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思慢想 (電子書)

快思慢想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康納曼
图书标签:
  • 行为经济学
  • 心理学
  • 决策学
  • 认知偏差
  • 思维模式
  • 畅销书
  • 丹尼尔·卡尼曼
  • 电子书
  • 科普
  • 思维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慢慢讀,反覆讀,跟著他踏上美妙的心智探索之旅。

  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灌注五十餘年研究功力,推出人類社會思想史上,第一本全面深度剖析大腦思考運作的「思考聖經」。

  不僅可能改變你的思維方式,甚至改變你的工作、生活與人生。
  Amazon、《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認知科學權威洪蘭教授「六親不認、迫不及待想把它譯完,介紹給讀者看」、
  中央研究院曾志朗院士專文推薦!
  英文版上市一年,至今仍穩居Amazon認知心理類Top 1、
  決策類Top 3、企業管理類Top 7、銷售總榜Top 100

  《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大力推崇──
  《快思慢想》是人類社會思想史上的里程碑,
  媲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

  包括《蘋果橘子經濟學》、《為什麼你看不見大猩猩》、《推力》、《別讓科技統治你》、《大腦決策手冊》、《快樂為什麼不幸福》、《語言本能》全球重量級作者一致推薦!

  如果一年只能讀一本書,你絕對不能錯過《快思慢想》!

  「快思」與「慢想」是我們腦中的兩位主角。它們大部分時候是朋友,有時是敵人,更常一起並肩打仗!

  我們何時要相信直覺?何時要對抗直覺與偏見,召喚所有理性出來打仗?我們總以為能駕馭自己的思考,事實上,人們的行為常常受到未知因素所影響。我們對思考的機制充滿假設與誤解,又很依賴直覺的感知和記憶,常常做出因個人偏見導致的錯誤決策。

  如果你希望自己更聰明、更冷靜,就要學會掌握「快思」與「慢想」的遊戲規則。

  康納曼介紹了很多有趣的經典行為實驗,披露思考的捷徑、替代、偏好、框架、錨點等效應。不僅讓我們對大腦的複雜與非理性恍然大悟,也指出我們在什麼情況下該相信靈光乍現,什麼時候該三思而行,該運用哪些技巧來避免常常使我們陷入麻煩的思考偏誤,以及如何在商場、職場和個人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

  閱讀本書就像是一趟心智突破之旅,康納曼有如一位稱職的導遊,沿途為我們解說思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系統1(直覺式思考)和系統2(邏輯式思考)這兩個主角在各種心理劇碼中如何搭配分工。

  「這是快思的系統1,它很情緒化,依賴直覺,見多識廣又很會聯想,擅長編故事,系統1能迅速對眼前的情況做出反應。但它很容易上當,以為親眼所見就是事情的全貌,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

  「這是慢想的系統二,它動作比較慢、擅長邏輯分析,系統1無力解決的問題,都丟給系統二處理。它雖然不易出錯卻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判斷結果。」
  
  康納曼重新詮釋了決策與判斷、風險、幸福和財富的關係,推翻了經濟學對人的決策是理性的假設,更首度披露「直覺偏見」和「邏輯捷徑」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決定了我們自以為愜意的生活與社會樣貌,也將徹底改變你對思考的看法。

得獎與銷售紀錄

  《快思慢想》上市至今快一年,橫掃全球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穩居Amazon銷售總榜前百大、分類排行第1名、2011年11月選書
  《紐約時報》2011年度十大好書、暢銷書排行榜前20名
  《經濟學人》2011年度選書
  《華爾街日報》2011非小說類年度選書
  榮獲2011年《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加拿大《環球郵報》2011年度最佳書籍
  2012英國最重要的非小說獎《山謬.強森獎》(Samuel Johnson Prize)決選名單

作者簡介

康納曼Daniel Kahneman 

  康納曼生於1934年,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現任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和伍德羅威爾森學院公共事務教授,並兼任希伯來大學理性研究中心研究員。他在心理學上的成就挑戰了判斷與決策的理性模式,被公認為「繼佛洛依德之後,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他的跨領域研究對經濟學、醫學、政治、社會學、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皆具深遠的影響,被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更於2002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

譯者簡介

洪蘭 

  現為中央大學講座教授、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作博士後研究,於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1992年回台,先後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到台灣大大小小超過一千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

  十多年來致力於譯介心理學、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五十一本書,並於各大報章雜誌發表文章。著作繁多,包括《歡樂學習,理所當然》、《見人見智》(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等書。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代哲学与现代生活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快思慢想 (電子書)》的内容,力求详尽且自然: --- 尘封的智慧:古希腊思想在现代困境中的回响 导言:迷失在速度中的现代灵魂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洪流以光速涌入的时代,效率和速度被奉为圭臬。然而,在这无休止的“快”中,一种深刻的疏离感正悄然蔓延。我们拥有更便捷的工具,却似乎更难掌握内心的宁静;我们连接了全世界,却常常感到与自己失之交臂。当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雅典的广场上提出“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时,他所预见的,或许正是我们今日的困境——一个被外部喧嚣填满,却对自身存在感到困惑的时代。 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次深入的精神考古之旅。我们拒绝将古代思想束之高阁,而是将其视为一把精密的钥匙,用于解构和理解当代社会错综复杂的结构,以及我们个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将穿越时空,回到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探访那些塑造了人类理性、伦理和政治图景的伟大头脑。 第一部:理性的基石——从米利都到柏拉图的探索 本部分聚焦于古希腊思想的“觉醒时代”,即从自然哲学家(如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到苏格拉底的转向。 1. 宇宙的本源与流变之思 古代思想家们首先面对的是宏大的自然问题:万物的本源(Arche)究竟是什么? 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米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这些看似朴素的猜想,实则是人类首次尝试用超越神话的方式,去系统地解释世界的秩序。我们尤其将深入探讨赫拉克利特那永恒的“流动性”哲学——“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为我们理解现代科学中“变化是唯一不变”的理念提供了最古老的思想根源。同时,巴门尼德对“存在”的坚守,也构成了后世辩证法和本体论的第一个重要对立面。 2.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的出现标志着哲学的重心从宇宙转向人本身。他没有留下著作,他的智慧通过柏拉图的对话得以流传。我们将细致剖析其核心方法论——“反诘法”(Elenchus)。这不仅仅是一种辩论技巧,更是一种自我审视、剥离虚假认知的精神净化过程。在社交媒体充斥着“人设”和“信息茧房”的今天,苏格拉底式的质疑精神显得尤为珍贵。我们探讨:如何通过不断的提问,来逼近“美德即知识”的终极目标? 3. 柏拉图的理想世界:洞穴之外的光明 柏拉图的思想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其“理型论”(Theory of Forms)构建了一个超越感官经验的永恒实在世界。本书将详细解析著名的“洞穴寓言”,并将其应用于现代语境:我们所依赖的数字屏幕、新闻报道、以及主流叙事,是否构成了我们共同的“洞穴”?我们如何才能像那个挣脱锁链、最终看到太阳的囚徒一样,去追求真正的、不受时空污染的真理和正义?此外,对《理想国》中政治哲学的审视,将帮助我们反思当代精英政治的结构性缺陷。 第二部:实践的智慧——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与伦理学 如果说柏拉图是浪漫的理想主义者,那么亚里士多德就是脚踏实地的系统构建者。本部分聚焦于其对经验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类。 1. 逻辑学的诞生与经验的归纳 亚里士多德通过创立三段论等形式逻辑体系,为人类的理性思维提供了第一套可靠的工具。我们不仅会介绍其“形式”与“质料”的二元对立,更会着重于他强调的“经验观察”在知识获取中的核心地位。在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高度发达的今天,重温亚里士多德如何从生物学观察中提炼出普遍规律,对于避免纯理论的空中楼阁具有重要意义。 2. 目的论与潜能实现 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Teleology)认为,万物都有其内在的“目的”或“功能”(Telos)。对于人类而言,这个最高目的就是“至善”(Eudaimonia),通常被译为“繁荣”或“实现潜能”,而非简单的“快乐”。我们将深入解析如何通过实践“德性”(Virtue),达成这种充实的人生状态。 3. 中道之德:驾驭欲望的艺术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中道”(The Golden Mean),提供了一种在两种极端谬误之间寻求平衡的实践指南。例如,勇敢是鲁莽与怯懦之间的中道。在消费主义和极端主义并存的社会中,这种对适度和节制的强调,成为抵御过度激励和精神匮乏的有效药方。本书会提供具体的案例,展示如何在职业选择、人际关系和情绪管理中应用这一古老的“平衡术”。 第三部:应对命运的挑战——希腊化时期的哲学流派 随着亚历山大大帝帝国的扩张和城邦体系的瓦解,个体开始感到无所依傍。此时的哲学重点转向了个人的内心安宁和如何应对动荡的外部世界。 1. 斯多葛主义:内心的堡垒 斯多葛学派(Stocism)是应对现代焦虑的强大工具。他们教导人们区分“我们能控制的”和“我们不能控制的”。天气、他人的看法、经济波动——这些都属于不可控因素,我们的责任仅在于我们对此的判断和反应。我们将详细介绍塞涅卡、爱比克泰德和马可·奥勒留的教诲,探讨如何在面对突发灾难和日常烦恼时,通过“预演逆境”来训练精神韧性。这对于培养现代人的抗挫折能力至关重要。 2. 伊壁鸠鲁主义:在宁静中寻找快乐 与常被误解的“享乐主义”不同,伊壁鸠鲁主义追求的是“无痛苦的宁静”(Ataraxia)。他们提倡一种简朴、自足的生活,将友谊置于财富和权力之上。在算法不断诱导我们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伊壁鸠鲁的哲学提醒我们: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对欲望的克制,以及对精神自由的珍视。 3. 怀疑主义的警醒:悬置判断的力量 怀疑主义(Skepticism)教导我们对所有断言保持审慎的态度,并鼓励“悬置判断”(Epoche)。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怀疑主义者不会盲目相信任何声称掌握终极答案的权威。这种方法论的价值,在于帮助读者建立批判性思维的最后一道防线,抵御虚假信息和狂热的意识形态。 结语:重拾“慢慢来”的价值 古希腊思想并非是要求我们回到古代的田园牧歌中,而是提供了一套永恒的人性分析框架。它们教导我们,真正的进步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迭代,更是心灵秩序的重建。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邀请读者放慢脚步,拿起这些尘封的智慧,审视我们生活中的“形式”与“质料”、“德性”与“实践”、“可控”与“不可控”。只有当我们学会像古人一样,将哲学视为一种“爱智慧”的生活方式,而非一门学科时,我们才能在现代生活的洪流中,寻找到真正坚固的自我,实现那份被遗忘已久的宁静与繁荣。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導讀
前言

︱第一部︱兩個系統
 01 故事中的人物
 02 注意力和力氣
 03 懶惰的控制者
 04 聯結的機器
 05 認知放鬆度
 06 常模、驚訝與原因
 07 驟下結論的機制
 08 我們如何做出判斷
 09 回答一個比較容易的問題

︱第二部︱捷徑與偏見
 10 小數原則
 11 錨
 12 可用性的科學
 13 可用性、情緒和風險
 14 湯姆的專業
 15 琳達:少就是多
 16 因果機率勝過統計機率
 17 回歸到平均值
 18 馴服直覺的預測

︱第三部︱過度自信
 19 了解的錯覺
 20 效度的錯覺
 21 直覺vs.公式
 22 專家的直覺:我們什麼時候可以信任它?
 23 外頭的看法
 24 資本主義的引擎

︱第四部︱選擇
 25 貝諾里的錯誤
 26 展望理論
 27 賦予效應
 28 壞的事件
 29 四倍的形態
 30 稀少的罕見事件
 31 風險政策
 32 計分
 33 逆轉
 34 框架和真實界

︱第五部︱兩個自我
 35 兩個自我
 36 生命像個故事
 37 經驗到的幸福
 38 對生活的沉思

 總結
 附錄A 不確定情況下的判斷:捷徑和偏見
 附錄B 選擇,價值和框架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20061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MB

图书试读

導讀

掌握思考,使你擁有無憾的人生

  這是我回台後翻譯的第五十一本書,我從來沒有翻譯任何一本書像翻這本書這樣快樂,也從來沒有像翻譯這本書一樣,後悔自己不會中文打字,要逐字的寫。我的原子筆心是論打去買的,不知寫掉多少枝,我一早爬起來,就坐在桌子前面寫,六親不認,貓咪繞著我的腳一直轉,也無暇理牠,迫不及待想把它譯完,介紹給讀者看。

  作者的睿智深深吸引了我,他做的實驗都很簡單,卻有力地證明了人不是理性的動物,很容易被直覺和偏見誘導去犯錯。其實,這本書中所說的決策錯誤,我都犯過,比如說,因為非常喜歡這本書,就完全忽略掉它是厚厚一大本,三十多萬字,簽合約時,沒有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到後來趕得不得了,勤奮程度只有當年大學聯考可以比。幸好to err is human,人本來就會犯錯,只要從錯誤中汲取教訓,不再犯第二次錯就好了。相信看過這本書的人在做決策時,一定會避開系統一的陷阱,使自己成為更有智慧的人。

  康納曼和特維斯基的合作奠定了他拿諾貝爾獎的基礎,特維斯基卻在他得獎之前過世了,這是他一直引以為憾的事。在書中,處處可見他對特維斯基的推崇。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其實朋友的重要性還不止於此。我們初識一個人時,不知他的人品如何,但是只要看他的朋友是誰就知道了,所謂「物以類聚」,這揣測通常是八九不離十的。好朋友決定你一生的成敗,康納曼自己說,沒有特維斯基,就沒有這個諾貝爾獎,朋友的重要性由此可知,人真的是互相影響的。

  康納曼是傳統心理學訓練出來的認知心理學家,他在1973年所寫的《注意力和努力》(Attention and Effort)是我念研究所時的教科書,也是我後來出來教書時的教科書,他那時已是非常有名的認知心理學家,但是他毫不猶疑地拜比他小三歲的特維斯基為師,因為特維斯基有的是他所缺的數學心理學專業。韓愈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句話真是沒錯,他們兩人一拍即合,從此開始合作,在早期還沒有團隊的概念出來,所有的論文都是盡量單一作者,以免論文的份量被稀釋,他們兩人卻一直都是合作無間,不理外面人家說誰是leader、誰是follower,當然,他們會開風氣之先也跟當時的心理學界的氣氛有關。

  從上個世紀初,心理學家就一直想用硬科學(hard science)的實驗方法把心理學帶進科學的領域,擺脫早期心理學給人那種非科學的印象裡我在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員時,實驗室主任利伯曼教授(Alvin Liberman,他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就說,愈不是科學領域的學門愈是想得到科學的頭銜:政治學明明是講權謀的學門,卻叫Political Science,圖書館學叫做Library Science,最離譜的是社會科學叫做Social Science,社會是人的集合,人是天下最說不準的動物,哪有一致性可言?,所以當時可以準確測量的行為主義、心理物理學很盛行,大家都希望能找出可準確預測人行為的方式。康納曼他們想用數學公式找出人類做決策的內在機制,驗證傳統經濟學中,人是理性的核心假設,他們的努力把經濟學和心理學聯結在一起,開創了這個新領域。

  實驗心理學家對科學最大的貢獻就是做實驗,我們懂得如何去除混淆變項(confounding variable),使實驗結果乾淨可用。以前我們上實驗法(methodology)時,老師就一再告誡「這是你們將來吃飯的傢伙,要好好學」,實驗法不及格就當掉了,有點像醫學院的病理學,考不及格便無法升級。如果這門課修得很紮實,它的確可以幫助我們馬上看到新實驗有漏洞。前一陣子有人說母乳可以增加孩子的智商,報紙大大宣傳了一番。但是仔細一看,實驗者並未控制基因和後天環境這兩個對智商有大影響的變項。因此這個實驗必須重做,他們找了332對來自同一家庭的孩子,如果一個吃母乳,另一個就是吃牛乳,一比較起來,現象消失,立刻破解了迷思。其實孩子要的是關懷,只要有營養,吃什麼沒有那麼大的關係,父母不需要花雙倍的錢去買益智奶粉,因為根本沒有這種東西。

  這本書中的實驗個個都像母乳實驗一樣,一發表出來就打破迷思,非常的精彩,尤其是康納曼心胸寬大,對打擊他的人,不出惡言,還邀他一起做研究,兩人各自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合寫一篇論文,共同發表。這當然是非常辛苦的事,但是它的確是消弭成見最好的方法。國內常有學者打筆戰,或鄙視另外一派的成就,這種一山難容二虎的心態,令人不敢恭維。這本書對年輕學者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榜樣,看看別人的風範,想想自己的行為,能不慚愧乎?

  這本書書名叫《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主要是因為我們有兩個系統在主宰著我們的思考與決策,只是自己不自覺而已。快的叫做系統一,就是各種直覺的思考,它是整個自動化的心智活動,包括知覺和記憶,康納曼說「直覺就是辨識,不多也不少」;慢的他把它叫做系統二,是要花力氣去思考的,通常在系統一失敗後,系統二才會上場。系統二其實就是「你」,套句佛洛依德的名詞就是ego,而系統一是id,它在你不自覺的情況下主宰著你的選擇和判斷,這些心智活動當然有上限,所以人會犯錯。但是若能把統計知識加進去,它就迫使你在思考時,同時考慮很多訊息,這時系統一只好退位,因為它天生就不是設計來做這種事的。在統計數據的幫忙下,邏輯的思考就使我們能做出較正確的判斷,這時的你就是佛洛依德的super ego了。

  我在翻譯這本書時,覺得很有趣,因為社會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一向都是水火不相容,想不到,以數學公式為核心的數學心理學家和專門研究注意力的認知心理學家在探討認知領域的「思考」時,會得出社會心理學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概念出來。知識是相通的,沒有任何一個例子比這本書更有說服力了。

  書中的各種效應,如框架效應、錨點效應、小數效應每天都在生活上看到。的確,同樣一件事,換個說法民眾就較能接受。台中監獄附近的居民拉白布條不要法務部在旁蓋性侵治療所,美牛案鬧了那麼久,耗損了不知多少國力,這些都是書中的好例子,法務部和衛生署的官員們應該來看看這本書。這本書對所有社會科學領域的人都會有用,絕對不只是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而已。

  溝通是個藝術,但是溝通不只是藝術,它更是智慧,好的溝通者一定要知道人的心理,尤其是系統一的本質,因為系統一是直覺的,我們只有在系統一走不通時,才會勞駕系統二,所謂「閰王好見,小鬼難纏」,如果系統一放行,後面就沒事了。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奧地利和德國是同文同種,但是在器官捐贈上,奧地利的捐贈率幾乎是百分之百,而德國只有12%;瑞典和丹麥都屬於北歐語系,文化和人種也相似,丹麥還被瑞典統治過,但是瑞典的捐贈率是86%,而丹麥只有4%。追究原因,原來表格的設計不同。高器官捐贈國家的表格是你不想捐,請在格子中打勾,不然假設你願意捐;低器官捐贈的國家表格是你必須在格子中打勾,你才會成為捐贈者,就這麼一點點的差異,造成捐贈率這麼大的差別。人真是個說不準的動物,誰會想到表格勾選的方式會造成完全不同的結果。執政者在民怨這麼高時,應該好好的來看一下這本書,檢討一下為什麼做了半天,老百姓不但「無感」,還「怒感」。

  我們常感嘆人老得太快,成熟得太慢,等累積到人生的智慧時,人生已過去了。其實不必悲觀,良書益友就是成熟的催化劑,這本書更是其中的翹楚,閱讀它使你擁有智慧無憾的人生。

中央大學講座教授、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字體選用,給我的閱讀體驗加分不少。電子書最大的敗筆往往就是格式混亂,但這本在不同設備上(無論是平板還是手機)的響應式設計做得相當好,不會出現文字跳行或圖片錯位的窘境。此外,書中穿插的一些視覺化圖表,雖然電子書呈現的精細度不如紙本,但它們的設計邏輯清晰,有效地輔助了文字的說明。我特別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其他研究或案例時,都有很明確的標示,這讓追求知識來源可靠性的讀者感到安心。它讓我知道,這不是隨意寫寫的感想集,而是建立在一定基礎之上的深思熟慮。整體來說,在電子閱讀的便利性與內容的紮實度之間,找到了很好的平衡點。

评分

翻開內頁,最讓我驚豔的是作者對於複雜概念的拆解能力,簡直是化繁為簡的高手。舉例來說,書裡提到某種決策模型的辯證過程,在其他地方讀到可能要花好幾頁的篇幅去解釋那些學術術語,但在這裡,作者透過一兩個日常情境的對比,一下子就讓概念清晰起來,彷彿腦中那團亂麻被輕輕撥開了。我個人是那種喜歡做筆記、畫重點的讀者,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有利於這種「深度加工」的閱讀方式。它不是給你一堆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箱,讓你學會如何自己去鑿出屬於自己的答案。這種啟發性大於灌輸性的寫法,讓我覺得物超所值。老實說,市面上很多號稱是「思考工具」的書籍,讀完後常常覺得只是換了個說法在重複舊觀念,但這本的確在細膩之處,展現了不同的洞察力,值得反覆咀嚼。

评分

這本書最核心的價值,或許不在於它告訴你「該怎麼想」,而在於它成功地在你心裡播下了一顆「質疑」的種子。在快速消費資訊的時代,我們很容易接受被餵給我們的結論。但這本書,不斷地引導讀者回頭審視自己的起點:你為什麼會這麼想?這個想法的基礎是什麼?這種內觀的過程,一開始可能會讓人有點不適應,像是要面對自己內心的小劇場一樣。但當你跨過那個門檻後,你會發現看世界的角度變得更寬廣、更有層次感了。對於我這種需要經常在不同專業領域間轉換的職人來說,建立這種結構化的思維框架,比單純學習某項技能來得更重要。這本書的價值,是長期累積且不易被取代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說實在的,一開始吸引我的地方並不是它厚重的文字感,反而是一種很簡潔、有點像文青咖啡館裡會擺的那種設計風格。拿在手上的觸感也蠻舒服的,電子書的閱讀體驗,介面跳轉流暢度還算不錯,長時間看下來眼睛也不太容易疲勞。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行文間那種不疾不徐的節奏感,明明主題是關於「思考」的,但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枯燥。書中有些章節的舉例,像是生活中的小劇場,一下子就能讓人對號入座,心想:「對耶!我上次不就這樣嗎?」這種共鳴感,是讓我願意一直往下翻的最大動力。不過,對於某些習慣快速吸收資訊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一點耐心去適應這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總之,光是從包裝和初讀的感受來看,這本書的確有種讓人想慢下來、好好品味的魔力,它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種生活態度的暗示。

评分

整本書的論述,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跟一位經驗豐富、但又非常接地氣的長輩聊天。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用詞遣字非常貼近台灣讀者的生活脈絡,這點非常重要。記得讀到某一段關於「直覺」與「分析」如何平衡的討論時,作者引用了一個在台灣很常見的交通情境來比喻,當下我簡直要拍案叫絕。這種「在地化」的詮釋,讓書中的哲學思辨不再遙不可觀,而是立刻能應用到通勤、家庭、職場等各種場景。雖然整體風格偏向沉穩,但偶爾冒出的幾句幽默,就像在濃湯裡加了少許香料,恰到好處地調和了嚴肅感。我認為,對於那些想提升生活品質,但又不想被過度理論轟炸的上班族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舒適的切入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