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愛與焦慮、迷茫與孤獨、害怕競爭與衝突⋯⋯】結合阿德勒與佛洛伊德心理學,跳脫痛苦循環的撫慰之書 (電子書)

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愛與焦慮、迷茫與孤獨、害怕競爭與衝突⋯⋯】結合阿德勒與佛洛伊德心理學,跳脫痛苦循環的撫慰之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卡倫‧荷妮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阿德勒
  • 佛洛伊德
  • 焦虑
  • 迷茫
  • 孤独
  • 人际关系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 现代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結合阿德勒與佛洛伊德心理學,看見焦慮時代的自我救贖
  在這個被焦慮、迷茫、孤獨所包圍的時刻,
  「正常」與「不正常」之間的距離,究竟該如何判斷?

  ★新佛洛伊德學派經典著作
  ★20世紀最偉大女性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先驅,探討現代人的精神疾病與焦慮問題
  ★經典人格心理學,在焦慮充斥的時代,跳脫痛苦循環的撫慰之書
  ★張德芬、武志紅都深受此書影響

  「焦慮」是這個時代的社會病:渴求愛的焦慮、追求權力、財富的焦慮、面對競爭的焦慮、人際關係的焦慮、害怕被討厭的焦慮……當我們理解自己的焦慮帶來的痛苦循環,才能真正尋回自我。《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讓這個時代的所有人,看見自己最深的脆弱。

  >>>究竟是懦弱還是病態的自卑?
  化學公司實驗室裡,G盜取了同事C的想法,但是C仍然將G視為最好的朋友,甚至認為自己的能力與才能不如G。

  >>>究竟是愛還是病態的愛?
  一位妻子認為自己深深的愛著丈夫,但是每當她的丈夫埋首於工作、專注於自己的興趣喜好,與朋友碰面而無法關注到妻子時,妻子就會嫉妒、嘮叨抱怨、悶悶不樂。

  >>>究竟是抒發還是病態的逃避?
  失戀的時候,強迫自己依賴其他事物,不斷進食、購物、閱讀等等,短時間內體重暴增,但是若再次戀愛,體重就會開始下降。

  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這類判斷不僅會因文化不同而產生巨大差異,而且會隨著時間的變遷,同一文化中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焦慮、痛苦、內心的衝突,以及人際交往障礙在書中完整呈現。我們會發現,「精神疾病」不單單指個人的身心狀態,而是整個社會所賦予的精神狀態。我們遊走於「正常」與「不正常」之間,自卑、壓抑、嫉妒、恐懼、愛慕虛榮、貪圖權利……究竟是我們需要被治療?抑或是整個社會需要被改變?

  《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為新佛洛伊德學派代表人物、社會心理學先驅──卡倫‧荷妮的經典作品。書中犀利、深刻的研究中,看見文化與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的定義與深刻影響、剖析了現代人經歷的內心衝突與焦慮、修正了佛洛伊德過於強調「性」在精神疾病中的地位,而提出了文化與社會對於精神疾病認知的不同,深深的影響我們對於精神疾病的認知與判斷。

  讓我們從理解精神疾病開始,邁向療癒的第一步。

本書特色

  1. 新佛洛伊德學派經典著作,焦慮的現代人必須看見的自我解答
  2. 從社會文化面,解答現代人焦慮的真正源頭
  3. 結合了佛洛伊德與阿德勒心理學概念,重新詮釋「病態人格」的成因

名人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暢銷書《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作者)
  翁士恆(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洞察時代的靈魂風景:一場深入現代人內心迷宮的探索 在這個信息爆炸、連結無處不在,卻又無比疏離的時代,許多人發現自己被困在名為「現代生活」的巨大迷宮中。我們渴望親密,卻又害怕暴露;我們追求成功,卻又恐懼失敗的陰影。這種內在的矛盾與拉扯,構成了一幅複雜的時代肖像。 本書並非提供一套簡單的解藥,而是致力於成為一盞指引燈,照亮那些深藏在我們心底的幽微角落。我們將一起檢視,在快速變遷的社會結構下,哪些深層的心理機制正在悄悄塑造我們的行為模式、情感反應,以及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第一部:現代心靈的基礎結構——被忽視的根源 我們首先要理解,驅動我們行為的底層力量,往往不是我們表面上所認知的那些。我們將從人類發展的初期階段開始追溯,探討早期經驗如何鑄造出我們應對世界的基本藍圖。 1. 自我認同的碎片化: 在追求「多元身份」的當代,個體常常面臨多重角色的拉扯。從社交媒體上的「精緻人設」到現實生活中的「疲憊真實」,這種內外的巨大落差如何腐蝕了我們對「我是誰」的確定感?我們將剖析,當外部評價成為衡量自我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內在的穩定性如何被一步步瓦解。我們會探討,在一個不斷要求「進步」與「優化」的社會語境中,停滯感和無價值感是如何滋生的。 2. 親密關係中的悖論: 現代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親密感,但同時,對關係破裂的恐懼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將深入分析,在強調個人主義的文化氛圍下,如何區分「獨立」與「孤立」。當溝通變得依賴於屏幕上的符號時,那些微妙的情感訊號、非語言的交流如何被犧牲?這導致了何種形式的「近距離的疏遠」?我們將考察,在深度連結的渴望與自我保護的機制之間,人們是如何構築起層層疊疊的心理防線。 3. 意義感的流失與替代物: 當宏大的敘事(如職業、家庭、信仰)逐漸式微,人們轉而將希望寄託於即時的滿足感——消費、短暫的刺激、或無止盡的資訊攝取。本書將探討這種對「意義」的替代性追求如何成為一種暫時麻痺劑,而非真正的療癒。探究在缺乏內在指南針時,人們如何無意識地將自己的價值感寄託於外部的短暫光亮之上,從而陷入不斷追逐、永不滿足的迴圈。 第二部:焦慮的社會學——外在壓力與內在迴響 現代社會的特徵是「加速」與「不確定性」。這不僅是外部環境的變化,更是對人類心理適應能力的巨大考驗。 1. 對「未完成」的執念: 我們生活在一個「待辦事項清單」永無止境的世界。這種無休止的生產力崇拜,如何扭曲了我們對休息和放鬆的認知?我們會分析,當效率成為道德標準時,停止行動本身如何被視為一種道德上的缺失。這種對「未完成」的焦慮,實質上是對自我掌控感喪失的恐懼的投射。 2. 比較文化下的自我審視: 社交媒體無疑加劇了社會比較。但這不僅僅是羨慕他人的物質條件,更是一種對自身生命軌跡的全面審視和量化。我們會探討,當「人生進度條」被公開展示時,個體如何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隱形壓力,以及這種持續的外部參照如何導致對自身步伐的不滿與苛責。 3. 衝突的迴避與內化: 在一個強調和諧表象的社會中,許多人學會了壓抑異議和真實感受,以換取表面的平靜。我們將深入解析,這種對直接衝突的恐懼,如何將能量導向內耗。那些未經處理的緊張感和未表達的需求,最終會以身體的症狀、情緒的爆發,或是深層的自我懷疑形式浮現。理解衝突的本質,並非鼓勵破壞,而是為了尋求更健康的張力平衡。 第三部:重塑與前行——從理解到行動的橋樑 理解問題的根源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有意識地調整我們的內在導航系統。 1. 區分「該做」與「想做」的界線: 我們將專注於如何重新建立個體的自主性。這需要一個艱難的過程:分辨哪些是真正源於內在渴望的行動,哪些是為了滿足社會期望或恐懼而採取的反應。這涉及到重新定義「成功」與「幸福」的私人標準,使其不再受制於集體盲從。 2. 接納不完美與過渡狀態: 真正的成長往往發生在模糊地帶。本書鼓勵讀者學會與「不確定性」共處,將生活中的低谷、困惑期視為必要的沉澱,而非失敗的標誌。學會溫和地對待自己,允許自己擁有不完美的面貌,是抵禦時代焦慮的堅實堡壘。 3. 建立內在的「安全基地」: 最終,我們探討如何透過建立穩固的內在支持系統,來抵禦外部世界的波動。這不是要你切斷與世界的聯繫,而是要確保你擁有一個不依賴外部變動而能自我滋養的內在空間。這包括發展出更清晰的自我界限感,以及在面對困難時,能夠從自身核心價值中汲取力量的能力。 透過對現代人共同經歷的困境進行細緻入微的剖析,本書旨在提供一種清晰的視角,幫助讀者跳脫那些看似無法逃脫的心理慣性,一步步拿回對自身生命體驗的詮釋權與主導權。這是一本關於如何在這個複雜時代中,溫和而堅定地尋找自我立足之地的實踐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卡倫‧荷妮(Karen Horney, 1885—1952)


  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新佛洛伊德主義主要代表人物、20世紀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

  卡倫•荷妮在促進精神分析學說進一步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她是社會心理學先驅,對於「焦慮」的研究貢獻相當大,並提出理想化自我的心理學概念。在人格發展研究中,主張分析社會文化帶給人的影響,遠比佛洛伊德的「性概念」更適當。

  1941年,以荷妮為首,於美國設立了歷史性組織「美國精神分析促進協會」,並設立「美國精神分析學院」,由荷妮獲選為院長。她並確立了該組織的宗旨:「對佛洛伊德所創設的理論基礎抱著自由質疑、容忍及虛心不偏激的態度,以促進精神分析的發展……我們相信人類天生是具有建設性的,必能創造出一個環境,在此環境下個人的潛力都能受到鼓舞而抒發出來。」

  其著作有《我們內心的衝突》、《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自我分析》、《女性心理學》等等,其中《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是她的重要代表作。

譯者簡介    

林藪


  心理學碩士、發展心理學家,致力於研究嬰兒期至成人正常行為發展,包括學習、知覺、社會行為和動機的發展。因深受卡倫‧荷妮學說影響,對其著作多有研究,並發現其學說中有很多觀點和思想,對當下大眾的心理行為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遂利用自己的專業翻譯荷妮著作。因有著文學底子,翻譯的學術作品避免了艱深晦澀的語句,多利用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希望能讓更多人讀到這部「有溫度」以致讓人「淚流滿面」的撫慰之書。
 

图书目录

譯者序‧讓現代人也為之動容的學術著作
編者序‧焦慮是現代文明的副產物
自序‧真實呈現病態人格的焦慮與內心衝突
 
1精神官能症的文化與心理內涵
隨著時代與文化,「正常人」的內涵不斷刷新與變動
理解文化內涵,才能真正了解個體人格結構
衍生精神疾病的共同因素──焦慮
判別精神疾病,必須結合心理學與社會學
 
2為何談起「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
什麼是「我們時代的精神病人格」?
精神疾病的5大病態態度001
態度1 過分依賴他人的讚賞或愛
態度2 內在的不安全感
態度3 自我肯定,常常與各種明顯的抑制作用有關
態度4 與攻擊性有關的態度
態度5 生活方面的怪癖
 
3什麼是「焦慮」?
什麼是「焦慮」?什麼是「恐懼」?
精神病患者的焦慮,是由內心引發
焦慮中的「非理性」特質,間接提醒我們身體出了問題
掩蓋焦慮1 將焦慮合理化
掩蓋焦慮2 否認焦慮
掩蓋焦慮3 麻醉自己
掩蓋焦慮4 規避可能引起焦慮的環境、思想和感受
辨別抑制作用的假面具
焦慮如何影響我們的行動
我們身上的焦慮,比你想像的多更多
 
4焦慮與敵意
焦慮的根源並非性衝動,而是伴隨性衝動的敵對衝動
敵對衝動,是構成並引發病態焦慮的根源
壓抑敵意的後果與心理過程
壓抑敵意所產生的4大類心理焦慮
關於焦慮,荷妮與佛洛伊德間的3大分歧
 
5精神疾病的基本結構
缺乏溫暖與愛的童年與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
孩子壓抑對父母敵意的種種內涵
壓抑敵意1 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必須壓抑我對你的敵意
壓抑敵意2 因為我怕你,所以我必須壓抑我對你的敵意
壓抑敵意3 我必須壓抑自己的敵意,否則我就會失去愛
壓抑敵意4 我必須壓抑敵意,因為如果我感到自己具有敵意,那我就是個壞孩子
幼年焦慮是形成精神疾病的必要因素,但是並非充分理由
基本焦慮:形成精神疾病的基礎性格態度
如何區分健康人與精神病患者間的基本焦慮與基本敵意
解析人們對抗基本焦慮的4大手段
對抗手段1 如果你愛我,你就不會傷害我
對抗手段2 如果放棄自己的願望,就不會受到傷害
對抗手段3 如果擁有權力,就沒有人能夠傷害我
對抗手段4 如果後退,就沒有任何事情能夠傷害我
不可避免卻又互不相容的防禦手段,才會產生精神疾病
 
6對愛的病態需要
不同的內在驅力,造就不同的感受與行為
影響精神疾病的兩大驅力:對愛的渴望、對權力與控制的渴望
什麼是愛?什麼不是愛?
錯把自己對他人的需要,視為內心充滿愛的表現
不斷在愛中尋求安全感,卻又不相信愛
 
7再論對愛的病態需求
什麼樣的性質,構成了病態的愛
對愛的病態需求──無法獨處
愛的病態需求:永遠無法滿足對愛的需求
3大類型對愛的病態渴求
渴求類型1 對愛的需求永不滿足
渴求類型2 對愛的需求與一般的貪婪交替發生
渴求類型3 對愛的需求不明顯,只表現出一般的貪婪
永不滿足的愛的特殊表現方式
方式1 你要愛我而不能計較我任何不好的行為
方式2 希望被人愛但不會給予回報
方式3 對方喜歡我,只是為了得到好處或滿足
 
8獲得愛的方式和對冷落的敏感
對冷落的恐懼,造成對愛的病態需求的惡性循環
精神病患者獲得愛的4大方式
方式1 收買拉攏
方式2 乞求同情
方式3 追求公正
方式4 威脅恫嚇
 
9在愛的病態需要中,性慾的作用
「焦慮」與「對愛的需要」兩者間的關係
性慾的形式,是否為病人對愛的需求的表現?
大多數的性慾現象,其實是對安全感的慾望
文化與性慾間的緊密關聯
 
10對權力、名望和財富的病態追求
無法透過愛追求安全感,便會轉往追求權力、名望、財富
透過病態追求權力、名望和財富,形成對抗焦慮的保護措施
病態追求1 既希望控制自己,又希望控制他人
病態追求2 希望一切都符合自己的願望
病態追求3 絕不讓步的態度
病態追求權力,實際上是為了對抗軟弱無能、無足輕重感
支配慾,不一定是外顯、公開、針對他人的敵意
童年羞辱造成的惡性循環
病態追求財富的敵意表現:剝奪他人
寄生蟲式的病態所求:透過依靠別人的供養,滿足剝奪他人的傾向
阿德勒與佛洛伊德,如何解釋病態追求的敵意表現
 
11病態競爭
病態競爭與正常競爭的3大區別
病態競爭1 習慣拿自己和他人做比較,甚至在不需要做這種比較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病態競爭2 讓自己顯得獨一無二,同時可能認為和他人相比,自己的目標總是最高的
病態競爭3 只有我才應該是最漂亮、最出色、最成功的人失衡的競爭心態與破壞性衝動
病態競爭對兩性關係造成的危害
掩蓋病態污辱和挫敗他人衝動的兩大主要方式
 
12精神疾病與逃避競爭
精神病患者的矛盾內在:追求野心與對愛的渴求
精神病患者如何解決內在衝突: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病態競爭中,焦慮產生的後果:恐懼失敗
病態競爭中,焦慮產生的後果:恐懼成功
自賤作用:限制自己的野心,以緩和與競爭心理相關的焦慮
合理化表裡不一、與幻想中的自己做比較,讓自卑感更實際
對權力、名望和財富的病態惡性循環
精神病患者譴責他人的傾向
 
13病態的罪惡感
病態自責:任何情況,都堅定的認為他人是正確的
病態罪惡感,多是焦慮的表現或是對抗焦慮的防禦機制
害怕他人反感,讓精神疾病患者無法捨棄病態罪惡感
藉由自責,隱藏精神病患的矛盾心理
除了自我譴責,避免他人批評的3大形式
病態自我譴責:拒絕改變自我的防禦措施
缺乏自發性的自我肯定時,便會落入病態自我責備
害怕失去愛,讓精神病患者恐懼批評與譴責他人
精神病患者會透過讓自己受苦,表達內心不滿與譴責
罪惡感:用來防禦他人反感、避免指責他人
 
14病態受苦的意義──受虐狂問題
精神病患者受虐傾向的來源
病態痛苦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功能與作用
受苦反而能麻痺精神病患者的痛苦
所有受虐傾向的共同特性:內在軟弱感
藉由沈浸在痛苦中獲得滿足的歷史、文化脈絡
強調個人獨特性與唯一性的文化,與受虐性的關聯
精神病患的受虐傾向,是為了泯滅痛苦的自我
佛洛伊德與荷妮對受虐傾向的不同理解
 
15文化與精神病的關聯
佛洛伊德的生物學傾向,侷限精神分析思考
文化條件所創造的競爭,妨礙了種種人與人之間的關聯
恐懼失敗與追求成功,影響著我們岌岌可危的自尊心
文化中的矛盾與衝突,造就了現今的精神疾病
矛盾1 競爭成功 vs. 友愛謙讓
矛盾2 各種需要 vs. 滿足需要所遭遇的錯折
矛盾3 個人自由 vs. 個人侷限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48708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3MB

图书试读

譯者序一

讓現代人也為之動容的學術著作


  在西方現代學術思想中,卡倫‧荷妮有著極重要的貢獻。她以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為基礎建立了自己的新精神分析學說。她發現了文化環境對個人經驗的影響,並以此為基礎,在自己的學術著作中提出了許多發人深省的問題。例如,在我們的文化中,什麼樣的情緒是正常反應,什麼樣是不正常的。

  卡倫‧荷妮的著作甚豐,其著作《新式精神分析手法》(New Ways in Psychoanalysis)、《自我分析》(Self-analysis)、《我們內心的衝突》(Our Inner Conflicts)、《精神官能症與人的成長》(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等等,在精神分析學說領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但是作為她闡述個人學術思想的第一部著作—《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不但有著重要的學術理論,而且處處閃耀著人文關懷。

  在這本書中,透過對精神官能症人格的分析,以及對精神病人缺乏自信、懷疑他人、對環境充滿憂慮與不安等等情緒案例剖析,我們不僅能看到自己內心的衝突、看到文化帶給我們的影響,更看到精神病人面對的困境和為此付出的巨大代價。

  誠然,這是一部學術色彩較強的作品,但是它的文字背後,帶給我們的卻是對普羅大眾深層的關懷,以及對社會文化之下,所有人格特徵的關注。正是這種關注,讓我們透過這本學術著作,體驗到悲憫與關懷,反思與寬容。正如作者所言:「在精神病患者和正常人之間不可能劃出一條明確的界線。」但也正是這種「不可能」,讓我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更多的可能性,在焦慮、衝突、迷失、和解之後,看到更深的愛顯現。

  在節奏快速的現代社會中,閱讀這樣一本能讓人動容的學術著作,或多或少都會感受到一種流動的溫暖,而這也正是我們翻譯這本心理學著作的初衷。

  這本書的翻譯過程耗時很長,因為越是對「病態人格」有深入的了解,越覺得這本著作對當下人們的幫助極大,下筆也就越是謹慎。若由於能力有限,讓書中出現一些疏漏,還望讀者朋友予以指正。

編者序

焦慮是現代文明的副產物

文/小樹文化編輯部


  在經歷了《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以及《童年會傷人》兩本書的出版,讓小樹文化更關注心理問題、童年創傷對於成年後有關教養、人際關係、心理健康有什麼樣的影響。於是,在遇見心理學家卡倫‧荷妮的經典作品《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時,書中所提及有關病態人格的研究,讓我們更清楚所有人格心理問題,其實都逃脫不了社會文化的影響與襲擊。

  在台灣,我們並不常聽見卡倫‧荷妮的研究,對於她所提出的精神分析學說也相當模糊。然而,當我們細細研究、了解過後,卻發覺若現代精神分析與心理學理論沒有加入荷妮的觀點,我們無疑會忽略許多重要、不可或缺的分析導向,而過度傾向佛洛伊德提出的生物學觀點。

  荷妮的心理學研究,解開了佛洛伊德心理學框架

  卡倫‧荷妮出生的年代,女性權益相當的薄弱,儘管因為女權運動展開,許多女性開始進入職場,但荷妮這樣的女性醫師仍然相當罕見,而此時,也正是精神分析蓬勃發展的時刻。

  然而,當時的精神分析學說,主要以佛洛伊德的研究理論為主,甚至於許多精神分析學家,皆無法跳脫佛洛伊德學說主張的框架。身為當時罕見的女性醫師,卡倫‧荷妮在研究佛洛伊德的理論時,提出了相當多的質疑。在她看來,佛洛伊德的確提供了現代精神分析許多偉大而重要的研究觀點,但是由於佛洛伊德過於強調生物性對於心理因素的影響,忽略了許多社會、文化的影響力,反而侷限了後續精神分析學說發展。

  但是,當時的社會氛圍並不容許卡倫‧荷妮對此提出質疑,這也讓卡倫‧荷妮在發表自己的研究論文時,遇到了重重阻礙,甚至於一九四一年,卡倫‧荷妮還遭到紐約精神分析學院無故解聘。幸好,有許多精神分析學家、心理學家的支持,並且以她為首,成立了歷史性的組織—美國精神分析促進協會,開啟了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的新氣象。

  從文化與社會結構,了解現代精神疾病的成因

  卡倫‧荷妮注意到,佛洛伊德在研究精神疾病時,忽略了一個重大的影響因素──文化與社會。她反對佛洛伊德將心理學現象都歸咎於生死驅力、原慾(Libido)、陰莖嫉妒(Penis envy)等概念,而是結合了歷史與人類學研究,提出人類某些精神衝突,其實是外部文化環境所造成。在研究文化影響的同時,卡倫‧荷妮也發覺,精神疾病的產生,其實與我們生活的文化中,內心衝突所產生的龐大焦慮密不可分,也因此,她提出了相當經典而著名的觀點:「精神疾病,是現代文化的副產物。」

  除此之外,在人格發展方面,卡倫‧荷妮採取了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的觀點,對於佛洛伊德的陰莖嫉妒理論提出質疑,並且認為女性羨慕男性的心理狀態並不是生理因素,而是文化對男性賦予的能力與權利。

  儘管卡倫‧荷妮對佛洛伊德的觀點提出質疑,但是她並非全盤否認佛洛伊德學說的重要性,而是相當推崇佛洛伊德的研究價值。對於佛洛伊德理論虛心、不偏激的質疑與修正,也奠定了卡倫‧荷妮於「新佛洛伊德學派」的地位;結合了社會文化對於心理學的影響,也讓卡倫‧荷妮成為了社會心理學先驅,而她對於基本焦慮的研究,也影響了後代許多精神分析學家、心理學家。

  透過最深的認識,才能與焦慮和解

  我們的所有心理疾病,其實與內心龐大、無法協調的衝突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現代文化中,不論是追求權力、名聲、地位,或是追求愛,都與我們的焦慮緊緊綁在一起。而卡倫‧荷妮,正是開闊現代精神分析與心理學研究的重要人物。

  《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細膩的描述了現代焦慮與精神疾病間的關聯,從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文化,帶領我們看見許多內在焦慮:我們對愛的焦慮、對權力、名聲、財富的焦慮、對安全感的焦慮……為了讓更多人能理解我們時代精神疾病的成因與發展過程,荷妮運用淺顯易懂的詞句,希望這不僅是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精神疾病患者、一般人,也能從中看見精神疾病的痛苦與焦慮,從而對照我們社會的一般性焦慮。

  在這個焦慮充斥的年代,卡倫‧荷妮的著作顯得更為重要,不論是人際關係、社會問題、兩性關係、親子關係……都能從中對應到我們自己,甚至是他人的焦慮與敵意。也因此,透過更深入的理解,才能學會一步步與焦慮和解。

自序

真實呈現病態人格的焦慮與內心衝突


  我之所以寫這樣一本書,是想把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病人準確的刻劃出來,將實際推動他們的內心衝突、焦慮、痛苦,以及在個人生活、與他人交往中遇到的所有障礙呈現出來。我不打算在這本書中討論某些特殊類型的精神官能症,因為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集中討論這個時代所有精神病人共同的性格結構。

  我所關注的重點是:實際存在的衝突,以及精神病患者為解決這些衝突而做出的努力;實際存在的焦慮,以及他們為了對抗這些焦慮而建立起的防衛機制。我如此強調實際處境,並不意味著摒棄了「精神官能症形成於童年時代的早期經驗」這個觀點。但是,與許多精神分析專家不同的是,我不想只關注童年時代,把病人之後的反應看成是複製童年經驗。我認為,童年時期遭受的經驗,與病人的內心衝突之間複雜的關係,遠超過精神分析專家的設想。這些精神分析專家只看到了一種簡單的因果關係,但實際上,儘管童年時期的經驗是精神官能症的決定性條件,卻不是形成後來那些心理障礙的唯一原因。

  當我們著重於關注那些實際的精神障礙時會發現:精神官能症不僅可以由偶然的個人經驗造成,也可以由生活領域中的特殊文化環境造成。事實上,文化環境不僅強調了個人經驗,也使它們變得多樣,而且從根本上決定了其特殊形式。例如,擁有獨斷專行的母親還是擁有具有自我犧牲精神的母親,是個人命運;但是,我們發現這些專斷或自我犧牲的母親,卻只存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並且,也正因為存在著這些文化條件,這些經驗才會對此人今後的生活產生影響。

  充分了解文化環境的影響對精神官能症有多麼重要後,被佛洛伊德視為精神官能症根源的生物因素和生理因素,就立刻退到了背後。只有在分析了大量精確的事實資料後,它們的影響才能被考慮進來。

  這種思考方向,讓我對精神官能症的許多基本問題有了新的解釋。儘管這些解釋針對各種問題(例如:受虐狂問題、病態人格對感情的需求、病態人格關於罪惡感的意義等等),但是卻具有一個共同基礎,即強調「焦慮對病態性格的產生,有著決定性作用的傾向」。

  我的許多解釋都與佛洛伊德的觀點相悖,一些讀者可能會問:「這還算是精神分析嗎?」這要看你如何理解精神分析中最根本的東西。如果你認為,精神分析就是佛洛伊德提出的整套理論,那麼,我所說的這一切就算不上是精神分析;但是,如果你認為精神分析的根本是某些基本思維,目的在於解析無意識過程的作用和這段過程的表現方式,並且在心理治療時將這些潛伏的過程提升到意識層面,那麼,這些理論就屬於精神分析。我相信,唯佛洛伊德的所有理論是瞻,容易導致在所有精神官能症,只發現佛洛伊德理論中,希望我們發現的那些東西。這種食古不化、墨守成規的做法是危險的。佛洛伊德的偉大成就,更需要的是我們繼續鞏固他奠定的基礎,才能共同完成精神分析的未來使命,這樣的精神分析,才能既是治療實踐又是理論方法。

  這種觀點同時回答了另一個可能會被提出的問題,即我的理論是否和阿德勒的理論類似。確實,我在某些觀點上與阿德勒曾強調過的那些理論略微相似,但是從根本上來講,我的理論是建立在佛洛伊德奠定的基礎之上。事實上,阿德勒的理論恰恰證明:如果不根據佛洛伊德的基本發現,只進行片面探索,即使對心理過程的觀察充滿了創造性,最終也無法擺脫枯燥乏味。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強調我與其他精神分析專家的分歧,因此,從整體上來看,本書涉及的爭論僅限於我與佛洛伊德有著重大分歧的那些問題。

  我在這裡所提及的,就是我對精神官能症進行長期精神分析後所得到的。假如把我的理論所依據的資料一一列舉出來,這本書就要容納非常多的詳細病例;但是,本書的主旨是對精神官能症問題進行概括介紹,那樣做既冗贅又沒有太大意義。而且,即使沒有這些資料,讀者也同樣可以檢驗我的結論的正確性。他如果善於觀察,只要將我的假設與其經驗進行比較,就能對我所說的一切予以評判。

  本書的語言通俗曉暢,為了使條理清晰,我盡量避免過多細枝末節的討論。同時,我也盡量避免使用專業術語,因為這類術語常常會打斷清晰的閱讀思路。這或許會讓許多讀者,尤其是不懂心理學的人認為精神官能症人格問題非常簡單易懂。這種看法是錯誤的,甚至很危險。我們必須要看清「一切心理問題,必定都是複雜而微妙的」,如果不牢記這一項事實,最好還是不要讀這本書,否則你會發現你會越讀越糊塗,並且還會因為找不到現成的公式而感到異常失望。

  這本書,不但對此有興趣的外行人可以看,那些跟精神官能症病人經常接觸的專業人員也可以看,當然,這些人對本書提到的各種問題都很熟悉,他們不僅包括精神病專家、教師、社會工作人員,還包括那些開始意識到心理因素在不同文化研究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此外,我希望精神官能症病人,也能從這本書中得到什麼。如果精神官能症病人不把心理學看成是冒犯了自己而加以排斥,他就比那些健康的人還能深切領略到心理的錯綜複雜。但遺憾的是,僅靠閱讀並不能治癒他的疾病、讓他擺脫自身的處境。他在閱讀時,可能更容易在書中看到別人的影子而不是自己的。

  借此機會,我想對伊麗莎白‧托德女士表示感謝。至於那些我心懷感激的作家,我已經在書中提到。而對於佛洛伊德,我要表示最大的感謝,因為他為我們的工作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工具。對於我的病人,我也要致以最大的謝意,因為正是我們共同合作,才有了對他們的這些深刻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光書名就讓人心頭一震,簡直像是在描述我們這個世代每個人的內心寫照。打開書後,我立刻感受到作者在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剖析我們每天都在面對的那些糾結。書中對於「愛與焦慮」的探討尤其深刻,它不像坊間那些一味鼓吹正向思考的書籍,而是真實地呈現了現代人在親密關係中那種患得患失的狀態。作者引用的那些生活小劇場,讓人讀著讀著就忍不住在心裡覆誦:「對對對,我就是這樣!」那種感覺非常療癒,彷彿有人真的懂你,知道你那些說不出口的彆扭和不安。它不是給你一個空泛的口號,而是提供了一把細緻的解剖刀,讓你去看清焦慮的根源到底在哪裡。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被動地承受著情緒的浪潮,但這本書卻教你如何去辨識水流的方向,讓你從那種無助感中稍微抽離出來,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被社會期許或他人的眼光牽著鼻子走。讀完一章,常常需要暫停一下,好好整理一下自己被撩撥起來的思緒,這份沉澱的過程,比快速翻閱十本書更有價值。

评分

最讓我驚豔的是,作者在處理「迷茫與孤獨」時,那種既溫柔又堅定的語氣。在這個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我們看似聯繫緊密,心靈上的疏離感卻越來越重。我以前總覺得自己是異類,為什麼別人都能找到方向,而我總是在原地打轉?這本書巧妙地將這種普遍的「迷茫」現象,歸納成一種時代病徵,讓我不再覺得是自己個人的失敗。它並沒有一味地責怪社會,而是深入探討了現代人如何因為過度追求效率和外在肯定,而失去了與自己內在聲音對話的能力。那種文字的流暢度和邏輯的嚴謹性,讓我感覺像是在聽一位極富同理心的資深顧問在跟你一對一諮商。特別是關於「孤獨」的部分,它區分了「獨處」和「孤獨」的本質差異,點醒了我,許多時候我們急著填滿生活,其實是害怕面對那片需要獨自面對的空白。這本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學會如何與自己的孤獨和解,甚至將其視為一種成長的養分。

评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排版和選詞都非常用心,讀起來完全沒有一般心理學書籍那種艱澀難懂的學術感。它就像是朋友在跟你娓娓道來,但背後卻有深厚的理論基礎作為支撐,這種平衡掌握得非常好。更難得的是,它在探討那些陰暗面、病態面時,從來沒有給人一種被標籤化或被批判的感覺。相反地,它營造了一種極度安全的閱讀氛圍,讓人敢於直視自己內心深處那些不光彩的、軟弱的角落。這種「無條件接納」的基調,是讓人願意持續讀下去的關鍵動力。很多時候,我們在嘗試改變的過程中,因為達不到預期效果而更加沮喪,但這本書似乎早就預料到這種挫敗感,它提供的「復原路徑」是漸進式的,強調的是「進步而非完美」。這讓讀者在面對自我療癒這場漫長戰役中,隨時都能找到重新出發的力量,不會因為一次跌倒就徹底放棄。

评分

對於「害怕競爭與衝突」這塊,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章節。我就是那種為了維持表面和諧,寧願吞下委屈也不願發聲的人。書中對於「衝突」的重新定義,徹底顛覆了我的舊有認知。以往我視衝突為洪水猛獸,是關係破裂的前兆,但作者透過細膩的分析,揭示了健康的衝突其實是關係進化的催化劑。它不是教你如何去攻擊別人,而是教你如何清晰、有尊嚴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時尊重對方的界線。這中間的拿捏,是需要極高情商的,而這本書就像是提供了操作手冊。我特別喜歡它在舉例時,總是能迅速切入核心,不囉唆。那種層層遞進的論述,讓原本覺得很難跨越的心理障礙,似乎只要照著書中的步驟去實踐,就能一步步被拆解瓦解。這本書對於職場人際和家庭溝通,都有著立竿見影的實用性,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心靈雞湯,而是紮實的工具書。

评分

總體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受,不是「被治癒」那種瞬間的輕鬆,而是一種「被賦予力量」的長期韌性。它像是一面誠實的鏡子,逼著你去看見那些你習慣迴避的議題,但同時,它又在你準備好時,遞給你一雙能看清迷霧的眼鏡。它不只是在分析「問題是什麼」,更著重於「我能做什麼」。那種從「受害者心態」轉向「負責的行動者」的過程,是全書最核心的價值所在。如果你像我一樣,覺得生活總是在重複那些讓你感到疲憊的模式,不斷陷入類似的爭吵、類似的自我懷疑中,那麼這本書絕對是那個能幫助你跳脫迴圈的關鍵鑰匙。它沒有提供快速解藥,但它提供了讓你找到自己解藥的智慧,這才是真正的撫慰與成長。我會推薦給所有感覺被時代洪流裹挾、找不到自己定位的朋友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