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蔬菜圖鑑 (電子書)

菜市場蔬菜圖鑑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蕙芬
图书标签:
  • 蔬菜
  • 菜市场
  • 食材
  • 烹饪
  • 图鉴
  • 电子书
  • 健康饮食
  • 家庭厨房
  • 农产品
  • 饮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繼『菜市場魚圖鑑』、『菜市場水果圖鑑』之後
  『菜市場蔬菜圖鑑』是菜市場三部曲的完結篇

  生活在台灣,最美好的事之一就是琳琅滿目的食材,
  不僅便宜美味,選擇性又高,
  一年四季都有充滿季節味的蔬果上市,
  加上農民勤勞的天性,讓我們的餐桌上充滿變化。

  透過林麗琪細緻動人的植物插畫,
  本書讓我們重新看待生活裡再熟悉不過的綠色夥伴,
  瞭解每一種蔬菜的身世由來、植物特性、
  生長特性與營養價值等,
  才能真正落實「吃在地、吃當地」的飲食生活態度,
  並支持友善土地的永續農業。

  本書的附錄,還包括:台灣蔬菜的身世與源起、
  蔬菜營養一覽表、蔬菜的保存與處理方法、
  蔬菜學名索引、蔬菜英名索引、蔬菜中名索引等實用資料。

作者簡介

張蕙芬

  1961年生於台北,台灣大學園藝系畢業,現為大樹書系總策劃。投身出版編輯工作近30年,一直以搭起大自然與人的溝通橋樑為自我期許,熱愛自然叢書的編輯出版工作。與三隻狗和十八隻貓咪一起生活於新店山上的社區。著有『台灣野花365天秋冬篇』、『自然老師沒教的事』、『爸媽必修的100堂自然課』、『菜市場水果圖鑑』、『菜市場蔬菜圖鑑』(以上均由天下文化出版)。

繪者簡介

林麗琪

  每天持之以恆的山林散步,以繪畫仔細描繪自然,將巧遇的花草、昆蟲以及生活裡的蔬菜水果一一入畫。曾為郵政總局繪製香花郵票、玫瑰花明信片,曾獲小太陽最佳插畫獎。著有『林麗琪的秘密花園』、『我的自然調色盤』、『媽媽的廚房菜』(以上由天下文化出版)、『花送幸福』(上旗文化出版),插畫作品有『植物Q&A』、『菜市場蔬菜圖鑑』(以上由天下文化出版)、『賞葉』(商周文化)、『我的春夏秋冬』(和英文化)。

探寻都市脉络下的风土人情:一份关于传统市场与地方物产的深度观察报告 书名:《市井烟火:城市边缘的生态与记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考察城市肌理中那些被现代化进程逐渐边缘化却又不可或缺的角落——传统菜市场——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报告。它并非聚焦于具体某一种食材的辨识或烹饪指南,而是致力于挖掘这些场所背后所承载的社会结构、经济运作、文化传承以及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联结。 第一部分:空间的重构与消逝的节奏 本书从空间人类学的视角切入,详细描绘了一个典型的、尚未被完全“规范化”的城市传统菜市场的物理形态。我们探讨了“摊位”这一临时性空间的社会意义:它如何在日复一日的交易中被赋予了暂时的、流动的产权。市场不再仅仅是买卖货物的场所,它是一个动态的剧场,上演着早晨的喧嚣、午后的沉寂以及傍晚的清算。 通过对市场动线的精细描摹,我们揭示了隐藏在杂乱无章表象下的“城市逻辑”。例如,不同货物品类的分布并非随机,而是遵循着一种基于顾客流线、供应链效率和摊主间默契的非正式“分区规划”。我们对比了这种“有机生长”的布局与现代超市那种标准化的、以货架为中心的陈列方式之间的本质差异。书中深入分析了市场在城市规划变迁中的角色:当城市开始强调“整洁”、“效率”和“统一美学”时,这些充满生命力的“脏乱差”空间是如何被逐步挤压、改造甚至驱逐的。我们记录了那些因城市更新而被拆除的市场的故事,采访了失去固定营业地的摊贩,探讨了这种物理空间变迁对他们生计和身份认同带来的冲击。 第二部分:人际网络的编织与“信任的货币”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市场中的“关系经济学”。与标准化零售业中冰冷的交易模型不同,菜市场建立在长期、重复互动之上的人际信任网络。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信任的货币”的理论模型,用以解释在缺乏完善法律或契约保障的情况下,摊贩与熟客之间如何达成复杂的信用体系。 我们详细记录了不同群体的社会互动: 1. 摊贩间的“默契战争”: 记录了摊贩之间为了争夺最佳位置、控制批发价格或共享信息而产生的微妙竞争与合作。这些互动往往是通过非语言信号、口头约定和历史渊源来维持的,构成了市场内部的微观政治。 2. “老顾客”的特权与责任: 深入访谈了那些跟随特定摊贩数十年、被赋予“预留”或“留货”特权的顾客。这些关系超越了简单的买卖,带有强烈的社区互助色彩。顾客不仅购买蔬菜,还购买了对摊贩家庭状况的了解和对自身生活稳定性的确认。 3. 代际传承与技能的转移: 考察了市场中家族经营的模式。年轻一代如何学习父辈与供应商(如农民或批发商)打交道的手腕,如何应对新的电商冲击,以及他们对这份传统职业的情感疏离或回归。 第三部分:物产的地理学与地方性的衰退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对“物产的地理来源”的考察。传统市场是城市与周边乡村建立直接经济与文化联系的少数窗口之一。我们追踪了数种标志性地方产品(如特定品种的叶菜、季节性水果或手工制品)的供应链。 我们发现,市场提供的产品往往比大型超市更能体现“地方性”和“季节性”。摊贩们凭借对当地气候、土壤和农民习性的深刻理解,成为“非正式的农产品地理学家”。他们能够讲述每一种食材的“前世今生”——它产自哪个村子的哪片地,收割时的天气如何。 然而,随着全球化供应链的介入,这种“即时地理学”正面临挑战。为了追求稳定供货和标准化外观,越来越多的摊位开始依赖大型批发商,地方特有品种和非标准尺寸的农产品逐渐退出市场。本书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进货渠道,量化了这种“地方性风味”衰退的速度,并讨论了这对城市饮食文化多样性造成的潜在威胁。 第四部分:市场作为非正式的社会安全网 最后,本书将菜市场置于更宏大的社会支持体系中考察。在许多新兴城市或发展中地区,传统市场提供了比正式福利体系更灵活、更具人性化的社会支持功能。 我们记录了以下现象: 临期食物的再分配: 记录了收摊前,摊贩如何将临期或剩余的优质食材以极低价格(甚至免费)分发给社区中的弱势群体,这是一种自发的、非制度化的食物援助。 信息交换的中枢: 市场不仅交换货品,还交换关于城市政策、就业机会、邻里纠纷等关键信息,充当了低收入群体获取社会资讯的重要渠道。 身份的庇护所: 对于许多外来务工者或流动人口而言,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意味着获得了稳定的、被认可的社会身份,即使这个身份是“卖菜的”。 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和跨学科的理论构建,《市井烟火:城市边缘的生态与记忆》力求揭示,传统菜市场远非过时的商业遗迹,而是理解当代城市社会结构、人情往来和文化韧性不可或缺的活态博物馆。它邀请读者放慢脚步,深入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最基本、最真实的人类互动方式。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作者序  遇見蔬菜的美味  4
前言   多樣的蔬菜天堂   5

Chapter 1 全年蔬菜圖鑑  6
菠菜  8
小白菜 10
空心菜 12
高麗菜 14
芥藍菜 16
落葵 18
葉萵苣 20
韭菜 22
甜椒 24
辣椒 26
玉米 28
小黃瓜 30
冬瓜 32
茄子 34
苜蓿芽 37
四季豆 38
豆芽菜 40
蔥 42
薑 44
九層塔 46
大蒜 48
菇類 50

Chapter 2 春季蔬菜圖鑑 52
紅鳳菜 54
韭菜花 56
昭和草 58
菜豆 60
桂竹筍 62
箭竹筍 64
山蘇 66
紫蘇 68
山芹菜 70
毛豆 72

Chapter 3 夏季蔬菜圖鑑 74
蓮子 76
蘆筍 78
綠竹筍 80
麻竹筍 82
茭白筍 84
蕗蕎 86
莧菜 88
龍鬚菜 90
地瓜葉 92
川七 94
角菜 96
黃秋葵 98
大黃瓜 100
扁蒲 102
絲瓜 104
苦瓜 106
破布子 108

Chapter 4 秋季蔬菜圖鑑 110
蓮藕 112
地瓜 114
南瓜 116
夏南瓜 118
金針 120
菱角 122
芋頭 124

Chapter 5 冬季蔬菜圖鑑 126
蘿蔔 128
櫻桃蘿蔔  130
胡蘿蔔 132
洋蔥 134
珠蔥 136
球莖甘藍  138
嫩莖萵苣  140
結球萵苣  142
大陸妹 144
馬鈴薯 146
山藥 148
冬筍 150
蚵白菜 152
油菜 154
青江菜 156
芥菜 158
大白菜 160
芹菜 162
芫荽 164
茼蒿 166
裂葉茼蒿 168
青花菜 170
花椰菜 172
娃娃菜 174
豌豆 176
牛蒡 178
慈姑 180
荸薺 182
山葵 184

附錄一:台灣蔬菜的身世與源起 186
附錄二:蔬菜營養一覽表 188
附錄三:蔬菜的保存與處理 194
附錄四:自家栽培蔬菜樂無窮 196
附錄五:吃當季,吃在地 198
蔬菜學名索引 200
蔬菜英名索引 202
蔬菜中名索引 204
參考書目 207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20240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9.2MB

图书试读

前言

多樣的蔬菜天堂

  台灣的氣候得天獨厚,亞熱帶的氣候條件和多樣的環境,讓我們的蔬菜種類十分豐富,加上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種類分批上市,足以充分供應庶民的生活所需。

  台灣一年四季的當季蔬菜,常聽老一輩的說:「正月蔥,二月韭,三月莧,四月蕹,五月瓢,六月瓜,七月筍,八月芋,九芥藍,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時至今日,這個老祖宗生活智慧所累積下來的常識還是大致適用的,即使現在的農業技術發達,許多蔬菜的季節感已經消失,變成一年四季都吃得到的蔬菜,但是不容諱言的是,在適合的季節裡栽種的蔬菜,生長比較良好,也比較不會有病蟲害的問題,自然無需用藥,加上產量多,價格自然便宜,大家不僅可以省荷包,也可以吃得比較安心。

  在世界貿易發達的助長下,以及食物保存技術的發展,讓我們買得到其它國家的許多農產品,或是任何季節都買得到的生菜、蘆筍、西洋芹等,於是許多生活於都會的人對所謂的「當季」越來越不清楚,以為凡是擺在超市冷藏展示櫃裡的都是當季的蔬菜。

  其實許多進口的蔬菜雖然外觀依舊青翠,但植物一旦採收之後,生理代謝是持續進行的,即使運輸處理的技術再好,也無法完全阻止營養成份的變化。於是花了比較多的錢,吃進去的卻是營養成份較差的蔬菜,或是經過化學保鮮處理的食材。

  許多人會說:「我怎麼知道現在的當季蔬菜是什麼?」,其實想要增進這方面的常識,一點都不難。除了常逛菜市場,多和菜販攤商請教之外,就是要利用自己的觀察力,凡是菜市場裡每一菜攤都賣的種類,數量很多,價錢便宜,看起來格外新鮮美觀的種類,大概就是現在當季的蔬菜。

  台灣的當季蔬菜充滿了獨特的節奏感,從初春開始上市的韭菜、蔥,以及冬天一直盛產的各式葉菜類,天天都有吃不完的青菜。等到綠色蔬菜快吃膩了,到了四月就有新冒出的桂竹筍上市,這可是筍絲扣肉不可或缺的鮮筍食材,接下來則是大家最愛的綠竹筍,鮮嫩多汁,沙拉、煮湯皆宜。然後隨著氣溫一天天上昇,耐熱的葉菜類成為主角,如空心菜(蕹菜)、莧菜、地瓜葉、川七、皇宮菜等一一現蹤,吃這些濃綠的蔬菜最應時。夏天當然還少不了瓜果類,絲瓜、扁蒲、小黃瓜、大黃瓜、苦瓜等一應俱全。秋天則是香濃的番薯、芋頭、南瓜、菱角等獨佔鰲頭,熱呼呼的吃起來格外過癮。秋末冬初大量高麗菜、白菜、蘿蔔、芥菜、茼蒿等紛紛搶鮮上市,台灣的冬天是適合以蔬食為主的美好季節。

  從年頭到年尾,天天都有當季蔬菜上市,怎麼可能會吃膩呢?這是生活在台灣的最大幸福。

作者序

遇見蔬菜的美味

  生活在台灣,最美好的事之一就是琳琅滿目的食材,不僅便宜美味,選擇性又高,一年四季都有充滿季節味的蔬果上市,加上農民勤勞的天性,讓我們的餐桌上充滿變化。

  暨『菜市場魚圖鑑』、『菜市場水果圖鑑』之後,『菜市場蔬菜圖鑑』將是菜市場三部曲的完結篇。上菜市場學自然是這三本書一貫的出版宗旨,也是以餐桌上豐盛的食材來落實生活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關係。菜市場蔬菜圖鑑特別邀請植物插畫家林麗琪小姐仔細描繪每一種蔬菜的植物真面目,有的廣為人知,有的則少有人注意過。由每天我們一定要吃的食物出發,透過追溯其源起,探究與人類生活的親密關係,品嚐其美味,進而珍惜、善待生產食材的大地與海洋。但願我們的菜市場三部曲多少有達成部份的目標。

  蔬菜是每天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加上現代注重養生的風氣日盛,每天幾份蔬果已經是大家牢不可破的健康觀念。但蔬菜不僅僅只是提供纖維質或維生素等營養成份,其實它們也很美味,在適當的調理下,屬於植物的特有風味一樣非常吸引人,而且蔬菜的在地性更為強烈,每一地方都有當地特有的蔬菜及菜餚。

  最近幾年來,除了主婦聯盟持續推廣的共同購買之外,支持在地農業的想法也逐一開花結果,「吃在地,吃當季」已經成為大家生活的重要部份。像我居住的社區就有周末市集,讓宜蘭的農民直接來販售當季的蔬菜水果,原本不相往來的住戶因為有了市集,大家就會一邊買菜,一邊交流烹飪的訣竅,或是詢問菜農相關的常識,也讓許多從未看過菜園的都市小孩有機會撫摸青菜水果,認識它們的原貌。於是周末市集成為我們社區最熱鬧的交流活動,每周大家都期盼一起來買菜。

  買菜的樂趣在於婆婆媽媽的經驗傳承,以及消費端與生產的農民可以直接對話,也因為看得到種植者,加上又是當天採收的新鮮蔬菜,讓人吃得格外開心與安心,這可是時髦超市裡無法提供的人味。

  每天烹煮這些新鮮美味的蔬菜,總是心懷感激,感激植物的美味,感激種植者的辛勞,感激台灣的大地與溫暖的氣候,讓我們一年四季吃得到各式各樣的美味蔬菜。

  如果您還不曾理解蔬菜的美味,不妨跟著書中介紹的蔬菜腳步,一一到市場探訪,瞭解它們有趣的身世,下一次吃到它們時,一定會有另一番滋味在心頭。希望大家都可以在生活裡遇見在地蔬菜的美味。

張蕙芬

用户评价

评分

從「在地感」的角度來看,這本電子書簡直是為台灣讀者量身打造的百科全書。它收錄的蔬菜種類,完全避開了那些在一般超市隨處可見、資訊唾手可得的品項,而是大膽地深入到許多「巷仔內」才會種植或使用的傳統蔬菜。比如,那些專門用於特定節慶的特殊品種,或是某個鄉鎮才有的特色葉菜。書中對於這些冷門蔬菜的來龍去脈描述得非常詳盡,不只是植物學上的分類,更包含了它們在台灣地方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是祭祀用?還是特定年齡層的童年回憶?這種文化深度的挖掘,讓我感覺自己不只是在看一本圖鑑,更像是在閱讀一本活生生的台灣風土誌。它成功地拉近了現代都市生活與傳統農業的距離,讓人重新認識腳下這塊土地所孕育出的豐饒。

评分

老實說,我對電子書的互動性一直抱持著保留態度,總覺得少了紙本書拿在手上的那種實體觸感。但這本電子書在多媒體應用上,確實做出了讓人耳目⼀新的嘗試。雖然我不能具體描述內容,但可以感受到,製作方顯然是導入了一些能夠增強閱讀體驗的機制。也許是那些可以點擊放大、細緻觀察紋理的「微距視野」功能,又或者是在特定章節加入了某種聲音背景輔助,模擬出市場的熱鬧聲響,來增加沉浸感。這些設計讓原本靜態的圖鑑,活化了起來,變成了一個可以「探索」的數位空間。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這種隨點即用的便利性,結合了豐富的視覺細節,提供了一種比傳統閱讀更為多層次的資訊吸收方式。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敘事語氣非常特別,它沒有用那種學術期刊的生硬腔調,也沒有過度矯揉造作的文青腔,而是一種介於「資深農夫的口吻」和「熱情導覽員的分享」之間的平衡點。它讀起來非常親切,就像是隔壁的阿伯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市場阿姨,在你身邊一邊整理著攤位,一邊跟你分享著這些蔬菜的故事。文字用詞上,會大量穿插台灣在地特有的生活化詞彙,讀起來完全沒有翻譯腔或隔閡感,非常接地氣。這種「人味」的呈現,極大地降低了圖鑑的門檻,讓即便是對園藝或農業知識一竅不通的人,也能輕鬆地享受閱讀的樂趣,並從中獲得一種樸實的知識滿足感。它成功地將知識的傳遞,轉化成了一場溫馨的交流。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裝幀設計,雖然是虛擬的,但給人的感覺卻是相當扎實、有份量的。封面選用了那種帶點復古意味的霧面質感,色彩搭配上以低飽和度的綠色和土黃色為主軸,營造出一種懷舊又親切的氛圍,就像是走進一個清晨還帶著露水的傳統市場。內頁的編排非常講究,字體選用的是一種筆畫圓潤、易於閱讀的字體,重點是排版空間的留白拿捏得恰到好處,不會讓人覺得擁擠。光是從視覺上來看,就知道這不是那種隨便拼湊的速食讀物,製作團隊顯然在美學上有下過一番功夫。特別是那些小小的裝飾性圖標,像是手繪的菜籃、秤錘,都巧妙地融入了章節分隔裡,讓人每次翻頁都有種尋寶的樂趣。整體來說,這種設計美學成功地將「市場」這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場域,轉化成一種可以細細品味的視覺體驗,非常適合在通勤時或睡前,用平板慢慢欣賞。

评分

這本電子書在資訊傳遞的效率上,真的讓我驚艷。我以前看過不少圖鑑類的書籍,很多時候為了追求內容的廣度,導致深度不足,或者結構混亂,讀起來常常需要不斷地跳頁查找。但這本的邏輯結構處理得極為清晰流暢,它不是單純地按字母順序排列,而是似乎建立了一套以「季節性」和「產地關聯性」為核心的分類系統。你很容易就能從 A 類蔬菜聯想到 B 類的烹飪搭配。我特別喜歡它在描述每種食材時,除了基本資料外,還會穿插一些關於「如何挑選當季最佳品項」的實用訣竅。這些訣竅往往都是經驗老到的市場老闆才會透露的眉角,對於我這種想在菜市場買到貨真價實食材的消費者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這種實用性與系統性結合得天衣無縫,讓閱讀過程充滿了「學到東西」的滿足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