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美學史——魏晉至明清:重視風水×匠人精神×亂石為美,從服膺特定制度到建築工藝的多元化 (電子書)

中國建築美學史——魏晉至明清:重視風水×匠人精神×亂石為美,從服膺特定制度到建築工藝的多元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耘
图书标签:
  • 中國建築史
  • 建築美學
  • 風水
  • 匠人精神
  • 魏晉
  • 明清
  • 建築工藝
  • 文化史
  • 中國文化
  • 傳統建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梁思成:「建築師的業是什麼?直接地說是建築物之創造,為社會解決衣食住行中住的問題,間接地說,是文化的記錄者,是歷史之反照鏡。」
 
  岩棲石室 × 斗拱與壁畫 × 苑囿園林
  從以自然為家,逐漸轉為向內探求個人的一方天地
  建築,不只是陶冶心性之所,更是東方美學與藝術的精華薈萃
 
  【魏晉名士都喜歡露宿野外?】
  謝靈運曾自述其「岩棲」經歷,他素來自稱為「山棲之士」。這一點,不僅是奏表,就是與友人的書信中亦有表述。 
  嵇康亦作詩,談及「岩穴多隱逸」,可見當時岩棲之流行。
  對當時雅好清談玄學的魏晉士人來說,以天然山水為居,不僅是修身養性的好方法,更是表明自身志趣的一種生活方式。
 
  【古人如何看待樹木之「靈」?】
  白先勇曾寫過名篇〈樹猶如此〉,悼念好友王國祥。
  歸有光亦在〈項脊軒志〉中提到妻子死去那年種植的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
  樹木讓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不是其粗壯遒勁的姿態,而是人對於時間流逝、歲月無情的感慨。
  以古代風水的角度來說,萬物有靈,樹木可以化解災難,也可能帶來災難。
 
  【十二星座的概念早在唐代就出現了!】
  1980至1990年代,專家發現挖掘出的唐代壁畫墓穴,穹頂都繪有以蓮花、黃道十二宮、二十八宿、十二生肖為主題的星圖。由此可看出,類似星圖在當時極為流行。十二宮與二十八宿兩系合併繪製,且無內外嚴格規定,以宇宙論的層面而言,文化的對話與互動業已形成。
 
  【堆得亂七八糟的石頭,古人覺得很美?】
  在李漁生活的時代,磚砌之牆已是處處可見,泥牆土壁更是貧富皆宜,但李漁鍾愛用亂石壘成的牆壁,他始終念念不忘的是自己所見的一位老僧,收集幾千擔的零星碎石後,壘成的一塊高廣十仞的嶙峋峭壁。
 
  相比於土木而言,石是不可規訓的,其大小方圓不可定制,無法入於定格。
  李漁說他喜歡石,實則是喜歡石的亂,喜歡亂石。
  雖為亂石,卻又由人工壘之,多麼奇妙的組合——李漁看重的是人與自然在衝撞而互不相讓的情勢下所組合出的結果。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講述中國古代建築自魏晉時期到明清末年的流變,透過對經典文獻的解析,梳理古代建築與人的關係,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作者主要探討中國古代建築美學中的空間、結構、場域,藉由這三大母題,來勾勒中國古代建築數千年來綿延不絕的歷史篇章。
建築的時空詩篇:從古典到現代的空間語彙探討 卷一:古典的秩序與精神——宮廷、宗教與士人建築的深層意涵 本書聚焦於探討人類文明發展脈絡中,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築如何承載與體現其社會結構、宗教信仰及哲學思想。我們將深入剖析古典建築體系中,那些看似固定不變的形制背後所蘊含的複雜意涵。 第一章:權力的空間化——帝制下的尺度與象徵 本章探討在高度集權的社會結構下,建築如何被用作國家意識形態的具體展現。從宏偉的都城規劃到核心的宮殿群落,空間的層級、軸線的確立、色彩與材質的選用,無一不嚴格遵循著禮制規範。分析重點在於這些規範如何將抽象的“天命”和“正統”轉化為可感知、可觸摸的物理結構。討論將延伸至建築的體量感如何影響觀者的心理感知,從而鞏固統治階級的權威性。我們將細緻考察不同朝代在營建標準上的細微差異,探究這些變化背後所反映的政治語境變遷。 第二章:信仰的凝視——宗教建築中的宇宙觀 宗教建築是人類對超越性力量的物質投射。本部分將比較東西方主要宗教建築的空間邏輯。在西方,探討哥德式教堂如何利用高度和光線來營造神聖的上升感與對永恆的渴望;而在東方,則專注於佛教寺院與道觀的佈局,分析其如何模擬山川、河流與宇宙的秩序,引導信眾進入冥想與淨化的狀態。特別關注符號學在宗教裝飾(如雕刻、壁畫)中的應用,及其在傳遞教義方面的核心作用。不同宗教對“空”與“滿”的理解,如何決定了其內部空間的處理方式,是本章的關鍵議題。 第三章:士人的私語——園林與書齋中的“隱逸”哲學 與強調集體與公共性的宮殿和寺廟相對,士人階層的私人建築體現了另一種空間哲學:對個人精神自由的追求。本章著重分析古典園林(如江南私家園林)的設計手法,探討“移步換景”、“曲徑通幽”等技巧如何創造出可供沉思、可隨心遊走的微觀自然。書齋的空間佈局,則體現了文人對學術、藝術與生活的融合渴望。我們將探討這些空間如何成為一種對抗外部政治壓力的精神避難所,以及在藝術審美上如何從對宏大敘事的模仿轉向對細微之美的捕捉。 --- 卷二:技術的革新與材料的再生——從實用到表現的轉折點 建築的演變從來不是純粹美學上的追求,而是與工程技術、材料科學的發展緊密相關。本卷將關注材料、工藝的突破如何為建築語言帶來新的可能性,以及這種轉變如何影響最終的空間體驗。 第四章:結構的科學——力學與美學的共舞 本章深入探討古典建築體系的結構邏輯,特別是木構架的抗震性與柔韌性。分析樑、柱、斗栱等構件的力學原理,以及這些結構元素如何被提升為重要的裝飾母題。我們將追溯從簡樸的榫卯技術到複雜的大型殿宇結構的發展歷程,探討在缺乏鋼筋混凝土的時代,古人如何透過精準的計算和高超的工藝,達成令人驚歎的跨度和穩定性。重點會放在結構美學與裝飾美學的相互滲透,而非將其割裂為獨立的範疇。 第五章:材質的對話——土、石與木的生命力 建築材料是地域文化的直接體現。本章比較了不同地區、不同時代常用材料的特性與運用極限。探討夯土技術的地域差異,石材的開採與雕琢工藝如何影響建築的堅固度與細膩程度。特別是木材,作為一種有機材料,它在時間中的變化(風化、腐朽、變色)如何被納入建築的生命週期與審美考量中。這種對材料本性的尊重,是理解古代建築永恆感的關鍵。 第六章:裝飾的語言學——符號、紋樣與工匠的知識傳承 建築的表面處理遠不止於美化。本章將裝飾視為一種符號系統,解讀不同紋飾、色彩在不同建築類型中所傳遞的社會訊息(如吉祥寓意、身份界定)。同時,本章也將關注工匠階層的知識體系,探討那些世代相傳的技藝、工具的使用,以及他們在標準化圖紙之外,如何憑藉經驗和創造力完成複雜的現場建造,這是對“匠人精神”在技術實踐層面的深入考察。 --- 卷三:現代性的衝擊與空間的再定義——功能主義與地域性的交鋒 隨著工業革命和全球化的推進,建築的範式經歷了劇烈的轉變。本卷探討了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傳播、被在地化,以及建築師如何回應快速的城市化與新的社會需求。 第七章:機器的美學——現代主義對傳統的揚棄與重構 本章分析了20世紀初現代建築運動的核心理念,如“形式追隨功能”、“去除裝飾”等,探討這些口號背後對工業化生產、新材料(鋼筋、玻璃)的依賴性。重點對比了柯布西耶、密斯等大師在解決居住問題、優化城市空間方面的理論實踐,以及他們如何試圖創建一種普世適用的“國際風格”。同時,我們也將評估這種普世性在不同地域環境和文化心理面前所遭遇的挑戰。 第八章:回應土地——地域主義與批判性地域主義的興起 面對全球化風格的同質化趨勢,建築師們開始重新審視在地條件。本章探討地域主義建築運動,關注建築如何回應當地的氣候、材料、文化記憶和生活方式。批判性地域主義的觀點尤其重要,它強調在吸收現代技術的同時,如何以一種更具批判性的眼光,繼承和轉化地方的文化特徵,避免簡單的復古或挪用。分析案例將體現技術理性與文化敏感性的辯證關係。 第九章:人與流動的空間——當代建築中的體驗經濟與社會參與 進入當代,建築的意義不再僅限於其結構或外觀。本章探討開放性、靈活性和使用者參與在當代建築設計中的重要性。公共空間的設計如何促進社區互動?建築如何應對數位化帶來的空間使用習慣的改變?從博物館、圖書館到新型的商業綜合體,我們將分析建築如何成為一種媒介,引導人們在體驗中重新發現城市與自身的關係。最終,本卷將總結從古典秩序到流動體驗的轉變,思考未來的建築空間可能指向何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耘
 
  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美學、中國古代美學史、宗教(佛教)美學、複雜性哲學、生態美學等,曾發表多篇論文及相關專書。

图书目录

導論

第一章 開放:魏晉時期建築美學的胸襟
第一節 在乎山水間
第二節 在乎生死間

第二章 程式:唐宋時期建築美學的理性
第一節 操作的法度
第二節 從工匠到文人

第三章 雅俗:明清時期建築美學的情調
第一節 園林之為建築「標本」
第二節 建築美學的「漣漪」效應

結語:中國建築美學之「意境」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5791
  • EISBN:978626332658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MB

图书试读

導論
 
  中國古代美學如果是有「形」的,可以用一種「形狀」來模擬,這種形狀,筆者以為,是「漣漪」。「漣漪」有多重屬性,一如,它能夠把無形寓於有形之中,從而,它的有形可以虛化、無化、幻化、瀰漫、衍生、播撒;二如,它接納萬物,又吞沒萬物,所以,它既被萬物擾動,有物累,有情患,又融合了萬物,與萬物接洽,成就了它自己的深度;三如,它在肌理上似乎是中心主義的,在表象上,卻又是非中心主義的,因此,它可以交疊,可以隱匿,可以變化,可以虛構。這些屬性,若條分縷析、分門別類,足以寫成一本厚厚的書;在這裡,卻要收束視角,把話題限定在建築文化這一題域內。中國古代建築美學,作為「漣漪」,最起碼,可以用三種層面來「模擬」其三重「圈層」,從中心到邊緣,這三重「圈層」分別是:「空間」、「結構」、「場域」。
 
  何謂「空間」?此空間特指建築的內部空間。建築之所以存在,最根本的理由是它能夠「人為」的、「後天」的、「蓄意」的用空間分隔建築體內、外的形式體驗。一個人席地而臥,躺在無邊的曠野上,天當被,地作床,天地算不算是他的建築?飛禽走獸,牠們棲身在自然的樹梢上、洞穴裡,樹梢、洞穴算不算是牠們的建築?建築的「本義」在於塑造,塑造的目的在於「區分」,在於「籠絡」,在於「隔離」——塑造的過程以及結果,缺一不可——動物的建築可以是雀巢,是蟻穴;人幕天席地,卻無所謂建築之有無可言。亭子呢?亭子是空的,無牆之界限、圍合作用,哪裡是內?哪裡是外?如何才能體驗到建築的內外之別?——不知道是我在亭子裡等雪?還是雪在亭子裡等我?——一想起亭子,濃濃的詩意儼然早已把「割裂」內外空間的牆壁「淹沒」、「消化」、「拆卸」和「分解」了。換一種思路,如果是這樣,無論是我,是雪,何必非要在亭子裡等呢?為什麼不去廁所、豬圈、馬廄、牛欄裡等?或者在完全沒有屋頂、梁柱、框架的地方,呆呆的站在那裡等雪?反正是「空」的,紅塵必「破」——這叫「漆桶底脫」!物的存在蘊含著解構的力量,解構的力量也要留予物存在的張力。沒有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求不得,釋迦牟尼看破個什麼?拿什麼來度厄?——再詩情再畫意,亭子必須是要有的。雖然它沒有牆,但它有柱子,有由柱子支撐的頂部,合理的推斷,它的腳下還應該有夯土層,或浮木,或磚石,有「基礎」保障,更有可能的,是柱間還有欄杆、靠背、扶手,有供人休憩的條石——關於雪,不僅可以站著等,還可以坐著等、躺著等。說到底,建築是開放的,建築的內部空間不是僵死的、封閉的、孤立的「套子」、「罩子」、「盒子」,否則,門窗何為?墳墓也是有門窗的,空間內外間的交流是必然的——無中生有,有中亦可生無;然而,即使如此,問題的關鍵在於,內外也仍然是要有區隔的,這種具體的區隔在人類的世界裡又是「人為」的——只有透過人為的力量自覺區隔了空間的內外,建築才終於誕生了,針對建築的審美活動,才有了最為核心的基礎。
 
  何謂「結構」?結構是由建築的內部空間開出的,推衍生成的理論術語。內部空間將透過結構來築造。結構千變萬化、紛繁複雜,中國建築有中國建築的結構,西方建築有西方建築的結構,結構表現的是建築的文化類型,任何建築都必須具有結構。從外部形式上看,中國建築的結構特性在於它上有屋頂,中有列柱,下有基臺,它是磚瓦土木合成的——非單體構造;更進一步而言,它由梁柱構形,擅用斗拱,而斗拱的基礎又是木作的前提——榫卯。從內在形式上看,中國建築的結構特性又在於它分出了前後,分出了左右,分出了上下,分出了主次,分出了凹凸,分出了陰陽,分出了親疏——「空間」一詞的理解,不僅在於一個「空」字,更在於一個「間」字!一方面,中國建築的空間是可以被時間化的——「宇宙」一詞本身即建築時間與空間的重疊、交織,本然的帶有歷史感。另一方面,無論時間還是空間,它們又都是一種「間」性存在。這正如太極必生出陰陽,陰陽必生出四時,四時必生出八卦,陰陽四時八卦如五行般相生相剋,交互運作才足以構成宇宙。筆者以為,所謂天人合一之重,重固在於天,在於人,在於一,但更在於合。怎麼「合」?「合」的樣式是什麼?恰恰需要透過「結構」這一建築「文本」來加以定型、定性。
 
  何謂「場域」?場域是建築的整體觀念。建築在哪裡存在?建築在場域中存在。場域恰恰是建築的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交流、對話、互文的「地圖」、結果、答案。中國建築自古以來就不是以單一形式存在著的;建築的組合,在中國建築文化的觀念中,既不稱為群落,也不稱為族群,而被稱為院落。院落是一種組合,這種組合不是大大小小的房子按12345的順序排列、整齊排列在一起,而固有其道理——地域不同,道理有所不同;時代不同,道理有所不同;權力不同,道理有所不同;心性不同,道理有所不同。種種道理,沒有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法則、至上真理——即使中國文化普遍帶有「萬物有靈論」的泛神化色彩,也絕不至於走向拜物教、拜建築教。與之相反,建築一定是一種經驗性的存在。事實上,它是各種欲望,包含著求生之本能、存在感、權力欲、審美直覺、自由意志等等,糾纏、咬合在一起的複雜體,它甚至有其不為人知的自我「繁殖」力。在某種程度上,作為「漣漪」最邊緣的圈層,它不只是瀰漫的、蔓延的、延宕的「邊際」,遠去的「背影」,同時,它又像是一個吸盤,有朝向中心由吐納而收攝的能量。顯然,它收攝了山水,收攝了山水中的動物、植物、雲霓;它收攝了田園,收攝了田園裡的漁樵、農夫、四季;它收攝了邊塞,收攝了邊塞上的煙塵、大漠、馬匹;它甚至收攝了死亡,收攝了頹廢,收攝了虛無,收攝了禪意,收攝了荒墟——它把萬千的包括人類在內而又不只是人類的生命匯聚在自己體內,它看著這些生命生下來,死掉,這些生命同時也在打量它。這便是建築的場域。
 
  無論如何,筆者以為,空間、結構、場域是中國古代建築美學的三大母題。這三大母題,在中國古代建築美學史上是並行的、共生的,而又有著逐步「內化」與「擴散」的命運,有著極為紛繁複雜的協同與背離。本書意在以此為內貫的邏輯線索,來勾勒中國古代建築數千年來綿延不絕的歷史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吸引人了,「中國建築美學史——魏晉至明清:重視風水×匠人精神×亂石為美」,這幾個關鍵詞串起來,簡直就是一個迷人的歷史拼圖。我一直很好奇,在古代,建築不只是遮風避雨的實用功能,更蘊含了深層的文化哲學。尤其是「風水」這個概念,它到底是如何影響了建築的選址、朝向和格局?從魏晉的瀟灑出塵,到明清的雍容華貴,中間的轉變過程一定充滿了有趣的論述。我很期待能透過這本書,深入理解那些宮殿、園林、乃至尋常民宅背後,那些看不見卻又無所不在的宇宙觀與社會規範。不同時代的審美觀如何交織,如何在追求實用性的同時,又能展現出獨特的「美」?這不只是看圖鑑,更像是走進一趟時間的隧道,去觸摸那些磚瓦背後的故事與智慧。期待作者能帶來深入淺出的分析,讓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我們,能更貼近那些宏偉或精緻的建築藝術。

评分

我最近總在想,台灣的傳統建築,其實根源深植於中國大陸的歷史脈絡中,但因為環境和時間的推移,也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閱讀這類探討中國建築美學發展的書籍,對我來說,就像是回溯自己的文化源頭。尤其是書名中提到的「匠人精神」,這點在台灣的工藝界中也經常被拿出來討論,究竟在古代,那種世代相傳、精益求精的工藝傳承是如何維持下來的?在沒有現代科技輔助的年代,建築師傅如何精準地掌握結構力學與材料特性?書中如果能多著墨於工匠們的日常、他們對材料的理解,以及他們如何與業主、風水師之間進行溝通與協作,那肯定會非常精彩。這種對技藝的尊重與堅持,或許正是我們現在社會所缺乏的。我希望能從書中找到一些對現代設計與製造業有啟發的線索。

评分

說實話,我對歷史書籍通常比較敬而遠之,因為常常寫得太學究氣,讀起來很累。但這本書的書名讓人感覺到一種兼具學術深度與大眾可讀性的平衡感。我個人偏好那種能夠將複雜的歷史脈絡,用生動的語言講述出來的作品。如果作者能巧妙地融合建築構造的技術細節、哲學思想的演變,以及社會背景的變遷,我就會非常滿意。例如,當講到某一時期流行的屋頂樣式時,不只是描述它的外觀,還能解釋為什麼那時候的人們會偏好那樣的造型?是不是因為材料的進步,還是因為對天空、對神明的象徵性想像改變了?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讀者穿梭於時空之間,讓每一棟建築不再只是靜態的圖像,而是活生生的歷史見證者。

评分

「亂石為美」這個詞彙,我總覺得它捕捉到了一種非常詩意的哲學態度,尤其是在描述園林設計時。想想蘇州園林那些假山疊石,看似隨意,實則充滿了計算與美學考量。它跟追求對稱、規整的宮殿建築,簡直是兩個極端,卻又同樣是「美學」的展現。這種從「服膺特定制度」到「建築工藝的多元化」的轉變,想必是貫穿全書的主軸。社會的開放性、思想的解放,必然會反映在建築的樣式上。我非常想知道,在魏晉那種文人風骨盛行的年代,建築如何擺脫了僵硬的禮制束縛,開始追求個人化的審美表達?這中間有沒有哪些重要的轉捩點,是從制度主導轉向個人創意主導的關鍵?這種從集體規範到個體風格的轉化,對我們理解藝術史的演進,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评分

這本書涵蓋的歷史區間非常長,從魏晉(一個思想上極度活躍的時期)一直到明清(一個制度相對穩固的時期),這中間的變化肯定非常戲劇性。我尤其關心「制度」與「多元化」之間的張力。在制度規範下,建築如何展現出內部的細微變化和創造力?而在多元化抬頭時,是不是反而有某種新的「主流」審美悄然形成?對於我們這些身處快速變動現代社會的人來說,探討古代建築如何處理這種「變」與「不變」的關係,是非常有啟發性的。它提醒我們,即使在看似受限的環境中,人類的創造力與對美的追求依然能找到出口。希望書中能有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清晰地對比出不同朝代在風格上的關鍵差異,讓讀者能一眼看出時代的痕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