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景:50處遊山玩水的中國奇景 (電子書)

中國第一景:50處遊山玩水的中國奇景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賀壽光
图书标签:
  • 中国风景
  • 旅游
  • 景点
  • 自然风光
  • 地理
  • 文化
  • 电子书
  • 旅行
  • 奇景
  • 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呈現的是一位行者眼中的50處「中國第一景」。作者用「第一」眼光讀美景,以文化散文寫遊記,寫景、敘事、抒情、說理,擺脫了一般性的景點介紹和導遊詞式的遊記寫法。通過閱讀,既能對景點的基本情況有所瞭解,又能對景點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有所體會,許多篇目,可以作為寫作遊記的範文。讓人們邊走邊看,邊走邊思,在欣賞美景的同時起到凝神、提氣的作用,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指導性。曾被中國網友譽為「天下第一遊記」。

作者簡介

賀壽光

  男,中國江蘇射陽人,1950年生。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鹽城市書法家協會會員。鹽城師範學院文學院兼職教授。全國優秀文藝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江蘇省勞動模範。已出版劇本、散文、遊記等各類專著10本。代表作有《奇婚記》、《將軍淚》、《寶硯記》等。

山河壮丽,人文荟萃:中国历史地理与文化深度探索 本书并非聚焦于当代热门旅游景点的指南,而是一部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理解中国这片古老土地的地理脉络、历史变迁及其孕育出的独特文化景观的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具的读物。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镌刻着时代烙印、承载着文明记忆的地理实体、历史遗迹和人文构造,探究它们如何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孕育、发展、并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地理形塑——华夏大地的骨骼与血脉 中国,一个横跨温带、热带、寒带,地貌类型极其丰富的国度。本书将从宏观的地理格局入手,剖析“地势西高东低”这一基本骨架如何决定了中国的气候分布、水系走向和早期文明的起源地。 一、山脉的意义:龙脉与屏障 我们将探讨中国主要的几大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秦岭-淮河一线、以及横亘南北的太行山脉、巫山山脉等,如何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缓冲带和交汇点。例如,秦岭如何被视为南北气候、物种、乃至文化的分水岭;而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关键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神话传说中“万山之祖”的文化源头。本书不会描述具体的游览路线,而是侧重分析这些山脉在历史上作为军事要塞、矿产资源地或文化传播走廊的角色。 二、河流的塑造:文明的摇篮与动脉 黄河与长江,这两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将是本部分的核心内容。我们不仅会追溯它们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河道变迁,更会深入研究它们对沿岸聚落形态、农业灌溉技术以及区域文化差异的影响。例如,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的地貌如何催生了特殊的“穴居”建筑形态,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网密布”如何促进了精耕细作和漕运体系的建立。此外,书中还将涉及淮河、珠江等重要河流,分析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三、高原与盆地:历史舞台的背景 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对亚洲季风气候的深远影响,将是地理章节的重要论述点。我们关注的不是攀登的挑战,而是高原在古代作为战略后方、资源富集地(如盐、矿物)的角色。同时,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内部构造,它们相对封闭的环境如何培养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以及它们在中央王朝统治中的战略价值。 第二部分:遗存与变迁——历史地理的活化石 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地理环境与人文遗迹的互动之中。本部分将侧重于考察那些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的历史地理现象。 一、都城的选址哲学:天人合一的体现 本书将选取数个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都城(如长安、洛阳、南京、北京)作为案例,解析其选址的深层逻辑。这不仅仅是关于河流与山川的依傍,更是对“风水”观念、防御需求、漕运便利以及政治象征意义的综合考量。我们将分析一个都城从兴盛到衰亡的地理诱因——例如,河流改道对城市生命线的冲击,或周边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口承载力的限制。 二、长城的文化地理学:防御与交流的界线 长城体系的修建,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长期对峙与融合的历史见证。本书将分析长城并非单一的线性防御工事,而是一个复杂的防御体系,涉及关隘、烽火台、屯田区等要素。我们探讨长城在不同朝代中,其功能侧重点的变化——从早期的军事防御,到后期的边境管理与贸易控制的结合点。 三、运河的拓荒者:人造水系的宏伟工程 大运河,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工水利工程之一,其修建的地理学意义不亚于任何自然河流。我们将剖析京杭大运河如何打破了南北地理障碍,将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串联起来,从而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书中将讨论历代对运河的疏浚与废弃,如何直接反映了国家力量的强弱和区域经济重心的转移。 第三部分:文化景观的地理解读——信仰、艺术与物质生活 地理环境不仅塑造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艺术表达。 一、宗教地貌学:圣山的朝圣之路 中国的五岳、四绝等名山,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自然景观,成为了文化和宗教的载体。本书将分析道家和佛教如何“占据”特定的山川形胜,形成独特的宗教地理景观。例如,武当山为何成为道教内丹修炼的理想之地,以及佛教石窟艺术(如云冈、敦煌)的开凿,如何依托于特定的地质条件(如砂岩的可雕刻性)和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二、地域文化与物产的生态关联 从茶叶的种植区到瓷器的烧制地,再到丝绸的生产链条,地域物产的分布与特定的气候、土壤条件息息相关。我们将探讨这些物质文化如何演变成身份的象征,并最终通过商道(如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被传播到更广阔的区域,形成独特的“物质地理学”。 三、传统聚落的生态智慧 徽派建筑的马头墙、福建土楼的圆形围合、陕北窑洞的冬暖夏凉,这些都是古代先民在特定气候和地质条件下,发展出的精妙的生态适应策略。本书将以人类聚落形态的演变,展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长期博弈与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文化的全新视角:不是通过走马观花的游览,而是通过对山川河流、遗址古迹背后蕴含的地理逻辑与历史深意的探究,领略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壮阔气象。这是一次对中国历史地理脉络的系统性考察,而非单纯的旅游攻略。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代序】中華第一遊記∕李幼謙
1、第一城──長城
2、第一關──山海關
3、第一樓──黃鶴樓
4、第一閣──蓬萊閣
5、第一奇山──黃山
6、第一名岳──泰山
7、第一奇險──華山
8、第一奇觀──石林
9、第一奇秀──雁蕩山
10、第一江山──北固山
11、第一江峽──長江三峽
12、第一江寨──石寶寨
13、第一江潮──錢塘江潮
14、第一黃瀑──壺口瀑布
15、第一瀑──黃果樹瀑布
16、第一灘──北海銀灘
17、第一涯──海角天涯
18、第一溪──巫溪
19、第一渚──黿頭渚
20、第一磯──燕子磯
21、第一溝──九寨溝
22、第一堰──都江堰
23、第一泉──趵突泉
24、第一「潑」──西雙版納傣族潑水節
25、第一漂──施秉漂流
26、第一霧──廬山霧
27、第一山水──桂林
28、第一水鄉──周莊
29、第一亭──醉翁亭
30、第一山莊──承德避暑山莊
31、第一祖庭──白馬寺
32、第一名剎──嵩山少林寺
33、第一佛寺──法門寺
34、第一窟──莫高窟
35、第一陵──黃帝陵
36、第一帝王陵──秦始皇陵
37、第一孔廟──曲阜孔廟
38、第一祠──晉祠
39、第一壇──天壇
40、第一鬼城──豐都鬼城
41、第一塔──開封鐵塔
42、第一斜塔──虎丘塔
43、第一畫廊──武陵源
44、第一長聯──昆明大觀樓長聯
45、第一碑林──西安碑林
46、第一井──新疆坎兒井
47、第一池──天山天池
48、第一嶼──鼓浪嶼
49、第一秀水──千島湖
50、第一木屋村──寧國世界木屋村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09427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0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名頗具氣勢,「中國第一景」,這個稱謂本身就帶著一股強烈的宣傳意味,也讓人不禁好奇,究竟是如何篩選出這「50處」精華?畢竟中國幅員遼闊,山川河流數不勝數,每個人心目中的「第一」標準想必大相逕庭。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島嶼上的居民來說,看待大陸的山水,總帶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懷。我們從小接受的地理教育,或是透過文學作品對大江大河的想像,都建立在一個巨大的地理尺度上。所以,我希望這本書的編排能夠跳脫傳統的「旅遊指南」框架,轉而成為一種探險日誌或文化觀察。作者能不能告訴我們,在那些壯闊的奇景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在地信仰、地方傳說,或是幾個鮮活的腳印?例如,某個峽谷在古代詩人筆下是如何被描繪的?它如何影響了周邊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如果能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進行深度的交織,讓讀者在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餘,也能感受到人類文明在這些偉大場所中的渺小與堅韌,那這本書的深度與廣度,才真正配得上它「奇景」的稱號。

评分

閱讀中國的山水文學作品,常常會讓我反思到台灣文學中對「山」與「海」的詮釋角度。我們的山是親切的、有靈性的,帶著濃厚的日式與原住民文化色彩;而大陸的奇景,則往往給人一種更為雄偉、更具歷史厚重感的印象。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50處奇景」的選輯,能展現出與我們既有認知不同的視角。作者是否能捕捉到那些「非典型」的美?例如,比起黃山、桂林這些名聲在外的地標,我更感興趣那些因地質活動或特殊氣候而形成的、帶有強烈地域色彩的隱藏版景觀。這種「奇」不單指視覺上的震撼,更應包含一種知識上的新穎性。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簡潔的科學解釋,說明這些奇景是如何形成的,那會大大提升書籍的價值感,讓它從一本單純的旅遊筆記,升級為一本兼具科普性質的地理賞析。總之,我希望這趟閱讀之旅是充滿驚喜的,能夠拓寬我對「美」的定義,並激發我未來有機會親自去驗證這些傳說中的壯麗景色的渴望。

评分

老實說,面對電子書這種形式,我對閱讀體驗的流暢性有著較高的要求。特別是像這種著重於「景觀」的書籍,如果排版不佳,或者圖片載入緩慢,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就會瞬間瓦解。我希望這本《中國第一景》在電子書的優化上能做得足夠到位,無論是在手機、平板還是電腦上閱讀,都能保持清晰的畫質和直觀的導航性。畢竟,遊覽奇景的樂趣,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那種「探索」的滿足感。我猜測,這50處景點或許會根據地理區域、景觀類型(如山嶽、水域、石林等)進行系統性的分類。如果能夠提供清晰的虛擬地圖導覽功能,讓讀者能從宏觀角度理解這些景點的相對位置,進而規劃自己的「紙上旅行路線」,那就更棒了。對我而言,閱讀旅遊書不只是消磨時間,它更像是一種知識的積累與潛在行動的預演。我會仔細研究每一個地方的特殊性,看看那裡的氣候、植被與我們台灣南部的熱帶山區有何不同,甚至思考一下,如果我要用攝影的角度去捕捉那裡的瞬間,我會選擇哪個角度。

评分

最近手邊剛好翻完一本關於亞洲文化遺產的厚重文獻,對於那種需要高度專注力去消化複雜史料的閱讀體驗,坦白說,有點讓我感到心神俱疲。因此,對於這本標榜「遊山玩水」的旅遊類書籍,我抱持著一種尋求心靈療癒的渴望。我希望它能像一陣清新的山風,吹散腦中的晦澀難懂。在台灣,我們習慣將自然景觀視為一種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阿里山日出、太魯閣的鬼斧神工,還是東北角的海岸線,都深深嵌在我們的集體記憶裡。因此,當我們閱讀關於他處奇景的描述時,很自然地會將之與我們熟悉的場景進行比對。我期待的是一種輕鬆、流暢的敘事風格,文字應當是充滿畫面感的,色彩飽和度要高,能讓人光靠想像就能「看見」那種視覺衝擊力。我最在意的部分是,作者是否能捕捉到「奇」這個字背後的精髓——那些顛覆常規、令人驚嘆的地理現象,而不僅是單純的風景名勝介紹。如果能搭配高品質的攝影作品(雖然這是電子書,但我想電子書的呈現效果也很重要),那將會是一場無與倫比的視覺饗宴,讓人暫時忘卻日常的煩憂,沉浸在那片山水之中。

评分

這本關於中國自然風光的好書,讓人光是看書名就心馳神往,彷彿已經踏上了那片廣袤的土地,準備探訪那些傳說中的奇景。身為一個對台灣山水也情有獨鍾的讀者,我對於這種結合了地理知識、人文故事與絕美風景的書籍總是抱持著高度期待。畢竟,我們的寶島山勢陡峭,峽谷深邃,與大陸的壯闊景象想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同時也各自發展出獨特的氣質。閱讀這類書籍,不只是在看別人的風景,更像是在對照、審視我們自身擁有的自然遺產,激發出想要親自去體驗一番的衝動。我特別好奇書中是如何平衡描寫那些耳熟能詳的標誌性地標,與那些可能相對冷門但同樣令人屏息的秘境。是走馬看花式的簡介,還是深入挖掘每一處景點背後的歷史脈絡與地質成因?好的旅遊書,絕對不只停留在「漂亮」這個層面,它必須能引人入勝,讓讀者在紙上就感受到那股撲面而來的風,聽到那潺潺的流水聲,感受到那種「身歷其境」的震撼。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穿越時空,領略中國山水的神韻與變遷,讓我對這片古老土地的地理之美,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感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