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新生活 (電子書)

美麗新生活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薇薇夫人
图书标签:
  • 生活
  • 电子书
  • 美丽
  • 新生活
  • 自我提升
  • 积极心态
  • 幸福
  • 成长
  • 励志
  • 心灵鸡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退」一步,海闊天空:何時想退休,為什麼?何時真的退休,做什麼?退休前該做什麼計劃?
(2)變心:為自己活──向自身:重心在己心(調整)。
(3)尋伴:同甘共樂──對他者:重心在他伴(建立)。
(4)處世:活出精采──處人世:重心在事物(規劃安排)。
(5)訪談:退休達人──包括汪其楣、鄭石岩、徐佳士和黃金河的退休生活。

本書特色:

  薇薇夫人一直是「自在生活家」典範,她以自己自在、充實、愉快的退休生活為主軸,加入其他老朋友的各式退休經驗分享,本書與其他同主題書籍多由生涯規劃專家所寫相較,更顯特殊性與真實性。

寻找失落的文明:探寻亚特兰蒂斯与莱姆利亚的未解之谜 一部深入古老传说,追溯人类起源与文明兴衰的史诗级著作。 本书并非市面上常见的、着重于心灵鸡汤或简单历史回顾的读物。它是一次严谨而充满激情的学术探险,一次跨越地理、考古学、神话学乃至量子物理学边界的求知之旅。作者以惊人的洞察力和详实的证据链,带领读者重新审视那些被主流历史所忽略,却在人类集体潜意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失落文明——亚特兰蒂斯(Atlantis)与莱姆利亚(Lemuria,又称穆大陆 Mu)。 第一部分:迷雾中的光影——亚特兰蒂斯的深度解构 亚特兰蒂斯,这个由柏拉图首次描绘的辉煌国度,长久以来被视为虚构的乌托邦。然而,本书通过对比全球各地(从地中海到中美洲)的古代文献、地质记录以及近期深海声纳探测的新发现,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论点:亚特兰蒂斯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其文明的巅峰期远超我们对史前人类科技水平的想象。 1. 科技的巅峰与哲学的高度: 作者摒弃了将亚特兰蒂斯描述为单纯的军事强国或享乐主义社会的传统观念。我们深入剖析了柏拉图文本中提及的“吸能晶石”(Orichalcum)的真正性质。通过参考一些鲜为人知的新赫尔墨斯主义手稿和炼金术记录,本书推测亚特兰蒂斯人掌握了对地磁能量的有效利用,他们的建筑和交通系统可能基于共振频率而非燃烧驱动。这种科技的背后,是与自然界达到完美和谐的哲学观——一种基于“万物一体”的宇宙心智模型。 2. 灾难的真相:地质学的印证与周期性毁灭: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是对亚特兰蒂斯沉没原因的重新考证。我们不再满足于“地震和洪水”的简单解释。通过结合古老的气候模型、板块漂移的速度计算,以及对大西洋洋中脊活动的深入分析,作者描绘了一幅关于行星周期性剧变的历史图景。我们探讨了“大洪水”是否是全球性的天文事件(如彗星撞击或地轴偏移)引发的结果,而非孤立的本地灾害。书中有大量插图和图表,详细展示了灾难发生前后的地貌变化推测模型。 3. 文化遗存的蛛丝马迹: 书中专门辟出一个章节,追踪亚特兰蒂斯文明在其他地区留下的“文化回音”。包括但不限于古埃及金字塔的精确天文学对齐、玛雅文明复杂的历法体系,以及爱尔兰巨石阵的建造技术。作者认为,这些“先进”文明的起源,很可能是一批在灾难中幸存,并携带了部分高阶知识的亚特兰蒂斯难民所建立的“复兴基地”。 第二部分:东方之光——莱姆利亚的隐秘智慧 如果说亚特兰蒂斯代表了物质文明的极致,那么莱姆利亚(莱姆利亚/穆大陆)则代表了精神与灵性的深度探索。这个主要位于太平洋深处的文明,在神话中常被描绘成一个更古老、更内敛的社会形态。 1. 意识的进化与“超感官知觉”: 本书着重研究了那些声称能“回忆”起莱姆利亚生活体验的个体案例(包括一些特殊的通灵记录和潜意识催眠报告)。莱姆利亚文明的核心似乎在于对人类潜在意识和直觉能力的开发。我们探讨了他们如何通过心电感应进行交流,如何构建“无形”的社群结构,以及他们对于“生命能量”的理解,这与现代量子生物学的某些前沿假说不谋而合。 2. 莱姆利亚的衰落与内在分裂: 莱姆利亚的覆灭并非源于外部的自然灾难,而更多被描绘成一场“内在的觉醒失败”。书中引用了《西藏度亡经》和一些南美土著部落的创世神话,揭示了莱姆利亚人因为对力量的不同运用——一部分人选择提升集体意识,另一部分人则试图将精神力量物化和控制——而最终导致文明的内部解体和板块的断裂。 3. 寻找锚点:太平洋的深海异常区: 本书利用公开的海洋学数据,结合对太平洋“火环”地质活动的分析,提出了几个最有可能存在莱姆利亚遗址的“能源汇聚点”。作者详细阐述了为什么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多发海啸和地震,以及这些地质活动是否与该文明遗留的“能量场”的衰变有关。 第三部分:文明的周期与未来的启示 本书的终章将目光投向未来。作者坚信,人类文明的发展遵循着螺旋上升的周期,失落的文明并非终点,而是下一阶段进化的蓝图。 1. 知识的继承与断层: 我们考察了人类历史中关键的“知识断层”时期。亚特兰蒂斯和莱姆利亚的毁灭,对当时的幸存者造成了巨大的创伤,迫使他们放弃了高度发达的科技和灵性,转而专注于生存和基础知识的重建——这解释了为何我们发现许多古代文明在技术上存在“倒退”的现象。 2. 现代科学的印证: 本书不仅是历史回顾,更是对当下科学的挑战。通过对比古代对宇宙和物质的理解与现代的弦理论、暗物质研究,本书指出,失落文明的“神话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对宇宙基本法则的直观把握,而非迷信。 结论:超越想象的遗产 《寻找失落的文明》是一本旨在颠覆既有历史观的著作。它要求读者暂时放下已有的认知框架,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那些被时间掩埋的、关于人类潜能与集体命运的宏大叙事。它不仅是关于两个失落的帝国的故事,更是关于我们——现代人类——将如何面对下一次文明转折点的深刻警示与无尽启示。翻开本书,你将踏上一场超越地理界限,直抵人类文明根源的史诗旅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幕〉彩繪人生新舞台∕徐開塵

第一篇 「退」一步,海闊天空
    01 職場的熄燈號,生活的起床號
    02 鞏固金錢和精神兩大支柱
    03 人生最後一個大決定
    04 不能不面對,不能沒準備
    05 摩拳擦掌迎退休

第二篇 變心:為自己活
    01 不要急著卸裝
    02 新方向,新定位
    03 認真的玩
    04 出軌樂趣多
    05 不慌不亂面對老化
    06 精神加分,物質減碼
    07 還有一顆心不老
    08 獨處靠智慧
    .過來人的建議

第三篇 尋伴:同甘共樂
    01 老夫妻,新課題
    02 單身退休
    03 黃昏的浪漫
    04 退休與離婚
    05 還要再養育第三代嗎?
    06 別賴著子女
    07 朋友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08 結交新朋友
    09 善養寵物
    10 最後一人
    .過來人的建議

第四篇 處世:活出精采
    01 書中自有新世界
    02 不要自廢武功
    03 運動關乎生命品質
    04 無中生有退休後
    05 養趣防老
    06 動心才叫真活
    07 再就業
    08 做志工
    09 親骨肉明算帳
    10 住哪裡,怎麼住
    11 銀髮商機:衣著
    12 銀髮商機:合用的產品
    13 立醫囑
    .過來人的建議

第五篇 訪談:退休達人
    01 汪其楣:做自己該做的事
    02 鄭石岩:踏實快樂的生活者
    03 徐佳士:活得心安理得
    04 黃金河:世路已慣,此心悠然
    .過來人的建議

    〈結語〉做個快樂退休族

图书序言

  • ISBN:957325865X
  • EISBN:978957325865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4MB

图书试读

序幕:彩繪人生新舞台
                                      徐開塵

  薇薇夫人在台北縣淡水鎮的半山上,開始新的生活。

  她的新家是簡單潔淨的樓中樓,坪數不大,倒像是一間畫室。

  客廳裡立著幾個畫架,已完成和待完成的畫作,隨意地放在四周。因為作畫需要自然採光,大片玻璃窗前,沒有遮陽的簾幔,只是在高處吊掛著兩支紅黃藍綠色相間的大傘,好像也遮擋不住什麼。不過這奇特的裝飾,與她勾繪的人物素描、色彩濃重的油畫,倒是在這個空間裡形成一種有趣的對照關係。

  兩年前,薇薇夫人相守大半生的先生周徵教授,在山東老家病逝,兒女又定居國外,她不願獨守舊宅,睹物思人,一動念,賣了房子搬家,決定去找尋新生的力量。

  也許在潛意識裡想要揮別過去,搬家時她把大部分的舊家具都送人了,如今屋內一張沙發也沒有,環繞餐桌的椅子,長相和來歷都不相同。她說來到這兒,各方朋友見她家裡空空蕩蕩,又把多餘的家具轉贈與她,連鍋碗瓢盆都是這樣湊齊的。

  我和攝影楊雅棠造訪當日,送上一束百合,她遍尋不著一個花器,只好拿個裝咖啡的空罐子充當花瓶,往餐桌上一擺,樂得說:「這花真美,我可以拿來畫畫了。」

  這樣隨機應變的巧思,呼應著畫架旁的椅子上,裹著毛線帽和大圍巾的奶粉罐,變身成為等待入畫的模特兒頭像,真想為她生活裡的創意擊掌叫好。

  簡約的生活盡在眼前,她灑脫一笑,一點也不以為意。

  搬離安居數十年的新店「花園新城」,跨越整個大台北地區,選擇了與淡水比鄰的所在落腳。從山中桃源到海濱一隅,是環境的變化,也是心境的轉換。

  來到淡水後,一個人過日子,隨性而為,又自有規律。每天早上睡到自然醒,吃完早餐後,開始作畫。近午時分,享用簡單的中餐,接著小寐片刻,或是繼續畫畫。夜晚,步行到離住家不遠的寺廟前,在廣場上做「動禪」,直到大汗淋漓,通體舒暢,才散步回家。
  在毫無拘束的生活中,薇薇夫人已經找到一種自在舒適的節奏,自得其樂。這是她退休九年來,慢慢琢磨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她過去大半生的歲月,都奉獻給了家庭和工作,日日在母親、妻子、媒體人,乃至大眾熟知的專欄作家、婦女問題諮詢專家「薇薇夫人」等角色間出入。外人對她建立的「成功女性」形象欣羨不已,她卻在內心裡默默地描繪自己嚮往的另一種生活──繪畫、讀書、旅行、看畫展、觀賞表演,和老友聚會。

  六十五歲是一般上班族退出職場的門檻。薇薇夫人從「國語日報」社長的職位上退休時,也是六十五歲。原本依照報社的規定,社長可以做到七十五歲才退休,可是她一再告訴自己「我的未來不是夢」,為了留著時間和體力去學習新的事物,她毫不猶豫地選擇在六十五歲生日當天,離開職業舞台,尋找新的人生舞台。

  退休後的第一天清晨,生理時鐘慣性的喚她早起。她醒來後才發現「以後再也不用上班了」,那種解放的心情,讓她忍不住大叫:「啊哈!終於自由了!」興奮過後,開始思索「現在要做什麼呢?」、「有很多事情想做,應該先做什麼?」期待已久的日子來到眼前,她突然陷入了一陣茫然。

  幾十年人生匆匆,事情總是一直來一直來,她也只能迎上去接受,看起來一切都是這樣順其自然的發生了。現在該怎麼辦呢?

  她坐在桌前寫下「退休生活計畫」,去學畫吧!心底的聲音,召喚出童年的夢想。她小時候就喜歡塗鴉,還曾立志當「畫家」,可惜成長環境不允許;有了家庭後,三個孩子相繼出生,為了分擔家計,她進入職場,就這樣被日子推著往前走,「繪畫」只能是心中的懸念。

  「一個女人,直到退休後,才有機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薇薇夫人淡淡吐露心裡的話,字字卻像鉛塊一樣,撞向我的胸口。許多女性不正是長期壓抑、犧牲自我,成就家庭,讓自己一生的心願就這樣被「生活」消磨殆盡,連個實踐的機會都沒有嘛!

  如今她是時間的主人,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走進畫家奚淞的畫室,學畫。

  在畫室裡,兩人從老友變成了「師生」關係。奚淞從流派、技法到素材等專業知識,傾囊相授,她珍惜得來不易的機會,更加認真學習。一周一堂課,外帶家庭作業,繪畫佔據了大半的時間,新的生活也在她的彩筆下揮灑開來。

  退休了,不需要「盔甲齊備」的見人,她不再買新衣服,不再買首飾,輕鬆舒適的裝扮走天下。日常保養品也從過去使用的名牌,改成開架的平價商品,效果一點也不差。以前為了出席重要場合,經常上美容院,現在她學會自己剪染頭髮,不再去燙,還趕上了亂髮當道的流行風,髮質也變得更好。

  看早場電影享受優惠,還可帶著午餐邊吃邊看,省錢又有趣。沒了司機,她自己開車,或是以公車、捷運代步,更懂得掌握時間。出國旅行搭飛機坐經濟艙,不住五星級大飯店,都無損出遊的快樂。

  第一次去銀行轉帳,她不知所措的站著發呆,服務人員主動迎上來幫忙,順利完成。即使有人用「薇薇夫人怎麼連這些都不懂」這種質疑或好奇的眼光看她,也無所謂,她只當作是以「好玩」的心態去學習如何過生活。

  這樣省下來的錢,可以買書、買好看的影碟、買繪畫材料,和朋友聚會或一起看表演,還可以用幾百元認養一位貧童。而且她學會了電腦,與遠方的兒孫又多了一個連繫的管道。

  在新的人生舞台上,薇薇夫人既是演員,也是編劇和導演。新生活在精神加分、物質減碼中改變,一點也不影響生活品質。心念一轉,羈絆越少,她越是富足快樂。

  就像那天,薇薇夫人一時興起,說要帶著我們到「附近」一家希臘風情的咖啡館觀海。她一路上介紹了好幾處景點,說到「以前住了幾十年的山,我現在來望海」,還頗有擁抱大海的豪氣。聽她細述「看海的日子」時,車子早已穿越三芝、金山,目的地還在路的盡頭,她發現走遠了,笑著問我們:「我說的附近,是不是很遠呀?」時間的流逝對她來說已不重要,她在意的是每個「當下」。

  人生能如此隨心所欲,怡然自得,是最大的幸福。然而這一切,卻是她通過生命中各種的考驗,才換來的明白,真是得來不易。

  生命總在人毫無防備的時候轉了彎。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時局動盪,她和妹妹參加了孫立人將軍籌組的女青年大隊來到台灣,不久大陸失守,有家歸不得。花樣年華,離鄉背井的日子,磨練出她獨立自主的個性。

  她年輕時就喜歡寫作,可是經常被退稿。《聯合報》家庭版主編史習枚先生慧眼獨具,相中了她的文風,有一天突然來電,邀她寫些「小家庭的喜劇」的溫馨小品,而且連「薇薇夫人」的筆名都替她取好了。素眛平生的編輯人,開啟了她專欄作家的寫作生涯,也改變了她的人生。從一天一篇到一周一篇,漫長的日子,不論工作和生活如何忙碌,壓力多大,她總能如期交稿。

  這個專欄贏得廣大回響,為她打開知名度。後來鄭淑敏在華視開闢「今天」節目,邀請她在電視上為女性朋友面對的各種問題排憂解惑。她從來沒想到「薇薇夫人」這四個字會如影隨形,跟著她走到今天。

  這些經歷即便是挑戰,也能換來正面的成果。真正將薇薇夫人重擊倒地的,則是大兒子周凱的辭世。

  一九八六年底,從事劇場燈光設計的周凱,連著熬夜工作數日後,又在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為「當代傳奇」的演出裝檯,結果不慎自高處摔下,撞傷腦部。送到醫院,他被判定腦死,昏迷十八天後,在一九八七年一月八日(他生日那天)離開人世,當時他才二十六歲。這是薇薇夫人此生最難以承受的大慟。

  在醫院期間,躺在病床上的周凱,一點外傷也沒有,即使意識模糊,他的身體還是很溫暖,好像安靜的睡著了。一晃眼,近二十年過去了,直到今天薇薇夫人依然清楚記得他的體溫,及當時的情景。

  雖然台大醫療團隊盡心救治,周凱的情況並沒有好轉。薇薇夫人說,他昏迷十八天後,醫生研判已沒有希望,這個訊息剛剛傳來,他全身就變涼了,「我知道是他放棄了」,沒多久人就走了。

  薇薇夫人身邊的家人和至友,全權承攬處理周凱的後事,沒讓她再經歷一次送別兒子的煎熬。她在家裡昏睡一周,彷彿做了一個很長的夢,醒來時還是很不真實的感覺。

  那段生命中最黑暗的日子,薇薇夫人選擇逃避,在心裡關上了這扇窗,生活改變極大,有七、八年時間不進劇場,不看表演,完全不接觸相關訊息。她怕家人擔憂,不敢在他們面前流淚,卻常常開車繞著花園新城附近的山路亂轉,獨自一人在車裡大哭大叫,宣洩思念兒子的痛苦。然後抹乾了淚,又回到人前,繼續扮演母親、妻子和薇薇夫人的角色。

  有人說白髮人送黑髮人,是兒子不孝。薇薇夫人則認為周凱犧牲自己,讓做母親的她學會不懼怕死亡,才是大孝。

  「因為沒有送他走,到現在我還是當作他雲遊四海去了。」薇薇夫人說這話時,我腦中出現她家裡的一幅畫,瀟灑帥氣的周凱,凝望著草地上奔跑的小男孩,那是他兒時的模樣。在畫中,時間已經靜止,他一直活在母親的心中。

  我本來猶豫了很久要不要提到周凱的事,怕一開了口,觸動她心底的痛,會引來連我都無法招架的悲傷情緒。結果薇薇夫人平靜地回憶這段往事,和緩的語氣,像輕輕撫慰心口的那道傷痕,彷彿彼此已經找到和平共處的方式,而我依然可以感受到一位母親永難釋懷的心傷。

  中年喪子,曾令她陷入生命的黑洞,久久無法自拔。如今又面臨老年喪偶的打擊,她卻已學會了面對與接受,也更懂得安頓自己的身心。

  「人不死,就要活著,時間這帖藥終會讓每一個傷口癒合。」這是她的領悟。

  如果連生死都看透了,人生的其他轉折,又何難之有呢!

  薇薇夫人說:「我是修了好幾輩子的老靈魂,凡事把底限想清楚,就不再有負擔。」日子總要過下去,她已經學會用快樂為生活加分,把負面的情緒都拋到腦後。

  從淡水開車往金山的方向走,要經過彎彎轉轉的山路,才會看見一望無際的大海。那天從金山折返,將薇薇夫人送回家,她挺直腰桿,揚起手來道別。我望著那從容自在的身影,突然一陣感動,想著她生命的起落變化,不就像是這條翻轉於山水之間的道路,過去為人忙碌的「薇薇夫人」,轉個身,去享受自己恬淡的生活了。

  生命展現新的旅程,她看見不同的景色,真的是「退」一步,海闊天空。

  【本文作者簡介】
  徐開塵,曾為民生報資深藝文記者,現在是自由文字工作者。兩度榮獲吳舜文新聞獎,並曾獲兩岸關係及大陸新聞報導獎。著有《喧蟬鬧荷說九歌》、《紅塵舞者──羅曼菲》二書。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任何一本以「生活」為主題的書籍,我總會不自覺地將它與我自身的「在地經驗」進行對照。畢竟在台灣這樣一個充滿人情味、同時又高度都市化的環境裡,要實踐所謂的「美麗新生活」,挑戰跟機遇是並存的。我很好奇,這本書的內容是否能貼合我們這裡的文化脈絡?例如,它會不會討論如何在寸土寸金的公寓裡,規劃出一個實用的多功能空間?或者,它會不會提到如何利用社區資源,去建立一個互助支持的鄰里網絡,因為在現代社會,孤立感是幸福感的大敵。我個人認為,真正的「新生活」不應該是與世隔絕的桃花源,而是能更有效率、更溫暖地融入周遭環境。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與在地文化和諧共存」的思考,例如如何將台灣傳統的工藝美學融入現代居家佈置,那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種「原來我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很美」的肯定感,而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歐美式理想生活範本。期待它能帶來真正屬於我們這片土地上的「美麗」解方。

评分

這本《美麗新生活》,老實說,它的書名很像我以前在書店架上掃過的那種「心靈成長」或「自我提升」類的暢銷書,但不知道為什麼,這次我對它產生了一種微妙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現代人生活壓力太大,總是在追逐「成功」的標準,卻忘了停下來問問自己「快樂」在哪裡。如果這本書真的能提供一條通往「美麗新生活」的路徑,那肯定不是那種虛無飄渺的勵志口號,而是需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或者至少是多年生活經驗淬鍊出來的真知灼見。我個人對於那種專注於「內在重塑」的書籍特別感興趣,比如如何調整自己的認知框架,如何擺脫那些無謂的焦慮和比較心態。也許它會探討如何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如何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穩固的價值核心。我甚至有點期待它會不會提到一些關於數位排毒(Digital Detox)的實用策略,畢竟手機和各種資訊的轟炸,真的是現代人「美麗生活」的最大殺手之一。總之,我希望這不只是一本「讀完就忘」的書,而是能像一本工具書一樣,隨時翻閱,都能給予我當下最需要的指引。

评分

哇,光是看到書名《美麗新生活》就讓人充滿期待,感覺這本書可能就像是久旱逢甘霖一樣,能帶給我們心靈上的一股清流。我最近的生活確實有點一成不變,每天在辦公室裡盯著電腦,下班後回家面對的也是差不多的風景,偶爾會覺得有點提不起勁,好像生活少了點「顏色」。所以,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讓我重新點燃熱情的「火花」。這本書,單看封面設計和書名,就已經讓我腦海中浮現出許多美好的畫面,可能是關於如何把居家環境打造成一個讓人心曠神怡的小天地,又或許是教我們如何在日常瑣事中找到樂趣,讓每一天都過得有滋有味。我猜測,作者或許會分享一些非常實際、接地氣的「生活美學」小撇步,畢竟「美」不一定非得是高昂的藝術品,它可能就藏在每天早上沖泡咖啡的香氣裡,或是整理書架時那份井然有序的滿足感中。總之,我對這種能從「小」處著手,卻能帶來「大」改變的書籍,有著莫名的偏愛。我希望讀完後,能像從一個灰色的濾鏡中跳脫出來,重新用鮮豔的色彩去看待身邊的一切,讓「新生活」的「美」真正落實在我的每一刻呼吸之間。

评分

哎呀,看到《美麗新生活》這個標題,我的第一反應是「又是要學著當個完美的媽媽/妻子/職人嗎?」你知道的,現在市面上充斥著太多「教你如何成為完美女性」的指南,感覺壓力山大,好像只要家裡不是一塵不染、孩子不是乖巧伶俐、事業不是蒸蒸日上,就代表生活不夠「美麗」。但我又告訴自己,也許這次不同,也許這本書的「美麗」定義更廣泛、更包容。我更傾向於那種探討「如何與不完美共處」的主題。也許它會教我們如何接納生活中的「小瑕疵」,如何欣賞那些偶爾失序的片刻,因為人生本來就充滿了意外和變數,一味追求所謂的「完美」只會讓人筋疲力盡。我希望作者能勇敢地揭示一些生活中的「真相」,那些光鮮亮麗背後的掙扎與努力。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學會對自己溫柔一點,允許自己偶爾偷懶、偶爾犯錯,那它對我的價值就遠遠超過那些教你如何烘焙出完美馬卡龍的食譜了。真正的「新生活」,應該是建立在「自我接納」的基礎上,而不是無止境的自我苛責。

评分

說真的,要寫出一段三百度都不容易,但我對這本《美麗新生活》的期待,確實是從「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交織而成的。從物質面來說,我會好奇它會不會觸及到「極簡主義」或是「永續生活」的議題。畢竟現在環保意識抬頭,如何聰明消費、減少不必要的囤積,讓居住空間更清爽通透,是現代人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打造一個真正能讓人放鬆的「避風港」的建議,而不只是堆砌昂貴的裝飾品。那種運用自然光線、天然材質,甚至是一些簡單的綠色植物就能營造出來的氛圍,才是我心目中「美麗」的標準。而從精神面來看,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帶領讀者進行一場深層的「價值觀重審」。當我們不再被外在的物質誘惑所驅使,轉而專注於那些能帶來長久滿足感的事物時,生活自然會變得更加富足。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重新定義我的「擁有」,從「擁有很多」轉變為「需要的不多但都很好」。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豐盛,而不是外在物質的堆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