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從權威:有多少罪惡,假服從之名而行? (電子書)

服從權威:有多少罪惡,假服從之名而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丹利‧米爾格蘭
图书标签:
  • 服從
  • 權威
  • 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
  • 米爾格拉姆實驗
  • 權威主義
  • 服從
  • 犯罪心理
  • 道德
  • 社會影響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次次電擊實驗,考驗也拷問著人性底線──
當權威者的命令有違道德、泯滅良知,人會服從,還是不服從?

  ★《路西法效應》作者 菲利普‧金巴多 盛讚╳專序推薦
  ★社會心理學最具革命性與爭議性的研究典範之一
  ★19次直揭人性真相的實驗過程、實驗對象超過1000人 首度完整公開!


  逾半世紀前,納粹分子艾希曼經耶路撒冷大審被判處死刑後,身為猶太人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開始反思權威與服從之間的關係。為此,他在實驗室中進行了一系列挑戰人性的「電擊實驗」,在當時引發不少爭議,但現在已普遍獲得科學社群的支持。實驗的目的在於想知道人類會無視結果、服從權威到何種程度。實驗的結果也徹底改變了我們對道德與自由意志的看法。

  這本書《服從權威》是米爾格蘭對其經典研究所做的「完整」紀錄(共十九個實驗),過程奇妙而充滿波折,令人頭皮發麻也直指人心。作者並針對每次實驗的結論,做出了極具說服力的解釋,例如「情境力量」的強度,對照人類服從權威的程度,其危險與駭人程度,遠遠超乎你的想像!

  本書引領我們思考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巨大難題:

  ◆一直被教育成必須服從權威的我們,能否明辨「正義」與「不義」的權威有何關鍵差異?能否挺身反抗不義權威?抑或是,只要命令來自看似正當的權威,人都會服膺甚至盲從呢?

  ◆從德國納粹大屠殺、ISIS恐怖攻擊、洪仲丘事件、日月明功虐死案,乃至製造黑心食品的大企業等,究竟是權威殺人,抑或是,由許多平凡人共同犯下的集體罪惡?

  米爾格蘭的實驗與論述,提醒我們重新審視人性的本質、道德的意義,深入思考何謂是非善惡,他並提出警訊:當人在整個邪惡行為鏈中只擔任某個環節,且距離行為的最終結果很遠時,人在心理上很容易忽視自己應負的責任,甚至完全卸除人性。

  【標準實驗範本】

  三人一組進行實驗,一人擔任「老師」(Teacher,不知情的真正受試者),一人擔任「學生」(Learner,由演員飾演,假裝遭電擊而發出痛苦慘叫聲),另有一個身穿專業技師服、擔任「權威」角色的「實驗者」(Experimenter)。「老師」與「學生」分處兩個不同的房間,只能透過對講機溝通,學生答錯時,「老師」將給予學生電擊懲罰。電擊產生器共有30個開關,從15伏特到450伏特,每隔15伏特遞增。當受試者「老師」想停止實驗、不再電擊時,「實驗者」會照下列順序催促:
  ●請繼續。
  ●這個實驗需要你繼續進行,請繼續。
  ●你絕對要繼續進行。
  ●你沒有選擇的餘地,你「必須」繼續。

  ◎實驗預測
  只有1%、頂多10%的受試者會持續懲罰,直到按下最大伏特數。

  ◎結果
  ●65%的受試者施以了最大的450伏特懲罰
  ●所有受試者都出現不舒服的反應,都曾暫停並質疑這項實驗
  ●35%的受試者堅持停止實驗(但沒有任何受試者在到達300伏特之前堅持停止)

名人推薦

  【重量推薦】

  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路西法效應》作者‧史丹佛監獄實驗主持人
  林佳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系主任
  重量專序

  黃益中∣熱血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楊士範∣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強力推薦

  【各界讚譽】

  「這是社會心理學或社會科學領域內最具代表性也最具概括性的研究。……米爾格蘭的實驗充分證明社會處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他的實驗結果呼應了行為決定論者情境主義的核心觀點。這項研究說明了一點──絕大多數人無法拒絕不正義的權威的命令。」──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路西法效應》作者‧史丹福大學榮譽教授
           
  「這是經典的論述,說明人類有服從命令的傾向,完全無視於他們的所做所為會造成什麼傷害或後果。」─麥可‧德達(Michael Dirda),《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

  「米爾格蘭的服從實驗使我們更清楚地察覺到不加批判、接受權威的危險。」──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紐約時報書評》

  「[米爾格蘭的]調查實現了我們期待中負責任的社會科學應做的事:從繁瑣的現象中找出最核心的本質。」──《科學》(Science)

  「一本吸引人與深具意義的作品。」──《滾石》(Rolling Stone)

  「本書對人類行為的知識做出重大貢獻。」──傑羅姆‧布魯納(Jerome S. Bruner),紐約大學
历史的阴影与人性的抉择:权力、服从与道德的边界 本书聚焦于人类社会中权力结构、个体服从心理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复杂道德困境。 它并非对特定书籍的评论或简介,而是对一系列深刻的历史事件、社会实验和哲学思辨的梳理与探讨,旨在揭示在权威的号召下,个体行为如何被塑造、扭曲,以及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并应对这种内在的张力。 第一部分:权力的构建与合法性基础 一、权力的起源与形态演变 本书首先深入考察了权力概念的哲学根源。从早期的部落首领、神授君权,到近代的契约论与主权理论,权力如何从一种原始的强制力,逐渐演变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建构。探讨了不同文明中,权威如何通过宗教、法律或意识形态被“合法化”。这种合法性的基础,往往决定了服从的性质——是出于恐惧、信仰,还是对社会秩序的理性认同。 二、意识形态的编织:驯服心灵的工具 权力的行使,很少是纯粹的暴力。本书详细分析了意识形态在维护权威中的关键作用。它如何通过教育、媒体和文化叙事,悄无声息地塑造人们的世界观,将服从塑造成一种美德或“自然秩序”。例如,对“国家利益”的绝对化定义,或对特定社会角色的固化想象,如何使得偏离规范的行为变得不可想象。我们审视了宣传机器如何运作,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非黑即白的道德命题,从而为特定指令披上神圣的外衣。 三、制度的惯性与非人化的过程 现代社会,权力越来越多地嵌入到庞大、去人格化的官僚体系之中。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官僚主义的结构如何使得责任分散化,从而降低了个体在执行不公指令时的道德负担。当个体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仅仅是系统中的一个齿轮时,他们更倾向于“照章办事”,即使“章程”本身充满非人性。这种制度性的设计,巧妙地隔离了行为与后果之间的直接联系。 第二部分:服从的心理机制与实验揭秘 一、服从的生物学与社会心理学基础 本书追溯了心理学对服从行为的早期探索。探讨了人类在群体压力下的从众倾向,以及对权威人物的本能依赖。为什么在面对清晰的道德困境时,人们宁愿相信专家的指示,也不愿相信自己的感官判断?我们剖析了“责任分散”效应,即当个体处于服从状态时,他们将决策的道德责任转移给权威,从而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 二、经典实验的重估:从实验室到真实世界 详细回顾了历史上那些震动人心的心理学实验,例如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和阿施的从众实验。但本书的重点不在于复述实验过程,而在于对实验结果的深层解读:它们揭示了哪些关于人性的基本弱点?这些研究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在极端压力下,普通人在面对“服从命令”这一要求时所表现出的惊人能力。我们考察了实验参与者事后的辩解、羞愧感以及他们如何重构自己的行为记忆,以使之与自我认知相符。 三、身份认同与“我们”与“他们”的界限 服从的深度往往与个体的身份认同紧密相关。当个体完全融入一个群体或组织(如军队、特定政治派别或教派),服从就从外部要求变成了内在身份的维护。本书探讨了群体内偏爱(In-group Bias)和群体外贬低(Out-group Derogation)如何共同作用,使得对“自己人”的命令毫不犹豫地执行,而对“局外人”的痛苦则视而不见。 第三部分:罪恶的匿名性与历史的教训 一、极端服从的历史回响 通过对一系列历史悲剧案例的细致考察,本书力求展现极端服从如何转化为系统性的暴行。从种族灭绝到政治清洗,罪恶往往不是由一两个“恶魔”完成的,而是由成千上万个“负责任的、高效的”执行者共同完成的。这种“执行者”的视角,揭示了服从如何成为掩盖大规模道德失败的万能借口。 二、否认、合理化与道德健忘 当服从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后,执行者会采取哪些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我?本书深入分析了“合理化”的多种形式:将暴力行为“去人性化”、“将其视为必要之恶”、“仅仅是履行了职责”等。这种道德上的自我麻醉,是维持服从循环的关键环节。我们探讨了事后追责和真相和解过程的艰难性,正是因为这种道德健忘已在执行过程中根深蒂固。 三、抵抗的萌芽:良知的微弱声音 尽管服从的力量强大,本书也坚定地探讨了抵抗的可能性。抵抗并非总是宏大的起义,它可能始于一个微小的、个人的拒绝——一个不服从的眼神、一句迟疑的询问,或是一个非制度性的帮助行为。我们分析了那些选择说“不”的人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他们的行为如何在道德的黑暗中点亮了一线希望。这部分强调了个人良知在维护人性尊严中的核心地位。 结语:在自主性与归属感之间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读者进行审慎的自我反思:在要求我们归属和服从的社会压力之下,我们如何保持清醒的批判性思维和坚定的道德自主性? 它呼吁我们不仅要警惕那些明显的暴君,更要警惕那些隐藏在高效、理性结构背后的服从陷阱,因为最大的罪恶,往往是以最听话的方式被执行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史丹利‧米爾格蘭 Stanley Milgram


  史丹利‧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 1933-1984)於哈佛大學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擔任大學教授。於耶魯教書時主持了知名的「米爾格蘭實驗」(Milgram Experiment),探討人對權威的服從性;於哈佛教書時則進行了「小世界實驗」(Small World Experiment),得出舉世聞名的「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他後來成為紐約市立大學研究所中心特聘教授。畢生獲獎無數,包括福特基金會獎學金、美國科學促進會社會心理學獎與古根漢獎學金。《服從權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是他最知名的著作。

譯者簡介

黃煜文


  1974年生,譯有《單一文化的陷阱》、《教父》、《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耶路撒冷三千年》與《大轉向:物性論與一段扭轉文明的歷史》等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服從或反抗?…………林佳範
序言………………………………菲利普‧金巴多
前言
致謝

第一章 服從的兩難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三章 預期行為
第四章 接近受害者
第五章 個人面對權威 Ⅰ
第六章 進一步的變化與控制
第七章 個人面對權威 Ⅱ
第八章 角色置換
第九章 群體效果
第十章 為何服從?──一段分析
第十一章 服從的過程:將分析結果適用到實驗上
第十二章 壓力與不服從
第十三章 另一種理論:攻擊是關鍵?
第十四章 方法的問題
第十五章 後記

附錄Ⅰ 研究的倫理問題
附錄Ⅱ 個人之間的模式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03176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8.6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服從或反抗?


  服從是人性嗎?或反抗是必要的嗎?

  我們的文化中,受儒家倫理的影響,很強調尊卑的關係,例如孝順不只要求「尊敬」更要求「順從」長者,甚至從很小就要小朋友「聽話」,不然就是「不乖」,可見「服從」尊長甚至被提升到倫理價值的層次,而不論其是否有值得尊敬或崇揚之處,「聽話」本身即被賦予正當性。換言之,小孩子的責任是在「聽」而不在「說」,更彰顯在我們的俗諺:「小孩子有耳無嘴」,其被期待能服從,而不在於有自己的意見。

  比較令人訝異的是,西方社會並未受到儒家的影響。在一九六○年代耶魯大學教授史丹利.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所進行的十九次一連串的實驗,參與人數多達一千人,年紀從二十歲到五十歲,當中沒有人是大學生或高中生,在非使用外部的強制力之下,受試者被告知要進行處罰與學習的效果研究,當被電擊的對象已展現高度的痛苦,很高比例的實驗對象仍然會服從實驗的指示,縱使有所疑慮,仍服從指示持續地按下更高的電力,直到最後的階段。

  這項實驗的結果,或許可以呼應哲學家漢娜.鄂倫(Hannah Arendt)所謂「邪惡的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在一九六一年其在以色列觀察公審二戰的戰犯艾克曼(Adolf Eichmann),這位前納粹執行屠殺猶太人的「最終解決方案」主要負責人,其並非對猶太人有多大的反感或深仇大恨,而是一位如鄰家大叔般的平常人,執行大屠殺就像公務員在執行一般的公務一樣,如同前面的實驗當被指示進行電擊的工作,即使對其正當性有所質疑,甚至對被電擊者產生同情,而大多數的受試者仍然會服從指示完成電擊的工作。漢娜.鄂倫提醒我們,不是很邪惡的人,才會做出邪惡的事,一般的人若不加思索地服從邪惡的指示,仍會做出邪惡的事,甚至大多數的邪惡,都是這樣造成的。

  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提問,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難道不會反抗嗎?這些受試者,若反抗不執行電擊的工作,也不會有任何的威脅或損失,但為何不反抗,而選擇繼續服從指示。或許他們認為既然已經承諾要進行實驗,即有義務要完成實驗,雖然對於這樣的實驗仍有一點質疑。換言之,或許履行承諾的責任感高於停止被電擊者的苦痛,只是這樣的思考,是對的嗎?對於艾克曼來說,執行長官所交辦的任務則高於數百萬猶太人的性命,而這樣的判斷是對的嗎?這樣的說法,或許更反映出他對於自己所執行的任務,是不是「邪惡」或「不正確」,並未產生任何的懷疑,或縱有,但其他的考慮更高於殺掉幾百萬的猶太人。

  其實,我們若反觀人類的歷史,類似幾百萬人被屠殺的案例,並非是罕見的,且往往是在成就許多人自認為的「神聖」的事,不管是基於階級、種族、宗教、國家、民族、政治意識形態等等的理由。一直到人權思想的出現,強調人性尊嚴的不可剝奪;認為每一個人的人權都是神聖的,且應該超越前揭各種的理由,才開始對於大規模滅絕人類的行為,視為一種邪惡。人權對於一切的殺戮行為都認為應該被禁止,甚至包括死刑,而前揭種種「神聖」的理由,甚至被認為係各種的歧視或不正確,而喪失其正當性。

  人類營社會生活,欲形成公共的秩序,難免會有支配服從的關係,惟不同的是在於其建立在何種基礎之上。如在政治上,不管是威權專制或民主政體,其區別不在於是否有支配服從關係,而在於其政治正當性的基礎,如在君權神授的時代,其統治之正當性訴諸於宗教的神聖性,而在民主時代,其更奠基在人權、法治、民主的選舉等之上。甚至,在社會上人際的關係,更可能基於經濟上、知識上、階級上、種族上、性別上等等之不對等或優勢,所造成的支配服從關係,而這些過去傳統上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尊卑倫理關係,亦被重新檢視其正當性的基礎,例如過去重男輕女的父權倫理觀,從性別平權的角度而言,即視為是不對的或邪惡的。

  因此,在強調人權保障的民主國家,所謂支配服從的關係,很難不被檢視其正當性的基礎,如法國哲學家卡謬(Albert Camus) 所主張:「我反抗,故我們存在。」反抗即代表著一種新的存在抉擇,而不是默默地服從各種既存的倫理價值。要避免「邪惡的平庸」,端視我們是否能針對各種支配服從關係,進行思辨,若認為「邪惡」即須反抗,才有新的存在可能性。

  甚者,前揭米爾格蘭教授後來將其實驗結集成書,在名為《服從權威:有多少罪惡,假服從之名而行?》的書中,其指出服從的本質「在於一個人把自己視為他人期望的工具,因此不再認為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換言之,服從除不思辨自己的行為以外,更深沉的意涵在於規避自己的責任與自主性,而選擇追隨強人或威權,這或許是民主政治最大的敵人,即心理學家弗洛姆(Erich Fromm)所謂:「逃避自由」。民主社會肯定人民的獨立自主性,而將政治的正當性建立在人民的參與;若人民選擇不參與或規避責任而將權力集中於強人或獨裁者身上,從德國的威瑪民主共和退化成希特勒的納粹威權政體,即為歷史的實例。

  米爾格蘭教授的實驗雖然是在一九六○年代的美國,但在深受儒家文化影響且民主化仍未成熟的台灣,我們如何看待政治權威,服從或反抗仍不斷地考驗著我們所有的人,是選擇或逃避自由?

林佳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系主任
教育部人權教育輔導群召集人

推薦序

  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這個「服從權威」的電擊實驗,我們多多少少在不同的文章裡面見到過,但我們知道的大都是比較簡化的版本:受測者會被要求扮演「教師」的角 色,當「學習者」犯錯時要啟動電擊,然後隨著犯錯越多而電擊的強度越大,而根據實驗結果,多數的人會持續服從「權威」要求他繼續電擊,即便這個權威沒有其 他實質上的威脅,而假的學習者則表現出非常痛苦的樣子。

  如果你對於米爾格蘭實驗這個故事感到困惑,或是好奇:難道整個實驗在不同情境、性 別、職業下面也完全沒有分別嗎?那你應該要讀一下這本《服從權威:有多少罪惡,假服從之名而行?》。這是米爾格蘭完整實驗記錄和說明的一本書,裡面有超過 1000人參與實驗,而且針對不同的實驗情境做出完整說明。

  這並不是一本看了會令人愉快的書,但對於想要了解人類服從威權的「心態」,絕對是一本必讀的經典。

楊士範
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序言

  路西法(Lucifer)墜入地獄,亞當與夏娃被逐出伊甸園,這是影響西方文化最深遠的兩段敘事,警惕世人,不服從權威招來的可怕後果。上帝要求所有的天使尊崇亞當,也就是上帝新造的完美生物:人類。但路西法──上帝最寵愛的天使,他是「明亮之星」,在聖經中又稱為「晨星」──卻忤逆上帝的命令。路西法與一群想法與他相同的天使認為,在亞當被創造出來之前,他們早已存在,況且亞當只是凡人,而他們是天使。上帝聽了之後,立刻認定他們犯了兩項彼此關係密切的大罪,一個是驕傲,另一個是不服從祂的權威。上帝毫無化解衝突的打算,祂召來大天使米迦勒(Archangel Michael),要他將服從的天使組織起來,以武力討伐這些叛逆。當然,米迦勒贏了(有上帝為他撐腰),路西法變成撒但(Satan),又稱為魔鬼(Devil),他被放逐到上帝新創造的地獄裡,其餘的墮落天使也隨他一起墜入其中。然而,撒但從地獄返歸,他證明不尊崇亞當其實是適切的,因為亞當不僅不完美,更糟的是,他輕易受到蛇的影響而敗壞。
  
  當初,上帝讓亞當與夏娃自由地統治完美的樂園伊甸園,只規定了一個小小的禁令。上帝特別耳提面命: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絕不可吃。可撒但卻化為蛇的形體,說服夏娃吃一口善惡樹的果子。夏娃吃了之後,也要亞當跟著吃一口。他們只不過吃了一口禁果,就立即受到責難,並被永遠趕出伊甸園。他們必須辛苦耕種,體驗許多苦難,甚至親眼目睹自己的子女該隱(Cain)與亞伯(Abel)相爭。他們也失去了純真。更糟的是,不服從權威造成的可怕後果,居然讓他們的罪不斷傳承給後代,直到永遠。世上每個天主教的孩子一出生,就帶著亞當與夏娃惡行的原罪詛咒。
  
  顯然,這些敘事是男人與權威創造的神話,絕大多數出自僧侶、拉比與牧師之手,因為這些敘事發生的時間,遠在人類能夠目擊與記錄之前的宇宙歷史中。這些敘事就像所有的寓言一樣,是經過一番設計,目的在傳遞一項強有力的訊息給聆聽與閱讀的人知道:無論如何,你都要服從權威!不服從權威的結果非常可怕,甚至要下地獄。這些神話與寓言一旦被創造出來之後,就由一代代的權威予以傳承散布,例如今日的父母、老師、上司、政治人物與獨裁者,他們希望他們的話受到遵從,不能有不同的意見或挑戰。
  
  因此,在傳統的教育環境裡,身為學童,我們都學過而且體驗過這一連串的校規:除非老師准許你站起來離開座位,否則你必須乖乖坐著;發言前必須先舉手,老師同意後你才能說話;不能跟老師頂嘴,也不許抱怨。這些行為規則深深灌輸到我們的腦海裡,即使我們長大成人之後,它們依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周遭,就好像我們身上永遠掛著一個牌子,提醒我們要服從權威。然而,不是所有的權威都能做到正義、公平、道德與守法,我們從未受過清楚的訓練,讓我們明辨正義與不義的權威有何關鍵差異。正義的權威值得尊重與服從,甚至於毋須太多質疑,但不義的權威應該會引起大家的疑慮與不滿,最終引發挑戰、反對乃至於革命。

  史丹利‧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的一系列服從權威實驗──實驗過程清楚完整地呈現在這本新版作品裡──代表了社會科學對人性核心動力進行的重要調查。米爾格蘭的作品首開先河,把服從權威的本質研究引進到實驗室的控制環境裡。某個意義來說,米爾格蘭遵循的是社會心理學之父庫爾特‧勒文(Kurt Lewin)的傳統,不過一般不會將米爾格蘭歸為勒文學派,舉例來說,像里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史丹利‧夏克特(Stanley Schachter)、李‧羅斯(Lee Ross)與理查‧尼斯貝特(Richard Nisbett)明顯走的就是勒文的路線。不過,米爾格蘭利用實驗室環境的限制與控制,來對現實世界裡的意義現象進行研究,這種做法本質上與勒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式不謀而合。。
 
  米爾格蘭之所以想探索服從,最早是從思索德國民眾輕易服從納粹權威開始的,德國民眾在納粹的命令下歧視猶太人,最後允許希特勒實行最終解決方案對猶太人進行屠殺。米爾格蘭是年輕猶太人,他猜想,儘管文化與歷史背景不同,但猶太人大屠殺有沒有可能會在他自己的國家再次出現。雖然許多人斬釘截鐵地認為這種事絕對不可能在美國發生,但米爾格蘭卻對大家的信心感到懷疑。儘管我們相信人性本善,卻無法否認下列的事實:一般人,甚至是我們眼中的好人,都有可能遵從命令,犯下世上最可怕的惡行。英國作家斯諾(C. P. Snow)提醒我們,以服從之名犯下的違反人性的罪名,遠比不服從來得多。米爾格蘭的老師索羅門‧艾許(Solomon Asch)在此之前即已證明團體的力量會左右聰明大學生對視覺現實錯誤概念的判斷。 但這種影響是間接的,會讓團體與個人對相同的刺激產生不同的感受。從眾(儘管團體的想法是錯的)可以解決這種差異問題,參與者從眾可以獲得團體接受而避免團體排擠。米爾格蘭想找出擁有權力的個人對另一個個人下達違反良心與道德的指令時,會產生何種直接而立即的影響。他想知道,當人面對嚴酷的人性考驗時,實際上會做出什麼事,而這個結果跟我們一般認為人在這樣的情境下會做出什麼反應,兩者之間有什麼差別。
  
  遺憾的是,許多心理學家、學生與一般大眾自以為了解「米爾格蘭電擊」研究的內容,事實上他們只知道一個版本,而且絕大多數只是看了他那部具影響力的電影《服從》(Obedience)或讀過教科書上的簡單介紹。有人質疑他只找男性來接受實驗,一開始確實如此,但之後的實驗他也找了女性參與。也有人質疑他只找了耶魯大學的學生,因為他起初的研究是在耶魯大學進行的。然而事實上,米爾格蘭的服從研究涵蓋了十九次彼此獨立的實驗版本,參與的人數多達一千人,年紀從二十歲到五十歲,當中沒有人是大學生或高中生!有人嚴厲批評他的實驗違反倫理,他創造的情境讓扮演老師角色的人感到痛苦,因為這些受試者以為這些扮演學習者角色的人真的遭到電擊。我想,一般觀眾可能是看到電影中受試者痛苦與猶豫的神情,因此才強烈地認為這項研究有嚴重的倫理問題。閱讀米爾格蘭的研究論文或他的作品,會發現當中並未特別強調參與者的壓力,我們只看到參與者明知道他們造成無辜者的痛苦,卻依然繼續服從權威。我提出這個觀點不是要主張這項研究是否合於倫理,而是要求讀者應該閱讀第一手的研究資料,了解米爾格蘭的觀念、方法與結果,這樣才能充分了解他的做法。這也是本書將米爾格蘭服從研究的文章結集起來的理由。

  接下來我要簡略說明我怎麼看待這項研究。首先,這是社會心理學或社會科學領域內最具代表性也最具概括性的研究。米爾格蘭的樣本數相當龐大,涵蓋了系統性的變數,他找來美國兩座小鎮──康乃狄克州的紐海芬(New Haven)與布里吉波特(Bridgeport)──各色各樣的一般民眾,並且詳細說明了方法論。此外,米爾格蘭也在不同文化與不同時間重覆進行相同的研究,充分顯示研究的有效性。
  
  米爾格蘭的實驗充分證明社會處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他的實驗結果呼應了行為決定論者情境主義的核心觀點。這項研究說明了一點──絕大多數人無法拒絕不正義的權威的命令。在研究一開始,權威看起來符合正義,而且明白提出合理的意圖,然而之後權威下的卻是不合理的命令。心理學研究者以懲罰做為改進學習與記憶的工具,這種做法是明智的,而且合理。然而,一旦學習者堅持退出,抱怨自己心臟不舒服,而且在電擊提高到三百三十伏特之後,已完全停止做出回應,這個時候再繼續加強電擊,已完全失去合理性。如果學習者被電暈過去,或者是發生更糟的狀況,還談什麼協助提高記憶力?實驗到了這個階段,其實不需要費神多想,照理來說每個受試者應該會拒絕繼續進行實驗,並且拒絕服從殘忍而不正義的權威的命令。然而恰恰相反,受試者施加的電擊力道顯然已經太強,但他們似乎陷入了米爾格蘭所說的「代理人心態」(agentic state),因此完全沒有罷手的意思。
  
  受試的一般民眾淪為毫無判斷能力、一味服從命令的小學生,他們不知道如何從這個極為不快的處境中解脫,除非老師要他們停手。當他們的電擊很可能導致嚴重的醫療問題時,在這個關鍵時刻,是否有任何受試者從椅子上起身,走到隔壁房間看看受害者的情況?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想想下個問題,我曾經當面問史丹利‧米爾格蘭這個問題:「在調到最高的四百五十伏特之後,有多少受試者自發地起身,並且詢問學習者的狀況?」米爾格蘭的回答是:「一個也沒有,零個!」因此,小學時代服從基本規則,也就是老師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的習性,的確延續到了成年時期,除非身為權威的老師同意、允許與命令,否則一般人是不會停止的。
  
  我對情境權力所做的研究(史丹福監獄實驗)與米爾格蘭的研究有幾個彼此互補的地方。我們的研究就像是情境主義兩側的書擋:米爾格蘭顯示了權威直接對個人施加權力,我則顯示了機構間接對權力領域內的所有對象施加權力。我要說明的是系統權力創造並且維持了某些情境,對個別的行為施予支配與控制。此外,我們的研究都戲劇性地顯示外在權力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這一點可以輕易地從讀者與觀眾的反應看出。(我也拍了一部電影《寧靜的憤怒》[Quiet Rage],對於世界各地的觀眾產生了不少衝擊。)我們的研究都引發了倫理問題,因為我們的實驗都發生了參與者感到痛苦或罪惡感的狀況。我在我最近的作品《路西法效應》中花了很大的篇幅討論這類研究的倫理問題。一九七一年,當我首次在美國心理學會年會上簡單報告史丹福監獄實驗時,米爾格蘭很開心地跟我打招呼,他說,我可以做點更違反倫理的研究來分攤眾人對他的指責!
  
  最後,我可以說點別的事來滿足本書讀者的興趣,那就是史丹利‧米爾格蘭跟我是布朗克斯區詹姆斯‧門羅高中的同學(一九五○年畢業班),我們高中時代就處得很好。他是同年級最聰明的孩子,畢業時拿下了所有的學業獎項,我則是最受歡迎的孩子,曾被高年級選為「吉米‧門羅」。十年後,當我們在耶魯大學相遇時,小史丹利告訴我,他在高中時希望自己是最受歡迎的孩子,我則對他說我希望自己是最聰明的孩子。我們只能運用自己手中的一切,盡力做到最好。往後數十年,我與史丹利有過許多有趣的討論,我們差點一起聯名發表一份社會心理學論文。令人惋惜的是,一九八四年,米爾格蘭因心臟病突發而以五十一歲的英年離開人世。他留下充滿創意與生命力的思想遺產,從最初的服從權威實驗,到後頭延伸出許多新的領域──都市心理學、小世界效應、六度分隔理論與希拉諾效應(Cyrano Effect)等等──他總是別具創意地混用各種方法。史丹利‧米爾格蘭是人文景致的敏銳觀察者,他總是注意著新的典範,希望能揭露古老真理,或是用全新的眼光來看待隱藏的運作原則。我經常想,如果史丹利還在人世,他會怎麼研究眼前這些全新的現象。

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
二○○九年一月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書架上那些探討威權主義興起的歷史著作,總會被那種逐步滲透的氛圍所震懾。它很少是一夕之間發生的,更多的是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從「遵守不成文規定」開始,慢慢地,人們的自我審查意識就建立起來了。我個人對於那種「從眾壓力」特別敏感,在群體中,為了不顯得突兀或被排擠,我們很容易犧牲掉自己內心微弱的反對聲浪。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那種在職場上,長官一句話就能讓整個團隊方向大轉彎的場景,明明所有人都知道方向有誤,卻沒有人敢跳出來說「這樣不對」。這種集體的「失能」,才是最可怕的。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看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這種「假服從」是如何操作的,以及那些試圖保持獨立思考的人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畢竟,知道敵人是誰(權威本身,還是我們內心的懦弱?),才能更好地防範。

评分

我對社會學領域的書籍一直抱持著一種期待,就是它們能提供工具,幫助我們拆解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社會結構。當我們談論「服從權威」時,很容易陷入道德批判的泥淖,但如果我們能更科學、更系統地去理解,這種行為是如何被制度化和合理化的呢?例如,在教育體系中,從考試排名到升學壓力,其實就是在不斷訓練下一代接受等級制度。這本書如果能跳脫單純的歷史事件回顧,轉而深入剖析「服從的代價」——不僅是社會的代價,更是個人心靈被異化的程度——那將會是極具深度的作品。我期待讀到關於如何重建個人主體性,如何在不完全破壞社會運作的前提下,保有批判性的「不合作」精神,這才是我們這個世代真正需要的生存智慧。否則,我們永遠都會在下一個「服從」的浪潮中迷失方向。

评分

最近通勤時聽了一些關於當代政治哲學的Podcast,裡頭不斷提到「良知」(conscience)與「國家義務」之間的拉扯,這讓我對那些探討服從與責任的書籍特別有感。畢竟,如果一個體制本身就是建立在不正義之上,那麼對它的服從,是否也等於間接參與了不正義的共謀?我年輕時總覺得,只要不違法,照章行事就是最安全的做法,但隨著年紀漸長,越來越明白「法律不等於正義」這個殘酷的現實。這本書如果能從更廣泛的社會倫理角度切入,去剖析那些「灰色地帶」的服從行為,那將會非常有啟發性。例如,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我們如何界定「知情」的服從?或者,當服從的命令來自於一個看似合法但實質上腐敗的結構時,抗拒的成本與後果又該如何權衡?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深刻的辯證,而不是單純的道德譴責,畢竟,在一個權威無所不在的世界裡,真正的勇氣,或許就是選擇「不服從」的那一刻。

评分

唉,這本書名乍看之下就讓人心頭一緊,光是「服從權威」這幾個字,就讓人聯想到太多歷史上血淋淋的教訓,以及生活中那些明明不合理卻又無奈接受的規範。我最近剛好在整理書櫃,翻到幾本討論社會心理學的舊書,裡面提到了米爾格倫(Milgram)的那個著名的服從實驗,每次看到那些數據,心裡總是有種說不上的複雜感受。這不只是學術上的討論,更是關於人性最深層的弱點和社會結構的壓迫。我總覺得,現代社會雖然標榜自由與理性,但骨子裡,那種「上面說了算」的思維模式似乎從未真正消失,只是換了更精緻、更包裝的糖衣罷了。從家庭教育到職場倫理,那種潛移默化的權威崇拜,是不是反而扼殺了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每次看到新聞裡那些荒謬的決定被一堆人無條件執行,我就忍不住想,到底是什麼時候,我們停止質疑,開始變成盲目的執行者?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這種心理機制,那絕對是值得一讀的警世之作,畢竟,有多少悲劇,都是以「我只是聽命行事」為藉口的呢?

评分

說真的,現代生活節奏太快,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去深入分析每一個指令背後的邏輯,直接套用過去的經驗或上級的指示是最有效率的做法,這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簡化決策」的工具。但是,這種效率的背後,卻犧牲了我們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力。我最近剛看完一部關於大公司內部鬥爭的紀錄片,裡頭的角色個個精明,表面上對高層畢恭畢敬,私底下卻各有盤算,那種「檯面上的服從」和「檯面下的算計」之間的巨大落差,簡直讓人看得目瞪口呆。這本書如果能探討這種雙重標準,即權威如何要求絕對的忠誠,而服從者又如何以「表演式服從」來規避真正的責任,那肯定會非常精彩。畢竟,在一個高度績效導向的社會,很多人服從,可能不是出於信念,而是出於對被淘汰的恐懼,這跟「罪惡」的界線在哪裡?這值得深入探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