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航解密:美國航太專家關於飛航安全、訓練與管理的大解密 (電子書)

飛航解密:美國航太專家關於飛航安全、訓練與管理的大解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立楨
图书标签:
  • 飛航安全
  • 航太專家
  • 飛航訓練
  • 航空管理
  • 解密
  • 電子書
  • 飛行
  • 航空
  • 安全
  • 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深入淺出解說飛航過程遇到的技術性、機械、人為、航管、維修等問題
  ★搭配精細內文插圖,解說飛機構造與作業程序
  ★全球航空迷提供多張「真實涉事客機」照片
  ★深入揭露近四十年重大飛安事故背後原因、調查結果、日後改進之處
  ★國內空中巴士現役機長、波音系列現役機長、ATR現役機長、民航管理界、航空迷真心推薦

  
  飛機是一種非常複雜的交通工具,它不但能載著幾百名乘客與數以噸計的貨物,以數百英里的速度,在幾萬英尺高空中連續飛行十餘小時,更可以讓飛行員在飛行時隨時都知道自己精確的位置,並與幾千哩之外的地面管制人員清楚的通話。

  飛機還有受過專業訓練的維修人員,來確保飛機上所有的機件及系統在飛行期間能夠正常運轉,飛行員們才能安全地將飛機飛抵目的地。

  但是人卻是經常會犯錯誤的,一個錯誤的動作或判斷所引起的後果,如果輕的話,可能只是讓一些乘客感到不舒適,嚴重的話就很可能造成重大傷亡。

  然而,是否有了標準作業程序就不會出錯?
  即將準備降落,鼻輪指示燈卻出了問題,該怎麼辦?
  飛機兩個發動機在41,000呎的高度同時熄火了,還可以重新啟動嗎?
  起飛沒多久,尾翼卡住了,是否盡快掉頭,返場落地?
  失去空速指示,飛機仰角達18度,要如何飛出這個困境?
  還沒飛到目的地,還在3萬多呎高空,飛機燃油已經漏光,能夠安全飄降嗎?
  在兩萬兩千呎高空,右艙門突然整個掉落,8-12排座椅全都掉落機外,要如何緊急回航?
  
  ■由美國航太專家介紹飛機駕駛與航太技術!
  本書作者王立楨畢業於美國紐約航太學院,曾長期任職於全球最大航太國防公司之一洛克希德馬汀公司,對於飛機及航太科技有著深度的瞭解與實務經驗,也對飛航事故發生的原因有精闢的研究。
  
  ■以科學角度仔細解釋一架飛機面臨的問題與原因
  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飛機座艙資源分配、飛行人員工作,另一方面,藉由通話記錄與黑盒子等檔案資料還原事發當時過程,解釋許多在飛行途中飛行員遇到的狀況、問題,以及解決方法。
  
  ■收錄相關珍貴照片與特別繪製的插圖
  本書收錄許多由全球各地航空迷提供的珍貴圖片,特別繪製插圖以說明機組構造問題。同時本書專訪曾將50多萬磅重的A330、在兩具發動機皆熄火的狀況下、安全迫降小島的皮謝機長。

名人推薦

  前空軍十二戰術偵察機隊隊長、交通部民航局飛航安全檢查員╱測試機飛行員  林建戎
  空軍退役少將、前交通部民航局局長  張國政
  專文推薦

  王天傑     瘋狂詹姆士╱空中巴士 A321機長
  田定忠     前空軍F-104飛行員
  江天錚     前民航局航管組組長/區域管制中心主任
  空中老爺《空中老爺的日常》作者
  周燕弘     波音747機長
  高立川     空中巴士A350機長
  翁嘉民     ATR-72機師
  陳國文     航空顧問
  張台驊     MD-82機師
  黃鼎鈞     波音777機師
  國樸 前空軍雷虎小組領隊
  航空史研究者  傅鏡平
  波音777 機長  熊楚才(Cougar)
  顏闓運     MD-82機長
  饒自強     前空軍F-16戰鬥機飛行員、前長榮航空B747-400、A330-200機師
   一致推薦
 
  從事飛航業者以及飛機駕駛員值得仔細研讀的一本好書。──交通部民航局飛航安全檢查員﹑測試機飛行員  林建戎推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想的、内容与《飛航解密:美國航太專家關於飛航安全、訓練與管理的大解密》完全不相关的图书简介,侧重于历史、文化或哲学领域: --- 《失落的文明之光:美索不达米亚早期城邦的兴衰与神话世界》 导言:文明的摇篮与史诗的开端 本书深入探究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摇篮——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地区,聚焦于公元前四千纪至公元前两千纪初期,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诞生的那些决定人类社会结构和知识体系的早期城邦。我们并非简单地重述苏美尔或阿卡德的王表,而是试图穿透时间迷雾,重构乌鲁克、尼普尔、拉格什等城市兴起之初的社会运作逻辑、宗教信仰的根基,以及他们对后世文明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第一部分:泥板上的黎明——文字的诞生与行政的复杂化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文字的起源。这不是一个关于偶然发明的叙事,而是一个关于社会需求与技术革新紧密结合的宏大过程。 1. 楔形文字的“必要之恶”: 详细分析了在人口增长和资源分配压力下,神庙经济体系如何催生了对精确记录的需求。我们将解构最早期的象形符号如何逐渐演变为抽象的楔形符号,并重点考察泥板的制作、存储与流通,揭示早期书吏阶层的权力结构与知识垄断。 2. 城市规划与灌溉的工程智慧: 美索不达米亚的生存依赖于对季节性泛滥的驯服。本部分将引入考古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视角,分析乌鲁克、埃利都等早期城市如何组织大规模的灌溉工程。我们将讨论这些工程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及它们如何反过来固化了中央集权或神权统治的必要性。 3. 法律的萌芽: 在汉谟拉比法典问世之前,城邦内部的冲突解决机制已然成形。本章将通过对早期契约泥板和少量存世的判决记录的细致解读,勾勒出财产继承、债务偿还和城邦间贸易纠纷的初步规范,展示社会秩序构建的早期尝试。 第二部分:神祇的疆域——宗教宇宙观与王权的合法性 美索不达米亚的政治权力始终与宗教信仰紧密交织。城邦的守护神不仅是精神寄托,更是领土划分和外交关系的基础。 1. 诸神谱系的建构: 本部分详尽梳理了恩利尔、伊南娜(伊什塔尔)、沙玛什等核心神祇在不同城邦中的地位变迁。我们将分析这些神祇职能的演变,如何反映了城邦经济结构的侧重——例如,商业繁荣时期的贸易之神地位的上升。 2. 神庙与宫殿的权力博弈: 探讨“恩”(En,祭司长)与“卢伽尔”(Lugal,国王/城邦首领)之间的动态平衡。在早期,神庙往往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王权如何通过军事胜利、公共工程的修建以及对神庙仪式的掌控来确立其世俗的合法性,形成一种复杂的共治结构。 3. 创世叙事与世界秩序: 聚焦于早期文献中对宇宙起源、人类创造的描述。这些叙事不仅是神话,更是他们理解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蓝图。我们将对比不同城邦版本中的差异,分析这些差异如何服务于城邦的特定政治需求。 第三部分:青铜时代的冲突与融合——城邦间的地缘政治 早期美索不达米亚并非一个统一的实体,而是由相互竞争、时而结盟的城邦组成的复杂网络。 1. 战与和的代价: 分析城邦间争夺灌溉水源、肥沃土地和贸易路线的冲突模式。我们不仅关注军事行动本身,更关注冲突结束后对战败城邦的经济剥削方式,以及如何通过对战俘的处理来巩固胜利者的统治基础。 2. 语言与认同的交锋: 随着阿卡德人的崛起,闪米特语系的阿卡德语开始挑战苏美尔语的主导地位。本章将探讨这种语言更迭背后的文化冲击与融合过程,展示一个多语种社会如何在新兴帝国框架下逐渐形成统一的文化认同。 3. 外部世界的投射: 美索不达米亚人如何看待其文明圈外的世界?我们将考察早期文献中对“蛮族”、对遥远贸易伙伴(如马甘、麦路哈)的描述,揭示早期世界地图构建的偏见与认知边界。 结论:未竟的遗产与现代的回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美索不达米亚早期文明在数学(六十进制)、天文学(星座划分)和文献编纂方面的贡献。它并非一个完美的、无瑕疵的文明典范,而是人类在应对生存挑战时所做出的一系列复杂、充满矛盾的抉择的真实记录。通过研究这些泥板上的微小印记,我们得以窥见人类社会组织、信仰构建和权力运作的古老原型,这些原型在数千年后,仍以微妙的方式影响着现代世界的治理结构。 本书特色: 一手文献的深度解析: 大量引用并翻译了苏美尔早期楔形文字的最新研究成果,而非依赖二手资料的转述。 跨学科整合: 结合了考古学、水利工程学、古代宗教学的研究视角。 叙事张力: 避免枯燥的年代学罗列,以“权力如何诞生”和“信仰如何维系”为核心线索展开叙事。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立楨


  他除了是一位航太工程師之外,更擁有美國聯邦航空總署所頒發的私人飛行執照,因此他對飛機與飛行都有相當的瞭解。他在美國航太界工作超過四十年,最近才由全球最大航太國防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退休。

  他在兩岸航太迷當中享有盛名,經常研究並撰寫我國的空軍、民航故事。因著他的研究成果,我國空軍曾多次更正戰史紀錄,甚至更正了空軍公墓墓碑上的資料。

  他是目前唯一曾替兩位參謀總長、四星上將(陳燊齡將軍與唐飛將軍)做傳的作者。2017年8月,他更成為第一位以撰寫空軍故事而獲得空軍模楷甲種二等獎章(文字類)的平民。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被無關緊要的小事影響
第二章       紀律廢弛
第三章       「我以為……」造成的可怕後果
第四章       不當節省成本,變成無解的局面
第五章       應注意、能注意,卻未注意
第六章       缺乏精鍊的基本知識
第七章       很久以前犯了一個小錯誤
第八章       未按標準程序作業
第九章       設計瑕疵
第十章      「差不多就可以……」,結果飛機燃油漏光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8018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6.7MB

图书试读

自序

  台灣時間四月三日的深夜,我搭乘的這架波音七七七型的客機正安穩的以四百七十浬真空速,飛在三萬九千英呎的高空。我坐在靠窗的座位上,看著窗外漆黑深寂的夜空,心中的思緒卻如脫韁野馬,想著許多在這架飛機上的其他乘客會認為是「觸霉頭」的情況……

  我想著如果就是現在,飛機的一個貨艙門突然飛脫,造成飛機遽然猛暴性失壓,那麼這架飛機的飛機的飛行員該怎麼辦?如果目前一個發動機漏油,所剩餘的燃油以無法讓我們飛到舊金山,飛行員將轉降何處?如果貨艙內的一些貨物突然著火,我們逃得過這場劫難嗎?

  我之所以會有這些念頭,是因為這些都是真實世界中曾發生過的案例,也就是這本書中所提到的案例中的幾個事件。

  這本書裡蒐集了十起民航界的意外事件,其中有飛行員操縱錯誤所引起的失事事件,也有因為機件故障所引起的失事事件,但是那些所謂的「機件故障」,也多半是因為地勤維修人員或是設計人員的錯誤所導致的。所以,幾乎可以說所有的飛機失事案件,都是和「人」有相當的關係。

  為了杜絕這種因為人們大意或疏忽所引起的意外,每家航空公司、飛機公司都有專為飛行組員、維修技工所準備的「標準程序」(SOP,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希望那些人在執行他們勤務時,能遵守那些程序,而將發生失誤的機會減到最小。

  然而,每隔一段時間,我們總是會聽到一件令人心碎的飛機失事消息,電視銀幕上顯示著飛機支離破碎的殘骸,銀幕下端的走馬燈不斷的報出連續上升的罹難人數,讓坐在電視機前面的大眾開始懷疑「飛機到底是不是一個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

  其實,根據美國的CNN在二〇一五年所做的各類交通工具安全性的比較(下圖),客機在所有的交通工具中,還真是「最」安全的一種交通工具。
 
  各類交通工具安全性比較(美國境內五年資料)
  交通工具
  每十億哩死亡人數
  摩托車
  217
  私家汽車/小卡車
  5.75
  火車
  0.47
  捷運
  0.24
  公共汽車(巴士)
  0.14
  客機
  0.06
 
  既然飛機是那麼的安全,為什麼每當有飛機失事時,總是佔著媒體的頭條,讓看了報導的民眾覺得每次登上飛機,都可能會有那深不可測的後果?那是因為媒體的賣點就是將事故「煽情化」!記者站在飛機的殘骸前面,面對著鏡頭說著他剛從一些「專家」處得來的「真相」,而那些「真相」卻多半是聳人聽聞的,這種情況下搶占收視率的目標是達到了,但是一般民眾卻得到了許多「不甚確實」的訊息,因為飛機失事的「真相」豈是可以藉由幾張飛機殘骸的相片就可以知道的?

  幸而,在每次飛機失事之後,有一群不站在群眾前面的「專家」們,他們來自不同的專業,他們在飛機的殘骸中去尋找任何可疑的蛛絲馬跡,將那些證據以科學的方法去驗證,來找出飛機失事的真正原因,然後根據那些原因,一則做出飛機零組件修改的建議,再則將飛行人員或是維修人員的「標準程序」修改,希望藉由這些軟、硬體的改進,讓日後的空中運輸更安全。

  現在大家所熟悉的CRM(Cockpit Resource Management,座艙資源管理)就是在一九七二年的東方航空公司第四〇一次班機失事之後,讓民航界開始警覺到「必須有效的去利用座艙內有限的人力資源」,繼而由聯合航空公司正式開始推行運作。
在經過多少次飛機失事的血的教訓之後,目前的飛機已是相當的安全,每家航空公司對飛行組員及維修人員的訓練也是非常的紮實。這些都是民航客機在所有的交通工具中享有最安全頭銜的主因。

  然而,只要有飛機繼續在天空飛行,日後一定還會有客機墜毀的慘劇,因為百密必有一疏,英語中的一句諺語將這說的非常明白,那就是:「Accidents Do Happen! (意外總是會發生的!)」

  幸好,那種機會是微乎其微的。

推薦序

一本難得的航太科普故事書


  認識王立楨先生是我剛接任四聯隊聯隊長的時候,李子豪將軍帶著他到嘉義來參觀。當時我對他的第一個印象就是:這位文質彬彬的工程師怎麼對空軍瞭解得那麼多,幾乎我說的空軍任何事情他都可以接的下去,而且似乎對那些事瞭解的程度比我還要深。

  幾年後,有機會讀了他替前參謀總長陳燊齡將軍寫的傳記《回首來時路》,又覺得他雖然高中沒有畢業就出國,又長年待在國外,但是拿起筆來的功夫竟也毫不含糊。

  後來,在我擔任民航局局長的時候,他拿了他所寫的《螺旋槳邊的歲月》一書來請我做序,我在詳讀那本我國第一位民航飛行員陳文寬先生的傳記之後,又發現他除了空軍之外,對我國民航界的事情也有深刻的認識。

  在我由民航局局長卸任之後,我們之間的交往才開始比較頻繁,他每次回國我們都會聚在一起,談談空軍往事和民航近態。聊天時,他曾不只一次表示要將他所知道的空軍故事及民航典故,在他的有生之年都寫下來,免得那些故事僅流傳在我們這一輩的口語當中。我們這群在空軍及民航界幹了一輩子的老兵,對他這種精神感到相當敬佩。

  這次他又寫了一本有關民航空難事件的書要我替他做序,我將大約十萬字的文稿看完之後,發現這本書裡提到的十起空難都是我所熟悉的事故,但不同於空難調查報告的枯糙無味,他竟然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像說故事一般,將那些原本相當技術性的失事原因解釋得相當清楚。我認為這和他本身就是航太工程師,有著相當的關係,尤其是他對於飛機及航太科技有著深度瞭解,再加上他的生花妙筆,就促成了這本相當精采的書。讀稿時我就想:如果空難的失事調查報告都寫成這個樣子,該是個什麼境界?

  在此我要鄭重的向大家推薦這本書。您可以把它當一本故事書來看,書中的驚險情節會讓您緊張到手心流汗;也可以當一本科普書來看,因為書中會仔細的由科學的角度來解釋一架飛機為什麼「不能飛」!

  最重要的是,希望民航界的同仁,能藉著這本書裡的十個故事,自我砥礪,讓空難事件不再發生。
 
空軍退役少將、前交通部民航局局長  張國政

推薦序
 
你會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自從人類發明飛機之後,運動的領域也由二度空間變成三度空間,除了帶給人類快捷便利的交通,也改變了生活方式,地球的空間也形同縮小了。而經濟的發展也為之改變,人們越來越依靠航空來促進經濟成長,使得航空業在近年來呈爆炸性的成長。
 
  伴隨而來的是飛航安全更加得到重視。現代的航空事業在複雜又多變的商業網路中是特殊機構,而在快速變遷之航空營運環境中,此等機構仍必須持續調適,以保持生存。在這個產業內,雖有極少數的商業個體、市場、供應網及其作業仍僅限於本國內,惟整體航空事業更趨向於全球化已是無法避免之事實。因此,航空事業這麼複雜、多元又快速變動的特性,更突顯了良好的安全管理之重要性。
 
  一九九〇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雷森博士(James T. Reason)提出了「瑞士起司」的模型理論:在航空、醫療照護及工程等方面所發生的重大意外事件,就有如一片片的瑞士起司不斷堆積,只要其中一片起司的移動,就可能使光線無法穿透,就會造成事件的發生而面臨災難。從這個基礎理論開始,就可進一步執行飛行安全的風險管理。

  在我三十餘年的飛行生涯中,包括了軍中的戰鬥機飛行及在民航局的飛航測試飛行,其中也曾遭遇不少空中危險事件。每當幸運地解除危機而安全落地後,我必定深刻檢討錯誤,並找出預防的方法,同時將那些教訓銘記在心,絕不再犯。

  而在聽到任何重大飛安事故的同時,我總會探究事件發生的根源,自我砥礪。這是屬於一個飛行員的自身作為,然而飛安重大事故發生的因素總包括了機械、天氣、人為、航管及複合等因素,這些因素最後綜合的結果,就掌控在飛機駕駛員的手中。因此,提升飛安的水準也就成了航空界的顯學,百年來航空界不斷的從飛航作業的整個系統面檢討改進,不斷的冀求堵住或填滿每一片瑞士起司的孔洞。國際民航組織在施行多年的國際民航附約中,又於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四日增加了第十九號附約「安全管理」,將安全管理融入飛航作業之正常管理架構中,繼續提升現有之安全策略及作為。

  本書作者王立楨自一九七四年於美國紐約航太學院(College of Aeronautics)航空系畢業後,就開始鑽研於航空業,除熱心蒐整研究我中華民國空軍航空史實外,對於全球飛航事故的發生原因也有精闢的研究。這本書是王先生蒐錄了全球歷年民航機空難事件較為經典的事故歷程,以生動並結合情境的語彙,讓讀者有身歷其境的感覺,如欣賞小說般的慢慢將殘酷的結果呈現,並將事故造成的原因作出了詳細的分析,是從事飛航事業者以及飛機駕駛員值得仔細研讀的一本好書。本書每一篇都是血的教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過去慘痛的教訓作為後人的經驗,使飛行安全能更臻完善是最明智的做法。
 
  前空軍十二戰術偵察機隊隊長、交通部民航局飛航安全檢查員╱測試機飛行員   林建戎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飛航解密」這幾個字簡直就是給我們這些熱愛天空又對飛航安全有著無限好奇心的人打了一劑強心針。台灣的航空業發展這些年頭可說是越來越受到關注,不論是傳統航空還是新興的廉航,大家對於飛機上的每一個細節都想一探究竟。我特別期待的是,書中會不會觸及到一些台灣讀者比較有共鳴的議題,像是我們熟悉的機場運作流程、或者某些特定機型的操作習慣?畢竟,站在我們自己這塊土地上,對於身邊的飛航環境總是多了一份親切感和關切。如果能有結合台灣在地案例的分析,那就更棒了,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絕對是閱讀這類專業書籍最大的樂趣所在。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種既專業又不失親和力的方式,把那些看似高深的航太知識,轉化成我們普通人也能理解的語言,畢竟,飛安無小事,了解得越多,搭飛機時心裡就越踏實。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絕對值得我把書架清出來好好收藏一番。

评分

訓練與管理,這兩個詞在任何高風險行業都是核心中的核心。以台灣的職場文化來看,我們常常在講「SOP」,但「SOP」的落實程度和背後的管理哲學才是關鍵。我總覺得,很多時候事故並非源於技術不足,而是管理體系的漏洞,或是訓練流於形式。這本書如果能揭露美國航太界在飛行員選拔、模擬機訓練的標準,以及他們如何建立一種鼓勵「說真話」、不怕犯錯的報告文化,那對台灣的各行各業都會有極大的啟發。我希望它不是只講飛行員怎麼飛,而是講高層管理者如何建構一個讓所有人都願意主動維護安全的組織氛圍。這種「軟實力」的剖析,往往比冰冷的技術規格更有價值。畢竟,科技會進步,但人性與管理思維的僵化卻是普世的難題。

评分

對於電子書這個載體,我個人是抱持著一種既愛又恨的情感。愛的是它的便利性,隨時隨地都能在手機或平板上閱讀,查找關鍵字也超級方便,這對於需要快速複習或交叉比對資料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救星。不過,對於這種需要反覆咀嚼的專業書籍,我還是有點懷念實體書那種翻閱的觸感和在書頁邊緣做筆記的儀式感。不過,既然是電子書,我更期待它的互動設計。例如,書中如果有提到複雜的氣流圖、儀表板配置圖,能不能有放大、旋轉的功能,讓讀者能更清楚地觀察細節?或者,如果能內嵌一些外部連結,直接導向FAA(美國聯邦航空總署)的相關文件或影片範例,那會讓這本「解密」之書的實用價值直線飆升。期望這不只是一本靜態的文字檔,而是一個動態的學習工具。

评分

說真的,現在網路上關於航空的資訊爆炸,很多YouTube影片或部落格文章,標榜著「獨家內幕」,但實際上內容往往只是皮毛,頂多就是把維基百科的東西重新包裝一下,缺乏真正的深度。我對於「美國航太專家」這個標籤特別感興趣,這代表著能接觸到全球最前沿、最嚴格的標準和實務經驗。我們都知道,美國的民航法規和安全文化是建立在非常扎實的歷史和無數次事件的教訓之上。因此,我非常好奇,這些專家會如何剖析「飛航安全」這個宏大的主題?是會著重在機械層面(比如發動機的設計、結構強度),還是更偏向於人為因素(Crew Resource Management, CRM)?如果書中能深入探討事故調查的邏輯,那種從碎片中重建真相的過程,對我來說簡直比偵探小說還精彩。畢竟,理解「為什麼會出錯」,遠比知道「如何不讓它發生」更具警示意義。我期待的是一場思維上的碰撞,而不是單純的知識羅列。

评分

閱讀這類主題的書,最終的目的其實是建立一套更健全的風險認知框架。飛航安全之所以令人著迷,是因為它幾乎是人類工程學與心理學結合的極致展現。我希望能從書中學到,當專家面對極端天氣或突發機械故障時,他們腦中的決策鏈是如何運作的?那種壓力下的判斷,是基於直覺還是嚴謹的概率模型?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關於「可接受的風險」界線的討論,畢竟在現實世界中,完全零風險是不存在的。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種視角,讓我們理解,在飛航領域,「安全」往往是數百道防線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不是單一零件的完美。這會讓我對未來每一次起飛,都能抱持著一種更深層次的敬畏與理解,而非僅僅是盲目的信任。這本「解密」的價值,就在於把那層神秘的面紗揭開,讓我們看見背後的體系與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