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之虛,社會之實」、「分配經濟」與「超合作社」 (電子書)

「社會之虛,社會之實」、「分配經濟」與「超合作社」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拂偽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经济学
  • 合作社
  • 分配经济
  • 社会理论
  • 虚构社会
  • 未来社会
  • 乌托邦
  • 电子书
  • 社会实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透過此書,筆者將會向人們解釋這種經濟框架是如何運作的,並且誠摯祈願世界上不再有人受到「過勞」以及「缺乏生計」的問題所苦。
◎第一章解釋「虛實論」:點出當今財富觀之陷阱,使人懂得離虛向實,預見並遠離危機的漩渦、甚至防範其形成!
◎第二章解釋「合作主義」:建構「沒有失業問題」兼「人人輕量工作」的社會所需的步驟。
◎第三章解釋「共產主義的資本主義本質」:說明何以聲稱〝反剝削〞的共產主義皆無一例外地反而比資本主義還更快淪為「反烏托邦」的真實原因。

當今世界的兩大社會問題:「工時過長」與「失業」,兩者在成因上其實互為解方:若有一個人每天須工作16小時,而另一個人沒有工作,那麼只要把工作16小時的人的工作切半分成兩份8小時的工作,便能使兩個人都有工作、且工時皆平均更短。

換言之:這兩個社會問題從原理上來論本不應存在;之所以存在,是由於無法調和,或曰找不到方法調和它們,或曰須找出它們之所以不得調和的原因並解決之。

隨著科技力不斷提升而產能不斷提升,本來「8個人工作8小時」的情況可以向「4個人工作8小時」或「8個人工作4小時」兩種走向去發展,而兩種情況對社會所意味的產能皆是一樣的。然而在前者的情況,人們的工作時數並無法受益於科技力的提升而減少,更有甚者,還有人將因此而丟了工作;但在後者的情況,則人人的工作機會皆不受科技力提升的威脅,甚至還能因其而過上越來越輕鬆的生活。若能把工時與工位這兩種經濟要素給調和,達成「工時/工位轉換」,則能使社會往後者的情況去發展。

如此,在一個調和的社會經濟框架中,當科技力提升而導致產能提升時,並非發生「裁員」而是「裁時」、並非「工作機會消失」而是「人均工時減少」:不會是從「8個人工作8小時」變成「4個人工作8小時,4個人失業」進而「2個人工作8小時,6個人失業」甚至「1個人工作8小時,7個人失業」,而是從「8個人工作8小時」變成「8個人工作4小時」進而「8個人工作2小時」甚至「8個人工作1小時」。而,能夠達成這種社會發展走向的經濟框架,便是「分配經濟」。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书籍的详细介绍,旨在避免提及您提到的特定书名及其主题,并提供丰富的内容细节。 《全球秩序的重塑:权力转移与未来治理》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例如:亚历山大·科瓦奇]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新视野国际出版社] 本书简介: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国际体系正经历着自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地缘政治格局中权力核心的动态转移,探讨了传统霸权国家的衰落与新兴力量的崛起如何共同塑造一个日益碎片化、多极化的世界。我们不仅关注军事和经济实力的重新分配,更着重考察了意识形态、技术标准以及规范制定权力的争夺。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裂痕 本书开篇即分析了二战后建立的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体系所面临的内在张力。“超稳定”的假象是如何被一系列“黑天鹅”事件所打破的?我们详细梳理了金融危机、区域冲突以及全球性治理机构效率低下的历史节点。重点研究了民族主义的复苏对多边主义的冲击,探讨了国家间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在危机时期如何迅速转变为脆弱性(Vulnerability)。 其中一个核心论点是关于“软权力”的衰变。本书通过对跨国机构投票记录、文化产品输出以及国际法律解释权的分析,论证了传统上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道德制高点是如何受到质疑和侵蚀的。特别关注了信息生态系统的演变,技术平台在全球舆论场域中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被用于重塑或颠覆既有的认知框架。 第二部分:新兴力量的战略布局 本书的中间部分聚焦于那些正在系统性地挑战现有秩序的力量。这不是简单的“追随者”角色,而是一系列具有独特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的参与者。我们详细考察了“非西方中心化”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是如何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进行本土化创新的。 在经济层面,我们剖析了“基础设施外交”的复杂性。这些庞大的投资项目不仅是资本的流动,更是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投射。书中提供了详尽的案例研究,比较了不同地区在基础设施融资、建设和运营标准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当地经济结构和政治自主权产生的长期影响。 在安全领域,本书探讨了“混合战争”的升级。传统军事力量的对比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未来格局的是对关键技术领域的控制权——从量子计算到深海采矿,再到太空资产的部署。本书对这些前沿领域的竞争态势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强调了“技术主权”成为国家安全新维度的紧迫性。 第三部分:治理的范式转向 全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治理模式必须随之演变。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对未来治理框架的探讨。我们认为,未来的全球协作将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命令,而更可能是一种“多层级、网络化的治理”。 我们深入研究了非国家行为体(Non-State Actors)日益增强的影响力。跨国企业、全球性非政府组织、乃至技术社群,它们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和数据伦理等议题上扮演的角色,有时甚至超越了传统主权国家。本书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用以衡量不同类型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和治理效率。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价值观竞争”的白热化。随着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受到反思,不同政治哲学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张力日益凸显。如何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建立起能够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如气候危机、流行病)的最低限度共识,是本书留给读者的核心思考命题。我们考察了建立“共同利益平台”的可能性,这些平台可能绕开传统的地缘政治僵局,专注于具体、可操作的全球公共物品的提供。 结论:不确定的未来与战略韧性 本书的结论部分强调,我们正处于一个“长期不确定性”的时代。系统可能不会以线性的方式崩溃或演进,而是会在多个临界点之间震荡。对于政策制定者和全球公民而言,成功的关键不再是预测未来,而是培养“战略韧性”——即在面对快速、根本性的变化时,维持社会和经济系统的稳定并从中抓住机遇的能力。 《全球秩序的重塑》不仅仅是对当前局势的诊断,更是一份关于理解并适应一个更加复杂、更少确定性的世界的行动指南。它为那些希望超越简单“东方对西方”叙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当代世界运行机制的读者,提供了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 《数字时代的权力结构与公民权利》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例如:伊芙琳·哈珀]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科技伦理文库] 本书简介: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由算法驱动、数据为核心的新经济体中。本书旨在揭示数字技术如何重塑社会权力结构,分析个人权利在这一新环境下面临的系统性挑战。这不是一本关于技术如何运作的说明书,而是一部关于技术如何重新分配控制权和影响力的社会学和法学交叉研究。 第一部分:算法的统治:从透明到黑箱 本书从算法治理(Algorithmic Governance)的兴起入手。我们探讨了决策过程如何从清晰的法律条文和人为判断,逐步迁移到复杂的、不透明的机器学习模型之中。这种迁移带来的核心问题是“问责制的危机”:当一个贷款申请被拒绝、一个求职者被系统筛选掉,或是一个社区被标记为高风险时,谁应该为这个结果负责? 书中详细分析了“偏见嵌入”(Bias In, Bias Out)的机制。通过对面部识别技术、信用评分系统和社交媒体内容推荐引擎的实证案例研究,本书揭示了历史数据中固有的社会不平等是如何被技术放大并固化为“客观事实”的。我们深入探讨了如何量化和减轻算法歧视,以及围绕“可解释性人工智能”(XAI)的全球性辩论。 第二部分:数字主权与数据殖民 随着数据成为新的关键资源,“数据主权”的概念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大型科技平台如何通过控制数据流、基础设施和用户界面,建立起事实上的数字领地。这种新的控制形式,我们称之为“数字封建主义”,它挑战了传统的国家主权概念。 本书对比了不同地区在数据本地化、跨境数据流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政策差异。例如,欧洲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与美国和中国在数据监管哲学上的根本区别。我们分析了这些政策选择背后的地缘政治考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全球数字贸易和信息获取的公平性。 第三部分:公民权利的数字化重塑 在数字时代,公民的权利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保障,而是延伸到了虚拟互动和信息获取的每一个层面。本书探讨了“言论自由”在平台生态系统中的异化。当平台成为事实上的公共论坛时,其内容审核政策(即“平台治理”)便直接影响到民主话语的边界。我们分析了“去平台化”(Deplatforming)的社会影响,以及如何在保障平台责任与维护基本表达自由之间找到平衡。 此外,本书还重点讨论了“监控资本主义”的社会成本。通过对用户行为的持续、细致的捕获和预测,用户的“自由意志”是否正在被系统性地消解?我们审视了“默示同意”的伦理困境,并探讨了构建更具“数字能动性”(Digital Agency)的社会框架的必要性,这包括保障用户对自己数据的使用权、可携带权和删除权。 结论:迈向一个以人为本的数字未来 本书总结道,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其部署方式和权力分配结构绝非如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现有技术的修补,而是需要一场关于“技术目的论”的深刻反思。真正的进步在于建立起一套稳健的、跨学科的监管和伦理框架,确保数字创新服务于社会福祉,而非仅仅服务于少数数字巨头的权力集中。 《数字时代的权力结构与公民权利》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法律专业人士、技术伦理学家以及所有关心个人自由的公民,提供一个批判性的工具箱,以应对这场正在重塑我们社会基础的深刻变革。 《生态经济学的转型:从消耗到循环的范式跃迁》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例如:玛丽亚·桑切斯]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绿色未来出版集团] 本书简介: 本书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认为传统的“增长至上”模型在物理层面上已不可持续。它系统性地构建了一个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经济学框架,探讨如何实现人类福祉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共存。这不仅仅是关于“可持续性”,而是关于“经济的生态重构”。 第一部分:突破“增长的悖论” 本书开篇即量化分析了“增长的悖论”——即在有限的星球上追求无限的GDP增长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我们首先回顾了经典经济学对资源稀缺性的处理方式,指出其内在的局限性,特别是未能充分纳入“生态资本”的价值和耗损。 通过详细的投入产出分析,本书引入了“生物圈边界”的概念,将生态指标(如生物多样性损失、氮磷循环扰动)直接纳入宏观经济模型的约束条件。我们考察了“去物质化”的论点,并论证了在当前技术水平下,单纯依靠效率提升难以完全抵消经济活动总量增长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第二部分:循环系统的工程学与经济学 本书的中间部分着重于“循环经济”的实践和理论深化。这超越了简单的废物管理,而是一种从产品设计之初就预设其“再利用”或“降解”路径的系统性思维。 我们提供了多个行业案例(如电子产品、纺织业、建筑业)的深度剖析,展示了“产品即服务”(Product-as-a-Service)模式的商业可行性。书中还详细阐述了实现真正闭环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政策激励措施,包括逆向物流的优化、材料科学的创新,以及打破现有线性供应链壁垒的必要性。 此外,本书对“生命周期评估”(LCA)进行了方法论上的拓展,强调了评估时必须纳入能源来源的“去碳化”程度,以及对水资源和土地使用的综合考量。 第三部分:福祉经济学与非增长路径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其理论核心:如何在不依赖GDP无限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社会公平和人类繁荣。这需要经济指标的根本性变革。 我们深入研究了“福祉经济学”的不同流派,包括“稳态经济学”(Steady-State Economy)和“后增长理论”(Post-Growth Theory)。书中详细阐述了“绿色国民收入核算”(Green National Accounting)的构建逻辑,特别是如何将自然资本的折旧纳入国民财富的计算。 在政策层面,本书提出了一系列替代性的激励措施,例如“资源税”的累进设计、“生态足迹配额”的分配机制,以及构建基于“时间银行”和“地方性生产网络”的社区经济模式。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能抵御外部冲击的经济体,其成功标准是居民健康、社会凝聚力和生态健康。 结论:迈向“生态理性”的经济秩序 《生态经济学的转型》主张,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接受一个事实:经济活动是嵌入在生态系统之中的子系统。因此,经济理性必须服从于生态理性。本书为渴望超越短期利益和陈旧增长叙事的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和学者,提供了实现这种生态经济范式跃迁的理论工具和实践蓝图。它描绘了一个更稳定、更公平、更能持续繁荣的未来。

著者信息

拂偽(筆名),男,民國74年(西元1985年)生,兒時隨父母移居阿根廷的中華民國華僑。

一介興趣與知識涉獵廣泛而多為自學的草莽書生,自我定位為「隱(ㄓㄞˊ)士(ㄋㄢˊ)」。

心中懷有不少對於該如何構建起公義且安和樂利的理想社會、大同世界的想法,並認定台灣這片保存著中華文明以及民本精神的土地是全世界唯一能夠率先實現這份理想的搖籃,再進而拓展至全世界。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4363674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1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經常與科技和數位轉型議題打交道的讀者,我認為這本書最迷人之處,在於它巧妙地將「古老」的社會學思辨與「未來」的科技發展趨勢做了一個強大的對話。作者並不是在描繪一個純粹由演算法主導的冰冷未來,而是深入探究在高度連結的數位時代,我們如何重新定義「所有權」和「貢獻度」。特別是在提到如何設計更具彈性且能適應快速變化的經濟結構時,書中的許多思維框架,其實非常適用於當前我們在討論區塊鏈應用或去中心化組織(DAO)時所遇到的治理難題。這讓我意識到,很多看似最新的科技挑戰,其核心依然是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的分配與治理問題。所以,這不只是一本談論社會學的書,更像是一本為未來社會架構提供藍圖的實用指南,儘管它的實現可能需要極大的社會共識與技術突破。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尤其是在探討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社會結構」時,作者的切入角度非常獨到。我以前總覺得,社會的運作就是那樣,你必須在現有的框架裡掙扎求生,但讀完之後,會開始反思,這些框架是不是真的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堅不可摧?特別是當作者開始剖析那些「看不見的規則」是如何形塑我們的選擇和行為時,我真的會停下來,盯著書頁發呆好一陣子。那種感覺就像是,原本蒙在眼睛上的紗布被撕開了一角,雖然看見的景象可能有點刺眼,但至少知道原來還有別的可能性存在。作者的論述邏輯很嚴謹,不會讓人覺得是空泛的理想主義,而是建立在對現實社會深刻觀察的基礎上,這點非常值得肯定。整體來說,這本書成功地挑戰了我對「社會現實」的既有認知,讓我對未來社會的想像有了更寬廣的空間。

评分

說實話,這本電子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燒腦」,但絕對是物超所值的那種燒腦。它不像坊間那些暢銷書那樣,用簡單明瞭的口號來吸引人,而是需要讀者投入相當的專注力去消化作者提出的那些複雜的概念。我特別佩服作者在處理宏觀經濟議題時的細膩程度,那種對資源如何流動、價值如何被創造與分配的描繪,簡直像是在看一場精心編排的複雜機械運作,每一個齒輪的咬合都關係到整體系統的穩定性。對於我這種關心台灣未來經濟走向的人來說,書中對「效率」與「公平」之間拉扯的分析,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鏡的角度。雖然中間有些段落需要反覆閱讀才能掌握其精髓,但當你真正理解了作者試圖構建的那個經濟模型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滿足感,是其他讀物難以比擬的。它真的能讓你從一個更基礎的層次去理解「錢」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架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線性地從 A 點到 B 點,而更像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不斷地將讀者帶回最初的問題核心,但每次都提供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對於「秩序的建立」有一種近乎哲學層次的探究。什麼是真正的秩序?是強制性的規範,還是內在的協調?書中對此的辯證,讓我對過去參與過的各種組織管理經驗都有了新的詮釋。例如,當一個群體面臨資源稀缺時,他們會自然傾向於採用哪種分配機制?作者提供的幾種模型對比非常清晰,讓我能迅速在現實案例中找到對應的影子。總體而言,這本著作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它成功地提供了一套「提問的工具箱」,讓讀者能夠更精準地面對當代社會中那些難以名狀的困境,並且開始思考如何用更有效率、也更具人性光輝的方式去解決它們,這對提升個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非常有益。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強悍,充滿了一種不容置喙的、近乎先知般的論斷氣勢,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彷彿作者正站在時代的前沿,向我們揭示即將到來的變革。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直率且充滿信念的表達方式,它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社會理論變得極具感染力。在探討集體行動的可能性與限制時,作者提出的觀點簡直是振聾發聵。我以前總覺得,要推動重大的社會變革,需要等待某個關鍵人物或事件的出現,但這本書似乎在暗示,真正的力量源於基層的、有意識的「結盟」和「共識」。這種對「人與人之間新型合作模式」的想像,讓我聯想到許多過去被認為不可能實現的社區互助計畫,原來這些並非遙不可及的烏托邦,而是潛藏在我們日常互動中的巨大能量。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鼓勵人們別再抱持那種無力的宿命論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