确保这些辅具能够真正地、持续地服务于最需要它们的人群,而不是因为缺乏后续维护而变成新的垃圾。我渴望看到那些将循环经济理念与社会福利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如果能有对项目运营中的挑战、失败教训以及最终如何通过“爱相扶”的精神成功克服困难的详尽分析,这本书的实操价值将大大提升。它需要提供的不只是感动,更是可供借鉴的蓝图。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环保辅具”这个主题有点保留,总觉得这类书籍容易流于表面,或者过于偏重技术细节而忽略了人情味。然而,《福聚:環保輔具愛相扶》这个书名组合起来,却意外地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冲动。我更倾向于寻找那些真正深入到社区肌理,讲述“人”的故事的书籍。我希望看到,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是如何通过获得这些兼顾环保与实用的辅助工具,重新找回尊严和独立。这本书如果能呈现出辅具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真诚的互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那将是非常动人的。我尤其好奇,在“环保”和“辅助”这两个看似略显沉重的议题下,作者是如何巧妙地植入“福聚”——一种聚集福报、汇聚爱意的力量。它不应该是冰冷的报告,而应该是一首充满温情的赞歌,赞美那些愿意伸出手,也愿意接受帮助的手。期待书中能有那种让人读完后,立刻想去做点什么,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善举的冲动。

评分

最近总觉得社会上充斥着太多激烈的对立和信息噪音,《福聚:環保輔具愛相扶》这个名字就像一股清流,让人感到平静和被治愈。我更看重的是书籍带来的精神层面的滋养。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非常散文式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调,去描绘那些平凡英雄的故事。比如,一位年迈的匠人如何用旧轮胎和废弃木料,为邻里制作出既环保又结实的助行器;或者一个青年团队如何将3D打印技术与自然材料结合,为残障人士定制独一无二的义肢。我希望阅读的过程,能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原始、最纯粹的连接——那种超越物质回报的、基于同理心的互助。这种书不宜写得过于学术或说教,而应该像一篇篇精致的短篇小说,让人在阅读中体会到“福”并非来自天降,而是来自我们彼此间的扶持与懂得。它应该是一剂良药,帮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校准我们对“价值”和“贡献”的衡量标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