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先做先贏!40歲開始規畫、50歲開心打造,好房子讓你笑著住到老 (電子書)

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先做先贏!40歲開始規畫、50歲開心打造,好房子讓你笑著住到老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黛羚
图书标签:
  • 房地產
  • 理財規劃
  • 退休規劃
  • 居住空間
  • 生活設計
  • 40代
  • 50代
  • 房屋投資
  • 夢想家園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好房子,讓你笑著住到老│
  40歲開始規畫、50歲開心打造!

  越住越年輕
  給自己一個安心減齡的家
  讓父母好用、自己未來也享受,別等「老了再說」!


  【老後的家,不是你所想的那樣!】
  ●高齡住家≠100%無障礙的家 ●老後的家≠一定要花很多錢
  ●熟年住家≠長照的家    ●在宅養老≠一定要搬家換房

  【熟年住得好,中年就得開始起跑!】

  ▎在宅養老第一步:翻修好?還是搬家好!
  ▎別讓他人決定你住在哪裡?怎麼住、和誰住!
  ▎熟年的家,零壓力改造!局部修整就很好用。
  ▎暖心再造,滿足個人志趣的家!
  ▎不是所有房子都有能力陪你到老:家的保存期限、體質再檢視!
  ▎預留孝親空間,需兼顧父母心理感受。
  ▎初老與中老期所需的空間特性。
  ▎「在地、在宅老化的家」必備三大要件。
  ▎斷捨離:簡單生活,是最容易達成的環保!
  ▎減物之後就是減念,掃除情緒囤積很重要!

  【先做先贏!保命防跌、好使用的局部設計】

  ▶手:握、舉、拉、抬

  降低櫥櫃高度+升降設計∣走道扶手+夜光輔助設計

  ▶腳:跨、站、坐、走
  樓梯升降梯選用∣出入口暫坐設計∣防跌高差設計∣由坐到站不吃力設計∣地板止滑設計

  ▶視:光線、顏色、紋理
  防眼花的地板花色選用∣防炫光幻視的材質選用∣心情平緩明朗的色系選用

  【好好打造後半輩子家的人,會笑著住到老!】
  這本書想寫給的對象其實再明確不過了!是鎖定在38~55歲、以「預計透過搬家或第二次翻修,創造住到老的家」的屋主。若要再更進一步聚焦,還包括「預計接長輩來住或住附近」、「僅與伴侶同住或獨居」及「想過簡單安全的老後生活」的人。

  後半輩子的居所,在購屋或裝修之前,首先要確定的是:自己住、還是跟別人住?這問題最好即早決定,以便在空間上儘早規劃、及早適應。

  因此,書中第一單元,從打破一般在宅養老、高齡住宅常見各式的迷思切入。告訴你,熟年的家不是養護中心,而是讓人可以越住越開懷、行動更靈活自如的好居所。如何讓自身興趣與家空間結合、空間移動不費力、取物置物很便利,甚至要讓機能設備充滿愉悅的美感......這些,才是最應該注重的。

  此外,本書更希望協助讀者以較少的預算負擔,較少的裝修更動,逐步計畫,踏實著手後半輩子的好居所。

  因此,書中拜訪了7位已經實踐了老後夢想的家的屋主,例如:設計師小曼,為腳力退化的80歲母親調動家的格局,走路更省力;60歲退休的阿俊,家中多了木工房,老後的理想家具自己動手做;阿瑤與小郁將住了8年的舊家改造,創造新的機能,更適合老後的彈性變化;40歲的奈麗,將斷捨離帶入空間中,無形中減少了更多時間與金錢的負擔……

  這些早早開始計畫、不再受限於不便的空間,舉手投足更為靈活、好好打造後半輩子的家的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都能笑著住到老!

本書特色

  ★ 迷思破除:別等「老了再說」!針對自己與家人需求的關鍵養老裝修與思考。
  ★ 空間評估:老家結構是否適合養老。究竟是搬家好?還是就地補強整修比較好!
  ★ 減物心法:告訴你空間收納術、居家斷捨離如何降低耗能,創造安全動線。
  ★ 設備規畫:給你在宅養老設備、不同需求的精準選配與設計!
  ★ 真實案例分享:從40歲開始準備的硬體、軟體know how,經驗心得一次告訴你。
理想生活蓝图:从零开始构建您的永续居所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传统购房观念的束缚,深入探讨“家”对于人生下半场的真正意义。我们聚焦于如何通过前瞻性的规划与审慎的决策,打造一个既能满足当下需求,又能适应未来变化,真正能让人安享晚年的居住空间。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或装修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哲学、财务策略与自我实现的实践手册。 第一部分:重新定义“家”的价值——下半场人生的居住哲学 许多人在步入中年后,才开始意识到居住环境对于生活品质的决定性影响。本书首先挑战了“越大越好”、“越新越贵”的传统思维定式,倡导回归居住的本质需求:舒适、安全、便捷与情感联结。 1. 居住需求的代际演变: 我们将详细分析人生的不同阶段(例如,从40岁到退休后)对居住空间的不同侧重。40岁可能侧重于学区与家庭功能,而50岁以后则需要考虑无障碍设计、健康维护和便捷的邻里支持系统。我们提供了一套自我评估工具,帮助读者清晰勾勒出未来二十年的居住需求清单。 2. 财务自由与居住成本的平衡: 拥有一个“好房子”不应成为财务负担。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持有成本(包括物业费、维护费、能源消耗及潜在的税费)对退休金的侵蚀作用。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现有的资产结构,通过合理的贷款结构优化(或提前还清债务),确保居住的稳定性。重点分析了“以房养房”的策略可行性,以及在不同城市环境下,如何评估出售现有房产置换更小、更具功能性的居住地的财务回报。 3. 心理健康与居住环境的互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居住环境直接影响情绪稳定和认知功能。本书引入了环境心理学的概念,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自然采光、通风质量、色彩选择以及收纳布局来营造一个减压、具有疗愈作用的内部空间。特别关注了如何设计“多功能空间”,以适应居家办公、兴趣培养或照护他人的多重角色转换。 第二部分:前瞻性规划的艺术——从愿景到蓝图的转化(40岁至50岁) 成功的居住规划需要远超装修进度的眼光。本部分强调“早规划、早行动”的重要性,将复杂的决策过程系统化、模块化。 1. 时间线的艺术:设定关键里程碑: 我们建议将未来居住规划分解为可执行的五年计划。例如,40-45岁是进行市场调研和家庭共识形成的关键期;45-50岁是财务测算、债务优化及初步设计方案确定的攻坚期。详细列出了在每个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检查清单。 2. 土地与社区的选择哲学: 房子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本章超越了单纯的地理位置考量,深入探讨了社区的“软实力”——医疗资源的可及性(步行距离内的药店、诊所)、公共交通的便利度、以及社区文化(邻里互助氛围、文化设施)。针对郊区与城市中心的优劣势进行平衡分析,特别是考虑未来老年出行便利性的变化。 3. 建筑本体的适应性设计(Universal Design): 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主张,在规划阶段就应植入通用设计理念,而非等到需要拐杖或轮椅时才进行昂贵的改造。内容涵盖: 动线优化: 最小化楼层间的移动,考虑单层居住的可能性。 尺度设计: 门洞宽度、走廊空间、家具高度的人体工学考量。 安全防护: 防滑地材的选择、紧急呼叫系统的集成、卫浴空间的安全配置(扶手预埋位)。 技术集成: 智能家居系统的选择,重点在于其易用性和可靠性,而非花哨的功能。例如,远程监控、自动照明系统与环境控制。 第三部分:精益求精的实现——打造一个能“笑”着居住的空间(50岁以后) 一旦规划确定,接下来的执行阶段需要极强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对细节的坚持。本部分侧重于装修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材料选择,确保最终成果的耐久性与舒适性。 1. 材料的耐久性与维护成本考量: 许多流行的装修材料虽然美观,但后期维护成本高昂或寿命较短。我们推荐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维护简便的材料,例如高品质的木地板、耐用涂料、以及易于清洁的台面材料。分析了不同能源系统的长期运行成本(如地暖、空气源热泵等)。 2. 储物系统的终极策略: 随着物品的累积和角色的转变,高效的储物系统至关重要。本书提供了“藏八露二”的整理原则,并指导如何设计真正符合人体高度的储物空间,避免不必要的弯腰和攀爬。重点讲解了如何利用阁楼、地下室或定制柜体,将生活必须品与季节性物品进行有效分离。 3. 园艺与自然光的哲学: 探讨了如何将室外景观巧妙地引入室内。无论是小阳台还是大院落,如何通过植物的选择、水景的设置,创造一个能让人放松、接触自然的私人领域。同时,详述了如何通过窗户朝向、遮阳设计,最大化自然光线的利用,减少人工照明的依赖,并有效控制夏季热负荷。 结语:居住,是持续的自我对话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让读者理解,一个“好房子”不是一个静态的终点,而是一个动态的陪伴者。它应该能够随着居住者的心境和身体状况不断进化,提供坚实的后盾,使人能够真正放下对未来的焦虑,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通过系统的规划和审慎的执行,您的家将成为您人生下半场最可靠的资产和最温暖的港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黛羚(阿羚)


  獨立採訪、記錄有關生活與住宅的一切。並以樂齡、綠色生活、回歸簡單本質等做為講座主題。至今記錄有友善生活包括《從斷捨離開始,打造你的新家感!》、《想住一輩子的家》、《這輩子 一定要當一次農夫》、《會說故事的空間》、《老屋綠改造》、《樂在原木生活》…等書。 提供諮詢服務如下:住家整體空間規劃建議、局部空間改善、陪伴買屋家庭看屋、住家環境條件之改善等。

  FB粉絲團:《林黛羚》
  官方Line ID:@ddn4393c
  部落格:《好宅好人好生活》
 

图书目录

Ch 1.越住越年輕!打造安心減齡的家

Part 1. 別等老了再說!40~60歲是住的關鍵準備期

01.老後的家≠100%無障礙的家—零壓力改造!局部修整就很好用  
02.熟年住得好,中年就得開始起跑—別讓他人決定你住在哪裡?怎麼住!
03.老後的家≠長照的家—打造滿足個人志趣的家!
04.並不是所有房子都有能力陪你到老—家的保存期限?體質再檢視!
05.預留孝親空間,需兼顧心理感受—讓自己安心?還是父母開心!

Part 2.簡單生活,是居家「防弱措施」的第一步!
01.反正收起來也會忘,不如給需要的人吧!—丟不掉嗎?試試《什麼東西不見了?》檢測法!
02.減物,先從自己的東西開始!—學會「不惹怒家人」的優先整理術
03.簡單生活,是最容易達成的環保!—減物不是浪費,還能降低耗能、創造安全動線
04.長輩是斷捨離的最大敵手,怎麼辦?—避免正面衝突,調虎離山很好用!
05.減物之後就是減念 —有情而不濫情,掃除情緒囤積小技巧

Part 3.「在家養老」翻修觀念該知道
01.初老與中老期所需的空間特性—以「水區」為核心,規畫浴室臥室廚房黃金三角
02.「在宅老化的家」必備三大要件—好空間、社區聚點、無障礙動線,笑著住到老!
03.熟齡住宅,翻修好還是搬家好?—在宅養老的住家改造原則

Part 4. 局部改造:減法設計、保命防跌!
01.手:握、舉、拉、抬—櫃設計+扶手設計,取物省力、移動穩定
02.腳:跨、站、坐、走—升降椅、暫作設計、輔助扶手、防滑地板,四大安全規畫
03.視:光亮、顏色、紋路—素色建材、防炫光折射物件,讓熟齡眼力清晰

CH 2.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

CASE 01讓腳力退化的母親,在家也能行動自如
CASE 02 從40歲開始,幫生活/人生減重
CASE 03家的第二次改造,新家感一次住到老
CASE 04用手工藝暖心再造60歲以後的家
CASE 05孩子不好意思,這裡沒有留你們的房間!
CASE 06 吃喝聊天看藝術,我家就是美術館
CASE 07盛年結莫逆,暮年相照拂!和鄰居一起開心變老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9072281
  • EISBN:978957907208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5.9MB

图书试读

前言

40歲準備後半輩子的家,50歲打造剛剛好!


  如果問我,這本書想寫給的對象是誰呢?對象其實再明確不過了!是鎖定在38~55歲、以「預計透過搬家或第二次翻修,創造住到老的家」的屋主。若要再更進一步聚焦,還包括「預計接長輩來住或住附近」、「僅與伴侶同住或獨居」及「想過簡單安全的老後生活」的人。

  以台灣而言,屋主與房子之間的關係,通常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通常是小家庭形式,地點選定在學區或工作範圍附近、住上15到20年。屋主約在40歲~60歲之間,隨著家庭成員增減或需求變化,通常會在居住上有所變動,有的選擇搬家、有的則是進行第二次翻修。

  高齡化國家如日本,人們有40歲就開始規劃中老年生活的共識。而台灣人天性較樂觀,我常聽到的是「到時候再說!」、「現在還很健康、不要想些有的沒的!」 這是因國人常把老年跟失能劃上等號,提到老後的家,直接聯想到的就是做扶手、做斜坡、無障礙,這是大錯特錯的既定概念。

  從中年轉到老年,可分為初老、中老及老老三階段。

  而佔比最長的初老(通常落在65~80歲左右,且有增長的趨勢),如果好好的規劃,可能將會是人生最活躍最精華的一個片段。這個時期的住家,是實現夢想的墊腳石,也是塑型出老後生活的模具。

  ●第一步先思考,住哪裡?跟誰住?
 
  後半輩子的居所,在購屋或裝修之前,首先要確定的是:自己住、還是跟別人住?這問題最好即早決定,以便在空間上儘早規劃、及早適應。

  比我們早20年邁向高齡化的日本、大阪門真市醫師會,曾對一千名在地60歲患者做問卷,發現獨居者的生活滿意度為73.5分、超過與人同居者的68.3分,部分獨居者甚至有慢性病或退化症狀。獨居者的滿意度較高,主要原因是「不必配合家人要求、也不會讓家人感到困擾」。

  一旦家人之間溝通出現問題,冷戰、鬧彆扭,凝滯的氣氛就會降低生活滿意度。能夠把自己照顧的好好的,不必看人臉色、聽家人碎唸,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因此,在人人注重自主及自由的社會共識之下,一個人住、或者與伴侶或同齡親友同住,這種一到二人的居住型式,很可能會是將來的趨勢。

  以下整理出後半輩子的家,居住人數與坪數的適當配置:

  ◎兩人同住:
  主要分為伴侶、同齡親友或兒女。伴侶選擇兩房一廳,可作為偶爾分房睡的彈性調配。同齡親友或兒女,在隱私上或空間領域上僅公共空間重疊,則建議選擇2+1房,在空間上能更自由運用。

  ◎三人以上同住:
  只要牽涉到世代關係,例如有媳婦或女婿,則空間規劃盡量朝向兩個家庭的思考模式去想。

  例如,三房兩廳的家,最好規劃出一大一小的廚房,最大的房間中甚至可規劃小客廳。或者一棟三層樓透天,一樓有老人家的客廳,讓大小家庭都有喘息的空間、二樓也要有兒女自己家庭的客廳,讓直系姻親有自己的小空間。除非感情好到不得了、也很有默契,否則,二世代或三世代的家庭,若一定要住得近,還是建議分層、分戶為佳,寧可住隔壁或附近,也不要住一起。

  成員及空間需求確認後,再規畫後半輩子的家,如此一來,這樣的家,不但能守護,也能夠激發與促進居住者對生活的熱情,同時更提供了身心上的舒適感。而這就是我在這本書想探討強調的......如果能夠把老後的家設計到位,那麼,越老越幸福、越老越獨立自主,不會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