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太營運中心到護國神山:臺灣產業政策之演變與評析 (電子書)

從亞太營運中心到護國神山:臺灣產業政策之演變與評析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彥廷
图书标签:
  • 臺灣產業政策
  • 亞太營運中心
  • 護國神山
  • 產業演變
  • 政策評析
  • 臺灣經濟
  • 電子書
  • 產業發展
  • 經濟史
  • 科技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們很常聽到一種說法,在孫運璿、李國鼎的年代,由於政府雄才大略,挑選產業眼光精準,造就了台灣的經濟奇蹟。言下之意,現今經濟無法恢復過去的榮光,都是政府無能、政黨惡鬥所致。
 
  本書提出了對立二元以外的觀點,從1990年代亞太營運中心的中止,到我國投資、出口及重點產業政策數十年來的演變,說明「制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制度是一個社會的遊戲規則。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 North)所說:「歷史總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我們可以向過去取經,而且還因為現在和未來是通過一個社會制度的連續性與過去連接起來。今天和明天的選擇是由過去決定的。」
 
  走過國家資源引導產業發展的年代,以及1990年代自由化歷程,政府已逐漸從主導地位退下,成為輔助民間的角色。我國ICT產業也從政府重點栽培的對象,挺過被國際景氣重傷、社會聲浪質疑的低谷,重新站上國際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在好與壞、成功或失敗的二元價值判斷之外,或許我們該用實然的角度去看待,無須歸因於一人或一黨,而這就是產業和經濟發展的自然過程。
臺灣產業政策的宏觀視角:從歷史脈絡到未來挑戰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臺灣自戰後初期至今,產業政策的演變歷程、核心驅動力及其所面臨的內外部挑戰。這部著作將產業發展視為國家戰略佈局的關鍵環節,透過對不同歷史階段政策工具的細緻梳理,勾勒出臺灣經濟轉型的宏大圖景。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了從早期的進口替代、出口導向,到後期的產業升級與全球化佈局等重要轉折點。它不只是對政策條文的羅列,更著重於探討這些政策如何塑造了臺灣的產業結構、社會資源分配,以及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定位。 第一部分:奠基與轉型的歷史縱深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臺灣戰後經濟的初步建立,詳細闡述了在資源匱乏與地緣政治壓力下,政府如何運用有計畫的干預手段,確立了早期的工業基礎。 一、戰後初期(1950s-1960s):穩定與進口替代的時代 此階段的分析將重點放在政府如何透過穩定金融秩序、實行土地改革等基礎建設,為工業化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在產業選擇上,重點探討了輕工業(如紡織、食品加工)如何作為引導力量,以滿足內需和初步積累外匯的目標。政策工具的運用,例如配給制度、外匯管制,以及特定產業的低息貸款,都是本章的重點剖析對象。 二、出口擴張的黃金十年(1960s-1970s):邁向國際分工 本書隨後深入探討臺灣經濟轉向出口導向策略的決策過程。此時,加工出口區的設立、獎勵出口的財政措施(如免稅優惠),以及勞力密集型產業的蓬勃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奇蹟的主要動力。分析將細緻考察這一時期,政府如何平衡國內資源分配與國際市場需求的關係,以及這一模式對臺灣社會結構帶來的深遠影響。 三、結構調整與技術追趕(1970s-1980s):從代工到自立 隨著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如石油危機與美中關係調整),臺灣的產業政策面臨了轉型的迫切需求。本書將詳述政府如何推動「十大建設」,不僅是基礎設施的建設,更是為高耗能、高技術產業(如鋼鐵、石化)的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對自力救濟思維的轉變,以及對關鍵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努力,將得到充分的論述。 第二部分:高科技的崛起與全球化競爭 進入1980年代末期至21世紀初,臺灣的產業政策進入了一個以技術密集型產業為核心的新階段。 四、科學園區的擘劃與資訊產業的孕育 本書將用大量篇幅分析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設立背景、管理模式及其對臺灣產業生態的革命性影響。這部分內容著重於政府如何透過提供租稅優惠、人才引進以及與學術機構的緊密合作,成功吸引並培育了半導體、資訊與通訊技術(ICT)產業的聚落。政策工具的轉向,體現了從廣泛補貼轉向精準扶植關鍵核心技術的戰略思維。 五、產業國際化與供應鏈的嵌入 隨著兩岸關係的變化與全球化浪潮的推進,臺灣企業開始大規模對外投資,特別是轉向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地區。本書將探討政府在鼓勵臺商「走出去」的同時,如何嘗試維繫島內高附加價值環節的控制權。這部分分析將涉及政府在產業安全、技術外流管制以及促成產業鏈重組過程中所採取的措施。 第三部分:當代挑戰與政策反思 最後一部分,書籍將目光投向當前臺灣產業發展所面臨的複雜環境,並對過去數十年的政策實踐進行系統性的評估。 六、從代工思維到創新驅動的瓶頸 本書深入剖析了臺灣產業在面對全球價值鏈重構、數位轉型加速以及來自新興經濟體的競爭加劇時所遭遇的困境。內容將聚焦於傳統優勢產業(如中小企業)在升級轉型過程中的阻力、人才結構的失衡,以及如何平衡對單一產業(如半導體)的過度依賴所帶來的風險。 七、政策工具的創新與治理的轉型 針對當前挑戰,本書探討了政府近年來試圖推動的轉型方向,例如對綠色經濟、智慧機械、生技醫療等前瞻產業的佈局。它不僅評估了這些新興戰略的潛力,也反思了政策制定中跨部會協調、資源配置效率以及如何有效激發民間創新的治理問題。 總體而言,本書提供了一個全面且具批判性的視角,審視臺灣是如何從一個農業社會,透過一系列精心設計(或在壓力下被迫調整)的產業政策,蛻變為全球高科技供應鏈中的關鍵節點。它為理解當前臺灣經濟結構的優勢與脆弱性,提供了堅實的歷史與政策基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彥廷
 
  台灣大學經濟系、清華大學經濟研究所畢。公職生涯即將屆滿20年,歷經扁馬蔡三朝、十一任行政院長、六任國發會主委及七任經濟部長,參與過多項產業政策的規劃、修正與執行。工作性質之故,文字多散見於政府文件、長官文稿中。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篇  制度改革之中挫-論拜耳撤資案對亞太營運中心之影響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章  亞太營運中心計畫
第四章  拜耳(BAYER)投資案的關鍵角色
第五章  拜耳撤資的後續影響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文獻

第二篇  我國對中國大陸投資政策之演變(1993~2008)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
第三章  西方國家的分析實例
第四章  我國對中國大陸投資之發展與演變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第三篇  我國重點產業政策的變革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產業政策歷程回顧
第三章  從兩兆雙星到5+2產業創新
第四章  產業結構的演變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專文:我國製造業附加價值率之研析(2001~2006)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附加價值之定義及衡量方式
第三章  2001~2006年製造業附加價值率之變化
第四章 結論
後記

專文:我國製造業與服務業產業關聯之淺析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產業關聯分析
第三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專文:我國製造業服務化發展之探討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製造業服務化發展類型
第三章  國際製造業服務化發展趨勢
第四章  我國製造業服務化發展概況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專文:主要國家製造業振興策略對我國之啟示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美國:發展先進製造業
第三章  德國:聚焦高科技創新與應用
第四章  日本:結構改革帶動產業再興
第五章  對我國之啟示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1  亞太營運協調服務中心大事紀要
附錄1-2  經濟部列管輔導之僑外商重大投資計畫
附錄1-3  各部會配合發展全球運籌管理之具體推動措施
附錄2-1  對大陸地區從事間接投資或技術合作管理辦法
附錄3-1  獎勵投資條例
附錄3-2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

图书序言

  • EISBN:978957711232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6.0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帶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光是「從亞太營運中心」到「護國神山」這兩個詞的對比,就讓人立刻聯想到臺灣過去幾十年在國際產業鏈中的角色轉換。雖然我還沒細讀內文,但光是這個主題,就足以勾起我對臺灣經濟發展史的好奇心。我記得小時候,臺灣的代工產業風光無限,許多人都以能進入電子五哥的供應鏈為榮,那時候的口號就是要把臺灣打造成區域的超級中心。然而,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國大陸的崛起,那種榮景似乎也漸漸被時間沖淡,取而代之的是半導體產業的獨霸地位。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這兩個階段的政策轉折點,特別是政府在關鍵時刻如何權衡利弊,做出那些影響深遠的決策,我想對我這個在臺灣土生土長的讀者來說,會是極具啟發性的。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出這條綿延數十年的產業路徑圖,以及背後那些不為外人道的政治與經濟角力。

评分

最後,我非常期待看到本書對於未來走向的觀點。如果說,「亞太營運中心」代表著全球供應鏈的樞紐地位,「護國神山」則象徵著技術壟斷與戰略不可或缺性,那麼下一個階段的臺灣產業政策,應該走向何方?是加強韌性、追求完全自主,還是進一步深化與特定夥伴的聯盟關係?隨著人工智慧、綠色能源等新興領域的爆發,政府的資源佈局是否已經到位,或者說,是否有足夠的遠見來培育下一個「神山」?這本書如果能基於過往的經驗教訓,為臺灣未來的產業策略提供具前瞻性的建言,而不只是停留在歷史回顧的層面,那它對於所有關心臺灣命運的讀者而言,都將是一本極具價值的參考書。我準備好迎接一場深入且富有啟發性的閱讀體驗了。

评分

另一個我特別感興趣的面向,是關於「分配正義」與「產業發展」之間的權衡。當政府資源集中投入到少數幾個高科技領域,例如半導體,這種資源傾斜對其他傳統產業或中小企業的排擠效應有多大?這是許多臺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疑問。我們都樂見臺灣科技業在國際上揚眉吐氣,但同時,基層的勞動條件、薪資停滯等結構性問題,似乎也隨著這些明星產業的光芒而被掩蓋了。我希望這本書在評析政策成效時,不只著眼於GDP的增長或出口數字,更能深入探討這些政策對社會結構、區域發展乃至於民眾實質生活水平的深層影響。畢竟,一個國家的強盛,最終還是要體現在每一個國民的福祉上,而不僅僅是「護國神山」的技術指標。

评分

說實話,閱讀這類探討國家政策演變的書籍,最怕的就是淪為生硬的學術論述,充斥著艱澀的經濟模型和過度簡化的因果推論。我更期待的是一種「故事性」的敘事,能夠將那些推動臺灣產業轉型的關鍵人物,他們的理念與衝突,呈現在讀者面前。例如,早期從美援時期開始的輕工業引導,到後來的電子資訊化浪潮,中間一定有許多精彩的政策辯論與路線選擇。我很好奇,在那些關鍵的歷史節點上,產業領袖與決策者之間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化學反應?臺灣的產業政策,從來都不是單純的「政府決定,企業執行」這麼簡單,它是一個動態的、充滿拉扯的過程。如果這本書能夠將這種張力描繪出來,讓讀者能感受到決策過程中的艱難與取捨,那它就成功了一大半。我希望它能像一部紀錄片一樣,讓我們看到政策是如何「活著」並不斷自我修正的。

评分

光是翻閱目錄的架構,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臺灣產業政策演變上的用心。這類型的書籍往往最考驗作者的宏觀視野與細膩筆觸,要能把抽象的經濟數據和實際的政策法令,轉化成引人入勝的故事,實屬不易。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當臺灣面臨外部壓力,例如美中科技戰升溫,政府在「自主可控」與「國際分工」之間如何拿捏分寸?是完全倒向「在地化」的保護主義,還是堅持開放合作的既有路線?過去的政策制定,或許更多是基於「成本效益」的單純考量,但現在的決策,顯然加入了更多地緣政治的風險因子。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幫助我們理解,那些看似獨立的產業扶植計畫或租稅優惠,是如何編織成一張影響國家命運的巨網。對於我們這些親身經歷過臺灣經濟起落的在地人來說,理解這些政策背後的「為什麼」,比單純的技術介紹來得更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